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僵菌粉质量及施用方法对害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白僵菌粉质量及施用方法对害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一、白僵菌粉质量和使用方法对治虫效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秦淑霞[1](2021)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由于病虫害导致粮食减产20%~40%,直接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在农业化发展过程中,国家加快了农业病虫害的治理,积极发展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取得一定的成效。

林萍[2](2021)在《不同应激条件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文中指出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和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均是核果和仁果类果树上的两种主要害虫,主要通过幼虫蛀食新梢和果实危害,对林果业发展和果实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昆虫与肠道微生物在长期进化中,相互选择和适应,形成复杂又紧密的关系。肠道微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酶协助昆虫消化、解毒、防御天敌等,还能通过肠道微生物代谢为昆虫提供营养物质。目前,国内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研究大多围绕生物学、生态学、害虫综合治理等方面展开研究,还未报道两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基于肠道微生物的复杂功能,继续深入研究其抗药性,本研究采用16S r RNA技术在化学药剂、白僵菌和抗生素环境条件下,分析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多样性变化,旨在为靶标防治及抗药性研究提供理论数据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种农药致死中浓度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均对四氯虫酰胺最敏感,LC50值为5.752 mg/L、6.883 mg/L,氯虫苯甲酰胺对其毒力最小,LC50值为53.975 mg/L、63.434 mg/L,因此可选择四氯虫酰胺防治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且梨小食心虫对此杀虫剂要比苹果蠹蛾更敏感,四种杀虫剂致死中浓度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菌群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显着降低,变形菌门为四种杀虫剂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所有样品中的优势菌门,梨小食心虫各处理组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大于苹果蠹蛾各处理组,莫拉氏菌科为四种杀虫剂处理梨小食心虫处理组的优势菌科,次级优势菌科为肠杆菌科,肠杆菌科为梨小食心虫对照组、四种杀虫剂处理苹果蠹蛾的优势菌科,次级优势菌科为莫拉氏菌科,苹果蠹蛾对照组的优势菌科为肠杆菌科,次级优势菌科为耶尔森科,两种食心虫肠道内耶尔森科相对丰度差异显着,分别为1.0%、23.8%,四种杀虫剂致死中浓度处理梨小食心虫肠杆菌科相对丰度均明显低于苹果蠹蛾各处理组。所有样本的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苹果蠹蛾对照组沙雷氏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大于梨小食心虫对照组。四种杀虫剂处理苹果蠹蛾中不动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明显大于同一杀虫剂处理梨小食心虫,四氯虫酰胺处理梨小食心虫不动杆菌属在所有样品中相对丰度最低,值为8%,而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均对四氯虫酰胺最敏感,且梨小食心虫要比苹果蠹蛾对其更敏感,其原因也与不动杆菌属和沙雷氏菌属解毒、调节免疫和消化代谢有关。2.白僵菌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不同浓度白僵菌侵染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后,两种害虫均出现活动减弱,移动速度减慢,虫体逐渐肿胀,颜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身体弯曲,死亡后身体完全蜷缩,继续培养虫体长出白色菌丝,之后虫体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等症状,当浓度大于1.5×103孢子/m L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体重和体长变化量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且均随着时间的增加,对两种害虫的体重体长变化量抑制效果更明显(P<0.05),可选择1.5×107孢子/m L为防治梨小食心虫最经济有效浓度,选择1.5×105孢子/m L为防治苹果蠹蛾最经济有效浓度,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优势度和丰富度均低于对照,随着白僵菌浓度的增加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菌群的影响越明显,且不同浓度白僵菌处理梨小食心虫肠道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大于苹果蠹蛾各处理组。变形菌门为所有样品的优势菌门,不同浓度白僵菌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处理组变形菌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与对照相比均增加。高浓度白僵菌感染梨小食心虫的优势菌属为沙雷氏菌属,所占比例为24.51%,其他各处理的优势菌属均为不动杆菌属;高浓度白僵菌感染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同一浓度的差异菌属为沙雷氏菌属,不同浓度白僵菌感染苹果蠹蛾肠道内的不动杆菌属相对丰度均大于梨小食心虫同一处理。沙雷氏菌属和不动杆菌属具有解毒、消化和分解纤维素的作用,因此不同浓度白僵菌感染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使其肠道细菌种类和丰度均发生改变,从而也影响其生长发育。3.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变化对其营养代谢的影响抗生素处理使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肠道菌群优势度、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且苹果蠹蛾肠道样品优势度和丰富度均小于梨小食心虫处理组。变形菌门为抗生素处理所有样品中的优势菌门,假单胞菌目为苹果蠹蛾抗生素处理组、梨小食心虫抗生素处理组和对照组优势菌目,苹果蠹蛾对照组优势菌目为肠杆菌目,不动杆菌属为所有样品的优势菌属,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抗生素处理组中不动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对照相比均增加,分别增加31.5%、36.2%,沙雷氏菌属相对丰度与对照相比均降低,分别降低0.9%、23.1%;抗生素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均使马赛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分别降低0.1%,0.7%,抗生素处理梨小食心虫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对体长影响不显着,对体重影响显着,对苹果蠹蛾体重和体长变化量均影响显着(P<0.05),对梨小食心虫体内营养物质白蛋白、葡萄糖、甘油三酯含量影响均显着(P<0.05),对苹果蠹蛾白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影响显着(P<0.05),对葡萄糖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因此抗生素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后,使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细菌类群发生显着的变化,降低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也降低了优势菌属沙雷氏菌属和马赛菌属的丰度,进而影响了两种食心虫的生长和营养物质变化。综上所述,采用四种杀虫剂、不同浓度白僵菌和抗生素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均影响其肠道细菌多样性,改变肠道菌群丰度,发现不同环境因子处理后优势菌属中不动杆菌属、沙雷氏菌属和马赛菌属的相对丰度均发生明显的改变,进而增强宿主抗药性和影响宿主生长发育,因此还需继续探究变化菌群与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作用靶标和机制。

