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节水灌溉小结

赤峰市节水灌溉小结

一、赤峰市节水灌溉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白婷婷[1](2021)在《内蒙古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阳[2](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张亮亮[3](2021)在《复杂性视角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灌溉用水效率研究是开展农业深度节水工作的基础性研究课题。长期以来,高强度的农业开发与地区水资源利用匹配模式不尽合理,导致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灌区运行风险日益凸显。进行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研究,科学合理地评价灌区灌溉用水效率,对于正确认识当地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寻求科学的农业节水路径以及推动地区绿色农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紧密围绕国家及黑龙江省对绿色农业发展工作的具体要求,以我国重点粮食产区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16个灌区为研究对象,针对灌溉用水效率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缺少相对客观、全面的地区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选择与应用缺乏可靠性比较,关键影响因子识别与驱动效应剖析不够全面,应对策略与优化调控模式探讨偏于宏观等切实问题。通过密切跟踪相关研究进展,开展复杂性视角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弥补相关研究不足。以期能够丰富、完善灌溉用水效率诊断理论与技术体系,为区域农业高效用水规划与管理以及实现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决策依据与科技支撑。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灌溉系统复杂性内涵辨析,将灌溉系统的复杂性归结为输配水渠系平面布局结构的复杂性和降水的复杂、不确定性两个层次。以计盒维数算法原理为参考,依托Arc GIS强大的空间整合功能,提出了基于GIS手段的灌区输配水渠系平面布局结构复杂性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灌区输配水渠系平面布局结构的复杂性特征及其空间尺度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灌区间的输配水渠系复杂性空间差异较为显着,总体表现出中部灌区的渠系复杂性相对较高,而东北部和西南部灌区的渠系复杂性相对较低。并且,随着尺度变化渠系复杂性的空间格局同样存在分异性。选择月降水(常规降水指标)和大雨以上日降水(极端降水指标)为研究对象,将优选和改进后的样本熵模型应用于降水的复杂性测度中。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降水复杂性相对于黑龙江省其它地区总体偏高,这将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灌区范围内,月降水复杂性变异在空间上呈现出显着的纵向条带状分布特点,大雨以上日降水复杂性空间分布相对于月降水复杂性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整体仍表现出东部灌区的降水复杂性要高于西部灌区的特点。(2)通过对灌溉用水效率基本概念与内涵、要义的深度剖析,提出广义灌溉用水综合效率的概念。针对灌区水环境状况不明,难以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提供全面指标问题,进行了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状况的整合分析。结果表明:灌区的水环境状况整体不容乐观,其中地下水环境质量相对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差。将灌区灌溉系统复杂性与当地水环境状况纳入到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表征指标体系中,以自然条件、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5维框架为约束,建立了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42个初始指标数据集,并采用主客观综合法构建了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SM-CV-SRC-PPC优选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初步和深度两个步骤对初始表征指标进行了优选,最终以52.38%的指标数量反映了93.96%的原始信息,有效避免了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指标数据间存在的信息冗余和重复问题。(3)为提高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精度,在广泛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用了随机森林回归(RFR)模型、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模型以及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作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的初选方法。同时,引入了乌鸦搜索算法(CSA)优化RFR模型,引入熵权法(En W)改进TOPSIS模型,引入帝国竞争算法(ICA)优化SVM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序号总和理论整合了3种模型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模拟计算的结果,实现了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精确评价以及空间变异特征的准确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某一种方法运算所得结果可能并不能精确、有效的反映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真实情况。研究区范围内,不同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变异性,整体呈现东南部和西北部灌区相对偏低,而东北部和中部灌区相对偏高的空间分布模式。此外,研究所构建的CSA-RFR模型相对于En WTOPSIS模型以及ICA-SVM模型在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中应用效果更好,综合性能更高。(4)基于CSA-RFR模型,运用袋外数据错误率评估法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关键驱动因子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地表水水质对研究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最大。地表水水质、多年平均降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灌区技术员数量以及平均含水层厚度对研究区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位于第一层次,属于最为重要指标。自然条件维、工程技术维、管理水平维以及生态环境维指标,在影响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最为重要指标中均有分布,而农业经济维指标也在较为重要指标中有所分布。此外,生态环境维对研究区灌溉用水效率的作用强度最大,而农业经济维对研究区灌溉用水效率的作用强度最小。上述研究整体验证了,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是一个多维度和多因子综合影响与约束下的结果。(5)以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性及其关键驱动因子识别结果为依据,以空间优化和均衡发展为目标,通过情景分析法设置了11种优化调控情景模式。据此,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进行了空间优化与调控。结果表明:研究区范围内,需要调控的灌区依次为:龙头桥灌区、蛤蟆通灌区、红旗灌区、松江灌区、梧桐河灌区、团结灌区以及江川灌区,共计7个灌区。可供选择的调控因子依次为:地表水水质、灌溉水利用系数、灌区技术员数量、平均含水层厚度、灌区工程配套率、支渠复杂性、人均可支配收入、地下水水质以及渠系水利用系数,共计9个因子。依照初始设定的不同优化调控情景模式,将需要调控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逐级提升到Ⅲ~Ⅴ级,分别识别到强度最低的调控情景,同时定量化的给出了不同灌区的不同灌溉用水效率提升等级所对应不同关键驱动因子改善的下限百分比与优先序,进而为相应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综合提升,提供了可参考的目标。

