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际教学思想及其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敏[1](2020)在《小学中段学生语文学习中思维导图运用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将人类的思考过程转化为可视性图表的整体思维工具,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应用的认知功能领域极广,尤其是针对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思考。笔者通过梳理文献发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运用的相关研究十分丰富,分散于各个学科的不同学段,但主要的研究形式多以教师建构,学生被动实施为主。当前研究中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把握,同时也未能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效果的差别。由此本论文旨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观测以学生为主体去建构语文学习的思维导图,优化语文学习的效果如何;二是观测不同语文学习水平学生的应用效果差别,究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对策。本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小学中段语文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第二章基于已有文献分析了思维导图的定义特征以及理论基础,结合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目标及学生特征,讨论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的适切性,为接下来的行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文献梳理、教师访谈与学生问卷调查,综合分析了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体验感差,热情缺失;方法固定,效率低下;评价单一,思维限制。第四章在所发现的问题基础上,制定了行动研究设计方案,确定了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以“制定计划——实施研究——观察过程——反思总结”的行动研究规范,开展历时4个月的三轮行动研究。第五章主要对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与案例分析,主要分为三轮行动研究。通过观察与记录,分析每一轮行动研究后对所存在问题的优化效果。本文第六章总结了本研究的发现:首先中段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主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辅助,学生的语文成绩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也显着提升。其次不同语文学习水平的学生运用的效果不一:语文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效果最为明显;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应用效果次之;语文学习水平薄弱的学生应用效果不佳。最后本文提出了在小学中段学生语文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应注意的问题:一为合理运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时间分配;二为基于知识运用导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胡朝阳[2](2019)在《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文中指出语言是人类作为交际工具的表现符号,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教学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指向,以教与学的对成为发生机制和存在方式的师生之间特殊的交往活动。语言与教学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天然的联系通过教学语言得以建立。教学语言是存在于教学关系中用于教学交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指向的语言符号系统。研究教学语言是深化教学理论研究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对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分析,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可以实现教学语言研究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深化教学语言研究的可行路径。本研究共分为五章,阐释了“具有何种教育素养的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实现了好的教学效果”。第一章,阐释了教育性是教学语言的根本特性。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教学语言是存在于教学关系之中的语言,是教学交往的工具。教育性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根本特性,它是社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价值规范与实际效果的统一。教育性是教育目的的协同性、教育过程的规范性和教育效果的发展性的融合。真正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语言既是教学交往的工具,同时构成教学本体。教育性是教学语言所表现出的根本特性,是教学语言的价值预设与功能实现的融合。第二章,阐释了教学语言教育性的价值预设。真正的教学“是立于科学达于艺术之伦理性活动”,它是“向善、求真、趋美”的,它具有伦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语言既是教学的工具,也构成教学本身。教学语言要具有教育性就应该符合教学的价值预设,即“向善、求真、趋美”,它们分别表现为教学语言的伦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是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基础,伦理性是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灵魂,艺术性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表现力。符合教学的价值预设是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的根本前提。第三章,基于事理的逻辑,以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实现过程为线索,阐释了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标准。首先,建构教学关系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前提性标准。师生是一种资格,是建构教学关系的主体。在教学目的的协同下,师生的相互作用建构了教学关系,使得教学语言成为自身,因而建构教学关系是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的先决条件。其次,形成教学交往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过程性标准。形成教学交往就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过程。形成教学交往的关键是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教学交往的形成依赖于教学对话的展开。