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糊数学在教师评估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冯欣[1](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必须要素。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现状,农业水价改革势在必行。但农业用水提价与农民承载力间的矛盾,制约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开展。因此,进行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发,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开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加权Topsis法、Micthell评分法、模糊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识别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析了其利益诉求和影响水价的机理,确定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及其分担水价,提出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划分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阐明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划分为初始、深入试点、全面推进和分类施策四个阶段,归纳了各阶段特性。分析了改革中制度变迁和机制形成的过程,任务分配和改革进展的空间特征,以及机制落实和节水增效的改革成效。总结了改革创新、多样化的做法和明显的分类特征。(2)构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根据改革特征和文献研究,确定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文献分析法和加权Topsis法,分别从指导政府决策和客观定量评价两个角度出发,对31省(区)改革进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省改革进展评价得分在43.332-99.97分之间,呈现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的区域特征。粮食主产区受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承载力低等因素影响,改革进展普遍偏慢,需要建立改革激励和农业水价分担机制。(3)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理论。对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识别和分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在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诉求和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利用专家咨询法进行利益相关者评价,得分在1.55-7.243,呈现农业用水供给方>农业用水使用方>支援保障方,政府>农户>社会。从利益评价和利益诉求出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分担方式,明确了政府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政府、农户在农业水价分担中的主体地位。(4)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方法,明确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综合分析及修正4个部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性的利益评价;利用C-D生产函数、单位效益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方法,从粮食安全、灌溉效益和生态价值3个角度出发,对主要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进行定量评估;对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从激励地方改革和扶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目标出发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结果显示,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分别在0.302-0.399,0.292-0.472和0.21-0.395;中央、地方和农户承担的农业水价分别在0.011-0.204元/m3,0.010-0.236元/m3,0.009-0.217元/m3;根据2018年粮食播种和灌溉情况,确定当年粮食灌溉共产生水费496.82亿元,其中中央政府172.1亿元,地方政府165.19亿元,农户159.54亿元。(5)建立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提供了破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困境的途径。在改革进展、利益相关者和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核心,四个服务”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破解改革困境、推动改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点:(1)提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进行了评价;(2)提出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3)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确定方法,确定了各省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崔智涵[2](2021)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肩负着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我国各省市教育管理部门十分注重高等教育,并制定了相应的促进发展措施与改革方案,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所以,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建立科学、客观、有效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理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详细分析了系统开发所用到综合加权法和德尔菲法,利用德尔菲算法计算出各评价因素的权重,从而进一步设计了教学质量评价算法的模型,进行教学质量评价。该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基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利用ASP.NET开发语言和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采用B/S三层架构,开发了系统设置、基本信息管理、在线评价管理、评价结果管理等功能模块。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单元测试,各模块之间进行了集成测试。整体开发完成后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测试,系统通过了所有的测试用例。该系统具有评价教师教学水平,评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检验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等作用,可作为等教育管理部门、高校领导及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工具。
