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车祸

1993年11月车祸

一、1993车11月份的特大事故(论文文献综述)

徐细凤[1](2013)在《中国煤炭生产安全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煤炭生产国,也是第一大煤炭消费国。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一直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70%左右。然而,我国目前煤炭开采业的现状不容乐观,频频发生的矿难事故刺激着全社会的神经。我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煤炭产量的30%,而我国煤炭事故死亡人数却占据全世界煤炭事故死亡人数的80%以上,是世界上其他所有产煤国家死亡矿工人数总和的4倍。近十年的矿难事故不仅造成约16000名的矿工兄弟失去生命,还给国家、煤矿企业和矿工家庭带来了难以统计的经济损失。中国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引起了国内外民众的高度关注,已有大量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有益的结论。本文在对我国近十年来的煤炭生产安全事故次数、死亡人数、事故地点、事故时间和事故原因进行统计后,认为我国煤炭生产安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我国煤炭生产安全差异性既有时间维度上的差异性,也有空间维度上的差异性,同时我国煤炭生产安全影响因素也存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差异性。本文主要从研究煤炭生产安全现状和煤炭生产安全影响因素的角度来对煤炭生产差异性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对煤炭生产安全差异性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煤炭生产安全差异性的形成机制。其次,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煤炭生产安全现状进行差异性分析。时间维度从年度和月度的角度对煤炭生产安全现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得出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煤炭生产安全事故在逐年减少,但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几率在不断上升。空间维度从省域的角度对煤炭生产安全现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得出四川、湖南、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是煤炭生产安全的高危省份。最后,本文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煤炭生产安全影响因素进行了差异性分析。时间维度上主要对年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煤炭生产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垮塌事故、瓦斯事故、透水事故、运输交通事故。空间维度对省域煤炭生产影响因素进行差异性分析,得出影响各省份煤炭生产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垮塌事故、瓦斯事故、透水事故、运输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触电事故等。

朱月敏[2](2012)在《煤矿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煤炭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目前我国煤矿各类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消极影响,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煤矿安全严重制约了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瓶颈”,因此,科学地统计分析煤矿安全事故的规律特点,将会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煤矿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是煤矿安全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对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和测算,结合安全事故的特点,根据过去和现在的事故统计资料、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本文收集大量的煤矿安全事故统计资料,对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2001-2010年国内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进行统计,从事故类型、发生的时间特征、地域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近年事故发展态势。找出这些数据潜在的规律性,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归纳总结故煤矿事故致因机理,建立事故模型,找到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尽可能的将事故死亡数据减少或者达到避免事故发生。煤矿的管理人员能够依照统计的结果对煤矿进行有效的管理,针对煤矿安全事故做出具体的防范措施,从而为科学、系统、完善的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加强安全管理。为政府部门或企业管理部门制定一些安全生产方面的决策措施提供有效的依据,对提高我国煤矿领域的安全生产水平,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我国煤矿生产和谐发展提供科学的支持。

