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管炎胆石症186例(论文文献综述)
陆伦根,蔡晓波,王建设,曲颖,尤红,马雄,韩英,南月敏,徐小元,段钟平,魏来,贾继东,庄辉[1](2022)在《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2021)》文中指出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个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专家共识。近年来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数据和资料。为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组织专家组对近年来的文献证据进行了评估,制定了本指南。本指南共有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诊治推荐意见22条。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2021)在《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2021)》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个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专家共识。近年来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数据和资料。为此,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组织专家组对近年来的文献证据进行了评估, 制定了本指南。本指南共有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诊治推荐意见22条。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王芳[3](2021)在《108例胆石症患者伴胆道感染胆汁标本中致病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及其对抗菌药物疗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胆石症患者伴胆道感染胆汁标本中致病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及其对抗菌药物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胆石症伴胆道感染患者108例临床资料,统计其患者胆汁标本中致病菌种类及其耐药检测结果,分析胆石症伴胆道感染患者致病菌的分布及其主要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并比较按药敏结果与经验性用药的临床疗效。结果:108例胆石症患者伴胆道感染胆汁标本中,分离病原菌10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7株(占76.24%)、革兰阳性菌24株(占23.76%);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而革兰阳性菌以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亚胺培南、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均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耐药率也较低,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的敏感率达100.00%;革兰阳性菌中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低,而粪肠球菌与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达100.00%;按药敏结果的观察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经验组(94.44%vs 81.48%,P<0.01)。结论:胆石症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细菌种类较为复杂而多样,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可根据耐药特点选择敏感率高的药物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用药的临床疗效。
郑芷莹,戈焰,陈志杰,李紫昕,张伦[4](2021)在《邱健行四逆通腑排石汤治疗胆石症经验》文中研究说明中医药治疗胆石症对于小结石及手术残石具有明显优势。邱健行认为,胆石症的主要成因不离肝胆气郁、中焦湿热,病位在肝、胆,与脾相关,病性虚实夹杂,气滞、湿热是其重要致病因素,治疗当以疏肝利胆、清热祛湿、通腑下石为大法,早期祛邪为主,后期扶正祛邪并重。自拟四逆通腑排石汤(柴胡、郁金、金钱草、怀牛膝、虎杖、肉苁蓉等),随证化裁,精准施治,同时指导调护,屡收良效。
李兆龙,周海生,海晓宇[5](2021)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胆石症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宁夏第五人民医院治疗的胆石症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和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溶石、排石有效率为75.56%,观察组溶石、排石有效率为86.67%,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有效率为91.1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结论:茵陈蒿汤加味能改善胆石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炎症水平,具有一定的排石作用,且无不良反应。
万曼曼,兰慧,柴娟,孟宪鑫,陈硕,苏春芝[6](2021)在《苏春芝教授辨治胆石症临床经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密切相关。苏春芝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研究实践,提出胆石症的基本病机为肝脾不调,痰、湿、瘀、热内蕴,致使胆腑不利,胆液内蕴,煎熬日久成石。故以调和肝脾为治则,以疏肝健脾利胆为大法,采用柴胡四金方加减治疗,疗效显着。
张寒钰,吴迪,王国兴,谢苗荣,李春盛[7](2021)在《不同检查方法对胆总管结石性腹痛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检查方法[胆红素比值(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腹部B超(BUS)、腹部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超声内镜(EUS)]对胆总管结石性腹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进行上述所有检查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以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取石或手术取石作为金标准, 收集其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5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 EUS、MRCP、MSCT、BUS诊断胆总管结石分别为195例、138例、107例、26例, 灵敏度分别为0.86、0.62、0.45、0.13, 特异度分别为0.86、0.81、0.75、0.87, 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7、0.96、0.91、0.83,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55、0.19、0.21、0.16, 准确率分别为0.88、0.64、0.48、0.30。胆红素比值及胆红素比值联合BUS诊断胆总管结石的灵敏度为0.57、0.67, 准确度为0.16、0.56。结论 EUS对胆总管结石性腹痛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MRCP对胆总管结石性腹痛的诊断价值优于MSCT, BUS诊断胆总管结石性腹痛的价值相对较低。BUS与胆红素比值联合应用后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升高。