最后,实现教学目的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结果性标准。实现教学目的是教育性现实生成的标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交往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就表现出它的教育性。第四章,分析了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机制。基于功能主义的观点,制约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因素是教学目的、教师和教学语境。教师既是教学语言的“创造者”,也是教学语言的“使用者”,其言说条件和言说的原则直接决定了教学语言的功能实现。教师的教育素养构成教师的言说条件。教师应遵循的言说原则包括适应原则、合作原则和得体原则。教学语境是教学语言实现其功能的另一重要制约因素,它制约着教学语言的语义生成、表达和理解的过程。学生是最重要的语境因素。语义的生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起点,语义的表达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展开过程,语义的理解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最终保证。第五章,探讨了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策略。首先,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是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根本策略。教师要形成良好的教育思维,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拥有卓越的教育能力,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并涵养通达的教育智慧。其次,要完善教师的言说条件,即确立言说的前提,明确言说的目的,精心准备教学语言的内容,并形成教学语言的风格。最后,要改进教学语言的表达,即遵循基本的表达原则和掌握丰富的表达技巧。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金鑫[4](2019)在《小学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项基本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对培养5-6年级学生这一能力有着明确要求。此外,该学段的学生也正处在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帮助教育者真正做到对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研究旨在解决三个关键问题:(1)小学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如何?(2)小学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以及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对科学语言及其运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与人交流合作解决科学问题的意识,但同时也存在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测评结果不理想,科学语言口语表达的实际效果欠佳,科学语言知识积累薄弱,习惯使用日常语言表达科学知识与观点,参与言语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的整体性问题,以及学生能力水平年级差异显着,而受性别差异影响较小的差异性问题。除此以外,调查还揭示出教师欠缺对学生能力的针对性培养,教师教学风格与教学语言影响学生能力发展,教师缺少对学生科学语言口语表达的有效引导等教师培养问题。基于调查发现,再对学生能力发展存在的整体性问题、差异性问题以及教师培养学生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优质课教学片断,提出促进学生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培养策略,如下:通过改进新知教学过程,夯实学生科学语言知识基础;巧搭科学语言运用支架,推动学生科学言语信息的输出;全面检验学生科学语言表达实效,实现能力的充分训练与提升;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科学语言表达活动,促进能力的巩固发展;完善外部言语环境与内在心理素质,为学生能力发展创设良好的言语条件。
钱雯静[5](2019)在《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英语写作是一种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能够达到以写促学,提高对词汇和语法的运用能力,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但是,目前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依然运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法,根据考纲中所提供的作文内容,给予学生一些优秀的作文范例去背诵或者不进行有效地写作指导就让学生自己进行写作,然后一次性成稿,只是在批改时简单地指出作文中语法或词汇的错误,不关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实际困难。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缺乏英语写作的兴趣、写作态度不端正、英语写作能力较弱等问题。为了探寻一种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教学法,笔者尝试将交际教学法应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交际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在互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写作之前列出提纲、理清思路,写作时教师适时指导,写作后通过互评、师评完成修改,再到最终定稿。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论证了交际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进一步检测交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与实践表明,在小学高年级写作课堂中应用交际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拓展学生写作的思路,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的写作更具逻辑性;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小学英语教师的写作教学提供了新模式。