王鑫[3](2018)在《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政策对我国动力煤市场及价格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行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2012年开始,受全球经济低迷和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等因素影响,煤炭供过于求,库存急剧增加,价格大幅下降,企业大面积陷入亏损。在此背景下,我国煤炭行业作为试点行业,先行开始了以去产能为核心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目标是什么,出台了哪些政策文件,实施了哪些政策手段,这些政策对煤炭行业有着怎样的影响和效果,后续政策的制定如何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首先,本文在介绍政府职能、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公共政策执行及评估等理论及其对本文的借鉴意义基础上,对煤炭市场和定价机制、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一是近年来学术界对煤炭行业的研究焦点转向煤炭供给侧改革问题。2012年之前国内对煤炭行业的关注重点主要是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市场定价机制和煤电产业联动发展等问题;从2013年尤其是2016年开始,在我国煤炭库存快速增加,价格暴跌,企业大面积陷入亏损等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致力于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的问题研究。二是在理论层面,各经济学流派也一直比较关注供给侧问题。目前新凯恩斯主义等主流观点强调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宏观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供求的均衡,在特定时期针对某一侧的失衡问题,需要政策的刺激加以调适。就供给侧政策手段来看,既包括财税、金融、产业、土地等宏观调控政策,又包括许可证规制、产量规制、质量规制、环保规制、技术规制等微观规制手段。三是虽然相关国外供给侧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但是我国的供给侧改革道路还需要基于中国国情,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做好顶层设计,政策工具要对症下药。四是目前一些学者围绕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政策目标、政策重心、实施措施等进行了研究,但总体研究仍较为薄弱,一方面对供给侧改革政策背景、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的梳理不系统、不清晰,另一方面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但针对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效果尤其是对动力煤市场发展的影响效果的综合性评价较少,不利于政策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其次,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煤炭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在供给侧改革中要充分发挥和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本文运用图表对国内外动力煤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全球范围来看,煤炭在一次能源中仍是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燃料,我国煤炭储量世界第二,占全球储量的21%,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消费和进口国,因此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对全球煤炭市场的供需和价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第三,本文对2013-2017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出台的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措施分三个阶段进行了梳理,分别是政策提出阶段、政策全面推进阶段和政策攻坚阶段。廓清了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政策目标,即去产能、确保产需平衡,推进企业改革重组,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推进行业转型升级,严格治理不安全生产,妥善人员安置,确保和谐稳定。对煤炭供给侧改革各项政策措施中涉及的政策工具进行了归并,分为三大类,即宏观调控政策、微观规制政策和社会服务政策,其中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微观规制政策主要包括用地规制、生产许可制度、质量规制、安全规制、价格规制、环保规制、创新驱动规制等政策,社会服务政策包括职工安置服 1务、土地修复服务等。就政策的实施情况来看,各地方基本上都能够按照国务院相关部委颁布的政策文件,并结合地方煤炭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完善政策实施细则和执行机制,做好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做好职工安置等主要工作,尤其是山西、河南、内蒙等主要产煤大省都比较严格地贯彻了中央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政策。第四,本文基于公共政策“决策-投入-管理-产出-效果”的作用机制,遵循“目标-结果导向”的评价原则,应用标杆评价原理,根据“科学性、可操作性、有用性”原则构建了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影响动力煤市场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设计上,采用了特尔菲法(即专家调查法),在赋分方式上,主要采用线性赋分法和等级赋分法相结合的评分原则。围绕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搜集了 2012-2017年的相关数据,并以2012-2015年的数据为绩效基准、2016-2017年的数据为实际值,对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影响动力煤市场的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结果总体来看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分73.5分,评价级别为基本满意。就分类评价结果来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结合相关支撑数据,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动力煤市场供给侧改革的成效和不足。成效主要包括去产能取得一定成效、产需趋于平衡,煤炭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行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人员安置等社会问题得到高度重视,职工待遇有所改善。我国动力煤供给侧改革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挑战主要包括仍面临繁重的去产能任务,煤炭企业管理体制机制落后,煤炭企业债务风险大,煤矿安全事故仍不容忽视,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不高等问题。第五,由于通过指标体系方法对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的评价可能存在准确性不够高等问题,鉴于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最终效果会直接影响动力煤价格的波动,本文对动力煤价格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估计,检验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影响动力煤市场效果评价的稳健性。该部分首先对动力煤的定价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动力煤定价机制逐步与国际接轨,动力煤价格主要由市场供需决定,政府在特殊时期对煤炭价格进行适当规制,具体来讲,动力煤价格主要受价值因素、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三大类因素影响。其次,分析并建立了动力煤价格影响因素指标(46个)的数据库,根据数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领先滞后关系以及相关性程度对相关影响因素指标进行优选。最后,使用筛选出的指标,基于2011年1月到2016年12月的月份数据,构建了动力煤现货价格的VAR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对动力煤价格进行短期预测,采用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方法以及模型回测、预测结果拟合,就相关因素对动力煤现货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动力煤价格变动与供需、运输、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际煤价高度相关,其中,煤炭供给因素比煤炭需求等其他因素对动力煤价格产生的影响更大,说明我国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相关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本文对未来煤炭市场发展趋势、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了展望,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提出优化建议,即加快煤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注重“供给”、“需求”两侧并进,多渠道处置去产能煤炭企业债务、降低企业“非正常成本”,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和配套保障机制,加快煤炭行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创新人才发展理念、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契机,积极融入国际市场。