齐静威[4](2021)在《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对区域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发展潜力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松辽流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要地,近年来由于农业节水技术发展缓慢,松辽流域农业用水效率较低,普遍存在浪费现象,导致用水供需矛盾愈发严重,这无疑加剧了松辽流域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如何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松辽流域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是松辽流域的主要用水方式,本文选择农业水资源开展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通过研究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进展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确定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综合评价法,以松辽流域中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为5个子研究区,从社会经济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和水生态环境子系统三个方面对研究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其次,通过构建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模型进行区域效应评估,具体分析松辽流域各子研究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优化后粮食产量和耕地类型及面积变化情况,通过这些变化针对性地提出松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为地区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研究松辽流域概况及水资源承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社会经济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水生态环境子系统中的单位GDP耗水量、污水处理率、人均水资源量、生态环境补水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等14个评价指标,构建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AHP)法和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2)采用TOPSIS法对2019年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松辽流域现状年松辽流域各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差异较明显。水资源承载力较好的省份为黑龙江省,综合评价值为0.52,其中对该省水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的为水资源子系统,其次为水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的贡献最小。水资源承载力较弱的省份为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38、0.22。水资源承载力较差的省份为河北省、辽宁省,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13、0.12,与其他省份差异较大。(3)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因子分析,在14个评价指标中,人均GDP上升、人均水资源量增长是导致水资源承载力增大的主要影响因子,万元GDP用水量、万元GDP COD入河量以及万元GDP NH3-N入河量与水资源承载力呈较强负相关关系,表明指标量上升,水资源承载力反而减小。(4)将松辽流域各子研究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粮食产量变化和耕地面积的变动,作为相关子研究区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积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水资源利用结构,促进该研究区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优化。结果表明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后,在农业水资源利用方面,黑龙江省和河北省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较差,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具有较强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在粮食产量方面,粮食总产量最大的省份为黑龙江省,最小值出现在河北省;在耕地类型与面积变化方面,水田面积和水浇地面积有所增加,旱地面积有所减少。(5)针对松辽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和优化配置结果,提出松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从社会经济子系统来看,需要发展新兴节水技术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从水资源子系统来看,需要调整农业用水结构、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以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水生态环境子系统来看,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关迦文[5](2021)在《西藏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与变化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体现灌溉水利用程度的数值。通过测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可了解当年区域用水管理和节水改造水平。本论文以西藏昌都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四年的实测数据与灌区信息分析,测算了2020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并对2016-2020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变化进行分析,为昌都市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因为昌都市灌区损坏情况严重,且渠系不具备实测条件。使用加权法测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反映不了灌区真实情况,使用渠段连乘法会产生较大误差,所以使用首尾测算法对昌都市农田灌溉利用系数测算更合适。本研究利用SPSS将中、小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降维到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达到80%和83%。