黄真金[6](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谢若冰[7](2020)在《关于在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强化狭义副语言训练的初探》文中认为口语交际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际开展有不少研究与探索,口语交际教学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言由心生,一个人口语交际的表现恰恰口语体现其内心的态度以及情感,因此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于个人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然而当下的口语交际教学主要重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语词内容的组织与教学过程中交际情境的创设上,对于如何控制运用声音,通过声音表达方式的变化来辅助口语交际过程中的情感表现与交际意图实现的研究较少。本文立足于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以狭义副语言为理论工具,探讨如何在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借助狭义副语言这一理论工具,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表达开展具体指导,深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通过有意识地对于狭义副语言这一理论工具的理解与把握,来控制自己的声音表达,达到理想的口语交际效果。本文第一章将对副语言概念进行分类,并对狭义副语言进行界定,结合学界较为公认的几类研究思路,将副语言概念界定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曲彦斌等学者为代表的副语言界定;第二类是以特拉格为代表的副语言界定,其理论主要是研究口语交际过程中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以及类语言;第三类是以周礼全为代表的副语言界定,这一概念界定主要研究口语交际过程中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通过对上述三类副语言概念的划分,确定本文将以周礼全的概念界定为理论依据,将本文要研究的副语言概念限定在狭义副语言之中,即为超常的语音特征和超常的发音方式。第二章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及其内容进行明确,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梳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系列口语交际活动,与新课标中的语文核心素养及学习任务群相联系,再将狭义副语言理论与口语交际教学相互贯通,思考狭义副语言理论应用于口语交际教学可以存在的表现形式。第三章将探讨狭义副语言的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以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为文本依据,借助于名家朗诵二维码音频,通过较为直观的举例探讨如何开展训练音长、音强、音高以及音色的专项训练,再选取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专题中的训练内容开展综合训练,探讨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第四章主要关于运用狭义副语言开展口语交际训练时的注意事项,着重处理口语交际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四对关系,并结合口语交际活动类型开展讨论分析。全文以狭义副语言理论为基础,试论该理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重视起狭义副语言在口语交际表达过程中的辅助作用,认识到口语交际之中情感准确表达与交际意图实现的可行路径,尝试为口语交际教学的新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徐梓乔[8](2020)在《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构建的一种新型本土化的教学方法,文秋芳(2015)发表了《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一文,标志着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的形成,其重在解决我国英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问题。且遵循着“输出—输入—输出”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起于输出,止于输出,始终把“学”与“用”融为一体。现如今,英语写作是一项以知识输出为主的重要英语技能。然而,由于高考的压力,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学生的写作结果上,却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对相关语言进行输入和有效的输出。导致了“学”“用”分离的现象。因此,本研究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以探究产出导向法是否可以在语言、内容、语篇结构上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的水平。本研究采用混合式研究的方法在哈尔滨市某重点高中选取高一(二)班的4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6周的研究,并且收集和分析质性(学生访谈、教师访谈、课堂观察、产出文本)和量化(语言测试、问卷调查)数据,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现阶段高中生英语写作现状如何?第二,如何设计与实施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的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活动?第三,产出导向法是否可以在语言、内容、篇章结构上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的水平?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出:现阶段的高中生对于英语写作缺少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且,对于文章的撰写不能做到“心中有谱”。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会分别注意文章语言、内容、语篇结构上的问题。但是,他们大多数对这种导向学习给予了支持的态度,说明他们还是很愿意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其次,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主要采取三个阶段。研究表明: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写作学习能力,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增加学以致用的机会,使学生做到学用一体,弥补“学”与“用”之间的鸿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通过本研究进行的五次测试得出: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的写作成绩有所提高,且在语言、内容和语篇结构上也均有提高。因此,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孙艳[9](2020)在《统编版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教材插图及教学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插图作为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和助学系统,受到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但研究发现目前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研究较少,且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也未能较好地运用插图进行教学。故研究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插图,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插图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以认知发展理论、视觉文化理论、艺术设计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统编版一到三年级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数量及分布、类型和特点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统编版教材插图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课堂观察表和访谈提纲,通过目的抽样选择两所较好的小学进行为期五个月的实地调查,观察课时数266课时,访谈4次,旨在调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插图的教学现状。