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傅里叶变换透镜参数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江涛,李洪儒,邓国亮,周寿桓[1](2021)在《不同衍射计算方法比较及误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多种衍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及误差分析,为衍射计算方法的合理选择提供了指导。研究表明衍射距离小于波长的情况下,经典标量衍射或矢量衍射都有较大误差,需要使用电磁场仿真软件进行计算;波长量级下矢量衍射模型较为准确;一般距离下,矢量衍射与标量衍射计算结果几乎一致。标量衍射模型中积分法和角谱法计算结果的差距随着衍射距离的增加逐渐增大。相同物理尺寸下积分法的结果更加准确。增加网格采样点数只能够提高积分法的精度,对于角谱法可以通过增加衍射平面的物理尺寸来降低计算误差。通过物理实验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周源,李润泽,于湘华,严绍辉,李星,高文禹,刘超,彭彤,杨延龙,闵俊伟,王萍,屈军,姚保利[2](2021)在《基于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光场调控技术及应用进展(特邀)》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电磁波,光场可用振幅、相位和偏振等参量表征,空间光场调控技术通过对这些参量进行调控,生成新颖的空间结构光场。与其它类型调控器件相比,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具有衍射效率高、调控单元数目达到百万量级、实时动态调控等优点,已成为空间光场调控的主流器件。介绍了基于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光场调控技术,包括:单参量调控、复振幅调控和多参量联合调控的原理和算法;例举了光场调控技术在全息光镊、光学显微、光信息存储、光学微加工、散射介质后成像、光通信等领域的应用;讨论了该技术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旨在帮助研究者系统了解基于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光场调控技术的基本知识、最新研究进展和潜在应用,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文俊龙,李玮,谭建昌,郑世杰,李筱薇,罗韵,王建军,冯国英[3](2021)在《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模式测控一体化方法》文中提出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模式测控一体化方法。利用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光路对光纤模式耦合态进行空间调制和相位调制,以实现模式的有效分解。与双重傅里叶变换(F2)法以及空间和频谱成像(S2)法相比,采用的分数阶傅里叶变换法,通过改变分数阶参数,控制模式的空间分布以及模式间的叠加状态,更易于分解出高阶模式。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模式测量方法可在更广泛空间,研究模式的空间和相位叠加以及模式分解,也可退化为F2法和S2法。
任俊[4](2021)在《红外双谱段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光学系统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像光谱技术作为一项融合光学、光谱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可以同时获取被测目标的二维空间信息和一维光谱信息。成像光谱仪则是基于成像光谱技术发展而来的新一代光学遥感仪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光谱辐射特性研究、环境监测、气象观测、资源考察、军事目标侦察及生物医学诊断等领域。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作为成像光谱技术中的典型代表,根据光程差调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时间调制型(Temporal modulation type,TMIFTS)、空间调制型(Spatial modulation type,SMIFTS)和时空联合调制型(Spatio-temporal mixed modulation type,TSMIFTS)。其中,TSMIFTS由于不含有精密的动镜系统以及制约光通量的狭缝,具有环境适用性强、稳定性高等独特优势,在环境保护、污染物检测及突发灾害事件应对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当前TSMIFTS的发展现状及应用需求,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阶梯微反射镜的TSMIFTS,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光学系统设计研究。