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颌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鑫[1](2021)在《山西地区成年人下颌管分支的锥形束CT观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锥形束CT观测下颌管分支在山西地区成年人中的形态和分布规律,研究性别、左右侧及各年龄层与下颌管分支发生率的关系,为下颌后牙区拔牙术、种植术、取骨手术等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减少出血及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放射科拍摄的400例中国山西籍汉族人的CBCT扫描数据,利用NNT viewer软件,观察下颌管分支的出现情况,测量下颌管分支的长度、直径、角度及其与颊侧骨板的距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性别、左右侧及各年龄层与下颌管分支发生率的关系。结果:400例患者中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为40.75%(163/400),共发生于248侧(31.0%)下颌骨中。下颌管分支的分型中,磨牙后管、牙管、前行管和颊舌侧管的比例分别为45.97%,23.39%,28.63%和2.02%,下颌管分支的直径平均为(1.18±0.36)mm,长度平均为(12.58±4.72)mm,与下颌管主干的夹角平均为42.46°±18.14°,磨牙后管与颊侧骨板的距离平均为(6.04±1.25)mm。结论:(1)CBCT测量下颌管分支是目前最佳的一种影像学方法。(2)本研究发现山西地区成年人群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为40.75%,磨牙后管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下颌管分支的长度、直径、角度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下颌骨外斜线区取骨的厚度不宜大于5mm。(3)山西地区成年人群的下颌管分支发生率较高,尤其在磨牙后区较常见,在行下颌后牙区外科手术前,建议拍摄CBCT预估风险,避免发生术中损伤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王家云[2](2020)在《云南省汉族、傣族、哈尼族人群下颌管解剖结构的CBCT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采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ore Bean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云南地区汉族、傣族、哈尼族人群的下颌骨进行扫描,在下颌骨三维重建影像上对下颌管的走行及毗邻组织关系进行定量测量分析,探讨下颌管的位置在不同民族、年龄段及性别间的关系,为口腔医师在下颌管走行区域进行口腔诊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 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随机数字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云南省口腔医院、景洪市人民医院及红河州人民医院口腔影像科的CBCT影像资料共339例,根据不同的民族、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其中汉族组、傣族组及哈尼族组各113人;青年组122人,中年组127人,老年组90人;男性182人,女性157人。运用下颌骨冠状面图像对下颌管左右两侧进行观测,测量下颌管距牙槽嵴顶、下颌骨下缘骨皮质外侧壁、颊侧骨板骨皮质外侧壁、舌侧骨板骨皮质外侧壁及牙根根尖的距离,同时观测颏孔出现的位置,测量指标值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 果]1.颏孔的位置:颏孔出现的位置在民族、年龄及性别分组中规律相似,最常出现在下颌第一、二前磨牙根方之间,其次为下颌第二前磨牙根方,出现在下颌第一前磨牙根方及下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方之间的比例最小。2.下颌管在垂直向的位置:颏孔上缘及下颌管上壁内缘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在民族、年龄及性别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管下壁内缘至下颌骨下缘骨皮质外侧壁的距离存在民族和年龄上的差异(P<0.05),但在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下颌管在颊舌向的位置:下颌管至颊侧骨板及舌侧骨板骨皮质外侧壁的距离在民族、年龄及性别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下颌管与牙根根尖的关系:下颌管上壁内缘至牙根根尖的距离在民族、年龄及性别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颏孔最常出现在下颌第一、二前磨牙根方之间,其次为下颌第二前磨牙根方,出现在下颌第一前磨牙根方及下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方之间的比例最小,在下颌前磨牙区进行种植手术,尤其是即刻拔除即刻种植术前,应仔细观察颏孔及对应颏管的位置及走行,避免术中伤及颏管内神经血管束。2.下颌管在下颌骨内垂直向及颊舌向的位置存在民族、年龄及性别上的差异,在下颌后牙区的临床诊疗中,可以参考患者民族、性别及年龄特征来对下颌管的位置进行预估。3.运用CBCT结合NNT软件进行下颌骨扫描和三维重建,能够清晰的观测到下颌管在下颌骨内三维位置,对下颌骨外科手术及种植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和参考价值。