周本国[3](2021)在《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蚜及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等蚜传病毒病是烟草上的重要病虫害,常年发生严重,且难以防治,给烟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烟草上的蚜虫种类及蚜传病毒病种类进行鉴定,对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蚜虫和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蚜虫和蚜传病毒病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为有效控制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开展了烟草蚜虫种类鉴定,明确安徽烟区危害烟草的蚜虫种类主要是桃蚜(烟蚜)。开展了蚜虫传毒方式研究,明确了烟蚜的口针、头部以及腹部均可带毒,烟蚜体内的持毒时间可达10h,烟蚜的传毒效率与其带毒率并不成正比。2.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展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采用ELISA、PCR方法和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了670份烟草样品,明确了安徽烟区蚜传病毒病种类主要为PVY等。开展了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和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明确了毒源植物主要有油菜、小麦、杂草、蚕豆、白菜、萝卜、元胡、菠菜、豌豆、马铃薯等,且烟草在苗床即可带毒。开展了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CMV、PVY、TVBMV三种病毒在安徽烟区的遗传多样性。3.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出烟草新病毒TV2,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TV2的基因组全序列5979个核苷酸,与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具有最高的同源性,为87%,在烟草上首次报道了一个新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在安徽烟区首次检测到危害烟草的芸薹黄化病毒(BrYV)和辣椒脉斑驳病毒,对Br YV-AH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分析,该病毒基因组全长5678bp,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属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成员,是一株重组病毒。4.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开展了有翅蚜迁飞动态监测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有翅蚜迁飞的数量和时间与蚜传病毒病发生轻重正相关。有翅蚜迁飞数量越大,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对越严重;有翅蚜迁飞高峰期和蚜传病毒发生高峰期正相关。有翅蚜迁飞到烟田传毒后,带毒烟株有个隐症过程,这一过程持续时间长短,主要与气候因素和烟草生育期有关,如气候条件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较短,如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可长达15-20天。5.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包括天敌昆虫蚜茧蜂、物理方法(无纺布覆盖、黄板等)防治烟蚜、新型免疫诱抗剂预防蚜传病毒病等。筛选出以下几种治虫防病效果较好的绿色防控技术:蚜茧蜂防治烟蚜平均防治效果达到75%,生产季节平均减少防蚜农药3次,减少防治病毒病农药1次,平均减少化学农药投入6.4元/667m2,平均减少施药成本12元/667m2;和周边常规防治区相比,无纺布覆盖防蚜示范区、黄板诱蚜示范区和免疫诱抗剂预防病毒病示范区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80%、40%和40%以上。

崔东伟[4](2021)在《谷物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超高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谷物及其制品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方法。1.建立QuEChERS和超高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小麦粉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方法;2.建立多重特征结构碎片扫描结合高分辨率质谱策略发现未知真菌毒素结构类似物的方法。研究方法:1.采用0.1%甲酸乙腈溶液提取充分水化后的小麦粉中的19种真菌毒素,QuEChERS萃取试剂盒和选择分散性SPE试剂盒用来除去样品中的水分和杂质,离心取上清液,氮气吹干后复溶待测。优化后选择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对19种真菌毒素进行色谱分离,采用外标法定量。高分辨质谱采用正离子模式电离,Full MS/dd-MS2扫描模式。2.采用第一部分的前处理和分析方法对谷物及其制品中的真菌毒素及其衍生物进行提取检测。通过对四类真菌毒素的裂解规律进行阐明,筛选出其多重特征结构碎片,制成特征碎片离子库。采用特征碎片离子库扫描技术去发现和鉴定谷物及其制品中可能存在的未知真菌毒素结构类似物。结果:1.建立超高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小麦粉中19种真菌毒素的方法。该方法在2-500 n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该方法的样品检出限为0.5-2.0μg/kg,定量限为1.5-6.0μg/kg。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0.5%~98.7%,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为0.2%~7.4%。2.建立基于多重特征结构碎片和高分辨谱法发现和鉴定谷物及其制品中的未知真菌毒素结构类似物的方法。该方法通过特征碎片库扫描技术发现了谷物及其制品中5种未知的真菌毒素,并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和确证。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发现和鉴定食品中未知真菌毒素结构类似物。结论:1.QuEChERS和高分辨质谱法测定小麦粉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方法提取效果好,准确度高,分辨率高,适用于小麦粉中真菌毒素的确证分析;2.基于多重特征结构碎片和高分辨质谱法发现和鉴定谷物及其制品中的未知真菌毒素的方法简单,快速,精确度高,适用于谷物及其制品中未知真菌毒素结构类似物的发现和鉴定。

李启云,路杨,隋丽,徐文静,杜茜,赵宇,张正坤[5](2021)在《植物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文中认为植物保护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过量施用化学农药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和农田生态环境。文章综述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路径,回顾总结了吉林省病虫害绿色防控历史与成效,展望了新时期下吉林省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思考、新实践,为推动吉林省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并取得新成效提出了建议。

