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锈钢六五清砂试验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广州重型机器厂锻冶科[1](1967)在《不锈钢六五清砂试验小结》文中研究表明 六五清砂是我国工人阶级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活学活用毛主席着作,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创造出来的清砂新工艺。沈阳现场会议之后,我厂工人和技术人员,活学活用毛主席着作,“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冲破重重困难,决心改
陈火东[2](2018)在《钙质砂强度及其颗粒破碎与形状变化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钙质砂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岛礁及近陆海床,随着对南海的开发和建设的进行,近年来被大量用于南海岛礁建设中,期间遇到诸多工程建设问题,因此对钙质砂的力学特性研究极为迫切。钙质砂具有易破碎、形状不规则、内孔隙发育等特点,其物理力学特性与陆源砂存在显着的差别。颗粒破碎改变砂的颗粒组成和颗粒形状,是影响钙质砂的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通过一系列试验对钙质砂的强度,颗粒破碎及颗粒形状进行研究。通过单颗粒测试仪对单个颗粒进行强度测试,运用Weibull统计分析颗粒的破碎强度,研究颗粒的破碎形式与颗粒形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形状的颗粒其破碎形式不同,在本试验中颗粒破碎主要有三种形式,扁平度与圆度越大其破碎后的颗粒越小;不同粒径的Weibull模数不同,特征应力也不同,平均粒径为1.79mm、3.63mm和8.15mm的颗粒对应的特征应力σ分别为11.23 MPa、7.31MPa和4.62MPa,表明粒径越大其破碎强度越低,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通过不同相对密度及围压下钙质砂的三轴试验研究钙质砂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及强度的组成,结果表明:颗粒间的滑动标志着应力达到极限状态,而颗粒破碎会阻碍应力达到极限状态,在本实验条件下,低围压下颗粒相对运动形式为滑移,剪切带形成,应力应变曲线为软化型;高围压下颗粒破碎在剪切过程中始终发生,使应力不到极限状态,使应力应变曲线呈应变硬化型;钙质砂的强度主要由剪胀,颗粒的滑移定向排列及颗粒破碎三者的共同作用影响。通过颗粒筛分,引入Hardin的相对破碎率研究颗粒破碎影响因素,颗粒破碎与塑性功的关系及颗粒破碎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密度对颗粒破碎的影响小于围压对破碎影响。随围压的增大颗粒破碎增量逐渐减小,直到破碎达到一个上限值,此时围压和相对密度对颗粒破碎影响很小;相对破碎率随塑性功呈非线性递增且增量逐渐减小;在低围压下钙质砂强度主要由剪胀和咬合提供,高围压下颗粒破碎严重,使体变从剪胀逐渐发展到剪缩,且破碎越严重剪缩越严重,剪胀消失,咬合减小,使峰值摩擦角减小,抗剪强度降低。通过光学显微镜获得钙质砂颗粒的轮廓图像,用图像处理软件提取颗粒形状参数及分形维数,分析钙质砂试验前后颗粒形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颗粒的形状参数扁平度和圆度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颗粒的破碎具有分维特性。
单保香[3](2020)在《砂型铸造用水基高铝涂料的研究》文中提出砂型铸造是应用最多的一种铸造方法,在砂型(芯)表面刷涂涂料是减少铸造缺陷,提高铸件质量的有效措施。山东是焦宝石的重要产地,利用以焦宝石为原料制备陶瓷铸造砂时产生的收尘粉作为耐火骨料制备铸造涂料,既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开展了以制备陶瓷铸造砂产生的收尘粉作为耐火骨料制备铸造涂料的研究工作。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先后研究了常用悬浮剂的流变和触变特性。发现,浓度小于10.5%的钠基膨润土水溶液呈现塑性流体特征,浓度大于10.5%的钠基膨润土水溶液呈现带有屈服值的假塑性流体特征,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粘度增加,屈服值增加。