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辩证法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师安隆,薛生山[1](2021)在《唯物辩证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中指出唯物辩证法具有批判性和建设性相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社会客观历史规律与个体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内在意蕴。新时代坚持唯物辩证法是指引"伟大工程"的理论基础,是进行"伟大斗争"的思想武器,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战略需要。新时代,唯物辩证法思想对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仍具有重要价值内涵。
李慧娟[2](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文中指出文化对于国家实现强盛、民族走向复兴意义重大。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文化自信是一个历史命题、时代课题、实践问题,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转变,将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梳理,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整合,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概念的明晰是进行研究的基石。逐层分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文化自信强调文化主体对客体的肯定与认同。一般来说,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其基本内容来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就自信主体而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文化自信;就其定位来讲,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厘清基本概念,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学理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根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代共产党人关于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基深厚。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察世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升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共建世界家园,坚定文化自信,道阻且长。观国情,中国要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行稳致远。看党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种考验”,需抵御“四种危险”,增强“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领导下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文明大国形象,使命艰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深厚的实践基础。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萌芽、提出、形成、成熟、继续发展等阶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坐标体系清晰呈现。以整体思维为主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基本内容、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引领文化复兴,只有让文化创新传承,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有更为深层的实践指向,最终要落脚到基本路径上来。第一,从源头入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向纵深发展。第二,深入价值观自信这一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第三,以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为着眼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第四,从提升整体文化软实力的维度,改革文化体制,建设文化强国。第五,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加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形成从内生动力到外在动力的文化自信构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重大的时代课题意义重大。从理论角度来看,是对马克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从现实意义来看,定位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层面,事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要满足,事关文化强国建设、事关民族文化复兴。从世界发展角度来看,有利于融合世界文明,展现多元文化,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赤字、危机,提供中国方案,实现“美美与共”,共建人类家园,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秉承问题意识、坚持科学方法、不忘初心、坚守正道。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文化强国建设的维度、民众文化自信增强的角度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为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鄢梦瑶[3](2021)在《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哲学基础》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国际共产党人在中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表现,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体现。初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的说明,而使命直接表达中国共产党人所肩负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对初心使命的践行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难路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马克思主义是密不可分的,其理论内容的文本依据在于《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理解初心使命的内涵,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是深入理解初心使命的应有之义。
李宁[4](2021)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百年思想演进》文中提出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相结合有着重要的历史基础、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二者相结合有着极其重要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似之基和相异之处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从民本论到人民主体论;从"天下大同"到共产主义;从传统文化的革命话语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从知行合一观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从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到辩证唯物主义。在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演进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发展的过程,由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思想理论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时代课题。
彭燕韩[5](2021)在《论黑格尔辩证法体系的缺陷与中国特色辩证法体系的创新》文中指出黑格尔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将辩证法思想建构为一个完整体系的哲学家。黑格尔辩证法体系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质量律不讲质与量的平衡、矛盾律不讲斗争与和谐的辩证关系、总体与局部只从形式逻辑展开而不讲两者的辩证联系;曲直律只讲曲不讲直,没有提及实践。针对黑格尔辩证法缺陷,联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借鉴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丰富的资源,找到中国特色辩证法体系创新的节点。中国特色辩证法提出六大规律:矛盾本根律、双重平衡律、对立和谐交替律、分合互动律、曲直交替律、质量更新律,并以"逻辑历史实践三统一"为体系结构原则。
张东锋[6](2021)在《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百年成就》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自然辩证法也逐渐为中国人民所熟识,从恩格斯的"一本书"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门学科"。自然辩证法中国化与汉语化的百年历程,在实践方面,对于中国百年来的社会进步与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理论方面,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深深地嵌入当代中国的知识网络结构之中,构成中国与西方在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方面意识形态话语上的重要区别之一。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与研究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即它不仅继续向前推进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研究与认识水平,而且它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与实践问题,为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战略思考贡献了强大的理论力量。