宋扬[3](2021)在《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医疗信息系统的风险分析与评估》文中指出医疗信息化是国家近些年的的重要战略之一,而现实中医疗信息化却遭遇重重困境,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医疗信息系统的隐私安全面临挑战。区块链技术是目前较为可信透明、去中心化的技术,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医疗信息系统是目前学者研究的前沿方向,此类系统将在医学研究、医疗票据、药品溯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采用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医疗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实现医疗共享的美好前景。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医疗信息系统具备诸多好处,但是目前此类系统的医疗机构的推广受阻。主要是因为相关医疗机构在采用使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医疗信息系统时仍存在诸多担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使用此类系统中的风险程度未知,尚未有一个合理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来提供评价角度和标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初步筛选出较为重要的风险因素,再根据专家咨询法和文献分析法构建了一个风险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区块链架构、系统风险、环境、组织人力和数据周期5个主要指标和16个次要指标。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评价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医疗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标准和参考体系。然后,本文采用了犹豫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犹豫模糊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进行风险指标权重计算和待选方案排序,为评估此类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医疗信息系统的风险和量化计算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进行的案例研究证明本文提出的风险评估模型针对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医疗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工作是有效的,并能够为应用此类系统时提供风险程度排序,根据评价结果为医疗信息系统的风险防控提供建议。
张倩[4](2020)在《电子商务企业IPO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研究 ——以HD公司为例》文中指出证券市场充斥着信息不对称,充分的信息披露对于稳定证券市场的发展有较高的重要性。新《证券法》将信息披露单独列示为一章,对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了整合,更凸显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新《证券法》同时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压实了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对拟IPO企业来说,IPO审计的周期长、内容复杂、程序繁复,IPO审计风险较一般审计来说更难识别。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应对作为IPO审计中的重中之重,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挑战,注册会计师也承担了更大的职业责任。目前,电子商务的发展如火如茶,尤其是适合电子商务模式的化妆品、服装、母婴等企业。御家汇、小熊电器等企业纷纷上市,希望通过IPO募集资金、为企业注入长远发展动力的企业日趋增加。同时,电商企业与传统企业在内部控制、销售方式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例如对信息系统较为依赖、销售渠道以互联网为主、单笔交易金额小且交易频繁等。电子商务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显示出了一定的行业特征,这对风险的评估和应对提出了挑战。本文选择电子商务行业的HD公司为代表,首先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HD公司重大错报风险做出初步评估,确定风险较高的领域;之后结合模型评估结果与电子商务行业的特点,对HD公司财务报表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展开进一步评估;最后对HD公司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为高的领域进行审计应对,提出了应对HD公司重大错报风险的三种方法,分别是IT审计法、同业对比法和业财结合法。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方面,实务中往往仅进行定性分析。本文建立了模糊评价模型,在审计工作展开前预先使用数学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重大错报风险难以量化的问题,为后续审计提供了指导和依据。在审计应对方面,学者的研究大致基于审计准则,提出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和进一步审计程序,鲜有提出可以应用的具体方法和原则。本文针对IPO电商的重大错报风险提出了新的审计应对方法,特别地,针对电子商务行业特点本文使用了 IT审计法,同时提出了在审计应对时使用同业对比法。证监会往往要求拟IPO企业在申报材料中选择可比公司进行比较,在IPO审计中却鲜有应用,因此本文创造性地将同业对比法引入到审计风险应对之中。在理论层面,本文可以部分弥补电子商务企业IPO重大错报风险应对的空缺,IT审计法、同业对比法和业财结合法是审计应对策略的有益补充。在应用层面,本文对其他电子商务企业的IPO审计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可帮助注册会计师有效评估并应对电子商务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提升审计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吴文芳[5](2020)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由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技术时代。当前软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办公领域相关工作内容的丰富与提升。高校作为培养尖端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不仅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高科技人才的引进更加关注并通过教育机构的创新与有效性改革加强日常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使得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就需要在当前教育教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点探究,以此来对工作量化处理的同时,加强教育质量和教学内容的体现。为了使教师的教学质量能有明显的提升,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绩效管理,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信息,及时获取教师全面综合的信息来反馈给学校和教师本个人,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教师改善教育教学水平的良好结果,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对高校的教师绩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在考察了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常见考核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系统。该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系统设定时,采用的三级考核模式,在这三级考核模式中,能够细化每个部分,分别是教师教学情况考核,教师思想品德情况考核以及教师的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工作情况考核指标,全面又较为系统的反映了教师绩效的总体情况,通过专家访谈、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建立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模型确定隶属度,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的工作业务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根据作者多年的人事管理经验,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并对系统操作界面、菜单、软件的基本模式进行了设定。开发的软件是按照服务器对应客户端的模式来进行的,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客户端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操作,其中只需要一个服务器的调度即可满足相关要求,这种便捷的操作为教师的绩效管理提供了便利,从而使高校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教师信息,进一步促进教师更好的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该论文有图27幅,表26个,参考文献89篇。
