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民勤湖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德文[1](2021)在《红崖山灌区土壤盐渍化程度分区研究》文中提出
温丽乐[2](2021)在《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碳库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民勤绿洲黄案滩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区为研究区,分别就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和2006年“关井压田区”压田土壤与邻近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不同年份压田土壤与邻近农田土壤的p H值、粒径、电导率、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活性碳机碳、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分析探讨了随着“关井压田”不同年份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碳库稳定性的影响。为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压田土壤的肥力恢复、土壤碳库有效管理、土壤生产力提高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不同年份土壤粒径粗砂粒、细沙粒与粉粒含量均表现为压田>农田,黏粒含量变化表现为农田>压田;随着关井压田年份的增长,压田农田土壤粗砂粒含量和粉粒含量均表现为不断增加,黏粒含量不断减小。土壤水溶性盐总量随着关井压田年份的增加在压田与农田之间的差值逐渐降低,关井压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得到轻微缓解。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有机质随着压田年份的延长呈波动式降低、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变化趋势一致,且随着关井压田年份的增长,均表现为农田>压田,在2008年达到极大值后快速降低。土壤速效钾压田>农田,随着关井压田年份的延长,土壤速效钾含量呈降低趋势,各年份之间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2)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不同年份同一类型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2008年>2010年>2009年>2007年>2006年,其中压田土壤各种酶在不同年份均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农田土壤中各种酶的活性变化不明显,显着性较小;同年份不同类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农田>压田,压田与农田土壤随着关井压田年份的延长,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越显着。(3)民勤绿洲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大,同年份土壤有机碳均表现为农田>压田,同一类型不同年份土壤表现为2008年>2010年>2009年>2007年>2006年,不同年份和不同土壤类型间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各年份关井压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趋势与有机碳一致,不同土壤类型间差异均显着(P<0.05),不同年份关井压田区土壤不同粒径组分有机碳、不同粒径组分活性有机碳均呈现为农田>压田,同年份粉黏粒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粗砂粒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次之。同年份间碳库活度和碳库管理指数均表现为农田>压田,不同年份间2008年农田压田土壤碳库活度和管理指数最高。
戴文渊[3](2021)在《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域水生态安全事关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稳定,国家关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综合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将流域水生态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西北内陆河流域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水文循环及生态功能出现了衰退现象,生态环境恶化,有向系统性水危机转变的风险。因此,开展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关于内陆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结构框架及水生态安全基本属性的分析运用不够,对水生态安全的发展变化趋势研究不足,忽视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优化等步骤。那么如何构建基于W-SENCE-PSR(以水为主线的复合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运用生态学相关理论进行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如何综合开展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和趋势分析,并提出对应调控对策?鉴于此,本研究以河西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改进生态位宽度、模糊系统分析确定的指标权重和BP神经网络模型确定的指标预测值,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2009-2018年间3大内陆河流域的水生态安全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现状及趋势分析,确定系统调控策略,筛选最主要影响因子,为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调控提供数据支持。(1)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水生态安全的内涵涉及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等子系统,又涉及到对水生态安全状况所做出的实际反应,同时也体现了现状评价、预测评价的时间因素,这个过程也反映了复合系统发生功能变化的过程。