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合器踏板弹簧不能太软(论文文献综述)
姜震宇[1](2021)在《纯电动车I-AMT牙嵌式离合器切换过程电机协同控制》文中认为为了应对全球变暖等全球性危机,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汽车产业发生重大变革,取代燃油车全面电动化势在必行。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方向迅猛发展,预计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销车辆的主流。电驱动系统是电动车的核心部件之一,电动车搭载两挡变速箱,可以使驱动电机始终运行在较高的效率区间,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能得到改善。本文以一款基于牙嵌式离合器的新型无动力中断两挡自动变速器(I-AMT)为研究对象,分析牙嵌式离合器在新型两挡变速箱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牙嵌式离合器切换是指结合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的切换,以协同控制驱动电机和倒挡执行机构电机使牙嵌式离合器平稳快速结合和分离为主要工作,通过倒挡执行机构Catia建模、运动受力分析、Simulink整车建模仿真以及台架、实车实验对电机协同控制策略和史密斯预估器算法进行研究,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制定的控制策略和算法有效地降低牙嵌式离合器切换时的冲击,保证整个变速箱在各个挡位之间顺利切换而且切换时间处于合理区间内,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介绍了两挡变速器的总体结构布置以及一、二挡和倒挡动力传递路线,并解释了升降挡无动力中断的原因。通过工作原理、机构运动以及受力分析,详细介绍了基于牙嵌式离合器的倒挡机构,本文将牙嵌式离合器切换过程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挂入倒挡后,牙嵌式离合器主从动部分结合过程和挂入前进挡后,在变速箱升入二挡之前,牙嵌式离合器主、从动部分分离过程。本文制定了详细的牙嵌式离合器切换过程电机协同控制策略并且给出了牙嵌式离合器切换过程的品质评价指标。2.介绍了本文控制的问题以及难点,针对驱动电机系统响应延时问题,使用史密斯预估器算法对控制系统进行预估补偿,在Simulink中仿真分析史密斯预估器的存在对PID控制效果的影响,得出史密斯预估器对延时系统的有效性。由于史密斯预估器对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精确性要求高,为此使用系统辨识得出系统传递函数模型。3.使用Simulink/SimDriveline搭建控制器、整车、驱动电机模型。对车辆前进行驶状态下,在升挡之前牙嵌式离合器分离、摩擦片式离合器结合过程和挡位切换至倒挡,牙嵌式离合器结合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了电机协同控制策略以及史密斯预估器算法对牙嵌式离合器结合过程的控制效果。4.搭建了台架和实车实验平台,使用基于模型的设计(MBD)技术对TCU应用层控制算法建模,利用自动代码生成技术将生成的代码刷写到单片机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牙嵌式离合器切换过程电机协同控制策略和史密斯预估器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尹秋波[2](2020)在《拖拉机离合器故障排除与拆装技术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离合器常见故障分离不彻底、打滑、抖动的现象、危害、产生的原因的分析,介绍了故障排除方法和拆装技术要点,希望有助于提高拖拉机离合器故障维修质量。
汪介瑜[3](2020)在《多片离合器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设计与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离合器执行机构是自动变速箱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汽车的舒适性、驾驶体验及可靠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汽车驱动系统趋于集成化、轻量化,并满足高效化和低成本要求,本文提出一种针对多片离合器的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的集成设计与优化方案,并针对系统特性进行了流体液压控制,以满足离合器传递转矩需求。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由直流电机、外啮合齿轮泵、液压分离轴承等组成,系统利用电机调速来改变泵的输出流体流量,流量直接驱动液压分离轴承,进而实现对推动离合器运动的流体压力的控制。该系统取消了成本高昂的电磁阀元件,并避免了复杂油路面板的加工;系统采用压力源直驱的结构型式驱动多片离合器,不仅保留了液压执行机构大功率输出的优势,而且实现了较小流体能量损失及布置体积,适应于车辆小型化、集成化趋势。同时,利用压力控制代替执行机构的位移控制可以保证离合器能够完成有效的转矩转递。本文针对多片离合器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的设计及控制,主要包含以下研究内容:1.针对多片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和转矩传递特性,明确执行机构系统的设计要求。介绍了泵控直驱式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及特色优势,并针对原有单片离合器执行机构及位移控制方案的不足,提出了针对多片离合器进行流体压力控制的改进方案,并就系统进行机理分析,对主要组件建立了数学模型。