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仙片对老年大鼠血浆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含量及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蔡东尧[1](2021)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性激素水平与焦虑、抑郁、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
陈苇[2](2021)在《健脾化痰方对肥胖型PCOS-IR脾虚痰湿证患者脂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
王斯斯[3](2021)在《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激素水平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和激素水平状况,探讨抗阻运动方式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和激素水平影响,为提高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身体机能提供运动建议,以促进其健康发展。研究方法:将20名女性按月经史分为围绝经期(6人)和绝经早期(14人),根据个人意愿分为围绝经期抗阻组(R1组,6人),绝经早期对照组(C2组,6人),绝经早期抗阻组(R2组,8人),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抗阻组进行为期12周的抗阻训练,每周2-3次,每次60分钟;对受试者的体成分、骨骼肌力量、平衡能力以及激素水平进行运动前和运动后的测量。研究结果:(1)实验前,与围绝经期女性相比,绝经早期女性在角速度60°/s时,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值力矩、踝关节屈肌相对峰值力矩显着性降低(P<0.05),髋关节伸肌平均功率、踝关节屈伸肌平均功率具有非常显着性下降趋势(P<0.01);180°/s角速度下,髋关节屈伸肌平均功率、踝关节伸肌平均功率显着性降低(P<0.05),而踝关节屈肌平均功率具有非常显着性降低趋势(P<0.01)。体成分和平衡能力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E2水平呈非常显着性下降趋势(P<0.01),IGF-1、Hs-CRP、维生素D3、维生素D差异并不显着(P>0.05)。(2)12周抗阻运动干预后,绝经早期女性在60°/s角速度下髋关节伸肌平均功率、踝关节屈肌相对峰值力矩和180°/s角速度下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值力矩、踝关节屈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得到显着性增加(P<0.05);且在髋关节角速度为180°/s时,伸肌爆发力和屈伸肌平均功率有非常显着性升高趋势(P<0.01)。与运动干预前相比,围绝经期女性运动干预后角速度为60°/s时髋关节屈肌绝对肌力、膝关节屈伸肌的绝对力量显着性升高(P<0.05),角速度为180°/s时髋关节伸肌平均功率、膝关节屈肌相对峰值力矩和屈伸肌平均功率有非常显着性升高趋势(P<0.01)。与运动干预前相比,绝经早期女性运动干预后,角速度为60°/s时,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和伸肌平均功率,膝关节屈肌相对峰值力矩,踝关节屈肌的绝对力量、相对峰值力矩、平均功率显着性增加(P<0.05);角速度为180°/s时,髋关节伸屈肌爆发力、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和伸屈肌平均功率,膝关节屈肌爆发力和屈伸肌平均功率,踝关节伸肌相对峰值力矩显着性增加(P<0.05)。(3)与实验前相比,12周抗阻运动能够有效提高绝经早期女性的平衡能力,平衡得分显着性升高(P<0.05);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体成分改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12周运动后与实验前相比,围绝经期女性IGF-1含量显着性提高(P<0.05)。两期女性在抗阻运动干预前后,Hs-CPR、E2、维生素D、维生素D3含量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5)运动后围绝经期女性IGF-1与去脂体重、体脂肪量、左下肢肌量、RSMI显着正相关;E2与膝关节60°/s伸肌PT/BW、膝关节180°/s伸肌PT/BW显着正相关;维生素D3和维生素D均与膝关节60°屈肌PT/BW显着正相关;IGF-1与踝关节60°/s伸肌PT/BW显着正相关。运动后绝经早期女性Hs-CRP与体重、腰臀比、RSMI显着正相关;与体脂肪量、身体质量指数、体脂肪率存在非常显着正相关;运动后绝经早期女性IGF-1与髋关节60°伸肌PT、髋关节180°伸肌PT/BW显着正相关;维生素D3和维生素D均与髋关节180°屈肌PT显着正相关;E2与踝关节60°伸肌PT/BW显着正相关;维生素D3和维生素D均与踝关节60°伸肌PT显着正相关。研究结论:(1)绝经早期女性的髋关节屈伸肌力量以及踝关节屈伸肌力量明显低于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含量明显低于围绝经期女性。(2)12周抗阻运动能有效提高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对绝经早期女性髋关节伸肌和踝关节屈肌改善效果更为显着。(3)12周抗阻运动对绝经早期女性肌肉平衡能力改善效果更为显着。(4)12周抗阻运动可有效提升围绝经期女性血清IGF-1含量,且围绝经期女性运动后IGF-1与去脂体重和踝关节伸肌相对肌力正相关;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运动后雌激素E2水平分别与膝关节伸肌相对肌力和踝关节伸肌相对肌力存在正相关;而绝经早期女性运动后Hs-CRP与体脂率和BMI正相关;围绝经期女性运动后维生素D与膝关节屈肌相对肌力正相关,绝经早期女性运动后维生素D与髋关节屈肌爆发力和踝关节伸肌绝对力量正相关。(5)12周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维生素D的影响较小。
刘念[4](2021)在《有氧运动调节雄激素及IL-6/JAK1/STAT3信号通路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随着老龄化程度加重,其患病率也随之升高。本研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发生良性前列腺增生,主要研究androgen/AR信号通路中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在BPH小鼠前列腺组织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相关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高脂饮食诱导BPH小鼠前列腺组织中的变化及下游相关蛋白Janus激酶1(janus kinase 1,JA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以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表达变化。