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勐糯铅锌矿接替资源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周鑫[1](2021)在《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与勘查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材料,云南省是有色金属大省,其中的铅锌矿占比很大,随着社会工农业不断的发展,铅锌矿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为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对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加强研究,同时对成矿条件好的地区进行勘查布局。云南省铅锌矿资源规模庞大,大致分布于滇东北的巧家、鲁甸、彝良、会泽,滇西的兰坪、腾冲、保山一带,滇西南的澜沧、芦子园一带,滇东南的文山、蒙自等地。当前云南地区已发现的铅锌矿资源储量中的80%都集中于以上几个矿产地。本论文系统的资料收集,较好地阐述了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及区域成矿要素、成矿模式等,同时,总结了云南省铅锌矿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并对铅锌资源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划分了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类型,主要有滇东北会泽及毛坪碳酸盐岩型铅锌矿、滇西兰坪金顶砂砾岩型铅锌矿、滇西南澜沧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芦子园矽卡岩型铅锌矿、滇东南都龙矽卡岩型铅锌矿,以及其他类型的铅锌矿等。云南省铅锌资源前景相对较好,铅矿静态保障年限小于5年,动态保障程度为10-20年,锌矿静态保障年限小于5年,动态保障程度为5-15年。云南省主要的铅锌矿产勘查布局地段是:(1)滇东北会泽及毛坪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及周缘、(2)滇西兰坪金顶砂砾岩型铅锌矿及周缘、(3)滇西腾冲一带矽卡岩型铅锌矿、(4)滇西保山及周缘矽卡岩、碳酸盐岩型铅锌矿、(5)滇西南芦子园-班老一带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6)滇西南澜沧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及周缘、(7)滇东南都龙矽卡岩型铅锌矿及周缘。对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道会,文德潇,吴文飞,周子高[2](2020)在《云南龙陵县勐兴铅锌矿床蚀变特征及找矿潜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勐兴铅锌矿床是保山-镇康Pb、Zn、Hg、稀有金属矿成矿带内的大型铅锌矿床,矿床由一套层纹状灰岩、泥灰岩所包裹,其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形态受层间滑动-破劈理带控制,具有一层为主,多层含矿及尖灭再现、分支复合现象。通过大比例尺钻孔编录、平-剖面蚀变组合划分以及镜下矿物学特征研究表明:①矿区方解石化发育最广泛。②矿区蚀变组合可以划分为方解石-硅化带、黄铁矿化带、肉红色-灰绿色硅化灰岩带。③矿区近矿蚀变岩可划分为肉红色夹绿色纹层状微晶含白-绢云母灰岩、浅肉红色夹浅黄绿色薄层状微晶含泥质-绢云母灰岩、灰白色夹黑色纹层状微晶含泥质-绢云母灰岩。结合前人认识以及近期勘查成果,认为矿床为沉积-改造型,其深部可能受到与岩体(隐伏)、岩脉的叠加成矿作用,具有寻找铅锌多金属矿的潜力。
全志方[3](2020)在《云南省龙陵县勐糯铅锌矿床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滇西勐糯铅锌矿床位于保山-镇康地块勐糯向斜东翼,是三江成矿带中重要的大型铅锌矿床。矿区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和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通过对矿床C、O、S、Pb、Sr同位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研究,并与保山地块多处金属矿床(芦子园、金厂河、水头山、西邑、放羊山)进行了对比,对勐糯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总结该矿床的成矿规律、成矿机制及矿床成因。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勐糯铅锌矿床矿体的分布受保山-施甸复式向斜南段的次级勐糯向斜控制,勐糯向斜东翼的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下段(S21)为矿体主要产出部位,矿体呈近SN向产出,矿带长约10km。2、通过对研究区实地野外地质调查及光片鉴定,结合前人研究,将成矿期次主要分为:(1)沉积期:主要形成黄铁矿,伴生有方解石。(2)热液成矿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I,主要形成黄铁矿,伴有少量重晶石;阶段II,主成矿阶段,主要形成方铅矿和闪锌矿,呈浅黄色-红色-红棕色,细粒条带状、团斑状、浸染状或胶状产出;阶段III,主要形成方铅矿和闪锌矿,呈棕褐色-浅黄色粗粒状,横切阶段II形成的方铅矿。(3)表生期:主要形成褐铁矿等次生氧化矿物。3、微量元素特征中,结晶灰岩与其它距离矿体相对较远的围岩对比,Pb、Zn元素迁移规律明显;对比中国沉积岩丰度及矿区背景值,显示矿区主要成矿元素背景值均远高于中国沉积岩丰度;研究区围岩与铅锌矿石具有十分相似的稀土配分曲线,同样具有Eu的负异常,无Ce异常或微弱正异常,且铅锌矿石ΣREE略低于围岩。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指示围岩提供部分物质来源。