孟祥继,唐雅暄,赖育鹏,董林晓,雷诗鑫,曾小可,孙建永[3](2017)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影像学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下颌牙口腔手术时常常需要麻醉下牙槽神经,来使下牙失去痛觉。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系将麻药注射于翼下颌间隙内,下牙槽神经沟周围。因此,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麻醉以及熟悉不同麻醉方法所涉及到的组织结构,成为确保患者能够放心配合治疗,减少医患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1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及其比较1.1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方法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术最早是由美国外科医生William Halsred及其助手R,J.Hall在1884年实行的。
叶立,陈娅飞,裴君,刘媛媛,齐舒群,潘剑[4](2017)在《四川地区成年人群中分叉下颌管的锥形束CT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统计分析四川地区成年人群中分叉下颌管发生概率,并总结下颌管各分叉类型及发生率与走行方式和各自形态特征。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500例患者(共计1 000侧下颌骨)的锥形束CT(CBCT)影像资料,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并记录数据,对下颌神经管分支的类型及其特征进行归纳和分类。结果 500例患者中分叉下颌管的发生率为13.8%(69/500),共发生于92侧(9.2%)的下颌骨中。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磨牙后管,其次为向牙根及颊舌向分支,最少见的类型为向前走行的分支。分支的平均直径和长度分别为0.90、9.39 mm。结论本研究使用CBCT作为研究手段,得出的分叉下颌管在四川地区成年人群中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以前报道的使用全景片作为研究手段的研究;并且CBCT对下颌管及其分支的三维走行及形态特征的表现能力优于全景片。
马嘉[5](2015)在《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矫治下颌前突:相关下颌支的形态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是矫治下颌骨畸形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最初提出的改进方法大多是依据临床的观察和经验,可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借鉴的解剖数据非常有限,近20年来,此类解剖学研究日渐增多。目的:全面了解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相关的下颌支的形态学研究的方法,明确目前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相关研究的进展。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计算机Medline数据库1991至2011年收录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并分析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相关研究的进展。结果与结论:共纳入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相关文章共计26篇。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骨切开位置密切相关的下颌小舌区域骨松质的分布情况、与劈开过程相关的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之间骨松质的分布以及与固定过程相关的下颌管在角部及角前部的定位和走向,是下颌支矢状骨劈开避免并发症的关键问题。针对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手术过程,制定出术前CT检查的具体项目,依据所测量的数值指导临床操作,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解剖学测量的基础研究能更大程度地应用于临床。