研究发现:教师在运用插图教学时,能够借助插图形象生动的特点,课前导入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中发挥插图的解释功能,帮助学生学拼读、记拼音音形和汉字、辅助学生理解关键字词和复述文章大意;指导学生观察插图的细节,培养观察力;根据插图的类型,采用有序观察插图的方法,训练学生交际能力和习作条理性;课后发挥插图的促进功能,培养学生续写能力。然而,教师借助插图进行教学时仍存在时间分配不合理,运用情境插图进行教学的意识不足等问题。为提高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插图辅助教学的能力,研究结合具体的例子对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五大模块的教学提出了如下建议: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应提高使用情景插图的意识;改善运用插图教学的时机;借助插图可理解性的特点,帮助学生辨别音形。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插图直观性的特点,教授识字偏旁和讲解汉字文化;发挥插图的审美功能,挖掘传统文化;借助插图童趣性的特点,设计识字游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插图的美育作用,引发学生思考和引起情感共鸣;发挥插图的解释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借助插图审美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插图的辅助功能,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明晰口语交际要求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使用插图中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培养学生想象力。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绚丽多彩的插图,激发学生习作欲望;重视运用插图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发挥插图的促进功能,培养学生独立习作的能力。
田良臣[10](2006)在《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对汉语口语事实“本相”及当下口语课程实施现状的考察,结合对已有研究及其范型的反思,在回归汉语口语、汉语口语课程本体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构想。试图通过多维探究,走出原有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从本体之维出发,经功能之维、历史之维、域外之维,最后回归本体之维,由此探明口语课程的功能、发展轨迹,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在新的知识观、课程观视域内,构建汉语口语课程的维度模型,为口语课程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重建提供新的材料与新的思路,同时也力图在汉语口语课程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方面有所探究。 通过不同维度的探究,本研究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1.汉语口语课程缺位与异化的深层根由。 从语文科本体外来看,口语课程之所以缺位或异化,主要是源于以下原因:一是“字本位”的传统文化。“字本位”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精英取向的书面语文化,它与以口语为表征的大众文化或民间文化相对,具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与运行规范。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育也一直是在书面语的范围内展开的,是一种“字本位”的语文教育。二是现代知识观。以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为特征的科学知识,是能够用文字表征的,可以量化的,能够被重复检验的,是真正的知识,这是现代知识观的基本立场。口语知识是不符合科学知识规范的,不属于知识范畴。不仅如此,口语还不能对科学知识进行表征。三是传统的教育目的观。传统的教育目的观关注的是非日常生活,忽视了学习者的当下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就言语载体而言,日常生活是口语表征的,非日常生活则是书面语表征的,忽视学习者日常生活的教育,当然不会给口语课程以存在空间。这里是一个残缺的生活世界。最后是陈旧体制的原因。中国社会长期推行的是精英教育,实行的是“书语取仕”,一张试卷判定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乃至终身命运。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进一步强化了书面语课程的“霸权式”存在,加重了口语课程的边缘性。 从语文科本体内部考察,口语课程缺位与异化的原因有:第一,传统的语文观。传统的语文观将语文视为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符号系统,是一种可以被“拿来”、被“运用”的工具,特别地,这是一种能够被置于主体视域之内进行科学分析的“物”(工具)。很明显,书面语正好符合这一“工具”特性。而与主体生命、生活具有一体同构性的口语,实在难以被“拿来”,更难以被置于主体视域内进行触摸、把玩。因此,人们自然也就将口语拒斥在“工具”范畴之外。第二,以教材代课程。语文教材长期以来的“文选型”,自然难有或少有口语课程存在的空
二、交际教学思想及其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际教学思想及其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中段学生语文学习中思维导图运用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
二、国内外关于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
三、国内外关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思维导图理论及其运用于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的概念阐释 |
第一节 思维导图概述 |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与特征 |
二、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目标及学生特征分析 |
一、小学语文中段教学目标 |
二、小学中段学生的发展特点与语文学习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的适切性分析 |
一、思维导图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
二、思维导图体现了生本原则 |
三、思维导图满足小学中段语文学习的要求 |
第三章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文献梳理问题 |
一、识字与写字中存在的问题 |
二、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
三、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
四、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 |
五、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教师访谈发现问题 |
