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刺五加叶制剂治疗烧伤377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兰英[1](2019)在《参芪升脉饮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阴竭阳脱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参芪升脉饮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中医证型为“阴竭阳脱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评价参芪升脉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心血管二科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合并低血压且中医辨证为“阴竭阳脱证”的住院患者共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方案,对照组加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芪升脉饮治疗。观察周期统一设置为2周,并随访6个月再住院情况。观察期间收集疗效指标和安全指标观察数据,随访结束后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中医证候计分、纽约心功能、血压、尿量、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方面治疗后均有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中医证候计分、纽约心功能、24小时平均血压(治疗两周时)、尿量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24小时平均血压(治疗一周时)、NT-pro BNP、左室射血分数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多巴胺用药时间、用药总量比对照组短、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更快启用、更多使用改善心衰预后药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住院天数比对照组短,6个月再住院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指标无异常大幅度波动。结论:参芪升脉饮可有效改善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升高血压、增加尿量、改善纽约心功能分级、降低NT-proBNP;有助于有效缩短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患者多巴胺使用时长、减少用药总量,推进改善心衰预后药物的尽早使用和联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6个月再住院率。而且参芪升脉饮安全可行,适宜临床推广。
雷印廷[2](2014)在《刺五加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x senticosus(Ruper.et Maxim.)Harms.]的干燥根及根茎。刺五加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等地。2010版《中国药典》中记载刺五加可用于脾肺气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肺肾两虚,久咳虚喘,腰膝酸痛,心脾不足,失眠多梦等症。刺五加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疲劳、抗菌、抗病毒、抗辐射、解毒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刺五加注射液则具有平补肝肾,益精壮骨等功效,临床上可用于对肝肾不足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硬化,脑血栓,脑栓塞等疾病的治疗;亦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神经衰弱和更年期综合症等。为了进一度阐明刺五加注射液的药效物质基础以及为了指导刺五加提取液的合理使用并对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对其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本实验采用ODS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对注射用刺五加提取液进行分离,共分离得到20个单体化合物。通过对其理化性质鉴别及对其UV、1H-NMR、13C-NMR、dept135、HSQC、HMBC、1H-1H COSY、ESI-MS 等波谱数据的解析,共鉴定出其中13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它们分别是:左旋丁香树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刺五加苷E、右旋杜仲树脂醇双吡喃葡萄糖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新刺五加酚、异嗪皮啶、刺五加苷B2、顺式-丁香苷、芥子醇1,3’-双-O-β-D-吡喃葡萄糖苷、松柏苷、腺苷、7,8-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7,9-丙二醇、(7S,8R)-urolignoside;其中,芥子醇1,3’-双-O-β-D-吡喃葡萄糖苷、7,8-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7,9-丙二醇、(7S,8R)-urolignoside为从五加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本研究为控制注射用刺五加提取液实际生产环节,切实保证成品质量的稳定性及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分离得到的单体成分为刺五加提取液开展后续的药代动力学实验及其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本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强皎[3](2014)在《毛冬青皂苷E对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毛冬青皂苷E是毛冬青药材药效物质基础的代表性成分,本论文通过分离培养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建立体外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在细胞水平模拟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毛冬青皂苷E对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阐释毛冬青心肌保护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1.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取出生1~3天的SD大鼠乳鼠心肌组织,用0.25%胰蛋白酶4℃浸泡过夜,0.08%Ⅱ型胶原酶37℃磁力搅拌消化,心肌细胞用含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孵育,利用差速贴壁分离法和5-溴脱氧尿苷化学抑制法相结合对心肌细胞进行分离、纯化。采用α-actin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心肌细胞。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的建立。利用均匀设计确定不同的缺氧、复氧时间组合,以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为主要指标,初步筛选最佳建模条件,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为辅助指标对最佳建模条件进行验证,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3.毛冬青皂苷E对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毛冬青皂苷E在建模前进行预干预,心肌细胞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CON);缺氧/复氧组(H ypoxia/reoxygenation,H/R);毛冬青皂苷 E 低、中、高剂量干预组(EL、EM、EH+H/R)。缺氧4h/复氧4h后,采用CCK-8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TUNEL法测定凋亡率。4.毛冬青皂苷E抑制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心肌细胞给药方式及实验分组同上,缺氧4h/复氧4h后,采用DHE荧光探针法检测心肌细胞活性氧(ROS)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结果:1.原代心肌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细胞接种4~6h后开始贴壁生长,12~24h明显增殖,部分细胞开始单个搏动,48h可见细胞汇合成片,形成细胞单层或细胞簇,呈现同步搏动,即所谓功能性合体细胞。经α-ac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心肌细胞肌动蛋白呈强阳性反应(棕褐色颗粒状改变),阳性率达95%以上。2.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建立条件的筛选结果。经筛选,最终确定缺氧/复氧模型建立的条件是缺氧4h/复氧4h,该条件下测得的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最低,为48.80%;凋亡率(累积光密度值,IOD)为9494.27,是空白对照组的8倍左右。3.毛冬青皂苷E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缺氧/复氧组心肌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45.10±3.10)%vs.(100.00±2.94)%,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16.57±0.45)%vs.(0.60±0.16)%,P<0.01)];与缺氧/复氧组比较,毛冬青皂苷E低、中、高剂量干预组(EL、EM、EH+H/R)心肌细胞存活率均显着升高,其值依次分别为(56.09±3.95)%、(64.60±4.16)%、(78.03±2.56)%;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其值依次分别为(13.15±0.18)%、(11.49±0.27)%、(8.45±0.20)%。