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庐山地区“冰斗”、“U谷”及“泥砾”成因之辨析(论文文献综述)
姚檀栋,李吉均[1](1982)在《庐山地区“冰斗”、“U谷”及“泥砾”成因之辨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李四光首倡中国东部存在第四纪古冰川遗迹以来,论者瞳起,百家争鸣,各执一词,聚讼纷坛。虽然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而问题仍然未获解决。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研究工作长期未能深入开展,另一方面亦与受当时冰川学与沉积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有关。
杨明桂,马振兴[2](2019)在《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观察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前人研究和笔者长期地质观察的基础上,针对庐山跨世纪的第四纪冰川之争,介绍了庐山白垩纪以来由S形复背斜-地垒式断块山-变质核杂岩的成山过程、地层岩石分布状况及第四纪冰期时的山体地质结构与地貌;就庐山地区冰蚀地貌与冰期、间冰期沉积物争议问题介绍了观察结果与认识。通过更新世冰期与全新世亚热带湿润多雨气候形成的地貌与沉积物对比,揭示了二者的显著差异及泥石流与冰碛的不同;阐明了冰期后流水作用对冰蚀地形的强烈改造作用,以及庐山典型的冰蚀与水蚀复合地貌景观。最后指出,庐山第四纪山岳冰川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地垒式断块山构造地貌、特凉的小气候等条件密切相关,特厚特硬的莲沱组砂岩是冰川遗迹保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庐山成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奠基之地和世界上中低纬度、中低山第四纪山岳冰川遗迹保存完美的唯一的地方。
刘昌茂,景才瑞[3](1989)在《庐山冰川地貌释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认为①大坳完全能归到冰斗之列,并非由冰缘雪蚀和融冻泥流作用拓宽、并经流水改造所成的地貌;②王家坡U谷是冰川槽谷,不必求助于构造和岩性控制下的流水、风化作用成因;③山麓的垅岗是终碛垅,并非泥石流“龙头”堆积的“孤岛”;④冰期庐山气候有发育冰川的寒冷冰期气候,而湿热气候并非冰期则是间冰期气候。
何兴[4](1983)在《再识庐山真面目——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李四光教授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发现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以来,地学界的争论一直存在。《再识庐山真面目》一文旨在简要介绍这场争论的由来及现状。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非常迅猛,人类对天体物理现象的认识有了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本刊分期译载的《天体物理学的前沿》一文,对七十年代的发展作了回顾与总结,对八十年代的发展作了预测。
爱·德比希尔,陈吉阳,邓养鑫,施雅风[5](1982)在《庐山的困境:长江以南的更新世冰川作用》文中认为李四光于1933年首次将庐山的谷地、盆地以及沉积物解释为更新世冰川作用的产物,并进而对中国整个东南部亚热带山地作了雷同的阐述,此后他又在1947年和六十年代后期重申了上述观点。这样,在中国便形成了一种见解,认为长江以南曾经历过广泛的山岳冰川作用,加之某些考察过庐山的外国学者亦接受了这一观点,就使得庐山成了具有关键性的地区。 用以支持冰川作用的证据有“冰斗”、“U谷”、“擦痕面”、“漂砾”、“栖歇石”、“冰碛垅”与“鼓丘”。对谷首形态的测量分析证明,没有一个“冰斗”深得足以产生冰川或能引起冰川基底滑动。“U谷”的大小和形状与冰川作用的成因不一致:一些是单向斜构造,另一些则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谷地,后者具有由重力作用形成的呈链状交错的横断面。也没有发现真正的岩盆。“栖歇石”是多节理的砂岩经差别风化之后形成的类似于羊背岩的产物。“冰碛”是由砂、粘土填充的巨砾所组成,次生粘土矿物是丰富的。深度风化、富含粘土的剖面可广泛分布到海拔1,300米处。不存在有意义的粉砂填质与带有冰川擦面的碎屑。沉积物的组构表明它们与当地的斜坡及扇形地表面形态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冰碛垅”和“冰砾阜”可以看作是不同切割阶段的扇积砾。所谓的冰川动力构造可用局部构造活动来解释