黄正慧[8](2021)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以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界面性肝炎为特征的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其自身免疫反应主要针对肝细胞,均属于自身免疫性肝病。PBC和AIH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一旦进入症状期及失代偿期就意味着生存期下降,如不经规范治疗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虽然熊去氧胆酸(UDCA)为国际公认的治疗PBC的药物,但对于对UDCA生物化学应答欠佳的患者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对于PBC患者常见的乏力、瘙痒等症状,尚无疗效获得公认的西药。目前AIH的标准治疗方案为仅用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AZA),但一部分患者或是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是在药物减量、停用过程中再次出现病情加重,该治疗方案尚不能解决全部临床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传承了名老中医经验,近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治疗PBC和AIH的经验。本课题通过收集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治疗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高疗效。研究目的:探讨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辨证及组方用药规律,总结辨证论治经验,以指导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北京中医医院His系统中筛选于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经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医师诊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PBC、AIH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出生日期、地区、诊断、证型、病史、中药处方等资料,统计各证型频次、合并症情况等。分析性别、年龄等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原始中医证型进行规范,获得规范后证型,统计规范后证型证型频次,探索分析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与规范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所有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对原始中药名称进行规范,统计数据库中各中药的频次、频率。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纳入方剂的组方用药。结果:(1)纳入305例PBC患者,其主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40.0%)、肝郁脾虚证(32.1%)、肝胆湿热证(14.8%)、脾虚湿盛证(10.5%)、痰湿证(7.5%)、肝肾阴虚证(5.2%)(X2=1972.936,P<0.001)。提取治疗中药方剂249首,共计中药298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黄芪、麸炒白术、白芍、茵陈、黄芩、赤芍、茯苓、当归、丹参、郁金。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4.2%)、温(20.8%)、寒(19.2%)、平(19.1%)等,其五味以甘(48.2%)、苦(48.0%)、辛(34.8%)为主,主要归肝(50.8%)、脾(50.2%)、肺(39.9%)、胃(33.7%)、心(25.1%)、肾(23.6%)等经。关联分析显示化橘红-苦杏仁、黄芪-茯苓皮、黄芪-豨莶草、黄芪-大腹皮、化橘红-拳参、苦杏仁-化橘红-茵陈、黄芪-化橘红-茵陈、化橘红-苦杏仁-茵陈、化橘红-苦杏仁-黄芪、化橘红-苦杏仁-黄芩、化橘红-苦杏仁-麸炒白术、黄芪-化橘红-麸炒白术等为治疗PBC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PBC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化橘红、苦杏仁、生地黄、鳖甲胶、黄芪、茯苓皮、当归、白芍;②泽兰、白茅根、茵陈、赤芍、牡丹皮、黄芩;③郁金、金钱草、麸炒白术、茯苓、党参、砂仁、陈皮、丹参、炒酸枣仁。(2)纳入88例AIH患者,其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36.4%)、气虚血瘀证(31.8%)、肝胆湿热证(15.9%)、气滞血瘀证(13.6%)、肝肾阴虚证(8.0%)、脾虚湿盛证(6.8%)、痰浊阻滞证(5.7%)(X2=306.258,P<0.001)。提取治疗AIH的中药方剂67首,共计中药211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茵陈、赤芍、白芍、黄芩、麸炒白术、黄芪、白茅根、茯苓、丹参、金钱草。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5.0%)、寒(22.7%)、温(18.3%)、平(15.8%)等,其五味以苦(48.9%)、甘(47.8%)、辛(34.2%)为主,主要归肝(52.3%)、脾(48.9%)、肺(38.5%)、胃(37.4%)、心(25.4%)、肾(21.7%)等经。关联分析显示茵陈-赤芍、茵陈-牡丹皮、茵陈-牡丹皮、赤芍-白茅根、茵陈-白茅根、茵陈-麸炒白术-赤芍、麸炒白术-黄芩-茵陈、赤芍-黄芩-茵陈等为治疗AIH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AIH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茵陈、赤芍、黄芩、牡丹皮、白茅根、金钱草、薏苡仁、广藿香、垂盆草、泽兰、焦三仙、小蓟、泽泻;②白芍、黄芪、丹参、当归、桃仁、化橘红、麦冬、葛根、蒲公英、百合、生地黄炭、生地黄;③麸炒白术、茯苓、香附、陈皮、郁金、党参。结论:PBC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肾,主要证型有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脾虚湿盛证、痰湿证、肝肾阴虚证。AIH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主要证型有肝郁脾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胆湿热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痰浊阻滞证。PBC与AIH的主要病机均为肝郁脾虚、肝胆湿热,气虚、气滞致痰湿、瘀血内生,日久肝肾阴血耗伤,肝失所养。二者主要治法均为健脾益气、利湿退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阴柔肝、理气化痰等,治疗注重顾护脾胃与阴血、活血化痰。
