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尤溪县太华山金银矿成矿地质条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宇[1](2020)在《福建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福建东洋地区位于闽中、周宁-华安断隆带中段南部及杨梅-东华(NE)断裂与安村-古迹口(NW)断裂交汇处南缘。区域火山岩分布广泛,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区域矿产主要以金矿为主,区内尤溪-德化-永泰金矿远景区被誉为福建的“金三角”。福建东洋金矿隶属环太平洋成矿带,是燕山中期火山运动及大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产物。东洋地区内已经发现德化双旗山金矿、邱村金矿、尤溪肖板金矿等20余处矿床(点),区域深部找矿潜力巨大。近几年针对区域内发现的矿床(点)取得不同程度勘查进展,但由于区域深部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程度较低,区域深部找矿始终未获重大突破。本文选题旨在东洋地区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查,从区域物性,东洋成矿带地球物理场特征出发,研究东洋成矿带深部构造、区域矿产特征分布;通过目前已经发掘研究的的典型金矿矿床(点)的特征,结合东洋成矿带地球物理场特征、区域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区域地质成矿背景以及区域金矿成矿模式,研究探讨东洋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福建东洋成矿带岩石电阻率普遍偏高,高阻高激化特征可以作为该区域的找矿标志之一。区域位于建瓯-南平重力异常区与连城-龙岩重力异常区的过渡区域上,处于重力梯度带中,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总体北西走向,反映为大断裂通过地段,区域内北西向的两处区域剩余重力异常高,与实测重力剖面探测结果基本一致;区域磁场复杂,幅值变化大,整体以北东向条带状高低相间展布,依据区域磁异常特征,将东洋地区划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街面-上涌断隆带和中仙-水口火山断陷带,其分别对应区域寿宁-华安断隆带和福鼎-平和断陷带。东洋成矿带经历了晋宁运动以来多次构造变动,形成了以深或大断裂为主干的构造格架,以次级断裂为辅的错综复杂的构造格局,空间上断裂构造相对集中呈带状展布,形成区内北东-北北东、北西-北北西断裂带。本文依据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结合地面地质,对区域断裂构造、火山构造及侵入岩进行了分析研究,共计推断80条断裂,圈定47处倾入岩体和16处火山构造。东洋成矿带的主要金矿床类型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同时兼有变质热液型金矿。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其分布具有矿带特征,区域内主要金矿(床)点的分布与区内主要北西向构造方向一致,其位于北东向隆起带东侧,从邱村-雷谭一带,再到南东侧岭头坪-岐尾山一带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受构造控制明显。变质热液型金矿主要是在剪切变形特殊岩性层位和褶皱构造位置形成的金矿,以双旗山、肖坂、山坑等金矿为典型,主要分布在北东向隆起带与北西向成矿构造带交汇部位,是变质热液与岩浆热液及后期构造影响共同形成的该类型矿床(点)。东洋金矿成矿在时间上主要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有关,在空间上,主要受大型火山构造边缘控制,矿点主要分布在深大断裂边缘、小岩体边缘、盆地边缘,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分布。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东洋成矿带深部找矿取的重大突破奠定理论依据。
毛光武,谭元松,何东辉,聂端平,刘向东[2](2017)在《闽中太华山金矿区金坂矿段矿化类型及找矿方向探讨》文中认为太华山金矿区位于福建中部尤溪-德化-永泰三县的结合部位之"闽中金矿集中区",是该区具有找矿前景的靶区之一。随着太华山金矿区金坂矿段深部找矿勘查较系统的工程投入,发现了该区段深部的含矿斑岩体及其矿化蚀变系统。通过对金坂矿段620 m中段以上的含矿斑岩、矿化类型、蚀变分带特征及斑岩与各类型矿化的关系等进行系统分析,初步认为太华山金坂矿段矿化类型具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的特征,其金银矿(化)体在空间上与流纹斑岩紧密相伴,主要产于流纹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中,自上而下的矿化类型分为:顶部(微)细粒浸染型、中部石英细脉/网脉型及深部热液角砾/黄铁矿浸染石英脉型等,成矿具有"一体多型"的特点。结合太华山矿区太华山矿段、尤岭隔矿段地质特征的对比分析,提出了该区深部金银矿找矿地质模型,对完善太华山热泉-次火山斑岩成矿系统模型及其指导深部探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海立[3](2016)在《福建德化北部陆相火山岩地区与金(铜)有关的含矿建造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文中指出福建德化北部陆相火山岩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的华南大陆东部,濒临西太平洋,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带西部,隶属中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带。