4、同位素特征:(1)C、O同位素,热液方解石的δ13CPDB值分析得出,热液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导致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为成矿流体提供了C、O同位素来源。同时热液与围岩的水岩反应使得热液方解石在本区碳酸盐岩围岩中发生沉淀。表明其成矿流体来源于碳酸盐岩脱气或含盐卤水与沉积岩相互作用所形成。(2)S同位素,δ34S值均为正值且变化范围不大,富集重硫同位素,组成较为稳定,表明成矿过程中物理化学环境未发生明显变化。δ34S值总体上呈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的特征,且闪锌矿和方铅矿δ34S值有部分重叠,表明该成矿阶段的闪锌矿与方铅矿之间的S是在同位素平衡的情况下沉淀,同时也说明矿床成矿热液中硫化物是在平衡共生条件下形成的矿物组合,沉淀于同一物化体系。并与保山地块内典型热液矿床(芦子园、金厂河、水头山、西邑、放羊山)δ34S值均有相似性。综合分析研究区内δ34S变化区间,发现S主要来源于同期海水硫;TSR和BSR作用发生条件和对δ34S分馏影响,认为硫酸盐的演化与TSR模式紧密相关,结合成矿温度指示成矿流体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运移,淋滤、萃取和活化了志留系富含硫酸盐的结晶灰岩热化学还原反应中产生的硫;(3)Pb同位素,投图表明来源于上地壳。绝对年龄反映出矿石铅形成于中志留系(S2)与早泥盆系交换的过渡期,与含矿层位时代相符合;(4)Sr同位素,具有明显高放射成因锶,推测由于热水溶液对赋矿地层中的碎屑岩选择性优先淋滤所形成的。同时Sr同位素比值的平均值为0.71878,显示出硫化物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壳源与深部地壳或地幔混合。5、勐糯铅锌矿床同位素数据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含盐卤水与沉积岩相互作用的特征,矿化剂主要来自围岩和上地壳,少量来自地幔。成矿机制为:燕山期班公湖-怒江洋缝合带闭合碰撞阶段,发生的岩浆侵位作用为通过节理、裂隙由地表向褶皱核部运移的大气降水提供了矿物质和热能,该过程形成的深循环大气降水与岩浆卤水混合而形成成矿流体;成矿流体沿F10断裂及部分SN向断裂,进入F10断裂呈小角度相交的次一级断裂及裂隙中,最终进入到碳酸盐岩地层破碎带。在运移过程中萃取流经仁和桥组海相碳酸盐岩层的含矿物质,于有利的地质、构造部位卸载并沉淀成藏。矿床具有低温、后生成矿等特征,结合成矿物质来源,认为勐糯铅锌矿床为MVT型。
刘锦康[4](2020)在《滇西勐兴铅锌矿床典型矿物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滇西勐兴铅锌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保山地块中西部,是地块内迄今勘查程度最高的大型铅锌矿床。由于该矿床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其成因认识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为基础,应用ICP-MS和LA-ICPMS对不同阶段的方解石、闪锌矿和黄铁矿进行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以期揭示成矿流体来源及其物化条件,初步探讨该矿床的成矿机制和矿床成因。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该矿床受近SN向的勐兴向斜和产于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下段地层的层间破碎带联合控制,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及豆荚状赋存于层纹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中。矿石发育脉状、角砾状及浸染状等典型构造,显示后生成矿的特征。矿物组合简单(闪锌矿、方铅矿及方解石为主),围岩蚀变微弱(碳酸盐化为主)。这些特征均与典型的MVT型铅锌矿床较为一致。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阶段Ⅱ方解石的稀土总量、特征参数及配分模式与围岩地层较为相似,而阶段Ⅲ方解石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在Y/Ho-La/Ho关系图中,显示它们为相同来源不同阶段的产物。阶段Ⅱ闪锌矿以富Cu、Cd、Sb为特征,而阶段Ⅲ闪锌矿主要富集Cd,总体贫Fe、Mn、In、Sn和Co;阶段Ⅰ和阶段Ⅱ黄铁矿中的各微量元素的含量较为接近且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整体以富Ni、As、Sb贫Sn、Bi为特征。这些特征也与MVT型铅锌矿床较为一致。方解石和闪锌矿的Y/Ho值与围岩地层较为接近,表明勐兴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封存于地层中的盆地热卤水。方解石的δEu和δCe特征参数及闪锌矿的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和地质温度计表明热液早期成矿流体以低温、富Cd及还原性为特征,通过热化学还原作用形成了大量的S2-,并与金属离子Zn2+、Pb2+等结合,形成了大量硫化物;热液晚期成矿流体可能受到地块内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影响,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部分热量,导致该阶段成矿温度略微升高,该阶段成矿流体仍具有富Cd、还原性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勐兴矿床地质特征及方解石、闪锌矿和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典型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MVT型)较为相似,表明该矿床属于MVT型。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我们认为该矿床是在中特提斯洋(怒江洋)闭合后腾冲地块与保山地块发生陆陆碰撞挤压作用背景下形成的。