卞昊宇[9](2021)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总结近20年胆总管结石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提取其中的证候要素,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内在规律;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间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初发型胆总管结石和复发型胆总管结石两类。收集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后,参照《证素辨证学》进行打分量化并转化为相应证素,根据现代文献中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特点,探究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及组合规律,为临床中医辨证治疗胆总管结石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 DATABASE),筛选2000年至202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具有明确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胆总管结石的文献,提取其中的中医证型,建立EXCEL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病历资料完整的患者共计356例,制定临床中医证型收集表,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诊断、现病史、既往手术史(胆囊切除史、ERCP史)、四诊资料等。将收集到的临床症状转化为相应证素,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证素进行处理。研究结果:(1)现代文献研究共纳入文献32篇,提取中医证型25类总计2990例,主要有肝胆湿热证(14.11%),肝胆湿热气滞证(12.11%),肝阳不足证(11.61%),肝气虚证(11.37%),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证(10.97%),肝郁气滞证(10.03%);其中病位证素3类,分别为肝、胆、脾,病性证素11类,以热、湿、气滞为常见病性证素;在证素组合方面单一证素有气滞证、血瘀证、阴虚证,两证素组合有肝+阳虚、肝+气虚、肝+气滞、湿+热,三证素组合有肝+胆+气滞证、湿+热+血瘀、寒+湿+脾、湿+热+脾,四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湿+热+气滞+血瘀、肝+气滞+湿+热,五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气滞,六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血瘀+气滞。(2)通过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出356例患者,对比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在年龄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年龄分布相较于初发型患者更多的集中于45岁以上年龄段;在胆囊切除史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既往行胆囊手术史人数比例高于初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多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痰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少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等证素在统计学上初发、复发型患者间虽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比例上复发型患者稍高于初发型患者,且各个证素间存在传变趋势;在证素组合方面,两类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与证素之间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研究结论:(1)现代文献的中医证候研究与本次临床研究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基本相符;(2)年龄及是否存在胆囊切除史,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学中存在着显着差异;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痰三类中医证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方面的差异,结合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各类危险因素的影响,证素存在着由实转虚的倾向,在治疗复发型胆总管患者时除辨证论治、解除患者标实证外,还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兼顾补气、养阴、温阳、补脾、养血。且后期可通过进一步的连续性观察研究以探讨复发型胆总管结石证型的变化规律。(3)证素组合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辩证统一,即无论何种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易出现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表现,故临床治疗时当以解除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为治疗思路,根据邪气的变化,在邪气虚弱之时即标证缓解后,予以治疗,祛除邪气,以防止疾病再次复发。
肖婷[10](2021)在《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找出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常见体质;以期运用中医体质学理论对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通过进行不同体质相对应调理,同时加强预防,从而实践中医“治未病”的目的。另外,本课题同时分析结石大小、吸烟饮酒与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江苏省中医院病房收治120例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收治的120单纯胆石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纳入人群的一般信息、既往病史、个人史等病史以及中医体质等客观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根据2009年《中医体质的分类与判定》标准,通过王琦教授团队研制的体质量表对上述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对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获得的患者的所需数据制成Excel表,并采用SPSS2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同时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结石大小、以及两组患者发病与吸烟、饮酒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病例组120例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其发病年龄范围在34-80岁,其中发病年龄在18-40岁有5人(4.2%),发病年龄在41-60岁有42人(35%),发病年龄在61-80岁的患者最多,有73人(60.8%)。