赫峰[6](2020)在《基于jBPM的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量不断增加,教学效率要求不断提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研究了基于jBPM的教务管理系统软件体系结构、模糊聚类算法的改进、系统的实现与应用,具体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jBPM的教务管理系统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阐述了教务管理系统的特点以及相关业务流程,分析了jBPM工作流引擎体系结构和基于SSH框架的软件体系结构,教务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相关功能,以及协同jBPM和SSH框架的教务管理系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化方法对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我们选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CBR系统进行建模,在CBR系统中,通过归一化处理,模糊聚类计算,相似度度量的方法匹配出与目标案例相似度最大的原案例,从而实现为教学决策带来便利的结果。2、模糊聚类算法的研究与改进:通常模糊聚类算法迭代的停止条件,是通过限定广义最小二乘目标函数增量的阈值来实现,而目标函数是由聚类中心和隶属度构成。我们摒弃了目标函数的迭代方法、在进行深入了理论研究后,根据偏导数的原理,而采用了聚类中心迭代的方法,简约了计算过程,优化了空间复杂度。在教学过程的五维数据中得到了验证。3、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研究:以jBPM4.4为基础的java平台上完成了基于jBPM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实现了基于FCM模糊均值聚类的智能化算法。以某学校计算机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17级同学的操作系统课程为例,阐述了学生成绩审批的工作流程以及智能化方法的执行过程。实现了模糊聚类算法在教学过程实例中的应用。
阮梦蝶[7](2019)在《隶属函数参数对寿县耕地地力评价的影响》文中提出我国对耕地地力评价的研究不断完善,根据国家农业部颁布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耕地地力评价,运用原始的方式方法把隶属函数式录入系统。但由于生产管理、自然因素、社会发展等的改变,相应的隶属函数参数也要进行调整。所以本文以寿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层次分析法、实际修正法和拟合法等对隶属函数参数进行调整,并选取了有机质、有效磷、缓效钾、有效锌、pH等定量化评价因子进行汇总,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其相应的权重,结合模糊隶属函数法计算隶属度,分析比较不同的隶属函数参数对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影响。使隶属函数参数与实际测出的数据拟合度更高,准确反映评价因子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作用,对未来耕地地力评价具有指导性意义。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耕地地力评价中,利用模糊数学模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特尔斐法,对选取的评价因子隶属函数模型进行调整,隶属度得到合理的分布,表明选取的评价因素对寿县耕地地力评价的贡献率增加,更加准确反映了耕地的地力差异,从而提高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准确性。(2)在CLRMIS中,通过调整隶属函数参数来得出耕地地力评价图,与原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GIS和县域系统的研究,利用拟合法对隶属函数参数进行调整,使其与实际测出的数据拟合度更高,准确反映评价因子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作用,参数调整后共有3.11万亩耕地等别的面积上升,而大部分面积是未发生改变,通过此次分析对以后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提供借鉴。(3)评价单元的划分采用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耕地类型图进行叠加,即反映了空间差异性,也表现出土地类型属性的均一特性,使评估结果更具客观性和综合性。(4)研究的结果与寿县具体实际相符,说明了利用GIS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系统做出的耕地地力评价有所差异,从而使耕地地力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研究成果对寿县农业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永堃[8](2019)在《基于Rete算法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于目前教学质量评价的实际需求。通过计算机网络使学生进行在线评教,并由评教系统汇总结果已成为国内外各个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但由于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教学评估的复杂性,使在处理教学质量评估指标时很多计算机程序不能满足高校的需求。本文研究了基于简化的Rete推理机的思想来开发和设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主要是以专家系统为构架,借助线性规划中的相关理论以及模糊数学,利用知识库对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开发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设计专家系统的过程中,研究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专家系统,利用关系数据库成熟的管理技术对系统中的各种知识进行集中管理,方便地对知识进行浏览、删除、增加、修改等操作,对设计人员增强知识的透明度,对于在教学评估过程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引入模糊数学概念,并对其评价域采用模糊划分理论划分;再用“德尔菲”法对其评估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形成模糊评价矩阵,对其评价矩阵进行推断和汇总,并利用综合加权法进行评价结论;然后讨论其模式进行;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学,对系统的需求进行面向对象的设计和分析,最后进行黑盒测试,保证了系统逻辑使用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梁翥[9](2019)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招聘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对于企业来说,外部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补充新员工和扩大自身发展的重要途经。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线招聘也越来越普遍。