刘锦康,邓明国,李余华,刘阳[5](2020)在《滇西勐兴铅锌矿床闪锌矿ICP-MS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认为勐兴铅锌矿床是滇西保山地块内迄今勘查程度最高的大型铅锌矿床。由于该矿床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其成因认识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使用ICP-MS对该矿床中主要矿石矿物闪锌矿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以探讨该矿床的成矿作用。结果表明,该矿床各阶段闪锌矿的颜色、Fe和Mn含量及Ge/In值特征指示矿床的成矿流体温度不高,可能为与低温盆地流体有关的铅锌矿床。此外,闪锌矿以ΣREE较低、LREE/HREE值大和δEu值小为特征,暗示闪锌矿形成于亏损Eu的还原性流体。结合矿床地质特征、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及lnGa-lnIn关系判别图解认为,勐兴铅锌矿床属于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MVT型)。
杨青[6](2019)在《滇西勐糯铅锌矿区赋矿围岩结晶灰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勐糯铅锌矿是三江成矿带中重要的大型铅锌矿床,矿区位于勐糯向斜东翼,矿体大多顺层产于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下段(S21),该层主要出露结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板理化灰岩、板理化钙质泥岩等,其中结晶灰岩是矿体主要的赋存围岩,铅锌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结晶灰岩中。结晶灰岩不仅是容矿围岩,同时也是矿区重要找矿标志,其系统研究不仅对该矿床的成因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矿区深边部找矿提供了依据。本文在系统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通过对矿区围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探讨了其沉积类型、沉积环境、变质变形作用及元素迁移机制,并总结了结晶灰岩的成因及与成矿的关系。(1)结晶灰岩与其它围岩野外产状及镜下特征区别明显,其层厚不稳定,存在顺层尖灭再现、膨胀收缩现象。结晶灰岩主要由方解石及少量白云石、石英、黄铁矿等组成,方解石多呈半自形细-中晶,大小为0.20.5 mm,彼此紧密镶嵌,部分方解石碎粒化,被搓碎呈糜棱状(<0.02 mm)或碎粒状(<0.1 mm)。(2)结晶灰岩ΣREE为60.75×10-6,(La/Yb)N为8.11,δEu为0.69,δCe为1.06。其它围岩ΣREE为232.02×10-6,(La/Yb)N为11.17,δEu为0.61,δCe异常不明显。结晶灰岩与其它围岩具有十分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指示它们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及成岩机制。(3)矿区围岩Al2O3-SiO2岩石热水成因模式图、U-Th关系图及Al-Fe-Mn三角图解指示它们并非热水沉积,均为正常海相沉积。据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对勐糯铅锌矿区围岩沉积环境进行识别,本区大地构造背景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为开放的氧化浅海环境,生物繁多,沉积期间气候较为干旱。(4)结晶灰岩的形成主要与两期构造热事件有关。第一期构造作用使原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发生破碎,主要为脆性变形,含矿热液沿破碎裂隙注入,使方解石发生重结晶,形成粒度为0.20.5mm的结晶灰岩;第二期构造作用对第一期形成的结晶灰岩进行叠加改造,使部分结晶灰岩发生糜棱岩化,形成糜棱岩化结晶灰岩,部分颗粒粗大的方解石晶屑残留在糜棱岩化方解石碎基中,为两期构造的先后顺序提供有力证据。(5)成矿期热液方解石及结晶灰岩C、O同位素在δ13CPDB-δ18OSMOW图中均落入海相碳酸盐岩溶解区域,并且热液方解石投点呈水平分布,指示结晶灰岩与含矿热液发生水岩反应,为含矿热液提供部分C、O同位素来源,并使矿石沉淀。(6)据铅锌矿石、热液方解石与结晶灰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对比,发现它们与结晶灰岩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指示结晶灰岩可能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吕品翰[7](2019)在《滇西龙陵锰糯铅锌矿床闪锌矿矿物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勐糯铅锌矿是滇西地区三江成矿带中较大型的铅锌矿床之一,位于云南省龙陵县勐糯镇。地处怒江大断裂东支与勐波罗河大断裂的交汇处,同时也处于姚关-酒房复式向斜南端的勐糯向斜的东翼。矿体赋存于早古生界志留系栗柴坝组的层纹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生物礁灰岩中。本文主要以勐糯铅锌矿矿床中闪锌矿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矿区及周边地层野外踏勘、井下矿体空间形态及矿石、围岩特征勘查,采集相应的岩石和矿石样品;然后将采集的各种样品通过室内处理、观察和比较,了解和掌握该矿区的矿床地质特征和不同位置的矿床中闪锌矿的形态和产出特征,进行矿床的成矿期次划分和矿床中闪锌矿的阶段划分;之后利用校内外不同实验室的电子探针分析仪、等离子质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实验仪器,对该矿床中不同阶段闪锌矿的化学特征和晶体特征等矿物化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推测该矿床的矿床成因并确定矿床类型。