灌区因子和投资因子分别是影响中小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第一主成分。样点灌区体现区域所有灌区的主要类型和特点,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和样本容量公式计算对全市中小型灌区进行进一步分类。2020年昌都市应选取孜托、马曲灌区这两个中型样点灌区,俄洛、亚尼提、吉列坝灌区这三个小型灌区作为样点灌区,这样选择会有95%的概率获得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真实情况,同时所测得结果与真实结果的误差可以控制在10%之内。(2)2020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经首尾测算法结果为0.450,较去年提高了0.007。在全市年降雨量比去年降低,总灌溉面积增加的前提下,灌溉用水量略有增加。全市农业用水总量为29757万m3,比去年提高了500万m3。全市净灌溉水量为13390万m3,较去年增加了430万m3。2020年昌都市一方面对取水总量控制,一方面加强了田间节水灌溉,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西藏自治区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农田水利投资修缮灌区,2020年西藏自治区农田水利投资10.3亿元、农田水利用系数为0.452较去年提高了0.006。2020年昌都市农田水利投资0.25亿元、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50,较去年提高0.007。西藏自治区和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均有提高,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在西藏处于平均水平。(3)2016年-2020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结果分别为0.424、0.430、0.439、0.443、0.450,系数稳步上升。其中中型灌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从2016年的0.446增长到0.456,小型灌区从2016年的0.422增长到0.448。中型灌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一般高于小型灌区,原因是中型灌区修建较晚,配套设施和管理水平较高。小型灌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较中型灌区大,原因是昌都市近年集中资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昌都市中小型灌区,投资因子是影响灌溉水利用系数的主要成分。对于中型灌区,新建灌区投资比灌区维修投资主成分荷载高,小型灌区则相反。说明昌都市今后可加大对新建中型灌区的投资,以及加大对旧的小型灌区的维修改造的投资。

赵欢欢[6](2021)在《宁夏水资源承载力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承载力强调水资源、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本研究聚焦于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结合,从区域水、生态、经济协同关系特征出发,构建了宁夏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指标体系,对该区域进行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预警研究,为更好的细化区域水资源管理模式,对区域内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对水资源承载力内涵认识基础上,考虑宁夏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以完整性与层次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地域性等为原则,从社会-经济-水资源-水环境四个方面选取12项指标构建宁夏水资源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每个指标赋予权重。(2)从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宁夏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预警模型,并通过了模型自带的量纲与结构检验,根据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误差在10%以内,表明模型可靠性较高,模拟性能较好。(3)采用预警综合指数对水资源承载力预警分析,依据相关文件对预警等级进行划分。通过对常规发展情形下水资源承载力模拟与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水资源供给能力无法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到2030年水资源承载力预警等级为橙色,警情为重警,水资源承载状态处于逐渐恶化的趋势。(4)基于常规发展基础之上,对比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方案,并对不同方案下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与预警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发展方案相比,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节水治污方案都可以有效地缓解水资源供需压力,但综合型方案对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效果最显着,可使预测期内的重警警情下降为轻警,预警等级由橙色降至蓝色,到2030年水资源可盈余11.08亿m3。

格力毕干[7](2021)在《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及其对应实验案例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随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实验是落实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而实验设计是影响地理实验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通过进行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对应实验案例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丰富小学阶段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希望为小学《科学》地理内容部分的教学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本文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期刊文章、专着、课标等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阐述地理实验的内涵,地理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内容梳理了近几年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苏教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中的地理内容,归纳出适合进行的地理实验活动项目;通过案例分析法对筛选出的10个地理实验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从而明确地理实验设计原则;设计了6个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对应实验案例并归纳出了实验案例设计的一般流程;将设计的2个实验案例进行实施并总结和反思。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本文中设计了六个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对应实验案例,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进行了实施;第二,归纳出了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对应实验案例设计的一般流程;第三,通过分析他人的案例、设计案例和实施案例,总结得出:要依据课标要求进行地理实验设计;地理实验开展方式以多种形式呈现,完成案例育人目标;地理实验实施过程要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结合;通过实验拓展探究环节,可达到回归现实的作用;尝试让学生自主进行简单的地理实验案例的设计。