2.根据设计方案及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结构确定了需求压力和流体流量,分析了液压执行机构系统中液压流体特性及非线性负载特性;结合系统组件的机理数学模型及相关特性分析结果,经合理化简,推导了面向控制系统设计的模型。3.从非线性控制方法出发,考虑系统的非线性、时滞性和干扰不确定性,构建基于RBF神经网络逼近的前馈-反馈自适应控制器;就自适应更新机制和控制器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和分析;基于控制器结构阐述了控制器结构优势,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控制器的鲁棒性。4.利用搭建的多片离合器泵控执行机构物理模型,结合设计需要和系统特性进行相关组件的选型设计,完成了实验台架搭建;基于快速控制原型环境和联合仿真模型,分别对液压执行机构的实际台架和仿真模型进行了开环测试,验证了模型的保真度;在开环测试获得的高保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工况的响应跟踪仿真测试,验证所提出的自适应控制器的控制效果和鲁棒性。最后对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设计及控制工作进行总结,得出控制算法可以完成满足日常离合器操作需求的控制目标且在少标定情况下对系统不确定性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结论。
罗扬,郝汝铤[4](2019)在《谈谈水泥矿山的公路开拓汽车运输(三)》文中研究说明(接2019年第1期)在《谈谈水泥矿山的公路开拓汽车运输(二)》中,重点介绍了公路开拓汽车运输的相关问题,及水泥矿山用自卸汽车简介。在本期《谈谈水泥矿山的公路开拓汽车运输(三)》中,将重点介绍水泥矿山非公路宽体自卸车的相关问题。
瞿道海[5](2019)在《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模型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对汽车驾驶舒适性、动力性以及燃油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金属带式大功率密度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以其使发动机时刻按最佳燃油经济或最佳动力特性曲线工作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受到市场青睐,国内外大型汽车和自动变速器公司都致力于开发出新一代大功率密度CVT。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是CVT的关键部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决定了搭载CVT的车辆能否实现理想的驾驶舒适性、动力性以及燃油经济性等。此外,在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开发方面,国内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文依托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轿车用新一代大功率密度无级变速器联合研发”(2014DFA70170),对CVT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模型及性能优化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开展和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变速器控制单元(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TCU)电磁阀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CVT对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液压原理简图。从产业化的角度,建立了TCU电磁阀控制策略。通过离合器结合、液力变矩器锁止以及全球统一轻型车测试工况(Worldwide-harmonized Light vehicles Test Cycle,WLTC)等试验,验证了建立的TCU电磁阀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建立的TCU电磁阀控制策略可以很好的实现CVT对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2)对压力滑阀节流区域模型以及配合间隙对其工作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压力滑阀节流区域稳态液动力数学模型,考虑滑阀与阀体配合间隙,构建了滑阀节流区域流场计算模型,搭建了试验测试平台,验证了考虑配合间隙的滑阀节流区域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考虑配合间隙的滑阀节流区域模型仿真与试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验证的模型,分析了配合间隙对压力滑阀节流区域阀口开度、入口射流角以及稳态液动力的影响。(3)对比例电磁阀模型以及颤振信号对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比例电磁阀结构和工作原理,在考虑驱动电路的情况下,建立了比例电磁阀电场、磁场、机械场和液压场部分数学模型,联合Ansoft Maxwell和AMESim软件搭建了比例电磁阀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了比例电磁阀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建立的比例电磁阀模型仿真与试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验证的模型,分别分析了颤振信号的频率和幅值对比例电磁阀压力滞环和动态响应的影响。