第三节 学生问卷调查问题 |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主要问题及成因 |
一、体验感差热情缺失 |
二、方法固定效率低下 |
三、评价单一思维限制 |
第四章 行动研究设计方案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目标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行动研究过程设计 |
一、协商准备阶段 |
二、行动研究实施 |
三、评价反思阶段 |
第五章 小学中段学生语文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第一轮行动:渗透启蒙阶段 |
一、行动研究计划 |
二、教学过程记录与分析 |
三、教学行动反思 |
第二节 第二轮行动:内化运用阶段 |
一、行动研究计划 |
二、教学行动设计:课前预习 |
三、教学行动实施案例分析 |
四、教学行动设计:课中学习 |
五、教学行动实施案例分析 |
六、教学行动设计:课后复习 |
七、教学行动实施案例分析 |
八、教学行动反思 |
第三节 第三轮行动:课外拓展阶段 |
一、行动研究计划 |
二、教学行动实施案例分析 |
三、教学行动反思 |
第六章 行动研究效果评价 |
第一节 行动研究过程分析 |
第二节 小学语文中段学生语文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效果评价 |
一、教师访谈记录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前后测成绩对比 |
第三节 不同语文水平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效果分析 |
第四节 小学中段学生语文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应注意的问题 |
一、合理运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时间分配 |
二、基于知识运用导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
第五节 总结、问题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及反思 |
二、“教育性”的相关研究及反思 |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与视角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视角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教育性:教学语言的根本特性 |
第一节 教学语言的功能主义阐释 |
一、功能主义:阐释教学语言的理论视角 |
二、教学语言:存在于教学关系之中的语言 |
三、教学语言:教学交往的工具 |
第二节 教育性:教学语言作为教学工具所表现出的特性 |
一、教育性的内涵和结构 |
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的内涵和表现 |
小结 |
第二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价值预设 |
第一节 求真: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
一、“求真”:教学的科学性 |
二、教学语言的“真”的内涵 |
三、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核心意蕴 |
第二节 向善:教学语言的伦理性 |
一、“向善”:教学的伦理性 |
二、教学语言的“善”的内涵 |
三、教学语言伦理性的核心意蕴 |
第三节 趋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
一、“趋美”:教学的艺术性 |
二、教学语言的“美”的内涵 |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的核心意蕴 |
小结 |
第三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功能实现(上):标准分析 |
第一节 前提性标准:建构教学关系 |
一、建构教学关系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先决条件 |
二、师生是建构教学关系的主体 |
三、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关系是建构教学关系的基础 |
四、教学目的的协同运动是建立教学关系的契机 |
第二节 过程性标准:形成教学交往 |
一、形成教学交往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过程 |
二、教学交往的形成依赖于教学对话的展开 |
三、形成教学交往的关键是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 |
第三节 结果性标准:实现教学的目的 |
一、实现教学目的是教育性现实生成的标志 |
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
三、教师通过教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 |
小结 |
第四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功能实现(下):机制探讨 |
第一节 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 |
一、言说主体——教师是影响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决定性因素 |
二、言说环境——教学语境是影响教学语言教育性的重要因素. |
第二节 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过程 |
一、语义的生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起点 |
二、语义的表达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展开过程 |
三、理解的达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完成 |
小结 |
第五章 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策略 |
第一节 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 |
一、形成良好的教育思维 |
二、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 |
三、拥有卓越的教育能力 |
四、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
五、涵养通达的教育智慧 |
第二节 完善教学语言的言说条件 |
一、确立言说的前提 |
二、明确言说的目的 |
三、精心准备教学语言的内容与风格 |
第三节 改进教学语言的表达 |
一、遵循基本的表达原则 |
二、掌握丰富的表达技巧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4)小学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是科学素养框架的基本内容 |
1.1.2 课程标准对培养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有明确要求 |
1.1.3 小学5-6年级学生正处在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对现有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语言与言语 |
1.3.2 科学语言与日常语言 |
1.3.3 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标与问题 |
2.1.1 研究目标 |
2.1.2 研究问题 |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2.1 研究思路 |
2.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对象选取 |
2.4 研究工具编制 |
2.5 研究过程与数据处理 |