滑夏华[6](2020)在《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在烤烟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烤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重要嗜好类经济作物,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烟农增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病虫害严重威胁我国烤烟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烤烟病虫害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介绍了烤烟病虫害生物防治的必要性、防治策略与常见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

商寅[7](2020)在《朝阳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安全防控技术研究及氟吡菌酰胺药效试验》文中认为近年来辽宁省朝阳市设施蔬菜产业日益发展壮大,日光温室规模和冬季蔬菜生产供应的扩大使其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设施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是设施蔬菜病虫害尤其土传病害的发生日趋加重,导致蔬菜质量和产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种植户的收入和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朝阳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进行调查,对其安全防控技术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并对新药氟吡菌酰胺防控根结线虫的防效和对番茄品质影响进行详细的调查,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辽宁省朝阳市设施蔬菜病虫害调查结果:以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根结线虫等病害发生最为普遍,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是朝阳市当地需重视防控的病害。害虫以蚜虫、斑潜蝇、白粉虱为主,是朝阳地区发生比较普遍的虫害。2.防控重要病害的两种农药药效试验结果:通过药效试验发现,1.5%苦参碱·蛇床子素可湿性粉剂对番茄灰霉病发病前期有一定保护作用,建议使用剂量50 g/667 m2,发病前使用,间隔7 d左右施药,连续3-4次;在黄瓜霜霉病发生初期施药,田间建议使用量77.5-120 g/667 m2;对黄瓜灰霉病发病前使用,建议使用量45-60 g/667 m2。98%棉隆微粒剂对根结线虫病和黄瓜枯萎病都有比较好的控制效果,并且试验过程没有出现药害。3.氟吡菌酰胺的药效试验及对番茄产量品质影响:通过氟吡菌酰胺防控番茄根结线虫的田间药效试验,并测定试验区的果实产量和番茄生长情况,试验发现,用药量0.02 m L/株处理显着提高番茄穗数和果实直径,有利于增产,0.04 m L/株处理果实数量显着高于对照;各药剂处理均可增加番茄一级果和三级果的果实重量;0.04 m L/株处理防治根结线虫的防效为59.04%-67.25%,高于对照药剂1.8%阿维菌素乳油。氟吡菌酰胺可以帮助农户提高产量和增加收入,且对非靶标生物无影响。

刘航[8](2020)在《斯氏侧沟茧蜂对感染病毒斜纹夜蛾幼虫的寄生选择和田间防效试验》文中研究表明

刘策[9](2020)在《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复配增效及可湿性粉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种危害农林植物的重要害虫,由于传统化学防治带来的烟粉虱抗药性及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利用球孢白僵菌防治烟粉虱逐渐成为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重点,但是杀虫潜伏期长、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等缺点限制了其发展。对白僵菌进行菌药复配或者剂型化处理,是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在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室内毒力测定:采用喷雾法测定出球孢白僵菌Bb13菌株对烟粉虱的LC50为2.197×105个孢子/m L,该菌株对烟粉虱的毒力较高,可以进行复配剂的研制。2.化学杀虫剂与球孢白僵菌Bb13菌株的生物相容性测定:在致死浓度、亚致死浓度和次亚致死浓度3个浓度梯度下,测定了11种化学杀虫剂与Bb13菌株的生物相容性,其中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丁醚脲悬浮剂、10%虫螨腈悬乳剂对球孢白僵菌Bb13菌株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小,可以与球孢白僵菌进行复配研究。3.联合毒力及增效组合的筛选:其中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单剂对烟粉虱的LC50最小,为12.26mg/L。并且球孢白僵菌Bb13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的复配剂对烟粉虱的生物防治在各体积配比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最高为198.10。因此,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与球孢白僵菌Bb13复配剂对烟粉虱的生物防治具有更好的增效作用。4.理论最优复配模式的计算:计算出球孢白僵菌Bb13菌株在复配剂中的质量分数K,再通过反正弦公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后可知:浓度为2.197×105个孢子/m L的球孢白僵菌Bb13与浓度为12.26mg/L的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的理论最优配比为体积比1:0.8353,此时共毒系数最高为201.77。5.理论最优复配剂对烟粉虱的温室防治效果:LC50浓度下的的球孢白僵菌Bb13单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单剂以及二者理论最优配比的复配剂对烟粉虱均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其中复配剂的毒力明显高于单剂。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顺序为:理论最优配比复配剂>LC50剂量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LC50剂量球孢白僵菌Bb13单剂。可以认为理论最优复配模式的复配剂对烟粉虱的防治具有增效作用。6.可湿性粉剂配方筛选与质量指标测定:通过液固双相发酵法收获球孢白僵菌Bb13菌株的孢子粉进行可湿性粉剂配方的研制。通过对载体、润湿剂、分散剂、紫外保护剂种类和含量的筛选,并按照理论最优复配模式计算出杀虫剂的添加比例,最终确定了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的配方为:25%孢子粉、润湿剂5%拉开粉BX、分散剂5%木质素磺酸钠、紫外保护剂0.3%黄原胶、11.6%噻虫嗪、载体53.1%膨润土。按照国家标准对可湿性粉剂进行质量指标测定:可湿性粉剂含孢量为2.75×1010个孢子/g,活孢率为93.58%,润湿时间为86.4s,悬浮率为90.21%,细度为96.32%(200目标准筛),含水量为1.76%,p H为6.7。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7.可湿性粉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将可湿性粉剂对烟粉虱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其对烟粉虱的LC50为1.02×105个孢子/m L,1×108个孢子/m L浓度下的LT50为2.81d,对于烟粉虱侵染的致死性和速效性较好。

