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互式绘图软件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季湘[1](1998)在《桥梁绘图系统的研制和应用》文中提出通用绘图软件绘制桥梁设计图效率较低.本文介绍一个在通用绘图软件基础上研制的桥梁绘图系统及其应用情况.使用该系统绘图能平均提高工效2倍
李富平,马国远,刘卫华[2](1999)在《滑片压缩机交互式绘图软件CAD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交互式滑片绘图软件的功能设计与实现原理。该绘图软件通过屏幕对话框或人机对话输入图形的主要尺寸,即可生成一幅完整的零件图,只要改变输入的参数值,就可生成另外一幅新的图形,此方法操作方便、可视性好,能提高专业绘图速度
朱世铁,黄有群[3](1991)在《一个微机交互式图形系统教学软件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笔者研制的一个只需一张软盘、64K内存空间、无需硬盘支持的微机交互式图形系统,它解决了目前引进的此类软件由于硬件环境的限制,而不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这一问题。
许福东[4](1989)在《支承节设计绘图软件包的开发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叙述了在微机上开发“支承节设计绘图软件包”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方案,重点介绍了支承节设计计算程序包的内容和特点,及在AutoCAD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中所采用的技巧和方法。此外,对高级BASICA和AutoCAD软件的接口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最后,以碟形弹簧和支承节为例,简要介绍了设计计算和工程图绘制的过程。该软件包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具有交互性能,并可采用键盘和数字化仪作为输入工具;除具有AutoCAD2.5软件的全部功能外,还具有对零件图标注适合我国国标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及粗糙度等功能,并能实现用汉字编写“技术要求”的目的。
刘小朋,胡维刚,刘珍莲,唐增宝,张卫国[5](1996)在《参数化绘图工具PDT在机床模块化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参数化绘图是基于尺寸驱动可变化图形的技术。本文介绍了华中理工大学CAD中心开发的参数化绘图工具PDT,并阐述了这一工具系统在机床模块化设计中的应用。
何勇,罗勇[6](1999)在《火炮装药设计专家系统绘图软件研究》文中提出介绍一个火炮装药设计专家系统(ESGCD) 的绘图软件系统,分析了系统的功能、特点、模块组成和设计流程,重点讨论了火炮装药结构的数据结构。该系统是ESGCD的人机接口重要组成部分,能将ESGCD 的结果可视化,并可进行交互式修改,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
黄孝章[7](1998)在《编组站计算机辅助设计理论研究及系统实现》文中提出本文在现有编组站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并在系统设计中得到了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对铁路站场咽喉区的网络结构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建立了咽喉区优化设计模型,并应用邻接矩阵和AutoCAD环境下图形数据库的特性,实现了计算机实时对咽喉区网络结构图中图形信息的自动识别和提取,同时应用线性规划问题内点法中的仿射变换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提出了咽喉区网络结构图到设计图的自动拓扑变换方法。 (2) 采用驼峰头部平面结构常用布置原则和辅助指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自动确定驼峰头部平面网络结构图。同时对调车场尾部的平面结构布置作了具体的分析。用转角增量法、限界轨迹线交点判别法及本文提出的咽喉区网络结构图自动拓扑变换方法实现了各种类型、各种规模驼峰头部和调车场尾部平面图的优化设计和自动拓扑变换。 (3) 在现有驼峰纵断面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提高驼峰推峰速度及降低驼峰高度为目标,建立了驼峰溜放部分纵断面设计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运用模糊贴近度分析理论,减少了统一权法在多目标优化过程中的盲目性,同时运用了DFP变尺度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了优化求解。实现了驼峰纵断面的自动设计和检算,并能自动输出纵断面和速度-时间曲线图形。 (4) 对现有警冲标与信号机位置计算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对曲线内外加宽及建筑物接近限界作了具体的几何描述;建立了曲线内外加宽限界轨迹线的轨迹方程;提出了警冲标与信号机位置计算的新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在BZZCAD系统中实现了警冲标与信号机位置的自动计算及其图形的自动生成等功能。 (5) 提出了站场CAD系统可视化的具体内容和实现站场CAD系统可视化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实现方法在理论上作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将站场三维实体在变坡点处划分为各个子实体,并应用从三视图重建三维形体的方法来重建各三维子实体,最后在AutoCAD环境下,通过实体的并、交运算实现站场三维实体的重建。 (6) 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和现已成熟的开发技术,在AutoCAD R12 for Windows环境下开发了编组站计算机辅助设计(BZZCAD)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①咽喉区网络结构图的自动拓扑变换;②各种类型和规模驼峰头部平面图的自动绘制;③编组场尾部线束式咽喉平面图的自动绘制;④警冲标与信号机位置的自动计算与绘图;⑤驼峰溜放部分纵断面的自动设计、检算与自动绘图;⑥自动输出工程数量表:⑦交互式绘制、编辑各种站场平面设计图。
晋民杰[8](2010)在《矿井提升机的设计理论及CAD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井提升机是矿井运输中的咽喉设备,是井下与地面联系的重要工具,它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人员安全。国内提升机的设计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静态设计法,其基本结构参数往往偏大,设计周期长,很不利于产品换代和节省材料,由于设计问题,往往出现一些零部件过早失效。因此,传统提升机的设计方法必然面临着挑战,市场竞争要求设计者采用现代设计方法,瞄准国际提升机发展动向,设计出性能优越的新型提升机,以满足矿山行业的需求。然而在目前缠绕式提升机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提升机厂家及其研究机构还停留在对单个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结构参数优化、以及设备选型设计计算,对卷筒结构以及提升机主轴装置整体进行优化设计研究和CAD系统研究分析方面还比较欠缺,由于缠绕式提升机主轴装置结构复杂、工况多、计算和绘图量比较大,因此在缠绕式提升机整体CAD的研究方面亟待突破和完善。主轴装置是提升机的重要部件,它起着存放钢丝绳、承担提升负荷以及传递动力的作用;理论和实践表明,卷筒是提升机中比较薄弱的部件;目前对刚性支轮支承下的筒壳强度的计算方法已有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而弹性支承下的筒壳及支轮的计算方法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本论文通过对现有各种筒壳应力计算方法的深入分析,指出现有筒壳应力计算公式存在的不足,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观点,通过对提升机主轴装置整体的系统分析和研究,灵活采用弹性基础梁理论、弹性力学的平面应力问题和板壳弯曲理论对缠绕式提升机的关键零部件筒壳、支轮及主轴的应力和变形进行认真细致的理论分析,建立新型弹支卷筒结构的关键零部件筒壳、支轮计算的力学模型,根据筒壳与支轮的变形谐调条件,进行系统的公式推导,形成了一套比较准确的应力计算公式。基于软件工程的思想采用面向对象技术、模块化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现代设计方法,开发了缠绕式提升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在原有标准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对提升机进行了适应性设计。在提升机CAD系统的优化模块中,通过多约束的条件,建立了以主轴装置重量最轻和卷筒两支轮上的应力差最小的多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进而采用符合工程问题的现代混合离散变量优化设计方法(MDOD)进行设计,优化主轴装置的结构参数以及确定支轮的最佳位置,使主轴装置的结构更加合理可靠。在比较各类专业机械CAD开发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建立钢丝绳、电动机、减速器、联轴器、轴承、高强度螺栓等数据库,并运用参数化绘图原理,以优化结果作为输入,实现了缠绕式提升机主轴装置工程图的自动生成。采用面向对象的Visual Basic语言,以Windows作为应用平台,并选用AutoCAD作为图形支撑系统,以SQL server作为底层数据支撑系统。完成了从方案设计到技术设计一体化的CAD软件的系统集成。软件系统的宿主语言是窗口化设计语言Visual Basic,以SQL Server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具有开发速度快,软件设计过程可视化、充分体现现代软件技术等特点。本论文通过对新型弹支卷筒结构缠绕式提升机主轴装置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研究,运用力学和优化理论,建立了计算力学模型和优化数学模型,提出了适合新型提升机卷筒结构的设计理论和优化方法。并借助于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实现了从方案设计、标准件的选型计算、工程图纸设计的缠绕式提升机的CAD设计方法的集成与统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本论文的完成完善了提升机设计理论,使其设计计算精确、结构合理,产品更加安全可靠。