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0例青少年鼻旁窦X线常规检查分析

1. 100例青少年鼻旁窦X线常规检查分析

一、1.100例青年副鼻窦X线常规检查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樊长征[1](2016)在《补中柴前连梅煎减少支气管扩张患者急性加重次数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支气管扩张是呼吸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继发性支气管扩张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为支气管感染和支气管阻塞,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大部分中医药专家认为在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的病因病机以风、痰、热、毒、虚为主,虚主要以气虚为主。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长期小剂量口服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的研究引起大家关注,发现长期小剂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维持性治疗可显着减少急性加重的发生次数。中医药治疗在整体调节、改善机体状况、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减少稳定期急性加重次数的研究相对较少,加强中医药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的研究,减少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临床中发现柴前连梅煎治疗咳嗽日久,咳吐青绿痰病证,效果非常好,而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反复咳吐青绿痰与之咳嗽日久,咳吐青绿痰病证非常相似。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理论,同时根据稳定期支气管扩张肺脾气虚、痰热蕴肺的基本病机,组建了补中柴前连梅煎,从补元气,泻阴火,祛痰热方面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以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因此,我们开展了补中柴前连梅煎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次数影响的初步研究,为中医药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提供依据。目的:初步探讨补中柴前连梅煎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次数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选择70例稳定期无咯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与补中柴前连梅煎及阿奇霉素片治疗12周,随访12周。采用主要疗效指标(急性加重次数、症状评分、肺功能)及次要疗效指标(血清免疫球蛋白、L6, mMRC评分,FACED评分)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急性加重次数两组患者在3周、6周、9周、12周及随访12周急性加重次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12周期间试验组的急性加重次数为0.49次/人,对照组为0.50次/人;随访12周内试验组的急性加重次数为0.48次/人,对照组为0.53次/人。两组在3周、6周、9周、12周及随访12周急性加重频次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症状评分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两组之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0周、3周、6周及9周症状评分实测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12周试验组症状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症状评分组内前后比较都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在咳嗽、咯痰、胸闷气短、乏力、纳呆、自汗、腹胀及面色黄症状改善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3肺功能两组治疗后VC、FEV1百分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FEV1/FVC百分比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FEV1/FVC百分比试验组为74.30±11.046,对照组为61.40±14.377。两组患者肺功能组内前后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 FACED评分及mMRC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FACED评分及mMRC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mMRC评分组内前后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FACE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5免疫球蛋白及IL6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球蛋白及IL6单项指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免疫球蛋白及IL6组内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补中柴前连梅煎能明显减少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急性加重次数。2补中柴前连梅煎能减轻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的呼吸困难严重程度,明显改善稳患者的临床症状。

王晓义[2](2014)在《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入住石河子地区某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特点,致病真菌的耐药情况,抗真菌药物治疗情况及效果。分析ICU病房IFI感染的危险因素,评价抗真菌药物使用规范性、合理性,为防治IFI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ICU经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IFI患者的一般情况、致病真菌的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真菌药物情况,治疗转归等。参照药品说明书及相关真菌病治疗指南,建立抗真菌药物应用评价标准,对临床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开展抗真菌药物的利用评价。以临床诊断及确诊患者为IFI组,随机选取非IFI患者为对照组,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ICU患者发生IFI的危险因素,利用SPSS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符合调查条件的546例患者中发现113例IFI患者,发病率为20.70%,其中确诊7例,临床诊断71例,拟诊35例。从血液、尿液、痰液、胸腹水、伤口分泌物等标本中共分离出菌株61株均为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49株(80.3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药物对真菌的敏感性有明显的差异。107例患者行抗真菌药物治疗,其中经验治疗33例,抢先治疗67例,目标治疗7例。共有氟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等4种药物被使用,其中药物单用84例,联合用药23例。评价了治疗1周以上的82例患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分为40.24%,病死率为25.61%。调查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病历109例,药物应用评价结果合理101例(92.7%),药物利用评价显示氟康唑使用频次最高,药物利用指数也最高。分析了IFI感染的17项因素均为患者发生IFI的危险因素,其中6项有统计学意义,经多重回归分析,筛选出脓毒症(感染性休克)、肿瘤、使用广谱抗生素≥5天、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3天等5项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患者IFI发病率较高,已成为ICU常见感染性疾病,但绝大多数IFI难以确诊,多数患者接受抗真菌治疗是在拟诊及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急需统一规范治疗标准。感染病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最常见,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好,对其它常用药有不同程度耐药。IFI治疗的主要策略是经验性用药及抢先治疗,可选择药物少,治疗效果有待提高。以自拟的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评价,ICU应用抗真菌药物合理性较高,多数药物利用指数DUI>1.0,结果符合诊疗发展的趋势。研究显示常用药物DDC较大,患者经济负担重。考察的17项因素,ICU患者发生IFI的危险因素多,与原发疾病、并发症及侵入性诊治,抗菌药物应用等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项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仅供参考。应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药物治疗等加以深入研究。

