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止热电除尘器灰斗中积灰的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禄[1](2021)在《燃煤电厂300MW机组低低温省煤器的改造设计与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华能德州电厂的300MW机组低低温省煤器及联合暖风器改造设计为基础进行研究。机组近三年平均排烟温度维持在120.0℃附近,最高能达到160.0℃。排烟温度的升高直接降低了锅炉效率,同时使下游除尘设备效率降低;另一方面还增大了脱硫系统的耗水量,造成资源浪费。为了实现节能减排、配合下游电除尘改造、提高锅炉效率、同时解决机组排烟温度高的问题,机组增设低低温省煤器及联合暖风器系统。本论文根据改造设计和运行维护情况综合研究,内容包括:机组存在的问题、关键技术研究、改造方案分析、技术经济性分析、运行效果分析等。增设暖风器系统,将一部分凝结水引至送风机出口,通过换热,可起到提高空预器入口风温的作用,从而使空预器出口烟气温度升高,促使空预器整体温度升高,可有效预防硫酸氢氨堵塞空预器。增设低低温省煤器系统,引导凝结水通过该系统后,再次回收烟气热量,使得排烟温度下降,凝结水温度提升。排烟温度下降,能够提高除尘设备的效率。之后水循环分成两路,一路可通过空预器风道入口前的暖风器系统进行循环流动,持续加热送风温度,一路可在#5低加入口处返回凝结水系统。对改造方案进行分析,确定进出口水温的控制参数,受热面的整体布置方案,暖风器的选材和进出口风温参数,材料管型式及材料,烟道均流装置的设置。本次改造还考虑到了系统增设后所面临的问题,包括低温腐蚀,受热面温度控制,受热面堵塞、积灰、磨损预防方法,增加的受热面阻力计算和风机耗能,增设暖风器对锅炉的影响等。本次改造可以通过加热后的凝结水将空预器入口风温提高至75.0℃,由此可将空预器出口烟气温度提高到180℃。而低低温省煤器又能够进行有效换热,降低除尘器入口温度到100℃。暖风器布置在送风机出口主风道内。将低低温省煤器系统布置于空预器之后的水平烟道内,取水点确定一路#8低加入口作为冷水源,一路#7号低加出口作为热水源,相互混合调节保证系统进水温度维持在70℃左右,经过系统换热后,于#5低加入口返回凝结水系统。经检验,每一度电可降低发电煤耗3.03g,以年均发电量18亿度电计算,年节省标煤5400.0吨。经投入运行后观察,减排作用显着。每年可减少SO-2排放13.75吨,减少碳排放15579.9吨,减少NOx排放6.37吨,减少粉尘排放22.39吨,同时可节约用水19.41万吨。改造完成后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节能性,可保证锅炉的安全运行,提高余热利用率。增设热暖风器,可改善空预器运行环境,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硫酸氢氨堵塞空预器的问题。并且有效增强了下游除尘设备的效率,对脱硫系统节水也有明显的效果。
董筱凡[2](2020)在《两段式浓缩结晶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湿式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FGD)技术的脱硫效果较好,但该技术产生了大量的脱硫废水,脱硫废水的水质繁杂,处理困难。本文提出一种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该技术是利用除尘器后出来的110℃左右的低温烟气对脱硫废水进行浓缩,浓缩减量后的脱硫废水进入结晶塔,抽取少量空气预热器前的高温烟气对浓缩后的脱硫废水进行蒸发,使其蒸干结晶。本文首先利用CFD数值模拟结晶塔内脱硫废水的蒸发过程,通过模拟结果优化中试试验台的系统和设计。本文对脱硫废水蒸发结晶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了烟气流量、烟气温度和脱硫废水液滴粒径对脱硫废水蒸发过程的影响。其结果表明,烟气流量的增加和初始粒径的减小,烟气温度的提高都对提高蒸发率有显着效果。通过模拟得到不同烟气流量、不同烟温下完全蒸发脱硫废水所需要的塔高。利用建立的脱硫废水蒸发试验台,进行了脱硫废水的蒸发试验。采用XRF、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离子计对脱硫废水蒸发后的脱硫废水浓缩液、气态蒸发产物和结晶析出的沉淀物进行了分析,其数据结果表明随着废水蒸发浓缩过程进行,镉、铬、铅、镍、铜、锌等重金属离子主要存在于蒸发后的浓缩废水中,在气态蒸发物的冷凝液体中没有检测到以上重金属离子,表明其离子在废水蒸发过程中没有产生迁移。钙离子和镁离子会随着蒸发的进行一部分留在原液中一部分生成沉淀;氟离子和氯离子在浓缩废水中和气体蒸发物的冷凝液中均能够观察到,表明氟离子和氯离子在脱硫废水的蒸发过程中部分产生了迁移。采用浸泡实验研究了脱硫废水对不同金属材料的腐蚀特性,腐蚀实验表明,316L完全可以作为脱硫废水的耐腐蚀材料用以工程应用。搭建了中试试验台,对结晶塔内五种不同的喷嘴及位置进行了实验。旋转单流体雾化喷嘴不易堵塞,但在压强较小时雾化颗粒大,易引起液滴贴壁。单流体实心锥喷嘴和扇形喷嘴类似,水流量较小,可以在较低压强下得到很好的物化效果,但喷嘴布置困难且容易堵塞。双流体喷嘴雾化效果较好,贴壁现象较轻,但需要外接空气压缩机及相应配套设施,增加设备的占地面积。针对中试试验台产生的严重的结焦情况,将直径800mm结晶塔,高度5000mm的结晶塔改造为直径1600mm,高度6000mm。同时底部引入少量二次风,以减少底部飞灰聚集现象。经过对中试试验台的调试,浓缩塔在烟气入口温度为118~120℃左右。烟气流量为42100~53700m3/h的条件下,脱硫废水的蒸发量约为1171~1430kg/h。而结晶塔的运行情况受到锅炉负荷的影响,入口烟气温度310~320℃之间,出口温度不低于180℃,可满足200kg/h的蒸发量。
欧阳连燚,王大为[3](2019)在《低温省煤器在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福能龙安热电有限公司一期工程3台锅炉是高温超高压、自然循环、固态排渣、单汽包、无中间再热循环流化床(CFB)锅炉,在MCR工况下存在排烟温度高现象。通过增设低温省煤器系统,用来加热补给水,有效利用锅炉尾部烟气余热,提高补给水温度,降低发电煤耗,降低烟气排放,减小粉尘比电阻,提高电除尘的除尘效率,减少粉尘排放;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维护,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供给同行参考和借鉴。