(4)对内流式滑阀稳态液动力补偿进行了研究。从理论和试验角度分析了稳态液动力对电液比例溢流阀(Electro-hydraulic Proportional Relief Valve,EPRV)压力控制精度的影响,在滑阀凹槽设计涡轮叶片形状结构补偿稳态液动力,基于响应面方法对涡轮叶片形状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试验验证了优化滑阀对EPRV压力控制精度提升效果。结果表明,优化的滑阀可以明显补偿稳态液动力,并且提升EPRV压力控制精度。(5)对降低CVT油泵功率损失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采用三级油路压力调节油泵有效排量实现变量泵、用Smart模式对主从动压力进行控制的新液压方案,建立了新液压方案功率匹配数学模型,通过Silver虚拟集成平台,使车辆、TCU电磁阀控制策略和液压功率放大模块形成闭环进行软件在环仿真,在全油门起步、急加速以及新欧洲行驶(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NEDC)工况中,对比了单泵、定量泵和新液压方案的功率匹配情况,通过台架试验分别验证了新液压方案的变量泵和Smart模式对CVT的效率提升效果。结果表明,提出的新液压方案可以明显降低油泵功率损失,提升CVT传递效率。
李洋[6](2019)在《电动拖拉机传动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中小型拖拉机以其方便快捷的性能优势,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用户青睐。随着中小型拖拉机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传统性能的拖拉机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广大农民的需求,研究与开发一款结构简单、性价比高的小型电动拖拉机,满足田间、蔬菜水果大棚等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将越显得必要。拖拉机传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能量转矩传递至车轮和农机具,因此,它是拖拉机行驶和工作的基础。传动系和电动机组成了动力系统,动力系统有很多种可能的结构形式。传动系统中的零部件承受的扭矩和扭转能量比较大,如何以恰当的方式释放扭矩能量是传动系统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而拖拉机比起其他车辆多出了动力输出结构,牵引农机具作业需要持续不断的扭矩输出,这更加突出了对传动系统控制的需求。在设计之初,首先针对现有成熟的拖拉机机械体系内部原理及构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对其中的核心部件离合器和减速器总成进行了剖析,以农用车辆东风140的减速器总成为例,详细阐述了减速器总成的工作原理和机械构造。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效率高损耗小的开关磁阻电机(SRM)作为电动拖拉机传动系统的动力源。SRM可控参数多,电机利用系数大,同时拥有起动转矩大、起动电流低、可频繁起停及无极调速等能力。其成熟的电控系统,完全可以代替传统拖拉机变速箱和离合器的有效功能,能够满足用于电动拖拉机将SRM与驱动桥互相组合的方式的传动系统设计思路。根据选择的小型拖拉机型号参数和小型旋耕机型号参数,计算得出所需要的SRM功率等有效数据,依据各项计算结果,采用电机与后桥直接相结合的传动系统设计模式,对动力从SRM输出到拖拉机后驱动轮行驶及动力输出轴工作的整个传动机构进行了分析和设计,确定需要设计的整个系统组成成份,并对其中每个重要的齿轮、轴及轴承等零部件进行型号和尺寸参数的设计,建立起新型纯电动拖拉机传动系的整个体系。再运用CAD软件绘制出主要零件的设计图纸,同时完成了整个系统的装配图绘制。为了检验电动拖拉机传动系各项设计参数的准确性,利用Solidworks软件与所设计的CAD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各项参数,建立了三维模型,并通过有限元分析(simulation)对每个模型进行力学仿真,得到其应力、位移、形变和安全系数等数据。判断零件位置的合理性。。根据分析结果对所设计的尺寸和数据进行了修正,进一步对整个传动系的零部件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使所设计的各部件互相之间能够达到最优匹配。通过分析,其参数的设计达到了预期值。从理论上初步验证了所设计的电动拖拉机传动系统符合设计要求,能够实现应有的功能。
方学良[7](2019)在《基于知识的旅游客车车身总布置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客车车身总布置是客车生产设计的重要环节,但客车车身总布置中涉及的零件繁多,布置的关键参数之间关系复杂,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众多,对开发人员的经验依赖性较强。因此,本文对旅游客车车身总布置系统进行了研究和开发。主要工作如下:对客车车身总布置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首先概述了基于知识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探讨了知识重用的研究内容,通过八种不同重用研究方法的对比,选择基于规则的推理和基于实例的推理的混合推理来进行知识的推理重用;然后对比了 CATIA的两种编程API,选用Automation API技术来实现对CATIA的二次开发,并介绍了 CATIA自带的宏录制功能;最后介绍了 VB对CATIA的访问技术,实现了 VB对CATIA的调用。