刘卫华,唐曦,王智,李鑫[6](2014)在《成年女性下颌骨的断层解剖及应用解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成年女性尸头标本的冠状面和水平面以及离体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上,测量相关数据,以期为成年女性下颌骨整复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1)选取国人成年女性无器质性病变尸头标本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分别固定在自制的头颅固定器上进行切片,其中10例行冠状面切片,另10例行水平面切片,观察测量下颌骨在相应层面的有关数据;2)在50例离体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上观测与下颌骨整复术有关数据后,于下颌牙槽平面和下颌升支前缘断开下颌升支和下颌骨体,测量下颌管的管径和位置,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尸头标本冠状面上,下颌角间距离(103.53±2.47)mm,左、右侧下颌管到下颌下缘的距离(12.27±0.84)mm、(12.36±0.75)mm;在水平面上,左、右侧下颌管到下颌角的距离(20.01±0.74)mm、(19.94±0.69)mm,左、右侧下颌管到颊侧骨皮质的距离(6.33±0.21)mm、(6.26±0.24)mm,左、右侧颊侧骨皮质的厚度(3.27±0.15)mm、(3.26±0.13)mm,左、右侧平口角平面咬肌厚度(13.07±0.14)mm、(13.45±0.20)mm。在离体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上,左、右侧下颌角角度(118.27±6.84)0、(117.99±6.94)0,左、右侧下颌支高度(66.97±4.54)mm、(67.09±4.83)mm,左、右侧下颌角厚度(5.27±1.84)mm、(5.30±1.78)mm;在下颌升支前缘断面上,左、右侧下颌管的内外径(2.47±0.24)mm、(2.47±0.23)mm,左、右侧下颌管的上下径(3.27±0.35)mm、(3.25±0.37)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内侧面的距离(3.36±0.58)mm、(3.41±0.54)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外侧面的距离(6.27±1.40)mm、(6.29±1.37)mm,左、右侧下颌管至牙槽嵴的距离(15.24±1.64)mm、(15.33±1.59)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下缘的距离(11.77±1.63)mm、(11.74±1.70)mm;在下颌牙槽平面断面上,左、右侧下颌管的内外径(2.55±0.33)mm、(2.58±0.29)mm,左、右侧下颌管的前后径(4.01±0.83)mm、(4.03±0.79)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内侧面的距离(1.77±0.63)mm、(1.75±0.65)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外侧面的距离(5.71±1.43)mm、(5.69±1.44)mm。结论通过对下颌骨的断层解剖及应用解剖学观测,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为详尽准确的参考数据,有助于下颌骨整复术的术前设计;行下颌骨整复术时,应当尽量向下颌升支及下颌体外侧去除下颌骨骨量。
叶丽娟,郭斐,康非吾,廖建兴,张雪明[7](2013)在《下颌前突患者下颌神经管的锥状束CT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使用锥状束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来观察下颌前突患者下颌管的定位与走行,避免术中损伤下颌神经。方法:选取28例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男10例,女18例),术前均使用CBCT机拍摄下颌管影像,从下颌孔至第一磨牙区域共分为5个层面测量,在每个层面分别测量下颌管内外径、下颌骨厚度、下颌管至颊舌侧骨皮质及下颌骨下缘的距离。测量结果采用SPSSl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骨的厚度自下颌升支到下颌角前部呈逐渐增厚趋势,自下颌第一磨牙位置往前牙区方向又有变薄趋势。下颌管入下颌孔后,从下颌升支到下颌体部内外径均呈逐渐变小趋势。下颌升支部颊侧骨皮质厚度呈逐渐增厚趋势,到下颌体部时又呈逐渐变薄趋势。在每一层测量值中,颊侧骨髓腔的宽度均大于舌侧。舌侧骨髓腔的宽度左右差异有显着性,下颌骨厚度、下颌管内外径及颊侧骨髓腔的宽度性别差异有显着性。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的关系分为3种类型,分开类型占总测量平面(n=280)的92.5%,接触和融合型分别占6.07%和1.43%。结论:使用CBCT能够精确的显示下颌神经管的走行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下颌神经管入下颌孔后先偏颊侧走行,随后再偏向舌侧。建议颊侧骨髓腔缺失的患者可采用垂直截骨术等其他术式,以避免神经损伤的风险。