杨明桂,马振兴[6](2021)在《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观察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在前人研究和笔者长期地质观察的基础上,针对庐山跨世纪的第四纪冰川之争,介绍了庐山白垩纪以来由S形复背斜—地垒式断块山—变质核杂岩的成山过程、地层岩石分布状况及第四纪冰期时的山体地质结构与地貌;就庐山地区冰蚀地貌与冰期、间冰期沉积物争议问题介绍了观察结果与认识。通过更新世冰期与全新世亚热带湿润多雨气候形成的地貌与沉积物对比,揭示了二者的显著差异及泥石流与冰碛的不同;阐明了冰期后流水作用对冰蚀地形的强烈改造作用,以及庐山典型的冰蚀与水蚀复合地貌景观。最后指出,庐山第四纪山岳冰川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地垒式断块山构造地貌、特凉的小气候等条件密切相关,特厚特硬的莲沱组砂岩是冰川遗迹保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庐山成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奠基之地和世界上中低纬度、中低山第四纪山岳冰川遗迹保存完美的唯一的地方。
黄尧,云锟[7](2013)在《极端气候造成庐山“冰川”在短时间内形成》文中研究说明庐山冰期是否存在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话题,至今也无法定夺。大量争论文献,特别是"冰斗""U形谷"形态、"冰碛"的粒径、网纹红土的分布、孢粉的分析及古气候等研究较为支持施雅风、李吉均等前辈的观点,庐山不存在第四纪冰川。本文根据2008年冻雨灾害现象,进行大胆推测,是否是极端气候造成了庐山冰期?超级丰富的过冷却水加上极其苛刻的暖锋逆温层条件形成了极强极长时期的冻雨,冻雨是滴雨成冰减少了从雪到冰的这一漫长过程,庐山"冰川"是否是在短时间内形成?
王照波,王江月,何乐龙,张剑,赵向阳,李宝杰[8](2021)在《山东蒙山九龙潭冰川堆积“垄槽序列”的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兼论冰川、泥石流堆积序列的差异性》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争议了一个世纪,作为东部地区冰川堆积重要依据的"泥砾"(冰碛),一直被持非冰川观点者称作是泥石流沉积物。但是,由于冰川与泥石流的堆积过程之间存在本质差别,这必然在堆积体的特征上表现出专属性差异。因此建立冰川与泥石流在堆积特征与堆积过程上的专属性差异,在冰碛物的成因分析、冰碛堆积过程恢复上就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对比分析了冰川堆积与泥石流堆积的过程差异的基础上,发现两类堆积体在平面与剖面上都存在明确的专属性差别。冰川冰碛在平面上形成专属性的垄槽序列,剖面上显示为无层理、混杂堆积状态。泥石流形成堆积扇,扇面上呈放射状垄岗堆积,剖面上表现为韵律序列。这是区别冰川与泥石流堆积体的本质所在。在此基础上,对蒙山九龙潭一带混杂堆积体进行调查与恢复,发现其具有典型的冰川成因垄槽序列特征,结合其剖面上表现为无层理、混杂堆积特征,从沉积序列与沉积过程的角度,佐证了蒙山九龙潭混杂堆积为第四纪冰川作用的事实。垄槽序列既是堆积物是否为冰川作用属性判断的专属性特征,也是恢复冰碛堆积体基本地貌特征与堆积过程的理论基础。
刘有民,王桂增[9](1987)在《秦岭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文中指出秦岭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中高山脉,第四纪时期的自然环境演变,在这里从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来,其中冰川作用是最积极、最敏感的因素之一。本文在确认秦岭第四纪冰川作用后, 探讨了该区第四纪冰川的性质、类型和空间分布,结合新构造活动与古气候演变特征,概括了秦岭地区第四纪古环境演变模式,并初步建立了该区第四纪气候地层层序。通过宏观的冰川遗迹调查,以及由孢粉、重砂矿物,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等微观分析证明,秦岭地区第四纪期间经历了四次冰川作用,即早更新世晚期的洛南冰期,中更新世的咀头冰期,晚更新世的玉皇冰期和太白冰期。早、中更新世为海洋性的半覆盖盆地冰川和树枝状冰川,晚更新世属大陆性冰斗冰川或小型冰帽。冰川规模由大变小,分布位置越来越高, 联系中国北方早、中更新世之河湖相沉积与红色土的广泛分布,晚更新世是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变最剧烈的时期。
施雅风[10](2010)在《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文中研究说明李四光教授1933年提出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是否确实,长期处于争论之中,争论的焦点在于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混杂堆积到底是冰期冰碛还是泥石流堆积。笔者经多年研究得知:(1)牯岭站海拔1165m,现代气候记录告知,7月之气温必须下降20℃,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从而判断中纬度山地冰期降温无此可能;(2)沉积物特征包括砾石组成、砾径変化、基质组成、沉积结构、色泽、粘土矿物、擦痕特点等表明主要是泥石流堆积而非冰碛;(3)包围砾石的网纹红土与孢粉组成表明,沉积时期为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并非寒冷冰川环境;(4)借助何培元等著作中古地磁年代以及高价铁与低价铁元素之比值推算古温度,如上述推算古温度的方法正确,就可推断李四光所定庐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阳冰期及何培元定的大排冰期基本上在中国西部与北半球处于间冰期的时段内,排除了具有积雪成冰川的可能性。李四光的学术误解及其社会名望导致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研究走过了一段弯路。