刘泽宇[8](2021)在《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可持续性研究 ——以内蒙古赤峰市H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工作就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和偏远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消除绝对贫困的重要时间节点。后2020时代,新的格局的出现需要新的反贫困战略和新的发展方向。内蒙古自治区属于民族自治地区,目前全自治区的57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脱贫后如何长久稳定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制定可持续性反贫困的长效机制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准备是目前研究阶段最为重要的问题。由于民族地区的贫困村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因此本文选择在自己的家乡内蒙古赤峰市H村开展实地调研。总结其反贫困采取的措施,据此来发现可持续性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原因,并对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进行探索。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存在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现状。本文主要采取了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指出民族地区反贫困可持续性发展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运用可行能力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多维贫困理论等进行分析,发现H村存在的“因病致贫”风险和可持续性不足的原因。根据反贫困现状和可持续性不足的原因,探索反贫困的可持续性长效机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文章存在的不足之处。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可持续性反贫困提供一些思路和想法。

张健[9](2020)在《基于渠床二维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及渠道水利用效率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节水问题一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热门话题,渠道水利用效率对农业节水灌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渠道输水损失问题决定了渠道水利用效率。目前基于土壤水分入渗理论建立的常用渠道渗漏损失计算方法存在实施复杂困难、工作量较大、公式系数取值任意性较大等问题,且影响渠道二维入渗的因素众多。如何针对灌溉渠道的二维入渗特性和多重影响因素,建立简便可靠的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进而改进渠道渗漏损失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以便高效快捷的计算渠道水利用效率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采用室内、野外静水法试验并结合HYDRUS-2D模拟试验的方式开展,探究渠道二维入渗特性及定性定量分析影响因素,并构建渠道二维入渗多因素的湿润体运移距离模型,同时确定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再借助土壤水分入渗模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渠道土壤水分入渗试验和理论分析,探求不同影响因素对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并建立渠道二维入渗模型参数与影响因素的数量关系,从而确定渠道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然后结合明渠均匀流方程和Kostiakov渠道渗漏损失模型,构建渠道输水损失系数与流量的数学关系,通过逆向求解提出渠道渗漏损失模型中土壤透水系数和指数的简便算法;采用积分法得到新的渠道渗漏损失计算方法,并开发软件对渠道水利用效率进行程序化计算。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静水法渠道土壤水分入渗试验,探明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渠道二维入渗特性的影响,建立了渠道二维入渗多因素的湿润体运移距离模型,并提出了以渠道断面宽深比α=0.914界定水平向、垂直向的湿润体运移距离的变化情况。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渠道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均随时间推移均呈非稳定流的变化规律,且可用幂函数形式描述其累积入渗量的变化;相同因素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均表现不同程度差异的变化规律,其中边坡系数的变化对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此外,针对不同压力水头分析渠床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表明,当压力水头小于60cm时,渠道水分入渗主要通过垂直向进入渠底土壤,侧向入渗水量较小;距渠道中心0.5m处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范围最为剧烈。(2)基于二维状态下饱和-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确定土壤水分运动参数采用估算初始值-校正应用值的方法,明确模拟渠道土壤水分入渗的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选用HYDRUS-2D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验证分析。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变化规律整体基本吻合,且评价统计指标良好,所选定的土壤水分运动方程合理,研究渠道渗漏评价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是可行的。(3)依据统计学方法及理论分析,确定了渠道土壤水分入渗的主导因素及模型。采用通径分析法剔除边坡系数m这一因素,土壤粘粒含量c、容重γ、初始含水量θ渠道水深h及底宽w对土壤水分入渗的累积入渗量总作用分别为-1.0456、-0.9952、-0.2138、0.7701和0.7565,其影响程度依次为:c>γ>h>w>θ。采用统计学指标对土壤水分入渗模型予以评价,结果表明,Kostiakov-Lewis模型能够更好的模拟试验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4)以确定的土壤水分入渗的主导因素及Kostiakov-Lewis模型为研究基础,建立了 Kostiakov-Lewis模型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依据HYDRUS-2D模拟实际斗渠渠道的成果,研究确定模型入渗参数K、a和ic与土壤粘粒含量c、容重γ及初始含水量θ、渠道水深h和底宽w均呈线性相关关系,且入渗参数均可用试验因素c、γ、θ、h和w表示,以此建立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计算模型并加以验证,从而确定Kostiakov-Lewis模型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可靠。(5)基于Kostiakov-Lewis模型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并结合明渠水流方程及渠道输水损失方程,提出了渠道水利用效率的计算方法。分析并确定渠道流量与单位长度渠道输水损失系数呈现幂次关系,通过逆向方法求解Kostiakov渠道渗漏损失模型的土壤透水参数A和m,再采用积分法得到新的渠道水渗漏损失计算公式,并运用Visual Basic高级语言编程对渠道水利用效率进行程序化计算。针对该计算方法,以河套灌区典型斗、农渠为实例进行校验,两者之间的误差均在5%以下,以此确定应用计算软件推算渠道水利用效率计算方法的可行性。本文研究成果表明,所建立的渠道二维入渗的多因素湿润锋运移模型及提出的渠道宽深比界定范围,对掌握渠道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以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和渠道渗漏损失模型为研究基础,其模型参数均可用上述简便方法计算获得;积分法需确定模型参数及渠道毛流量,即可推求渠道渗漏损失量,结合编制的软件可计算渠道水利用效率,该思路和方法适用于评价多数灌区的渠道水利用效率。