杨健[4](2017)在《公路隧道典型事故特征分析及预防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隧道里程的增长,在隧道内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公路隧道运营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针对公路隧道运营安全技术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以公路隧道运营管理系统为对象,基于能量意外释放模型、安全系统工程等理论方法,从事故原因分析着手,建立了行车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兼顾指标体系各指标间的动态性、模糊性和冲突性,研究了集成云模型和改进DSmT理论的行车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避免了过分依赖主观权重赋值的问题,降低了以评价指标为证据体的约束能力和冲突性,评价结果更能反映隧道实际运营安全水平。以沈海高速罗长段公路隧道群路段为对象,通过交通事故统计、交通流现场调查等手段研究交通事故的特征。研究发现,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在发展趋势、时间分布、事故类型、事故原因、隧道长度、天气因素等方面存在显着的规律特性;揭示了公路隧道的实际通行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下降是交通事故高发的深层原因。研究了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的预测技术,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交通事故综合预测模型和基于小波分解的自回归短时交通量预测模型。当隧道发生火灾后,烟气回流长度、上游烟气温度衰减速率和火焰长度是制约上游被困人员安全逃生的重要影响参数。基于在1/20缩尺隧道模型开展的一系列小比例尺寸试验,研究了隧道截面尺寸、纵向通风风速等对火焰撞击顶棚的隧道较大火灾特性的影响,并构建了经验模型。研究表明:1)隧道截面面积越大,回流长度也越大;增大纵向通风风速,回流长度明显下降。2)火源上游顶棚下方烟气温度随隧道截面面积的增大而增大,随纵向风速增大而减小。3)火焰长度随隧道截面面积的增大而缩短;增大纵向通风风速,火焰长度明显下降。根据交通流的突变特性,研究了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交通事故预警分级模型,构建了以交通流参数为主要预警指标的交通事故预警体系及其修正模型,建立了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防体系及分级预警响应措施。基于隧道较大火灾特性模型确定了火灾回流长度、上游烟气温度衰减规律和火焰长度,利用PyroSim火灾模拟软件和Pathfinder人员疏散软件对逃生策略进行模拟仿真,研究了隧道火灾事故的应急技术。研究表明,火灾上游弃车逃生司乘人员凭借就近原则或从众心理选择下行方向的临近横通道逃生往往不安全,应综合考虑制定合理逃生策略,并加以引导,以提高逃生效率和成功率。最后,研究了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及处置措施。

郭文军,江见鲸[5](1998)在《城市燃气爆炸事故及其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收集了燃气爆炸事故的资料,并从燃气的生产、运输和使用三个环节分析了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燃气爆炸事故的防治对策

文伯屏[6](2006)在《怎样遏制我国煤矿特大事故多发》文中认为本文叙述了我国发生的煤矿特大事故的近况,对特大事故多发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遏制我国煤矿特大事故多发态势的看法和建议。

张楚[7](2014)在《中国特大恶性交通事故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高速有效的发展,我国的道路交通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已经进入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峰期。尤其是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恶性交通事故,其致死率约为50%,相比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约20%的致死率,特大恶性交通事故造成的后果更加恶劣,因此对特大恶性交通事故进行深度分析以提高安全水平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针对特大恶性道路交通事故,从事故影响因素的角度建立事故数据库,采用了因子分析和决策树两种数据挖掘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特大恶性交通事故。首先,收集2005-2012年全国特大恶性事故250起案例,建立特大恶性交通事故数据库,并对特大恶性事故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有效地把握了该类事故的分布规律。其次,对特大恶性事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人员、车辆、道路、环境影响因素中建立因子分析模型,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公共因子,由权重模型计算公共因子中各因素的重要度,进而得到事故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在特大恶性事故主要影响因素中,采用C4.5决策树算法,建立死亡人数和致死率决策树模型,从死亡人数和致死率两个角度对事故进行深入分析,为提出预防对策,降低特大恶性事故的严重程度提供了依据。