黄力之[7](2021)在《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历史舞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创造性运用首先在于,提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科学性基础。其次,系统观念运用的具体表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系统性分析,按照大系统制约小系统、小系统促进大系统,系统内一切要素相互联系的原则确认其关系,在研究这三大规律的过程中做到"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张开,陈洋毅[8](2021)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方法、议题》文中提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百年历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认识。本文主要聚焦三个方面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的议题,试图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内在逻辑。
荆世群[9](2021)在《《矛盾论》的时代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矛盾论》在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结合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内容和根本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辩证法思想的现代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经典。《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不仅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哲学逻辑,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书和提高自身辩证思维能力、掌握看家本领的必修课。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续学习、运用和发展《矛盾论》的观点和方法。
王艳超,严卿,崔艳玲[10](2021)在《“两山”理论: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指出了以劳动为桥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对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批判,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具有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为新时代科学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路径,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辩证法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辩证法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唯物辩证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一、唯物辩证法的内在意蕴 |
(一)坚持批判性和建设性相统一 |
(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 |
(三)坚持社会客观历史规律与个体主观能动性相统一 |
二、唯物辩证法的新时代意义 |
(一)唯物辩证法是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的思想武器 |
(二)唯物辩证法是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基础 |
(三)唯物辩证法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动力 |
(四)唯物辩证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战略需要 |
三、唯物辩证法的新时代景深 |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辩证法思想 |
(二)新时代经济社会建设中的辩证法思想 |
(三)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辩证法思想 |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化自信概念界定 |
2.1 文化的界定 |
2.1.1 文化的含义 |
2.1.2 文化的分类 |
2.1.3 文化的功能 |
2.2 自信的界定 |
2.2.1 自信的词源 |
2.2.2 自信的含义 |
2.3 文化自信的界定 |
2.3.1 文化自信 |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2.3.3 文化自信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 |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1.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的论述 |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时代背景 |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世情 |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国情 |
3.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党情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实践基础 |
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经济基础 |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政治基础 |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文化成就 |
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民生根基 |
3.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绿色底蕴 |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发展过程 |
3.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萌芽阶段 |
3.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确立阶段 |
3.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完善阶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 |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 |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对象 |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中介 |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目标 |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 |
4.2.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
4.2.2 对革命文化自信 |
4.2.3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特征 |
4.3.1 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4.3.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4.3.3 时代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第五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 |
5.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
5.1.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立论依据 |
5.1.2 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1.3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体现 |
5.2.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5.2.3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建设 |
5.3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
5.3.1 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基 |
5.3.2 秉承正确原则,做好宣传工作 |
5.3.3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把握主动权 |
5.4 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5.4.1 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
5.4.2 讲好中国故事 |
5.4.3 树立国家形象 |
5.4.4 提高国际话语权 |
5.5 吸收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
5.5.1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
5.5.2 摒弃错误思想和观念 |
5.5.3 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 |
6.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6.1.2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
6.1.3 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 |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 |
6.2.1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 |
6.2.2 更好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
6.2.3 更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世界意义 |
6.3.1 有利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 |
6.3.2 有助于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
6.3.3 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哲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沿革 |