4.毛冬青皂苷E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活性氧(ROS)含量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缺氧/复氧组心肌细胞活性氧(ROS)含量明显上升[(145.17±9.65)累积光密度值vs.(33.96±3.10)累积光密度值,P<0.01],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显着增加[(1.07±0.03)灰度比值vs.(0.38±0.01)灰度比值,P<0.01];与缺氧/复氧组比较,毛冬青皂苷E低、中、高剂量干预组(EL、EM、EH+H/R)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心肌细胞活性氧的含量,其值依次分别为109.01±7.55、86.45±4.92、54.05±7.10;高剂量干预组可显着减少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其灰度比值为 0.62 ±0.04。结论:1.本课题优化的原代心肌细胞培养方法简单方便,稳定可靠,可获得活力好、纯度高、数量多的心肌细胞。成功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可用于评价药物的心肌保护作用。2.毛冬青药材代表性成分毛冬青皂苷E可显着提高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其凋亡率,对心肌细胞的凋亡具有直接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毛冬青皂苷E可显着降低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活性氧(ROS)含量,减少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相关。
谭世强[4](2013)在《人参三萜类皂苷对两种植食性昆虫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参三萜类皂苷是人参、西洋参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之一,也是人参、西洋参作为名贵药材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有关人参三萜类皂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活性方面,而对于其生态学意义的探索则鲜有报道。人参、西洋参在生长过程中合成积累大量人参三萜类皂苷的最终目的必定是为了自身更好地适应环境,利于自身生长。为进一步探讨人参三萜类皂苷在人参、西洋参种群密度调节以及抵御昆虫取食等生物环境适应方面的生态学意义,本文着重研究了人参三萜类皂苷对两种植食性昆虫的影响。试验中,在室内模拟了两种植食性昆虫苜蓿夜蛾和粘虫的自然生长条件,采用载毒叶碟法饲喂苜蓿夜蛾幼虫和粘虫,通过叶碟法测定了人参总皂苷对苜蓿夜蛾幼虫和粘虫的拒食活性;同时,通过一些化学方法测定了人参总皂苷对4龄粘虫体内蛋白质含量、消化酶、解毒酶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具体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人参总皂苷对两种植食性昆虫影响的生物测定与对照组相比,人参总皂苷对3龄苜蓿夜蛾幼虫和4龄粘虫均有较显着的拒食活性。取食含有人参总皂苷的叶片后8h非选择性拒食率达到最高,对苜蓿夜蛾3龄幼虫的非择性拒食率高达93.40%(20mg/mL)、83.42%(10mg/mL)、75.19%(5mg/mL),对4龄粘虫的非选择性拒食率高达88.67%(20mg/mL)、64.40%(10mg/mL)、47.36%(5mg/mL);而选择性拒食率在取食4h后达到最高,对苜蓿夜蛾3龄幼虫的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77.53%(20mg/mL)、73.58%(10mg/mL)和58.86%(5mg/mL),对4龄粘虫的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62.49%(20mg/mL)、44.29%(10mg/mL)和34.19%(5mg/mL)。不同浓度的人参总皂苷溶液对苜蓿夜蛾幼虫和粘虫的拒食活性与人参总皂苷浓度呈正相关,并且拒食效果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这表明,人参总皂苷能明显的阻止苜蓿夜蛾幼虫和粘虫取食其寄主叶片,保护寄主植物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保护作用会逐渐减弱。此外,人参总皂苷还能够延长4龄粘虫的发育历期,与对照相比较,人参总皂苷处理后4龄粘虫的发育历期延长了13.12h(20mg/mL)、5.92h(10mg/mL)和3.84h(5mg/mL)。即人参总皂苷可明显延缓4龄粘虫的生长发育,使其生活周期延长,这使粘虫遭受病害以及天敌侵害的几率增大,不利于粘虫的生长发育。2人参总皂苷对粘虫体内的蛋白质总含量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人参总皂苷对粘虫体内的蛋白质总含量和消化酶(纤维素酶、α-淀粉酶、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活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人参总皂苷对4龄粘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具有较强影响,其体内蛋白质总含量总体上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与人参总皂苷的浓度呈正相关,即20mg·mL-1>10mg·mL-1>5mg·mL-1;对消化酶的抑制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高浓度大于低浓度的趋势。处理48h后,对纤维素酶活性的抑制率可达95.79%(20mg/mL)、66.26%(10mg/mL)、45.81%(5mg/mL),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率可达83.50%(20mg/ml)、56.39%(10mg/mL)、30.34%(5mg/mL);经各浓度人参总皂苷作用后,4龄粘虫体内的酸性蛋白酶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同时与人参总皂苷浓度呈正相关,且在处理后24h达最低0.1278U (20mg/mL)、0.1598U (10mg/mL)、0.1801U (5mg/mL)、0.1971U(CK);人参总皂苷对4龄粘虫体内中性蛋白酶的影响与对酸性蛋白酶的影响基本一致,中性蛋白酶比活力在处理后24h达最低,为0.124U (20mg/mL)、0.1687U (10mg/mL)0.1628U (5mg/mL)、0.1676U (CK)。3人参总皂苷对4龄粘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人参总皂苷能够抑制4龄粘虫体内GSTs和AChE活性。人参总皂苷对4龄粘虫体内GSTs和AChE活力的抑制率与人参总皂苷浓度呈正相关,即20mg·mL"1>10mg·mL-1>5mg·mL-1,并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人参总皂苷对4龄粘虫体内GSTs和AChE活力抑制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经人参总皂苷处理后48h,人参总皂苷对四龄粘虫体内GSTs活性的抑制率最大,分别为75.2%(20mg/mL),69.0%(10mg/mL),31.9%(5mg/mL);对4龄粘虫体内AChE活力的抑制率最大,分别为78.8%(20mg/mL),70.8%(1Omg/mL),64.5%(5mg/mL)。而对照组基本不变。这说明人参总皂苷对粘虫并没有毒性,但是能够使降低粘虫体内解毒酶的活性。4人参总皂苷对4龄粘虫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人参总皂苷对4龄粘虫体内PPO活力具有较强影响,经人参总皂苷处理后,4龄粘虫体内PPO活性先增加后降低趋于平衡,且在处理后48h达最大值。并且,人参总皂苷将4龄粘虫体内SOD、CAT及POD原有的动态平衡状态打乱,使得其体内含量02-产率加快,这可能使粘虫体内02-清除系统紊乱,使其遭受到O2-等自由基的伤害。
张卫丽[5](2013)在《马尾松松针有效成分的提取及药理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又名松树、青松,松属松科裸子植物,分布极广遍布华中华南各地,是我国南方主要树种。历年来,学者们对松属的研究发现其含有的丰富营养素和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生理活性。本研究中所采用的马尾松松针源于湖南永州山丘中的树种,其在当地覆盖率约至70%,经专家鉴定为马尾松松针。本研究选取了春夏之交的松针叶,其主要研究内容有: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总黄酮有机溶剂浸提法、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工艺的优化、体外清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水提液波谱性质、抑菌效果、高血脂模型的降血脂药理活性。本课题中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得到松针挥发油,采用气相-质谱联用法对松针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得到10个化学成分(1)b-Elemene,3.72%;(2) Bicyclo[7.2.0] undec-4-ene,4,11,11-trimethyl-8-methylene-,(1R,4Z,9S)-,34.15%;(3)α-石竹烯(1,4,8-Cycloundecatriene,2,6,6,9-tetramethyl-,(1E,4E,8E)-),7.14%;(4)1,6-Cyclodecadiene (1,6-Cyclodecadiene,1-methyl-5-methylene-8-(1-methylethyl)-,(1E,6E,8S)-),8.89%;(5)1H-Cycloprop[e]azulene (1H-Cycloprop[e]azulene,1a,2,3,5,6,7,7a,7b-octahydro-1,1,4,7-tetr amethyl-,(1aR,7R,7aS,7bR)-),4.10%;(6) g-Elemene,7.84%;(7) d-Cadinene,7.04%;(8)α-毕橙茄醇(1-Naphthalenol,1,2,3,4,4a,7,8,8a-octahydro-1,6-dimethyl-4-(1-meth ylethyl)-,(1R,4S,4aR,8aR)-),12.93%;(9)1H-Naphtho[2,1-b]pyran,3-ethenyldodecahyd ro-3,4a,7,7,10a-pentamethyl-,(3R,4aR,6aS,10aS,10bR)-(9CI)),4.85%;(10)2,3,5,6,6a,7,9,10,10a,10b-Decahydro-3,4a,7,7,1Oa-pentamethyl-3-vinyl-1H-naphtho [2,1-b]pyran-8(4a H)-O,9.34%。