朱艳娜[8](2017)在《煤矿员工安全行为评价及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能源问题关乎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打造绿色煤炭能源势在必行。然而,据《中国煤炭工业年鉴》数据显示,近二十年的煤矿事故占全国工矿企业事故的25%左右,死亡人数占40%左右。不言而喻,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不能仅仅从单一层面加以断定,地方政府监督不严、企业经济利益驱使、矿工安全意识低下、安全技能欠缺、作业环境差、安全管理混乱等因素均在特定水平上导致矿难发生,但归根结底源于员工的行为。因此,针对复杂环境下的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有效识别和预控成为政府及企业决策者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以煤矿一线员工安全行为为研究对象,基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研读国内外文献,剖析2001年至2016年典型煤矿事故案例,归纳整合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借助典型事故分析、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等,验证所提取影响因子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在甄别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影响指标的基础上,对指标进行优选及分析,量化指标层级结构,进而构建切实有效的煤矿员工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法,辨析计算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各指标权重。接着借助5P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能力,通过对淮南矿业集团、河南平煤矿业集团下辖的10个已知样本的学习,获取专家思维,采用训练好的网络仿真尚未测度的样本,有效缩减了人因在安全评价中影响程度;此外,通过训练好的网络还可以求得各指标相应的权重大小,进而根据权重值明晰指标对煤矿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煤矿员工安全行为预警机制,即:预警指标选取、预警体系构成、单一指标预警区间确定以及综合指标预警区间确定等。以此为基础,选用5P神经网络同遗传算法改进后的5P神经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A-5P的收敛速度与测算精度更加准确、有效。最后,依据预警分析与规避对策,以期实现煤矿安全预警管理模式的良好运行及员工安全行为的有效综合管控。

苏磊[9](2019)在《基于深度数据挖掘的危险品运输事故关键影响因素及致因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水陆交通日益发达,物流行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危险品作为重要的工业资源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危险品运输行业也伴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而蓬勃向前。与此同时,危险品运输事故频发,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危险品的运输安全问题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总结了我国危险品运输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危险品运输事故历史数据为依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运输方式的危险品事故进行权重分析,确定了不同运输方式的事故权重。针对危险品道路运输这一关键问题,从事故致因分析、事故严重程度分析和数据挖掘应用三个方面,运用统计特征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和支持向量机建模及特征选择等数据挖掘方法和思想,构建了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深度数据挖掘体系,探究各要素间的作用关系、耦合机理和致因机理,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在人、车、路、环、危险品等系统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进行统计特征分析,探究分析了事故发生、发展的作用规律和特征分布情况。(2)基于事故统计特征分析的基础,通过数据清洗、数据规约等关联规则挖掘步骤,分别对交通事故引发的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和非交通事故引发的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进行致因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应对的措施和建议。(3)通过数据挖掘分类思想的引入,对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严重程度展开分析,以财产损失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为分类结果,构建支持向量机二分类模型。根据数据挖掘中特征选择的思想,确定了影响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严重程度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一种新的事故技术原因分析原理,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技术原因分析的效果。(4)设计了一款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关键因素分析软件。

刘光义[10](1994)在《以贯彻《矿山安全法》为中心,抓紧完善配套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履行矿山安全监察职责》文中研究表明以贯彻《矿山安全法》为中心,抓紧完善配套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履行矿山安全监察职责劳动部矿山安全监察局局长刘光义(1994年3月23日在全国矿山安全卫生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次矿山安全卫生监察工作会议的内容,主要是总结贯彻落实《矿山安全法》的情况...