(2)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频数排名前三的中医体质类型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平和质的患者较少,且与对照组单纯胆石症患者相比,阳虚质、平和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质的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在41-60岁年龄段和61-80岁年龄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胆结石的大小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对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吸烟饮酒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以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其中阳虚质最多;阳虚质胆石症患者好发结直肠癌,平和质的胆石症患者不好发结直肠癌;(2)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人群偏于61-80岁的老年人群,同时年龄为影响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体质的因素;(3)胆石症患者,其结石大小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无关;(4)吸烟饮酒会增加胆石症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管炎胆石症18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管炎胆石症186例(论文提纲范文)
(1)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和分类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表现 |
4 生物标志物 |
4.1 ALP和GGT |
4.2 胆汁酸 |
4.3 胆红素 |
4.4 分子标志物 |
5 病理学 |
6 诊断 |
6.1 诊断标准 |
6.2 诊断步骤 |
6.3 与黄疸区别和联系 |
7 治疗 |
7.1 治疗原则 |
7.2 药物治疗 |
7.2.1 UDCA |
7.2.2 SAMe |
7.2.3考来烯胺 |
7.2.4奥贝胆酸 |
7.2.5贝特类药物 |
7.2.6其他治疗 |
8 遗传性胆汁淤积性肝病 |
8.1囊性纤维化相关的肝病(cystic fibrosis-associated liver disease,CFLD) |
8.2 FIC |
8.3 Alagille综合征 |
9 ICP |
9.1 诊断 |
9.2 治疗 |
10 肝外表现及处理 |
10.1 瘙痒 |
10.2 疲劳 |
10.3 黄色瘤 |
10.4 脂代谢紊乱 |
10.5 脂肪泻 |
10.6 肝性骨营养不良 |
10.7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
11 待解决的问题 |
(3)108例胆石症患者伴胆道感染胆汁标本中致病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及其对抗菌药物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 |
1.2.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估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胆石症患者伴胆道感染致病菌的分布情况 |
2.2 胆汁中主要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特点 |
2.3 胆汁中主要革兰阳性菌的耐药特点 |
2.4 2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案对疗效的影响 |
3讨论 |
(4)邱健行四逆通腑排石汤治疗胆石症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治法方药 |
2.1 疏肝以复运,祛湿以澄源? |
2.2 验方直折,排石化石? |
2.3 随证配伍,运筹帷幄? |
2.4?悉心调护,瘥后防复? |
3 治验精析 |
3.1?泻下与润下并行? |
3.2?药量把握与药物甄选 |
3.2.1?金钱草—茵陈? |
3.2.2 怀牛膝—川牛膝 |
3.2.3 枳实—枳壳 |
4 病案举例 |
5 结语 |
(5)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胆石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胆石症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胆红素水平比较 |
2.2 两组胆石症患者溶石、排石疗效比较 |
2.3 两组胆石症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4 两组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5 两组胆石症患者不良反应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苏春芝教授辨治胆石症临床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感内伤,审因辨证 |
2 遣方用药、辨证施治 |
2.1 随证立法,遣方用药 |
2.2 病症俱详,察舌诊脉 |
2.3 缓急轻重,审时施治 |
3 典型验案 |
4 结语 |
(8)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西医治疗 |
1.1 一线治疗 |
1.2 二线治疗 |
1.3 对症治疗 |
2 中医论治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治疗 |
3 小结 |
综述二 AIH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西医治疗 |
1.1 标准治疗 |
1.2 替代治疗 |
2 中医论治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治疗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PBC患者的合并症 |
3.3 PBC患者的病情分层 |
3.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
3.5 治疗PBC用药规律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 |
4.2 PBC患者的合并症 |
4.3 PBC患者病情 |
4.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
4.5 治疗PBC用药规律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研究二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合并症情况 |
3.3 AIH患者病情分层 |
3.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
3.5 治疗AIH用药规律 |
4 讨论 |
4.1 AIH与女性 |
4.2 AIH患者的合并症 |
4.3 AIH患者病情 |
4.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
4.5 治疗AIH用药规律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
1.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
1.1 胆总管结石的病因病机 |
1.2 胆总管结石的各家学说 |