戴敏[4](2019)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除尘系统改造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响应国家环保政策,泰州金泰环保热电有限公司对其现有的烟气脱硫除尘系统实施改造,控制烟尘、SO2和NOX排放浓度极限值分别为5mg/Nm3、35mg/Nm3和50mg/Nm3,以达到烟气污染物的“近零排放”标准。本文以改造前的半干式脱硫除尘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发现改造前系统不但排放不达标,而且系统极不稳定,影响公司的高效稳定运行。针对上述问题,对不同的改造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确定了以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为基础的脱硫除尘一体化改造方案,并对各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对改造的脱硫除尘系统进行了测试,研究了不同运行参数对SO2吸收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1)随吸收塔进口烟温的升高,吸收塔出口SO2含量有所增加,考虑到脱硫效果以及调节余地入口烟温控制在90℃左右;2)吸收塔出口SO2含量随锅炉负荷的增加而增加;3)氧化风机运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SO2的吸收,所以一般2台运行一台备用;4)石灰石纯度越高脱硫效果越好;5)随着pH值的降低吸收塔出口SO2含量先降低再升高,为保证脱硫效果pH值控制在5.5到5.8之间;6)随着搅拌速率提高,吸收塔出口SO2含量越低,脱硫效果越好,但当搅拌速率为400r/min时,浆液的pH值下降较快,综合考虑选取350r/min作为浆液搅拌速率。改造试运行一个月后,对公司#4和#5炉的排烟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烟气中烟尘、SO2和NOX排放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mg/Nm3、6 mg/Nm3和40 mg/Nm3左右,从而实现了“近零排放”排放;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表明,每年可节约9608t的消石灰以及1876t的石灰石,增加7546t的石膏产出,节约成本达316.6万元。此外,每年减少了101.5t硫、39.7t氮氧化物以及45.8t粉尘的排放,进一步地缓解当地酸雨、雾霾情况,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黄华[5](2019)在《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面对以“雾霾”为代表的严峻生态形势和环保压力,既能使被认为是主要污染源之一的煤电行业保持持续经营、保障国家用电安全,又能帮助煤电行业通过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式妥善解决其负外部性问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故煤电行业清洁化转型是解决该矛盾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政府主导出台一系列包括规制约束-政策激励在内的各种政策,来严控污染物排放、保持煤电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所开展的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是指以产业视角,在论证燃煤发电不会被短期内取代的基础上,基于政府主导的规制约束-政策激励,综合应用外部性、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理论工具,围绕“如何开展、怎么执行、效果如何、有何规律”等煤电行业清洁化关键问题,在以“机制-路径-成效-趋势”为核心内容的体系框架内展开的系统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五方面研究:特征分析——以发电行业核心数据为基础,从投资建设、电力生产、经营情况三方面系统梳理中国煤电行业发展脉络,并与其它类型电源、其它国家煤电情况进行对比,提炼中国煤电行业的特征和优势,回答燃煤发电是否有必要在中国继续存在的问题;机制研究——研究政策因素(规制约束和政策激励)、环保科技、执法监督对于煤电清洁化的驱动作用,探寻煤电清洁化机制,回答中国如何推动煤电行业开展清洁化的问题;路径研究——分别构建、求解、分析以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理论基础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和以传统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理论基础的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在遵守排放标准、享有补贴政策情况下的环保投资决策模型,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最优路径是什么的问题;成效研究——从机组结构、环保设施、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四个方面分析中国煤电清洁化进程,并与非发电用煤工业、生活用煤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同时研究单个燃煤电厂和单个煤电集团开展煤电清洁化情况,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是否已经取得显着成效的问题;趋势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火电行业、非发电用煤工业和生活用煤领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诉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污染物排放有何规律的问题。本文得到主要研究结论有:(1)中国煤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总量大、占比高,远超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短时间内没有一种或多种电源类型可弥补完全关停煤电带来的电力供给空缺,这是中国煤电行业必须开展清洁化的最主要因素;煤电当前还有投资规模最大、单位造价最低、利用小时数呈下降趋势、经营形势较差的阶段性特征;煤电行业主要由国有企业组成,长期半军事化的管理使其能够主动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是煤电行业开展清洁化的重要客观条件。(2)中国煤电清洁化的机制:在以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代表的规制约束和以环保补贴为代表的政策激励等政策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煤电行业朝着清洁化方向快速发展;环保科技是技术基础,在煤电清洁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升级,为政府进一步提升环保标准、提高环保效率奠定基础;执法监督是实施保障,保证各项政策执行到位,同时反馈发现的政策问题,实现良性互动。(3)基于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能够帮助燃煤电厂缓解初始投资巨大压力和后期运维成本,净现值要远大于基于传统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的净现值,同时具有能使政府提供更少补贴、环保企业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优点,是理想的煤电行业清洁化路径。(4)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在规制激励-政策约束作用下,煤电机组结构持续升级、环保设施全面普及、能耗水平显着提升、污染排放大幅降低,相对于非发电用煤工业、生活用煤等其它用煤领域,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占比均已很低,下一步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应转向非发电用煤工业和“散煤”燃烧。(5)煤电清洁化机制效果显着,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已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而非发电用煤工业和生活用煤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未越过高点;污染物排放水平随经济增长的拟合曲线都是阶段性变化趋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中“下降拐点”的出现是有条件,可根据政策条件、科技水平和执法监督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改变。