分析客车车身总布置各模块的尺寸关联并完成参数化的建模。首先探讨了参数化建模的原则、方法,并结合实例阐述了 CATIA在建模时参数的定义;然后分析了客车车身总布置中各个模块的关键尺寸,提出了各布置模块之间以及各模块内部的尺寸关联;最后完成了客车外部总布置、地板布置、驾驶区布置和乘客区布置的参数化建模,实现了客车车身总布置的参数化设计。建立客车车身总布置系统的知识系统,研究并实现客车车身总布置车身模型设计的重用。首先对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并根据需求将系统划分为系统管理模块、客车车身总布置设计模块、知识系统模块、知识系统管理模块四个功能模块;然后建立了知识系统,主要包括客车总体尺寸参数库、客车车身总布置规则库及客车车身总布置实例库;运用AHP分析法对客车车身总布置参数化实例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知识系统中参数化实例的评价体系,方便了知识系统的管理;通过对系统推理机制的研究,应用基于规则的推理和基于实例的推理相结合的混合推理模式,结合最近邻法,设定了检索客车车身外部参数化三维模型的特征项权重及实例的整体相似度阈值,实现了实例的修改重用;最后探讨了 VB对系统界面的开发,并在该系统运行实例。该系统功能较为齐全,能够有效实现知识库的查询、添加和删除,便于企业知识的积累和继承。该系统包括系统管理、客车车身总布置模块、知识系统、知识系统管理四个模块,能够通过界面输入设计参数对知识库中的实例模型进行检索并根据设计需求重用检索实例,并通过提供的设计准则引导和帮助开发人员快速完成客车车身总布置。
熊朝梦[8](2018)在《离合器功用及常见故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作者对离合器功用及常见故障现象进行了了解及分析,探讨了在微耕机、各类车辆等中加装离合器的原因,从而了解其功用,对其使用后所遇到的各种常见故障进行了分析,由此,对汽车离合器进行深入的学习,以期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刘增印[9](2018)在《基于模型的离合器起步控制参数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车辆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参数标定方面,国内外大多通过人工进行参数标定,结合实际标定经验以及各控制参数与性能响应的映射关系,在不同行驶环境下进行大量整车实际标定试验来完成控制系统参数的标定。但车辆实际行驶工况相当复杂,控制目标也有诸多变化,很难得到控制参数的最优解,往往会造成标定工作量大、耗时长和成本高,且标定结果带有经验性主观意愿。因此,一种高效率、低成本且远离实际恶劣环境的自动变速器标定技术是国内外汽车厂商和科研人员不断追求的目标。基于模型的参数优化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课题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动力需求的自动变速器挡位实时优化与在线决策技术”,借鉴目前发动机标定领域广泛应用的基于模型的参数优化方法,提出了在实时仿真环境下集系统建模、试验优化设计、性能预测响应模型分析与多目标优化算法于一体的离合器起步控制参数优化思想,在一定精度上实现了基于模型来预测不同控制参数下的离合器起步控制性能,自动寻找和确定控制参数最优解,从而初步达到了改善离合器起步控制性能、提高标定效率、减少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的研究目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搭建了基于HIL的半实物实时仿真平台。首先对车辆系统和离合器起步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基于AMESIM和MATLAB分别建立了整车物理模型和车辆起步控制模型,进行了联合仿真;进而在x PC系统的基础上搭建了TCU在环的半实物仿真平台,为样本数据采集、性能预测响应模型建立和起步控制参数优化奠定了基础。(2)建立了性能预测响应模型。本文只针对带有AMT车辆的平路起步工况,从整车控制模型中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设计了起步控制品质评价系统;基于半实物实时仿真平台和拉丁方试验设计,采集了样本数据,并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离合器起步控制过程输入控制参数和输出评价指标的灵敏度,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性能预测响应模型,在一定精度上实现了对离合器起步性能的预测。(3)完成了起步控制参数优化。针对离合器起步控制参数,以综合起步品质评价等级最高为目标,通过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影响车辆起步品质的离合器接合速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最优解集,并处理和生成了相应的MAP图。最后,设计和实施了仿真和实车试验,结果表明本次参数优化方法,使得起步控制品质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张晓倩[10](2018)在《目的论指导下科技类文本的汉译实践报告 ——以The Science of Formula 1 Design(节选)为例》文中认为一级方程式赛车(简称F1)一直是受世界瞩目的国际级高水平赛车比赛,世界各国的厂商都组建车队参与其中。自五十年代开始它就牵动着全球几亿车迷的心。与拉力、房车赛不同,它是技术研究、团队合作与车手技艺的完美结合。The Science of Formula 1 Design一书正是从专业角度分析一级方程式赛车的设计科学,分十个章节详细描述并解释每个组件的设计原则、工作原理、开发过程、现状和前景。作者David Tremayne(大卫·特里梅恩)是一名英国的赛车记者,他广泛撰写了关于陆地速度记录的文章,出版了多本关于各类赛车的作品。