水生态安全演变过程在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安全(PSR系统)及相对状态安全(SENCE系统)因素状况的发展,因系统相对状态及相互关系自身演变的存在,导致了安全状态或者不安全状态。水生态安全是影响维、领域维、时间、以及安全主体的函数,其评价指标体系由基于W-SENCE-PSR框架的38指标构成。(2)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指标Z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Z19(汛期水质综合指数)、Z37(受灾面积)、Z36(单位面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Z35(单位面积氨氮排放量)的指标权重相对最小且小于0.0167,指标生态位宽度值相对最小且小于6.03,预测这5个指标对水生态安全的影响均大致呈中性。表明指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小且适应性差,指标不会成为限制性因子,在指标体系优化中剔除,得到了由33指标构成的优化后评价指标体系。(3)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评价、预测评价。现状评价中,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年均模糊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0.5322、0.40545、0.303;预测评价中,年均模糊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524、0.517、0.342。表明水生态安全状况疏勒河流域最好,但今后有恶化趋势;黑河居中,将有明显好转趋势;石羊河最差,将有小幅提升,但差距明显,列为水生态安全优先调控区。改进健康距离法得到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的健康距离值分别为:0.468、0.595、0.697,表明疏勒河水生态安全状况最好,其次为黑河,石羊河最差,该结果跟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一致,从侧面说明了评价结果的正确性。(4)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及趋势分析,确定系统调控方向。分别从W-SENCE系统视角和PSR系统视角进行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和趋势分析,现状评价中发现,各子系统水生态安全状况疏勒河流域相对最好,W-SENCE各子系统综合指数年均值0.1<YW-SENCE<0.127,PSR系统综合指数年均值0.149<YPSR<0.228;黑河次之,0.08<YW-SENCE<0.115,0.116<YPSR<0.149,石羊河最差,YW-SENCE<0.08,YPSR<0.120;在预测评价中,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表明,石羊河流域正向影响指标8个,负向影响指标10个,将基本维持现状;疏勒河流域正向影响指标4个,负向影响指标8个,将有恶化趋势;黑河流域正向影响指标12个,负向影响指标8个,将有好转趋势。W-SENCE系统视角和PSR系统视角预测评价表明,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的环境子系统状况相对最差,综合评价指数依次为0.08、0.08、0.05,同时疏勒河流域的状态系统、黑河流域的响应系统、石羊河流域的压力系统状况相对最差,综合评价指数依次为:0.143、0.141、0.104。从系统的敏感性来看,疏勒河的敏感性相对最高,为10.3‰,其社会子系统和压力系统敏感性最高,依次为8.4‰、14.1‰;黑河敏感性次之,为6.8‰,且其生态子系统和状态子系统敏感性最高,依次为6.5‰、12.0‰;石羊河敏感性最低,为3.2‰,其资源子系统和压力系统敏感性最高,依次为6.2‰、12.7‰。(5)内陆河流域优先调控指标及对策。根据3大内陆河流域系统调控重点,结合指标权重和指标健康距离确定的YZ1(人均GDP)、YZ20(一产比重)、YZ13(蓄水占地表供水量比例)等前10个优先调控指标,提出了各流域具体调控对策。发现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的水生态安全调控指标分布相对较为集中,石羊河流域调控指标分布分散但调控面较广。疏勒河流域要注意降水变化对其水生态安全的不良影响,关注其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要加强对牲畜量的控制,谨防出现因过载而导致的草场退化问题。黑河流域蓄水能力建设对提高水的保障能力,提升水生态安全状况具有重要作用;要重视对雨水的收集利用;避免工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问题,加强对生态环境用水的重视。
徐白鸽[4](2021)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肃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渴望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积极应对需要迫切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过程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思想为解决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尤其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治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甘肃为例展开论述。甘肃是我国西部地区较大的省份,生态环境比较薄弱,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肩负着国家生态安全、边疆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重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甘肃省这样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具有更加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肃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落实情况为线索展开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目的、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概述,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征和意义。第三部分对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甘肃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其生态治理刻不容缓。第四部分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甘肃的实践研究。近年来甘肃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最后一部分为甘肃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路径选择,从道路选择、发展理念、政府作为、公众意识、制度建设等多个角度入手,为今后甘肃生态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对策建议。