采用8周的跑台运动干预方式,观察Androgen/AR/IL-6/STAT3信号通路在有氧运动改善肥胖BPH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实验动物采用SPF级4周龄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普食对照组(Control,C组,n=15)喂养普通饲料和高脂饮食组(High fat diet,HFD组,n=25)喂养高脂饲料。经过12周的饮食干预后,称量小鼠体重后,每组随机各取5只小鼠麻醉处死后取小鼠前列腺组织,进行组织包埋和切片制作并进行HE染色,来观察两组小鼠前列腺的腺腔面积变化以及体重改变以判断肥胖BPH小鼠模型成功建立。之后进行为期8周的跑台运动干预,C组小鼠(n=10)继续喂养普通饲料为普通饮食组,HFD组(n=20)小鼠继续喂养高脂饲料,并且随机将HFD组小鼠分为前列腺增生组(H组,n=10)和运动组(HE组,n=10)。H组小鼠只进行高脂饲料喂养,HE组小鼠喂养高脂饲料同时进行跑台运动干预。HE组小鼠运动干预方案为:14m/min的跑台运动,每天下午7:00-8:00进行1h,每周干预5天,共持续8周。运动干预结束后,采集血液后将小鼠麻醉后处死,取前列腺组织称量小鼠前列腺质量(prostate weight,PW),利用水取代法测量小鼠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并计算小鼠前列腺指数(prostate index,PI);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前列腺病理改变,测量腺腔面积;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睾酮(testosterone,T)、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雌二醇(estradiol,E2)和IL-6,并计算E2/T值;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前列腺组织中AR;Western Blot检测前列腺组织中AR、白介素6受体(interleukin-6 receptor,IL-6R)、JAK1、STAT3、p STAT3和NF-κB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实验结果采用(M±SD)表示,建模期两组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干预期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显着性。研究结果:1.12周饮食诱导后,HFD组小鼠体重显着高于C组(P<0.01)且达到肥胖标准。与C组小鼠前列腺的腺腔面积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腺腔面积增加,且这两组结果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1);8周有氧运动干预结束后H组小鼠前列腺腺腔面积与C组相比,显着增大(P<0.01);与H组相比,HE组小鼠前列腺腺腔面积显着减小(P<0.01)2.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与C组小鼠PW(0.08±0.02)g、PV(0.09±0.03)ml相比,H组小鼠PW(0.11±0.03)g、PV(0.13±0.04)ml的数值显着性增大(PW:P<0.01,PV:P<0.05)。HE组小鼠PW(0.09±0.02)g、PV(0.12±0.06)ml与H组小鼠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C组小鼠PI(0.24±0.04)mg/g、H组小鼠PI(0.23±0.07)mg/g和HE组小鼠PI(0.21±0.04)mg/g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3.8周运动干预结束后,与C组小鼠血清T和DHT水平相比,H组血清T和DHT水平明显降低,且具有显着性(P<0.05);HE组血清T和血清DHT与H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清E2水平C组、H组和HE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性(P>0.05)。根据计算得到血清中E2/T结果:与C组相比,H组小鼠血清中E2/T比值显着性升高(P<0.01),与H组相比,HE组小鼠E2/T比值显着性降低(P<0.05)。与C组相比,H组血清IL-6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H组相比,HE组血清IL-6含量显着降低(P<0.01)。4.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与C组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中AR阳性表达的光密度平均值显着降低(P<0.01);与H组相比,HE组小鼠前列腺中AR阳性表达的光密度平均值显着增加(P<0.01)。5.8周有氧运动干预结束后,与C组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组织中AR总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H组相比,HE组小鼠前列腺组织中AR总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5)。6.实验结束后,与C组小鼠相比,H组小鼠前列腺中IL-6R、JAK1、STAT3、p STAT3和NF-κB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H组小鼠相比,HE组小鼠前列腺组织中IL-6R、JAK1、STAT3、p STAT3和NF-κB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1)。研究结论:1.12周高脂饮食诱导肥胖BPH小鼠前列腺腺腔的面积增大。androgen/AR信号通路受到明显抑制,可能进一步激活IL-6/IL-6R/JAK1/STAT3炎症信号通路进而促进BPH。2.8周有氧运动可能通过降低E2/T比值,上调AR表达,抑制IL-6/IL-6R/JAK1/STAT3炎症通路,进而改善高脂饮食诱导小鼠的BPH。
钟静文[5](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方法验证关键交集蛋白靶点与药物活性成分的结合活性,对接复合物稳定性及匹配结合的作用强度。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和相关文献中检索已发表并验证过的文献报道筛选五子衍宗丸主要化学成分,并在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平台上查询相应化学成分靶点基因的Gene Symbol,得到有效成分对应的蛋白质靶点信息。使用Cytoscape3.6.0软件构建五子衍宗丸的“活性成分-靶点”网络,获得其中较为重要的活性成分与靶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Pubmed Me SH词表检索获得疾病关键词“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在Gene 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中搜索卵巢早衰的潜在靶点,并在Drug Bank数据库查询临床防治卵巢早衰的一线西药作用靶点作为补充,得到卵巢早衰疾病潜在靶点。