2. 胆总管结石的证型变化规律 |
2.1 现行胆石症指南 |
2.2 胆总管结石证候变化规律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胆总管结石的现代治疗与防治 |
1. 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常见危险因素 |
1.1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
1.2 胆总管扩张 |
1.3 胆道支架置入 |
1.4 ERCP及相关手术操作 |
1.5 其他危险因素 |
2. 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
2.1 中医药改善预后 |
2.2 中医药预防复发 |
2.3 中医药整体调理 |
2.4 中医药治疗方式多样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文献的证候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文献的选择和排除标准 |
1.3 证候名称规范及证素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型分布 |
2.3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组合规律 |
3. 讨论 |
3.1 胆总管结石的证素分布及组合 |
3.2 探讨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规律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临床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参考标准 |
1.4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1.5 数据的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证型相关分布 |
2.3 证素组合分布情况 |
3. 讨论 |
3.1 证素辨证学的科学性 |
3.2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的差异 |
3.3 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差异 |
3.4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候的辩证统一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胆总管结石中医临床证候调查病例报告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1.1 祖国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1.2 现代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2. 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2.1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2.2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3. 胆石症和结直肠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
3.1 国外关于胆石症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3.2 国内关于胆石症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4. 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进展 |
4.1 体质概念 |
4.2 体质的影响因素 |
4.3 体质与疾病和防治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调查内容和方法 |
1.6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九种中医体质类型在病例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比较 |
2.3 结石大小在病例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比较 |
2.4 烟酒史在病例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相关情况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胆石症和结直肠癌关系 |
2. 胆石症是结直肠癌发病高危因素的可能机理 |
3. 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一般体征 |
4. 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4.1 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 |
4.2 中医体质与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 |
4.3 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与年龄的关系 |
5. 结石大小和烟酒史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相关情况比较 |
5.1 结石大小在病例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相关情况比较 |
5.2 烟酒史在病例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相关情况比较 |
6.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四部分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管炎胆石症18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2021)[J]. 陆伦根,蔡晓波,王建设,曲颖,尤红,马雄,韩英,南月敏,徐小元,段钟平,魏来,贾继东,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01)
- [2]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2021)[J].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内科杂志, 2021(12)
- [3]108例胆石症患者伴胆道感染胆汁标本中致病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及其对抗菌药物疗效的影响[J]. 王芳. 抗感染药学, 2021(11)
- [4]邱健行四逆通腑排石汤治疗胆石症经验[J]. 郑芷莹,戈焰,陈志杰,李紫昕,张伦. 吉林中医药, 2021
- [5]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胆石症临床研究[J]. 李兆龙,周海生,海晓宇. 河南中医, 2021(12)
- [6]苏春芝教授辨治胆石症临床经验分析[J]. 万曼曼,兰慧,柴娟,孟宪鑫,陈硕,苏春芝.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1(05)
- [7]不同检查方法对胆总管结石性腹痛的诊断价值[J]. 张寒钰,吴迪,王国兴,谢苗荣,李春盛. 中国医师杂志, 2021(10)
- [8]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D]. 黄正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D]. 卞昊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研究[D]. 肖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