其分析结果是结合了HP-MSD化学工作站的Nist98标准质谱图库和W ILEY质谱图库,采用了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得出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含量较高有成分为丁香烯(34.15%),α-毕橙茄醇(12.93%);化合物(1)(6)分别为b-,g-榄香烯,是国家二类抗肿瘤新药榄香烯注射液活性成分。马尾松松针总黄酮提取研究中,本文探讨了有机溶剂浸提法、超声波辅助法两种提取工艺,在有机溶剂浸提法中,选取了溶剂种类、提取时间、料液比三个单因素研究其总黄酮提取,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正交实验因素选取范围。同时对有机溶剂浸提法中的黄酮提取物探讨了其体外清DPPH、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效果。结果表明,正交实验中,最优工艺条件:提取时间为1.5小时,回流温度为85℃,料液比为1:40。且正交实验中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提取物随着储存时间延长,其清自由基能力越弱。总体而言,松针提取物对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是最强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实验中,比较了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等因素对提取得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松针提取物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探究发现此方法有用时少、提取率高的优点,响应面分析法得到的超声波辅助最优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56min、物料比1:20、乙醇体积分数40%、功率90%,其提取率为1.59%。在马尾松松针水提液紫外吸收与红外特征光谱分析中,可以推测出水提液有黄酮成分存在,包含烯烃、羧酸、酯、酮、醇等等类型化合物。其后我们对松针水提液进行进一步的抑菌性和降血脂药理活性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松针水提液能有效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同时在水提液降高血脂药理活性中,采用分组实验法,模型小鼠自由摄饮不同浓度松针水提液,指标测定均能显示出松针水提液有一定的降血脂功效,在测定TG、TC、HDL-C、LDL-C四种指标时,此种松针水提液对降高血脂中的TG指标能力是最好的。
徐春玲[6](2012)在《刺五加叶活性成分研究及其产品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的干燥根及根茎,其茎、叶也可作药用。研究显示刺五加叶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坚筋骨、强志意等功效,因此将刺五加叶作为药材深入研究和开发对高效利用药用刺五加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后对刺五加叶的活性成分及产品开发进行进一步研究,主要从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抗氧化活性、保肝护肝药理作用、产品开发及其产品质量考察进行实验,具体内容如下:本研究采用50%乙醇溶液浸泡一夜,超声提取三次,每次30min,频率100Hz,温度为30℃对刺五加叶进行提取,合并滤液(出去滤渣),浓缩至无醇味,将所得浓缩液上D101大孔树脂,依次用水、10%、30%、50%、95%乙醇进行洗脱并收集洗脱液,选择10%、30%部分进行硅胶反复柱层析,分离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对质谱和理化数据的解析,同时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其单体化合物分别为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金丝桃苷,p-谷甾醇。采用DPPH法、ABTS法、铁离子还原法及福林酚法对不同浓度下刺五加叶各部分分别进行抗氧化活性、还原性及总酚含量测定,实验证明其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及总酚的含量大小依次为:30%部分、10%部分、总提液、50%部分(通过大孔树脂所得乙醇提取物)。同时,采用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评价刺五加叶水煎液的保肝护肝药理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刺五加叶水煎液三个剂量处理组均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MDA含量及ALT活性具有降低性作用。同时,高剂量处理组、中剂量处理组小鼠MDA含量与阳性对照组差异不显着,高剂量处理组的ALT活性与正常组差异不显着。因此,本实验表明刺五加叶水煎液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本论文对刺五加叶抗氧化活性及其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MDA含量及ALT活性同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刺五加叶的抗氧化活性与其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MDA含量及ALT活性密切相关。因此,将刺五加叶开发为保肝护肝作用的药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与企业联合开发“长白山人”牌五加叶球型茶,并对其质量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其活性成分含量大小依次为黄酮、总多糖、总皂苷、绿原酸、金丝桃苷。可以为刺五加叶茶高效利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创新点:首次应用体外抗氧化方法与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刺五加叶的药理活性。同时,采用多种体外抗氧化方法对不同浓度下刺五加叶的不同部分进行抗氧化沽性、还原能力测定,开研究具总酚含量。对刺五加叶茶质量进行考察,为其质量标准建立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王少滕[7](2011)在《红车轴草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 L.)为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车轴草属(Trifolium),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红三叶草、千日红、羊马草、紫苜蓿等。复叶互生,小叶3枚,齿裂,花小,芳香,聚生成头状或穗状花序,荚果小,含1-2粒种子,根系发达。喜温凉湿润气候,主要产於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不仅有保持和改良土壤的作用,而且内服用于解痉、祛痰、止咳止喘,外敷治脓肿、烧伤和眼疾等。本属植物全世界约360种以上,中国常见野生种与引入种有8种,其中栽培较普遍的种有红三叶、白三叶与绛三叶等。车轴草属药用成分的研究,国内外已有许多报道。花序及带花枝叶可入药。近几年,科学家发现红车轴草是少数几种含4种异黄酮(植物雌激素)的植物之一,对于预防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改善骨质疏松和改善妇女更年期症状等有一定的作用,因而受到关注。并已经成为欧美市场上极受欢迎的保健食品。本文利用系统溶剂提取法、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现代分离技术,从恩施红车轴草的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了25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了15个化合物,确定结构的化合物依次为:双苯吡酮类化合物01;五环三萜类化合物02;豆甾酮类化合物03、04、05;黄酮苷类化合物06、07、08、09、10、11;二氢黄酮苷类化合物12;色原酮苷类化合物13;苯并四氢呋喃木脂素类化合物14以及1, 8-二羟基型蒽醌类化合物15。其中2个可能的新化合物,分别为13、14,其精确结构仍需要二维核磁谱和质谱进行进一步的确定。9个化合物01、02、03、04、05、10、11、1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3-Methylchromone-7-α-O-glucoside-2’-O-rhamoside (13)和Tr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9’-O-glucoside (14)。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羟基-5, 6, 7-三甲氧基双苯吡酮(1-hydroxy-5, 6, 7-thrimethoxy-xanthone) (01),齐墩果-12-烯酯(Methyl-3-oxoolean-12-en-28-oate) (02) ,豆甾-4-烯-3-酮(Stigmast-4-en-3-one) (03),豆甾-4-烯-3, 6-二酮(Stigmast-4-en-3, 6-dione) (04),α-豆甾-4-烯-3, 6-二酮(α-stigmast-4-en-3, 6-dione) (05),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Quercertin-3-O-α-L-rhamoside) (06),金丝桃苷(Hyperin) (07),槲皮素-3-O-α-D-葡萄糖苷(Quercertin-3-O-α-D-glucoside) (08), Isorhamnetin 3-O-β-D-glucopyranoside (09),Aurilatin (10),Quercertin 3-O-α-L- arabinpyranoside (11),7-glupyrancosyl-3, 5-dihydroxyflavanone (12)和大黄素甲醚(physcion) (15)。