韩琴[5](2021)在《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来源与沉积过程研究 ——以河西走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以二氧化碳为主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极有可能是现代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了达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C以内从而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理解并查明全球碳循环过程与机制至关重要。内流河流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绝大部分位于干旱半干旱区,是全球陆地碳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全球干旱区内流河流域相继发现二氧化碳负通量,且在内流区尾闾地区湖相沉积地层存在碳酸盐富集现象,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尚不明确。本文以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猪野泽、盐池、花海全新世古湖泊及其流域为研究对象,将传统古环境研究方法与无机碳汇研究相结合,采集流域表土、地下水和河湖水,结合此前研究组在终端湖的研究,进行无机碳相关指标分析,探讨区域古湖泊无机碳来源与沉积过程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以期拓展区域碳汇研究深度,为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内流河流域碳汇和环境变化评估提供科学支撑。本文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0~20 cm表土平均无机碳含量为11.2 g·kg-1,受流域自然地理空间格局分异影响,表土无机碳含量随流域海拔降低而降低。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水体可溶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含量范围为14.53-2463 mg/l,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DIC含量上游至下游有所增加。猪野泽、盐池和花海全新世总无机碳含量分别为0.318 Pg、0.003 Pg和0.160 Pg,沉积速率分别为41.15 g C m-2 yr-1、2.40 g C m-2 yr-1和29.92 g C m-2 yr-1,远高于同期有机碳沉积速率。(2)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地下水主要受祁连山区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的补给,中下游浅层地下水同时也受到河流渗漏补给和农业灌溉影响。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地下水DIC的14C年龄总体上自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大,其中大部分浅层地下水DIC年龄较轻,一般为千百年尺度。深层地下水和下游部分浅层地下水DIC年龄大部分接近末次冰盛期和中全新世,其补给来源和更新速度可能与古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土壤包气带CO2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DIC的贡献率甚至达70%左右,浅层地下水输入碳源可能主要为土壤包气带CO2。结果进一步证实,研究区内盐碱土从大气中吸收CO2进入地下水,同时随着地下水水流方向,缓慢输送到下游,直至在流域终端区域沉积。(3)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表土粒度在上游地区,主要受到河流水动力的影响,而在下游地区,主要表现为近源风成沉积。研究区河流和风共同影响流域内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和沉积环境。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气候较为干旱,碎屑类矿物含量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矿物。受温度和降水影响,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的风化强度自西向东增加,而流域内上下游化学风化风化强度差异较小。河西走廊古湖泊沉积物主要为风成沉积、浅湖相和湖相沉积。古湖泊无机碳主要在湖泊水位较高、水动力较弱的静水环境下沉积。(4)早中全新世,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降水增加,导致湖泊水位上升,无机碳含量增加,表现为无机碳汇;晚全新世以来,气候干旱导致湖泊萎缩,剖面顶层无机碳含量减少。河西走廊古湖泊无机碳沉积主要与东亚夏季风和西风协同作用影响下的湖泊水位变化有关。
顾梦鹤,李明红,刘调平,薛娴,刘树林[6](2021)在《民勤青土湖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盐渍化特征》文中指出以民勤青土湖区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盐渍化程度、类型以及土壤全盐和盐分离子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民勤湖区土壤pH 7.18~7.82,呈弱碱性, w(土壤全盐)=6.48×10-3,属于重度盐渍化土壤;土壤中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阴离子以SO42-和Cl-为主,土壤盐分以硫酸盐为主,其次是氯化盐.土地利用方式对w(土壤全盐)和w(盐分离子)有较大影响, 20世纪60年代人工林地的最高,弃耕还林地次之,弃耕地最低.弃耕地自然恢复有利于降低w(土壤全盐)和w(盐分离子).相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植被对w(土壤全盐)有显着影响, 3种人工林中柽柳林地的w(土壤全盐)最高,沙枣林地次之,梭梭林地最低.盐生植物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对土壤盐渍化有显着影响,种植柽柳增加了w(土壤全盐),种植梭梭降低了w(土壤全盐).