郭斌煜,郭景山,郝文胜,韩志刚,谢锐,徐利敏,李志平,杨丽桃,王俊彪,武春艳[10](2020)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马铃薯滴灌栽培技术概况》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马铃薯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尤其是马铃薯滴灌栽培技术应用日益成熟。马铃薯滴灌栽培方式已成为生产上最重要的栽培模式。通过回顾内蒙古地区马铃薯节水灌溉发展历程,探讨马铃薯滴灌栽培技术的科研和生产实践应用成果,初步提出了当地马铃薯滴灌栽培技术的科学合理灌溉制度,为当地马铃薯种植者提供了科学灌溉的理论依据,灌溉制度精准应用必将对当地马铃薯生产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推动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二、赤峰市节水灌溉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峰市节水灌溉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2)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2.2 相关理论
        2.2.1 系统论
        2.2.2 系统耦合理论
        2.2.3 协同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2.3.3 创新扩散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3.2.1 政府机制
        3.2.2 人力机制
        3.2.3 产业机制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研究假说
        6.1.2 研究设计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6.2.1 数据来源
        6.2.2 问卷样本特征
        6.2.3 研究方法
        6.2.4 问卷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复杂性视角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灌溉用水效率研究历程
        1.3.2 灌溉用水效率概念与相关术语研究
        1.3.3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3.4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1.3.5 灌溉用水效率驱动因子研究
        1.3.6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调控研究
        1.3.7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来源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江河水系
        2.1.3 气候状况
        2.1.4 土壤条件
    2.2 水资源与农业经济概况
        2.2.1 水资源开发利用
        2.2.2 农业经济发展
    2.3 资料来源
        2.3.1 资料收集
        2.3.2 数据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灌区灌溉系统复杂性测度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3.1 灌区灌溉系统复杂性内涵辨析
    3.2 研究方法
        3.2.1 输配水渠系复杂性测度方法
        3.2.2 降水复杂性测度方法
        3.2.3 多模型优选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灌区尺度输配水渠系复杂性特征分析
        3.3.2 干渠尺度输配水渠系复杂性特征分析
        3.3.3 支渠尺度输配水渠系复杂性特征分析
        3.3.4 降水时序复杂性特征识别
        3.3.5 降水复杂性测度多熵模型优选
        3.3.6 基于区分度理论的样本熵优化路径
        3.3.7 样本熵模型参数优选
        3.3.8 基于最优熵模型的降水复杂性测度
    3.4 讨论
        3.4.1 灌区输配水渠系复杂性测度方法分析
        3.4.2 灌区输配水渠系复杂性空间尺度效应分析
        3.4.3 输配水渠系复杂性与灌溉水利用系数相关性分析
        3.4.4 灌区输配水渠系优化路径分析
        3.4.5 降水复杂性测度方法与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表征指标体系研究
    4.1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内涵辨析
        4.1.1 灌溉用水效率内涵与要义
        4.1.2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表征
    4.2 研究方法
        4.2.1 内梅罗指数法
        4.2.2 数据标准化
        4.2.3 变异系数
        4.2.4 系统聚类
        4.2.5 皮尔逊相关系数
        4.2.6 累计信息含量检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灌区水环境质量检测
        4.3.2 初始指标数据集构建
        4.3.3 指标体系优选模型构建
        4.3.4 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优选
    4.4 讨论
        4.4.1 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框架分析
        4.4.2 指标体系优选模型与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基于乌鸦搜索算法优化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
        5.1.2 基于熵权法改进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
        5.1.3 基于帝国竞争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CSA-RFR模型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
        5.2.2 基于En W-TOPSIS模型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
        5.2.3 基于ICA-SVM模型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
        5.2.4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模拟评价结果厘定
        5.2.5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5.3 讨论
        5.3.1 不同模型优化效果分析
        5.3.2 不同模型评价结果稳定性与可靠性分析