金长鑫[8](2013)在《下颌偏斜畸形外科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研究表明颜面不显着的非对称性在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而绝对对称的颜面是不存在的,美貌人群同样存在生理性不对称。下颌偏斜畸形是指下颌骨相对颅骨正中矢状面出现不对称,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颜面部不对称畸形,这是形态学命名。目前对下颌偏斜畸形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颏部的偏斜作为下颌偏斜的一个主要的临床表现,同时也是判断下颌偏斜的标准之一。正常面部是存在不对称的,颏部并不是完全处于面部的正中,但这种不对称是轻微的,不会影响美观,也不能称为下颌偏斜畸形。只有当颏部偏斜到一定程度才能称之为下颌偏斜。Michiels认为颏部是诊断下颌偏斜畸形最敏感的指标。大多数下颌偏斜畸形的研究都以颏部偏斜程度作为确定下颌偏斜畸形的指标。Haraguchi在研究中发现颏部偏离面部中线超过2.0mm的受试者中,只有56%肉眼观察偏斜较为明显,人们只对颏部偏斜超过4.0mm的不对称畸形敏感。在临床上,对颏部偏斜的标准,Machida等的研究是要求颏下点在头影测量正位片上偏移4mm或以上。本研究中参考了此判定标准,将颏部偏斜不少于4mm列为本研究筛选病例的标准。Fukushima通过后前位片测量的方法发现80%的颜面部不对称畸形仅仅发生在下颌,而上颌骨和下颌骨都存在不对称的为20%,却并没有发现颜面部不对称仅仅发生在上颌的情况。Haraguchi等研究发现下颌向左侧偏斜较右侧偏斜更加常见,研究发现70%-85%的下颌偏斜患者伴有骨型三类错(?),伴有前牙列反(?)的患病率为57.4%;伴有后牙反(?)的为52.5%。目前下颌偏斜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正畸治疗、牵张成骨术、扩弓治疗、外科治疗、调颌治疗等。下颌偏斜畸形通过单纯的正畸治疗仅可以纠正一些轻度骨源性畸形,对于大部分下颌偏斜畸形必须通过手术加以解决,这一点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下颌偏斜畸形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有呼吸道梗阻、神经损伤、牙根损伤、骨不连或愈合不良、颞下颌关节紊乱、感染等。究其因有多方面,不太了解下颌骨及结构解剖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针对下颌偏斜畸形的外科治疗及相关解剖学研究,为临床更好地开展下颌偏斜畸形外科治疗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相应基础理论。第一部分:颏孔区应用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颏孔区域的解剖学研究对颏区的手术如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颏成形术、颏美容术等外科手术提供安全截骨线,避免术中损伤颏神经损伤、牙根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10例20侧(其中男6例12侧、女4例8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选取的10例都具有牙颌。磨钻磨去下颌骨外板,显露出下颌神经管、颏管、切牙神经管及下颌牙根。观察下颌神经管、颏管、切牙神经管在下颌骨内的走行层次,并进行相关测量。结果1.下颌管在颏区相当于在尖牙下方分为颏管及切牙神经管,颏管向后、上、外转弯开口于颏孔,切牙神经管则继续前行,约终止于下颌侧切牙下方或者侧切牙与中切牙之间的下方。颏管及切牙神经管管径比约3:2左右,长度比约1:5。2.颏孔多出现在第4、5牙之间。3.颏孔前缘至下颌管前缘水平距离为3.47±0.37mm;颏孔下缘至下颌管上缘垂直距离为3.53±0.30mm;尖牙牙根至颏平面的垂直距离6.62±0.57mm。4.切牙神经管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在7-13mm之间。结论颏孔区真正的手术安全区应该在颏孔前至少4mm、颏孔下至少4mm、牙根尖下至少5mm。切牙神经管离下颌下缘的距离不恒定,变异较大,大致在下颌下缘7-13mm,下牙槽部的手术应在下颌下缘上约13mm以上才可避免损伤切牙神经;颏水平线作为水平截骨线不会损伤牙根。考虑到个体差异,临床上应结合影像学检查。第二部分:下颌神经管螺旋CT成像的研究目的通过头颅螺旋CT扫描的数据,分析下颌神经管在下颌管中的走形层次及特点,为临床上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时避免产生下牙槽神经损伤、意外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自2010年12月-2013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放射科行头颅螺旋CT平扫的患者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18岁-38岁,平均年龄24岁。入选资料需符合以下标准:颌面部相对对称,无畸形,无严重错(?)的患者。下颌骨上获取五个横断面,测量下颌支厚度、下颌支内外板厚度、下颌管至外板骨髓腔厚度,分析下颌神经管走形及层次。结果1.至上到下,下颌支厚度、下颌支内外板厚度呈现递增趋势;2.至上到下,下颌管偏向内板走形;3.下颌管至外板骨髓腔的厚度个体差异性较高,部分样本下颌管至外板骨髓腔厚度消失;4.男性在下颌支的厚度、下颌内外板的厚度比女性厚,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5%),但是下颌管至外板骨髓腔厚度上男性与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头颅螺旋CT可清晰地显示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颊舌向的位置及走形。从结果上看,下颌支厚度、下颌支内外板厚度及下颌管至外板骨髓腔厚度至上到下逐渐变大。因此行下颌升支失状劈开截骨术时在下颌升支内侧进行骨切开时注意下颌支横断性骨折,需把握切割深度,进行下颌下缘截骨时因时应彻底断开骨连接。