李军豪,陈勇,杨国靖,周立华[7](2021)在《1975—2018年民勤绿洲沙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1975—2018年民勤绿洲土地沙漠化分类体系及遥感影像数据,探究了民勤绿洲沙漠化时空变化过程;选取影响绿洲沙漠化的自然与人为驱动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评价了民勤绿洲沙漠化过程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975—2018年沙漠化程度以重度沙漠化为主,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沙漠化面积均呈减少趋势,以2000年为界表现为先发展后逆转趋势;1975—2000年,轻度、中度、重度沙漠化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迁移,严重沙漠化的重心向西迁移,沙漠化有向绿洲东北部和巴丹吉林沙漠发展的趋势;2000—2018年轻度沙漠化的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中度、重度和严重沙漠化重心相对稳定,绿洲沙漠化发展得到明显控制。在绿洲沙漠化过程中,人为因素贡献率为39.53%,自然与人为综合贡献率为26.58%,自然因素贡献率为10.77%,人为因素是民勤绿洲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水资源极度匮乏是绿洲沙漠化的决定因素,在以后的防沙治沙工作中,合理调控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优化干旱区水资源配置,可从源头上治理民勤绿洲的沙漠化。
刘翠兰[8](2020)在《民勤盆地地下水开发利用及保护分析》文中认为县域经济之兴与水利发展息息相关,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基础,当作为县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布局的根本措施。本文主要探讨了民勤盆地地下水开发利用及保护,为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沙漠化发展势头,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李森,王涛,张志山,颜长珍,毛忠超[9](2020)在《生态输水后民勤盆地绿洲适宜规模及结构变化》文中指出为研究生态输水工程对内陆河下游绿洲适宜规模及结构的影响,以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盆地绿洲为研究区,根据水热平衡原理与绿洲圈层理论,计算生态输水前后绿洲适宜规模和适宜结构,以此反映生态输水对绿洲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输水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民勤盆地绿洲可利用水资源量,优化了非人工绿洲耗水结构;生态输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勤盆地的适宜绿洲规模和适宜耕地规模,优化了绿洲结构,适宜绿洲规模和适宜耕地规模分别由2000年的366.70~550.05 km2和242.72~246.55 km2增加到2015年691.54~1 037.31 km2和523.13~530.20 km2;绿洲的稳定性由濒临不稳定向稳定状态发展,然而与实际绿洲规模和结构相比,绿洲的稳定性和结构性仍然处于亚稳定状态。因此,有必要在生态输水的同时,调整绿洲结构,以期民勤盆地绿洲达到稳定。
刘翠兰[10](2020)在《民勤县城市供水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干旱区典型荒漠绿洲城市民勤县为研究区,基于民勤县城市供水水源和供水现状,分析了城市供水中存在的水源水质不稳定、供水保障率低、供水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重视备用水源,积极推进城市绿化节水,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将中水作为城市环境用水的来源等措施。建议利用已建成西营水库向民勤蔡旗断面的专用输水渠,在废弃的民勤县西马湖水库库区修建调蓄水池,通过净化处理后,利用管道输水方式与已建成的人饮管网连通,以满足民勤县人饮供水需求。
二、甘肃民勤湖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民勤湖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2)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碳库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关井压田研究进展 |
1.2.2 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进展 |
1.2.3 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 |
1.2.4 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稳定性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样地选择、样品采集与处理 |
2.3 土壤样本的测定与分析 |
2.4 数据分析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理化性质 |
3.1.1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粒径分布分形 |
3.1.2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电导率 |
3.1.3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p H值变化特征 |
3.1.4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 |
3.1.5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碱解氮变化特征 |
3.1.6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速效钾变化特征 |
3.1.7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速效磷变化特征 |
3.2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酶活性特征 |
3.2.1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 |
3.2.2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蔗糖酶活性特征 |
3.2.3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碱性磷酸酶活性特征 |
3.2.4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脲酶活性特征 |
3.3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稳定性 |
3.3.1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有机碳特征 |
3.3.2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 |
3.3.3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不同粒径有机碳特征 |
3.3.4 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有机碳库活度及碳库管理指数特征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关井压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4.1.2 关井压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1.3 关井压田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稳定性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3)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水生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意义 |
1.2.2 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水生态安全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文献计量的水生态安全研究概况 |
1.3.1.1 发文量时间分布 |
1.3.1.2 主要研究国家 |
1.3.1.3 主要发文期刊 |
1.3.1.4 高产作者 |
1.3.1.5 研究热点分布 |
1.3.2 水生态安全相关概念 |
1.3.2.1 水安全 |
1.3.2.2 生态安全 |
1.3.2.3 水生态安全 |
