一、泽泻降血脂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珍,刘咏松[1](2008)在《泽泻降血脂药理作用及物质基础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泽泻为常用中药材之一,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临床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眩晕及淋浊等病症[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泽泻有抑制动脉粥样硬
许文,郑春松,吴水生[2](2010)在《计算机模拟筛选泽泻降血脂作用的化学成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筛选泽泻降血脂作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Accelrys公司Discovery Studio 2.0(DS 2.0)软件模拟,通过ligandfit模块进行分子对接,研究已知的36种泽泻三萜类成分的三维结构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受体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泽泻三萜类成分对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作用。结果以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为靶点,以原配体辛伐他汀与它模拟作用的DOCKSCORE值为阈值,筛选出与其结合较好的成分8个。结论计算机模拟表明泽泻三萜类成分可能具有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作用,达到降血脂的作用。
赵乐[3](2019)在《泽泻降血脂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具有显着降脂作用。泽泻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均具有降脂作用,主要为泽泻醇类物质在降脂过程中作用关键,以泽泻醇A最为主要;可能与基因干预、氧化还原、改善微循环及外周阻力,抑制三酰甘油吸收等有关。涉及泽泻方剂众多,降脂研究以出自《金匮要略》的泽泻汤(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最为广泛,降脂作用与组方及药物配伍比例等均有关。泽泻汤水煎剂可抑制实验小鼠Hmgcr、Srebf2等基因表达,调节胆固醇合成与代谢基因表达,抑制胆固醇合成,从而降低TC、TG水平,起到降脂作用。泽泻与白术配比动物实验5:2比例降血脂效果最明显,2:1次之;亦有临床报告1:1配比疗效优于5:2。单味泽泻水煎剂和复方煎剂均能影响胆固醇代谢与基因表达,泽泻汤降脂优于单纯泽泻水提取物,单味白术水煎剂对胆固醇代谢基因表达无影响,白术可加强泽泻降脂功效,临床治疗常根据具体病情辨证加减,效果显着。未来可深入挖掘泽泻及相关复方治疗高血脂症等代谢疾病的独特优势,探索作用机制。
黄珍[4](2008)在《泽泻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认为泽泻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的收载品种,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orientalis(Sam.)Juzep.的干燥块茎。本论文运用柱色谱法对泽泻降血脂有效部位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纯度进行检查,纯度(面积归一化法)均达95%以上,符合结构鉴定的要求;采用UV、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泽泻烯醇、泽泻醇B-23-乙酸酯、泽泻醇C—23-乙酸酯、大黄素;运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分离得到的泽泻烯醇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泽泻烯醇在室温条件下避光保存6个月内稳定。对泽泻药材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研究,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项下方法分别对10个产地泽泻的水分、重金属、砷盐、灰分、酸不溶性灰分进行了检查,均符合药典要求;对醇溶性浸出物进行了测定,10个产地泽泻的醇溶性浸出物的平均含量为12.77%,暂定泽泻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不得少于10%;首次以泽泻烯醇为对照品,建立了泽泻药材的薄层色谱定性鉴别方法,各产地泽泻中均能检出泽泻烯醇;建立了泽泻药材中泽泻烯醇的RP-HPLC含量测定方法,泽泻烯醇在4.9580~19.8320μg范围内峰面积与含量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9.66%,RSD为1.18%,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泽泻药材的质量控制;对10个产地的泽泻药材进行了测定,药材中泽泻烯醇的平均含量为0.173mg/g,暂定泽泻药材中泽泻烯醇的含量不得低于0.014%。本论文对泽泻降血脂有效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得到了泽泻有效成分,并以此为指标建立了能体现泽泻功能主治、临床用药习惯的质量控制方法,提高和完善了泽泻现有标准,为泽泻及其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程志红,萧伟,王振中,侯惠民[5](2015)在《泽泻调血脂活性成分及其药理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泽泻是一味具有多种用途的中药,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应用历史。早期的临床研究已初步证明泽泻提取物可能是良好的调血脂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可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已有的安全性评价实验发现泽泻提取物肝肾毒性小,适合长期用药。从已发表的泽泻有关调血脂药效的文献出发,对泽泻的作用机制、药效成分、药动学、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泽泻原萜烷三萜类成分泽泻醇A、泽泻醇A 24-乙酸酯等是其调血脂活性物质基础。