二、1993车11月份的特大事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3车11月份的特大事故(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煤炭生产安全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框架
    1.4 主要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煤炭生产安全差异性的相关理论
    2.1 煤炭生产安全差异性的概念体系
    2.2 煤炭生产安全差异性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生产安全
        2.2.2 差异性
        2.2.3 煤炭生产安全差异性
    2.3 煤炭生产安全差异形成机制
        2.3.1 自然地理环境
        2.3.2 省级资源条件
第三章 煤炭生产安全现状的差异性分析
    3.1 煤炭生产安全差异性的构建
        3.1.1 煤炭生产安全差异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1.2 指标框架体系
        3.1.3 指标的具体描述与计算
    3.2 时间维度的煤炭生产安全差异性的分析
        3.2.1 年度差异
        3.2.2 月度差异
    3.3 空间维度的煤炭生产安全差异性分析
        3.3.1 省域差异
        3.3.2 省域差异结果对比
第四章 煤炭生产安全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4.1 煤炭生产安全影响因素概述
    4.2 煤炭生产安全影响因素的时间差异性
        4.2.1 煤炭生产安全事故频率的数据分析
        4.2.2 煤炭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数据分析
    4.3 煤炭生产安全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
        4.3.1 煤炭生产安全事故频率的数据分析
        4.3.2 煤炭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数据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对策
    5.1 总结
    5.2 原因分析与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煤矿安全事故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安全生产事故研究现状
        1.2.2 国外对安全生产事故研究现状
        1.2.3 统计学的应用现状
        1.2.4 事故致因理论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2 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分类及统计分析方法
    2.1 安全作为到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2.2 安全事故概念
    2.3 安全事故统计指标
    2.4 统计分析方法
        2.4.1 分层法
        2.4.2 控制图法
        2.4.3 排列图法
        2.4.4 时间序列分析法
        2.4.5 显着性检验
    2.5 煤矿安全事故分类及危害
    本章小结
3 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基本情况
    3.1 中国煤矿安全现状
    3.2 2000-2010 我国煤矿特大事故变化情况及时间分布
        3.2.1 年度特征
        3.2.2 季度特征
        3.2.3 月份特征
        3.2.4 煤矿安全事故种类特征
        3.2.5 安全事故地域特征
    3.3 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3.4 煤矿安全事故致因模型
    本章小结
4 煤矿瓦斯事故分析
    4.1 瓦斯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4.1.1 瓦斯事故发生的地域特征与规律
        4.1.2 瓦斯事故发生的时间特征与规律
    4.2 瓦斯事故其它特点
    4.3 瓦斯事故主要原因分析
    4.4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模型
    4.5 应用实例
    4.6 矿井瓦斯事故防治措施
    本章小结
5 煤矿透水事故分析
    5.1 特别重大透水害事故统计分析
    5.2 引发特别重大的透水事故的主要原因分析
    5.3 煤矿透水事故致因模型
    5.4 实例分析
    5.5 透水事故的预防建议
    本章小结
6 煤矿其它安全事故分析
    6.1 顶板事故分析
        6.1.1 顶板事故原因分析
        6.1.2 顶板事故预防建议
    6.2 煤尘事故分析
        6.2.1 煤尘事故原因分析
        6.2.2 煤尘事故的预防
    6.3 煤矿火灾事故分析
        6.3.1 煤矿火灾事故原因分析
        6.3.2 煤矿火灾事故预防分析
    本章小结
7 预防煤矿安全事故控制决策措施
    7.1 事故预防的方法和原则
    7.2 煤矿企业事故控制宏观决策
    本章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政策对我国动力煤市场及价格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设计
        1.2.1 研究目的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主要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煤炭市场和定价机制的研究综述
        1.3.2 国外供给侧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1.3.3 我国动力煤市场供给侧改革的文献梳理
        1.3.4 简要评述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和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市场经济与市场失灵
        2.1.2 政府职能和政府规制
        2.1.3 需求侧与供给侧
        2.1.4 公共政策、执行与评估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规制理论
        2.2.2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理论
        2.2.3 政策执行理论
        2.2.4 政策评估理论
        2.2.5 其他相关理论原理
3 动力煤市场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3.1 国际动力煤市场的基本情况