浓度为5.5%、6.5%、7.5%、8.5%、9.5%、10.5%、11.5%、12.5%的钠基膨润土水溶液均具有触变性,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触变性增加。浓度为7.5%、9.5%、11.5%、12.5%锂基膨润土水溶液呈现塑性流体特征,且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粘度增加,屈服值增加,浓度达到12.5%时才具有较低的触变性。浓度为7.5%、8.5%、9.5%、10.5%、11.5%、12.5%、13.5%、14.5%的凹凸棒土水溶液整体呈现塑性流体特征,并具有触变性。浓度为1.0%、1.5%、2.0%、2.5%、3.0%、3.5%的CMC水溶液呈现假塑性流体特征,CMC水溶液浓度低时基本不具有触变性。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涂料的适宜悬浮剂、粘结剂和消泡剂种类,涂料的悬浮剂选用钠基膨润土和CMC,粘结剂选用PVA,消泡剂选用矿物油类消泡剂,消泡剂在球磨前后各加入一半,并将涂料陈化48h。并研究了钠基膨润土、CMC和PVA的加入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钠基膨润土加入量的增加,涂料的抗流淌性能提高,流平时间、涂层厚度、悬浮率、粘度和屈服值增加,假塑性特征更加明显,触变性提高,但是耐磨性变化不大。当钠基膨润土加入量为耐火骨料质量的5%时,涂料的流平性差,且曝热抗裂性为Ⅳ级,涂层表面裂纹数量多,宽度大,钠基膨润的加入量不宜超过耐火骨料质量的5%。随着CMC加入量的增加,涂料的涂层厚度、悬浮率、流平时间和粘度增加,但是涂料的抗流淌性、耐磨性、屈服值和触变性变化不大。随着PVA加入量的增加,涂料的涂层厚度、悬浮率和粘度增加,耐磨性提高,但流平时间、屈服值和触变性变化不大。当PVA加入量为耐火骨料质量的2%时,涂料就具有很高的耐磨性。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影响涂料性能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涂料的适宜配方并对适宜配方下涂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钠基膨润土是影响涂料涂层厚度、流动性、流平性、24h悬浮率和48h悬浮率的主要因素,PVA是影响涂料耐磨性的主要因素。以耐火骨料的加入量为基准,涂料的适宜配方为:骨料100%,钠基膨润土加入量为4%,CMC加入量为0.4%,PVA加入量为2%,矿物油类消泡剂加入量为0.4%,水适量。适宜配方下涂料的流平性优良,抗流淌性好,耐磨性强,烘干抗裂性和曝热抗裂性能好,涂层表面无裂纹,24h和48h悬浮率都达到了100%,为带有屈服值的假塑性流体且具有触变性。涂料中耐火骨料的粒度粗细相间,涂层致密,耐火骨料之间的粘结桥良好。通过浇注实验可得,适宜配方下涂料能有效地防止铸件产生粘砂缺陷。
邓志儒[4](2016)在《铸铁件消失模铸造成型过程模拟及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消失模铸造技术是一种近净成型技术,可显着减少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消失模铸造工艺并不成熟,因而需要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消失模铸造成型模拟,并进行工艺辅助设计。目前大多数公司以ProCAST软件作为消失模铸造模拟软件。然而使用ProCAST软件模拟铸铁件消失模铸造成型过程时,缩孔分布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另一方面消失模铸造多采用经验设计法设计费时费力;此外目前关于晶粒生长方面的研究还不能有效控制铸件的性能。本文结合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编号:2012DFG70640),对铸铁件消失模铸造成型过程模拟技术及工艺设计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如下:通过炉前分析方法并结合JMatPro软件,得到了灰铸铁在凝固过程的材料密度变化曲线,实现了铸铁件消失模铸造充型与凝固在一个计算模型中完成,准确预测了铸件的缩孔位置。用上述方法对板状零件和叉状零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板状零件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充型模拟过程中的充型时间、充型形态、气隙等结果和实验记录的结果吻合;叉状零件成型过程在一个计算模型中完成,模拟结果表明模拟与试制的缩孔结果吻合,可以预测铸件缩孔可能出现的位置,为工艺设计打下了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消失模铸造工艺设计中浇冒结合的设计方法。