邓志军[8](2009)在《三七总皂苷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室重构及ACE2,TNF-α和MMP-2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三七是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现代化学和药理学研究发现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三七总皂苷(PNS)在块根中含量可达到12%。PNS可抑制血栓形成,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着,其分别在血液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物质代谢以及抗炎、抗肿瘤等方面均有较好活性。心肌梗死(MI)后左室重构(LVRM)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以及氧化损伤有关,故探讨PNS对之作用。目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MI模型,观察PNS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室重构及ACE2,TNF-α和MMP-2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MI模型,术后24h后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连续4周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和PNS低、中、高剂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模型病鼠心脏功能,实验中PNS中、高剂量组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收缩百分率(FS)及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MV)指标均显着提高;PNS能显着改善病鼠左室心肌细胞形态结构病理改变及心脏指数,同时显着降低丙二醛(MDA),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高剂量PNS还可明显降低一氧化氮(NO)含量;PNS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增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的分泌,抑制大鼠TNF-α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NS与福辛普利均能显着降低MDA,提高GSH-Px活性(P<0.01~0.05),高剂量PNS还可明显降低NO含量(P<0.05),PNS中、高剂量组的EF、FS及MV指标均显着提高(P<0.01~0.05),PNS低、中、高剂量组均能刺激ACE-Ⅱ的释放同时减少TNF-α,MMP-2的含量表达(P<0.05)。结论:PNS能够刺激ACE2的释放而抑制TNF-α与MMP-2的分泌与释放,增强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病鼠心肌细胞的病理损伤,保护心肌,通过提高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外周阻力,减轻MI后LVRM大鼠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病鼠MI后LVRM心功能有保护和改善作用。
王彦华[9](2007)在《苜蓿皂甙和草粉对断奶仔猪和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苜蓿皂甙和草粉对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和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免疫性能、抗氧化性能、脂类代谢和消化生理等方面的影响。试验结果具体如下所述:试验一:根据品种、胎次、日龄、体重尽量一致的原则,选择健康无病体重9.2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48头(阉公猪和小母猪各半),试验采用4处理3重复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对照组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对照组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25%(试验Ⅰ组)、0.50%(试验Ⅱ组)和1.00%(试验Ⅲ组)的苜蓿皂甙,探讨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免疫性能、抗氧化性能、消化酶活性和肠道挥发性脂肪酸等的影响。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苜蓿皂甙,提高了仔猪的日增重(0.25%的皂甙添加量效果最佳),降低料重比(0.50%的皂甙添加量效果最佳),提高了生产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仔猪的腹泻。(2)苜蓿皂甙对粗蛋白、粗灰分等消化率没有太大影响,但提高了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3)苜蓿皂甙降低了血液中的血小板数,提高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其中0.50%的皂甙添加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4)试验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尿素氮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血糖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5)随皂甙添加量的增加,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不断提高,但差异不显着;试验组IgG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而IgA和Ig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试验Ⅱ、Ⅲ组血清中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血清中猪瘟抗体滴度的水平。(6)饲粮中添加苜蓿皂甙,可以显着的降低血清和肝脏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提高了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了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饲粮中添加苜蓿皂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肌肉中胆固醇含量。(7)饲粮中添加苜蓿皂甙显着提高了试验组盲肠和结肠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而对胃肠道pn值几乎没有影响。(8)饲粮中添加苜蓿皂甙提高了胰脏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以及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试验二:选用60头胎次、品种、日龄基本一致,体重约60kg的[杜×(大×长)]三元杂交猪,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7%(试验Ⅰ组)、14%(试验Ⅱ组)、21%(试验Ⅲ组)的苜蓿草粉和0.3%的苜蓿皂甙(试验Ⅳ组),研究肥育猪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苜蓿草粉和皂甙对其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胴体品质、免疫性能,以及抗氧化性能、消化酶活性和肠道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7%和14%的苜蓿草粉以及0.3%的苜蓿皂甙,都能提高其日增重,特别是皂甙的效果最佳,草粉添加量过高则降低日增重;采食量随着苜蓿草粉添加量的提高依次降低,但添加苜蓿皂甙并未降低采食量;料重比以添加7%的苜蓿草粉效果最好。(2)饲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和皂甙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显着,可降低谷丙转氨酶活性,显着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血清和肝脏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3)添加苜蓿草粉和皂甙对血清免疫球蛋白影响显着,且IgM有增高的趋势,IgG有降低的趋势。(4)饲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和皂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眼肌面积,降低了背膘厚,显着提高了瘦肉率。(5)饲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和皂甙对肉品质如肉色、pH值、大理石纹没有显着影响,但一定程度降低了眼肌肌纤维直径,显着降低了眼肌中脂肪含量,眼肌干物质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6)添加苜蓿草粉和皂甙对胰脏淀粉酶无影响,但显着提高了试验组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以及十二指肠中上述消化酶活性。
周金影[10](2007)在《大鼠“肾阳虚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文中提出在目前的中药药理研究中,绝大多数动物实验还是采用西医病因病理复制动物模型,只强调“病”,而忽略了“证”,很难通过动物模型反映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例如当前在研究治疗胸痹心痛的中药时,通常选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病理模型进行评价,忽视了中医的征候。而临床上的胸痹心痛可见多种中医的“证”,如“肾阳虚证”。但单纯西医的病理模型是否可以代替中医的“证”与“病”并存的征候模型,尚无前人报道。为确证“病”和“证”相统一的实验动物模型是否能科学的评价中药的药效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中药的新药开发和研究,我们在大鼠皮下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建立肾阳虚模型的基础上,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24h建立了“肾阳虚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测形态学、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心血管系统相关因子等指标,同时采用西药(硝酸甘油注射液)和中药(苦碟子注射液)进行药物干预,探讨单纯急性心肌梗死与“肾阳虚证”下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心肌形态学、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心血管系统相关因子等指标变化程度在“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与“肾阳虚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而且与西药和中药的干预作用结果亦相一致。提示在研究治疗胸痹心痛中药时,大鼠“单纯”急性心肌梗死可直接作为评价药效的模型,无须建立“肾阳虚证”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存的实验动物模型。