鲁杰[6](2019)在《秸秆打捆燃料锅炉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如今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这些秸秆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储备能源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有重大意义。而打捆后的秸秆,具有密度适中,运输存储方便等特点,是很好的燃料,若应用于中小型锅炉中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很好的环保和社会效益。国内目前的生物质锅炉主要是燃用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且大都是在原有燃煤锅炉的基础上改造而来,或者是机械化程度较低的燃烧单捆燃料的固定炉排锅炉,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能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连续进料式秸秆打捆燃料锅炉。本文首先利用热天平简要研究了典型生物质秸秆的燃烧特性,了解了生物质秸秆的燃烧失重规律和其燃烧特性参数,接着在现有捆烧实验台上研究了打捆秸秆燃料的燃烧特性,得出打捆燃料较厚实,不易烧透的缺点。并针对其燃烧特点设计出了一种适用于秸秆打捆燃料的锅炉。该锅炉机械化程度高,并且根据打捆燃料的燃烧特性对炉膛、炉排等进行了改进设计,选用适宜的倾斜往复炉排,配合多拱炉膛,克服了大尺寸打捆燃料不易烧透和灰分易在炉排上结渣的缺点,锅炉热效率高,且污染排放达标。该锅炉为单锅筒纵置式往复炉排蒸汽锅炉,设计蒸发量为1 t/h,设计热效率为81%,配备有燃尽室、烟尘沉降室、省煤器和两级除尘装置。最后以小麦秸秆打捆燃料为实验原料对该锅炉进行热性能实验,分别在100%、80%、60%额定负荷下进行热效率,燃烧效率,烟气成分等相关实验,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三个工况下该锅炉都能正常运行,热效率分别为80.49%、79.35%和78.42%,高于GB/T 15317中关于1 t/h锅炉效率大于等于65%的考核指标。2)该锅炉在额定工况下,蒸汽输出量达到970 kg/h,蒸汽压力达到0.7 MPa,蒸汽温度达到170.5 基本满足设计要求,可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作为热源或动力源使用。3)在最佳工况下,该锅炉燃烧效率达到97.5%,锅炉热效率为80.49%,固体不完全燃烧损失和气体不完全燃烧损失低,实现了秸秆打捆燃料高效、稳定的燃烧。4)三个工况下打捆燃料燃烧后的灰分结渣率分别为10.1%、9.26%、7.25%,并且炉排上的灰渣粘结情况很轻,灰渣结构较为疏松,灰渣块也较为细碎,质地较软。5)该锅炉排烟中的NOx、SO2、烟尘含量分别为125、42、26 mg/m3,林格曼黑度小于1,各项环保指标远远低于燃煤锅炉,符合国家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要求。6)额定工况下,通过在炉膛内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的实验对比,得出在过量空气系数为1.5时,该锅炉的燃烧效率最高,可燃物质燃烧完全,此时炉膛内温度最高,气体和固体热损失最小,锅炉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张竣尧[7](2019)在《某企业自备电站燃煤烟气处理装置运行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燃煤烟气排放是我国大气污染重要的污染源之一,由于采用的烟气处理技术先进性不足、技术人员的创新水平和能力有限、燃煤煤质变化和烟气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等原因,很多企业面临锅炉燃煤烟气处理设施不能稳定运行或净化效率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在企业执行最新超低排放标准后,企业原有烟气处理装置的优化运行、进一步提升净化效果等已成为企业燃煤烟气处理行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京粮龙江自备电站燃煤烟气处理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行优化研究,电站采用传统SNCR脱硝、电袋复合除尘和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烟气处理工艺。本次首先对烟气处理工艺为期三个月的实地监测,分析了各处理工艺控制参数与NOx、SO2、烟尘净化效率的关系,提出了该企业自备电站燃煤烟气净化工艺运行的主要问题是脱硫效率较低,通过改变脱硫系统的进气温度、石灰石投加量来进行运行调试,分析了该系统主要控制参数和烟气流量、Ca/S、烟气温度、浆液pH与SO2净化效率的影响规律,根据最佳运行参数提出该烟气处理工艺的最佳运行方案。企业CFB锅炉采用低氮燃烧技术,其中锅炉烟气污染物NOx、颗粒物和SO2浓度含量分别在126.5 mg/m3、10040.04 mg/m3和438.75 mg/m3左右,净化处理后排放浓度分别为44.1 mg/m3、9.5 mg/m3和31.59 mg/m3左右。在SNCR脱硝工艺中,浓度为10%的氨水使用量为7.5 t/a,工艺反应温度在820-1154℃,最佳反应温度为937-983℃,氨氮比为1.06,脱硝效率达到64-66.2%;电袋复合除尘工艺的温度控制在124-169℃之间,最佳反应温度为150-160℃,除尘效率在99.93%;湿法脱硫工艺中,烟气温度在151-164℃之间,石灰石作为吸收剂,其CaCO3纯度为90%,使用量为9.6 t/d,吸收塔内烟气流速为4.58 m/s,pH值在5.1-6.1之间,液气比为9.42,钙硫比在1.01-1.55之间,脱硫效率达92.54-93.04%。分析发现烟气SO2净化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是燃煤过程中煤质发生变化,二是锅炉燃烧控制原因导致的烟气SO2产生浓度变化幅度较大,三是运行过程中碳酸钙投加量控制不够合理,导致该处理系统污染物净化效率偏低。改变脱硫工艺的钙硫比、浆液池浆液pH与烟气温度,观察对应SO2排放浓度,总结其对脱硫工艺的影响规律。运行发现当石灰石的投加量为8.9 t/d、入口烟气温度为118-125℃时,脱硫工艺的平均钙硫比为1.10,pH值在5.1-5.3之间,脱硫工艺的处理效率最高达到93.31%,SO2的排放浓度平均为29.35 mg/m3。在运行操作中,建议投加石灰石的量为8.9 t/d,按照与水1:10的比例配置吸收剂溶液,按此方案运行,企业每年可节省吸收剂成本和排污征收费用约54723.5元。