系统采用阶梯式分布的镜面结构代替了迈克尔逊干涉仪中的动镜系统,实现了静态化的光程差空间采样,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同时避免了动镜的随机采样误差。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双谱段一体化设计使之能够对更多的污染物物质成分进行识别与分析。但是,引入阶梯微反射镜结构的TSMIFTS仍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有限尺寸的阶梯结构难以获得大光程差,导致光谱分辨率难以提高;静态的干涉系统虽然避免了动镜运动导致的随机采样误差,但无法消除装调过程中带来的固定初始误差;大阶梯的结构会导致边缘像面产生离焦,给后期的全景图像获取带来了困难;共口径的光学系统设计会带来严重的色差,倾斜平行平板在成像光路中还会导致大数量级的单色像差。为此,本论文开展了TSMIFTS的光学系统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阶梯微反射镜结构的TSMIFTS。基于阶梯微反射镜的静态干涉结构大大的提高了仪器的抗震动稳定性,系统不含限制光通量的狭缝,具有反应速度快、光通量大、探测谱段宽等优点。分析了基于阶梯微反射镜结构下系统的光程差调制原理与成像过程,给出了获取空间高分辨全景图像和实现高光谱分辨率的解决方案,根据系统的技术指标计算了成像光谱仪光学系统与干涉系统的各项参数。(2)完成了双谱段、双干涉通道TSMIFTS的总体分析与光学设计。根据像差理论对前置共口径望远镜和中继中、长波二次成像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得到了结构合理、成像质量高、满足设计指标的光学系统。建立了TSMIFTS的物理模型,对干涉及成像过程进行了仿真实验,对干涉仿真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高精度重构光谱,验证了基于阶梯结构的光程差调制方法的可行性与光学设计的可(3)对干涉系统装调误差模型进行了理论推导,研究了干涉系统倾斜误差对干涉图的对比度和信噪比的影响,得到了干涉系统的装调误差容限。分析了干涉成像系统的杂散光主要来源,建立了成像光谱仪的杂散光分析模型,对杂散光的产生路径进行了模拟并提出了相应的杂散光抑制方案。(4)完成了成像光谱仪的机械设计和系统集成,关键器件阶梯微反射镜的加工及测试结果均达到了设计指标。研究了红外干涉成像系统的高精度装调方案,提出了光谱标定和系统集成同时进行的高精度装调方法。并对集成后的TSMIFTS进行了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光谱定标精度、信噪比等内场和外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TSMIFTS的光谱及成像性能良好,满足设计要求。
林超,娄树理,化斌斌,刘佩,张文龙[5](2021)在《基于功率谱压缩-平移的多通道联合变换相关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充分利用光学相关识别系统的空间-频谱带宽,提高光学相关识别技术的并行处理效率和识别准确度,提出了基于功率谱压缩-平移算法的多通道联合变换相关识别方法,该方法将峰值位置变化的标准差作为相关识别的判据。在输入空间光调制器的不同区域加载场景图像和N幅参考图像,然后在图像上分别叠加经迭代算法优化的相位模板,使得场景图像的傅里叶谱和每一幅参考图像的傅里叶谱在频谱面的不同空间区域相干叠加。调节相位优化算法的约束参量,使得每个通道的联合变换功率谱互不干扰,可实现N个通道的并行处理。分析了不同优化相位的傅里叶谱的局域峰值杂波均值和相关输出的峰值位置变化标准差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作为相位优选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提实验和数值模拟参数条件下,多通道联合变换相关识别系统可以在不增加经典相关识别系统复杂度的前提下,实现16通道的并行处理,这对光学相关器的实用化具有重要意义。
鲁溟峰,武进敏,杨文明,张峰,陶然[6](2021)在《基于分数傅里叶变换的新型牛顿环实验仪》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分数傅里叶变换的新型牛顿环实验仪有别于原有的基于数环法的实验仪,该实验仪从信号机理出发,揭示了牛顿环的Chirp信号本质,创造性地将分数傅里叶变换引入牛顿环实验中,实现对透镜曲率半径等物理参数的高精度测量,为大学物理等厚干涉实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可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其创新性思维。