结合该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中不同矿体的闪锌矿的形态和产出特征可以将勐糯铅锌矿的成矿期次划分为沉积期、热液期和表生期。也可将矿床中闪锌矿依据成矿作用的先后顺序划分为沉积期的第一阶段闪锌矿、热液早期的第二阶段闪锌矿和热液晚期的第三阶段闪锌矿:(1)、沉积期的第一阶段闪锌矿是呈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的矿物组合形式的棕红色闪锌矿;(2)、热液早期的第二阶段是呈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的矿物组合形式的棕色-棕黄色闪锌矿;(3)、热液晚期的第三阶段闪锌矿是呈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石英脉和闪锌矿-黄铁矿-方解石脉的矿物组合形式的茶色-浅黄色闪锌矿。三个阶段闪锌矿的矿物化学特征均有所不同。第一阶段的闪锌矿中各种化学元素含量的测试结果相对正常和稳定;晶体常数值较为接近,变化范围为5.4095-5.411?,与理论值最5.41?为接近,这与其沉积环境有关。第二阶段的闪锌矿中各种化学元素含量的测试结果变化范围变化较大,总体表现为相对富集Fe、Mn、Te、In等元素;闪锌矿的晶体常数值变化范围较大,为5.4115-5.4159?,比理论值5.41?明显偏高,反映了该阶段闪锌矿位于热液成矿的早期,成矿温度较高。第三阶段的闪锌矿中各种化学元素含量的测试结果变化范围略大,总体上表现为相对富集Cd、Ga、Ge等元素;闪锌矿的晶体常数变化范围略大,为5.4067-5.409?,比理论值5.41?略低反映了该阶段闪锌矿位于热液成矿的晚期,成矿温度相对第二阶段有明显的降低。根据勐糯铅锌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中闪锌矿的矿物化学特征,同时结合前人对该矿床的研究成果,推测该矿床的矿床成因为:早古生界志留系的浅海相沉积成矿环境;大致在175℃-230℃的中低温热液成矿温度;浅地层重碳酸盐型热卤水和浅地层重碳酸盐型热卤水与大气降水组合的这两种热液期的成矿流体;主要为陆源与沉积围岩,其次为生物分馏、构造热液等组成的多类型成矿物质来源。根据本文研究的三个阶段闪锌矿的矿物化学特征及矿体的空间分布和产出形态,推断出该矿床热液期的成矿热液流动方向为是从矿区的深部到浅部,同时受矿区构造的影响,矿液通道并非简单的直上直下或者从一侧到另一侧,而是跟随构造形成较大范围、多条通道、复杂上升的过程。同时发现该矿床与MVT型铅锌矿床有很多相似之处。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推断,勐糯铅锌矿矿床可能为MVT型铅锌矿床。
刘彦钊[8](2019)在《云南省龙陵县勐糯铅锌矿区地质构造对坑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勐糯铅锌矿是我国三江地区保山成矿带中重要的大型铅锌矿床,矿区位于呈南北向展布的姚关-酒房复式向斜南端的勐糯次级向斜东翼。矿区矿体大多赋存于受南北向层间纵断裂控制的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结晶灰岩中。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公养河群、奥陶系、志留系下统下仁和桥组、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上下段、志留系上统栗柴坝组、泥盆系下统向阳寺组、泥盆系中统何元寨组、三叠系中统、侏罗系中统勐戛组、第四系。矿区构造发育,断层以北西向和南北向的压扭性断层、东西向的张性断层以及顺层断层为主;节理以近南北向、北西-南东向的剪节理为主,部分发育东西向张节理;褶皱主要为小型的平卧褶皱、揉皱和断层附近的牵引构造。矿区从1958年开始大规模开采,从最初的地表开采向地下深部开采发展,目前开采深度已达到地面以下660m。随着地下开采的深入坑道不可避免的穿越构造发育区。坑道的开挖扰动周围岩体,破坏了原岩的结构,而构造周围的岩体分布复杂往往是矿山事故高发区域。本文在对矿区860坑200-550所有中段以及948坑和795坑部分中段系统的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总结矿区构造发育特点,认为断层构造和节理构造对坑道围岩影响较大。选取矿区主要引起坑道围岩失稳的构造典型构造,选定合理参数利用离散元法建立节理坑道模型,研究矿区节理对坑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法建立断层坑道模型,研究不同断层对围岩的影响。旨在研究该矿区构造发育区坑道的破坏规律、分析不同构造对坑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的因素。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1)矿区主要引起围岩失稳的构造为断层和节理。(2)剪节理区坑道围岩失稳主要出现在拱顶,张节理区坑道围岩失稳主要出现在拱肩和帮部。(3)断层对坑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明显,主要表现为顺层断层>张性断层>压扭性断层。断层宽度越大对坑道围岩的稳定性影响越大。断层倾角越陡对坑道围岩的稳定性影响越大。(4)根据井下观察和室内数值模拟研究发现,矿区北西向断层发育地区坑道稳定;南北向断层和东西向断层发育区坑道不稳定;顺层断层发育区坑道极为不稳定。
赵飞,谢恩彩,张权[9](2018)在《对比云南勐糯铅锌矿床谈勐兴西铅锌矿区的找矿潜力》文中研究指明云南三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带,仅保山—镇康一带就已发现勐糯、核桃坪、西邑、芦子园等中—大型铅锌矿床。勐兴西铅锌矿区位于勐糯次级向斜西翼,对比勐糯铅锌矿床,勐兴西铅锌矿区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随着勘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其铅锌找矿前景令人期待。