        5.3.3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模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驱动机制研究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指标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程度排序
        6.2.2 不同指标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影响的重要性分级
        6.2.3 不同维度指标在不同重要等级中的分配状况分析
        6.2.4 不同维度指标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程度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优化调控模式研究
    7.1 研究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基础情景方案设定
        7.2.2 优化情景方案设定
        7.2.3 不同情景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优化调控效果分析
        7.2.4 基于优化情景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调控方案确定
    7.3 讨论
        7.3.1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优化调控模式分析
        7.3.2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优化调控优先序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水资源利用概况
        2.1.2 粮食作物生产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2.2.2 研究方法
3 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状况核算
    3.1 松辽流域用水总量承载状况
        3.1.1 用水总量承载状况判别标准
        3.1.2 用水总量承载状况分析
    3.2 水功能区达标率状况
    3.3 污染物入河量状况
        3.3.1 污染物入河量承载状况判别标准
        3.3.2 污染物入河量承载状况分析
    3.4 水资源承载综合状况
        3.4.1 综合评价标准
        3.4.2 综合评价判别
    3.5 本章小结
4 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4.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4.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4.2.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
        4.2.2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4.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因子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松辽流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
    5.1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模型构建与求解
        5.1.1 模型构建
        5.1.2 模型求解
    5.2 松辽流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5.2.1 各子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
        5.2.2 各子区优化后粮食产量
        5.2.3 各区耕地类型及面积变化
    5.3 松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5.3.1 针对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对策
        5.3.2 针对研究区水资源子系统的对策
        5.3.3 针对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西藏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与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概念及测算方法研究
        1.2.2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方法选择
    2.1 昌都市农田灌溉概况
        2.1.1 昌都市农业概况
        2.1.2 昌都市水资源概况
        2.1.3 昌都市灌区概况
    2.2 常用测算方法
        2.2.1 系数连乘法
        2.2.2 首尾测算法
        2.2.3 加权法
    2.3 测算方法的确定
        2.3.1 测算方法对比
        2.3.2 测算方法选择
3 昌都市样点灌区的选取
    3.1 选择样点灌区的原则和要求
        3.1.1 选择样点灌区的原则
        3.1.2 选择样点灌区的要求
    3.2 昌都市样点灌区选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2.1 昌都市样点灌区选择存在的问题
        3.2.2 解决方法
    3.3 昌都市中小型样点灌区选择
        3.3.1 样点灌区选择流程
        3.3.2 灌区信息主成分分析
        3.3.3 样点灌区数量计算
        3.3.4 昌都市全部灌区的分类与样点灌区的选取
        3.3.5 昌都市样点灌区的介绍与代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2020 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4.1 典型田块的选取与测算
        4.1.1 典型田块的选取
        4.1.2 典型田块的测算
    4.2 净灌溉水量的确定
        4.2.1 实测法测量作物净灌溉水量
        4.2.2 各作物年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计算
        4.2.3 样点灌区年净灌溉水量测算
    4.3 毛灌溉水量的确定
    4.4 全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4.4.1 样点灌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4.4.2 全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4.4.3 全市测算结果可靠性、合理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近五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变化
    5.1 全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变化
    5.2 同一样点灌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变化趋势分析
    5.3 提高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宁夏水资源承载力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水资源承载力内涵
    1.3 研究进展
        1.3.1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1.3.2 水资源预警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与气候概况
        2.1.2 人口与经济
        2.1.3 灌区概况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1 水资源量
        2.2.2 供水量
        2.2.3 用水量
        2.2.4 水环境状况