杨甜[6](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究慢性肾脏病和高脂血症潜在生物标志物及泽泻的降脂作用》文中认为代谢组学技术能够通过对小分子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描述机体生理病理变化,成为深入认知疾病以及阐明药效机制的有效研究手段。高脂血症(Hyperlipoidemia,HLP)和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都会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且均会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上升。由于这两种疾病的患病率高,临床诊疗指标不够灵敏,常造成临床治疗的延误。此外,面对HLP逐年增高的发病率以及常用降脂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何研制出安全、有效、多靶点作用的调脂药已成为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任务。中药泽泻作为一味降脂良药被中医师广泛应用于HLP的临床治疗中,但其降脂途径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HDMS)联用的代谢组学技术,分别鉴定CKD和HLP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优的指标。其次,探究泽泻干预改善HLP所涉及的代谢途径,为泽泻作为降脂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基于代谢组学技术鉴定CKD潜在生物标志物: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TL组)、腺嘌呤诱导的CKD组(CKD组),每组8只。CKD组每天灌胃含1%阿拉伯胶的腺嘌呤药液(200mg/kg·d-1)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CTL组每天按同等量给予1%的阿拉伯胶溶液。连续3周后,采集血样用于代谢组学研究。基于代谢组学技术鉴定HLP潜在生物标志物: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CTL组、高脂饮食诱导的HLP组(HLP组),每组8只。CTL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而HLP组以高脂饲料喂养。连续饲喂6周后,将大鼠用10%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取血样用于生化指标检测与血浆脂质组学研究。基于代谢组学技术鉴定泽泻干预HLP潜在生物标志物: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CTL组、HLP组及泽泻干预的HLP组(泽泻组),每组8只。同法造模成功后,泽泻组灌服泽泻乙醇提取物(80 mg/k·d-1),而CTL组和HLP组等体积灌服生理盐水。干预6周后,取血样和尿样分别用于生化指标检测与尿代谢组学研究。结果1.基于代谢组学技术鉴定CKD潜在生物标志物:分析比较来自CKD组和CTL组大鼠的血浆,发现氨基酸和脂质的浓度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包括33种代谢物和35种脂质。这与CKD大鼠的脂肪酸氧化,γ-亚麻酸和亚油酸代谢异常有关。逻辑回归分析确定了二十四烷酸,二十二碳三烯酸,PC(18:3/14:1)和L-天冬氨酸,二十四烷酸和二十二碳三烯酸是慢性间质性肾病的新生物标志物。2.基于代谢组学技术鉴定HLP潜在生物标志物:相较于CTL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高脂饮食诱导的HLP组中均发生显着异常,说明长期的高脂饲喂会诱导SD大鼠形成HLP。基于UPLC-HDMS和化学计量学方法的脂质组学,鉴定出发生异常变化的脂质共计22个,分别包括:11个甘油磷脂、6个脂肪酸、2个鞘脂、1个类花生酸、1个固醇脂质和1个甘油脂。而这些异常的脂质代谢物表明在高脂饮食诱导的HLP大鼠中,甘油磷脂,脂肪酸,鞘脂和固醇脂质代谢受到明显扰动。3.基于代谢组学技术鉴定泽泻干预HLP潜在生物标志物:泽泻逆转了高脂饮食引起的HLP组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基于UPLC-HDMS方法与多变量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尿液代谢组学,将19个代谢物鉴定为泽泻干预HLP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波动提示氨基酸代谢、嘌呤代谢、嘧啶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紊乱。泽泻干预后,这些紊乱的代谢物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泽泻乙醇提取物可以改善由高脂饮食引起的代谢途径功能障碍。结论代谢组学能够提供比目前可用方法更为准确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加深入了解HLP和CKD的发病状况。代谢组学也是深入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强大技术工具,为疾病的诊断、临床指导用药及中药研发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席蓓莉[7](2012)在《泽泻抗高脂血症体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运用细胞培养、CCK-8法、流式细胞术、Elisa法、RT-PCR和Western-blot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观察泽泻含药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正常组、ox-LDL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组、不同剂量用药组的细胞活性、细胞周期和凋亡、细胞因子(IL-1、TNF—α)、NO和NOS、抗氧化指标(SOD、MDA)以及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蛋白(Bcl-2、Akt和Caspase-3)等指标的影响,通过比较药物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了解泽泻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及作用机制,探讨其抗高脂血症的可能机理,为泽泻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CCK-8法观察泽泻含药血清不同剂量组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筛选出药物的有效作用剂量。(2)荧光分析术,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剂量药物组的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3)试剂盒法检测各组抗氧化指标(SOD、MDA)和NO,NOS的表达。(4)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因子(IL-1、TNF-α)的表达。(5)Rt-PCR、Western-blot法检测Bcl-2、Akt和Caspase-3等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泽泻含药血清组和ox-LDL诱导损伤模型组相比,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促进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和Hoechest检测显示药物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试剂盒法检测SOD和NOS的活力比ox-LDL诱导损伤模型组明显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的能力也有显着增加;RT-PCR检测显示,各药物组能显着增加Bcl-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活化的Caspase-3基因表达;Western-blot检测显示,药物组Bcl-2、caspase-3和Akt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增加。