陈飞[10](2018)在《滇西龙陵勐糯铅锌矿构造控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勐糯铅锌矿位于保山市龙陵县勐糯镇勐糯向斜的东翼,矿床主要呈近南北向展布,受地层、岩性及构造控制明显,矿区在构造控矿方面研究几乎空白,本文结合矿区研究的薄弱环节,在总结前人资料和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完成对勐糯铅锌矿矿区构造特征、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构造期次划分、不同类型构造控矿作用、构造应力场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的分析,并建立勐糯矿区构造-沉积-成矿模式和构造-岩浆-成矿模式。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通过野外地质现象观察、室内光薄片鉴定成果和铅锌品位总体混合筛分实验结果,将矿床的成矿期次划分为沉积喷流期和构造-热液期两个成矿期次。2、矿区内主要发育褶皱、层间破碎带、断裂和节理构造,构成褶皱-断裂-层间破碎带和节理(裂隙)构造系统,矿区内断裂和节理各个方向均有发育,但以近SN向、近EW断裂构造和层间破碎带最为发育,且不同方向的构造表现出不同力学特征和构造岩特征,而不同类型相同方向的构造则表现为相同力学特征。3、保山-施甸复式向斜南段的次级勐糯向斜控制区内矿床的分布;近SN向的F10断裂为矿区主要导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展布方向;与SN向断裂斜交的次一级断裂为矿区的配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空间产出部位;层间破碎带为矿区的主要含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产出特征;而近EW和NW向断裂构造则为成矿后期构造,主要对矿体具有破坏作用。4、矿区构造应力场主要经历了EW向挤压-SN向挤压-SN向拉张-NE向挤压的演化过程,并将矿区控矿构造划分为成矿前期、成矿期和成矿后期三个演化期次,成矿前期受EW向挤压作用,产生近SN向压扭性构造和层间滑动带;成矿期受SN向挤压作用,叠加改造后形成SN向张扭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成矿后期由EW应力形成近EW、NW向断裂,NE向应力造成SN向断裂的走滑。矿体主要形成在SN向挤压应力阶段。5、成矿前构造形成了勐糯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深循环流体液萃取基底地层含矿物质,后沉淀于低洼礁后局限盆地,形成志留系下仁和桥组沉积建造,构成沉积成岩期的构造-沉积-成矿模式,成矿期(燕山期)构造不仅形成了向斜、断裂,而且带来了深部岩浆的侵位,岩浆为深循环大气降水提供矿物质和热能,构成岩浆-含矿热液,在褶皱-断裂-层间破碎带和裂隙构造系统的导、运、移、储作用下,构成构造-岩浆-热液-成矿模式。
二、勐糯铅锌矿接替资源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勐糯铅锌矿接替资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与勘查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研究现状 |
1.2.2 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研究现状 |
1.2.3 铅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3 论文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国内外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1 世界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2 国内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3 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3.1 自然概况 |
2.3.2 铅锌矿产资源基本概况 |
2.3.3 铅锌矿产资源储量概况 |
2.4 铅锌矿产资源需求预测 |
第三章 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床类型及成矿特征 |
3.1 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分布特征 |
3.2 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床类型及成矿特征 |
3.2.1 碳酸盐岩型铅锌矿 |
3.2.2 砂砾岩型铅锌矿 |
3.2.3 火山岩型铅锌矿 |
3.2.4 矽卡岩型铅锌矿 |
第四章 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
4.1 云南省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
4.2 云南省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
4.3 铅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分析 |
第五章 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布局 |
5.1 矿业环境分析 |
5.1.1 矿产资源整合 |
5.1.2 云南地缘经济地位优势 |
5.2 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布局 |
5.2.1 加大铅锌资源勘查力度意义重大 |
5.2.2 勘查布局原则 |
5.2.3 勘查布局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2)云南龙陵县勐兴铅锌矿床蚀变特征及找矿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 |