同时本论文使提升机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有了更进一步发展,大大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制造和使用的成本,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在提升机行业有很大的应用推广前景。本论文的研究,可广泛地应用于含有筒壳的各类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等的领域中。该成果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安全可靠性,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魏崇光[9](1989)在《HZQ交互式绘图软件系统的研制》文中指出HZQ交互式绘图软件系统,具育化工类计算机绘图的特点,系统中部分软件,有一定的实用性。系统采用中文人机对话,操作简单方便,有较强的演示功能。随着计算机辅助没计(CAD)的发展,计算机图学(CG)巳不只是一种实验手段,而正在转变成生产、设计和教学的辅助工具。因此,CG得到了各大专院校领导及图学工作者的重视。在科研和教学中,我们研制了HZQ交互式绘图软件系统。
张燕[10](2006)在《换热器CAD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换热器是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及其他行业中广泛应用的热量交换设备,具有选材范围广、清洗方便、适应性强、处理能力大、能承受高温高压等特点,它的研制和开发都倍受重视。CAD技术充分运用计算机高速运算和快速绘图的强大功能为工程设计及产品设计服务,具有高智力、高效益、知识密集、更新速度快、综合性强等特点。利用CAD软件本身的强大功能结合换热器设计是换热器研发的新趋势,由于现阶段换热器CAD软件的发展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在其开发、维护、扩充和升级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开发一套实用的换热器CAD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结合统一建模UML语言,对换热器CAD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把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概念相结合,提出了换热器设计的一个系统模型,建立了系统的静态模型及动态模型。建立并完善了可靠的材料性能数据库、标准零部件数据库和设备材料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以Windows2000为平台,Visual C++6.0为开发工具实现了代码重用性好、可读性好、易于维护和修改的零部件设计系统。 本文采用参数化方法、COM组件技术、结合ObjectARX二次开发工具在考虑到换热器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及影响换热性能因素的复杂性下,较好的解决了人机互补问题及与绘图软件AutoCAD的相结合问题,建立化工设备的零部件图形库和总装配图,设计并实现了装配图的消隐算法。实现了以GB151-99为基础的换热器的设计计算,集结构设计、计算校核、文档编制和装配图自动绘制于一身,对管壳式换热器进行了具体实现,大大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换热器的设计效率。
二、交互式绘图软件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互式绘图软件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6)火炮装药设计专家系统绘图软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软件系统功能和特点、模块组成及设计流程 |
1.1 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
1.2 系统的功能模块组成 |
1.3 设计流程 |
2 系统的关键技术 |
(1) 汉字系统。 |
(2) 鼠标功能的实现。 |
(3) 交互式绘图。 |
(4) 装药结构分析。 |
3 系统的实现 |
(1) 火炮装药结构的数据结构。 |
(2) 图形库的设计。 |
(3) 接口模块设计。 |
4 结论 |
(7)编组站计算机辅助设计理论研究及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CAD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 CAD系统的组成与技术 |
§1.3 CAD技术的优点及应用 |
§1.4 CAD技术的发展趋势 |
§1.5 CAD技术在铁路站场设计中的应用 |
§1.6 铁路站场CAD系统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7 铁路站场CAD系统的发展趋势 |
§1.8 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站场咽喉区网络结构图的自动拓扑变换 |
§2.1 咽喉区网络结构图结构分析及其优化模型的建立 |
§2.2 咽喉区网络结构图的自动拓扑变换 |
第三章 现代化驼峰调车场平面优化设计 |
§3.1 驼峰头部平面优化设计 |
§3.2 调车场尾部平面结构布置原则及优化设计 |
第四章 驼峰纵断面的多目标模糊优化设计 |
§4.1 多目标模糊优化设计 |
§4.2 驼峰溜放纵断面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 |