结论:泽泻对ox-LDL诱导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可以改善细胞形态;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提升SOD和NOS的活力;提高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的能力。各剂量药物组通过提高Bcl-2基因表达,降低活化的caspase-3基因表达;增加Bcl-2、Caspase-3和Akt蛋白的表达达到抑制细胞凋亡的目的,说明泽泻含药血清能够保护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的损伤,维持其正常结构和功能。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进行ox-LDL致高脂血症本质的探讨,揭示泽泻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理。实验对象为人体外血管内皮细胞株;实验用药为泽泻含药血清;实验选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了泽泻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我们推测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是泽泻治疗高脂血症的可能途径之一。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郑颖[8](2020)在《腹部拔罐结合减肥膏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综合评价、比较腹部拔罐治疗结合减肥膏与腹部拔罐结合凡士林膏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为腹部拔罐结合减肥膏治疗腹型肥胖在临床研究上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将源自2018.12—2019.12在陈见军中医诊所、荟源堂中医诊所及合作美容机构的患者(共60例),结合研究目的,参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受试对象进行筛选,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符合标准的受试对象分为:A减肥膏治疗组(腹部拔罐加减肥膏治疗患者)30例;B凡士林对照组(腹部拔罐加凡士林治疗患者)30例。对比治疗前后体质量(BW)、腰围(WC)、臀围(HC)、身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WHt R)的改善程度,明确腹部拔罐对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尤其是腹部拔罐结合减肥膏对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总显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显效率为56.7%。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体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体质量(BW)、腰围(WC)、臀围(HC)、身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WHt R)的改善程度结论如下:12周内腹型肥胖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与治疗时间成正比;从治疗后体质量及BMI值看,治疗组第8-12周效果最为明显,且第12周效果最佳。3.治疗结束后,对显效病例的随访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腹部拔罐治疗结合减肥膏治疗腹型肥胖的远期疗效优于凡士林组。结论:腹部拔罐治疗结合减肥膏治疗腹型肥胖效果确切,12周内腹型肥胖患者的体质量(BW)、腰围(WC)、臀围(HC)、身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WHt R)的改善程度与治疗时间成正比。治疗12周后减肥膏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效果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凡士林组。
王子龙[9](2020)在《清热祛浊胶囊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型T2DM(热盛痰阻夹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清热祛浊胶囊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肥胖型T2DM(热盛痰阻夹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糖脂代谢指标以及内脏脂肪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肥胖型T2DM(热盛痰阻夹瘀证)患者提供更优治疗方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中药组、西药组三组。试验组40例服用二甲双胍肠溶片,在此基础上服用清热祛浊胶囊;中药组40例服用清热祛浊胶囊;西药组40例服用二甲双胍肠溶片。三组观察疗程均为12周,记录并比较治疗前、治疗后所测得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体重指数、腰臀比、内脏脂肪厚度、内脏脂肪指数、脂肪蓄积指数、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及肾功能等各项指标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接受治疗前,三个组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三个组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组别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36例)、84.62%(32例)和73.68%(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轻中医症状方面:试验组>中药组>西药组。