下颌管至外板骨髓腔的厚度变异性较大,部分样本骨髓腔消失,这时不宜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第三部分:下颌偏斜畸形的外科治疗目的通过手术前后头颅正侧位分析评价下颌偏斜畸形矫治疗效,为临床更好地开展下颌偏斜畸形外科治疗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相应基础理论。方法选取从2010年9月至2013年1月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整形外科病房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下颌偏斜畸形患者共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所接受的手术方式分成三个治疗组。第一组为行单纯骨整形;第二组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组;第三组为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组。根据手术前后头颅正侧位的分析,评价其矫治疗效,并且对临床更好地开展下颌偏斜畸形外科治疗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相应基础理论。结果47例下颌偏斜畸形患者经过上述外科治疗后均获得满意的正侧面观形态,本组共47例病例,34例非常满意,11例满意,2例不满意,行二次手术,术后满意。患者中2例患者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中出现意外骨折,1例患者出现颏神经断裂,经术中吻合,术后一年后感觉恢复,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的患者术后不同程度上出现下唇麻木,术后4-8个月自行恢复,余患者咀嚼功能得到良好恢复,截骨线愈合良好,均未出现骨不连、牙根损伤等并发症。第二组及第三组患者经过颌间牵引调(?)或后期正畸治疗,上下牙中线对齐,牙合关系无异常。评价指标结果如下:1.第一组病人:从手术前后指标上看,两侧下颌角点距颏下点的差值、颏点偏距显示手术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项无意义,这类病人手术前后变化以颏下点变化为主,侧面观上鼻唇颏的变化较少。2.第二组病人:术前术后在正侧面观测量指标变化最大,下颌支不对称系数从术前6.68±1.64%,改善到术后3.94±1.12%。3.第三组病人:病人骨颏突度从术前-5.49±1.97mm到术后-3.83±2.23mm,虽有改善,但是无统计学意义,Li-EP显示术前术后变化较大,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偏斜畸形的个体差异性大,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应对下颌骨的具体不对称部位进行分析。三维CT重建影像可作为下颌骨轮廓的术前定量分析,计算截骨量或植入材料大小。对矫正(?)关系的患者采用模型外科及(?)板。确定截骨部位和去骨量以及牙-骨段移动的具体方位和距离。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术最佳适应症为下颌牙槽骨发育过度,此类患者后牙磨牙关系常为ClassⅠ类错(?),也可为ClassⅢ错(?),双侧矢状劈开截骨术适应症广,可作为基本术式。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骨颏突度后移距离大于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下颌偏斜畸形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有呼吸道梗阻、神经损伤、牙根损伤、骨不连或愈合不良、颞下颌关节紊乱等。下颌管和颊侧骨皮质之间的骨髓腔宽度变异性较大,部分资料消失,不宜行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真正的手术安全区在颏孔4mm以前、根尖下5mm。出血、水肿、呕吐、分泌物是呼吸道梗阻中关键环节,术中应进行严密止血,减少创伤,术后严密监护,及时对症处理,如需颌间固定应在术后24h-48h。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进行内固定之前确定髁状突在关节窝内,防止颞下颌关节紊乱。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及下颌角截骨术中发生意外骨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是皮质骨切开不全及进行劈骨时过猛过急,下颌埋伏阻生牙的存在也是意外骨折的常见原因。下颌骨的血运主要有下牙槽动脉的离心性血供及周围软组织的向心性血供,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时贴着下颌骨外板,并且减少近心端的剥离,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时中截骨时手指感觉切割深度保护远心端舌侧粘膜。颏水平截骨时产生骨性台阶,广泛剥离下颌下缘,提高截骨段坏死的风险,在本次研究中,颏磨削术在水平向上能够满足预期要求,并且其安全性更高。