对于求职人员来说,在网络上填写信息和申请职位是低成本的,但这造成了企业在面对大量的求职人员信息时,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来筛选,或者只关注求职人员的某个单一因素来节约筛选时间。所以在网络招聘的筛选过程中,合理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评价理论,并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上海易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工业人才网项目为背景,对人才评价理论进行了研究,了解了人才评价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人才的价值特点与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然后研究了几种较为常用的综合评估数学模型,在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基础之上,选择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应用到人才评价以及后面的原型系统开发中。接下来简单阐述了隶属度理论与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运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理论,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讨论了该模型如何在人才评价中进行应用,给出了一般步骤并进行了形式化的概括。另一方面,在参考了一些文献和对招聘过程的实际需求分析后,提出了在模型的运用过程中,应该采用可以自定化的模板来满足不同职位的不同需求,即以非固定化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使得企业在招聘不同的岗位人员时可以发挥自主性。然后本文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之上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具有人才评价功能的原型系统来使得人力资源管理(HRM)的招聘过程更加系统、合理,阐述了如何将可自定化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在该系统中。最后,在总结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本次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可以进一步改进的相关问题。
朱守信[10](2016)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质量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学质量也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基石。高校办学质量能否得到持续改进,取决于高校内部质量管理活动及体系的完备性与有效性,如何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则成为撬动整个质量杠杆的“支点”。在组织质量变革驱动下,质量开始跳出传统产品和服务范畴转向组织运行层面,其意味着质量评价的重心需要从质量扩展到质量管理活动,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管理活动的成熟度水平。当前高等教育已驶入“评估时代”,借助成熟度方法变革质量评价思维和范式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通常是一种外部主导的政府行为,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绩效质量观,其本质是对高校办学质量结果的问责,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同质化和路径依赖等问题。成熟度评价着眼于高校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主要评价高校内部质量管理行为和措施的完善程度,把高校质量管理能力的内生性建构作为目标方向。相对于传统质量评价,成熟度评价将重心放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纵向提升上,强调基于校本管理的自我评价,以其柔性质化评价方式适用于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因此成熟度评价能够更好地遵循高校自主自觉的发展原则,服务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完善,在保证高校办学质量方面体现出更强的辅助性和建设性。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是成熟度评价的核心对象,必须借助一个完整的概念模型才能建立体系和实施评价。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中文本分析方法,对美国国家质量奖三所获奖高校申报材料进行开放式、主轴式和选择性三级编码,同时结合专家意见以及国内高校办学质量报告内容,提取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关键要素与结构特征,构建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基本模型及其指标体系。整个成熟度评价模型由支撑系统、主体系统和过程系统三个系统构成,其中支撑系统包括组织领导、测量与分析改进、战略管理三个关键过程域;主体系统包括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关键过程域;过程系统包括专业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学习管理、实践管理五个关键过程域。在成熟度评价模型基础上,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编制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调查问卷。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证实了成熟度评价模型三个系统和十个关键过程域的结构划分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来自华东地区四省市十五所高校的413份大样本问卷数据显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作为一个组织管理水平的概念,在不同层次、类型和地区高校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构方程模型(SEM)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教学质量管理支撑系统中组织领导、测量与分析改进成熟度对主体系统、过程系统各要素成熟度均产生正向影响,战略管理成熟度对主体系统成熟度未产生影响,对过程系统只产生部分影响;主体系统中教师管理成熟度对过程系统各要素产生正向影响,而学生管理对过程系统未产生影响;专业管理在支撑系统、主体系统对过程系统其他要素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为了更加细致地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与现状,本研究在成熟度调查问卷基础上开发了更为精细化和操作化的成熟度评价量表。整个量表设计遵循了主动完善和动态改进的指导理念,采用判断题与问答题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且经过三轮专家论证完成对量表的修订。我们以上海交通大学10所院系为案例对象,展示如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成熟度评价,以及如何借助象限分析模型确定质量改进的优先矩阵,为高校具体实施成熟度评价提供参考。案例评价结果显示,各院系在教学质量管理不同维度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各个维度并没有呈现均衡发展,表明教学质量管理在高校内部也需要区别对待。成熟度评价量表能够帮助高校及院系明确质量管理水平现状,识别薄弱环节和关键过程,可以作为诊断和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有效工具。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多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必须匹配相关的工作架构、组织治理和运行机制才能获得结构保障和动力基础,进而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迈向成熟。因此,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应当从宏观系统框架着眼,立足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以微观运行机制改进为突破,才能全方位保障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具体来说,高校需要建立PDCA改进循环,形成质量管理系统模式,积极实施自我评估;落实以院系为实体的质量管理结构,明确质量治理的主体和参与机制;同时加强院校研究能力,推进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