刁红亮[10](2020)在《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菌治虫”安全高效,是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现代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是一种全球分布的害虫生防真菌,已注册的真菌杀虫剂产品可高效防治粉虱、蚜虫、蓟马等害虫。本文以一株高致病力的潜力生防菌株玫烟色棒束孢IF-1106为研究对象,开展菌株孢子的应用特性和规模发酵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制了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并进行了田间药效测试,旨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广谱、稳定的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制剂产品与应用技术,以实现“以菌治虫”生防技术的高效应用和为现代农业绿色生产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玫烟色棒束孢IF-1106的应用特性Poly2D拟合模型表明不同营养条件对孢子的耐热性影响很大;以45℃下暴露5h作为孢子耐热性的评价指标,明确了大米和玉米作为固体发酵基质所产孢子的耐热性明显高于其他基质,且添加1%植物油可进一步提高分生孢子的耐热性;以大米粉和玉米粉作为液体发酵基质,并补充5g/L的碳源可显着改善芽生孢子的耐热性。UV-A和UV-B都会影响孢子的萌发,菌株对UV-B的敏感性高于UV-A;平板菌落计数法所反映的菌株紫外敏感性要高于悬滴法;以单指数衰弱模型拟合获得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可反映菌株的耐UV-B能力,悬滴法反映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在1.5?2J/cm2之间,而平板菌落计数法所反映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在0.5?0.7J/cm2之间。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分生孢子粉在表面活性剂稀溶液(≤2g/L)中可对主要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形成有效吸附,其饱和吸附量介于10?40mg/g,对低分子量的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呈“L”型等温线,对高分子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呈“S”型等温线。2.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规模发酵技术研究糙米是理想的玫烟色棒束孢的固体发酵基质,在其中添加0.005%维生素C和0.05%精氨酸能有效促进菌株的生长与产孢;以50g/L大米粉+5g/L麦芽糖作为液体培养基,接种量为5%,在30℃和240r/min转速下培养3d可获得1.78×108芽生孢子/m L的产孢量;以上述固液发酵构成双相发酵工艺,产孢量可达(1.52±0.82)×109气生孢子/g,分生孢子经28℃空气干燥后在4℃低温贮存36周后存活率在85%以上。3.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的研制以四参数Log-logistic模型进行相容性拟合得到的SC90值可用于助剂和菌株的生物相容性评估,菌株与助剂CMN、CMS Na和T 80的相容性较高,且提出了相容性浓度阈值。建立了以透光率法构建和优化分散悬浮助剂的表面活性剂方案。筛选的有机颜料Py-12、Py-14紫外保护助剂与菌株相容性好,含助剂孢子悬浮液经UV-B辐照后的萌发率最大可提高70%以上。4.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性能与药效测定自制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可湿性粉剂,制剂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同类产品相关技术标准;田间药效实验表明,防效在3d后开始出现,7d平均防效均高于药剂对照,在富碳温室的防效要高与普通温室,14d时平均防效最高达到80.8%。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潜力生防菌株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明确了其应用特性、探索了规模发酵技术、开发了可湿性粉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为基于玫烟色棒束孢的“以菌治虫”生态植保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白僵菌粉质量和使用方法对治虫效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僵菌粉质量和使用方法对治虫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病虫害种类多,治理难度大
    1.2 病虫害防治方法不科学
    1.3 农药市场混乱
2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
    2.1 农业防治技术
    2.2 生物防治技术
    2.3 化学防治技术

(2)不同应激条件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研究概况
        1.1.1 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生物学特性
        1.1.2 发生规律
        1.1.3 梨小食心虫防治措施
        1.1.3.1 预测预报
        1.1.3.2 农业防治
        1.1.3.3 物理防治
        1.1.3.4 生物防治
        1.1.3.5 化学防治
        1.1.4 苹果蠹蛾防治措施
        1.1.4.1 检验检疫
        1.1.4.2 农业防治
        1.1.4.3 物理防治
        1.1.4.4 生物防治
        1.1.4.5 化学防治
    1.2 昆虫肠道微生物研究概况
        1.2.1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分类
        1.2.2 肠道微生物的功能
        1.2.2.1 肠道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功能
        1.2.2.2 肠道菌群的防御及保护功能
        1.2.2.3 肠道菌群影响的昆虫生长发育
        1.2.2.4 肠道菌群影响昆虫的行为活动
    1.3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四种农药致死中浓度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试验试剂
        2.1.2.1 试验方法
        2.1.2.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文库构建
        2.1.2.3 药效数据处理
        2.1.2.4 肠道菌群测序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四种农药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室内毒力测定
        2.2.2 四种农药致死中浓度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的研究
        2.2.2.1 测序质量评价
        2.2.2.2 OUT–Venn分析
        2.2.2.3 α多样性分析
        2.2.2.4 β 多样性分析-UPGMA分析
        2.2.2.5 四种杀虫剂致死中浓度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群落组成分析
        2.2.2.6 功能预测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白僵菌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害虫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药剂
        3.1.2.1 试验方法
        3.1.2.2 基因组DNA提取和文库构建
        3.1.2.3 白僵菌室内毒力测定数据处理
        3.1.2.4 肠道菌群测序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球孢白僵菌对梨小食心虫室内防效评价
        3.2.1.1 感染白僵菌梨小食心虫症状
        3.2.1.2 感染白僵菌对梨小食心虫幼虫体重、体长和死亡率的影响
        3.2.2 球孢白僵菌对苹果蠹蛾室内防效评价
        3.2.2.1 感染白僵菌苹果蠹蛾幼虫形态
        3.2.2.2 感染白僵菌对苹果蠹蛾幼虫体重、体长和死亡率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白僵菌感染梨小食心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
        3.2.3.1 测序质量评价
        3.2.3.2 OUT–Venn分析
        3.2.3.3 α多样性分析
        3.2.3.4 β 多样性分析-UPGMA分析
        3.2.3.5 不同浓度白僵菌感染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群落组成分析
        3.2.3.6 功能预测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变化对其营养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试验试剂
        4.1.2.1 试验方法
        4.1.2.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文库构建
        4.1.2.3 生理指标数据处理
        4.1.2.4 肠道菌群测序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抗生素处理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的研究