构造上位于浙闽粤火山岩带中部的戴云山-石牛山巨型环状火山机构的西部、北东向政和-大埔深断裂带中段的南东侧。研究区地层出露广泛,主要有元古界、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其中以晚侏罗世火山岩分布最广,中侏罗世及其更老的地层呈“天窗”出露于火山岩区内。根据区内地层的岩石岩相学特征、接触关系等,将区内地层划分为基底变质岩地层、中生界沉积岩地层、中生界火山-沉积地层及第四系地层。研究区与金铜矿有关的含矿建造为上侏罗统长林组顶部碎屑岩及南园组第一段中酸性火山岩,岩性主要为火山角砾岩、安山岩、英安岩、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等,具有典型中酸-酸性火山岩的特征,为东南沿海燕山期第一旋回沉积-火山作用的产物。含矿建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总体上为钙碱性岩系,且具有高钾钙碱性系列及钾玄岩系列的特征。与区域上长林组和南园组的特征总体上具有一致性,但Al2O3、Na2O含量明显偏低,里特曼指数偏小;而K/Na比值则远高于长林组和南园组的平均值。与大陆地壳组成相比,还具有富硅、富铝、富钾、贫镁、贫铁、贫钠、贫钛的特征。含矿建造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作用比较明显,且轻稀土较重稀土分馏更明显的特点。根据δEu负异常的特征,含矿建造可分为两类,稀土元素特征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壳幔混合型岩浆。含矿建造微量元素呈“TNT”型,亏损Ba、Ta、Nb、Sr、P、Ti等元素;而富集Rb、K、La、Ce、Nd、Zr、Hf等元素,这一特点与岛弧火山岩浆一致,指示含矿建造为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背景下,源于壳幔混合物质的正常岛弧火山岩。德化北部陆相火山岩地区含矿建造的SHRIMP法测年获得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57.6±2.1Ma158.0±2.4Ma,代表了本区含矿建造的成岩年龄,时代属于燕山早期第一阶段。K-Ar年龄指示了成矿年龄略晚于成岩年龄,为111.6±1.7Ma156.9±2.4Ma,含矿建造显示出中性-中酸性-酸性的演化规律。含矿建造的S同位素的特征,显示含矿建造硫同位素主要来自地幔上部及下地壳岩浆,有少量上地壳物质混入;Pb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下地壳,并具有俯冲带岛弧火山岩的特征。综合分析区内诸多成矿因素后发现,区内以长林组顶部碎屑岩及南园组中酸性火山岩系为含矿建造的矿床,其形成是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背景下,受到燕山早期岩浆构造活动的驱动,使深部(下地壳及壳幔边界)岩浆上侵,并携带了大量成矿物质,沿地壳薄弱部位或构造裂隙上侵、喷发而形成的。
罗金满[4](2016)在《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大腔戏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具有时间和空间两重属性。文化地理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空间现象、空间过程及规律的科学。以文化区域地理、文化发源、文化扩散、空间分布、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以及文化分区差异为主要研究主题和对象。戏曲文化地理是文化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大腔戏是明代弋阳腔入闽后与地域方言、民间宗教、民间音乐、歌舞以及木偶戏等相关因素融合形成的古老声腔剧种,流布于福建中北部的永安、大田、尤溪、沙县、南平、三明等县市,其历史悠久、渊源复杂、积淀丰厚、形态独特,至今仍为福建乃至全国戏曲保存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大腔戏的形成、发展、生存及分布与地域自然环境、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交通、宗族社会、地域方言、民间宗教信仰、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都具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在文化地理学理论指导下,结合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音乐学、文献学等多门科学知识,采用文献梳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从大腔戏流行区的地理背景,大腔戏的发展历史与分布,大腔戏艺术形态的文化整合,大腔戏发展的文化生态,大腔戏发展的文化景观,以及大腔戏发展的分区差异等方面,对大腔戏发展的文化地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挖掘其丰富的文化蕴涵,探究其内在联系及规律,不仅是对大腔戏文化遗产进行及时抢救、挖掘和整理、研究,为其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经验与思考,而且是对戏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进行新的探索与开拓,从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借鉴。