The Science of Formula 1 Design就是他的众多优秀作品中的其中之一。这次的汉译实践报告以这本书的四个章节为基础,依次翻译并学习了赛车中有关变速器、电子设备、悬架和转向以及制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科学,从两个方面紧紧抓住科技类文本的显着特征:词语与句子。科技类文本的词语中包含专业性词汇、半专业性词汇以及普通词汇。而句子则大量使用被动语态以及名词化结构。在翻译实践中,被动语态有确立话题、客观表达和结构平衡的语用功能,处理被动语态的时候,使用了四种翻译方法,即保留被动、转换为主动语态、译为无主句和译为“it”做形式主语的被动语态。在理论结合上,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遵循其中连贯性、目的性、忠实性原则对被动语态进行分析,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将一级方程式赛车中看起来深奥的物理学和设计理念展示给读者,使读者包括车迷享受赛车带来的速度与激情之外,可以更加了解其喜爱赛车的具体运作。
二、离合器踏板弹簧不能太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合器踏板弹簧不能太软(论文提纲范文)
(1)纯电动车I-AMT牙嵌式离合器切换过程电机协同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I-AMT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 I-AMT总体布置以及动力路线 |
2.1.1 总体结构布置 |
2.1.2 动力传递路线 |
2.1.3 换挡无动力中断分析 |
2.2 倒挡执行机构介绍 |
2.2.1 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2 机构运动分析 |
2.2.3 机构受力分析 |
2.3 电机协同控制策略 |
2.4 切换过程品质评价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史密斯预估器的研究 |
3.1 控制问题描述 |
3.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3.3 PID控制器和史密斯预估器原理 |
3.3.1 PID控制器原理 |
3.3.2 史密斯预估器原理 |
3.4 PID和基于史密斯预估器的PID仿真对比 |
3.5 模型预估不匹配的鲁棒性 |
3.6 系统辨识 |
3.6.1 系统辨识分类 |
3.6.2 系统辨识步骤 |
3.6.3 系统辨识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 |
4.1 仿真工具介绍 |
4.2 仿真模型建立 |
4.2.1 整车模型 |
4.2.2 驱动电机模型 |
4.3 切换过程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1 牙嵌式离合器结合过程 |
4.3.2 牙嵌式离合器分离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测试 |
5.1 实验环境搭建 |
5.1.1 总体布置 |
5.1.2 电控单元介绍 |
5.1.3 调试标定软件 |
5.2 台架试验 |
5.2.1 牙嵌式离合器结合试验 |
5.2.2 牙嵌式离合器分离试验 |
5.3 实车试验 |
5.3.1 牙嵌式离合器结合试验 |
5.3.2 牙嵌式离合器分离试验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拖拉机离合器故障排除与拆装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离合器常见故障 |
1.1 离合器分离不彻底 |
1.1.1 故障现象 |
1.1.2 故障原因 |
1.1.3 故障排除 |
1.2 离合器打滑 |
1.2.1 故障现象 |
1.2.2 故障原因 |
1.2.3 故障排除 |
1.3 离合器抖动 |
1.3.1 故障现象 |
1.3.2 故障原因 |
1.3.3 排除方法 |
2 拖拉机离合器拆装注意事项 |
(3)多片离合器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设计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自动离合器与执行机构的发展及趋势 |
1.2.1 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
1.2.2 多片离合器的研究现状 |
1.2.3 离合器执行机构的分类及发展 |
1.3 离合器液压控制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片离合器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设计 |
2.1 离合器执行机构的设计要求 |
2.1.1 多片离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2 离合器转矩传递特性 |
2.1.3 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的设计要求 |
2.2 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设计方案 |
2.2.1 液压执行机构结构分析 |
2.2.2 泵控液压执行机构设计方案研究 |
2.3 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机理分析 |
2.3.1 直流电机 |
2.3.2 外啮合齿轮泵 |
2.3.3 液压分离轴承和多片离合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特性分析及模型推导 |
3.1 离合器负载特性分析 |
3.1.1 供油压力的确定 |
3.1.2 离合器负载力和流体流量 |
3.1.3 非线性摩擦力特性 |