        4.2.1.1 测序质量评价
        4.2.1.2 OUT–Venn分析
        4.2.1.3 α多样性分析
        4.2.1.4 β 多样性分析-UPGMA分析
        4.2.1.5 抗生素处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群落组成分析
        4.2.1.6 功能预测
        4.2.2 不同浓度抗生素处理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体长、体重的影响
        4.2.3 抗生素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白蛋白、葡萄糖和甘油三脂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四种农药致死中浓度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5.1.2 白僵菌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5.1.3 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变化对其营养代谢的影响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烟草病虫害发生情况
    1.2 烟草蚜虫研究进展
        1.2.1 形态及为害
        1.2.2 生活史及习性
        1.2.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2.4 传毒方式
        1.2.5 预测预报
        1.2.5.1 春季越冬寄主调查
        1.2.5.2 有翅蚜迁飞动态系统监测
        1.2.5.3 田间烟蚜种群数量调查
        1.2.6 综合防治
        1.2.6.1 农业防治
        1.2.6.2 物理防治
        1.2.6.3 生物防治
        1.2.6.4 化学防治
    1.3 烟草蚜传病毒病研究进展
        1.3.1 烟草蚜传病毒病危害现状
        1.3.2 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研究进展
        1.3.2.1 PVY多样性
        1.3.2.2 PVY血清学特征
        1.3.2.3 PVY分子特征
        1.3.2.4 HC-Pro研究
        1.3.3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MV)研究进展
        1.3.4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病(TVBMV)研究进展
        1.3.5 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TSWV)研究进展
        1.3.6 烟草蚜传病毒病高通量检测技术
        1.3.7 烟草蚜传病毒病遗传多样性分析
        1.3.8 烟草蚜传病毒病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1.3.9 烟草蚜传病毒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1.4 烟蚜和蚜传病毒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1.4.1 蚜虫的传毒特性
        1.4.2 影响PVY传播的因素
        1.4.3 PVY的蚜传机制
        1.4.4 蚜虫迁飞与PVY发生流行的关系
        1.4.5 治蚜与防病的关系
    1.5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 烟草蚜虫带毒部位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1.6.2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及危害研究
        1.6.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1.6.4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1.6.5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
        2.1.2 烟蚜传毒方式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蚜虫种类鉴定
        2.2.2 烟蚜形态观察与描述
        2.2.3 CMV毒源鉴定
        2.2.4 口针中CMV检测结果
        2.2.5 烟蚜头部CMV检测结果
        2.2.6 烟蚜腹部CMV检测结果
        2.2.7 烟蚜持毒时间的测定
        2.2.8 烟蚜传毒效率的测定
    2.3 结论
        2.3.1 毒源的鉴定
        2.3.2 烟蚜各部位CMV的检测
        2.3.3 烟蚜持毒时间及其传毒效率的测定
第三章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3.1.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3.1.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3.2 结论与分析
        3.2.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3.2.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3.2.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3.2.4 CMV、PVY、TVBMV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四章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4.1.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4.2.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2016 年监测结果
        5.2.2 2017 年监测结果
        5.2.3 2018 年监测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6.1 天敌蚜茧蜂控制烟蚜技术研究与应用
        6.1.1 繁蜂设施与器材
        6.1.2 烟蚜茧蜂繁育技术
        6.1.3 烟蚜茧蜂释放技术
        6.1.4 种蚜种蜂保育技术
        6.1.5 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
    6.2 物理防治技术研究
    6.3 黄板诱蚜示范
        6.3.1 目的
        6.3.2 地点
        6.3.3 品种
        6.3.4 实施情况
        6.3.5 调查统计
        6.3.6 结果与分析
    6.4 .新型免疫诱抗剂防治烟草病毒病技术研究与示范
        6.4.1 基本情况
        6.4.2 施药情况
        6.4.3 调查统计
        6.4.4 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果
        7.1.1 明确了烟草蚜虫种类及其传毒方式
        7.1.2 明确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危害及遗传多样性
        7.1.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出烟草蚜传新病毒
        7.1.4 明确了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7.1.5 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7.2 主要创新点
        7.2.1 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新病毒
        7.2.2 明确了皖南烟区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4)谷物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1 真菌毒素简介
        1.1 谷物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安全现状分析
        1.2 真菌毒素概述
        1.3 真菌毒素前处理及检测方法概述
        1.3.1 真菌毒素前处理概述
        1.3.2 真菌毒素分析方法概述
    2 未知化合物的发现方法进展
第一部分:小麦粉中19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仪器
        2.2 溶液的配制