        2.2.5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宁夏水资源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与方法
    3.1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指标的确定
    3.2 水资源承载力预警方法研究
        3.2.1 数据的处理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3 水资源承载力预警综合指数
        3.2.4 预警等级及量化结果分析
第四章 宁夏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
    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4.1.1 系统动力学概念及特点
        4.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4.1.3 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介绍
    4.2 宁夏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1 系统模拟的时间及空间尺度
        4.2.2 系统结构划分及主要方程
        4.2.3 系统流图的建立
    4.3 模型检验
        4.3.1 系统结构和量纲一致性检验
        4.3.2 历史检验
第五章 宁夏水资源承载力模拟及预警分析
    5.1 常规发展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及预警分析
        5.1.1 指标取值
        5.1.2 主要变量模拟结果及分析
        5.1.3 水资源承载力预警结果及分析
    5.2 不同方案设计及模拟结果分析
        5.2.1 方案设计
        5.2.2 不同方案下水资源承载力结果分析
    5.3 水资源承载力预警分析
    5.4 调控建议
        5.4.1 提高用水效率,控制农业用水
        5.4.2 综合利用多种水源
        5.4.3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控制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和用水负荷
        5.4.4 积极争取外调水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及其对应实验案例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小学《科学》教科书
        2.地理实验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从做中学”理论
二、小学《科学》课标与教科书中地理内容的分析
    (一)小学《科学》课标的分析
        1.小学《科学》课标内容的总体分析
        2.课标对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的活动建议
    (二)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的分析
        1.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知识的概括
        2.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对应实验项目的分析
三、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对应实验案例的设计
    (一)当前文献中的地理实验案例的分析
        1.案例筛选与案例分析目的
        2.案例分析
        3.案例分析启示
    (二)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对应实验案例的设计
        1.地理实验设计原则
        2.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对应实验案例设计示例
    (三)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对应实验案例设计的一般流程
四、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对应实验案例的实施
    (一)实验案例实施过程
        1.准备过程
        2.实施过程
        3.反思与评价
    (二)实验案例实施启示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一)教育文件类
    (二)专着类
    (三)期刊类
附录
    (一)附录1 小学《科学》教科书中的其他地理实践活动项目汇总
    (二)附录2 已搜集到的地理实验案例
    (三)附录3 案例分析汇总
    (四)附录4 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对应实验案例设计
致谢

(8)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可持续性研究 ——以内蒙古赤峰市H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可行能力理论
        2.1.2 人力资本理论
        2.1.3 多维贫困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贫困与反贫困
        2.2.2 反贫困的可持续性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框架
        2.3.2 研究区域
        2.3.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H村的可持续性反贫困进程
    3.1 H村反贫困概况
        3.1.1 自然人文概况
        3.1.2 反贫困工作概况
    3.2 H村反贫困的可持续性政策支持
        3.2.1 教育反贫困政策
        3.2.2 产业反贫困政策
        3.2.3 医疗反贫困政策
    3.3 H村采取的反贫困行动
        3.3.1 可行能力视角下的“增能”行动
        3.3.2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投资”行动
        3.3.3 多维贫困视角下的“保护”行动
第四章 H村反贫困中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与原因
    4.1 H村反贫困中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4.1.1 “增能”行动的可持续难度大
        4.1.2 “投资”行动风险管控不足
        4.1.3 “保护”行动中的医疗资源缺位
    4.2 可持续性发展不足的原因
        4.2.1 贫困主体自身层面
        4.2.2 社会发展能力层面
        4.2.3 政府帮扶主体层面
第五章 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可持续性长效机制探索
    5.1 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可持续性监测平台
    5.2 强化就业思想,提升可持续“能力”
    5.3 调动可持续参与积极性,强化多元主体参与
    5.4 发展民族特色“造血”产业,打好“产业+就业”组合拳
    5.5 提升基层政府能力,构建健康扶贫长效机制
    5.6 运用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优势,发挥反贫困的更大效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赤峰市 H 村反贫困现状及可持续性调查
附录B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渠床二维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及渠道水利用效率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试验因素与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及参数的研究
        1.2.2 渠道渗漏量的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1.2.3 渠道渗漏损失计算经验公式研究
        1.2.4 应用HYDRUS模型模拟研究现状