二、模糊数学在教师评估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糊数学在教师评估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研究进展 |
1.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1.2.2 农业水价分担 |
1.2.3 农业水价补贴(补偿) |
1.2.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
1.2.5 农业水价和灌溉价值计算 |
1.2.6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名词解释 |
2.1.1 农业水价 |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2.1.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 |
2.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
2.1.5 农业水价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关系辨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社会分工理论 |
2.2.4 效用价值论 |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程研究 |
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和制度变迁 |
3.1.1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 |
3.1.2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度变迁 |
3.2 改革任务和进度分析 |
3.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
3.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进度 |
3.2.3 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改革进程变化趋势 |
3.3 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
3.3.1 农业执行水价对运营维护成本弥补情况 |
3.3.2 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落实情况 |
3.3.3 供水计量、定额管理和管护机制配套情况 |
3.4 改革成效 |
3.4.1 节水成效显着 |
3.4.2 灌溉和生产效率提升 |
3.5 改革特点及存在问题 |
3.5.1 改革特征 |
3.5.2 存在问题 |
3.6 小结 |
第四章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研究 |
4.1 指标识别 |
4.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特点 |
4.1.2 指标选择原则 |
4.1.3 指标确定依据和初步识别 |
4.2 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体系 |
4.2.2 权重确定 |
4.3 以指导政府决策为目标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
4.3.1 指标评价标准 |
4.3.2 模型构建 |
4.3.3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结果 |
4.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区域差异 |
4.4 基于加权Topsis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定量评价 |
4.4.1 模型介绍 |
4.4.2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结果 |
4.4.3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区域性差异 |
4.5 两种评价方式下结果的差异及综合结果 |
4.5.1 两种评价结果差异 |
4.5.2 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 |
4.5.3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差异 |
4.6 小结 |
第五章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 |
5.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义与识别 |
5.1.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识别 |
5.1.2 Mitchell评分法 |
5.1.3 基于Mitchell评分法的利益相关者确定 |
5.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类 |
5.2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分析 |
5.2.1 利益关系 |
5.2.2 利益诉求 |
5.2.3 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 |
5.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 |
5.3.1 指标体系 |
5.3.2 专家评分结果处理方法 |
5.3.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结果 |
5.3.4 科研学者与实践工作者评价结果的差异 |
5.4 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的合理分担 |
5.4.1 分担主体识别 |
5.4.2 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担责任 |
5.4.3 政府部门的分担方式 |
5.4.4 用水农户及相关组织的分担方式 |
5.4.5 社会机构的分担方式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定量方法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
6.1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
6.1.1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 |
6.1.2 粮食作物单位水产出与农业单位水产出的关系 |
6.1.3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灌溉效益分摊系数 |
6.1.4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2 政府内部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
6.2.1 评价体系构建 |
6.2.2 基于粮食安全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 |
6.2.3 基于水资源灌溉效益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2.4 基于生态价值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2.5 地方及中央政府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3 基于定量方法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
6.3.1 基于定量评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
6.3.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分担的农业水价 |
6.3.3 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确定和机制建设研究 |
7.1 基于“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
7.1.1 “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7.1.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