第3章 小学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3.1 小学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 |
3.1.1 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积极表现 |
3.1.2 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整体性问题 |
3.1.3 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差异性问题 |
3.2 教师培养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教师欠缺对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针对性培养 |
3.2.2 教师教学风格与教学语言对学生能力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
3.2.3 教师在营造课堂气氛上表现不佳 |
3.2.4 教师缺少对学生科学语言口语表达的有效引导 |
3.3 小学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整体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2 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差异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3 教师培养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小学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
4.1 夯实知识基础:改进新知教学过程,推进知识深度理解 |
4.1.1 强调感性认识,关注学生的感知、体验以及知识提炼 |
4.1.2 聚焦认识误区,进行知识辨析、辨识及正反举例训练 |
4.2 推动言语输出:巧搭语言运用支架,助力科学语言表达 |
4.2.1 搭建认知支架,降低认知难度以促进知识迁移与运用 |
4.2.2 搭建语言支架,提供语言提示与示范以促进言语输出 |
4.2.3 搭建情感支架,重视情感培育以促进积极主动性提升 |
4.3 检验表达实效:推进言语全面检验,实现及时评价指导 |
4.3.1 结合学习实情,引导学生开展论述、复述及概述检验 |
4.3.2 做到正确判断,选择并应用合理恰当的言语评价形式 |
4.3.3 明确反馈焦点,开展激励式、提示式以及修正式指导 |
4.4 强化语言表达:坚持多种方式并举,实现能力巩固发展 |
4.4.1 强化口语表达,组织学生开展对话、简述、讲说及讲演 |
4.4.2 强化书面表达,指导学生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记录与写作 |
4.5 完善言语条件:优化外部言语环境,提高内在心理素质 |
4.5.1 改进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和谐的外部科学言语环境 |
4.5.2 加强正向引导,重视自我调节策略与思维方法培养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1.1 小学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 |
5.1.2 小学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
5.1.3 小学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
5.2 研究反思 |
5.2.1 关于现状调查的反思 |
5.2.2 关于培养策略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小学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小学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口语表达能力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4: 问卷第一部分:“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测评”评分标准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六、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关于交际教学法的研究 |
(二) 国内外关于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 国外关于交际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 |
第二章 交际教学法概述 |
一、交际教学法的概念 |
二、交际教学法的内涵 |
三、交际教学法的作用 |
四、交际教学法的特点 |
五、交际教学法写作的一般流程 |
第三章 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
一、案例呈现 |
(一) 写前准备 |
(二) 完成初稿 |
(三) 生生互评 |
(四) 修改完善 |
(五) 教师批改与反馈 |
(六) 完成定稿 |
(七) 作品展示 |
二、案例分析 |
(一) 交际贯穿于写作活动的全过程 |
(二) 真实情境中的语言交流 |
(三) 学生在交际和写作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体现 |
(四) 教师在交际和写作活动中引导者角色的扮演 |
第四章 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
一、学生写作兴趣与态度的效果分析 |
(一) 研究目的及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二、学生写作水平的效果分析 |
(一) 研究目的及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过程 |
(四) 研究结果 |
三、数据结果的讨论 |
第五章 交际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与实施建议 |
一、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
(一) 有利于学生写作态度的转变 |
(二) 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
二、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要求 |
(一)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二) 充分利用同学互评 |
(三) 实施有效的教学指导 |
(四)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
三、运用交际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
(一) 写前阶段 |
(二) 课堂分组 |
(三) 课堂监控 |
四、本次研究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前后测作文 |
附录B 学生作品收录 |
附录C 前测调查问卷 |
附录D 后测调查问卷 |
附录E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作文 |
附录F 学生访谈实录 |
致谢 |
(6)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考试学研究 |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7)关于在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强化狭义副语言训练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问题提出 |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3.研究内容及方法 |
4.创新点 |
第1章 狭义副语言概念界定 |
1.1 副语言概念的不同界定 |
1.1.1 涵盖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类语言及体态语的副语言界定 |
1.1.2 涵盖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及类语言的副语言界定 |