2 矿区地质 |
3 蚀变特征 |
3.1 蚀变类型 |
3.2 蚀变组合分布特征 |
3.3 近矿蚀变组合分带特征 |
4 找矿潜力 |
5 结论 |
(3)云南省龙陵县勐糯铅锌矿床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研究区交通位置 |
1.2.2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矿区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乌木寨构造岩浆岩带 |
2.4.2 勐糯构造岩浆岩带 |
2.4.3 勐捧构造岩浆岩带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地质概况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 |
3.3 矿床地质特征 |
3.3.1 矿体地质特征 |
3.3.2 矿石矿物特征 |
3.3.3 围岩蚀变 |
3.4 成矿期次划分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 |
4.1 微量元素特征 |
4.2 稀土元素特征 |
4.3 同位素特征 |
4.3.1 C、O同位素特征 |
4.3.2 S同位素特征 |
4.3.3 Pb同位素特征 |
4.3.4 Rb、Sr同位素特征 |
第五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 |
5.1 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
5.1.1 成矿流体来源 |
5.1.2 成矿金属元素来源 |
5.2 矿床成矿环境 |
5.3 矿床成因讨论 |
5.4 矿床成矿机制 |
5.5 成矿规律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6.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6.2 存在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4)滇西勐兴铅锌矿床典型矿物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1.2.2 地块内同类矿床的研究现状 |
1.2.3 勐兴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进度安排及完成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裂 |
2.3 岩浆岩 |
2.3.1 基性岩 |
2.3.2 酸性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产出特征 |
3.5 矿石、矿物特征 |
3.6 围岩蚀变 |
3.7 成矿阶段划分 |
3.8 成矿地质体特征 |
第四章 矿物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 方解石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
4.1.1 样品采集及测试流程 |
4.1.2 测试结果 |
4.2 金属矿物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
4.2.1 样品采集及测试流程 |
4.2.2 闪锌矿微量元素测试结果 |
4.2.3 黄铁矿微量元素测试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5.1 方解石的成因联系 |
5.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5.3 成矿温度 |
5.4 成矿机制 |
5.5 矿床成因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5)滇西勐兴铅锌矿床闪锌矿ICP-MS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来源和分析方法 |
4 分析结果 |
4.1 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
4.2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
5 讨论 |
5.1 闪锌矿的稀土元素示踪 |
5.2 成矿温度 |
5.3 矿床成因 |
6 结论 |
(6)滇西勐糯铅锌矿区赋矿围岩结晶灰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研究区交通位置 |
1.2.2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
1.3 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及其围岩研究现状 |
1.3.1 沉积地球化学方法研究现状 |
1.3.2 碳酸盐岩围岩与矿体之间的关系研究现状 |
1.3.3 结晶灰岩研究现状 |
1.4 矿区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乌木寨构造岩浆岩带 |
2.4.2 勐糯构造岩浆岩带 |
2.4.3 勐捧构造岩浆岩带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地质概况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床地质 |
3.2.1 矿体地质特征 |
3.2.2 矿石矿物特征 |
3.2.3 围岩蚀变 |
第四章 结晶灰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4.1 结晶灰岩地质特征 |
4.2 结晶灰岩岩相学特征 |
4.3 结晶灰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1 样品采集及分析 |
4.3.2 主量元素特征 |
4.3.3 微量元素特征 |
4.3.4 稀土元素特征 |
4.4 结晶灰岩成因 |
4.4.1 沉积类型 |