§4.3 纵断面优化模型中理想解与非劣解的求解算法 |
§4.4 点连式驼峰三级制动位减速器制动能高计算与分配 |
§4.5 实例分析 |
第五章 警冲标与信号机位置计算方法及自动绘图 |
§5.1 现有警冲标与信号机位置计算方法 |
§5.2 计算机求解警冲标与信号机位置方法的基本思想 |
§5.3 曲线加宽及建筑物接近限界的几何解释 |
§5.4 建筑物接近限界轨迹方程的建立及推导 |
§5.5 警冲标与信号机位置图的自动绘制 |
第六章 站场CAD系统的可视化 |
§6.1 地理信息系统与三维地面仿真 |
§6.2 分形理论及其在地面仿真中的应用 |
§6.3 铁路三维实体重建 |
§6.4 实现站场CAD系统可视化的意义 |
第七章 编组站CAD系统设计 |
§7.1 编组站CAD系统的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 |
§7.2 BZZCAD系统的组成及各主要子系统的功能介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矿井提升机的设计理论及CAD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矿井提升机在矿山系统中的地位 |
1.2 国内外提升设备的发展与现状 |
1.2.1 国外提升设备的发展与现状 |
1.2.2 国内提升设备的发展与现状 |
1.3 现代设计方法在提升机设计中的应用 |
1.3.1 国外提升机现代设计方法应用现状 |
1.3.2 国内提升机现代设计方法应用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论文提出依据 |
1.4.2 论文研究意义 |
1.5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缠绕式提升机弹支卷筒结构的设计理论 |
2.1 弹性基础梁理论 |
2.2 缠绕式提升机的主轴装置及卷筒结构分析 |
2.2.1 缠绕式提升机的主轴装置结构形式 |
2.2.2 卷筒结构发展 |
2.2.3 卷筒失效及原因分析 |
2.3 筒壳强度计算 |
2.3.1 筒壳梁单元的径向反力 |
2.3.2 筒壳变形的微分方程 |
2.3.3 筒壳计算的力学模型 |
2.4 筒壳的稳定性计算 |
2.5 支轮应力计算 |
2.5.1 支轮结构及受力分析 |
2.5.2 制动盘侧支轮应力的计算 |
2.6 主轴计算 |
2.6.1 主轴结构 |
2.6.2 主轴强度计算 |
2.6.3 主轴刚度计算 |
2.6.4 主轴强度和挠度的计算框图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缠绕式提升机 CAD 系统研究 |
3.1 CAD 系统概述 |
3.2 CAD 系统结构 |
3.3 CAD 系统建模方法 |
3.3.1 建模方法概述 |
3.3.2 模块化建模方法 |
3.4 提升机CAD 系统结构 |
3.5 提升机CAD 系统中标准件选择计算 |
3.5.1 主轴装置设计参数输入模块 |
3.5.2 标准件选型计算模块 |
3.6 提升机主轴装置结构确定 |
3.6.1 卷筒的结构设计 |
3.6.2 主轴的设计 |
3.6.3 主轴轴承的选型计算 |
3.6.4 过盈配合选择子模块 |
3.6.5 高强度螺栓的连接计算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缠绕式提升机的优化设计 |
4.1 优化设计概述 |
4.1.1 基本概念及应用 |
4.1.2 工程离散变量优化设计方法 |
4.2 离散变量直接搜索方法(MDOD)的基本原理 |
4.3 离散优化设计在缠绕式提升机主轴装置设计中的应用 |
4.4 提升机主轴装置数学模型的建立 |
4.4.1 设计变量 |
4.4.2 约束函数 |
4.4.3 目标函数 |
4.4.4 优化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缠绕式提升机的计算机参数绘图 |
5.1 参数绘图技术概述 |
5.2 图形支撑软件的选择 |
5.3 实现参数绘图的方式 |
5.3.1 几种常见的参数绘图方式 |
5.3.2 命令文件式参数绘图的优点 |
5.4 参数绘图模块的具体实现 |
5.5 参数绘图程序的实现步骤 |
5.5.1 编写绘图函数 |
5.5.2 布图并确定作图比例 |
5.5.3 绘图并输出命令文件 |
5.6 实现参数绘图程序的关键技术 |
5.6.1 编制及引用绘图函数的要点 |
5.6.2 参数绘图函数 |
5.6.3 参数绘图对象 |
5.7 缠绕式提升机参数绘图实例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升机 CAD 系统数据库技术 |
6.1 数据库技术概述 |
6.2 提升机标准件数据库的建立 |
6.2.1 钢丝绳数据库的建立 |
6.2.2 电动机、减速器、联轴器、轴承数据库的建立 |
6.3 数据库的连接测试和数据表验证 |
6.3.1 数据库的连接测试 |
6.3.2 数据库的数据表验证 |
6.4 基于SQL 语言的CAD 数据库操作 |
6.4.1 SQL 语言简介 |
6.4.2 数据表的建立、删除和修改 |
6.4.3 数据的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 |
6.5 提升机CAD 系统的集成 |
6.5.1 数据库的集成 |
6.5.2 CAD 系统的集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缠绕式提升机主轴装置优化设计结果 |
附录二:缠绕式提升机性能参数及其确定原则 |
附录三:CAD 系统选型计算模块Visual Basic 源代码 |
附录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换热器CAD系统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CAD技术概述 |