工艺设计阶段对轴承座进行凝固分析,得出了铸件各部分的模数后,使用截面比设计法、均衡凝固设计法来定量化设计浇冒口系统的尺寸。研究表明该铸件应采用底注式浇注系统为宜,对铸件中部区域采用浇冒系统处理热节,提取凝固模拟结果中热节处的平均模数和金属液体积,即可对浇冒口系统的尺寸进行定量化设计;充型结果表明浇注节奏应为“先慢后快再慢”;凝固结果表明浇冒口液态补缩明显,石墨化膨胀压力没有损失,铸造工艺设计良好。将该铸造工艺参数应用于生产,生产的灰铸铁轴承座质量良好,满足使用要求。本文采用连续形核模型和KGT模型模拟晶粒形核和生长。由合金的基本属性通过KGT模型算出α、β参数后,即可通过抽取灰铁件消失模铸造成型模拟中的温度场结果,对金属凝固时晶粒生长进行模拟。对某升降机底架细杆部位进行微观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外部为激冷细晶区,在凝固过程中L角位置最易形核。实验与模拟对比表明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灰铁件消失模铸造过程的晶粒生长进行预测具有可行性,为课题组之后的研究做了准备。
包常胜[5](2011)在《呋喃树脂砂生产YBL220压印机身铸造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呋喃树脂砂研究、铸造工艺方案选定、铸造CAE技术的运用入手,全面分析研究了大型球墨铸铁YBL220造币压印机身整铸体的工艺性和生产可行性。通过对铸造工艺方案的分析、工艺设计、模具设计、工装设计、参数选择、铸造CAE技术的验证、铁水熔炼等手段,运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创立出一整套造币压印机身整铸机体生产工艺,成功研制出大型球墨铸铁YBL220造币压印机机身铸件。目前该类大型造币压印机机身铸件国内只有我公司一家生产,到2010年6月底,该机身金加工已基本结束。结果表明,自主工艺设计和生产的机身铸件完全满足设计要求,铸件尺寸精度达到10级;铸件材质达到国标QT400牌号机械性能要求,材质组织均匀,加工切削性能优良;铸件无任何砂眼、缩孔、缩松、裂纹缺陷;铸件非加工表面必须平整、光滑,铸件整体粗糙度达到Ra25以上。而且尺寸公差达到GB6414-86中的CTS以上,重量差远高于GB/Tll351-89中的MTS级。
孙云山[6](2004)在《大功率柴油机曲轴树脂砂铸造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回顾了树脂砂发展过程,对呋喃树脂自硬砂进行了试验,确定了曲轴型芯砂工艺;应用MAGMA软件,模拟分析了曲轴树脂砂铸造铁水充型与凝固过程,曲轴凝固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生石墨球独立在过冷铁水中生核长大;第二阶段,奥氏体枝晶生长直到互相接触,形成骨架;第三阶段,共晶石墨化大量开始,奥氏体枝晶停止长大;第四阶段,大量石墨球长大,石墨球膨胀到表面奥氏体壳,一部分膨胀力推动晶间液体向内流动,补缩奥氏体枝晶骨架,使缩松孔洞减少,一部分膨胀力通过表面奥氏体壳推动铸型向外移动,使型腔扩大。宏观缩松产生于凝固中期,显微缩松产生于凝固末期,共晶石墨化有利于消除缩松,铸型刚度高有利于减少缩松缺陷。采用提高铸型刚度与冷铁工艺解决球铁曲轴产生缩松缺陷;分析了铸型刚度、化学成分、冷铁工艺等对球铁曲轴产生缩松的影响,优化曲轴树脂砂铸造工艺参数;提出保证铸型刚度、合理设计优化冷铁工艺是解决曲轴缩松的有效措施。采用锆英粉涂料解决曲轴表面与中心孔粘砂问题;自行设计制造了大型曲轴振实脱模造型机,实现了曲轴树脂砂工艺批量转产。曲轴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各项机械性能符合产品技术要求;其中尺寸公差达到GB6414-86中的CT8-CT9,金相组织中石墨的球化率达到2-3级。实现年产650根曲轴,使工艺与装备达到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使大连机车厂成为国内产量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球铁曲轴生产基地。
二、不锈钢六五清砂试验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锈钢六五清砂试验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2)钙质砂强度及其颗粒破碎与形状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颗粒破碎研究进展 |