二、刺五加叶制剂治疗烧伤37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五加叶制剂治疗烧伤377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参芪升脉饮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阴竭阳脱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技术路线设计 |
2.研究目的 |
3.研究对象 |
3.1 病例来源 |
3.2 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剔除标准 |
3.6 中止/终止标准 |
3.7 脱落标准 |
3.8 脱落、中止/终止病例的处理 |
4.研究方法 |
4.1 分组 |
4.2 治疗方案 |
4.3 对照方法 |
4.4 观察周期 |
4.5 观察指标 |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病例完成情况 |
2.基线资料分析 |
2.1 年龄分布比较 |
2.2 性别构成比比较 |
2.3 原发病构成比比较 |
2.4 治疗前急性心衰的临床程度床边分级构成比比较 |
2.5 治疗前生化指标分布比较 |
2.6 治疗前心率、24 小时尿量比较 |
3.治疗前指标比较 |
3.1 中医证候计分比较 |
3.2 NYHA心功能分级构成比较 |
3.3 血压分布比较 |
3.4 NT-proBNP分布比较 |
3.5 LVEF分布 |
3.6 入院前(稳定性心衰期)两组改善心衰预后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
4.疗效分析 |
4.1 中医证候计分 |
4.2 治疗后两组NYHA心功能疗效比较 |
4.3 血压 |
4.4 NT-proBNP |
4.5 LVEF |
4.6 24 小时尿量 |
4.7 治疗期间两组多巴胺用药情况比较 |
4.8 治疗后首次启用改善心衰预后药物时间比较 |
4.9 治疗后两组改善心衰预后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
4.10 住院时间比较 |
4.11 6 个月再住院率比较 |
5.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研究结果分析 |
1.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1.2 NYHA心功能疗效分析 |
1.3 血压疗效分析 |
1.4 NT-proBNP疗效分析 |
1.5 LVEF疗效分析 |
1.6 24 小时尿量分析 |
1.7 正性肌力药使用时长、累计用量分析 |
1.8 “金三角”用药情况分析 |
1.9 住院天数及6个月再住院率分析 |
2.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的西医认识 |
3.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的西医治疗 |
4.祖国医学对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的认识 |
5.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之阴竭阳脱证的中医治疗 |
6.参芪升脉饮组方分析及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7.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合并低血压的优势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附表 |
附录二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刺五加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刺五加的中医药论述 |
1.2 刺五加的植物学研究 |
1.2.1 刺五加的生态环境、主产区及其地理分布 |
1.2.2 刺五加的生物学特征 |
1.2.3 刺五加的鉴别 |
1.2.3.1 性状鉴别 |
1.2.3.2 显微鉴别 |
1.2.3.3 理化鉴别 |
1.3 刺五加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3.1 木脂素类化学成分 |
1.3.2 三萜类化学成分 |
1.3.3 多糖类化学成分 |
1.3.4 黄酮类化学成分 |
1.3.5 苷类化学成分 |
1.3.6 有机酸类化学成分 |
1.3.7 挥发油类化学成分 |
1.3.8 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类化学成分 |
1.3.9 其他类化学成分 |
1.4 刺五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4.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1.4.1.1 对心血管血流变的影响 |
1.4.1.2 对心肌功能的影响 |
1.4.1.3 对心肌梗死病变部位的保护作用 |
1.4.1.4 对心律失常的纠正作用 |
1.4.2 对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
1.4.2.1 对急性脑缺血缺血区的保护作用 |
1.4.2.2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脑梗塞的调节作用 |
1.4.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1.4.3.1 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非特异性抵抗作用 |
1.4.3.2 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 |
1.4.3.3 对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
1.4.3.4 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
1.4.4 抗肿瘤作用 |
1.4.5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1.4.6 对血液的影响 |
1.4.7 抗疲劳作用 |
1.4.8 抗辐射作用 |
1.4.9 对糖尿病的作用 |
1.4.9.1 对Ⅱ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 |
1.4.9.2 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的作用 |
1.4.9.3 对糖尿病大鼠的抗氧化作用 |
1.4.10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
1.4.11 抗衰老作用 |
1.4.12 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
1.4.13 抑制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作用 |
1.4.14 解毒作用 |
1.4.15 抗癫痫作用 |
1.4.16 其它作用 |
1.5 刺五加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5.1 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
1.5.1.1 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
1.5.1.2 治疗脑血管系统疾病 |
1.5.2 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1.5.3 治疗神经衰弱 |
1.5.4 治疗焦虑症及抑郁症 |
1.5.5 治疗病毒性肝炎 |
1.5.6 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
1.5.7 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
1.5.8 治疗烧伤 |
1.5.9 治疗肺心病 |
1.5.10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血瘀证 |
1.5.11 辅助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肾炎 |
1.5.12 治疗重度失眠 |
1.5.13 其他 |
1.6 刺五加的研发产品研究概况 |
第2章 注射用刺五加提取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
2.1 样品的制备 |
2.2 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1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1.1 化合物1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1.2 化合物2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1.3 化合物3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1.4 化合物4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1.5 化合物5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1.6 化合物6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2.1 化合物7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2.2 化合物8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3 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3.1 化合物9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3.2 化合物10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3.3 化合物11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4 木质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4.1 化合物12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5 其他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鉴定 |