1.2 CAD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1 CAD系统应面向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 |
1.2.2 CAD系统应充分考虑产品信息的继承性 |
1.2.3 CAD系统应满足并行设计的要求 |
1.2.4 CAD系统与产品信息标准化和产品信息编码相结合 |
1.2.5 系统的智能化 |
1.3 CAD系统的构成 |
1.4 HECAD系统的选题背景和应用价值 |
1.5 HECAD系统的主要内容 |
2 软件技术开发理论 |
2.1 软件开发方法 |
2.2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 |
2.2.1面向对象方法的特点 |
2.2.2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
2.2.3 面向对象建模 |
2.3 统一建模语言 |
2.3.1 统一建模语言UML的内容 |
2.3.2 标准建模语言UML的主要特点 |
2.3.3 标准建模语言UML的应用领域 |
2.4 组件对象模型 |
2.4.1 组件技术与COM |
2.4.2 COM对象和接口 |
2.4.3 客户/服务器模型 |
2.5 Visual C++开发平台 |
2.5.1 VC++简介 |
2.5.2 MFC应用程序框架 |
2.6 数据库技术 |
2.6.1 数据库技术发展概述 |
2.6.2 关系数据库 |
2.7 AutoCAD及其二次开发 |
2.7.1 二次开发思想 |
2.7.2 参数化技术 |
2.7.3 基于Object ARX的AntoCAD二次开发 |
2.7.4 AutoCAD数据库简介 |
3 HECAD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引言 |
3.2 换热设备概述 |
3.2.1 换热设备的分类 |
3.2.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 |
3.3 HECAD系统的需求分析 |
3.3.1 换热器设计过程的层次结构 |
3.3.2 HECAD系统需求模型的建立 |
3.4 HECAD系统的分析建模 |
3.4.1 系统静态模型的建立 |
3.4.2 系统动态模型的建立 |
3.5 HECAD系统的设计 |
3.5.1 创建功能包并建立其间的通信机制 |
3.5.2 用户界面的设计 |
3.5.3 数据库设计 |
3.5.4 帮助系统设计 |
3.5.5 换热器整体设计 |
3.5.6 系统总体设计模型 |
3.5.7 系统运行要求 |
4 HECAD系统实现 |
4.1 实现设计模型 |
4.2 设计说明书自动编制 |
4.2.1 OLE自动化 |
4.2.2 启动Word2000 |
4.2.3 说明书的自动生成 |
4.3 参数化绘图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1 参数化绘图技术 |
4.3.2 化工设备绘图特点 |
4.3.3 装配图的绘制 |
4.3.4 消隐程序设计 |
4.4 绘图程序界面设计 |
5 HECAD系统测试及运行实例 |
5.1 软件测试方法 |
5.1.1 软件测试基本方法 |
5.1.2 软件测试过程 |
5.2 HECAD系统的测试 |
5.2.1 单元测试 |
5.2.2 集成测试 |
5.2.3 验收测试 |
5.2.4 系统调试 |
5.3 HECAD系统运行实例 |
5.3.1 浮头式管板换热器设计 |
5.4 HETCAD系统中的重用技术 |
5.4.1 重用技术的优点 |
5.4.2 重用的障碍因素 |
5.4.3 重用技术在HECAD系统中的应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浮头式换热器管板设计说明书 |
附录B 浮头式换热器装配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交互式绘图软件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桥梁绘图系统的研制和应用[J]. 杨季湘.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1998(03)
- [2]滑片压缩机交互式绘图软件CAD系统的研制[J]. 李富平,马国远,刘卫华. 流体机械, 1999(05)
- [3]一个微机交互式图形系统教学软件的研制[J]. 朱世铁,黄有群.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1991(04)
- [4]支承节设计绘图软件包的开发初探[J]. 许福东.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989(03)
- [5]参数化绘图工具PDT在机床模块化设计中的应用[J]. 刘小朋,胡维刚,刘珍莲,唐增宝,张卫国. 机械与电子, 1996(02)
- [6]火炮装药设计专家系统绘图软件研究[J]. 何勇,罗勇.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9(05)
- [7]编组站计算机辅助设计理论研究及系统实现[D]. 黄孝章. 北方交通大学, 1998(06)
- [8]矿井提升机的设计理论及CAD系统研究[D]. 晋民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10(09)
- [9]HZQ交互式绘图软件系统的研制[J]. 魏崇光.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1989(S1)
- [10]换热器CAD系统的研制与开发[D]. 张燕.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