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急性期静脉留置针使用方法探讨

脑出血急性期静脉留置针使用方法探讨

一、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NationalHealthCommissionStrokePreventionExpertCommissionNeuroimagingCommittee;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RadiologySocietyNeuroimagingGroup[1](2019)在《脑血管病影像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文中指出脑血管病是目前我国致死率排名第一的疾病,急性脑血管病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影像学在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彰显,但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影像检查及解读仍然缺乏规范。《脑血管病影像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以我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基础,充分考虑我国脑血管病临床诊治需求,同时紧密结合国内外脑血管病诊治的最新指南和最新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书写,内容涵盖了技术规范化、路径规范化、扫描规范化和诊断规范化4个部分,用于规范我国脑血管病影像流程,明确各级卒中防治单位职责,指导实际工作,从而加强脑血管病影像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提高行业对脑血管病影像的认识。

王思雨,任飞[2](2012)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及病痛。方法 320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均使用改良的静脉留置针,并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穿刺前护理、穿刺护理,置管期间护理。结果接受改良的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方法的320例患者中,留置时间1d有2例,5d102例,11d216例,均未感染。结论留置时间因留置针方法的改良而延长。加强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王思雨,任飞[3](2012)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及病痛。方法 320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均使用改良的静脉留置针,并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实施心里护理、穿刺前护理、穿刺护理,置管期间护理。结果接受改良的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方法的320例患者中,留置时间1d有2例,5d有102例,11d有216例,均未感染。结论留置时间因留置针方法的改良而延长。加强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孙素娟,刘月欣[4](2006)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反复穿刺及对血管的损伤,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方法:脑出血急性期患者316例均接受改良的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方法。结果:留置时间24 h有3例,3 d 28例,5-7 d 70例,15 d 215例,并且留置期间未出现感染现象。结论:改良的留置针方法可延长留置时间。