获取药物与疾病相交集的靶点,运用Cytoscape3.6.0构建五子衍宗丸成分-卵巢早衰疾病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识别其内在的蛋白质Module,对各个PPI网络内评分前三的Module进行分析,并对候选基因靶点进行KEGG及GO分析,运用Metascape平台筛选其中的关键通路及核心机制后使用Cyto Scape 3.6.0构建五子衍宗丸成分-卵巢早衰靶点-生物通路网络图,筛选出Degree值前五的靶点节点和化合物节点作为核心蛋白靶点和核心活性成分化合物,在RCSB PDB数据库中查找关键靶点的PDB ID,获得它们的晶体结构,运用Application中的Docking模块对关键靶点的结构进行优化处理,然后根据靶点蛋白复合物中的配体部位选择对接的活性位点,运用SYBYL X2.1分子力学程序Minimize对活性成分配体小分子结构进行优化得到稳定构象。运用SYBYL X2.1软件的Surflex-Dock功能模块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用打分函数Total Score展现出来。运用Pymol软件将对接验证结果进行可视化,绘制其3D模式图,运用Proteins plus在线绘图工具绘制其2D模式图。结果:1.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有效成分主要活性化合物为:槲皮素、山奈酚、beta-谷甾醇、鞣花酸和黄豆黄素;主要作用靶点为:PGR、NCOA2、PTGS2、PPARG、RELA。2.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进程为:活性氧代谢过程、对脂多糖的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有癌症的途径、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细胞衰老、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靶点主要功能富集为:蛋白激酶结合、蛋白质结构域特异性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蛋白激酶活性、蛋白质均二聚活性、核受体活性。3.通过分子对接方法验证了大部分关键蛋白靶点与药物活性成分的结合活性较好,对接复合物稳定,匹配结合作用较强。结论:本研究发现五子衍宗丸对卵巢早衰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通过线粒体途径、死亡受体途径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ROS水平,减少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抑制细胞凋亡作用,促进卵母细胞成熟、卵泡成熟、激素生成和成功受精(2)影响激素受体表达,提高细胞粘附力,提高受精卵着床能力(3)减轻炎症介质对卵巢的损害(4)抑制脂质过度氧化,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延缓卵巢衰老,调节免疫功能(5)发挥类雌激素样作用,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矿化能力,抑制破骨细胞作用,调节骨代谢平衡,抗骨质疏松。
郭晓媛[6](2021)在《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滋肾丸(ZiShenWan,ZSW)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的干预作用及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ZSW治疗DN的靶点及通路,为ZSW治疗DN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将雄性6周龄db/db小鼠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ZSW高剂量组、ZSW中剂量组、ZSW低剂量组(n=10);非糖尿病db/m小鼠为正常对照组(n=10)。适应性喂养2周后,ZSW各剂量组给予ZSW乙醇提取物灌胃(高剂量:6.0g/kg;中剂量:3.0g/kg;低剂量:1.5 g/kg);阳性对照组给予达格列净灌胃(1.0mg/kg);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同时给予等体积去离子水灌胃。每天灌胃1次,持续12周。每2周检测体重、尾静脉FBG;每4周检测尿液ACR、NAG酶、NGAL和CysC;给药12周后摘眼球取血,称量右肾脏重量,固定或冻存肾组织。血清检测HbA1c、BUN和CRE。肾组织经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后光镜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进行病理半定量评分;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物α-SMA和E-cadherin的表达强度;TUNEL染色观察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的损伤水平;Western blot及RT-qPCR分别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1以及焦亡相关炎症因子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2.细胞实验:正常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进行复苏、传代及培养。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筛选细胞培养条件及药物干预剂量,以高渗葡萄糖(45μmol/L)培养HK-2细胞48 h诱导焦亡及EMT,分为高糖组、ZSW低剂量组、ZWS中剂量组、ZSW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ZSW各剂量组给予ZSW乙醇提取物干预(高剂量:15μg/ml;中剂量:7.5μg/ml;低剂量:3.75μg/ml);阳性对照组给予达格列净干预(0.1μmol/L)。另设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甘露醇组为高渗对照。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UNEL染色评估细胞核的损伤、LDH试验评估细胞膜的损伤、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细胞焦亡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IL-1β、IL-18水平;Western blot 及 RT-qPCR 分别检测细胞 NLRP3、ASC、Caspase-1、IL-1β、cleaved IL-1 β、IL-18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3.网络药理学:通过检索数据库筛选ZSW的药物活性成分和DN的疾病靶点,获得ZSW治疗DN的作用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ZSW治疗DN的“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ZSW治疗DN的关键靶点的PPI网络,筛选ZSW治疗DN的核心关键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和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和通路分析。