龚孔成,车申,张光梁,吴冬琴,秦岭[5](2013)在《福建省尤溪县丁家山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深部找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丁家山铅锌矿区总体构造为北北东向的线性构造,矿体走向与构造方向一致。矿体主要赋存于中元古界的绿片岩地层中,主要出露于断裂交汇处和褶皱转折端。在阐述成矿构造背景、矿石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丁家山铅锌矿区的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矿区深部成矿方面进行研究,最后进行钻探验证。结果表明,丁家山铅锌矿区在深部成矿方面有良好条件,找矿前景较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陆胜[6](2013)在《黑龙江省东苇塘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远景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在野外地质填图、钻孔、槽探及坑道地质编录和对已有地质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的角度分析了黑龙江省东苇塘金矿成矿作用。并对矿床下步找矿方向和区域找矿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黑龙江省东苇塘金矿位于张广才岭边缘隆起带的中北部,宁安盆地西边缘,南邻敦-密深大断裂带。区域内地层简单、岩浆活动强烈、构造十分发育,尤其是受北东向规模巨大的敦-密断裂带的影响,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和近东西向韧性剪切糜棱岩带构成本区最基本、最重要的构造格局。研究区内韧性剪切变形对矿体的形成起了主导控制作用,金的富集与金矿体的分布与断裂、裂隙构造密切相关。研究区内的金矿(化)体主要分布于中元古界苇芦河岩组(Pt2w)内的绿泥片岩、绿泥石英片岩中。金矿化主要发育于黄铁矿化蚀变带中,其次发育于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蚀变带中。蚀变越强,金的品位越高。在系统研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等基础上,指出了韧性剪切带是找矿的有利地段,同时综合其它找矿标志,认为陆家店、渤海青年点、英城子、脱腰子、洋草沟、老虎洞等处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依据金矿体赋存部位、地质构造、岩性、围岩蚀变特征等条件分析,得出该金矿床成因类型应属由韧性剪切带控制的热液-蚀变(糜棱岩)岩型金矿床。
吴志宏[7](2012)在《明代旅游图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图书是指能够为游人及旅行者提供交通、食宿、地理、名胜、古迹、山川、园林、风土、物产等旅游知识及旅行信息指南的图书。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中国古代虽然尚未出现一部现代严格意义上的旅游图书,即或冠以“旅游”二字之名的图书,或集交通、食宿、购物、景点、风俗、气候等内容于一身的图书。但是,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出现,介绍有关地理地貌、山川形胜、交通路程、风土人情等图书不断涌现,这些图书或多或少都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无疑可以归属于旅游图书之列。明代旅游图书应该说是进入了中国古代旅游图书发展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旅游图书无论在数量、种类上还是地域分布上均有了很大的拓展。因此,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此前,学术界已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多只是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进行了考察,尚未从总体上对其进行系统、综合整理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以“明代旅游图书研究”为题,分八个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主要对文章选题缘由及研究对象、以往相关的学术研究状况、依据的史料、运用的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文章的结构与内容、研究价值、意义及创新等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明代以前旅游图书的起源与发展”。该部分考察了明代以前旅游图书的发展状况,将明代以前旅游图书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旅游图书的雏形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图书的初步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旅游图书的繁盛期,以及宋元时期——旅游图书进一步发展时期。