3.2 液压流体特性分析 |
3.2.1 液压油流动特性 |
3.2.2 “泵控直驱”特性 |
3.2.3 齿轮泵中非线性特性 |
3.3 面向控制系统设计的模型推导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泵控液压执行机构控制策略 |
4.1 控制器设计目标及控制策略 |
4.1.1 控制目标 |
4.1.2 液压执行机构控制策略确定 |
4.2 基于神经网络逼近的前馈-反馈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
4.2.1 控制器结构设计 |
4.2.2 自适应更新机制 |
4.3 控制器结构及鲁棒性分析 |
4.3.1 控制器结构分析 |
4.3.2 控制器鲁棒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控制及仿真分析 |
5.1 执行机构系统部件选型与台架搭建 |
5.1.1 液压分离轴承选型 |
5.1.2 驱动电机选型 |
5.1.3 外啮合齿轮泵选型 |
5.1.4 辅助元件选型 |
5.1.5 执行机构系统台架搭建 |
5.2 快速控制原型与仿真模型验证 |
5.2.1 快速原型开发环境 |
5.2.2 输入整形技术 |
5.2.3 开环测试与仿真模型验证 |
5.3 仿真实验及分析 |
5.3.1 跟踪阶跃信号仿真分析 |
5.3.2 跟踪正弦信号仿真分析 |
5.3.3 鲁棒性验证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谈谈水泥矿山的公路开拓汽车运输(三)(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泥矿山非公路宽体自卸车 |
1.1 非公路宽体自卸车的定义 |
1.2 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产生的背景 |
1.3 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产生的原因 |
1.3.1 经济利益的驱动 |
1.3.2 产品大型化需求 |
1.4 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主要系统的特点和要求 |
1.5 非公路宽体自卸车的发展趋势 |
1.6 非公路宽体自卸车有待解决的问题 |
1.7 矿用汽车主要消耗指标. |
1.7.1 耗油 |
1.7.2 轮胎消耗指标 |
1.7.3 轮胎寿命计算 |
2 水泥矿山系列汽车举例 |
3 矿用自卸汽车的常见故障及排除(见表5) |
(5)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模型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CVT技术发展历程及产业化现状 |
1.2.1 CVT技术发展历程 |
1.2.2 CVT产业化现状 |
1.3 CVT传动结构组成及变速原理 |
1.3.1 CVT传动结构组成 |
1.3.2 CVT变速原理 |
1.4 CVT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4.1 液压功率放大模块 |
1.4.2 TCU控制策略 |
1.4.3 比例电磁阀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TCU电磁阀控制策略研究 |
2.1 引言 |
2.2 CVT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功能 |
2.2.1 金属带夹紧力控制 |
2.2.2 速比控制 |
2.2.3 前进挡离合器/倒挡制动器控制 |
2.2.4 液力变矩器解锁/锁止控制 |
2.3 CVT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液压原理 |
2.4 电磁阀控制策略 |
2.4.1 主、从动电磁阀控制策略 |
2.4.2 离合器电磁阀控制策略 |
2.4.3 液力变矩器电磁阀控制策略 |
2.4.4 系统电磁阀控制策略 |
2.5 试验测试 |
2.5.1 离合器结合 |
2.5.2 液力变矩器锁止 |
2.5.3 WLTC工况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压力滑阀节流区域模型及配合间隙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稳态液动力数学模型 |
3.3 节流区域流场可视化分析 |
3.3.1 网格划分 |
3.3.2 CFD数值计算 |
3.3.3 网格独立性验证 |
3.3.4 压力场与速度场分析 |
3.4 试验验证 |
3.5 配合间隙对压力滑阀工作特性的影响 |
3.5.1 配合间隙对阀口开度的影响 |
3.5.2 配合间隙对入口射流角的影响 |
3.5.3 配合间隙对稳态液动力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比例电磁阀模型及颤振信号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比例电磁阀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4.2.1 基本结构 |
4.2.2 工作原理 |
4.3 比例电磁阀数学模型 |
4.3.1 电场 |
4.3.2 磁场 |
4.3.3 机械场 |
4.3.4 液压场 |
4.4 模型仿真及试验验证 |
4.4.1 模型仿真 |
4.4.2 试验验证 |
4.5 颤振信号对比例电磁阀性能的影响 |
4.5.1 颤振信号对比例电磁阀压力滞环的影响 |
4.5.2 颤振信号对比例电磁阀压力动态响应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滑阀稳态液动力补偿及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稳态液动力对电液比例溢流阀的影响 |
5.2.1 理论分析 |
5.2.2 试验验证 |
5.3 涡轮叶片结构 |
5.4 优化设计 |
5.4.1 模型建立及参数化 |