(一)新中国成立前 |
(二)新中国成立后 |
二、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理论渊源 |
(一)《共产党宣言》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初心和使命公之于众 |
(二)《哥达纲领批判》呈现了理论的和实践的无产阶级革命纲领 |
三、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 |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百年思想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一)从“民本”论到人民主体论 |
(二)从“天下大同”到共产主义 |
(三)从传统文化的革命话语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 |
(四)从知行合一观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 |
(五)从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到辩证唯物主义 |
二、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呈现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传统文化“批判的总结”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科学文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和初步实践 |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改革创新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地位和未来走向 |
(5)论黑格尔辩证法体系的缺陷与中国特色辩证法体系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中国特色辩证法体系创新研究 |
二、黑格尔《逻辑学》中辩证法规律的缺陷及其表现 |
三、体现中国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特色的辩证法六大规律 |
(一)黑格尔质量互变规律缺陷与中国特色辩证法“双重平衡律” |
1. 平衡论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 |
2. 中国特色辩证法“双重平衡律”的要义和表述。 |
(二)黑格尔矛盾规律缺陷与中国特色辩证法“对立和谐交替律” |
1. 儒家“和谐论”的提出是以“伟大的历史感”做基础的。 |
2.“和为贵”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方法论意义。 |
3. 古代哲学家认为“和”是万物生长发育的依据。 |
4. 哲学范畴“和”并不是事物的任意掺和,而是构成“和”的不同因素必须保持一定的度和量,勿过不及。 |
5. 儒家关于“和”的理念,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调谐。 |
6. 儒家认为“和谐”是发展的相对动力。 |
7. 中国特色辩证法“对立和谐交替律”的要义和表述。 |
(三)黑格尔对立统一规律缺陷与中国特色辩证法“分合互动律” |
1. 中国道家哲学关于矛盾关系“合二为一”的思想。 |
2. 中国释家哲学“一性圆通一切性”思想。 |
3. 宋明理学家提出“理一分殊”哲学体系。 |
4. 中国特色辩证法分合互动律的要义及表述。 |
(四)黑格尔否定之否定规律缺陷与中国特色辩证法“曲直交替律” |
1. 黑格尔否定之否定规律基本内容。 |
2.“一分为三”是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体系的基本结构。 |
3. 黑格尔“三分法”的问题在于方法与体系的矛盾。 |
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兵家在政治军事斗争上都有曲直交替丰富的战略、策略思想。 |
5. 中国特色辩证法“曲直交替律”的要义及表述。 |
(五)中国特色辩证法“矛盾本根律”的基本内涵 |
1. 中国特色辩证法“矛盾本根律”可表述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内在性和必然性。 |
2. 中国哲学中老子关于矛盾的系统论述。 |
(六)中国特色辩证法“质量更新律”的基本内涵 |
四、中国特色辩证法体系建构原则及六大规律的排列原则 |
(一)中国特色辩证法体系的建构原则 |
(二)中国特色辩证法体系六大规律排列顺序 |
结语 |
(6)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百年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辩证法对中国革命与社会建设实践的促进作用 |
二、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理论知识网络结构中的嵌入 |
(一)经典文本的译介与思想史梳理 |
(二)从现实问题出发推动学科建设 |
(三)以人物与流派研究促进学术发展 |
三、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百年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
(一)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百年的特色与经验 |
(1)史论互补。 |
(2)宏观与微观映衬。 |
(3)理论与实践融通。 |
(4)阐述与比较呼应。 |
(5)大众与小众结合。 |
(二)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百年的主要问题 |
(1)学理阐释方面:经典文本还有潜力可挖。 |
(2)在学科定位方面:学科交叉研究亟待展开。 |
(3)在体系构建方面:话语体系建设有待推进。 |
(4)在原创成果方面:高质量的学术精品匮乏。 |
四、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百年成就的当代传承 |
(7)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相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二、在新的世界历史舞台上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三、系统观念与新思想对“三大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
(8)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方法、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 |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 |
(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法 |
(二)整体与局部的辩证法 |
(三)经济与政治的辩证法 |
(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法 |
(五)发展与安全的辩证法 |
(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法 |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议题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范畴 |
(二)“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
四结语 |
(9)《矛盾论》的时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经典 |
(一)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
(二)实现了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的现代转化 |
(三)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必修课 |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书 |
(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的必修课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
(二)坚持直面矛盾的问题导向 |
(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10)“两山”理论: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命题 |
(一)劳动是人与自然的桥梁 |
(二)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
二、“两山”理论的丰富内涵及重大意义 |
(一)“两山”理论的丰富内涵 |
(二)“两山”理论的重大意义 |
三、“两山”理论是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
(一)“两山”理论遵循了“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实现发展”的基本原则 |
(二)“两山”理论恪守了“按规律办事”的基本原则 |
四、“两山”理论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
(一)“两山”理论指出了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会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
(二)“两山”理论实现了宏观视野和微观具体的相结合 |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辩证法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唯物辩证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J]. 师安隆,薛生山. 甘肃高师学报, 2021(06)
-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 李慧娟. 河北大学, 2021
- [3]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哲学基础[J]. 鄢梦瑶.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6)
-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百年思想演进[J]. 李宁.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5]论黑格尔辩证法体系的缺陷与中国特色辩证法体系的创新[J]. 彭燕韩.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1(06)
- [6]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百年成就[J]. 张东锋. 浙江学刊, 2021(06)
- [7]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J]. 黄力之. 学术月刊, 2021(10)
- [8]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方法、议题[J]. 张开,陈洋毅. 政治经济学季刊, 2021(02)
- [9]《矛盾论》的时代意义[J]. 荆世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10]“两山”理论: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J]. 王艳超,严卿,崔艳玲. 大理大学学报,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