4.4.2 大地构造背景判别 |
4.4.3 沉积环境分析 |
4.4.4 变质变形过程 |
4.4.5 小结 |
第五章 结晶灰岩与成矿的关系 |
5.1 结晶灰岩与矿体空间关系 |
5.2 结晶灰岩与矿体物质来源关系 |
5.2.1 C、O同位素特征 |
5.2.2 稀土元素特征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6.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6.2 存在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滇西龙陵锰糯铅锌矿床闪锌矿矿物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研究区交通位置 |
1.2.2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矿物化学特征研究现状 |
1.3.2 闪锌矿矿物化学特征研究现状 |
1.4 矿区研究现状 |
1.4.1 成矿带研究 |
1.4.2 矿体、矿石地质特征研究 |
1.4.3 矿床成因研究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5.3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新元古界 |
2.2.2 震旦系-寒武系公养河群 |
2.2.3 寒武系 |
2.2.4 奥陶系 |
2.2.5 志留系 |
2.2.6 泥盆系 |
2.2.7 石炭系 |
2.2.8 二叠系 |
2.2.9 三叠系 |
2.2.10 侏罗系 |
2.2.11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构造 |
2.3.1.1 姚关-酒房复式向斜 |
2.3.1.2 李埂楞向斜 |
2.3.1.3 匡家寨背斜 |
2.3.1.4 大汪塘向斜 |
2.3.2 断裂构造 |
2.3.2.1 怒江断裂 |
2.3.2.2 勐波罗河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乌木寨构造岩浆岩带 |
2.4.2 勐糯构造岩浆岩带 |
2.4.3 勐捧构造岩浆岩带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 |
3.3 岩浆岩 |
3.4 矿床特征 |
3.5 矿体特征 |
3.6 矿石特征 |
3.6.1 矿石类型 |
3.6.1.1 工业类型 |
3.6.1.2 自然类型 |
3.7 矿物特征 |
3.7.1 矿物产出特征 |
3.7.2 矿石结构构造 |
3.7.2.1 矿石结构 |
3.7.2.2 矿石构造 |
3.8 成矿期次划分 |
第四章 闪锌矿矿物化学特征研究 |
4.1 闪锌矿的产出特征 |
4.2 闪锌矿的化学成分特征 |
4.2.1 分析方法 |
4.2.2 主量元素特征 |
4.2.3 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
4.3 闪锌矿的晶体特征 |
4.3.1 分析方法 |
4.3.2 晶胞参数变化特征 |
第五章 矿床成因及类型 |
5.1 成矿环境 |
5.2 成矿温度 |
5.3 成矿流体 |
5.4 成矿物质 |
5.5 成因类型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攻读硕士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参与和承担的项目 |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主要奖励 |
附录 D 勐糯铅锌矿区矿物特征图 |
(8)云南省龙陵县勐糯铅锌矿区地质构造对坑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地质构造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2 勐糯铅锌矿区构造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乌木寨构造岩浆岩带 |
2.4.2 勐糯构造岩浆岩带 |
2.4.3 勐捧构造岩浆岩带 |
2.5 区域矿产 |
2.6 区域地壳稳定性 |
第三章 矿区地质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2.1 褶皱构造 |
3.2.2 断裂构造 |
3.2.3 节理 |
3.3 矿床地质特征 |
3.3.1 矿体特征 |
3.3.2 矿石特征 |
3.3.3 矿体围岩与夹石 |
3.3.4 围岩蚀变 |
3.4 井下围岩稳定性 |
3.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四章 基于3DEC的节理岩区坑道模拟 |
4.1 离散元法简介 |
4.1.1 离散元的核心思路 |
4.1.2 离散元的模拟过程 |
4.2 三维离散元法3DEC |
4.3 节理岩区坑道模拟 |
4.3.1 模型参数 |
4.3.2 基本假定 |
4.3.3 边界条件 |
4.3.4 监测点布置 |
4.4 节理岩区坑道数值分析 |
4.4.1 灰岩区坑道模型位移、应力分析 |
4.4.2 千枚岩区坑道模型位移、应力分析 |
4.5 矿区节理岩体坑道破坏规律分析 |
4.5.1 剪节理发育区坑道破坏规律 |
4.5.2 张节理发育区坑道破坏规律 |
4.6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FLAC3D的断层区坑道模拟 |
5.1 有限差分法简介 |
5.2 FLAC3D软件简介 |
5.2.1 FLAC3D的求解过程 |
5.3 断层区坑道模拟 |
5.3.1 模型参数 |
5.3.2 基本假定 |
5.3.3 边界条件 |
5.3.4 监测点布置 |
5.4 模拟计算过程 |
5.4.1 构建物理模型框架 |
5.4.2 断层力学性质对坑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5.4.3 断层宽度对坑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5.4.4 断层倾角对坑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9)对比云南勐糯铅锌矿床谈勐兴西铅锌矿区的找矿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围岩蚀变 |