高晨家[7](2021)在《显微散斑干涉测量方法与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显微散斑干涉测量技术将电子散斑干涉技术和显微成像技术相结合,是一种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测量技术。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利用显微散斑干涉测量技术实现对微小尺寸器件的运动状态测量,针对微器件不同的运动方式(如位移、形变、振动等),设计了相应的显微散斑干涉测量系统,实现了非接触、快速、实时、全场测量,测量精度可达十纳米级,在显微测量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显微领域常见的测量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资料查阅,对显微干涉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以及结合目前的测量需求,确定了将显微散斑干涉测量技术作为本文的研究方向。对该技术用到的多种关键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设计光路、引入外差技术、改进光路、提出测振算法等方式共完成了四种相应的测量实验。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显微散斑干涉测量技术的原理进行讨论。介绍了显微散斑干涉测量系统的光路结构,散斑的分布特点、尺寸大小和系统放大率对散斑的影响,以及散斑干涉图的记录条件、记录原理、干涉条纹提取方法。对处理干涉图像常用到的几项关键算法——相位提取算法、相位展开算法、图像预处理算法等进行了详细介绍。(2)针对微器件位移过程实时测量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Linnik显微结构的显微散斑干涉测量系统。使用该系统对微悬臂梁的单点位移和多点位移分别进行测量,并展示了利用图像预处理、相位信息提取和相位解包裹等算法从采集的时序散斑干涉图中提取出待测信息的具体过程。利用光栅尺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验证了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实现了对微悬臂梁的位移过程的实时、全场、非接触测量。(3)针对显微散斑干涉测量系统的抗干扰性问题,在显微干涉测量系统中引入外差技术,搭建了一套外差显微散斑干涉测量系统。利用铌酸锂晶体的双横向电场效应,结合晶体和1/4波片的传输矩阵对线偏振光的作用,获得了信号稳定、大小可调的外差载频,通过将测量信号加载到该外差载频上,可以有效避开环境噪声的干扰,提高系统的抗噪性。(4)针对上述系统存在的视场小的问题,开展了扩大测量视场的研究工作。设计了一套基于改进式马赫曾德结构的大视场显微散斑干涉测量系统。新的测量系统在保证较高分辨率的前提下,将视场范围由直径为2.4 mm的圆形区域扩大为6 mm×8 mm的矩形区域,并且新的测量系统能减小系统的反射相干噪声,保证较高的成像质量。(5)在实现了对微器件动态位移测量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对微器件振动的测量,本文在显微干涉测量技术的基础上引入正交相位分布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振幅算法,然后设计了一套显微散斑微振动测量系统。通过对镜面干涉和微器件粗糙表面干涉的测量证明了本文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相比于常用的振动测量方法,本文提出的方法的实验装置和计算过程都要简便很多,并且测量过程不需要扫描,能够实现全场测量。最后,对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万玉红,刘超,满天龙,菅孟静,马腾,张沁,秦怡[8](2021)在《非相干相关数字全息术:原理、发展及应用》文中指出全息术最初被设定为一种相干成像技术,通过物光和参考光干涉形成全息图,对全息图进行重建可以实现三维成像和物信息的获取。全息图记录过程要求物体上任意两点的光场具有空间互相干性,这一特性限制了全息术在非相干光领域的应用。空间非相干光的普遍存在和易获取等优点,使得非相干全息术的提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相干全息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Mertz和Young提出的菲涅耳波带片编码成像理论,是指在空间非相干光照明情形下利用某种编码孔径对图像进行变换,实现全息图记录和再现的技术。Lohmann把这一技术进一步发展为基于分波技巧的干涉成像技术(源于同一物点的物光和参考光相干涉),实现了非相干物体的波前再现,从而明确了非相干全息记录时物光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互相干不再是全息图记录的必要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研人员对非相干全息图的记录机制、重建算法、非相干全息术成像性能的提升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着成果。本文聚焦于阐明空间非相干光情形下基于编码相位掩模波前调制的自干涉或无干涉数字全息术的成像原理及其演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技术下一步的发展和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钟金钢,姚曼虹,彭军政[9](2021)在《计算傅里叶显微成像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微纳光子学的兴起,傅里叶显微术已成为一种表征微纳结构样品的重要技术。传统的傅里叶显微术又称为后焦面傅里叶谱显微术,只能获取傅里叶谱分布信息,无法获取和傅里叶谱对应的样品空间结构图像,给表征微纳结构样品带来不便。由此,发展了一种基于计算成像模式的计算傅里叶显微成像技术,不仅能获取傅里叶谱分布信息,还能获得一系列与不同傅里叶谱对应的样品空间结构图像,甚至可以获得样品的三维空间结构图像,有利于对样品的全面表征,进一步拓宽傅里叶显微术的应用范围。本文将介绍计算傅里叶显微成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进展、应用前景。