2.2.5.1 化合物13的化学结构鉴定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3.1.1 实验仪器 |
2.3.1.2 实验材料 |
2.3.1.3 实验用原料药 |
2.3.2 分离流程 |
2.3.3 结构鉴定数据 |
第3章 结论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3)毛冬青皂苷E对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概况 |
1.1 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治疗 |
1.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
1.3 细胞凋亡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1.4 缺氧/复氧模型的建立 |
1.5 药物预处理 |
2. 毛冬青研究进展 |
2.1 毛冬青的化学成分 |
2.2 毛冬青的药理作用 |
2.3 毛冬青皂苷E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1章 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器材与试剂 |
1.1.3 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分离培养 |
1.1.4 心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的鉴别 |
1.2 结果与结论 |
1.2.1 原代心肌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
1.2.2 S-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别结果 |
1.2.3 结论 |
1.3 讨论 |
第2章 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与试药 |
2.1.3 缺氧/复氧模型建立的方法 |
2.1.4 CCK-8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 |
2.1.5 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 |
2.1.6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结论 |
2.2.1 不同缺氧/复氧条件下心肌细胞的存活率 |
2.2.2 最佳建模条件下心肌细胞的凋亡率 |
2.2.3 缺氧/复氧对心肌细胞形态的影响 |
2.2.4 结论 |
2.3 讨论 |
2.3.1 缺氧/复氧时长的确定 |
2.3.2 模型检验指标的选择 |
第3章 毛冬青皂苷E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仪器与试药 |
3.1.3 毛冬青皂苷E的提取与分离 |
3.1.4 实验分组及给药 |
3.1.5 缺氧/复氧心肌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的检测 |
3.1.6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结论 |
3.2.1 毛冬青皂苷E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2 毛冬青皂苷E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2.3 结论 |
3.3 讨论 |
3.3.1 毛冬青皂苷E给药浓度的筛选 |
3.3.2 指标检测方法的优选 |
第4章 毛冬青皂苷E抑制缺氧/复氧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动物 |
4.1.2 主要仪器与试药 |
4.1.3 毛冬青皂苷E的提取与分离 |
4.1.4 实验分组及给药 |
4.1.5 DHE荧光探针法检测心肌细胞活性氧(ROS)含量 |
4.1.6 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 |
4.1.7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结论 |
4.2.1 毛冬青皂苷E通过降低活性氧(ROS)含量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
4.2.2 毛冬青皂苷E通过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
4.2.3 结论 |
4.3 讨论 |
4.3.1 ROS与心肌细胞凋亡 |
4.3.2 Caspase家族与心肌细胞凋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人参三萜类皂苷对两种植食性昆虫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三萜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
1.2 人参三萜类皂苷的研究进展 |
1.3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人参三萜类皂苷对两种植食性昆虫影响的生物测定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人参三萜类皂苷对粘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和消化酶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三章 人参三萜类皂苷对粘虫体内解毒酶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果 |
第四章 人参三萜类皂苷对粘虫体内保护酶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马尾松松针有效成分的提取及药理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atalogue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松属的分类,分布 |
1.2 松树药用部位及其研究现状 |
1.2.1 松果 |
1.2.2 松花粉(pollenpini) |
1.2.3 松针 |
1.2.4 松脂(pine oleoresin) |
1.3 松针研究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概况 |
1.3.1 挥发油 |
1.3.2 黄酮、黄酮醇 |
1.3.3 莽草酸 |
1.3.4 原花青素 |
1.3.5 木脂素 |
1.3.6 聚戊烯醇 |
1.4 松针的国内应用现状 |
1.5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松针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松针挥发油的提取 |
2.2.2 GC-MS条件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松针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性质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总黄酮的测定的基本原理 |
3.2.2 提取物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2.3 有机溶剂提取工艺 |
3.2.3.1 有机溶剂提取单因素试验验 |
3.2.3.2 有机溶剂法提取正交试验 |
3.2.4 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 |
3.2.4.1 超声波辅助提取单因素实验 |
3.2.4.2 超声波辅助提取响应面法优化 |
3.2.5 体外抗氧化性质研究 |
3.2.5.1 DPPH(1,1-二苯基-2-苦基肼)的测定 |
3.2.5.2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3.2.5.3 超氧阴离子的测定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有机溶剂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性质研究结果分析 |
3.3.1.1 溶剂种类影响因素研究的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1.2 提取时间影响因素研究的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1.3 料液比影响因素研究的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1.4 有机溶剂法提取工艺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2 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结果分析 |
3.3.2.1 超声波辅助提取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2.2 超声波辅助提取响应面法优化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3.4.1 有机溶剂提取法 |
3.4.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第四章 松针水提物波谱性质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松针水提液制备 |
4.2.2 紫外吸收光谱 |
4.2.3 红外吸收光谱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松针水提液抑菌性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待测样品的制备 |
5.2.2 培养基的制备 |
5.2.3 菌种制备 |
5.2.3.1 供试菌株的制备与保藏 |
5.2.3.2 菌悬液的制备 |
5.2.4 最低抑菌浓度的确定实验 |
5.2.5 滤纸扩散法—抑菌试验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最低抑菌浓度的确定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2 滤纸扩散法-抑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松针水提液降血脂药理活性研究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松针水提液的制备 |
6.2.2 高血脂模型的建立 |
6.2.3 血液指标及测定方法 |
6.2.4 脂肪指数、肝脏指数和肝脏干湿重比 |
6.2.5 肝脏脂质检测 |
6.2.6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3.1 小鼠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1.1 小鼠饲养体重变化 |