2糖脂代谢指标:治疗前,三组患者的糖脂代谢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糖脂代谢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HDL-C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FPG、P2HBG、Hb Alc、TG与中药组、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C、HDL-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三组患者的BMI、W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BMI、WHR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三组患者的VAI、P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VAI、PAL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内脏脂肪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内脏脂肪厚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比较:三组患者试验过程中生命体征,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出现明显异常;试验组出现1例腹泻,两天后自行缓解;西药组出现腹胀2例,其中1例自行退出试验,1例一天后缓解。结论清热祛浊胶囊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能够减轻肥胖型T2DM(热盛痰阻夹瘀证)患者的中医症状,改善其糖脂代谢紊乱,降低其内脏脂肪含量,且清热祛浊胶囊与二甲双胍肠溶片联合应用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二甲双胍肠溶片或单用清热祛浊胶囊治疗,是治疗肥胖型T2DM(热盛痰阻夹瘀证)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图1幅;表21个;参148篇。
邱元权[10](2018)在《化痰开痹汤对痰阻心脉型胸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化痰开痹汤对痰阻心脉型胸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部干部病区、心血管病区住院患者中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化痰开痹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4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中医证候疗效、血脂水平的变化、心电图变化情况、硝酸甘油减停率及心绞痛稳定和发作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很好的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能够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再降低10%左右,两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其总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63.33%,两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通过对心绞痛量表评分可知,治疗组能够更好的改善胸痹患者心绞痛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在改善缺血性心电图表现及硝酸甘油减停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化痰开痹汤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尤其能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化痰开痹汤能够改善痰阻心脉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减少心绞痛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泽泻降血脂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泽泻降血脂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计算机模拟筛选泽泻降血脂作用的化学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泽泻化学成分分子库的建立及表征 |
1.2.2 分子对接与复方分子数据库搜索 |
1.2.3 评价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泽泻降血脂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泽泻 |
2 降血脂 |
2.1 有效成分 |
2.2 相关方剂 |
3 临床应用 |
4 小结 |
(4)泽泻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技术路线 |
2.正文 |
2.1 泽泻降血脂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2 化学成分的分离 |
2.1.3 纯度检查 |
2.1.4 化合物结构鉴定 |
2.1.5 有效成分稳定性考察 |
2.1.6 小结 |
2.2 泽泻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
2.2.1 薄层色谱鉴别 |
2.2.2 检查 |
2.2.3 浸出物测定 |
2.2.4 含量测定 |
2.2.5 小结 |
2.2.6 质量标准草案 |
3.结论 |
3.1 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3.2 泽泻质量标准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泽泻调血脂活性成分及其药理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泽泻的调血脂活性成分 |
2 泽泻提取物及其萜类成分调血脂活性 |
3泽泻提取物及其萜类成分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 |
4 泽泻提取物的临床应用 |
5 泽泻的安全性研究 |
6 泽泻化学成分的药动学研究 |
7 结语 |
(6)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究慢性肾脏病和高脂血症潜在生物标志物及泽泻的降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代谢组学在常见代谢紊乱类疾病诊疗研究中的应用 |
1.1.1 代谢组学概述 |
1.1.2 代谢组学在慢性肾脏病模型及其临床应用 |
1.1.3 代谢组学在高脂血症模型及其临床应用 |
1.2 代谢组学在降脂药研究中的应用 |
1.2.1 代谢组学在降脂西药上的研究 |
1.2.2 代谢组学在降脂中药上的研究 |
1.3 中药泽泻的研究概述 |
1.3.1 泽泻的本草考证 |
1.3.2 泽泻的化学成分 |
1.3.3 泽泻的药理作用 |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鉴定慢性肾脏病潜在生物标志物 |
2.1 仪器与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及干预措施 |