7.1.3 农户分担的水价与当前执行水价之间的关系 |
7.1.4 基于“定量+定性”综合评估的各方水费承担额度 |
7.1.5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
7.2 基于激励和扶持机制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修正 |
7.2.1 标准确定 |
7.2.2 修正后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
7.2.3 修正后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
7.2.4 修正后粮食灌溉水费分担情况 |
7.2.5 修正后分担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
7.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 |
7.3.1 合理定价机制 |
7.3.2 政策倾斜机制 |
7.3.3 农户参与机制 |
7.3.4 社会参与机制 |
7.3.5 保障机制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问题 |
1.3.1 教学质量评价含义 |
1.3.2 教学质量评价的分类 |
1.3.3 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 |
1.3.4 教学质量评价的构成 |
1.3.5 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系统分析 |
2.1 需求分析 |
2.1.1 系统总需求 |
2.1.2 前台子系统 |
2.1.3 后台子系统 |
2.2 原理分析 |
2.2.1 综合加权法 |
2.2.2 德尔菲法 |
2.3 技术分析 |
2.3.1 B/S系统模式 |
2.3.2 ASP.NET程序设计语言 |
2.3.3 SQL Server数据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架构设计 |
3.1.1 B/S三层架构 |
3.1.2 系统开发架构 |
3.2 系统模块设计 |
3.2.1 系统用户 |
3.2.2 系统模块 |
3.3 系统类建模 |
3.4 数据库设计 |
3.5 算法设计 |
3.5.1 评价规则设计 |
3.5.2 算法模型构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实现 |
4.1 系统功能 |
4.1.1 系统设置管理 |
4.1.2 系统用户登录 |
4.1.3 基本信息管理 |
4.1.4 添加评价申请 |
4.1.5 在线评价管理 |
4.1.6 评价结果管理 |
4.2 评价流程 |
4.3 系统界面 |
4.3.1 系统登录界面 |
4.3.2 系统主界面 |
4.3.3 在线评价界面 |
4.3.4 结果查询界面 |
4.4 后台管理界面 |
4.4.1 教师信息界面 |
4.4.2 管理员信息界面 |
4.4.3 评价指标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的必要性 |
5.2 系统测试方法 |
5.3 系统测试内容 |
5.3.1 用户登录注册 |
5.3.2 评价模块 |
5.3.3 结果查询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医疗信息系统的风险分析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医疗信息化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
二、医疗信息系统的隐私安全面临挑战 |
三、医疗信息系统采用区块链技术的必要性 |
四、采用区块链医疗信息系统面临的担忧 |
五、选题来源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论文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一、论文创新点 |
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文章结构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数理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医疗信息系统 |
二、基于模糊理论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
三、医疗信息系统风险分析与评估 |
第二节 数理基础 |
一、模糊数学 |
二、多准则决策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用区块链构建医疗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模型 |
第一节 模型概述 |
第二节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一、风险因素筛选 |
二、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三节 风险量化流程 |
一、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二、计算风险排序 |
三、风险量化流程总结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一节 评估对象的选择及介绍 |
一、Ancile |
二、DASS-CARE |
三、Healthchain |
四、Edge Care |
五、Med Bloc |
第二节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权值计算 |
第三节 风险量化计算 |
第四节 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本文总结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医疗信息系统风险因素调查表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4)电子商务企业IPO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研究 ——以HD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数学模型法 |
1.2.2 案例分析法 |
1.2.3 文献研究法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IPO审计 |
2.1.2 电子商务 |
2.1.3 审计风险应对 |
2.2 理论基础 |
2.2.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
2.3 文献综述 |
2.3.1 重大错报风险定义 |
2.3.2 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因素 |
2.3.3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方法 |
2.3.4 重大错报风险应对研究 |
2.3.5 文献评述 |
第3章 HD公司IPO重大错报风险的初步评估—模糊综合评价法 |
3.1 重大错报风险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 |
3.1.1 重大错报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
3.1.2 重大错报风险评判集 |
3.1.3 重大错报风险各因素权重 |
3.1.4 模糊评价矩阵 |
3.1.5 模糊综合评价 |
3.1.6 结果说明分析 |
3.2 HD公司基本情况 |
3.2.1 HD公司外部环境 |
3.2.2 HD公司微观环境 |
3.2.3 HD公司战略目标 |
3.2.4 HD公司内部控制 |
3.3重大错报风险模糊评价模型在HD公司IPO审计中的应用 |
3.3.1 HD公司重大错报风险判断矩阵 |
3.3.2 HD公司重大错报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3.3.3 HD公司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HD公司IPO重大错报风险的分类识别与评估 |
4.1 HD公司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4.1.1 内部控制风险 |
4.1.2 分销模式风险 |
4.2 HD公司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4.2.1 收入错报风险 |
4.2.2 存货错报风险 |
4.2.3 成本费用错报风险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HD公司IPO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应对策略 |
5.1 财务报表层次审计程序优化 |
5.2 认定层次审计程序优化 |
5.2.1 同业对比法 |
5.2.2 业财结合法 |
5.3 建议与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论文的主要思路和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C#5.0开发语言 |