[结果]1.动物实验:(1)药效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FBG、HbAlc、BUN、血CRE及尿ACR、NAG酶、NGAL、CysC显着升高(P<0.01)。经ZSW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显着降低(P<0.01)。(2)肾组织病理学:模型组肾小球出现体积增大、基底膜不均匀增厚、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出现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染色面积、基底膜厚度、肾小管损伤指数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减轻上述病理改变,显着降低病理半定量评分(P<0.01)。(3)肾小管上皮细胞EM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表达强度、肾组织α-SMA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强度、肾组织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ZSW显着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和E-cadherin表达强度,不同程度降低肾组织α-SMA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肾组织E-cadherin的蛋白及mRNA表达(P<0.05或P<0.01)。(4)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碎裂增多,TUNEL染色阳性率显着升高,肾组织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碎裂,显着降低细胞TUNEL染色阳性率,显着降低肾组织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P<0.01)。(5)肾组织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组织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降低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显着降低NLRP3、ASC mRNA表达(P<0.01),高剂量ZSW显着降低Caspase-1 mRNA表达(P<0.01)。2.细胞实验:(1)EMT:高糖培养使HK-2细胞形态发生间质细胞样改变,迁移能力显着增强,α-SMA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ZSW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的间质样改变,显着降低细胞迁移能力,显着降低α-SMA蛋白及mRNA表达,不同程度升高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P<0.05或P<0.01)。(2)焦亡:高糖培养使HK-2细胞的细胞核及细胞膜损伤加重,焦亡水平升高,IL-1β、IL-18释放增加,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明显减轻细胞核及细胞膜损伤,显着降低焦亡水平,显着减少IL-1β、IL-18释放以及 IL-1β、cleaved IL-1β 和 IL-18 蛋白及 mRNA 表达(P<0.01)。(3)NLRP3炎症小体活化:高糖培养使HK-2细胞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降低上述指标的蛋白及mRNA表达(P<0.05 或 P<0.01)。3.网络药理学:经筛选获得ZSW的56个有效活性成分,与数据库中DN的疾病靶点映射获得166个ZSW治疗DN的靶点,与51个ZSW的有效活性成分共同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通过PPI网络筛选获得154个关键核心靶点,诸多靶点涉及炎症反应相关,主要富集在钙通道复合体、膜区、突触和细胞质等细胞组分;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神经递质结合等分子功能;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氧化还原、突触传递等生物学过程;包含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在内的炎症反应、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细胞增殖分化、内分泌抵抗、神经组织传导等相关信号通路。[结论]1.ZSW有效降低db/db小鼠血糖,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小管早期损伤指标及肾功能,减轻肾组织病理损伤,抑制肾小管上皮EMT及焦亡,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实现的。2.ZSW有效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EMT及焦亡,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实现的。3.ZSW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DN,干预炎症反应是ZSW治疗DN的重要作用机制。
李娜[7](2021)在《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以导师张涛静主任医师治疗本病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基础,以双清固本汤治疗更年期患者立题进行研究。观察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服用双清固本汤后症状及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治疗更年期的临床疗效,与坤泰胶囊组对照,以验证双清固本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上采用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提供新的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患者均来自符合纳入标准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的72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分别给予双清固本汤和坤泰胶囊治疗8周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国内改良Kuppen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HAMA评分及性激素(E2、FSH、LH)水平的变化情况。将量表评分及激素水平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对双清固本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有效性进行判定。