2.2.2 样本采集 |
2.2.3 血浆样品制备 |
2.2.4 液质的测定条件 |
2.2.5 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多变量分析和生物标志物鉴定 |
2.3.2 代谢产物的验证 |
2.3.3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代谢产物筛选 |
2.3.4 生物标志物与临床指标的相关分析 |
2.3.5 代谢通路分析 |
2.4 讨论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鉴定高脂血症潜在生物标志物 |
3.1 饲料配比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及干预措施 |
3.2.2 样本采集 |
3.2.3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3.2.4 血浆样品制备 |
3.2.5 液质的测定条件 |
3.2.6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
3.3.2 方法学考察 |
3.3.3 血浆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3.4 讨论小结 |
3.4.1 甘油磷脂代谢 |
3.4.2 脂肪酸代谢 |
3.4.3 鞘脂代谢 |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鉴定中药泽泻干预高脂血症潜在生物标志物 |
4.1 药材来源 |
4.2 实验方法 |
4.2.1 泽泻提取物的制备 |
4.2.2 动物分组及干预措施 |
4.2.3 样本采集 |
4.2.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4.2.5 样品制备 |
4.2.6 液质的测定条件 |
4.2.7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
4.3.2 方法学考察 |
4.3.3 多元数据分析 |
4.3.4 尿液生物标志的鉴定 |
4.4 讨论小结 |
4.4.1 脂肪酸代谢 |
4.4.2 氨基酸代谢 |
4.4.3 嘌呤及嘧啶代谢 |
4.4.4 肌酐代谢及其它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泽泻抗高脂血症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高脂血症研究概况 |
1 高脂血症的基本概念 |
2 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
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
第二节 泽泻研究进展 |
1 泽泻种质资源 |
2 泽泻化学成分 |
3 泽泻品质评价 |
4 影响泽泻质量的因素 |
5 泽泻药理研究概况 |
第三节 泽泻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
1 泽泻降血脂的作用机制 |
2 泽泻抗高脂血症实验研究进展 |
3 泽泻应用现状 |
第四节 血管内皮细胞研究概况 |
1 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
2 正常血管内皮的生理功能 |
3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 |
第五节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泽泻对Ox-LDL致损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实验研究 |
1 泽泻对ox-LDL致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2 泽泻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3 泽泻对ox-LDL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NO、NOS、MDA和SOD水平的影响 |
4 荧光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泽泻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5 RT-PCR检测泽泻对血管内皮细胞Homo-Bcl-2、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 |
6 泽泻对血管内皮细胞Akt、Bcl-2、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
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1) |
第二节 泽泻对H_2O_2致损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实验研究 |
1 泽泻对H_2O_2致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2 泽泻对H_2O_2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3 泽泻对H_2O_2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
实验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腹部拔罐结合减肥膏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祖国传统医学认识肥胖 |
1.1 古籍关于肥胖的文献 |
1.2 从脾胃肾论治腹型肥胖 |
2 中医治疗肥胖概述 |
2.1 中药内服治疗肥胖 |
2.2 针灸治疗肥胖 |
2.3 推拿治疗肥胖: |
2.4 拔罐疗法治疗肥胖 |
2.5 中药外治法治疗肥胖 |
3 现代医学对腹型肥胖、生理病理、发病机制的认识 |
4 肥胖的现代治疗 |
5 中药外治法治疗腹型肥胖的相关研究 |
5.1 中药膏剂治疗肥胖 |
5.2 中药水剂治疗肥胖 |
5.3 中药散剂治疗肥胖 |
5.4 中医外治肥胖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研究目标及设计方案 |
1.1 研究目标 |
1.2 医学设计方案 |
1.3 病例选择 |
1.4 治疗方案 |
1.5 观察指标 |
2 临床观察结果 |
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腰围、臀围、BMI、腰臀比比较 |
3 两组综合临床疗效 |
4 随访观察 |
5 安全性指标观察 |
5.1 一般检测项目: |
5.2 局部不良反应观察: |
6 讨论 |
6.1 减肥膏方机理探讨 |
6.2 减肥膏方现代医学作用机理探讨 |
6.3 透皮给药系统 |
6.4 腹部拔罐的作用机理探讨 |
6.5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1 小结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知情同意书 |
临床观察表 |
综述 外用中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清热祛浊胶囊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型T2DM(热盛痰阻夹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试验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脱落(中止)、剔除标准 |