第三部分“明代旅游图书的类型”。该部分分析了明代旅游图书的类型包括路程类、游记类、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类、地方志四类。其中,路程类图书有交通舆地图、路程书,分析了明代交通舆地图及路程书的发展状况,并列举了明代的舆地图和几部常见的路程书。本章还论述了明代游记图书的发展概况,并对明代的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类图书进行了详尽地介绍,考察了明代方志中所包涵的丰富的旅游信息资源。第四部分“明代旅游图书的地域分布”。本部分分析了明代旅游图书的地域分布,以南北直隶地区、江南地区、江北地区、西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外国六个区域为纲,对明代各地区旅游图书的书目、作者、卷数、编修时间、版本、存佚情况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及考辨,并具体分析了各地旅游图书的地域分布情况。第五部分“明代旅游图书的作者”。本部分将旅游图书的作者分为官修者和私撰者,分别指出了官修者与私撰者的作者群体特点。明代的官修者包括敕修图书的编撰人员及地方官修图书的编修人员,敕修图书的编纂者多为翰林人员,地方官修图书作者成分较复杂,有地方各级官员、学校教授及生员、地方名儒、士大夫及文学士。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官修者均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明代旅游图书的私撰者大多来自于江南,以浙江、江苏籍为最多,他们的身份较复杂,有官员、商人、百姓、僧人。他们多为进士、举人出生,热爱文学、善诗书、工书画,具有文墨特长外,还喜爱游历山水。除此以外,本章还对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王士性的生平及其旅游图书进行了介绍。第六部分“明代旅游图书的特点及价值”。本部分分析了明代旅游图书的特点及价值,明代旅游图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从时间上看,明朝前期、中期、后期旅游图书的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其次,从地域空间上分析,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旅游图书的分布就多,反之就少。再次,明代的旅游图书渐由大部头的知识型向便携、实用型转变。由于明代旅游图书记载的内容丰富,因此对史料学、旅游学、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史料学方面,图书中所保存的大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资料,为这些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史料;在旅游方面,一方面宣传了旅游景点,另一方面为游人提供了交通指南及导游,此外,还介绍了明代文人的旅游观及游道,对现代人的旅游观念仍具有启发性;在地理学上,对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方面的记载,反映了明人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科学认识及地理环境的决定论的观念。第七部分“明代旅游图书兴盛的原因”。本部分探讨了明代旅游图书兴盛的原因,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若干方面:第一,明朝中央及地方政府均支持编修旅游类图书。第二,明朝外交活动的频繁,促进了关于介绍外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交通地理类图书的发展。第三,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旅游图书的兴盛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第四,明代全国水、陆交通的发达,不仅成为明代旅游活动频繁的原因之一,而且推动了大量路程书的出现。第五,明中后期出现的旅游热潮,成为旅游图书兴盛的直接诱因。最后,明代刻书业及印刷业的发展,为旅游图书的兴盛提供了技术条件。第八部分“结语”,论述了明代旅游图书的现实意义。明代旅游图书所记载的旅行信息及旅游知识,不仅为当时的旅行者提供了旅游信息指南,而且其图书保存至今,还为今人了解古代的交通地理、山川名胜、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尤其对发展现代旅游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代文[8](2012)在《福建双旗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区外围找矿潜力分析》文中提出双旗山金矿位于武夷成矿带金矿成矿远景区内,地处闽中"金三角"地区,金矿体主要贮存于中-晚元古代大岭组变质岩中,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通过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开展综合信息成矿规律及预测评价,分析矿区及其外围找矿前景,初步提出该区下步找矿方向和找矿靶区。