彭育明[8](2018)在《生物质成型燃料(BMF)链条锅炉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农村生物质储蓄量十分丰富,但生物质有效利用率很低,大部分是直接焚烧、堆积腐蚀后做养料、甚至直接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虽然越来越多的工业锅炉将生物质作为锅炉燃料,但我国使用的中小型工业用生物质锅炉大部分是由燃煤锅炉改造而来,只是将煤燃料改成生物质燃料。在锅炉整体设计中对锅炉结构布置及燃料适应性研究不够,导致锅炉热效率低下、炉内受热面积灰和腐蚀严重、排烟温度过高、烟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等。针对现有锅炉存在的缺陷,结合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特性,研究设计适合于生物质成型燃料的锅炉,对于生物质有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新型生物质锅炉的开发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根据生物质原料与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及燃烧特性,对影响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容量及设计蒸汽参数,在燃烧计算基础上,进行了锅炉选型、结构设计,确定了锅炉整体布置及受热面结构;通过对设计燃料、校核燃料热力特性的计算与分析,进一步优化锅炉结构,以此增强锅炉对燃料的适应性;对锅炉的烟、风道阻力进行了核算;在锅炉设计、加工、安装完成,并正常运行3个月后,在锅炉燃用设计燃料、带额定负荷条件下对锅炉的性能进行了试验验证,以确定和验证锅炉各项运行指标是否能达到设计要求。研究结果表明:(1)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特性明显优于生物质散料,燃料及燃烧特性接近于褐煤,适合于在层燃燃烧设备中应用;(2)根据燃料燃烧特性,在炉膛设计中,前墙设计成直立墙,不设拱;为便于热量辐射和反射,后拱设计成阶梯形;在前墙增设适量的二次风,能改善炉内气流场,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燃料适应性好;锅炉设计中,在炉膛后进入对流管束前设有燃尽室,并布置成三室对流管束,能有效保证燃尽和提高换热能力,提高锅炉效率;(3)由锅炉校核燃料热力计算及优化与锅炉试验验证可知:对Car≥40%、Oar≥35%、Qnet.ar ≥15000kJ/kg类型生物质成型燃料适合在该型号锅炉中燃烧;满足锅炉出力15t/h压力为1.25MPa要求,而且锅炉燃烧效率达97.5%。
陶缘[9](2018)在《钒类袋式除尘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根据相关规定,钒类粉尘排放限值要求控制在20mg/m3之内,并计划在近年内实施。面临即将实施的特别限值,钒类企业环保压力逐步增大,如何研究更加高效的钒类除尘器进一步提上日程。关于变工况钒类袋式除尘器控制系统研究,作为其中一个分支课题,对提高除尘器工作效率、延长布袋寿命、减少污染物排放、回收贵重金属钒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根据攀钢钒厂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除尘系统控制的经验和成果,在除尘设备的结构参数、滤料的特性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提高自动化控制程度、减少人工操作和优化控制参数等几个方面,重点在清灰控制、风量调节控制两大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和改造。本次实验线由原有的废弃设备升级改造而成,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S7-300系列PLC,并对其进行软硬件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自适应控制理论中的“增益预调控制算法”对风量进行调节,由于袋式除尘器目标阻力值会随着运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可以通过一些易于判断的辅助变量,支管阀门的开闭状态来预设风机转速和目标阻力值;其次,通过实验采样除尘器本体差压仪表的值,分析并计算获得其设备阻力上限和下限阻值,最终将差压控制与风量调节融合到一起,获得一套变工况钒类除尘控制系统模型。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差压-风量预调控制算法”可以有效的对除尘系统进行自动控制,在实验线中运行后,获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
庞自强[10](2018)在《包头第一热电厂2×300MW机组低温省煤器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包头第一热电厂1、2号机组排烟温度过高的问题,提出在锅炉尾部受热面增设低温省煤器的解决方案。本文以机组的设计参数和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对低温省煤器的改造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针对现有机组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除尘器改造需求,提出两种改造方案:方案一为配合电除尘器改造,可将除尘器入口排烟温度由160℃降至95℃;方案二为配合电袋除尘器改造,可将除尘器入口温度由160℃降至120℃。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对两种方案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点展开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利用等效焓降法对其经济收益及环保收益进行了分析评估。为该系统最终的工程实施提供参考。结合机组运行特性分析得出在进口水温的选择上,低温省煤器取水点、回水点方案为7号低加入口与6号低加入口水混合至70℃取水,5号低加入口回水;在受热面布置方案的选择上,选择受热面整体布置于空气预热器与除尘器之间。由于装设低温省煤器后排烟温度将接近酸露点,通过计算确定了两种方案合理的排烟温度,也确定了相应的传热管壁温温度。同时也着重对低温省煤器的积灰、磨损情况以及烟道板支撑防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也考虑了加装低温省煤器后,对引风机出力的影响以及对后续设备安全运行的影响;根据当地环境分析了低温省煤器运行过程中泄漏检测以及防冻措施,确保低温省煤器在投入后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通过对两种改造方案的经济效益、环境评价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经计算得出:方案一改造后的节煤量直接经济效益(标煤按364元/吨)为150.47万元,优于方案二的83.83万元;节水量方面,方案一年节水16.82万吨,年节水效益21.86万元/年(有效运行小时数4861h,工业用水按1.3元/吨),同样比方案二年年节水效益8.91万元/年要高。在运行费用上,方案一在各个方面带来的节能收益都较高;同时方案一每年减少CO2、NOx、粉尘的量最大,环保效果最佳。综合以上分析,建议实施方案一。最后对方案一投资成本、工程造价进行了计算和总结,两台机静态投资1362.69万元,动态投资1398.40万元,工程总投资2796.80万元。单从节煤、节水和电耗角度分析,6.8年后可收回成本;如果加上环保收益,两年内即可回本。