1.1.6 试验设计 |
1.1.7 试验指标及方法 |
1.1.8 疗效指标判定标准 |
1.1.9 安全性指标判定标准及处理方法 |
1.1.10 统计学处理方法 |
1.2 研究结果 |
1.2.1 试验完成情况 |
1.2.2 三组基线资料比较 |
1.2.3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
1.2.4 三组糖代谢指标比较 |
1.2.5 三组脂代谢指标比较 |
1.2.6 三组BMI、WHR比较 |
1.2.7 三组VAI、PAL及内脏脂肪厚度比较 |
1.2.8 安全性评价 |
1.3 讨论 |
1.3.1 立论依据 |
1.3.2 组方及药物分析 |
1.3.3 研究结果分析 |
1.3.4 安全性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文献综述 肥胖型T2DM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2.1 中医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认识 |
2.1.1 消渴病名 |
2.1.2 消渴病和肥胖的病因 |
2.1.3 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中医发病机制 |
2.2 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中医疗法 |
2.2.1 中药组方治疗 |
2.2.2 单味中药/对药治疗 |
2.2.3 中医其它疗法 |
2.3 现代医学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认识 |
2.3.1 肥胖、内脏脂肪与胰岛素抵抗 |
2.3.2 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现代医学疗法 |
2.4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录B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10)化痰开痹汤对痰阻心脉型胸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于冠心病的总体认识 |
1.1 中医对胸痹心痛内涵的认识 |
1.2 中医关于胸痹心痛临床症状的描述 |
1.3 中医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1.4 胸痹心痛的辩证论治 |
2 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 |
3 化痰降浊法治疗冠心病痰阻心脉证型的临床疗效研究 |
4 苓桂术甘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
5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5.1 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
5.2 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
5.3 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
5.4 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辅助检查 |
5.5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5.6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疾病及证候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病例标准 |
3.2 排除病例标准 |
3.3 病例剔除标准 |
3.4 病例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药物选择及给药方法 |
4.3 观察指标 |
4.4 安全性观测 |
4.5 观察方法 |
4.6 疗效评定 |
5 统计学方法 |
6 观察结果 |
7 结果分析 |
7.1 一般资料分析 |
7.2 心电图疗效分析 |
7.3 硝酸甘油减停率比较分析 |
7.4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7.5 血脂‐总胆固醇变化情况分析 |
7.6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分析 |
7.7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分析 |
8 不良反应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方思想 |
2 组方依据 |
3 组方分析 |
4 疗效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痰浊中阻型冠心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泽泻降血脂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泽泻降血脂药理作用及物质基础研究进展[J]. 黄珍,刘咏松.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05)
- [2]计算机模拟筛选泽泻降血脂作用的化学成分[J]. 许文,郑春松,吴水生.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10(03)
- [3]泽泻降血脂研究概况[J]. 赵乐.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9(03)
- [4]泽泻的质量标准研究[D]. 黄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5]泽泻调血脂活性成分及其药理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程志红,萧伟,王振中,侯惠民. 中草药, 2015(22)
- [6]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究慢性肾脏病和高脂血症潜在生物标志物及泽泻的降脂作用[D]. 杨甜. 西北大学, 2020(02)
- [7]泽泻抗高脂血症体外实验研究[D]. 席蓓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6)
- [8]腹部拔罐结合减肥膏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研究[D]. 郑颖.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清热祛浊胶囊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型T2DM(热盛痰阻夹瘀证)的临床观察[D]. 王子龙.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化痰开痹汤对痰阻心脉型胸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D]. 邱元权.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