1.3 颗粒强度研究进展 |
1.4 颗粒形状研究进展 |
1.5 钙质砂研究进展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章 钙质砂三轴试验研究 |
2.1 三轴固结排水试验 |
2.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2 试验方案和方法 |
2.1.3 应力应变曲线 |
2.2 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 |
2.2.1 试验方案 |
2.2.2 试验结果 |
2.3 钙质砂的强度讨论 |
2.3.1 无粘性土抗剪强度机理 |
2.3.2 强度取值标准 |
2.3.3 钙质砂三轴试验强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颗粒破碎分析 |
3.1 试验方法 |
3.2 颗粒破碎定量化 |
3.3 各摩擦角计算方法 |
3.4 颗粒破碎影响因素 |
3.4.1 颗粒破碎与相对密度关系 |
3.4.2 颗粒破碎与围压关系 |
3.5 颗粒破碎与塑性功 |
3.6 颗粒破碎对强度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钙质砂颗粒形状研究 |
4.1 试验方法与试验仪器 |
4.2 颗粒形状参数定义 |
4.3 颗粒形状演化规律 |
4.3.1 不同相对密度下颗粒形状演化规律 |
4.3.2 不同围压下颗粒形状演化规律 |
4.4 颗粒形状与分形维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钙质砂单颗粒强度试验研究 |
5.1 试验设备及试样 |
5.2 试验方案及方法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破碎形式 |
5.3.2 颗粒形状与破碎类型关系 |
5.3.3 破碎强度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砂型铸造用水基高铝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涂料的组成 |
1.2.1 耐火骨料 |
1.2.2 悬浮剂 |
1.2.3 粘结剂 |
1.2.4 载体 |
1.2.5 助剂 |
1.3 对铸造涂料的性能要求 |
1.3.1 涂料的物理性能 |
1.3.2 涂料的工艺性能 |
1.3.3 涂料的工作性能 |
1.4 铸造涂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1 铸造涂料的国内发展现状 |
1.4.2 铸造涂料的国外发展现状 |
1.4.3 涂料的发展方向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砂型铸造用水基高铝涂料研究的技术路线 |
2.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2 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 |
2.2.1 实验材料及制备 |
2.2.2 实验设备 |
2.3 铸造涂料性能评价体系 |
2.3.1 密度 |
2.3.2 悬浮性 |
2.3.3 流平性 |
2.3.4 流动性 |
2.3.5 涂层厚度 |
2.3.6 烘干抗裂性 |
2.3.7 耐磨性(抗擦落强度) |
2.3.8 曝热抗裂性 |
2.3.9 流变特性 |
第3章 水基涂料常用悬浮剂流变特性的研究 |
3.1 钠基膨润土的流变特性 |
3.2 锂基膨润土的流变特性 |
3.3 凹凸棒土的流变特性 |
3.4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的流变特性 |
3.5 小结 |
第4章 砂型铸造用水基高铝涂料配方的研究 |
4.1 悬浮剂的选择 |
4.2 粘结剂的选择 |
4.3 消泡剂的选择 |
4.3.1 消泡剂种类的选择 |
4.3.2 消泡剂加入量和加入方式的选择 |
4.4 涂料制备方案的确定 |
4.5 涂料各组分加入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5.1 钠基膨润土加入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5.2 CMC加入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5.3 PVA加入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6 钠基膨润土、CMC以及PVA适宜加入量的确定 |