二、防止热电除尘器灰斗中积灰的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热电除尘器灰斗中积灰的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燃煤电厂300MW机组低低温省煤器的改造设计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余热回收技术应用案例 |
1.3 排烟温度对设备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章 主要系统设备分析 |
2.1 300MW燃煤机组简介 |
2.1.1 汽轮机设备 |
2.1.2 锅炉设备 |
2.1.3 脱硫设备 |
2.1.4 除尘设备 |
2.2 本体参数介绍 |
2.2.1 THA热力系统介绍 |
2.3 主要辅助设备参数 |
2.3.1 空气预热器 |
2.3.2 除尘器设备 |
2.3.3 风机简况 |
2.4 排烟温度高的影响 |
第3章 设备改造方案分析 |
3.1 解决排烟温度高的方案 |
3.2 低温省煤器系统改造方案分析 |
3.3 进出口水温的控制 |
3.4 低温省煤器受热面的布置 |
3.5 暖风器的选材和出口风温参数研究 |
3.6 主要设计参数 |
第4章 设备改造对于运行维护的研究 |
4.1 低温腐蚀的分析 |
4.1.1 硫酸露点的计算 |
4.1.2 排烟温度的控制 |
4.1.3 壁温的控制 |
4.2 飞灰磨损情况分析 |
4.3 传热管型式及材料分析 |
4.4 烟道均流装置的设置 |
4.5 对风机出力的影响 |
4.6 增设暖风器对锅炉的影响 |
4.7 系统泄漏检测 |
4.8 吹灰方式选择 |
4.9 系统对下游设备的影响 |
4.10 低低温省煤器防冻措施 |
第5章 设备改造后的效果分析 |
5.1 煤耗量分析 |
5.2 电耗量分析 |
5.3 节水量分析 |
5.4 年总收益分析 |
5.5 环境评价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两段式浓缩结晶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
1.2 脱硫废水的水质特点及影响因素 |
1.2.1 脱硫废水的水质 |
1.2.2 脱硫废水水质的影响因素 |
1.3 脱硫废水的常规处理技术 |
1.3.1 化学沉淀法 |
1.3.2 膜电解工艺 |
1.3.3 水力除灰 |
1.4 脱硫废水的零排放处理技术 |
1.4.1 浓缩减量技术 |
1.4.2 烟道蒸发技术 |
1.5 本课题所研究的技术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烟气脱硫废水喷雾结晶处理技术的数值模拟 |
2.1 数值模拟理论 |
2.1.1 基本控制方程 |
2.1.2 气相湍流模型 |
2.1.3 离散相模型 |
2.1.4 蒸发-冷凝模型 |
2.2 物理模型及参数设置 |
2.3 实验验证 |
2.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2.4.1 结晶塔内烟气状态分析 |
2.4.2 不同烟气流量对蒸发速率的影响 |
2.4.3 粒径大小和塔内烟气质量流量对蒸发效果的共同影响 |
2.4.4 烟气温度对蒸发效果的影响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脱硫废水蒸发特性及腐蚀性实验研究 |
3.1 脱硫废水蒸发特性实验系统及设备介绍 |
3.1.1 脱硫废水蒸发特性实验系统 |
3.1.2 脱硫废水蒸发产物分析方法以及主要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2 脱硫废水蒸发实验结果分析 |
3.2.1 蒸发产物特征 |
3.2.2 固态蒸发产物的特性 |
3.2.3 结论 |
3.3 脱硫废水水质对蒸发过程中金属腐蚀特性研究 |
3.3.1 脱硫废水腐蚀特性实验系统及设备介绍 |
3.3.2 实验材料及腐蚀介质 |
3.3.3 实验步骤 |
3.4 脱硫废水腐蚀实验结果分析 |
3.4.1 腐蚀试片的宏观形貌 |
3.4.2 不同材质金属的腐蚀速率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脱硫废水中试试验台现场试验及结果分析 |
4.1 中试试验台系统 |
4.2 两段式烟气浓缩结晶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系统构成 |
4.2.1 废水管路系统 |
4.2.2 烟道管路系统 |
4.2.3 清水冲洗系统 |
4.2.4 雾化喷嘴 |
4.2.5 逻辑控制系统 |
4.3 主要设备的设计和选型 |
4.3.1 浓缩塔 |
4.3.2 结晶塔 |
4.3.3 喷嘴的选型 |
4.3.4 水泵选型 |
4.3.5 防腐材料的选择 |
4.3.6 温度计的布置 |
4.4 试验结果和分析 |
4.4.1 浓缩塔试验结果 |
4.4.2 结晶塔试验结果和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结论与工作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低温省煤器在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温省煤器介绍 |
2 低温省煤器的运行分析 |
2.1 低温省煤器的节能分析 |
2.1.1 低温省煤器余热回收效果分析 |
2.1.2 低温省煤器除尘效益分析 |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3.1 存在问题 |
3.2 解决办法 |
4 结论 |
(4)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除尘系统改造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项目概况 |
2.1 电厂区域环境状况 |
2.2 电厂锅炉状况 |
2.3 电厂脱硫除尘系统状况 |
2.4 改造前脱硫除尘系统存在的问题 |
2.5 改造前脱硫除尘系统排放情况 |
第三章 脱硫工艺比较及先进脱硫除尘技术比较 |
3.1 燃煤中硫的形态 |
3.2 SO_2 生成机理 |
3.3 脱硫工艺比较 |
3.4 最新高效脱硫技术比较 |
3.5 超低烟尘排放技术比较 |
第四章 脱硫除尘系统改造方案的设计 |
4.1 脱硫系统改造方案 |
4.2 除尘系统改造方案 |
4.3 脱硫除尘一体化塔设计 |
4.4 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优势 |
4.5 工艺计算 |
4.6 分系统设计说明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脱硫除尘系统运行试验及参数确定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内容及方法 |
5.3 试验结论 |