6.3.1.2 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 |
6.3.1.3 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 |
6.3.1.4 小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 |
6.3.1.5 小鼠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C) |
6.3.1.6 小鼠肝脏各指标 |
6.3.1.7 小鼠的脂肪指数、肝脏指数和肝脏干湿重比实验结果 |
6.3.2 雌雄性别差异对不同组别血清、肝脏中的指标影响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
6.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刺五加叶活性成分研究及其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刺五加研究概况 |
1.1 生长环境的影响 |
1.2 刺五加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3 刺五加药理作用研究状况 |
1.4 臭氧水对刺五加叶的保鲜作用 |
1.5 刺五加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6 开发应用 |
第二章 刺五加叶化学成分研究 |
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化合物结构鉴定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刺五加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刺五加叶保肝护肝药理作用的研究 |
4.1 刺五加叶保肝护肝药理作用的研究 |
4.2 实验动物、药品及试剂、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4 结果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刺五加叶的产品开发 |
5.1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 |
5.2 刺五加叶球型茶的产品研制 |
5.3 刺五加叶球型茶中金丝桃苷含量的测定 |
5.4 刺五加叶球型茶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
5.5 刺五加叶球型茶中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
5.6 刺五加叶球型茶中黄酮、多糖含量的测定 |
5.7 结果 |
5.8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7)红车轴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红车轴草的研究概况 |
1.1 前言 |
1.1.1 车轴草属植物 |
1.1.2 红车轴草的植物学特征 |
1.2 红车轴草的主要化学成分 |
1.2.1 红车轴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1.2.2 红车轴草化学成分的组成及结构 |
1.3 红车轴草的生物活性研究 |
1.3.1 雌激素样作用 |
1.3.2 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
1.3.3 预防骨质疏松症 |
1.3.4 抗癌活性 |
1.3.5 抗氧化活性 |
1.3.6 免疫调节活性 |
1.3.7 抑菌活性 |
1.3.8 抗病毒活性 |
1.3.9 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
1.3.10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1.3.11 对酶活的影响 |
1.4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红车轴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
2.1 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
2.2 从红车轴草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
2.2.1 双苯吡酮类化合物 |
2.2.2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
2.2.3 甾体化合物 |
2.2.4 黄酮苷类化合物 |
2.2.5 二氢黄酮苷类化合物 |
2.2.6 色原酮类化合物 |
2.2.7 木脂素类化合物 |
2.2.8 蒽醌类化合物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黄酮苷类化合物06、07、08、09、10、11 的结构鉴定 |
2.3.2 二氢黄酮苷类化合物12 的结构鉴定 |
2.3.3 色原酮苷类化合物13 的结构鉴定 |
2.3.4 苯并四氢呋喃木脂素类化合物14 的结构鉴定 |
2.3.5 甾体化合物03、04、05 的结构鉴定 |
2.3.6 双苯吡酮类化合物01 的结构鉴定 |
2.3.7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02 的结构鉴定 |
2.3.8 蒽醌类化合物15 的结构鉴定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材料与溶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具体实验方法 |
3.3.1 红车轴草初提浸膏的制备 |
3.3.2 红车轴草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 |
3.4 从红车轴草化学成分的波谱数据 |
结论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ABBREVIATIONS |
附录C 化合物图谱 |
(8)三七总皂苷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室重构及ACE2,TNF-α和MMP-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三七及其方剂的中西医临床及理论研究 |
1.2 三七总皂苷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1.2.1 保护心肌的作用 |
1.2.2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及保护血管内皮 |
1.2.3 抗心律失常和抗缺血性休克作用 |
1.2.4 其他作用 |
1.3 三七总皂苷及其活性单体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1.3.1 PNS生物样品中药物浓度的检测方法 |
1.3.2 PNS及其活性单体的药动学研究 |
1.3.3 不同剂型PNS的药动学研究 |
1.4 MI后LVRM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
1.4.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
1.4.2 炎性细胞因子 |
1.4.3 基质金属蛋白酶 |
1.5 结语 |
第2章 实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PNS对MI后LVRM大鼠病死率的影响 |
2.2.2 PNS对MI后LVRM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 |
2.2.3 PNS对MI后LVRM大鼠LVIDd,LVIDs,EF的影响 |
2.2.4 PNS对MI后LVRM大鼠FS,MV,HR的影响 |
2.2.5 PNS对MI后LVRM大鼠MDA及NO含量和GSH-Px活性的影响 |
2.2.6 PNS对MI后LVRM大鼠ACE2,TNF-α和MMP-2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和撰写的文章目录 |
致谢 |
(9)苜蓿皂甙和草粉对断奶仔猪和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苜蓿的营养价值及应用 |
1.1.1 苜蓿的粗蛋白质营养及应用 |
1.1.2 苜蓿的碳水化合物营养及应用 |
1.1.3 苜蓿的维生素营养及应用 |
1.1.4 苜蓿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2 皂甙的研究进展 |
1.2.1 皂甙在植物中的分布 |
1.2.2 皂甙的理化性质及鉴别 |
1.2.3 皂甙的组成和分类 |
1.2.4 皂甙的药理功效和生物活性 |
1.2.5 皂甙的提取和纯化技术 |
1.3 苜蓿皂甙的研究进展 |
1.3.1 苜蓿皂甙的结构和含量 |
1.3.2 苜蓿皂甙的提取工艺 |
1.3.3 苜蓿皂甙的理化特性及药理作用 |
1.3.4 苜蓿皂甙的应用前景 |
1.4 紫花苜蓿其他提取物研究进展 |
1.4.1 苜蓿叶蛋白 |
1.4.2 苜蓿多糖 |
1.4.3 苜蓿膳食纤维 |
1.4.4 苜蓿黄酮 |
1.4.5 天然色素 |
1.5 断奶仔猪的生理变化 |
1.5.1 断奶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 |
1.5.2 断奶仔猪消化能力的变化 |
1.5.3 断奶仔猪免疫能力的变化 |
1.5.4 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变化 |
1.6 苜蓿在肥育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6.1 生长肥育猪利用苜蓿的营养学机理 |
1.6.2 日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对生长肥育猪的影响 |
1.6.3 对生长肥育猪生长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1.6.4 对生长肥育猪理化方面相关指标的影响 |
2 引言 |
3 试验一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动物、地点和时间 |
3.1.3 试验设计和试验日粮 |
3.1.4 饲养条件和饲养管理 |
3.1.5 样品采集 |
3.1.6 指标测定 |
3.1.7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2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饲料消化率的影响 |
3.2.3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腹泻的影响 |
3.2.4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血常规的影响 |
3.2.5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6 苜蓿皂甙对血清激素的影响 |
3.2.7 苜蓿皂甙对血清中脂质代谢的影响 |