        2.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2 流动相的配制
        2.3 色谱-质谱条件
        2.3.1 色谱参考条件
        2.3.2 质谱条件
        2.4 样品前处理
        2.5 方法验证
    3 结果与讨论
        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3.2 质谱条件优化
        3.3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3.3.1 提取溶剂的优化
        3.3.2 提取溶剂体积的优化
        3.3.3 提取时间的优化
        3.3.4 QuEChERS净化的优化
        3.4 方法验证
        3.4.1 样品基质效应
        3.4.2 线性关系、检出限和定量限
        3.4.3 回收率和精密度
        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4 本章小节
第二部分:谷物及其制品中的未知真菌毒素结构类似物的发现和鉴定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样品前处理
        2.4 数据处理
        2.5 发现和鉴定真菌毒素结构类似物的工作流程
    3 结果与讨论
        3.1 真菌毒素裂解规律的阐明
        3.1.1 A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3.1.2 B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3.1.3 恩镰孢菌素和白僵菌素
        3.1.4 细胞松弛素
        3.2 真菌毒素多重特征结构碎片的筛选
        3.3 发现真菌毒素结构类似物的策略
        3.4 加标样品验证
        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4 本章小结
全文小结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麦角生物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植物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绿色发展植保路径
    1.1 农业防治技术
    1.2 生态调控技术
    1.3 生物防治技术
    1.4 理化诱控技术
    1.5 科学用药技术
2 吉林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历史与成效
    2.1 “以菌治虫”
    2.2 “以虫治虫”
    2.3 吉林省在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领域取得的成效
3 吉林省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思考和新实践
    3.1 树立生态植保理念
    3.2 从种子处理和调节土壤开始,以作物全程健康保护为主线
    3.3 集成创新,多产品协同增效
    3.4 建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3.5 建立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

(6)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在烤烟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烤烟病虫害生物防治的必要性
2 烤烟病虫害生物防治策略
    2.1 培养害虫天敌
    2.2 利用拮抗或病原微生物防治病害虫
    2.3 生物仿生技术治虫
    2.4 生物农药
    2.5 转基因生物防治
3 烤烟常见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
    3.1 病毒病
    3.2 真菌类病害
        3.2.1 青枯病
        3.2.2 黑胫病
    3.3 细菌类病害
        3.3.1 野火病
        3.3.2 角斑病
    3.4 烟蚜
    3.5 烟青虫
    3.6 斜纹夜蛾
    3.7 小地老虎
4 结语

(7)朝阳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安全防控技术研究及氟吡菌酰胺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辽宁省朝阳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现状
    1.1 辽宁省朝阳市设施蔬菜种植概况
        1.1.1 朝阳市地理位置
        1.1.2 朝阳市自然条件概况
        1.1.3 朝阳市设施蔬菜种植生产概况
    1.2 朝阳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研究现状
        1.2.1 朝阳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1.2.2 朝阳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种类
    1.3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1 绿色防控体系关键技术
        1.3.2 绿色防控体系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辽宁省朝阳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
    2.1 研究方法
        2.1.1 朝阳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2.1.2 朝阳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调查
        2.1.3 朝阳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调查
        2.1.4 危害程度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朝阳市设施蔬菜种类及种植情况
        2.2.2 朝阳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2.2.3 朝阳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朝阳市设施蔬菜重要病害的安全防控药剂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点
        3.1.3 试验方法
        3.1.4 药效计算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5 %苦参碱·蛇床子素可湿性粉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3.2.2 1.5 %苦参碱·蛇床子素可湿性粉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3.2.3 1.5 %苦参碱·蛇床子素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3.2.4 98%棉隆微粒剂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3.2.5 棉隆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氟吡菌酰胺对番茄根结线虫防效及产量的影响
    4.1 试验条件
        4.1.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
    4.2 试验设计和安排
        4.2.1 药剂
        4.2.2 试验药剂
        4.2.3 处理方法
        4.2.4 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
    4.3 结果调查
        4.3.1 生理指标和防效调查方法
        4.3.2 产量和质量评价
        4.3.3 经济效益计算
        4.3.4 对番茄的影响
        4.3.5 对其他病虫害的影响
        4.3.6 对其它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番茄田间长势
        4.4.2 各处理对根结线虫的防效
        4.4.3 各处理对番茄生长指标影响
    4.5 各处理产量和质量评价
        4.5.1 对各处理果实纵切面评价
        4.5.2 各处理对番茄单个果重的影响
        4.5.3 氟吡菌酰胺防治番茄根结线虫对产量的影响及经济效益测算
        4.5.4 供试药剂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4.5.5 对其他病虫害的影响
    4.6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复配增效及可湿性粉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1 烟粉虱概述