张润南,蔡泽伟,孙佳嵩,卢林芃,管海涛,胡岩,王博文,周宁,陈钱,左超[10](2021)在《光场相干测量及其在计算成像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场的相干性是定量衡量其产生显着的干涉现象所具备的重要物理属性。尽管高时空相干性的激光已成为传统干涉计量与全息成像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在众多新兴的计算成像领域(如计算摄像、计算显微成像),降低光源的相干性,即部分相干光源在获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图像信息方面具有独特优越性。因此,部分相干光场的"表征"与"重建"两方面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亟需引入光场相干性理论及相干测量技术来回答计算成像中"光应该是什么"和"光实际是什么"的两大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系统地综述了光场相干性理论及相干测量技术,从经典的关联函数理论与相空间光学理论出发,阐述了对应的干涉相干测量法与非干涉相干恢复法的基本原理与典型光路结构;介绍了由相干测量所衍生出的若干计算成像新体制及其典型应用,如光场成像、非干涉相位复原、非相干全息术、非相干合成孔径、非相干断层成像等;论述了相干测量技术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傅里叶变换透镜参数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傅里叶变换透镜参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衍射计算方法比较及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不同衍射计算方法 |
2.1 标量衍射和矢量衍射的积分法 |
(1)标量衍射积分法 |
(2)矢量衍射积分法 |
2.2 标量衍射的角谱法 |
2.3 标量衍射的傅里叶变换法 |
3 衍射计算方法比较 |
3.1 波长范围内的衍射对比 |
3.2 波长范围外的衍射对比 |
(1)积分法各方法对比 |
(2)角谱法各方法对比 |
(3)积分法与角谱法对比 |
(4)夫琅禾费计算的两种方法 |
3.3 实验验证 |
3.4 积分法精度影响因素 |
(1)衍射孔网格划分数量对衍射计算的影响 |
(2)观察屏网格划分对衍射计算的影响 |
3.5 角谱法精度影响因素 |
(1)小孔平面尺寸对衍射计算的影响 |
(2)采样点数对衍射计算的影响 |
4 结论 |
(2)基于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光场调控技术及应用进展(特邀)(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空间光场调控技术分类及主要特点 |
1.1 单参量调控技术 |
1.1.1 非迭代算法 |
1.1.2 迭代算法 |
1.2 复振幅调控技术 |
1.2.1 空域复振幅调控技术 |
1.2.2 空间频域复振幅调控技术 |
1.3 多参量联合调控技术 |
1.3.1 空域多参量联合调控技术 |
1.3.2 空间频域多参量联合调控技术 |
2 光场调控技术的应用 |
2.1 全息光镊 |
2.2 光学显微 |
2.3 光信息存储与光学微加工 |
2.4 其他应用 |
3 总结与展望 |
(4)红外双谱段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光学系统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成像光谱技术 |
1.2.1 时间调制型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 |
1.2.2 空间调制型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 |
1.2.3 时空联合调制型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理论基础 |
2.1 光的干涉原理 |
2.1.1 单色光干涉 |
2.1.2 复色光干涉 |
2.2 Michelson干涉仪 |
2.3 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分辨率 |
2.3.1 空间分辨率 |
2.3.2 光谱分辨率 |
2.4 采样定理 |
2.4.1 经典采样 |
2.4.2 窄带信号采样 |
2.5 干涉图采样方式 |
2.5.1 单边采样 |
2.5.2 双边采样 |
2.6 红外探测器 |
2.7 红外光学材料 |
2.8 信噪比 |
2.8.1 仪器SNR |
2.8.2 干涉图SNR和光谱SNR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谱段、双干涉通道TSMIFTS总体分析 |
3.1 系统基本原理 |
3.2 TSMIFTS主要技术指标 |
3.2.1 总体参数设计 |