2.2 Asp.Net开发平台 |
2.3 B/S结构 |
2.4 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 |
2.5 SQLServer2015 软件 |
2.6 MVC模式 |
2.7 系统安全 |
2.8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描述 |
3.2 评估系统时序图 |
3.3 绩效计划模块 |
3.4 绩效管理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数据库设计与分析 |
4.1 数据库设计概述 |
4.2 概念结构设计 |
4.3 教师绩效评估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逻辑结构设计及数据库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估模型 |
5.1 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相关理论基础 |
5.2 模糊综合评判 |
5.3 模糊综合评判在某高效教师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系统的实现及系统测试 |
6.1 系统功能描述 |
6.2 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系统实现 |
6.3 系统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jBPM的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和论文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工作流相关理论 |
2.2 教务管理系统概述 |
2.3 教务管理系统智能化方法 |
2.4 模糊聚类算法介绍 |
2.5 jBPM平台及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务管理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 |
3.1 基于SSH框架教务管理系统框件体系结构核心组件 |
3.2 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3 jBPM软件体系结构 |
3.4 协同SSH与 jBPM框架的教务管理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糊聚类算法设计与分析 |
4.1 模糊聚类算法的建模 |
4.2 改进模糊聚类算法 |
4.3 智能化模糊聚类的应用 |
4.4 实验设计与分析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教务管理系统智能化的实现 |
5.1 jBPM平台配置 |
5.2 核心代码实现 |
5.3 jBPM工作流实例应用 |
5.4 智能化方法的实例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工作与成果 |
(7)隶属函数参数对寿县耕地地力评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耕地地力评价 |
1.3 国内耕地地力评价 |
1.4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
2 引言 |
2.1 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介绍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3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3.1 自然概况 |
3.2 农业生产概况 |
3.3 社会经济概况 |
3.4 研究方法 |
3.4.1 资料搜集及数据库的建立 |
3.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1 参评因素权重的确定 |
4.2 参评因素隶属度的计算 |
4.3 参评因素隶属函数参数调整研究 |
4.3.1 参数调整前后的隶属函数式对比 |
4.4 隶属函数检验 |
4.4.1 隶属函数拟合图调整前后对比 |
4.4.2 隶属函数单因子检验 |
5 评价结果与分析 |
5.1 耕地地力等级面积统计 |
5.2 耕地地力等级分布 |
5.3 耕地地力评价等级变化对比 |
5.4 比较分析与原因探讨 |
5.4.1 分乡镇对比分析 |
5.4.2 变化的原因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基于Rete算法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校的现状 |
1.4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问题 |
1.4.1 教学质量评价内涵 |
1.4.2 教学质量评价的分类 |
1.4.3 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 |
1.4.4 教学质量评价的组成 |
1.4.5 教学质量评价的功能 |
1.5 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1.6 引进专家系统设计理念 |
1.7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专家系统概述 |
2.1 专家系统的涵义 |
2.2 专家系统的特征 |
2.3 专家系统的作用 |
2.4 专家系统的一般结构 |
2.5 专家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处理方案 |
2.5.1 专家系统中的不确定性 |
2.5.2 专家系统对不确定性的应对措施 |
2.6 小结 |
第3章 知识库的设计 |
3.1 知识库简介 |
3.1.1 知识库系统原理 |
3.1.2 知识库组织 |
3.2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知识 |
3.3 数据库与知识库 |
3.3.1 数据库与知识库的比较 |
3.3.2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知识库 |
3.4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知识库设计 |
3.5 数据库的设计 |
3.6 小结 |
第4章 教学质量评价模型设计 |
4.1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不确定性 |
4.2 有关模糊数学基础 |
4.2.1 模糊集合概念 |
4.2.2 论域的标准模糊划分 |
4.2.3 综合加权法 |
4.2.4 德尔菲法 |
4.3 质量评价和算法描述 |
4.3.1 模糊评价描述 |
4.3.2 Rete模式匹配算法及模糊评价算法 |
4.4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 |
4.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4.4.2 设计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
4.4.3 综合评价的方法 |
4.5 模糊评价方法的讨论 |
4.5.1 模糊评价方法和专家听课评价的比较 |
4.5.2 用组合评价方法来优化教学评价 |
4.6 小结 |
第5章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参与者 |
5.1.2 确定系统用例 |
5.2 总体设计 |
5.2.1 三层B/S体系结构的模型 |
5.2.2 系统规划和分析 |
5.3 功能设计 |
5.3.1 系统的初始设置 |
5.3.2 数据准备 |
5.3.3 评价过程 |
5.3.4 评价过程管理 |
5.3.5 评价管理 |
5.3.6 数据安全问题和权限的设置 |
5.4 评价流程 |
5.5 前台系统实现 |
5.5.1 系统主界面 |
5.5.2 在线评教模块 |
5.5.3 个人查询 |
5.5.4 部门查询 |
5.5.5 系统初始设置与统计 |
5.6 系统测试 |
5.7 系统特点 |
5.8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招聘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人才理论基础与常用评价方法 |
2.1 人才评价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 |
2.2 人才的价值特点与可测性 |
2.3 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
2.3.1 原则与方法 |
2.3.2 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 |
2.4 常用综合评价方法 |
2.5 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模糊综合评价 |
3.1 模糊基本概念 |