5.4.2 网格划分与CFD计算 |
5.4.3 试验设计 |
5.4.4 响应面设计 |
5.4.5 响应面优化 |
5.5 试验验证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CVT油泵效率提升仿真与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新液压方案 |
6.2.1 变量泵供油 |
6.2.2 Smart模式 |
6.3 新液压方案功率匹配 |
6.3.1 变量泵排量 |
6.3.2 压力和流量需求 |
6.3.3 功率和效率 |
6.4 软件在环模型搭建与仿真 |
6.4.1 全油门起步 |
6.4.2 急加速 |
6.4.3 NEDC行驶工况 |
6.5 试验验证 |
6.5.1 油泵扭矩损失对比 |
6.5.2 Smart模式效率提升对比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6)电动拖拉机传动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与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电动车辆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1.3 电动拖拉机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传动系统分析 |
2.1 拖拉机机械传动整体分析 |
2.2 离合器 |
2.3 减速器总成 |
第三章 机组选型 |
3.1 拖拉机参数选择 |
3.2 旋耕机参数选择 |
3.2.1 旋耕机选型 |
3.2.2 旋耕机功率消耗匡算 |
3.3 电机选择 |
3.3.1 性能要求 |
3.3.2 牵引功率 |
3.3.3 功率计算 |
3.4 SRM参数确定 |
第四章 传动系统设计 |
4.1 传动系的结构设计 |
4.2 传动装置参数匹配 |
4.3 中央传动设计 |
4.4 差速器设计 |
4.5 差速锁设计 |
4.6 最终传动设计 |
4.7 动力输出传动设计 |
4.8 独立操纵机构设计 |
4.9 传动系统装配及注意事项 |
第五章 传动系仿真建模 |
5.1 终减速齿轮分析 |
5.2 后轮半轴分析 |
5.3 三维模型 |
总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7)基于知识的旅游客车车身总布置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2 KBE技术的概述 |
1.2.1 KBE的基本概念 |
1.2.2 KBE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KBE技术在汽车及零部件开发中的应用 |
1.4 课题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客车车身总布置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2.1 基于知识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
2.1.1 知识的获取及表达 |
2.1.2 知识的重用研究内容 |
2.1.3 知识重用的研究方法 |
2.2 CATIA的二次开发技术 |
2.2.1 CATIA二次开发接口技术 |
2.2.2 CATIA宏脚本 |
2.3 VB对CATIA的访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客车车身总布置系统的参数化建模 |
3.1 CATIA参数化设计 |
3.1.1 CATIA参数化建模的原则 |
3.1.2 CATIA参数化建模的方法 |
3.1.3 CATIA建模时参数的定义 |
3.2 客车车身总布置的主要内容 |
3.3 客车车身外部总布置 |
3.3.1 客车车身外部总布置的尺寸分析 |
3.3.2 客车车身外部总布置的参数化建模 |
3.4 客车地板布置 |
3.4.1 客车地板布置的尺寸分析 |
3.4.2 客车地板布置尺寸的参数化建模 |
3.5 客车驾驶区布置 |
3.5.1 客车驾驶区布置的尺寸分析 |
3.5.2 客车驾驶区布置的参数化建模 |
3.6 客车乘客区布置 |
3.6.1 客车乘客区布置的尺寸分析 |
3.6.2 客车乘客区布置的参数化建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客车车身总布置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4.2 系统的功能模块 |
4.3 知识系统的建立 |
4.4 知识系统的管理 |
4.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2 基于AHP分析法的评价指标的权重 |
4.5 系统的推理机制 |
4.5.1 基于规则的推理 |
4.5.2 基于实例的推理 |
4.5.3 两种推理方式在系统中的应用 |
4.6 VB对系统界面的开发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客车车身总布置系统的实现 |
5.1 客车类型的选择 |
5.2 客车车身外部总布置 |
5.3 地板布置模块 |
5.4 驾驶区布置模块 |
5.5 乘客区布置模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论文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离合器功用及常见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离合器的功用 |
二、离合器的常见故障及解析 |
1. 离合器异响 |
2. 分离不彻底 |
3. 离合器起步时抖动 |
4. 离合器打滑 |
(9)基于模型的离合器起步控制参数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2 AMT起步控制研究现状 |
1.2.1 AMT的简介 |
1.2.2 起步控制技术 |