3.2.2 红外探测器选型 |
3.2.3 干涉通道分析 |
3.2.4 成像通道分析 |
3.3 像差分析 |
3.3.1 前置共口径望系统 |
3.3.2 分束系统 |
3.3.3 共口径消色差设计 |
3.3.4 中继成像系统 |
3.3.5 离焦 |
3.4 空间布局方案设计 |
3.5 杂散光 |
3.5.1 成像光谱仪杂散光来源 |
3.5.2 杂散光评价标准 |
3.5.3 杂散光抑制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学系统设计与性能评估 |
4.1 光学设计 |
4.1.1 前置共口径望远镜光学设计与像质评价 |
4.1.2 中、长波中继成像系统光学设计与像质评价 |
4.1.3 中、长波整体光学系统拼接、优化及像质评价 |
4.2 物理光学分析 |
4.3 公差分析 |
4.3.1 成像系统公差分析 |
4.3.2 干涉系统公差分析 |
4.3.3 切换反射镜复位误差 |
4.4 采样误差分析 |
4.4.1 基线校正 |
4.4.2 切趾 |
4.5 杂散光分析 |
4.6 成像光谱仪机械结构设计 |
4.6.1 分系统设计 |
4.6.2 成像光谱仪主体结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TSMIFTS集成与测试 |
5.1 器件测试和分系统集成 |
5.1.1 阶梯微反射镜 |
5.1.2 成像系统集成 |
5.1.3 干涉系统校准 |
5.2 TSMIFTS整机装配 |
5.3 TSMIFTS性能评估 |
5.3.1 空间分辨率 |
5.3.2 外场成像 |
5.3.3 光谱分辨率 |
5.3.4 仪器信噪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基于功率谱压缩-平移的多通道联合变换相关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原 理 |
2.1 联合功率谱的并行记录 |
2.2 相关识别输出 |
3 结果及讨论 |
3.1 压缩-平移对相关识别的影响分析 |
3.2 CPI作为相关识别判据的有效性分析 |
3.3 优化相位对相关识别准确性的影响分析 |
3.4 峰值位置变化标准差作为相关识别判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分析 |
4 结 论 |
(6)基于分数傅里叶变换的新型牛顿环实验仪(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原有的牛顿环实验仪 |
1.2 摄像头的引入和数字图像处理方式的采用 |
1.3 问题 |
2 基于分数傅里叶变换的新型牛顿环实验仪设计 |
2.1 牛顿环的信号形式 |
2.2 利用分数傅里叶变换处理牛顿环 |
2.3 光学系统设计 |
2.4 牛顿环条纹处理 |
2.4.1 利用Visio完成数环法分析 |
2.4.2 分数傅里叶变换分析牛顿环 |
3 新型牛顿环实验仪的特点 |
3.1 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3.2 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 |
3.3 具有实用性 |
4 结语 |
(7)显微散斑干涉测量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适用于微结构的测量技术 |
1.2.1 接触式测量技术 |
1.2.2 非接触式测量技术 |
1.3 显微干涉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显微电子散斑干涉测量技术 |
2.1 显微电子散斑干涉基本原理 |
2.2 散斑干涉条纹的获取方法 |
2.3 相位提取方法 |
2.3.1 基于条纹的分析方法 |
2.3.2 基于相位的分析方法 |
2.3.3 多种相位提取方法之间的比较 |
2.4 相位展开算法 |
2.5 图像预处理及降噪 |
2.5.1 图像预处理技术 |
2.5.2 特定噪声及其消除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显微散斑动态干涉测量技术的研究 |
3.1 Linnik显微散斑干涉测量系统 |
3.1.1 激光光源 |
3.1.2 CCD探测器 |
3.1.3 显微物镜 |
3.1.4 测量系统 |
3.2 单点位移测量 |
3.3 有限元分析 |
3.4 整体位移测量 |
3.5 本章小结 |
4 外差显微散斑干涉测量技术的研究 |
4.1 常规外差调制技术 |
4.2 外差干涉测量原理 |
4.3 测量光路 |
4.4 MEMS位移测量 |
4.5 噪声环境下的外差对比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5 大视场显微散斑干涉测量技术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原理 |
5.3 测量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正交相位的显微散斑微振动测量方法 |
6.1 引言 |
6.2 理论基础 |
6.3 模拟仿真 |
6.4 实验 |
6.4.1 镜面干涉实验 |
6.4.2 散斑干涉实验 |
6.4.3 散斑干涉面测量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工作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非相干相关数字全息术:原理、发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非相干相关数字全息术的记录与再现机制 |