1.3.3 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
1.3.3.1 水生态安全评价概念及特点 |
1.3.3.2 水生态安全评价框架模型 |
1.3.3.3 水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1.3.3.4 水生态安全预测评价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研究难点及问题 |
第二章 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基础理论 |
2.1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再定义 |
2.1.1 水生态系统 |
2.1.2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再定义 |
2.1.3 流域水生态安全演变趋势及调控机理 |
2.1.4 W-SENCE-PSR框架的特点 |
2.2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优化 |
2.2.1 评价指标初选的基本原则 |
2.2.2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
2.2.3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2.2.3.1 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的主要思想 |
2.2.3.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指标值预测 |
2.2.3.3 基于模糊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优化 |
2.2.3.4 基于改进生态位宽度的指标体系优化 |
2.3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2.3.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生态安全评价 |
2.3.2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敏感性分析 |
2.3.3 基于健康距离的优先调控指标确定及评价结果验证 |
第三章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 |
3.1 流域水生态安全概况 |
3.1.1 社会经济概况 |
3.1.2 水资源概况 |
3.1.3 蓄水动态分析 |
3.1.4 水资源开发利用 |
3.1.5 水质调查评价 |
3.1.6 主要水灾害情况 |
3.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指标值预测 |
3.3 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3.3.1 基于改进生态位宽度的指标体系优化 |
3.3.2 基于模糊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优化 |
3.3.3 基于综合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3.4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 |
3.4.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生态安全现状评价 |
3.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生态安全预测评价 |
3.5 基于改进健康距离法的水生态安全评价结果验证 |
3.6 小结 |
第四章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
4.1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
4.1.1 W-SENCE系统视角的评价结果分析 |
4.1.2 PSR系统视角的评价结果分析 |
4.2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趋势分析 |
4.2.1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预测结果分析 |
4.2.2 水生态安全预测评价结果分析 |
4.2.2.1 W-SENCE系统视角的预测评价结果分析 |
4.2.2.2 PSR系统视角的预测评价结果分析 |
4.2.3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系统敏感性分析 |
4.2.3.1 W-SENCE系统视角的敏感性分析 |
4.2.3.2 PSR系统视角的敏感性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河西内陆河水生态安全调控及对策建议 |
5.1 水生态安全优先调控指标确定 |
5.2 水生态安全系统调控策略 |
5.3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调控对策建议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6.3.1 研究的局限性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肃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述 |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
(二)尊重自然、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三)依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四)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生态文明 |
(五)共谋全球生态发展大局 |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征 |
(一)整体性 |
(二)人民性 |
(三)实践性 |
(四)协同性 |
(五)时代性 |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 |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义 |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一、甘肃生态环境概况 |
(一)自然条件 |
(二)生态状况 |
二、甘肃进行生态治理的必要性 |
(一)在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
(二)生态环境比较薄弱 |
(三)生态压力依然存在 |
(四)改善民生需要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甘肃的实践 |
一、甘肃生态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
(一)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
(二)突出生态扶贫 |
(三)环保制度不断细化和完善 |
二、甘肃生态治理取得的重要成就 |
(一)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
(二)生态环境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
三、甘肃生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部分人员环保意识薄弱 |
(二)生态文明建设受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
(三)政府监管存在不足 |
第四章 甘肃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路径选择 |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
(一)坚持党的领导 |
(二)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
(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五)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
(一)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
(二)大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 |
(三)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
三、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
(一)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
(二)提高农村居民环保素质 |
(三)鼓励公众进行绿色消费 |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
(二)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 |