        1.1.1 形态特征
        1.1.2 寄主范围
        1.1.3 烟粉虱的危害
    1.2 综合防治烟粉虱
        1.2.1 农业防治
        1.2.2 物理防治
        1.2.3 化学防治
        1.2.4 生物防治
    1.3 昆虫病原真菌的应用
        1.3.1 研究现状
        1.3.2 白僵菌类型
        1.3.3 球孢白僵菌特性
        1.3.4 球孢白僵菌致病原理
    1.4 杀虫剂复配的研究进展
    1.5 球孢白僵菌常用剂型及应用
        1.5.1 粉剂
        1.5.2 可湿性粉剂
        1.5.3 悬乳剂
        1.5.4 油剂
        1.5.5 颗粒剂
        1.5.6 其他剂型
    1.6 可湿性粉剂助剂研究
        1.6.1 载体
        1.6.2 润湿剂
        1.6.3 分散剂
        1.6.4 紫外保护剂
    1.7 研究目的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
        2.1.3 供试植物
        2.1.4 供试昆虫
        2.1.5 供试培养基与标准硬水的配置
        2.1.6 供试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Bb13菌株对烟粉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2.2.2 球孢白僵菌与其他杀虫剂生物相容性测定
        2.2.3 球孢白僵菌与其他杀虫剂共毒系数
        2.2.4 构建数学模型,计算理论最优复配模式
        2.2.5 理论最优复配模式对烟粉虱的防治作用研究
        2.2.6 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制备
        2.2.7 孢子粉的质量指标测定
        2.2.8 载体的筛选
        2.2.9 湿润剂的筛选
        2.2.10 分散剂的筛选
        2.2.11 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2.2.12 杀虫剂添加比例的计算
        2.2.13 可湿性粉剂质量指标的测定
        2.2.14 可湿性粉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球孢白僵菌Bb13菌株对烟粉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3.1.1 烟粉虱的感染及中毒症状
        3.1.2 球孢白僵菌Bb13菌株对烟粉虱的侵染结果
    3.2 检测其他杀虫剂与球孢白僵菌生物相容性
        3.2.1 白僵菌菌孢子萌发受到的影响
        3.2.2 白僵菌菌落生长受杀虫剂影响
        3.2.3 其他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产孢量的影响
        3.2.4 与球孢白僵菌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杀虫剂的筛选
    3.3 白僵菌与其他杀虫剂的联合毒力及共毒系数
        3.3.1 其他杀虫剂单剂对烟粉虱的LC50测定
        3.3.2 球孢白僵菌与其他杀虫剂复配对烟粉虱的毒力测定
    3.4 计算理论上的最优复配模式
    3.5 最优比例复配剂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分析
    3.6 Bb13孢子粉质量测定
    3.7 载体筛选结果
        3.7.1 载体生物相容性的测定
        3.7.2 载体比例的测定
    3.8 润湿剂筛选结果
    3.9 分散剂筛选结果
    3.10 紫外保护剂筛选结果
    3.11 杀虫剂比例计算结果
    3.12 可湿性粉剂质量指标测定结果
    3.13 可湿性粉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球孢白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的生物相容性
    4.2 球孢白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的联合毒力
    4.3 复配剂对烟粉虱的温室防治
    4.4 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5 结论
    5.1 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毒力测定
    5.2 测定其他杀虫剂与球孢白僵菌的生物相容性
    5.3 其他杀虫剂与球孢白僵菌联合毒力、共毒系数测定
    5.4 构建数学模型,并计算最佳复配比例
    5.5 最佳比例复配剂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
    5.6 Bb13孢子粉的制备
    5.7 助剂的筛选
    5.8 可湿性粉剂的质量指标测定
    5.9 可湿性粉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病原真菌与真菌杀虫剂
        1.1 昆虫病原真菌概述
        1.2 昆虫病原真菌的发生与侵染机制
        1.3 虫生真菌的应用
        1.4 真菌杀虫剂
    2 昆虫生防真菌的规模生产
        2.1 菌株与繁殖体的选择
        2.2 固体发酵
        2.3 液体发酵
        2.4 双相发酵
        2.5 发酵条件对孢子耐逆性与毒力的影响
        2.6 发酵后处理
    3 真菌杀虫剂的剂型技术研究概述
        3.1 真菌杀虫剂的剂型
        3.2 真菌杀虫剂的制剂加工
        3.3 真菌杀虫剂制剂技术研究
    4 玫烟色棒束孢及其应用
        4.1 玫烟色棒束孢菌的寄主范围、致病力与适生特性
        4.2 玫烟色棒束孢的应用
    5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5.1 立题依据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应用特性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的耐热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测试培养基
        1.3 低值固体培养基
        1.4 低值液体培养基
        1.5 接种液配制
        1.6 接种
        1.7 培养产孢与孢子悬浮液配制
        1.8 孢子萌发率测定
        1.9 孢子耐热性测定
        1.10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3 种固体培养基所产分生孢子的耐热性
        2.2 3 种液体培养基所产芽生孢子的耐热性
        2.3 6 种低值固体培养基产分生孢子的耐热性
        2.4 8 种低值液体培养基产芽生孢子的耐热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的耐紫外辐照特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2 悬滴法紫外辐照实验
        1.3 平板菌落计数法紫外辐照实验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UV-A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 UV-B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UV-B紫外辐照能量梯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率影响的单指数衰弱模型拟合
        2.4 UV-A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芽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UV-B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芽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6 UV-B紫外辐照能量梯度对芽生孢子萌发率影响的单指数衰减模型拟合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粉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2 供试表面活性剂
        1.3 接种液制备
        1.4 孢子粉的制备
        1.5 表面活性剂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与吸光度标准曲线的测定
        1.6 分生孢子粉对表面活性剂吸附曲线的测定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