吴历,李逸,伍建容[5](2004)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

邹永杰[6](2021)在《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据Lancet发布的《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脑卒中是全世界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致死的第二高发疾病,出血性卒中在所有卒中类型中致死致残率最高,发病率占卒中类型的10-15%。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类型,在我国,ICH发病率高达17-51%,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工作生活压力剧增,ICH发病率不降反增,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针对ICH治疗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目前的手段并不能有效改善ICH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所以寻找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是提高ICH疗效的希望所在。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598例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2010-2014年患者死亡率较2000-2004年患者下降,而存活患者预后没有明显改善。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客观实时评估ICH入院时病情,是决定后续治疗方案和患者预后的第一环节。目前病情评估主要通过医护人员的观察,结合现有的评分量表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脑出血患者第一次入院地点往往在基层医院,很多基层医院缺乏CT、MRI等客观检测设备,甚至连是否为脑出血的诊断难以明确,严重影响脑出血患者及时有效的救治。因此,本研究先将生物电阻抗技术与猕猴脑出血模型相结合,初步评估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病情监测与辅助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我们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于临床脑出血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以探讨该技术是否可以帮助临床进行脑出血的辅助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患者的预后预测。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单中心大样本脑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ICH患者数据,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方面入手进行比较,寻找影响我院ICH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和思路。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2000年至2014年我院收治入院的脑出血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病情况、既往病史、个人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资料、住院经过与病情评估,并发症,以及随访资料等进行评估入组。根据时间段分为A组2000-2004年、B组2010-2014年,对两组分别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特征研究,同时根据90天m RS评分结果将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3)和预后不良组(m RS≥3)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两个时间段收治患者的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有显着差异(P<0.05);2.高血压、吸烟和饮酒依然是ICH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3.我院收治患者的死亡率较前有了明显的变化,由2000-2004年的26.9%降至2010-2014年的18.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GCS评分、NIHSS评分、脑血肿量、年龄、再出血、脑疝、上消化道出血和肺炎等均为ICH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ICH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GCS评分、NIHSS评分、脑血肿量)和脑出血后并发症(再出血、脑疝、上消化道出血和肺炎)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进一步加强ICH患者病情评估的技术与方法,是未来ICH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二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的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我们拟建立猕猴脑出血模型,模拟临床脑出血及血肿扩大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观察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内出血量增多过程中的参数变化规律,以明确该技术在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研究方法:采取自体血注入法建立猕猴脑出血模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对造模动物进行有创颅内压和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观察脑出血后出血量增加过程中及不同出血量时两种监测数值的变化情况,术后通过MRI确认模型稳定性。研究结果:1.建立了稳定的猕猴ICH模型,术中动物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2、3和7天,动物的神经功能评分为28.67±0.89、27.33±1.11、25.33±1.11、23.67±0.89;2.MRI扫描可见左侧基底节区T1稍低信号影,T2稍高信号影,中线向右侧稍偏移,左侧脑室受压明显;3.ICH造模后,有创颅内压监测值由9.2±0.5mm Hg升高到27.2.±1.3mm Hg;扰动系数由102.5±6.0升高到146.5±5.3;全频相位斜率值由-0.9558±0.0038升高到-0.9445±0.0043。研究结论: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指标(扰动系数、全频相位斜率)变化的趋势与有创颅内压监测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该技术可以反映脑出血量的多少和脑内血肿量增多的过程,在ICH的辅助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第三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到脑出血患者的早期病情监测中,探讨该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入组162例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使用便携式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护,测定扰动系数值,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GCS昏迷评分、NIHSS评分、脑病变部位等指标。最后经头颅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研究结果:1.脑出血组患者扰动系数值为80.29±7.80,脑梗死组患者扰动系数值为71.64±7.81,两组扰动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显示扰动系数大于78.5时,提示脑出血的可能性大(敏感度52.4%,特异度88.9%),其曲线下面积为0.778。在4.5-24h之间测得的扰动系数具有鉴别脑出血和脑梗死类型的价值。研究结论:生物电阻抗技术对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应用价值。第四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到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诊疗过程中,探讨该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对我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无创脑水肿监测,对监测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病情况、既往病史、个人史,观察并收集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资料、入院诊疗以及随访资料进行评估入组,根据监测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肿量,血肿部位进行回顾性匹配对照组患者,每组内再根据是否行手术治疗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同时根据30天m RS评分结果将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3)和预后不良组(m RS≥3)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术后扰动系数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的患者,扰动系数在急性期有随着水肿面积增大而降低的趋势;2.无创颅内压指数与患者的血肿量,绝对水肿体积呈正相关;死亡患者的无创颅内压指数高于存活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患者的无创颅内压指数高于保守治疗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ROC曲线分析显示无创颅内压指数大于11.55时,提示患者应当行手术治疗(敏感性:73.63%,特异性:70.93%),其曲线下面积:0.78;无创颅内压指数大于13.65时,提示患者死亡可能性大(敏感性:74.07%,特异性:60%),其曲线下面积:0.70;4.监测组患者的死亡率(11.7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17.5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瞳孔变化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监测组发现血肿扩大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脑积水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3小时,癫痫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6小时,监测组术后脑水肿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监测组术后脑梗死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3小时,监测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12小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对于脑出血患者,生物电阻抗技术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协助判断患者手术时机,预测患者预后,是一种新的病情监测方法。

苟雪梅[7](2021)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6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抢救及护理方法的差别将其分为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32)。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抢救处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有序的急救与护理。比较两组的抢救效果,评估两组患者的APACHE II评分及收缩压变化情况,统计患者家属对护理的评价。结果接受有序的急救与护理后,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89.29%)明显高于对照组(65.63%),康复出院人数比例(42.86%)大于对照组(28.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APACHE II评分及收缩压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24 h及48 h的APACHE I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后48 h的收缩压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抢救护理各项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应用有序的急救与护理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4)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材料:
    3)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单中心大样本脑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一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神经疾病临床应用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二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3.1 抢救效果
        1.3.2 APACHE II评分及收缩压的变化
        1.3.3 患者家属的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
    2.2 两组PACHE II评分及收缩压的变化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家属对抢救护理的相关评价
3 讨论
    3.1 组织护理人员掌握“高血压脑出血应急处理”流程,提高护理人员处理临床问题的技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3.2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对患者病情的评估质量
    3.3 加强患者安全护理
    3.4 护理效果
4 小结

四、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脑血管病影像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J]. NationalHealthCommissionStrokePreventionExpertCommissionNeuroimagingCommittee;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RadiologySocietyNeuroimagingGroup.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9(11)
  • [2]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探讨[J]. 王思雨,任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3)
  • [3]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探讨[J]. 王思雨,任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0)
  • [4]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J]. 孙素娟,刘月欣. 中国康复, 2006(02)
  • [5]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探讨[J]. 吴历,李逸,伍建容. 实用临床医学, 2004(06)
  • [6]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邹永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7]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 苟雪梅.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1(03)

标签:;  ;  ;  ;  ;  

脑出血急性期静脉留置针使用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