么学东[9](2012)在《下颌管在牙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通过对人下颌骨标本解剖和口腔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DCT)三维重建测量,研究正常成人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下颌管走行规律,提出预防下牙槽神经损伤的方法,扩大牙种植术的适应症,提高牙种植术的成功率,为临床牙种植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方法:对28例下颌骨标本灌注下颌管完成后的模型,先测量下颌牙槽突下1cm的厚度,再用牙科打磨机分别从下颌骨颊舌侧骨板切割,将下颌管解剖暴露,切割时注意切割线勿低于下颌管在下颌骨颊舌侧骨板的相应投影位置。清理松质骨,暴露下颌管的密致骨性管道,剥离暴露下颌后牙各个根尖。观察下颌管的走行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直接测量下颌管的相关数据,每个测量指标均反复测量3次,取其均数记录,数据分组记录。对50例健康成年人DCT影像数据的三维重建测量在DCT软件工作站完成,分别对下颌骨颊侧板厚、舌侧板厚、牙槽突宽、管内壁距、管外壁距、管嵴距、管至下颌下缘距、管颊舌径、管上下径、下颌后牙区各牙根尖至下颌管的距离进行测量评价。结果:1.下颌骨表层为坚硬的密质骨,内部为骨松质,观测发现下颌骨颊侧板较为厚实,所测得的各个分区的厚度均基本在2mm以上,最厚部位骨皮质的厚度甚至达4mm以上,这样可以保证下颌骨能够承受巨大的咬合力。下颌骨舌侧骨板的厚度相对于颊侧骨板明显比较薄弱,尤其是磨牙区的舌侧骨皮质非常的薄。下颌骨舌侧骨板由A区的(2.74±0.25)mm向后至H区(1.42±0.13)mm逐渐变薄。2.从测量结果可以看出下颌牙槽嵴顶下方10mm处厚度由A区的(11.90±0.44)mm向后至H区(14.24±0.53)mm逐渐变厚,但在磨牙后区向后,厚度呈逐渐减小,颊舌侧骨板渐渐贴近。3.下颌管至下颌骨颊侧板的距离较大,距舌侧骨板较近,而且变化十分明显。在第二前磨牙区的下颌管距颊、舌侧骨板的距离相近,均在5mm左右,但下颌管到颊侧骨板的距离向后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到第二磨牙近中距离最大标本为(6.76±0.35)mm,影像为(6.46±0.58)mm,向后又呈现出距离逐渐减小的趋势。下颌管到舌侧骨板的距离却恰恰相反,随着向后的走行,下颌管到下颌骨舌侧骨板的距离明显减小,甚至常常有下颌管壁与下颌骨舌侧骨板融合在一起,加之下颌骨舌侧的骨板很薄,导致下颌管舌侧与外界仅仅相隔一薄层骨壁。4.下颌管上缘至牙槽嵴顶距离,第二前磨牙区为(17.50±1.63)mm向后到第三磨牙远中区(9.58±0.97)mm,呈逐渐减小趋势。下颌管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在第二前磨牙区为(9.82±1.26)mm,向后到第三磨牙远中区(13.52±1.93)mm,呈逐渐增大趋势。5.下颌管在磨牙后区及第三磨牙区的颊舌径和上下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其横径和纵径,亦即下颌管截面形态为其纵径略长的椭圆形;在第二磨牙及以前各区的颊舌径和上下径无统计学差异,从所测量标本中观察此段的下颌管横断面接近圆形。6.双侧磨牙近远中根尖至下颌管上缘距离,在第三磨牙区最小为(0.32±0.47)mm,向前走行逐渐变大,至第一磨牙近中根达到测量断面的最大值(3.29±1.74)mm。结论:1.下颌后牙牙种植术中按牙齿正常解剖位置略偏向颊侧倾斜操作,可以减少损伤下牙槽神经。2.健康成人下颌后牙区种植时,为避免种植体损伤或挤压下颌管,种植体植入牙槽骨的深度控制在13mm以内。
蒋文雯[10](2012)在《锥形束CT在牙种植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牙种植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修复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的一项新技术,种植牙因其舒适、美观、固位良好、无需磨改邻牙等特点逐渐被众多口腔医师及广大追求生活品质的患者所接受并喜爱。具有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效果的口腔专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技术在牙种植术前制定治疗计划和术后评估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CBCT在牙种植中的应用作相关研究。实验一下颌后牙区骨内解剖结构CBCT测量分析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口腔专用锥形束CT(CBCT)这一检查手段对下颌后牙区骨内下颌管的三维结构以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及统计数据,得出下颌管,颏孔的常见位置和在口腔专用锥形束CT上所显示的图像特征,从而为该区域牙种植术时可能损伤这些解剖结构的风险做出提示。材料和方法:从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并拍摄CBCT片的2000余例患者中选取100例符合标准的CB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在2068岁(平均41.3岁)。使用Ez3D2009Premium软件沿下颌管走行对下颌后牙区以2mm间隔进行断层分析,选取下颌后牙为参照点,初步观察和测量不同性别分组人群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尖处下颌管毗邻的4个距离:1)下颌管上缘到牙槽嵴顶的距离(D1);2)下颌管下缘到下颌骨下缘最下点的距离(D2);3)下颌管外侧缘到与颊侧在同一水平线的颊侧点的距离(D3);4)下颌管内侧缘到与舌侧在同一水平线的舌侧点的距离(D4)。