        3.1.1 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
        3.1.2 全球煤炭储量情况
        3.1.3 全球煤炭生产情况
        3.1.4 全球煤炭消费情况
        3.1.5 全球煤炭贸易情况
    3.2 我国动力煤市场的基本情况
        3.2.1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3.2.2 我国煤炭储量与分布情况
        3.2.3 我国动力煤生产情况
        3.2.4 我国动力煤消费情况
        3.2.5 我国动力煤贸易情况
    3.3 我国动力煤市场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3.3.1 动力煤消费需求下降
        3.3.2 动力煤市场产能过剩严重
        3.3.3 动力煤价格大幅下跌,行业亏损严重
        3.3.4 动力煤市场供给侧改革是必由之路
4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与实践
    4.1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背景
        4.1.1 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提出
        4.1.2 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全面推进
        4.1.3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攻坚阶段
    4.2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政策目标
        4.2.1 去产能、确保产需平衡
        4.2.2 推进企业改革重组,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4.2.3 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4.2.4 严格治理不安全生产
        4.2.5 妥善人员安置,确保和谐稳定
    4.3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工具
        4.3.1 宏观调控政策
        4.3.2 微观规制政策
        4.3.3 社会服务政策
    4.4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实施
        4.4.1 各地落实去产能及减量化生产实施方案
        4.4.2 煤炭产能减量置换实施细则出台
        4.4.3 政策实施的调整:从去产能控产量到保供应稳价格
5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影响动力煤市场的效果评价
    5.1 评价思路
        5.1.1 总体思路
        5.1.2 评价目的
        5.1.3 评价内容
        5.1.4 评价方法
        5.1.5 评价依据
    5.2 评价指标体系
        5.2.1 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5.2.3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5.2.4 基础数据来源
        5.2.5 评分标准
    5.3 基本评价结果
        5.3.1 总体评价结果
        5.3.2 分项评价结果
    5.4 主要成效
        5.4.1 去产能取得一定成效,产需趋于平衡
        5.4.2 煤炭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
        5.4.3 行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
        5.4.4 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5.4.5 人员安置等社会问题得到高度重视,职工待遇有所改善
    5.5 问题与挑战
        5.5.1 仍面临繁重的去产能任务
        5.5.2 煤炭企业管理体制机制落后
        5.5.3 煤炭企业债务风险大
        5.5.4 煤矿安全事故仍不容忽视
        5.5.5 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不高
6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影响动力煤价格的实证分析
    6.1 我国动力煤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
        6.1.1 动力煤价格走势
        6.1.2 我国动力煤价格决定机制
    6.2 动力煤现货价格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2.1 动力煤现货价格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
        6.2.2 煤价及其影响指标的数据处理及准备
    6.3 动力煤现货价格与影响因素的领先滞后关系及相关性分析
        6.3.1 格兰杰因果检验
        6.3.2 领先滞后关系
        6.3.3 相关性分析度量方法
        6.3.4 相关性计算
        6.3.5 小结
    6.4 动力煤现货价格预测模型
        6.4.1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6.4.2 动力煤现货价格预测模型(VAR模型)
        6.4.3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6.5 VAR模型分析
        6.5.1 脉冲响应分析
        6.5.2 方差分解
    6.6 VAR模型回测拟合效果分析
    6.7 VAR模型预测效果检验分析
    6.8 简要评述
7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的优化思路
        7.2.1 加快煤炭管理体制改革
        7.2.2 注重“供给”、“需求”两侧并进
        7.2.3 多渠道处置去产能煤炭企业债务,降低企业“非正常成本”
        7.2.4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和配套保障机制
        7.2.5 加快煤炭行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
        7.2.6 创新人才发展理念,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7.2.7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积极融入国际市场
    7.3 展望
        7.3.1 我国动力煤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