5.4 改造后脱硫除尘系统排放情况 |
第六章 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分析 |
6.1 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
6.2 经济效益分析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煤电被认为是大气污染主要成因 |
1.1.2 煤电是中国不可替代的基础电源 |
1.1.3 煤电清洁化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工具 |
2.1 主要理论工具 |
2.1.1 规制约束相关研究 |
2.1.2 政策激励相关研究 |
2.1.3 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相关研究 |
2.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相关研究 |
2.2 煤电清洁化相关研究 |
2.2.1 不可替代性——煤电生存基础 |
2.2.2 可能性——煤电清洁技术路线 |
2.2.3 经济性——清洁煤电可负担 |
2.2.4 前瞻性——煤电清洁发展 |
2.3 文献研究综评 |
3 中国煤电行业特征及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国煤电行业发展现状 |
3.1.1 煤电行业投资建设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1.2 煤电行业电力生产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1.3 煤电行业经营状况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2 与世界主要国家及区域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2.1 世界煤电领域电力生产情况对比分析 |
3.2.2 其它电源结构产能情况对比分析 |
3.3 中国主要煤电集团状况 |
3.4 中国煤电行业特征及优势 |
3.5 本章小结 |
4 机制研究——中国煤电清洁化驱动因素 |
4.1 政策因素 |
4.1.1 煤电清洁化相关规制约束-政策激励的演化 |
4.1.2 环境约束: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4.1.3 政策激励:燃煤电厂环保补贴 |
4.2 环保科技 |
4.2.1 煤电烟气污染物典型控制技术分析 |
4.2.2 煤电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创新与发展 |
4.3 执法监督 |
4.3.1 地方政府的执法检查 |
4.3.2 中央政府的环保督察 |
4.4 中国煤电清洁化驱动因素关联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路径研究之一——环境成本内部化:自身投资运维模式 |
5.1 政府、燃煤电厂和环保企业的路径选择 |
5.1.1 政府——补贴路径选择 |
5.1.2 燃煤电厂——投资路径选择 |
5.1.3 环保企业——盈利路径选择 |
5.1.4 清洁化综合路径类型 |
5.2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发展状况 |
5.2.1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演化 |
5.2.2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现状分析 |
5.3 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相关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
5.3.1 模型假设条件 |
5.3.2 模型参变量定义 |
5.4 不同政策条件下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建模分析 |
5.4.1 无补贴政策 |
5.4.2 仅有环保补贴电量政策 |
5.4.3 仅有环保补贴电价政策 |
5.4.4 兼有环保补贴电量和补贴电价政策 |
5.5 算例分析和结果讨论 |
5.5.1 参数取值 |
5.5.2 计算结果 |
5.5.3 分析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路径研究之二——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第三方治理模式 |
6.1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状况 |
6.1.1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演化 |
6.1.2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现状分析 |
6.2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相关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
6.2.1 模型假设条件 |
6.2.2 模型参变量定义 |
6.3 不同政策条件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建模分析 |
6.3.1 无补贴政策 |
6.3.2 仅有环保补贴电量政策 |
6.3.3 仅有环保补贴电价政策 |
6.3.4 兼有环保补贴电量和补贴电价政策 |
6.4 算例分析和结果讨论 |
6.4.1 参数取值 |
6.4.2 计算结果 |
6.5 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比较分析 |
6.5.1 对比分析 |
6.5.2 政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7 成效研究——煤电与其它用煤人为污染源清洁化效果对比 |
7.1 中国煤电清洁化进展 |
7.1.1 机组结构持续升级 |
7.1.2 环保设施全面普及 |
7.1.3 能耗水平显着提升 |
7.1.4 污染排放大幅降低 |
7.2 与其它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分析 |
7.2.1 非发电用煤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
7.2.2 生活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
7.2.3 各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对比分析 |
7.3 煤电清洁化案例研究 |
7.3.1 典型燃煤电厂清洁化案例 |
7.3.2 典型煤电集团清洁化案例 |
7.4 本章小结 |
8 趋势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8.1 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与环境承载力情况 |
8.1.1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8.1.2 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近上限 |