3 非相干相关数字全息术的发展 |
3.1 成像分辨率增强或提升 |
3.2 成像质量的提升 |
3.3 其他成像性能指标的提升 |
4 非相干相关数字全息术应用研究进展 |
4.1 基于FINCH的应用研究进展 |
4.2 COACH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
5 总结与展望 |
(9)计算傅里叶显微成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计算傅里叶显微镜的成像原理与成像系统 |
3 计算傅里叶显微镜实现多模式显微成像 |
3.1 明场、暗场和差分相衬显微成像方法 |
3.2 明场显微成像实验结果 |
3.3 暗场显微成像实验结果 |
3.4 差分相衬显微成像实验结果 |
4 计算傅里叶显微镜实现光场成像 |
4.1 计算傅里叶显微镜光线角度信息记录原理 |
4.2 数字重聚焦算法 |
4.3 计算傅里叶显微镜实现光场成像结果 |
4.4 计算傅里叶显微镜实现反射式光场成像结果 |
4.5 计算傅里叶显微镜实现彩色光场显微成像结果 |
4.5.1 在探测端采集样品的颜色信息 |
4.5.2 在照明端采集样品的颜色信息 |
5 结束语 |
(10)光场相干测量及其在计算成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光场表征:从相干到部分相干 |
2.1 相干光场的复振幅表征 |
2.2 部分相干光场的表征 |
2.2.1 部分相干光场的关联函数表征 |
2.2.2 部分相干光场的相空间表征 |
2.3 几何光学近似下的光场表征 |
3 光场传输:从相干到部分相干 |
3.1 相干光场的传输 |
3.2 部分相干光场的传输 |
3.3 部分相干光场的相干模式分解 |
4 光场测量:从相位测量到相干测量 |
4.1 相位测量与相位恢复 |
4.2 相干测量与相干恢复 |
4.2.1 干涉相干测量 |
4.2.2 非干涉相干恢复 |
4.2.3 非干涉相干采样 |
4.3 光场成像与计算光场成像 |
4.3.1 光场直接采样 |
4.3.2 基于光强传输的计算光场成像 |
5 基于相干测量的计算成像新体制 |
5.1 光场成像与显微 |
5.2 非干涉相位复原 |
5.3 非相干全息术 |
5.4 散斑相关穿透散射介质成像 |
5.5 非相干合成孔径 |
5.6 非相干断层成像 |
6 相干测量的典型应用 |
6.1 生物显微成像 |
6.2 计算摄影 |
6.3 光束表征 |
6.4 光学测量 |
6.5 远场被动探测 |
6.6 无透镜成像 |
7 相干测量技术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7.1 时空相干性耦合情况下问题的复杂性 |
7.2 重要科学意义与有限实用价值间的矛盾性 |
7.3 从低维数据采样到高维相干函数重建的病态性 |
7.4 高维海量数据采集运算及其存储的挑战性 |
8 总结与展望 |
四、傅里叶变换透镜参数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衍射计算方法比较及误差分析[J]. 刘江涛,李洪儒,邓国亮,周寿桓. 激光杂志, 2021
- [2]基于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光场调控技术及应用进展(特邀)[J]. 周源,李润泽,于湘华,严绍辉,李星,高文禹,刘超,彭彤,杨延龙,闵俊伟,王萍,屈军,姚保利. 光子学报, 2021(11)
- [3]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模式测控一体化方法[J]. 文俊龙,李玮,谭建昌,郑世杰,李筱薇,罗韵,王建军,冯国英.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1(11)
- [4]红外双谱段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光学系统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 任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
- [5]基于功率谱压缩-平移的多通道联合变换相关识别方法研究[J]. 林超,娄树理,化斌斌,刘佩,张文龙. 光学学报, 2021(22)
- [6]基于分数傅里叶变换的新型牛顿环实验仪[J]. 鲁溟峰,武进敏,杨文明,张峰,陶然.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17)
- [7]显微散斑干涉测量方法与技术的研究[D]. 高晨家.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8]非相干相关数字全息术:原理、发展及应用[J]. 万玉红,刘超,满天龙,菅孟静,马腾,张沁,秦怡.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1(18)
- [9]计算傅里叶显微成像研究进展[J]. 钟金钢,姚曼虹,彭军政.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1(18)
- [10]光场相干测量及其在计算成像中的应用[J]. 张润南,蔡泽伟,孙佳嵩,卢林芃,管海涛,胡岩,王博文,周宁,陈钱,左超.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