每个距离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并观察不同性别分组人群颏孔位置,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男性及女性同侧同一牙位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不同性别分组人群下颌后牙区下颌管至周围4个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颏孔位于第一前磨牙根尖区的2例,占1%;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之间的80例,占39%;第二前磨牙根尖区的107例,占54.5%;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11例,占5.5%。结论:CBCT影像可清晰显示下颌后牙区骨内解剖结构和下颌管的毗邻,以及颏孔的位置,对下颌后牙区牙种植术入路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实验二CBCT影像测量在牙种植中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术前测量种植体的实际长度和术后CBCT图像中种植体的长度,得出线性关系,以此线性关系,对患者术前进行CBCT测量,得出拟种植区的实际高度,指导种植外科医生选择适合长度的种植体,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材料和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拟施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患者共600例,术前经CBCT检查,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患者有68例。其中术后也拍摄CBCT的患者有38例。术前术后由同一名放射技师对每个患者进行CBCT摄片,由两名专科医师阅片,并且利用Ez3D2009Premium软件比较术前术后左上切牙长度测量结果,将术后CBCT片上种植体测量值与种植体实际值比较,推算出拟种植区实际高度。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龄在27~68岁。缺失牙位分布:第一前磨牙3例,第二前磨牙6例,第一磨牙21例,第二磨牙8例。发现种植体CBCT影像长度要大于实际长度。结论:CBCT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后牙区解剖形态。种植手术前应用CBCT测量出后牙术区牙槽骨高度,进而选择适当的种植体,减小种植术后并发症。
二、下颌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颌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地区成年人下颌管分支的锥形束CT观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实验设备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下颌管分支的分型 |
2.2 下颌管分支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 |
2.3 下颌管分支在下颌骨左右侧的分布 |
2.4 下颌管分支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分布 |
2.5 下颌管分支的长度、直径和夹角 |
2.6 下颌管分支中磨牙后管与颊侧骨板的距离 |
3 讨论 |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 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与分布情况 |
3.3 下颌管分支的长度、直径和角度 |
3.4 下颌管分支中磨牙后管与颊侧骨板的距离 |
3.5 研究下颌管分支的临床意义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锥形束CT在颌面部重要解剖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云南省汉族、傣族、哈尼族人群下颌管解剖结构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锥形束CT在下颌骨骨性解剖结构研究中的运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影像学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及其比较 |
1.1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方法 |
1.1.1 Halstead法 |
1.1.2 Gow-Gates法 |
1.1.3 Akinosi-Vazirani法 |
1.2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方法的比较 |
2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相关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
2.1 解剖学观察及其意义 |
2.1.1 下牙槽神经与舌神经 |
2.1.2 下牙槽血管 |
2.1.3 颊神经 |
2.1.4 下颌骨 |
2.2 影像学观察及其意义 |
2.2.1 腮腺 |
2.2.2 下颌孔与颏孔 |
2.2.3 双叉下颌管 |
3 讨论及展望 |
(4)四川地区成年人群中分叉下颌管的锥形束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CBCT扫描 |
1.2.2 读片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发生原因 |