研究结果:(1)本课题纳入72例患者,共脱落7例(试验组3例,对照组4例),共65例患者完成整个临床观察,总脱落率是9.72%。(2)治疗前患者的年龄、病程、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HAMA评分、MEN-QOL各维度评分、Kupperman各症状评分、中医单项症状评分及性激素水平(E 2、FSH、LH)进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总体疗效:双清固本汤组33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者分别为3例、22例、6例、2例,总有效率是93.94%;对照组32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者分别为1例、4例、18例、9例,总有效率是71.87%。双清固本汤组和坤泰胶囊组进行组间比较,χ2=5.626,P=0.018<0.05,说明双清固本汤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MEN-QOL各维度评分、HAMA评分均和本组治疗前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在改善上述评分方面均有效;且双清固本汤组的降低程度优于坤泰胶囊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对更年期患者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及焦虑状态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改良Kupperman各症状评分均和本组治疗前进行比较,所得的结果表明两组各症状评分较均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双清固本汤组和坤泰胶囊组相比,双清固本汤组在潮热出汗、感觉异常、失眠多梦、激动易怒、性交痛、泌尿系症状、头晕、疲倦乏力、关节肌肉四肢痛、心悸各症状方面优于坤泰胶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忧郁、头痛、皮肤蚁行感各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单一症状:治疗后双清固本汤组的中医证候单一症状和对照组相比,心悸、口干咽燥症状明显改善(P<0.01);心烦易怒、便秘的症状的改善程度也优于对照组(P<0.05);余症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两组经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可明显改善E2、FSH、L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双清固本汤组与坤泰胶囊组比较发现,双清固本汤组E2升高的程度较坤泰胶囊组明显(P<0.05),且FSH、LH显着降低(P<0.01)。(8)双清固本汤组33例,有1例复发,复发率是3.03%,坤泰胶囊组32例,有8例复发,复发率是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双清固本汤治疗更年期在降低复发率方面较坤泰胶囊有优势。(9)两组患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一般情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未出现任何躯体及心理不适症状,无药物相关过敏反应及副作用。结论:双清固本汤可显着改善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月经紊乱、潮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等临床症状,能明显缓解更年期症状引发的不适,临床疗效明显,在改善中医症状评分、HAMA评分、国内改良Kupperman评分及性激素三项(E 2、FSH、LH)方面比坤泰胶囊更具优势,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无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有较好的安全性,复发率低,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刘海娟[8](2021)在《精子DFI异常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补肾生精方干预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探索精子DNA碎片化指数(sperm 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探讨中医证型分布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意义;探索不同的中医证型组间研究对象的精子DFI、精液常规参数、精子形态学参数的相关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拟发掘精子DFI与中医证型的分布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另外观察补肾生精方干预后部分研究对象的精子DFI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方法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填写《中医证型判定量表》调查问卷,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评判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证型的判定,另外收集研究对象的精子DFI、精液常规参数和精子形态学参数,收集补肾生精方治疗前后不同患者的精子DFI。运用SPSS23.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 共发放量表125份,回收有效量表118份,BMI分布主要在23~25(kg/m2)之间,体型偏胖。2 精子DFI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按频数的高低依次为肾精亏虚型(n=31,26.27%)、肾阴亏虚型(n=25,21.19%)、肾阳亏虚型(n=22,18.64%)、肝郁气滞型(n=18,15.25%)、湿热下注型(n=12,10.17%)、无证可辨型(n=7,5.93%)、瘀血阻滞型(n=3,2.54%)。单一证型(n=68,61.26%)多于复合证型(n=43,38.74%)。3 研究对象的精子常规参数和形态学参数均正常者15例,频率为12.71%;精子常规参数或精子形态学参数异常的患者103例,频率为87.29%,异常者中以弱畸精症的分布最多,其次为畸精症,再次为少弱畸精症。4 肾精亏虚证的精子密度明显低于其他各证型(P<0.05);肾阴亏虚证的精子前向运动力显着高于其他各证型(P<0.05);肾阳亏虚证的精子总活力显着低于其他各证型(P<0.01);湿热下注证的精子畸形率明显高于肾精亏虚和肝郁气滞证(P<0.05);肾阴亏虚证的精子DNA完整性明显优于肾精亏虚和肝郁气滞证(P<0.05)。5 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可以解释精子密度信息的40%(R2=0.040,F=4.842,P<0.05),BMI可以解释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信息的61%(R2=0.061,F=7.485,P<0.01)。