        1.2.5 渠道水利用效率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成果尚需继续探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气候条件
    2.2 野外静水法试验材料及方法
        2.2.1 试验小区气候观测
        2.2.2 渠道土壤基本物理特性
        2.2.3 地下水位测定
        2.2.4 试验渠道工程布设
        2.2.5 渠道渗漏试验
        2.2.6 渠道渗漏试验的方法
    2.3 室内静水法试验材料及方法
        2.3.1 试验土壤
        2.3.2 试验装置
        2.3.3 试验方案
        2.3.4 试验方法
3 不同因素对渠道二维入渗特性影响及湿润体运移模型研究
    3.1 不同水深对田间渠道二维入渗特性的影响
        3.1.1 渠道水深对土壤水分渗漏特性的影响
        3.1.2 渠床土壤含水率分布动态响应
    3.2 土壤物理性质对渠道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3.2.1 土壤粘粒含量对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
        3.2.2 土壤初始含水量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3.2.3 土壤容重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3.3 渠道水力要素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3.3.1 渠道底宽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3.3.2 渠道边坡系数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3.3.3 渠道水深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3.4 渠道二维入渗湿润体运移距离模型的建模
        3.4.1 不同渠道水深对湿润锋运移距离的影响
        3.4.2 不同渠道底宽对湿润体运移距离的影响
        3.4.3 不同边坡系数对湿润体运移距离的影响
        3.4.4 不同粘粒含量对湿润体运移距离的影响
        3.4.5 不同土壤容重对湿润体运移距离的影响
        3.4.6 不同初始含水量对湿润体运移距离的影响
        3.4.7 基于多因素条件下湿润体模型的建模与验证
    3.5 小结
4 基于HYDRUS-2D模型渠道渗漏模拟及其验证
    4.1 渠道土壤水分运动模拟过程
        4.1.1 基本方程
        4.1.2 模型求解的定解条件
    4.2 HYDRUS-2D模型参数估算
    4.3 结果分析与验证
        4.3.1 模型评价指标
        4.3.2 试验值与模拟值对比分析及其验证
    4.4 小结
5 渠道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子优化及模型确认
    5.1 试验方案的设定
        5.1.1 HYDRUS-2D模型参数估算
        5.1.2 试验方案设计
    5.2 渠道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研究
        5.2.1 不同方向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过程
        5.2.2 不同方向土壤水分入渗率的变化过程
    5.3 通径分析原理与方法
    5.4 试验因素的通径分析过程
        5.4.1 最优方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5.4.2 相关系数分析
        5.4.3 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计算
    5.5 渠道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和评价指标
        5.5.1 渠道土壤水分入渗模型
        5.5.2 入渗模型评价指标
        5.5.3 土壤入渗模型及渠道渗漏公式的评价
    5.6 小结
6 渠道二维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构建及验证应用
    6.1 建立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与模型参数的数学关系
        6.1.1 土壤粘粒含量与入渗模型参数的关系
        6.1.2 初始含水量与入渗模型参数的关系
        6.1.3 土壤容重与入渗模型参数的关系
    6.2 建立渠道水力要素与模型参数的数学关系
        6.2.1 渠道水深与模型参数的关系
        6.2.2 渠道底宽与入渗模型参数的关系
    6.3 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参数的多因子模型建模
    6.4 模型应用及验证
        6.4.1 不同试验要素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研究
        6.4.2 累积入渗量的对比验证
    6.5 小结
7 基于渠道水利用效率计算方法的软件开发与实例应用
    7.1 土壤透水参数的计算方法
        7.1.1 建立渠道流量与输水损失流量的关系
        7.1.2 推求土壤透水参数的计算过程
        7.1.3 实例计算土壤透水参数值
    7.2 渠道水利用效率计算方法及软件开发
        7.2.1 积分法计算渠道输水渗漏损失的方法
        7.2.2 程序化计算渠道水利用效率的方法
    7.3 程序化计算渠道水利用效率的实例应用
        7.3.1 渠道基本概况
        7.3.2 试验准备及方法
        7.3.3 渠道水分渗漏强度变化过程分析
        7.3.4 不同水深条件下土壤水分稳渗强度的变化
        7.3.5 单位公里渠长渗水损失计算及回归分析
        7.3.6 渠道水利用效率的计算与验证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赤峰市节水灌溉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评价研究[D]. 白婷婷.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2]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复杂性视角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张亮亮.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优化配置研究[D]. 齐静威.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5]西藏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与变化趋势分析[D]. 关迦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6]宁夏水资源承载力预警研究[D]. 赵欢欢. 西北大学, 2021(12)
  • [7]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理内容及其对应实验案例设计与开发[D]. 格力毕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8]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可持续性研究 ——以内蒙古赤峰市H村为例[D]. 刘泽宇.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9]基于渠床二维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及渠道水利用效率计算方法研究[D]. 张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10]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马铃薯滴灌栽培技术概况[A]. 郭斌煜,郭景山,郝文胜,韩志刚,谢锐,徐利敏,李志平,杨丽桃,王俊彪,武春艳. 马铃薯产业与美丽乡村(2020), 2020

标签:;  ;  ;  ;  ;  

赤峰市节水灌溉小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