李南生[9](2011)在《福建双旗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深边部找矿前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双旗山金矿位于武夷成矿带内着名的尤溪—德化—永泰"金三角"金矿成矿远景区内,区内矿床(点)众多,金矿体主要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中晚元古代大岭组变质岩中,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通过对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利用综合信息预测方法,开展综合信息成矿规律及预测评价工作,圈定有利的成矿远景区,初步提出该区下步找矿方向和找矿靶区。
江善元[10](2003)在《尤溪县太华山金银矿成矿地质条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分析太化山金银矿的区域地质特征、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总结出其成矿地质条件有4点:一是要有聚水性的地层,即要有一套有利于矿液渗透环流成矿的含水岩系;二是要有开放性的构造条件;三是火山热液活动要有脉动性;四是要有标志性的地球化学异常组合特征,其中As-Sb-Hg是特征的指示元素组合。
二、尤溪县太华山金银矿成矿地质条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尤溪县太华山金银矿成矿地质条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东洋地区研究现状 |
1.2.1 基础地质工作 |
1.2.2 矿产地质工作 |
1.2.3 科研工作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1.2 研究区自然经济地理 |
2.1.3 研究区景观 |
2.1.4 研究区内保护区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3 区域矿产 |
2.3.1 区域矿产特征 |
2.3.2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
第三章 东洋地区地球物理特征 |
3.1 东洋地区区域物性 |
3.1.1 岩矿石磁性特征 |
3.1.2 岩矿石密度特征 |
3.1.3 电阻率特征 |
3.2 东洋地区航磁异常特征 |
第四章 东洋地区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4.1 大地电磁测深法 |
4.1.1 大地电磁测深法原理 |
4.1.2 数据采集 |
4.1.3 感应矢量 |
4.1.4 相位张量 |
4.1.5 二维反演和三维反演 |
4.2 磁法勘探 |
4.2.1 磁法勘探原理 |
4.2.2 数据处理 |
4.2.3 区域磁场特征分析 |
4.3 重力勘探 |
4.3.1 重力勘探原理 |
4.3.2 数据处理 |
4.3.3 区域重力场特征分析 |
4.4 区域构造推断 |
4.4.1 断裂构造推断 |
4.4.2 火山构造的圈定 |
4.4.3 侵入岩的圈定 |
4.4.4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第五章 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与成矿规律 |
5.1 区域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 |
5.2 区域典型矿床特征 |
5.3 东洋成矿带成矿要素 |
5.3.1 东洋成矿带控矿地质要素 |
5.3.2 东洋成矿带找矿标志 |
5.3.3 区域成矿模式及成矿系统演化 |
5.4 东洋成矿带成矿规律探讨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闽中太华山金矿区金坂矿段矿化类型及找矿方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含矿斑岩体特征 |
2.2 金矿 (化) 体形态及产状 |
2.3 蚀变分带 |
2.4 矿化类型 |
2.5 矿 (化) 体与斑岩关系 |
3 矿床成因浅析 |
4 深部找矿预测 |
5 结论 |
(3)福建德化北部陆相火山岩地区与金(铜)有关的含矿建造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环太平洋地区金铜矿床的研究现状 |
1.2 东南沿海火山岩地区金铜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选题依据及背景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6 主要研究进展及成果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火山岩浆作用 |
2.4 变质作用 |
2.5 区域矿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邱村金矿 |
3.2 安村金铜矿 |
3.3 西墘金铜矿 |
3.4 洪鑫金矿 |
3.5 典型矿床的成矿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矿建造的地质特征 |
4.1 含矿建造的构造特征 |
4.2 含矿建造的旋回特征 |
4.3 火山岩与成矿 |
4.4 含矿建造的岩石矿物学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矿建造的地球化学特征 |
5.1 样品分析及方法 |
5.2 主量元素特征 |
5.3 稀土元素特征 |
5.4 微量元素特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含矿建造成矿年代学研究 |
6.1 SHRIMP法锆石U-Pb年龄 |