6补肾生精方进行加减,干预肾精亏虚(n=26)、肾阴亏虚(n=24)和肾阳亏虚(n=18)的68例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这些研究对象的精子DFI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其中肾精亏虚和肾阴亏虚的患者改善作用尤为显着(P<0.01)。结论精子DFI异常患者主要以肾虚为主,这类患者同时多数伴有弱畸精症;中医证型的分布不同,在精子DFI、精液常规参数和精子形态学参数方面存在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补肾生精方的干预对精子DFI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临床可加减使用。总而言之,精子DFI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精子的各项实验室参数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补肾生精方对精子DNA的完整性有修复作用,未来的临床中可参考借鉴。
赖世万[9](2021)在《滋阴解郁化瘀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的认识;观察滋阴解郁化瘀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气郁血瘀证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初步探讨其防治本病的机理,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有效的方药。方法:选取60例符合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气郁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患者,本研究采用1:1对照分组方法。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滋阴解郁化瘀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对照组用坤泰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12周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主要观察治疗前后在中医临床症状、证候积分、性激素(E2、FSH、LH)、Kupperman量表总评分、骨密度等指标及肝功能、肾功能、三大常规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从年龄、病程等基线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①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下降(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②对性激素的影响:治疗后两组性激素(E2、FSH、LH)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③对Kupperman量表总评分的影响:治疗后两组两组Kupperman量表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或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Kupperman量表总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④对骨密度的影响:治疗后两组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均显着升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较,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⑤疾病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疾病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⑥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的血、尿、大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安全性良好。结论:滋阴解郁化瘀方能够有效改善和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气郁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FSH、LH水平,升高E2水平,显着降低Kupperman量表总评分,临床疗效显着,未见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佩[10](2021)在《清心滋肾法治疗心肾失济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清心滋肾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改良Kupperman围绝经期症状评定量表积分(KMI)、主证(烘热、失眠)、中医症候疗效与评分、焦虑自评量表积分(SAS)、抑郁自评量表积分(SD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性激素(FSH、LH、E2)及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来证实清心滋肾汤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进一步推广清心滋肾法治疗本病提供依据;检测并分析IL-6在治疗前后PMS患者体内水平,试图探讨微炎症状态与更年期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肾不交型PMS患者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3例,其中试验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3例,共脱落6例,余共完成60例患者临床观察。其中试验组予清心滋肾汤口服,对照组予坤泰胶囊口服,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总疗效、KMI积分、主证(烘热、失眠)、中医症候疗效与评分、SAS、SDS及PSQI积分、血FSH、LH、E2及IL-6水平变化,并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相关数据,对比试验组及对照组相关症状评分及实验室指标。结果:1.治疗前两组年龄、病程、KMI积分、主证(烘热、失眠)、中医证候疗效与评分、SAS、SDS及PSQI积分、血FSH、LH、E2及IL-6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①临床总疗效: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达80%,经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清心滋肾汤与坤泰胶囊治疗PMS临床总疗效相当。