(三)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文明建设 |
五、推动生态治理体制机制建设 |
(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 |
(二)严守生态红线 |
(三)将环保制度与生态经济制度相结合 |
(四)继续完善生态补偿体制机制 |
(五)切实贯彻公众参与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来源与沉积过程研究 ——以河西走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干旱区无机碳研究进展 |
1.2.2 河西走廊全新世古湖泊及无机碳研究现状 |
1.2.3 河西走廊全新世古湖泊及无机碳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3.1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内流河流域 |
2.2 河西走廊 |
2.2.1 地质地貌 |
2.2.2 现代气候特征 |
2.2.3 水文与水资源 |
2.2.4 土壤与植被 |
2.3 猪野泽、盐池和花海自然地理概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数据 |
3.1 样品采集与数据收集 |
3.2 实验方法 |
3.2.1 粒度 |
3.2.2 矿物 |
3.2.3 有机地化指标 |
3.2.4 碳酸盐中δ~(13)C同位素 |
3.2.5 水样氢氧同位素 |
3.2.6 地下水溶解性无机碳AMS~(14)C测年和同位素 |
3.3 数据分析方法 |
3.3.1 粒度参数分析方法 |
3.3.2 地下水年代校正 |
第四章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无机碳分布 |
4.1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表土和不同水体无机碳分布 |
4.1.1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表土无机碳分布 |
4.1.2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不同水体无机碳分布 |
4.2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含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来源 |
5.1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演化补给特征 |
5.1.1 降水水化学特征与同位素组成 |
5.1.2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同位素组成 |
5.1.3 河西走廊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 |
5.2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地下水可溶性无机碳年龄 |
5.3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地下水可溶解性无机碳同位素分析 |
5.4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来源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沉积过程与沉积环境 |
6.1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表土粒度分布特征 |
6.1.1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表土粒度分析结果 |
6.1.2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表土粒度指示意义 |
6.2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表土矿物分布特征 |
6.3 河西走廊古湖泊无机碳沉积过程 |
6.3.1 猪野泽无机碳沉积过程 |
6.3.2 盐池无机碳沉积过程 |
6.3.3 花海无机碳沉积过程 |
6.4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沉积过程与环境演变 |
6.4.1 古湖泊无机碳含量与湖泊其他代用指标对比 |
6.4.2 古湖泊无机碳沉积与大气环流变化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民勤青土湖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盐渍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全盐、各盐分离子及p H值变化特征 |
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w(土壤全盐)比较 |
2.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w(盐分离子)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7)1975—2018年民勤绿洲沙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 沙漠化土地分类体系 |
2.3 重心迁移模型 |
2.4 主成分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沙漠化时空演变 |
3.2 沙漠化类型重心迁移 |
3.3 沙漠化正逆变化动态 |
3.4 沙漠化驱动力 |
4 讨论 |
5 结论 |
(8)民勤盆地地下水开发利用及保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下水现状 |
1.1 水文地质条件 |
1.2 地下水开发过程 |
1.3 地下水补采量 |
1.4 地下水位变化 |
2 地下水开发利用 |
2.1 地下水开采现状 |
2.2 地下水开发程度 |
2.3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制定 |
3 结论和建议 |
(9)生态输水后民勤盆地绿洲适宜规模及结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源 |
2.2 绿洲可利用水资源量估算模型 |
2.3 适宜绿洲规模估算模型 |
2.4 适宜绿洲结构模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2000—2015年民勤盆可利用水资源量 |
3.2 民勤盆地绿洲适宜规模 |
3.3 民勤盆地人工绿洲适宜结构 |
4 结论 |
(10)民勤县城市供水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供水水源状况 |
2.1 地表水源 |
2.2 地下水源 |
3 城市供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水源水质不稳定 |
3.2 供水保障率低 |
3.3 供水管理不到位 |
4 城市供水问题的策略 |
(1)重视备用水源 |
(2)积极推进城市绿化节水 |
(3)加大污水处理力度 |
(4)保障人饮用水的建议措施 |
5 结论及建议 |
四、甘肃民勤湖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红崖山灌区土壤盐渍化程度分区研究[D]. 陈德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2]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碳库稳定性研究[D]. 温丽乐.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3]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戴文渊.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肃的实践研究[D]. 徐白鸽.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来源与沉积过程研究 ——以河西走廊为例[D]. 韩琴. 兰州大学, 2021(09)
- [6]民勤青土湖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盐渍化特征[J]. 顾梦鹤,李明红,刘调平,薛娴,刘树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7]1975—2018年民勤绿洲沙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J]. 李军豪,陈勇,杨国靖,周立华. 中国沙漠, 2021(03)
- [8]民勤盆地地下水开发利用及保护分析[J]. 刘翠兰.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16)
- [9]生态输水后民勤盆地绿洲适宜规模及结构变化[J]. 李森,王涛,张志山,颜长珍,毛忠超. 中国沙漠, 2020(06)
- [10]民勤县城市供水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 刘翠兰.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