6.1.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6.1.2 分析数据及结果 |
6.2 K-Ar年龄 |
6.2.1 样品分析及测试方法 |
6.2.2 测试结果及讨论 |
6.3 成矿年龄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含矿建造的形成机理探讨 |
7.1 S同位素特征 |
7.2 Pb同位素特征 |
7.3 成矿作用过程探讨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大腔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大腔戏流行区的地理背景 |
第一节 政区概况 |
第二节 自然地理 |
第三节 人口迁移 |
第四节 社会经济与交通 |
第二章 大腔戏的发展历史与分布 |
第一节 大腔戏的文化渊源 |
第二节 大腔戏的发源与形成 |
第三节 大腔戏的兴衰与扩散、萎缩 |
第四节 永安一路大腔戏的分布 |
第五节 南平一路大腔戏的分布 |
第六节 大腔戏的分布特征 |
第三章 大腔戏艺术形态的文化整合 |
第一节 声腔音乐整合 |
第二节 演出剧目整合 |
第三节 舞台艺术整合 |
第四节 大腔戏的艺术形态 |
第四章 大腔戏发展的文化生态 |
第一节 地域方言生态 |
第二节 宗族社会生态 |
第三节 民间宗教信仰生态 |
第五章 大腔戏发展的文化景观 |
第一节 演艺民俗景观 |
第二节 演出场所景观 |
第三节 文化遗产景观 |
第六章 大腔戏发展的分区差异 |
第一节 大腔戏不同文化区的划分 |
第二节 大腔戏的区域差异 |
第三节 区域差异缘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任务及研究成果 |
致谢语 |
个人简历 |
(5)福建省尤溪县丁家山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深部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矿区地质特征 |
2.1 地层特征 |
2.2 成矿构造特征 |
1) 褶皱。 |
2) 断层。 |
3) 不整合面。 |
3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研究 |
4 成矿规律分析 |
5 钻探工程验证 |
6 结论 |
(6)黑龙江省东苇塘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远景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现状 |
1.2.2 东苇塘金矿及邻区地质研究现状 |
1.3 研究区概况 |
1.3.1 地理位置 |
1.3.2 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中元古界 |
2.1.2 泥盆系 |
2.1.3 白垩系 |
2.1.4 第四系 |
2.2 侵入岩 |
2.2.1 加里东期侵入岩 |
2.2.2 海西早期侵入岩 |
2.2.3 海西中期侵入岩 |
2.2.4 燕山期侵入岩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矿产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1 区域重力场特征 |
2.5.2 区域磁场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岩浆岩 |
3.3 构造 |
3.3.1 褶皱构造 |
3.3.2 韧性剪切带 |
3.3.3 断裂 |
3.4 围岩蚀变 |
3.4.1 蚀变类型 |
3.4.2 蚀变分带 |
3.5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3.5.1 磁场特征 |
3.5.2 电场特征 |
3.6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
3.6.1 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
3.6.2 土壤测量异常特征 |
4 矿体和矿石特征 |
4.1 矿体特征 |
4.2 矿石特征 |
4.2.1 矿石的矿物成分 |
4.2.2 金矿物特征及赋存状态 |
4.2.3 矿石结构构造 |
4.3 矿石类型 |
4.4 矿体围岩及夹石 |
4.4.1 矿体围岩 |
4.4.2 夹石特征 |
5 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及找矿远景预测 |
5.1 成矿条件分析 |
5.1.1 韧性剪切带控矿 |
5.1.2 地层岩性控矿 |
5.1.3 成矿热液条件 |
5.2 成矿规律 |
5.2.1 空间规律 |
5.2.2 时间规律 |
5.3 找矿远景预测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明代旅游图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
二、以往相关学术研究状况 |
三、依据的史料 |
四、运用的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
五、结构与内容 |
六、研究价值、意义与创新 |
第二章 明代以前旅游图书的发展 |
第一节 先秦时期旅游图书的雏形 |
第二节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旅游图书的初步发展 |
第三节 隋唐时期旅游图书的繁盛 |
第四节 宋、元时期旅游图书进一步发展 |
第三章 明代旅游图书的类型 |
第一节 路程类 |
第二节 游记类 |
第三节 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类 |