3.2.8 苜蓿皂甙对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
3.2.9 苜蓿皂甙对眼肌胆固醇的影响 |
3.2.10 苜蓿皂甙对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2.11 苜蓿皂甙对肝脏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2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饲料消化率的影响 |
3.3.3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腹泻的影响 |
3.3.4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血常规的影响 |
3.3.5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6 苜蓿皂甙对血清激素的影响 |
3.3.7 苜蓿皂甙对血清中脂质代谢的影响 |
3.3.8 苜蓿皂甙对肝脏脂质代谢和眼肌胆固醇的影响 |
3.3.9 苜蓿皂甙对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性能影响 |
3.4 小结 |
4 试验二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挥发性脂肪酸、肠道pH值、消化酶和免疫性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动物、地点和时间 |
4.1.3 试验设计和试验日粮 |
4.1.4 饲养条件和饲养管理 |
4.1.5 样品采集 |
4.1.6 指标测定 |
4.1.7 数据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仔猪盲肠和结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 |
4.2.2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不同肠道pH值的影响 |
4.2.3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胰脏消化酶的影响 |
4.2.4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血清消化酶的影响 |
4.2.5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脾脏和猪瘟抗体滴度的影响 |
4.2.6 苜蓿皂甙对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饲粮中添加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盲肠和结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 |
4.3.2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不同肠道pH值的影响 |
4.3.3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胰脏消化酶的影响 |
4.3.4 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脾脏指数和猪瘟抗体滴度的影响 |
4.3.5 苜蓿皂甙对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4.4 小结 |
5 试验三 苜蓿草粉和皂甙对肥育猪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性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5.1.2 试验饲粮 |
5.1.3 饲养管理 |
5.1.4 饲料配方及营养水平 |
5.1.5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
5.1.6 数据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苜蓿草粉添加水平和皂甙对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5.2.2 不同苜蓿草粉添加水平和皂甙对肥育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2.3 不同苜蓿草粉添加水平和皂甙对肥育猪肝脏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5.2.4 苜蓿皂甙和草粉对肥育猪眼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5.2.5 苜蓿皂甙和草粉对肥育猪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5.2.6 苜蓿皂甙和草粉对肥育猪十二指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不同苜蓿草粉添加水平和皂甙对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5.3.2 不同苜蓿草粉添加水平和皂甙对肥育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3.3 不同苜蓿草粉添加水平和皂甙对肥育猪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5.3.4 不同苜蓿草粉添加水平和皂甙对肥育猪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5.4 小结 |
6 试验四 苜蓿草粉和皂甙对肥育猪胴体品质、免疫球蛋白、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和pH值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时间与地点 |
6.1.2 草粉和皂甙来源 |
6.1.3 试验设计 |
6.1.4 饲料配方 |
6.1.5 饲养管理 |
6.1.6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
6.1.7 数据统计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苜蓿草粉和皂甙对肥育猪胴体品质的影响 |
6.2.2 苜蓿皂甙和草粉对肥育猪眼肌肌纤维直径的影响 |
6.2.3 苜蓿皂甙和草粉对肥育猪眼肌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6.2.4 苜蓿皂甙和草粉对肥育猪肝脏脂质消化的影响 |
6.2.5 苜蓿草粉和皂甙不同添加比例对肥育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6.2.6 苜蓿皂甙和草粉对肥育猪结肠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
6.2.7 苜蓿皂甙和草粉对肥育猪不同肠段pH值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苜蓿草粉和皂甙对肥育猪胴体品质的影响 |
6.3.2 苜蓿皂甙和草粉对肥育猪眼肌肌纤维直径的影响 |
6.3.3 苜蓿皂甙和草粉对肥育猪肝脏脂质消化的影响 |
6.3.4 苜蓿草粉和皂甙对肥育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6.3.5 苜蓿皂甙和草粉对肥育猪结肠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
6.3.6 苜蓿皂甙和草粉对肥育猪不同肠段pH值的影响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英文摘要 |
(10)大鼠“肾阳虚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一 、 研究意义和进展 |
二 、 模型的选定和比较 |
材料与仪器 |
一 、 实验动物 |
二、实验仪器 |
三、主要试剂与药品 |
实验方法 |
一、模型的建立 |
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三、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
四、统计方法 |
实验结果 |
一、肾阳虚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二、肾阳虚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讨论 |
一、肾阳虚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二、“肾阳虚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各组大鼠心肌梗死照片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四、刺五加叶制剂治疗烧伤37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参芪升脉饮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阴竭阳脱证)的临床观察[D]. 杨兰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刺五加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D]. 雷印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4)
- [3]毛冬青皂苷E对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强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6)
- [4]人参三萜类皂苷对两种植食性昆虫的影响研究[D]. 谭世强.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5]马尾松松针有效成分的提取及药理活性研究[D]. 张卫丽. 广东工业大学, 2013(10)
- [6]刺五加叶活性成分研究及其产品开发[D]. 徐春玲.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5)
- [7]红车轴草化学成分的研究[D]. 王少滕. 中南民族大学, 2011(07)
- [8]三七总皂苷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室重构及ACE2,TNF-α和MMP-2的影响[D]. 邓志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苜蓿皂甙和草粉对断奶仔猪和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王彦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07(04)
- [10]大鼠“肾阳虚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与评价[D]. 周金影. 吉林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