3 矿床地质特征及物、化探特征对比 |
4 勐兴西铅锌矿区找矿前景探讨 |
5 找矿方向 |
(10)滇西龙陵勐糯铅锌矿构造控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研究区交通位置 |
1.2.2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
1.3 研究现状 |
1.3.1 构造控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构造-岩浆-成矿研究 |
1.3.3 构造-建造-成矿研究 |
1.3.4 构造-流体-成矿研究 |
1.3.5 矿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5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三江特提斯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2.3 保山-镇康地块地质构造特征及矿床类型 |
2.4 区域地质概况 |
2.4.1 地层 |
2.4.2 构造 |
2.4.3 岩浆岩 |
2.4.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地质概况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 |
3.3 岩浆岩 |
3.4 矿床地质特征 |
3.4.1 含矿层位特征 |
3.4.2 矿床特征 |
3.5 矿体特征 |
3.6 矿石特征 |
3.6.1 矿石类型 |
3.7 矿物特征 |
3.7.1 矿物产出特征 |
3.7.2 矿石结构构造 |
3.8 成矿期次划分 |
3.8.1 品位数据概率法划分铅、锌成矿期次 |
3.8.2 成矿期次与矿物组合 |
第四章 矿区构造特征 |
4.1 褶皱构造特征 |
4.1.1 褶皱构造 |
4.1.2 地层倒转分析 |
4.2 断裂构造特征 |
4.2.1 层间含矿断裂 |
4.2.2 F10断裂 |
4.2.3 近EW向断裂 |
4.2.4 NW向断裂 |
4.2.5 断裂带构造岩构造特征 |
4.3 节理构造特征 |
4.3.1 矿区中段节理构造特征 |
4.3.2 矿区地表节理构造特征 |
4.4 小结 |
4.4.1 断裂构造特征小结 |
4.4.2 节理构造特征小结 |
第五章 构造控矿分析 |
5.1 区域构造控岩控矿分析 |
5.1.1 褶皱构造控矿作用 |
5.1.2 断裂构造控岩控矿作用 |
5.2 矿区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
5.2.1 褶皱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
5.2.2 断裂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
5.2.3 节理及破劈理控矿作用分析 |
5.2.4 显微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
5.3 构造应力场演化与成矿作用 |
5.3.1 构造应力场分析及演化 |
5.3.2 构造应力场演化与成矿作用 |
5.4 构造控矿模式 |
5.4.1 勐糯铅锌矿控矿基本特征 |
5.4.2 构造-沉积-成矿模式 |
5.4.3 构造-岩浆-热液-成矿模式 |
第六章 结论 |
6.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6.2 存在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参与和承担项目 |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主要奖励 |
四、勐糯铅锌矿接替资源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与勘查布局研究[D]. 周鑫.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云南龙陵县勐兴铅锌矿床蚀变特征及找矿潜力[J]. 王道会,文德潇,吴文飞,周子高. 矿产勘查, 2020(07)
- [3]云南省龙陵县勐糯铅锌矿床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研究[D]. 全志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滇西勐兴铅锌矿床典型矿物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D]. 刘锦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5]滇西勐兴铅锌矿床闪锌矿ICP-MS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刘锦康,邓明国,李余华,刘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0(01)
- [6]滇西勐糯铅锌矿区赋矿围岩结晶灰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杨青.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滇西龙陵锰糯铅锌矿床闪锌矿矿物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D]. 吕品翰.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云南省龙陵县勐糯铅锌矿区地质构造对坑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D]. 刘彦钊.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对比云南勐糯铅锌矿床谈勐兴西铅锌矿区的找矿潜力[J]. 赵飞,谢恩彩,张权. 世界有色金属, 2018(04)
- [10]滇西龙陵勐糯铅锌矿构造控矿分析[D]. 陈飞.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