1.1.3 涵盖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的副语言界定 |
1.2 狭义副语言的界定与区分 |
1.2.1 狭义副语言的界定 |
1.2.2 狭义副语言与体态语及类语言的区分 |
第2章 口语交际教学 |
2.1 口语交际教学概念界定及具体内容 |
2.1.1 口语交际教学概念界定 |
2.1.2 口语交际教学具体内容 |
2.2 口语交际教学在统编教材及课标中的体现 |
2.2.1 口语交际教学在统编教材中的体现 |
2.2.2 口语交际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
2.2.3 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在学习任务群中的体现 |
2.3 狭义副语言理论应用于口语交际教学的表现形式及价值 |
第3章 狭义副语言在教学中的专项与综合训练 |
3.1 音强在语文教学中的专项训练 |
3.1.1 音强的界定 |
3.1.2 音强表达的专项训练——以《沁园春·长沙》为例 |
3.2 音高在语文教学中的专项训练 |
3.2.1 音高的界定 |
3.2.2 音高表达的专项训练——以《秋天的怀念》为例 |
3.3 音长在语文教学中的专项训练 |
3.3.1 音长的界定 |
3.3.2 音长表达的专项训练——以《琵琶行》为例 |
3.4 音色在语文教学中的专项训练 |
3.4.1 音色的界定 |
3.4.2 音色表达的专项训练——以《范进中举》为例 |
3.5 狭义副语言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综合训练 |
3.5.1 狭义副语言辅助口语交际的多种活动类型 |
3.5.2 口语交际教学中开展狭义副语言综合训练的作用 |
3.5.3 运用狭义副语言的口语交际综合训练 |
第4章 运用狭义副语言开展口语交际训练注意事项 |
4.1 正确处理语音特征和发音方式正常与超常的关系 |
4.1.1 正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和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的表现 |
4.1.2 处理好语音特征和发音方式正常与超常关系的方式 |
4.2 正确处理狭义副语言和体态语、类语言的关系 |
4.2.1 狭义副语言与类语言、体态语的联系 |
4.2.2 处理好狭义副语言与体态语类语言关系的方式 |
4.3 正确处理狭义副语言表达与理解的关系 |
4.3.1 狭义副语言表达与理解在口语交际中的作用与关系 |
4.3.2 处理好狭义副语言表达与狭义副语言理解的方式 |
4.4 正确处理狭义副语言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关系 |
4.4.1 狭义副语言的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关系 |
4.4.2 处理好狭义副语言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具体案例音频、视频二维码 |
附录B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活动类型整理表 |
致谢 |
(8)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高中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
(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要求 |
(三)高中生英语写作学习的现状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产出导向法 |
(一)定义与理论体系 |
(二)国内外产出导向法研究综述 |
二、国内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
(一)国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
(二)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
三、产出导向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四、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输入假设 |
(一)输入假设概述 |
(二)输入假设与产出导向法的关系 |
二、输出假设 |
(一)输出假设概述 |
(二)输出假设与产出导向法的关系 |
三、建构主义 |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产出导向法的关系 |
四、小结 |
第四章 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
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
二、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五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课堂观察记录表 |
(三)访谈提纲 |
(四)测试试卷 |
(五)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五、研究步骤 |
(一)实验研究前阶段 |
(二)实验实施阶段 |
(三)实验后阶段 |
六、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案例 |
(一)教学原则 |
(二)课堂教学设计 |
(三)教学案例 |
第六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一、研究数据分析 |
(一)调查问卷分析 |
(二)写作测试分析 |
(三)观察结果分析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现阶段高中生英语写作现状 |
(二)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情况 |
(三)产出导向法在语言、内容、篇章结构上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 |
三、研究反思与启示 |
(一)研究反思 |
(二)教学启示 |
四、结语 |
(一)研究的局限 |
(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英语写作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访谈记录(录音转写) |
附录四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五 全国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附录六 写作测试作文试题 |
附录七 写作测试成绩 |
附录八 写作样本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统编版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教材插图及教学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教材中的插图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
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未能很好发挥插图作用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有关教材插图的研究 |
二、国内有关教材插图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材 |
二、插图 |
第二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概况 |
第一节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
一、插图与认知发展理论 |
二、插图与视觉文化理论 |
三、插图与艺术设计理论 |
第二节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分析 |
一、插图的数量及分布 |
二、插图的类型 |
三、插图的特点 |
第三章 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插图在汉语拼音教学中的运用 |