②KMI积分: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KMI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两者有差异,说明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KMI积分,且清心滋肾汤在降低PMS的KMI积分方面效果优于坤泰胶囊。③主证(烘热、失眠):治疗后两组烘热、失眠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其中烘热次数两组组间比较P=0.000,失眠程度组间比较P=0.004,具有明显差异,表明清心滋肾汤和坤泰胶囊均能改善PMS烘热、失眠症状,且清心滋肾汤治疗效果更明显。④中医症候疗效:试验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73.3%,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表明清心滋肾法在治疗PMS的中医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坤泰胶囊。⑤中医症候总分: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总分均有明显降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可以认为试验组在降低中医证候总分、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⑥SAS、SDS积分:治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治疗,清心滋肾汤和坤泰胶囊均可降低PMS患者SAS、SDS评分,改善PMS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两组之间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⑦PSQI积分: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经治疗清心滋肾汤和坤泰胶囊治疗均能降低PMS患者PSQI评分,改善患者睡眠情况,且清心滋肾汤效果比坤泰胶囊效果更好。⑧性激素水平: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FSH、LH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降低FSH、LH水平,升高E2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以认为清心滋肾汤和坤泰胶囊均能改善PMS患者性激素水平(降低FSH、LH水平,升高E2水平),且清心滋肾汤效果更明显。⑨IL-6水平:治疗前两组共60例PMS患者中IL-6升高例数只有8例(其中试验组4例,对照组4例),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IL-6均在正常范围内。经检验,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治疗前后两组PMS患者体内IL-6水平无明显变化。⑩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子宫内膜厚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一般生命体征、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妇科检查、乳腺B超均未见异常,说明清心滋肾汤治疗PMS不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不良反应少,安全无毒。结论:清心滋肾法治疗心肾不交型PMS患者在临床疗效、降低SAS、SDS积分方面,改善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效果与坤泰胶囊相当,但在降低KMI积分、改善主证(烘热、失眠)、降低中医证候评分、中医症候疗效及降低PSQI积分、下调血FSH、LH水平、升高E2方面疗效优于坤泰胶囊,且不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不良反应少,安全无毒。在改善PMS患者体内IL-6水平效果不明显,推测其结果与可能样本量偏少、纳入PMS患者病情多为轻至中度、治疗时间短、炎症指标单一等因素有关。总而言之,清心滋肾法治疗以烘热失眠为主证的心肾不交型PMS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且不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二仙片对老年大鼠血浆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含量及脂代谢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仙片对老年大鼠血浆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含量及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3)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激素水平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绝经概述 |
2.1.1 绝经判断标准 |
2.1.2 围绝经期女性经期判断标准 |
2.1.3 绝经早期女性经期判断标准 |
2.1.4 绝经对女性的不良影响 |
2.2 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和激素水平变化研究进展 |
2.2.1 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肌肉量及肌肉力量研究进展 |
2.2.2 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情况 |
2.3 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和激素水平影响机制研究 |
2.3.1 骨骼肌蛋白合成与分解代谢 |
2.3.2 肌纤维组成成分 |
2.3.3 性激素水平 |
2.3.4 生长因子 |
2.3.5 炎症反应 |
2.3.6 维生素D |
2.4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2.4.1 抗阻运动 |
2.4.2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体成分的影响研究 |
2.4.3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肌肉力量的影响研究 |
2.4.4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 |
2.4.5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激素水平的影响研究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 |
4.1 实验前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和激素水平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体成分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前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肌肉力量对比分析 |