匡韦陆[3](2012)在《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湘雅医院481例初诊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并探索其预后因素,并对’92福州分期及6th AJCC分期进行比较,评价两种分期的风险一致性及差异性。方法收集从2005年1月到200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81例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按照’92福州分期及6th AJCC分期对所有病例重新进行分期,比较两种分期方式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两种分期的风险一致性及差异性,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位随访时间为44个月(10-75个月),4年无局部复发率、无远处转移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0.4%、75.0%、68.2%、76.0%。相比与’92福州分期,6th AJCC分期中Ⅱ期病例的比例增高,Ⅲ期、Ⅳ期病例的比例降低。从T分期比较来看,总生存曲线以’92福州分期分开相对较好。’92福州分期中,T2与T3组、T3与T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8和0.473。6th AJCC分期中,T1和T2组、T2与T3组、T3与T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3、0.071和0.918。’92福州分期中,NO与N1组、N2与N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31和0.721。6th AJCC分期中,NO与N1组、N2与N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45和0.578。’92福州分期中,Ⅲ期与Ⅳ期曲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196。6th AJCC分期中,Ⅲ期与Ⅳ期曲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281。2)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有无颈鞘侵犯、有无颅底侵犯、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淋巴结侧数(单/双侧)为影响总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颈鞘侵犯、颅底侵犯、颅神经侵犯、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淋巴结侧数为无瘤生存率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期、T分期、放疗方式、化疗方式、有无使用增敏剂为无局部复发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性别、颈鞘侵犯、颅底侵犯、分期、T分期、N分期为无转移生存率的相关因素(两种分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期因素是影响鼻咽癌最重要的的独立预后因素:T分期和N分期对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分期和放疗方式对无局部复发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是否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为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的局部复发的风险较2D—常规放射治疗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8)。结论T分期和N分期对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分期和放疗方式对无局部复发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第二章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比较目的放疗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对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经病理活检确诊,无远处转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放疗组182例,常规放射治疗放疗组198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疗效及预后因素。结果1)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和常规放射治疗组的4年无局部复发率、无转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3.6%和85.3%、79.1%和73.6%、74.7%和65.0%、83.5%和72.1%。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的4年无局部复发率及总生存率比常规放射治疗组高,而两组的无转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2)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的急性皮肤及口腔粘膜反应、急性唾液腺反应与常规放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髓抑制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发生各种晚期反应的患者比例和严重程度小于常规放射治疗组。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常规放射治疗组临床分期或T和N分期与鼻咽癌无瘤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显着相关,T分期与鼻咽癌无局部复发率显着相关。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T分期、N分期与各生存率无显着相关。结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治疗鼻咽癌相较于常规放射治疗,无局部复发率和总生存率提高,不良反应减轻。进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治疗的鼻咽癌患者,T分期不是各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为了减少远处转移需采取更有效方法。随着鼻咽癌治疗中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应用增加,目前的分期系统面临新的挑战。