        2.2 表面活性剂溶液标准工作曲线测定
        2.3 分生孢子粉对4 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2.4 分生孢子粉对4 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2.5 分生孢子粉对2 种高分子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规模发酵技术研究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固体规模发酵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接种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4 接菌与发酵
        1.5 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固体发酵基质的产孢量
        2.2 维生素对米糊固体培养基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2.3 氨基酸对米糊固体培养基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液体规模发酵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接种液配制
        1.3 低值液体培养基
        1.4 培养基浓度
        1.5 液体发酵温度
        1.6 接种量和摇床转速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8 种低值液体培养基的产孢量
        2.2 不同培养基浓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3 不同发酵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4 不同转速接种量对产孢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双相发酵与发酵后处理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初始接种液配制
        1.3 液体发酵制备接种液
        1.4 固体发酵产孢
        1.5 发酵产孢量与孢子耐热性
        1.6 气生孢子干燥
        1.7 孢子贮存存活率
        1.8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相发酵产孢
        2.2 不同干燥温度和贮存温度对孢子存活率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与助剂的相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助剂
        1.3 孢子相容性测定与验证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生孢子与助剂的相容性
        2.2 芽生孢子与助剂的相容性
        2.3 助剂SC90 对应浓度与孢子的相容性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分散悬浮助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助剂
        1.3 发酵与产孢
        1.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5 孢子悬浮液透光率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孢子悬浮液透光率的影响
        2.2 孢子悬浮液表面活性剂方案的正交优化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紫外保护助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紫外保护助剂
        1.3 萌发液与含紫外保护助剂萌发液的配制
        1.4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5 水琼脂平板配制
        1.6 孢子悬浮液的紫外辐照处理(悬滴法)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4 种紫外保护助剂与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相容性
        2.2 UV-531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3 A200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4 Py-12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5 Py-14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性能与药效测定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的性能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制备
        1.2 含孢量测定
        1.3 水分含量测定
        1.4 孢子萌发率测定
        1.5 润湿时间测定
        1.6 悬浮率测定
        1.7 细度测定
        1.8 pH值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温室药效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实验条件
        1.3 实验小区设计
        1.4 试验设计和安排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制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在普通温室中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防效
        2.2 自制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在富碳温室中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防效
        3 讨论与结论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博士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四、白僵菌粉质量和使用方法对治虫效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秦淑霞.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1(11)
  • [2]不同应激条件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D]. 林萍. 石河子大学, 2021
  • [3]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周本国.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1)
  • [4]谷物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研究[D]. 崔东伟.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5]植物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J]. 李启云,路杨,隋丽,徐文静,杜茜,赵宇,张正坤.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1(01)
  • [6]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在烤烟生产中的应用[J]. 滑夏华. 农技服务, 2020(09)
  • [7]朝阳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安全防控技术研究及氟吡菌酰胺药效试验[D]. 商寅.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8]斯氏侧沟茧蜂对感染病毒斜纹夜蛾幼虫的寄生选择和田间防效试验[D]. 刘航.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9]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复配增效及可湿性粉剂的研究[D]. 刘策.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10]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D]. 刁红亮.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白僵菌粉质量及施用方法对害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