一、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音形 |
二、利用插图,帮助学生学拼读 |
三、教师借助插图进行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合理 |
四、教师运用情境插图进行教学的意识较薄弱 |
第二节 插图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
一、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记汉字 |
二、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三、教师未能较好地运用插图讲授识字偏旁 |
第三节 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
一、运用插图,理解关键字词 |
二、运用插图,复述文章大意 |
三、教师未能较好地结合插图引发学生思考 |
四、教师轻文本内容而重教材插图 |
第四节 插图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
一、使用插图,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
二、使用插图,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
三、教师未能很好地借助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 |
第五节 插图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
一、结合插图,培养学生续写的能力 |
二、结合插图,训练学生习作条理性 |
三、教师不重视运用插图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 |
第四章 插图运用于教学的实践性建议 |
第一节 插图运用于汉语拼音教学的建议 |
一、改善运用插图教学的时机 |
二、提高使用情境插图的意识 |
三、利用教材插图辨别音形 |
第二节 插图运用于识字教学的建议 |
一、借助插图教授识字偏旁 |
二、借助插图挖掘传统文化 |
三、借助插图设计识字游戏 |
四、借助插图讲解汉字文化 |
第三节 插图运用于阅读教学的建议 |
一、运用插图引发学生思考 |
二、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三、运用插图引起情感共鸣 |
四、运用插图培养审美能力 |
第四节 插图运用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建议 |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倾听能力 |
二、利用插图明晰口语交际要求 |
三、利用插图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
四、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 |
第五节 插图运用于习作教学的建议 |
一、借助插图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
二、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独立习作的能力 |
三、重视运用插图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研究的构想与方法 |
四、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一部分 汉语口语与汉语口语课程 |
一、语言观的转变与现代汉语 |
(一) 语言观及其思考 |
(二) 关于现代汉语 |
二、汉语口语的界定 |
(一) 汉语口语 |
(二) “字本位”与“音本位” |
三、汉语口语的特性与类别 |
(一) 口语的基本特性 |
(二) 汉语口语的基本特性 |
(三) 汉语口语的类别 |
四、概念界定:汉语口语课程 |
(一) 概念及概念界定的意义 |
(二) 语文教育与语文课程 |
(三) 汉语口语课程 |
(四) 中国人还需要教学汉语口语吗 |
第二部分 汉语口语课程的功能 |
一、汉语口语课程的个体发展功能 |
(一) 口语与主体的认知发展 |
(二) 口语课程与学习者的人格发展 |
二、汉语口语课程的社会文化功能 |
(一) 口语文化的复兴与民族文化转型 |
(二) 口语文化与现代生活转型 |
三、汉语口语课程的学科建构功能 |
(一) 口语课程有助于学科重建 |
(二) 汉语口语课程的学科研究范型转换功能 |
第三部分 汉语口语课程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
一、我国古代的汉语口语课程 |
二、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汉语口语教学 |
(一) 汉语口语课程的孕育期(1902—1918) |
(二) 汉语口语教学的定型期(1919—1936) |
(三) 汉语口语教学的低潮期(1937—1949) |
三、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汉语口语教学 |
(一) 汉语口语教学的探索期(1949—1966) |
(二) 汉语口语教学的回归期(1977—1991) |
(三) 汉语口语教学的重构期(1992— ) |
第四部分 国外母语教育中的口语课程 |
一、国外母语课程的现代转型 |
(一) 国外母语课程的现代转型及其路径 |
(二) 口语课程与国外的现代语文教育 |
二、国外口语课程的建构与特点 |
(一) 口语文化的统领作用 |
(二) 口语意识与口语知识 |
(三) 口语的活动性与语境的营造 |
三、国外口语课程变革的新趋势 |
(一) 口语及其课程的价值重估 |
(二) 注重口语及其活动的整体性 |
(三) 口语课程疆域的拓展——超文本的建构与解读 |
第五部分 新课程观与汉语口语课程建构 |
一、知识观的转型与课程变革 |
(一) 对当下课程观的检视 |
(二) “知识”概念的重建与课程观的整合 |
二、汉语口语知识及其特性 |
(一) 汉语口语知识的界定 |
(二) 口语语感及其特性与心理表征 |
(三) 语文科口语知识的其他相关特性 |
三、口语课程构建的维度举要 |
(一) 口语课程构建维度与口语课程形态 |
(二) 口语课程构建维度及分析 |
(三) 口语课程维度模型的现实考察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初步结论 |
二、本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交际教学思想及其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中段学生语文学习中思维导图运用的行动研究[D]. 王金敏.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2]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D]. 胡朝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小学5-6年级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 金鑫.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5]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钱雯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3)
- [6]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7]关于在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强化狭义副语言训练的初探[D]. 谢若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徐梓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统编版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教材插图及教学运用研究[D]. 孙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2)
- [10]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D]. 田良臣.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