罗德红[4](2006)在《鼻咽癌的CT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分析鼻咽癌原发肿瘤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探讨鼻咽癌原发肿瘤的侵犯规律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分析鼻咽癌放疗后的各种正常、异常改变及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CT表现,评价鼻咽癌放疗后改变与肿瘤复发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分析1990年1月~2005年12月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且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1100例,男807例,女293例,年龄11~85岁,中位年龄48岁。由二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科医生对CT资料进行分析,分析鼻咽癌原发肿瘤侵犯部位、范围,尤其是肿瘤与颅底及颈部诸间隙的关系,分析颈部淋巴结的表现,分析鼻咽癌放疗后的各种表现及肿瘤复发的影像改变,评价肿瘤各种分型、分期与肿瘤预后的关系。将所有资料输入SPSS 11.5统计软件系统,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100例中,Ⅰ型(鼻咽腔内生长)336例(30.54%),Ⅱ型(邻近超腔生长)317例(28.82%),Ⅲ型(远腔生长)447例(40.64%)。 445例侵犯颅底结构,占全部病例的40.45%。其中蝶窦侵犯比例最高,为330例(30%),其次分别为破裂孔293例(26.64%)、翼突276例(25.09%)、翼管268例(24.36%)、斜坡226例(20.55%)、翼腭窝205例(18.64%)、卵圆孔201例(18.27%)、棘孔195例(17.73%)、海绵窦154例(14%)、眶下裂147(13.36%)、岩枕缝137(12.45%)等。 205例共228侧翼腭窝受侵,肿瘤经蝶腭孔侵入143例161侧(70.61%)。鼻咽癌侵犯翼腭窝后肿瘤侵及眶下裂144侧(63.16%)、经眶下裂侵及眶尖44侧(19.30%)、眶上裂28侧(12.28%)、海绵窦27侧(11.84%)、侵及圆孔91侧(39.91%)。 本组1100例中1008例(91.64%)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双侧转移656例(59.64%)。咽后组淋巴结转移737例(67%),颈上深组转移975例(88.65%),颈后三角区转移367例(33.36%)。CT扫描至相应部位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颈中深组为71.75%,颈下深组为46.73%,锁骨上区为30.96%。鼻咽癌可转移至颌下、颏下、腮腺内淋巴结,本组分别为8.45%、1.55%、3.45%。 转移淋巴结边缘规则60.91%,边缘不规则39.09%,其中明显侵犯周围结构者仅有6.94%。增强CT扫描病例中98.50%的淋巴结为轻、中度强化,无强化及明显强化的淋巴结分别为0.69%、0.81%。转移淋巴结中50.60%密度均匀,49.40%内部密度不均匀,有低密度区,其中9.42%的淋巴结内有大片低密度坏死区,9.13%淋巴结内呈密度均匀一致的环状低密度区,且内壁规则。 573例放疗后追随1年以上。放疗开始3月内鼻咽壁基本正常、轻度增厚为24.62%、68.27%,4~6月复查CT鼻咽壁基本正常、轻度增厚为47.62%、46.56

沈春英[5](2004)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肿瘤容积效应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鼻咽癌患者治疗前的CT图像资料,观察原发肿瘤容积在T分期之间的变化范围,分析肿瘤容积与放射治疗后局部控制和生存率的关系并研究其预后价值。材料与方法:1995年12月至1998年3月178例鼻咽癌患者行超分割后程加速放射治疗Ⅱ期试验,其中在我院保存有完整CT资料的154例患者进入本研究。所有患者鼻咽病理均为低分化鳞癌,原发灶根据九二福州会议标准分期,T1~T4期患者数分别为44、63、29和18例。鼻咽部照射总量为78Gy,60分次,6周。在治疗前的CT图像上勾画鼻咽部肿瘤,利用STAR 1000软件中的求和方法算得肿瘤容积(primary tumor volume)。中位随访期为63.6月。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用Kaplan Meier法计算。结果:全组154例患者不同T分期的平均肿瘤容积:T1期 18.9(0.55~59.33)cm3,T2 期25.8 (2.22~80.64)cm3,T3和T4期分别为39.3 (13.97~87.97)cm3和59.7 (26.18~115.0)cm3。各组之间有明显的容积重叠范围,将患者按肿瘤容积大小分为4个组:≤20cm3、21~40cm3、41~60cm3和>60cm3,各不同肿瘤容积组患者例数分别为53、64、22和15。全组154例患者的5年局部控制率为86.3%,不同肿瘤容积组的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1.9%、91.0%、75.3%和52.2%。虽然患者的T分期不同但如果肿瘤容积≤40cm3,5年鼻咽部控制率之间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别。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69.2%,无瘤生存率为56.5%。不同肿瘤容积组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7.6%、60.7%、35.8%和22.0%,5年无远地转移生存率为:77.8%、63.8%、36.4%和19.3%。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容积大于60cm3的患者,鼻咽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和无远地转移生存率均明显降低。多因素分析中,原发肿瘤容积是影响局部控制的一个独立预后因子,但该因素在影响无瘤生存率和无远地转移生存率的因素中未达统计学意义。患者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远地转移。结论:在鼻咽癌患者中同一T分期肿瘤容积变化范围较大,不同T分期之间存在肿瘤容积重叠范围。肿瘤容积大的患者,局部控制和生存率都明显降低。肿瘤容积是影响鼻咽癌患者局部控制和生存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肿瘤容积大于60cm3的应加强治疗力度。