4.6.1 正交实验设计 |
4.6.2 正交实验结果 |
4.6.3 正交实验分析 |
4.7 小结 |
第5章 砂型铸造用水基高铝涂料性能的研究 |
5.1 适宜配方下涂料的性能 |
5.2 适宜配方下涂料的SEM结果 |
5.3 浇注实验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4)铸铁件消失模铸造成型过程模拟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课题的意义 |
1.2 泡沫聚苯乙烯铸造技术简介 |
1.3 消失模铸造工艺简介及其技术发展 |
1.3.1 消失模铸造技术简介 |
1.3.2 国内外消失模铸造工艺的发展 |
1.4 铸造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 |
1.4.1 充型的研究动态 |
1.4.2 凝固的研究动态 |
1.4.3 缩孔缺陷预测的研究动态 |
1.4.4 国内铸造软件发展 |
1.5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消失模铸造数值模拟理论及其模拟软件 |
2.1 充型过程数值模拟 |
2.1.1 充型过程中的流体力学 |
2.1.2 粘性流体流动基本方程 |
2.2 凝固过程数值模拟 |
2.2.1 热传导微分方程 |
2.2.2 变热物性参数 |
2.2.3 凝固过程结晶潜热 |
2.3 凝固过程缩孔缩松数值模拟 |
2.3.1 固相率与温度的关系 |
2.3.2 收缩缺陷的预测 |
2.4 软件介绍及基本前处理 |
2.4.1 ProCAST及Visual Environment介绍 |
2.4.2 软件一般前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铸铁件消失模铸造成型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
3.1 概述 |
3.1.1 消失模充型特性概述 |
3.1.2 铸铁件消失模铸造凝固特性概述 |
3.2 基于ProCAST铸铁件消失模铸造成型过程特殊模拟设定 |
3.2.1 消失模铸造充型过程中的特殊设定 |
3.2.2 铸铁件消失模铸造凝固过程中的特殊设定 |
3.3 铸铁件消失模铸造成型过程模拟 |
3.3.1 铸铁件充型过程 |
3.3.2 铸铁件凝固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灰铁铸件工艺设计 |
4.1 生产实际工艺 |
4.1.1 熔炼工艺 |
4.1.2 浇注工艺 |
4.2 铸件的模数分析 |
4.2.1 有限元网格划分及热物性参数 |
4.2.2 铸件的热模数分析 |
4.3 浇、冒系统设计 |
4.3.1 浇注系统类型 |
4.3.2 浇注时间 |
4.3.3 浇注系统截面比 |
4.3.4 浇道(冒口颈)设计 |
4.4 铸件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1 充型结果分析 |
4.4.2 凝固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灰铁件消失模铸造凝固的微观模拟 |
5.1 前言 |
5.2 微观模型 |
5.2.1 物理模型 |
5.2.2 CAFE耦合计算模型 |
5.3 消失模铸造晶粒生长的微观模拟 |
5.3.1 CAFE及热物性参数 |
5.3.2 消失模铸造晶粒生长的特殊设定 |
5.4 模拟结果与讨论 |
5.4.1 温度场结果 |
5.4.2 CAFE结果及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5)呋喃树脂砂生产YBL220压印机身铸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YBL220压印机机身铸件研制的主要目的 |
1.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1.1.3 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难点 |
1.1.4 研究工作内容及时间安排 |
1.2 自硬呋喃树脂砂的发展概况 |
1.3 铸造CAE技术原理 |
1.3.1 国内外发展趋势 |
1.3.2 铸造CAE系统的总体结构 |
2 呋喃树脂砂的主要工艺性能 |
2.1 呋喃砂的硬化特性 |
2.1.1 硬化特性曲线 |
2.1.2 树脂砂可使用时间 |
2.1.3 呋喃树脂砂可起模时间 |
2.2 影响呋喃砂硬化特性的因素 |
2.2.1 环境温度和湿度 |
2.2.2 砂温 |
2.3 本章小结 |
3 YBL220压印机机身的铸造工艺设计 |