3.2 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与隶属度函数 |
3.3 模糊思想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基础 |
3.4 模糊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 |
3.5 模糊综合人才评价模型 |
3.5.1 人才评价的步骤 |
3.5.2 单因素评价矩阵的确定 |
3.6 模型的自定化改进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定义评估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基本功能模块 |
4.2 评价功能的实现 |
4.2.1 评价模块的整体结构 |
4.2.2 评价模块的执行流程 |
4.3 系统实现与运行结果 |
4.3.1 系统人才评价流程 |
4.3.2 系统截图 |
4.4 评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
(10)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问题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问题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质量管理相关研究 |
2.1.1 质量与质量管理经典理论 |
2.1.2 质量管理的发展演进 |
2.1.3 质量管理的构成要素及维度 |
2.2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研究 |
2.2.1 教学质量概念 |
2.2.2 教学质量保障 |
2.2.3 教学质量评估 |
2.2.4 教学质量管理 |
2.3 成熟度模型及研究 |
2.3.1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
2.3.2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
2.3.3 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
2.4 已有研究评述 |
第三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理论阐释 |
3.1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历史叙事 |
3.1.1 高校教学质量运动与问责 |
3.1.2 教学质量评价的绩效结果导向 |
3.1.3 教学质量评价的外部路径依赖 |
3.2 组织质量:成熟度评价的理论基础 |
3.2.1 质量概念含义的变迁 |
3.2.2 组织质量的实践属性 |
3.2.3 组织质量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
3.3 成熟度评价理论内涵 |
3.3.1 成熟度评价概念框架 |
3.3.2 成熟度评价标准及层级结构 |
3.3.3 成熟度评价基本特征 |
3.3.4 成熟度评价的价值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研究设计 |
4.1.1 评价模型构建 |
4.1.2 文本分析与编码 |
4.1.3 理论抽样 |
4.2 研究对象与资料描述 |
4.3 三级编码过程 |
4.3.1 开放式编码 |
4.3.2 主轴编码 |
4.3.3 选择性编码 |
4.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1 文本编码结果评价 |
4.4.2 成熟度评价模型的补充修订 |
4.4.3 与已有质量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熟度评价模型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成熟度评价问卷编制 |
5.1.2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
5.1.3 分析方法 |
5.2 预测试: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1 教学质量管理支撑系统 |
5.2.2 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系统 |
5.2.3 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系统 |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1 大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5.3.2 结构拟合效度检验 |
5.3.3 成熟度评价模型差异性分析 |
5.4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
5.4.1 控制变量分析 |
5.4.2 质量管理支撑系统对主体系统的影响 |
5.4.3 质量管理主体系统对过程系统的影响 |
5.4.4 质量管理支撑系统对过程系统的影响 |
5.4.5 中介效应分析 |
5.5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的实践研究 |
6.1 研究设计 |
6.1.1 成熟度评价量表开发 |
6.1.2 研究方法:基于广义模糊综合评价法 |
6.1.3 研究对象及评价流程 |
6.2 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2.1 层次分析法过程原理 |
6.2.2 专家打分及权重确定 |
6.3 案例对象的成熟度评价 |
6.3.1 院系自我评价 |
6.3.2 专家评价过程 |
6.3.3 成熟度等级确定 |
6.4 成熟度评价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提升策略与路径 |
7.1 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架构 |
7.1.1 PDCA质量改进循环 |
7.1.2 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框架 |
7.1.3 实施质量自评 |
7.2 教学质量管理组织保障 |
7.2.1 “校—院”两级质量管理结构 |
7.2.2 教学质量管理与大学治理 |
7.3 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
7.3.1 院校研究机制 |
7.3.2 组织学习机制 |
7.3.3 知识管理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与不足 |
8.4 后期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开放式编码列表 |
附录 Ⅱ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调查问卷 |
附录 Ⅲ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量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模糊数学在教师评估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D]. 冯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与设计[D]. 崔智涵.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医疗信息系统的风险分析与评估[D]. 宋扬.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电子商务企业IPO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研究 ——以HD公司为例[D]. 张倩. 山东大学, 2020(10)
- [5]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系统研究[D]. 吴文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jBPM的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赫峰.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7]隶属函数参数对寿县耕地地力评价的影响[D]. 阮梦蝶.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8]基于Rete算法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开发[D]. 王永堃.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9]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招聘模型研究与应用[D]. 梁翥. 东华大学, 2019(01)
- [10]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D]. 朱守信.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