8.2 经济增长与不同用煤人为污染源排放量关系建模分析 |
8.2.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8.2.2 模型构建和曲线拟合 |
8.2.3 分析与讨论 |
8.3 结论及政策启示 |
8.4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秸秆打捆燃料锅炉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 |
1.2.1 世界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 |
1.2.2 我国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 |
1.3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现状 |
1.4 生物质秸秆捆烧技术 |
1.4.1 国外秸秆捆烧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生物质秸秆捆烧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打捆秸秆燃料燃烧特性研究 |
2.1 秸秆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
2.2 热重实验 |
2.2.1 TG、DTG曲线分析 |
2.2.2 燃烧特性指数 |
2.3 打捆秸秆燃烧特性研究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2.3.2.1 实验装置 |
2.3.2.2 实验方法 |
2.3.3 结果分析 |
2.3.3.1 秸秆打捆燃料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
2.3.3.2 秸秆打捆燃料燃烧过程中烟气成分的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秸秆打捆燃料锅炉的设计 |
3.1 设计要点及难点 |
3.2 设计参数 |
3.3 炉排的设计 |
3.3.1 炉排的选型 |
3.3.2 炉排设计计算 |
3.4 炉膛的设计 |
3.4.1 炉膛的设计计算 |
3.4.2 炉拱的设计 |
3.5 进料装置和进料口的设计 |
3.6 受热面的设计及计算 |
3.6.1 炉膛辐射受热面 |
3.6.2 燃尽室辐射受热面 |
3.6.3 锅炉管束对流受热面 |
3.6.4 锅炉烟管对流受热面 |
3.6.5 省煤器对流受热面 |
3.7 除尘器的设计 |
3.8 风机选型 |
3.9 锅炉主体结构及运行原理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秸秆打捆燃料锅炉运行实验 |
4.1 实验装置、仪器及实验材料 |
4.2 锅炉测试内容及方法 |
4.3 热工实验结果 |
4.4 锅炉结渣问题 |
4.5 燃烧机理模型 |
4.6 炉膛内过量空气系数对锅炉性能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7)某企业自备电站燃煤烟气处理装置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燃煤烟气污染现状 |
1.1.2 企业燃煤烟气工艺研究的必要性 |
1.2 企业燃煤烟气处理技术 |
1.2.1 电袋复合除尘技术 |
1.2.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脱硝技术 |
1.2.3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 |
1.3 国内外烟气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1 烟气除尘技术研究 |
1.3.2 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
1.3.3 烟气脱硝技术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企业燃煤烟气处理设施与研究方法 |
2.1 企业及自备电站建设背景 |
2.2 自备电站燃烧系统 |
2.2.1 自备电站燃烧设备 |
2.2.2 燃烧系统工艺流程 |
2.3 自备电站烟气系统 |
2.3.1 SNCR脱硝系统 |
2.3.2 电袋复合除尘系统 |
2.3.3 石灰石-石膏法湿法脱硫系统 |
2.4 研究方法 |
2.5 监测方法 |
2.5.1 自备电站烟气排放执行标准 |
2.5.2 自备电站在线监测系统 |
第3章 企业电站燃煤烟气处理设施运行状态研究 |
3.1 SNCR脱硝工艺运行研究 |
3.1.1 烟气脱硝处理工艺 |
3.1.2 脱硝工艺运行监测数据 |
3.2 燃煤烟气除尘工艺运行研究 |
3.2.1 除尘工艺运行流程 |
3.2.2 除尘工艺运行指标分析 |
3.3 燃煤烟气脱硫工艺运行研究 |
3.3.1 脱硫工艺及操作条件 |
3.3.2 脱硫工艺运行指标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备电站脱硫系统优化运行技术研究 |
4.1 优化运行研究方案 |
4.1.1 石灰石投加量优化研究方案 |
4.1.2 入口烟气温度优化研究方案 |
4.2 石灰石投加量优化运行研究 |
4.2.1 石灰石投加量优化运行 |
4.2.2 钙硫比优化 |
4.2.3 浆液pH优化 |
4.2.4 石灰石投加量的选择 |
4.2.5 优化后脱硫效果分析 |
4.3 入口烟气温度优化运行研究 |
4.3.1 入口烟气温度优化运行 |
4.3.2 不同温度对应脱硫效果分析 |
4.4 优化参数经济性分析 |
4.4.1 脱硫吸收剂成本分析 |
4.4.2 优化后排污费用分析 |
4.5 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生物质成型燃料(BMF)链条锅炉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特性 |
2.1 生物质物理化学特性 |
2.1.1 生物质结构组成 |
2.1.2 生物质堆积密度 |
2.1.3 生物质燃料特性 |
2.2 生物质成型燃料 |
2.2.1 生物质成型燃料成型机理 |
2.2.2 生物质成型燃料物理化学特性 |
2.3 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 |
2.3.1 生物质成型燃料着火及燃烧 |
2.3.2 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影响因素 |
2.4 生物质成型燃料在层燃燃烧设备中的应用 |
2.5 小结 |
第三章 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的结构设计 |
3.1 锅炉设计原则 |
3.2 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的燃烧计算 |
3.2.1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 |
3.2.2 理论空气量和烟气量计算 |
3.2.3 空气焓和烟气焓计算 |
3.2.4 锅炉有效利用热及燃料消耗量计算 |
3.3 锅炉的炉型确定 |
3.4 锅炉炉膛设计 |
3.4.1 炉膛结构的设计 |
3.4.2 炉膛几何特性 |
3.4.3 炉膛结构设计计算 |
3.5 炉排及炉拱设计 |
3.5.1 炉排的选型 |
3.5.2 炉排的设计计算 |
3.5.3 炉拱的设计计算 |
3.6 锅炉燃尽室结构设计 |