二、庐山地区“冰斗”、“U谷”及“泥砾”成因之辨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庐山地区“冰斗”、“U谷”及“泥砾”成因之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庐山地区“冰斗”、“U谷”及“泥砾”成因之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冰斗 |
三、U谷 |
四、泥砾及其特征 |
1. 本区泥砾堆积物的组构特征 |
2. 本区堆积物的结构(粒度)特征 |
(1)本区沉积物在粒度频率曲线上的特征: |
(2)本区沉积物的分选特征 |
(3)本区沉积物在粒度参数散点图上的特征 |
(4)本区沉积物的粒度参数特征 |
(2)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观察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庐山的成山过程与第四纪冰期的山体结构和地貌轮廓 |
1.1早白垩世燕山运动S形褶皱山体形成期 |
1.2晚白垩世—新近纪伸展成山期 |
1.3第四纪冰期的庐山轮廓 |
1.4冰后期的水流侵蚀作用 |
2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辨析 |
2.1庐山第四纪冰蚀地形 |
2.2庐山第四纪冰碛泥砾的特征与成因 |
3庐山第四纪为什么能形成冰川 |
4结语 |
(5)庐山的困境:长江以南的更新世冰川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地区及环境 |
问题 |
岩石形态 |
地貌与表层沉积物 |
讨论 |
结 论 |
(7)极端气候造成庐山“冰川”在短时间内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1“大坳冰斗” |
2 王家坡、大校场“U形谷” |
3“冰碛”之泥砾 |
4 气温 |
5 讨论 |
(8)山东蒙山九龙潭冰川堆积“垄槽序列”的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兼论冰川、泥石流堆积序列的差异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冰川与泥石流堆积特征及堆积过程的差异性 |
1.1 平面堆积差异特征 |
1.2 剖面堆积差异特征 |
2 蒙山九龙潭冰碛及垄槽序列特征 |
3 蒙山九龙潭垄槽序列的形成时间及演化过程 |
3.1 九龙潭上游全新世冰碛分布特征及形成时间 |
3.2 九龙潭下游冰碛垄槽序列特征及形成时间 |
3.3 九龙潭垄槽序列的演化过程分析 |
4 结论 |
四、庐山地区“冰斗”、“U谷”及“泥砾”成因之辨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庐山地区“冰斗”、“U谷”及“泥砾”成因之辨析[J]. 姚檀栋,李吉均. 冰川冻土, 1982(04)
- [2]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观察与思考[J]. 杨明桂,马振兴. 地质通报, 2019(Z1)
- [3]庐山冰川地貌释疑[J]. 刘昌茂,景才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03)
- [4]再识庐山真面目——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J]. 何兴. 自然杂志, 1983(03)
- [5]庐山的困境:长江以南的更新世冰川作用[J]. 爱·德比希尔,陈吉阳,邓养鑫,施雅风. 冰川冻土, 1982(04)
- [6]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观察与思考[A]. 杨明桂,马振兴. 江西地学新进展2021-江西省地质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江西省地质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7]极端气候造成庐山“冰川”在短时间内形成[J]. 黄尧,云锟. 四川地质学报, 2013(04)
- [8]山东蒙山九龙潭冰川堆积“垄槽序列”的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兼论冰川、泥石流堆积序列的差异性[J]. 王照波,王江月,何乐龙,张剑,赵向阳,李宝杰. 地质力学学报, 2021(01)
- [9]秦岭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A]. 刘有民,王桂增.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4), 1987
- [10]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J]. 施雅风. 地质论评,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