1.3 基于模型的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1.4 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案 |
第2章 基于HIL的半实物实时仿真平台 |
2.1 整车动力系统分析 |
2.1.1 车辆行驶作用力 |
2.1.2 离合器起步过程分析 |
2.2 AMESIM与MATLAB建模 |
2.2.1 AMESIM物理建模 |
2.2.2 MATLAB控制模型 |
2.3 建立半实物实时仿真平台 |
2.3.1 xPC仿真平台的简介 |
2.3.2 基于xPC的实时仿真平台构建 |
2.3.3 实时仿真平台精度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性能预测响应模型建立 |
3.1 控制参数与评价指标 |
3.1.1 策略层与执行器层分析 |
3.1.2 控制参数与评价指标 |
3.2 试验设计与灵敏度分析 |
3.2.1 试验设计 |
3.2.2 样本数据采集 |
3.2.3 控制参数灵敏度分析 |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性能预测模型 |
3.3.1 性能预测模型介绍 |
3.3.2 模型设计与训练 |
3.3.3 模型预测性能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起步控制参数优化 |
4.1 NSGA-Ⅱ算法介绍 |
4.2 基于NSGA-Ⅱ算法的参数优化 |
4.2.1 优化过程 |
4.2.2 优化结果 |
4.3 仿真实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整车实验 |
5.1 试验方案 |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目的论指导下科技类文本的汉译实践报告 ——以The Science of Formula 1 Design(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in English |
Abstract in Chinese |
1. Introduction |
1.1 The background of Formula One |
1.2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
1.3 Introduction of the book |
2.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
2.1.1 Background knowledge preparation |
2.1.2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
2.2 In-translation |
2.3 Post-translation |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Skopos theory |
3.2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xts guided by Skopos theory |
4. Cas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
4.1 Pragmatic analysis of passive voice |
4.1.1 Topic establishment |
4.1.2 Objective expression |
4.1.3 Structural balance |
4.2 Translation methods of passive voice |
4.2.1 Keeping passive voice |
4.2.2 Converting to active voice |
4.2.3 Translating into sentences with no subject |
4.2.4 Translating the passive voice of "it" as the formal subject |
5. Summary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A |
Appendix B |
Acknowledgements |
四、离合器踏板弹簧不能太软(论文参考文献)
- [1]纯电动车I-AMT牙嵌式离合器切换过程电机协同控制[D]. 姜震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2]拖拉机离合器故障排除与拆装技术要点[J]. 尹秋波.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0(12)
- [3]多片离合器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设计与控制[D]. 汪介瑜. 吉林大学, 2020(08)
- [4]谈谈水泥矿山的公路开拓汽车运输(三)[J]. 罗扬,郝汝铤. 中国水泥, 2019(12)
- [5]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模型及优化研究[D]. 瞿道海. 湖南大学, 2019(01)
- [6]电动拖拉机传动系统分析与设计[D]. 李洋.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7]基于知识的旅游客车车身总布置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方学良. 扬州大学, 2019
- [8]离合器功用及常见故障分析[J]. 熊朝梦. 教师, 2018(20)
- [9]基于模型的离合器起步控制参数优化方法研究[D]. 刘增印. 吉林大学, 2018(01)
- [10]目的论指导下科技类文本的汉译实践报告 ——以The Science of Formula 1 Design(节选)为例[D]. 张晓倩.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