第四节 地方志 |
第四章 明代旅游图书的地域分布 |
第一节 直隶地区 |
第二节 明代江南地区 |
第三节 明代江北地区 |
第四节 明代西南地区 |
第五节 明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
第六节 外国 |
第五章 明代旅游图书的作者 |
第一节 旅游图书的官修者 |
第二节 旅游图书的私撰者 |
第三节 着名旅行家徐霞客、王士性及其旅游图书 |
第六章 明代旅游图书的特点及价值 |
第一节 明代旅游图书的特点 |
第二节 明代旅游图书的价值 |
第七章 明代旅游图书兴盛的原因 |
第一节 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支持 |
第二节 对外交往活动的频繁 |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 |
第四节 明代交通的发达 |
第五节 明代的旅游热 |
第六节 印刷技术的提高及刻书业的发展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福建双旗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区外围找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成矿地质背景 (2) |
1.1区域构造环境 |
1.2控矿地层 |
1.3控矿构造 |
1.3.1褶皱构造 |
1.3.2脆韧性剪切带 (断裂) |
1.4岩浆岩 |
2矿床地质特征 |
2.1矿体特征 |
2.2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
3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3.1成矿物质来源 |
3.1.1地层含金性及元素组合特征 |
3.1.2稀土元素特征 |
3.1.3硫同位素特征 |
3.1.4铅同位素特征 |
3.1.5成矿流体来源及其特征 |
3.2矿床成矿时代分析 |
4成矿模式 (1) |
5找矿潜力分析 |
5.1.1双旗山外围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成矿远景区 |
5.1.2杨梅中生代火山岩区金矿远景区 |
5.1.3溪坪金铜银矿远景区 |
5.1.4吉山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成矿远景区 |
5.1.5青溪金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 |
6结语 |
(10)尤溪县太华山金银矿成矿地质条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
2 矿区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2构造 |
2.3侵入岩 |
2.4 火山活动 |
2.5 地球化学特征 |
2.5.1 1/5万分散流异常 |
2.5.2 太华山矿床原生晕异常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赋矿地层特征 |
3.2围岩蚀变 |
3.2.1 太华山矿段: |
3.2.2 金坂矿段: |
3.3 矿体特征 |
3.3.1 太华山矿段: |
3.3.2 金坂矿段: |
4 成矿地质条件 |
四、尤溪县太华山金银矿成矿地质条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D]. 张振宇.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2]闽中太华山金矿区金坂矿段矿化类型及找矿方向探讨[J]. 毛光武,谭元松,何东辉,聂端平,刘向东. 矿床地质, 2017(03)
- [3]福建德化北部陆相火山岩地区与金(铜)有关的含矿建造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 李海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4]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大腔戏发展研究[D]. 罗金满.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5]福建省尤溪县丁家山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深部找矿研究[J]. 龚孔成,车申,张光梁,吴冬琴,秦岭.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3(04)
- [6]黑龙江省东苇塘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远景预测[D]. 陆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2)
- [7]明代旅游图书研究[D]. 吴志宏. 南开大学, 2012(06)
- [8]福建双旗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区外围找矿潜力分析[J]. 陈代文. 福建地质, 2012(01)
- [9]福建双旗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深边部找矿前景分析[A]. 李南生. “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 2011
- [10]尤溪县太华山金银矿成矿地质条件探讨[J]. 江善元. 地质找矿论丛,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