3.1 机身铸造技术难点分析 |
3.2 铸造工艺方案分析 |
3.3 铸造工艺的设计 |
3.3.1 主要工艺参数的选择 |
3.3.2 凝固顺序的选择 |
3.3.3 造型制芯工艺设计 |
3.3.4 砂箱设计及配箱 |
3.3.5 浇注系统、冒口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模具工艺和制作 |
4.1 基本特点 |
4.2 基本要求 |
4.3 模样材质选择 |
4.3.1 木材 |
4.3.2 人造板 |
4.4 分型负数 |
4.5 工艺补正量 |
4.6 结构改进 |
4.7 结论 |
5 防止典型缺陷的产生 |
5.1 防止铸件热裂纹的产生 |
5.2 防止铸件机械粘砂 |
5.2.1 机械粘砂原理 |
5.2.2 涂料对预防机械粘砂的作用 |
5.3 本章小结 |
6 YBL220机身铸造工艺数值模拟分析 |
6.1 铸造集成系统软件功能简介 |
6.2 绘制机身工艺立体图 |
6.3 铁水充型过程 |
6.4 流场模拟及分析 |
6.5 温度场模拟及分析 |
6.6 铸件凝固进程致密度(缩孔)预测结果及分析 |
6.6.1 凝固过程 |
6.6.2 致密度(缩孔)预测结果及分析 |
6.7 优化铸造工艺及模拟分析 |
6.7.1 优化铸造工艺 |
6.7.2 模拟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220机身铸件熔化及生产效果验证 |
7.1 铁水熔炼主要工艺参数 |
7.1.1 碳当量 |
7.1.2 残留镁、稀土含量 |
7.1.3 炉料配比及铁水化学成分 |
7.1.4 炉前球化孕育处理方法 |
7.1.5 铁水处理化学成分 |
7.2 生产效果验证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研究项目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大功率柴油机曲轴树脂砂铸造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树脂砂应用与研究历程 |
1.3 球墨铸铁曲轴树脂砂铸造工艺的现状 |
1.4 大功率柴油机树脂砂铸造工艺研究的意义 |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 |
2 球墨铸铁曲轴树脂砂铸造工艺的理论基础 |
2.1 树脂与固化剂 |
2.2 树脂砂工艺球墨铸铁铸件用涂料 |
2.3 树脂砂混砂工艺研究 |
2.4 树脂自硬砂的铸造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3 大功率柴油机曲轴树脂砂铸造工艺试验研究 |
3.1 大功率柴油机曲轴结构与标准要求 |
3.2 曲轴树脂砂铸造工艺缩松形成与工艺分析 |
3.2.1 曲轴缩松形成分析 |
3.2.2 曲轴树脂砂铸造工艺模拟分析 |
3.2.3 预防曲轴出现缩松的工艺措施 |
3.3 中心孔粘砂的原因与防止措施 |
3.3.1 机械粘砂的形成机理 |
3.3.2 曲轴中心孔粘砂的工艺研究 |
3.3.3 涂料研制 |
3.3.4 生产验证 |
3.4 曲轴树脂砂造型工艺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大功率柴油机曲轴树脂砂铸造工艺生产验证 |
4.1 曲轴树脂砂铸造工艺 |
4.2 对比试验方案 |
4.3 生产验证结果分析 |
4.4 批量生产验证 |
5 生产运用 |
5.1 主要工艺参数 |
5.2 曲轴树脂砂铸造工艺的特性 |
6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不锈钢六五清砂试验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不锈钢六五清砂试验小结[J]. 广州重型机器厂锻冶科. 铸造机械, 1967(06)
- [2]钙质砂强度及其颗粒破碎与形状变化试验研究[D]. 陈火东.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3]砂型铸造用水基高铝涂料的研究[D]. 单保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2)
- [4]铸铁件消失模铸造成型过程模拟及工艺研究[D]. 邓志儒. 湘潭大学, 2016(03)
- [5]呋喃树脂砂生产YBL220压印机身铸造技术研究[D]. 包常胜.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5)
- [6]大功率柴油机曲轴树脂砂铸造工艺的研究[D]. 孙云山. 南京理工大学,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