3.7 对流受热面的设计 |
3.7.1 锅筒尺寸确定 |
3.7.2 对流管束结构设计 |
3.7.3 锅炉省煤器结构设计 |
3.7.4 空气预热器结构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热力计算 |
4.1 炉膛传热特性 |
4.2 炉膛热力计算 |
4.3 锅炉燃尽室热力计算 |
4.4 锅炉对流管束热力计算 |
4.5 省煤器热力计算 |
4.6 空气预热器热力计算 |
4.7 校核燃烧的热力计算及锅炉优化 |
4.7.1 校核燃料的燃烧特性 |
4.7.2 校核燃料的热量计算 |
4.7.3 锅炉结构的优化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锅炉优化后通风阻力计算 |
5.1 烟道的阻力计算 |
5.2 风道阻力计算 |
5.3 锅炉设备的通风计算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锅炉试验验证 |
6.1 试验目的 |
6.2 试验方法及仪器 |
6.3 试验条件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B 空气、烟气的焓温表 |
(9)钒类袋式除尘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袋式除尘器的发展历史 |
1.2 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
1.3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4 钒类除尘控制存在的问题 |
1.4.1 清灰控制系统的问题 |
1.4.2 风量控制系统的问题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流程 |
2.1 实验设备 |
2.1.1 简述 |
2.1.2 主要设备参数 |
2.2 实验流程 |
第三章 设备阻力测试实验 |
3.1 理论推导计算 |
3.1.1 电机频率预设值计算 |
3.1.2 除尘器设备阻力计算 |
3.2 下限值实验 |
3.2.1 实验计划 |
3.2.2 实验数据测试 |
3.3 上限值实验 |
3.3.1 实验计划 |
3.3.2 实验数据测试 |
3.4 实验数据分析归纳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设计 |
4.1 控制系统简介 |
4.2 程序设计 |
4.2.1 编程语言 |
4.2.2 程序控制逻辑图 |
4.2.3 核心程序代码 |
4.3 画面设计 |
4.3.1 主画面 |
4.3.2 参数设置画面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问题概述 |
5.2 实验问题分析 |
5.2.1 粉尘浓度仪校验 |
5.2.2 清灰系统优化 |
5.3 实验运行效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专利 |
C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证书 |
(10)包头第一热电厂2×300MW机组低温省煤器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锅炉余热回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余热回收的经济效益 |
1.2.2 余热回收的环境效益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程概况 |
2.1 工程简介 |
2.2 机组本体介绍 |
2.3 机组现状及对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组低温省煤器改造方案 |
3.1 改造方案分析 |
3.1.1 进出口水温分析 |
3.1.2 受热面布置分析 |
3.2 改造方案对比分析 |
3.2.1 系统简介 |
3.2.2 主要设计参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组低温省煤器改造技术关键点研究 |
4.1 低温省煤器低温腐蚀的研究 |
4.1.1 酸露点的计算分析 |
4.1.2 排烟温度的选择分析 |
4.1.3 壁温的选择分析 |
4.1.4 传热管壁温的计算 |
4.2 积灰、磨损情况分析及解决办法研究 |
4.3 传热管及烟道材料研究 |
4.3.1 传热管型的选择 |
4.3.2 烟道及支撑板防腐 |
4.3.3 烟道均流装置 |
4.4 低温省煤器对其他设备的影响研究 |
4.4.1 对引风机出力的影响分析 |
4.4.2 低温省煤器对后续设备的影响分析 |
4.5 低温省煤器防冻及防泄漏措施研究 |
4.5.1 低温省煤器防冻措施 |
4.5.2 低温省煤器泄漏检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经济效益分析与投资估算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5.1.1 方案一节煤量分析 |
5.1.2 方案二节煤量分析 |
5.1.3 节水量分析 |
5.1.4 运行费用分析 |
5.2 环境评价 |
5.3 综合评价 |
5.4 投资成本估算 |
5.4.1 估算依据 |
5.4.2 投资估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防止热电除尘器灰斗中积灰的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燃煤电厂300MW机组低低温省煤器的改造设计与运行研究[D]. 张天禄. 山东大学, 2021(12)
- [2]两段式浓缩结晶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的实验研究[D]. 董筱凡. 山东大学, 2020(10)
- [3]低温省煤器在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上的应用[J]. 欧阳连燚,王大为. 能源与环境, 2019(06)
- [4]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除尘系统改造与研究[D]. 戴敏. 江苏大学, 2019(03)
- [5]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D]. 黄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秸秆打捆燃料锅炉的设计与研究[D]. 鲁杰.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7]某企业自备电站燃煤烟气处理装置运行优化研究[D]. 张竣尧.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8]生物质成型燃料(BMF)链条锅炉设计与优化[D]. 彭育明.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9]钒类袋式除尘器控制系统研究[D]. 陶缘.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10]包头第一热电厂2×300MW机组低温省煤器改造研究[D]. 庞自强.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标签:烟气脱硝; 秸秆发电; 工业除尘器; 锅炉除尘器;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