金春南[6](1976)在《1.100例青年副鼻窦X线常规检查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1.副鼻窦照片要有很好的清晰度和对称性,瓦氏位及柯氏位应列为常规位,必要时辅以站立瓦氏位、侧位、后前位及爱氏位等。我们试用柯氏位一侧偏斜5—10°,因能使对侧筛窦充分显出,比柯氏位更清楚。我们亦改良了后前位,使球管向头侧倾斜5—10°,使岩样部位于窦腔之上,对鉴别是否为骨质重叠或者是囊肿等,颇有裨益。建议柯氏位包括上颌窦,以便和瓦氏位对比观察。2.上颌窦造影有很高准确性,特别是对可疑囊肿之诊断。后前位对底部病变之观察较瓦氏位为佳。3.副鼻窦大小发育变异很大,有时因发育不对称,发育小或骨壁厚,均会增加诊断困难,应善于识别骨质重叠影,不能仅以窦腔透光度为标准。在700例中;额窦发育良好者69%,发育欠佳者24.42%,一侧未发育4.87%,双侧未发育6.57%。上颌窦对称者63.57%,长宽径从1—4.5厘米不等,以2.5—3.5厘米最多见,各占72.57%及69.42%。4.在观察上颌窦时不能完全上下左右对比,要注意照片条件影响,发育变异和骨质重叠。白线存在,消失或变厚,不能作为诊断之根据,应结合其它征象。窦腔发育小,白线亦往往欠锐利而变厚,其白线厚薄亦非双侧对称。筛窦有时发育小,含气欠佳,透光度较低,但小隔可见,壁缘不厚,如取柯氏斜位不难诊断。5.上颌窦底部偶?

二、1.100例青年副鼻窦X线常规检查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00例青年副鼻窦X线常规检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补中柴前连梅煎减少支气管扩张患者急性加重次数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支气管扩张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1 流行病学
        2 支气管扩张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 支气管扩张反复急性加重的原因与机制
        4 支气管扩张诊断研究进展
        5 支气管扩张的分型
        6 急性加重期支气管扩张的治疗
        7 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的治疗
        8 问题与展望
    综述二 支气管扩张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1 病名
        2 古代医家对支气管扩张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论述
        3 现代医家对支气管扩张病因病机的论述
        4 支气管扩张的中医药治疗
        5.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的思路与探讨
    1 “火与元气不两立”与稳定期支气管扩张反复加重发病机制的关系
    2 元气不足为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的病机之本
    3 阴火内伏为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的重要病理表现
    4 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的方法探讨
    5 柴前连梅煎的出处与运用
    6 补中柴前连梅汤的组方特点
    7 小结
第三部分 补中柴前连梅煎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分布情况
        2 入组时年龄、身高等一般资料
        3 病程
        4 入组前12周急性加重次数情况
        5 入组时症状及症状积分情况
        6 入组时肺功能情况
        7 入组时FACED评分、mMRC评分等情况
    诊疗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
        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4 评分标准
    试验方法
        1 研究设计类型
        2 样本量估算依据及样本量计算
        3 分组与治疗方案
        4 观察项目及指标
        5 疗效判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急性发作的应急预案
        8 统计分析方法
        9 试验方案图
    结果
        1 疗效分析
        2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补中柴前连梅汤的组方特点分析
        2 补中柴前连梅煎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急性加重次数的影响
        3 补中柴前连梅煎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症状的影响
        4 补中柴前连梅煎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5 补中柴前连梅煎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FACED评分的影响
        6 补中柴前连梅煎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mMRC评分的影响
        7 补中柴前连梅煎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免疫球蛋白及IL6的影响
    小结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附录

(2)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ICU 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现况的调查与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抗真菌药物在 ICU 的临床应用评价
    3.1 资料与方法
    3.2 用药合理性评价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ICU 患者感染 IFI 的危险因素分析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ICU 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药物治疗
    1 侵袭性真菌感染概述
    2 IFI 的诊断
    3 IFI 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介

(3)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简表
第一章 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
    1.1 前言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比较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与常规放射治疗组放疗预后因素的比较
    2.5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鼻咽癌的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综述正文
二 综述参考文献
三 论文中文摘要
四 论文英文摘要
五 论文正文
六 论文参考文献
七 致谢

(5)鼻咽癌放射治疗中肿瘤容积效应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鼻咽癌原发肿瘤容积与放射治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鼻咽癌临床分期方法的比较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鼻咽低分化磷癌组织中catenins和cyclin D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综述
    综述1 头颈部肿瘤体积在放射治疗中的意义
    综述2 上皮细胞钙粘蛋白及连环蛋白与肿瘤的关系
第五部分 附录
    附录1: 鼻咽癌临床分期标准
    附录2: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3: 致谢

四、1.100例青年副鼻窦X线常规检查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补中柴前连梅煎减少支气管扩张患者急性加重次数的临床疗效研究[D]. 樊长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2]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王晓义.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3]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D]. 匡韦陆. 中南大学, 2012(03)
  • [4]鼻咽癌的CT研究[D]. 罗德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11)
  • [5]鼻咽癌放射治疗中肿瘤容积效应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 沈春英. 复旦大学, 2004(01)
  • [6]1.100例青年副鼻窦X线常规检查的分析[J]. 金春南. 重庆医药, 1976(S1)

标签:;  ;  ;  ;  ;  

1. 100例青少年鼻旁窦X线常规检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