(4)公路隧道典型事故特征分析及预防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路隧道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1.2.2 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研究现状
        1.2.3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研究现状
        1.2.4 典型事故防控技术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5 主要创新点
    1.6 章节安排
第2章 公路隧道行车安全综合评价技术研究
    2.1 公路隧道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1 基于FTA的典型事故原因分析
        2.1.2 行车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2 行车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2.1 综合评价理论基础
        2.2.2 基于改进DSmT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2.3 案例分析
    2.3 公路隧道行车安全综合评价与预控系统设计
        2.3.1 系统研发目的
        2.3.2 软件系统架构
        2.3.3 主要功能模块
        2.3.4 系统先进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及预测技术研究
    3.1 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3.1.1 研究对象介绍与数据采集
        3.1.2 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3.1.3 交通流与交通事故的相关性
        3.1.4 公路隧道群交通流调查分析
    3.2 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测技术研究
        3.2.1 交通事故预测流程设计
        3.2.2 宏观预测技术研究
        3.2.3 宏观预测研究举例
        3.2.4 微观预测技术研究
        3.2.5 微观预测研究举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纵向通风公路隧道火灾特性分析及模型研究
    4.1 相似准则及实验装置设计
        4.1.1 弗洛德相似准则
        4.1.2 实验装置
        4.1.3 模拟火源
        4.1.4 实验方案
    4.2 多因素烟气回流长度模型研究
        4.2.1 理论分析
        4.2.2 实验数据分析
    4.3 上游回流烟气温度衰减特性研究
        4.3.1 理论分析
        4.3.2 截面尺寸对火源上游顶棚烟气温度的影响
        4.3.3 上游回流烟气温度衰减模型
    4.4 多因素上游火焰长度模型研究
        4.4.1 理论分析
        4.4.2 实验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路隧道事故预防与应急技术研究
    5.1 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防技术研究
        5.1.1 交通事故预警模型
        5.1.2 基于突变理论的交通事故预警指标研究
        5.1.3 交通事故预警体系及修正
        5.1.4 交通事故分级预警响应策略
        5.1.5 交通事故分级预警表现形式
    5.2 公路隧道较大火灾事故应急技术研究
        5.2.1 火灾事故场景设计
        5.2.2 安全逃生条件分析
        5.2.3 火灾通风排烟策略
        5.2.4 人员安全逃生策略
        5.2.5 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国特大恶性交通事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建立特大恶性交通事故数据库
    2.1 收集特大恶性事故数据
    2.2 建立特大恶性事故数据库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特征统计分析
    3.1 事故样本统计分析
    3.2 时间分布特性分析
        3.2.1 小时分布特性
        3.2.2 月份分布特性
    3.3 空间分布特性分析
        3.3.1 省级区域的分布特性
        3.3.2 道路线形的分布特性
        3.3.3 路口路段类型的分布特性
    3.4 交通方式分布特性分析
    3.5 事故类型和事故形态统计分析
    3.6 事故原因统计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大恶性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4.1 因子分析概述
        4.1.1 因子分析含义
        4.1.2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4.1.3 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区别
    4.2 因子分析过程
        4.2.1 数据采集和整理
        4.2.2 原始数据标准化
        4.2.3 指标相关性检验
        4.2.4 确定公共因子
    4.3 因素权重计算
        4.3.1 权重模型改进
        4.3.2 因素权重值计算
    4.4 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4.4.1 因素重要度计算
        4.4.2 提取事故主要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大恶性交通事故分析
    5.1 决策树概述
    5.2 决策树过程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算法描述
    5.3 建立决策树模型
        5.3.1 建立死亡人数决策树模型
        5.3.2 建立致死率决策树模型
    5.4 特大恶性事故分析
        5.4.1 从死亡人数角度分析事故
        5.4.2 从致死率角度分析事故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煤矿员工安全行为评价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研究
        1.2.1 不安全行为致因研究
        1.2.2 员工安全行为评价研究
        1.2.3 煤矿事故预警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2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2.2 员工安全行为评价指标获取及分析
        2.2.1 典型煤矿事故分析
        2.2.2 国内外文献研究
        2.2.3 问卷调查
    2.3 员工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1 指标初选及分类
        2.3.2 员工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优选
    本章小结
3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BP神经网络
        3.1.2 遗传算法