3.2 研究方法 |
3.3 副颏孔 |
3.4 分叉下颌管的影响 |
3.4.1 对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影响 |
3.4.2 与下颌第三磨牙的关系 |
3.4.3 对种植手术的影响 |
(5)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矫治下颌前突:相关下颌支的形态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3 质量评估 |
1.4 数据的提取 |
2 结果Results |
2.1 下颌小舌的定位 |
2.2下颌支骨松质分布 |
2.3 下颌管的定位和走行 |
3 小结Conclusion |
(6)成年女性下颌骨的断层解剖及应用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成年女性尸头标本下颌骨观测结果 |
2.2 离体下颌骨观测结果 |
3 讨论 |
(7)下颌前突患者下颌神经管的锥状束C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机械设备 |
1.3 测量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下颌骨的测量 |
2.2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位置分型 |
2.3 颏孔的位置 |
2.4 下颌管的走行分型 |
3 讨论 |
(8)下颌偏斜畸形外科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颏孔区域应用解剖学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下颌神经管螺旋CT成像的研究 |
1 临床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下颌偏斜畸形的外科治疗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五.典型病例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9)下颌管在牙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锥形束CT在牙种植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一 下颌后牙区骨内解剖结构的 CBCT 测量分析 |
研究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研究对象及纳入标准 |
1.2 实验器械与设备 |
2 内容与方法 |
2.1 图像拍摄方法及前期处理方法 |
2.2 测量内容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CBCT 在口腔种植中影像测量的临床研究 |
研究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研究对象及纳入标准 |
1.2 实验器械与设备 |
2 内容与方法 |
2.1 图像拍摄方法和前期处理方法 |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3 测量方法及测量方案 |
2.4 测量内容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下颌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地区成年人下颌管分支的锥形束CT观测研究[D]. 杨鑫.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云南省汉族、傣族、哈尼族人群下颌管解剖结构的CBCT研究[D]. 王家云.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影像学进展[A]. 孟祥继,唐雅暄,赖育鹏,董林晓,雷诗鑫,曾小可,孙建永. 中国解剖学会第六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7
- [4]四川地区成年人群中分叉下颌管的锥形束CT研究[J]. 叶立,陈娅飞,裴君,刘媛媛,齐舒群,潘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7(01)
- [5]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矫治下颌前突:相关下颌支的形态学特征[J]. 马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4)
- [6]成年女性下颌骨的断层解剖及应用解剖研究[J]. 刘卫华,唐曦,王智,李鑫.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4(01)
- [7]下颌前突患者下颌神经管的锥状束CT分析[J]. 叶丽娟,郭斐,康非吾,廖建兴,张雪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04)
- [8]下颌偏斜畸形外科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D]. 金长鑫.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9]下颌管在牙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D]. 么学东. 南华大学, 2012(01)
- [10]锥形束CT在牙种植学中的应用研究[D]. 蒋文雯.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