    3.2 员工安全行为评价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3.3 评价指标等级确定
        3.3.1 指标量化处理
        3.3.2 划分指标评价等级
    3.4 员工安全行为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3.4.1 模型样本确定
        3.4.2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评价
        3.4.3 员工安全行为评价结果剖析
    本章小结
4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预警与模型研究
    4.1 员工安全行为预警体系构成内容
    4.2 员工安全行为预警指标体系
        4.2.1 预警指标选取
        4.2.2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4.3 员工安全行为预警模型构建
        4.3.1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流程
        4.3.2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实现
    4.4 案例拓展
        4.4.1 数据采集
        4.4.2 预警模型应用
        4.4.3 预警结果解析
    本章小结
5 员工安全行为预警运行与管控分析
    5.1 员工不安全行为规避措施
    5.2 员工安全行为预警机制
    5.3 系统预警运行模式与管控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2001年至2016年我国重特大煤矿事故案例统计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基于深度数据挖掘的危险品运输事故关键影响因素及致因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技术路线
2 不同运输方式危险品运输事故权重分析
    2.1 指标权重分析方法
    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不同运输方式危险品运输事故权重分析
        2.2.1 层次模型构建
        2.2.2 构造比较矩阵并赋值
        2.2.3 计算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2.2.4 各指标层次总排序
        2.2.5 不同运输方式危险品运输事故综合权值计算
    2.3 本章小结
3 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特征因素研究
    3.1 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3.1.1 人的影响因素
        3.1.2 车的影响因素
        3.1.3 道路的影响因素
        3.1.4 环境的影响因素
        3.1.5 危险品的影响
    3.2 事故特征因素统计分布
        3.2.1 事故发生时间因素统计分布
        3.2.2 事故发生天气因素统计
        3.2.3 事故发生道路因素统计
        3.2.4 事故涉及危险品因素统计分布
        3.2.5 事故形态统计分布
        3.2.6 事故后果统计分布
    3.3 事故形态耦合分析
        3.3.1 事故形态与天气耦合分析
        3.3.2 事故形态与公路技术等级耦合分析
        3.3.3 事故形态与危险品类别耦合分析
    3.4 二次事故耦合分析
        3.4.0 时间与事故形态耦合分析
        3.4.1 初始事故形态耦合分析
        3.4.2 二次事故与天气耦合分析
        3.4.3 二次事故与载重级别耦合分析
        3.4.4 二次事故与危险品车辆类型耦合分析
        3.4.5 二次事故与公路技术等级耦合分析
        3.4.6 二次事故与危险品类别耦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关联规则的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致因分析
    4.1 关联规则相关理论
        4.1.1 关联规则概念
        4.1.2 相关参数说明
        4.1.3 关联规则的分类
        4.1.4 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流程
    4.2 数据预处理
    4.3 基于关联规则的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数据挖掘
        4.3.1 交通事故引发的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关联分析及规则解读
        4.3.2 非交通事故引发的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关联规则解读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严重程度研究
    5.1 支持向量机理论
    5.2 变量选取及数据预处理
    5.3 模型实现
    5.4 基于特征选择的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研究
    5.5 基于SVM的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技术原因分析
        5.5.1 事故分析原理
        5.5.2 实证案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数据挖掘在危险品运输中的应用
    6.1 需求分析
    6.2 模块设计
    6.3 系统实现
        6.3.1 登录界面设计
        6.3.2 用户管理模块
        6.3.3 数据管理模块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1993车11月份的特大事故(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煤炭生产安全差异性研究[D]. 徐细凤.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3(02)
  • [2]煤矿安全事故统计分析[D]. 朱月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5)
  • [3]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政策对我国动力煤市场及价格影响研究[D]. 王鑫. 武汉大学, 2018(06)
  • [4]公路隧道典型事故特征分析及预防控制技术研究[D]. 杨健. 福州大学, 2017(04)
  • [5]城市燃气爆炸事故及其防治对策[J]. 郭文军,江见鲸. 煤气与热力, 1998(03)
  • [6]怎样遏制我国煤矿特大事故多发[A]. 文伯屏.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 2006
  • [7]中国特大恶性交通事故分析[D]. 张楚. 长安大学, 2014(03)
  • [8]煤矿员工安全行为评价及预警研究[D]. 朱艳娜. 安徽理工大学, 2017(08)
  • [9]基于深度数据挖掘的危险品运输事故关键影响因素及致因模型研究[D]. 苏磊.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0)
  • [10]以贯彻《矿山安全法》为中心,抓紧完善配套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履行矿山安全监察职责[J]. 刘光义. 劳动保护科学技术, 1994(03)

标签:;  ;  ;  ;  ;  

1993年11月车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