4.1.3 实验前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平衡能力对比分析 |
4.1.4 实验前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激素水平对比分析 |
4.2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体成分的影响 |
4.3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肌肉力量的影响 |
4.3.1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髋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 |
4.3.2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膝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 |
4.3.3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踝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 |
4.4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 |
4.5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激素指标的影响 |
4.6 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运动效应的相关性分析 |
4.6.1 围绝经期女性体成分、肌力和平衡能力与激素水平运动效应的相关性分析 |
4.6.2 绝经早期女性体成分、肌力和平衡能力与激素水平运动效应的相关性分析 |
5 分析与讨论 |
5.1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体成分的影响分析 |
5.2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肌肉力量的影响分析 |
5.3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分析 |
5.4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IGF-1 的影响分析 |
5.5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Hs-CPR的影响分析 |
5.6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E2 的影响分析 |
5.7 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维生素D的影响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基本情况采集 |
附录C 测试方法细则 |
附录D 主观运动强度测定表 |
附录E 抗阻训练动作要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有氧运动调节雄激素及IL-6/JAK1/STAT3信号通路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肥胖与BPH |
2.2 雄激素及受体与BPH关系 |
2.2.1 雄激素及性激素比例在BPH中的调控作用 |
2.2.2 雄激素受体(AR)的功能 |
2.3 androgen/AR信号通路与肥胖诱导BPH之间密切相关 |
2.4 炎症与BPH |
2.4.1 炎症伴随BPH发生,并加重BPH程度 |
2.4.2 BPH中AR信号通路受抑与炎症互为因果 |
2.4.3 IL-6/STAT3信号通路在BPH中的作用 |
3 实验对象与方法 |
3.1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3.2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
3.3 实验流程图 |
3.4 运动干预方法 |
3.5 组织包埋及切片制作及HE染色观察前列腺病理变化 |
3.6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前列腺组织中AR阳性表达 |
3.7 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双氢睾酮、白介素6、睾酮和雌二醇的水平 |
3.8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前列腺组织中AR、IL-6R、JAK1、STAT3、p STAT3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 |
3.9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BPH小鼠建模结果 |
4.2 8 周跑台有氧运动对小鼠体重和前列腺腺腔面积的影响 |
4.3 各组小鼠前列腺重量、前列腺体积、前列腺指数的变化 |
4.4 小鼠血清睾酮、双氢睾酮、雌二醇以及白介素6 检测结果 |
4.4.1 睾酮与双氢睾酮检测结果 |
4.4.2 小鼠血清中雌二醇结果 |
4.4.3 小鼠血清中E_2/T值得结果 |
4.4.4 白细胞介素6 的检测结果 |
4.5 小鼠前列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4.6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结果 |
4.6.1 运动干预对androgen/AR信号通路中AR总蛋白结果 |
4.6.2 运动对IL-6/IL-6R/JAK1/STAT3 信号通路中IL-6R总蛋白结果 |
4.6.3 运动对IL-6/IL6R/JAK1/STAT3 信号通路中JAK1 总蛋白结果 |
4.6.4 运动对IL-6/IL-6R/JAK1/STAT3 信号通路中STAT3 总蛋白结果 |
4.6.5 运动对IL-6/IL-6R/JAK1/STAT3 信号通路中p STAT3 蛋白结果 |
4.6.6 运动对IL-6/IL-6R/JAK1/STAT3 信号通路中NF-κB蛋白结果 |
5 分析讨论 |
5.1 12 周高脂饮食诱导小鼠 BPH出现,有氧运动改善肥胖小鼠 BPH |
5.2 有氧运动通过调节AR信号来改善BPH |
5.3 有氧运动通过调节雌雄激素比例改善BPH |
5.4 有氧运动调节IL-6/JAK1/STAT3/NF-κB炎症信号通路改善BPH |
5.5 androgen/AR信号通路与IL-6/STAT3 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附录 |
(5)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作用机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数据库与软件 |
1.1.2 五子衍宗丸活性成分获取及相关靶点筛选 |
1.1.3 构建五子衍宗丸“活性成分-靶点”网络 |
1.1.4 卵巢早衰疾病靶点筛选 |
1.1.5 五子衍宗丸成分-卵巢早衰疾病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1.1.6 五子衍宗丸成分-卵巢早衰靶点功能及生物通路的富集分析 |
1.1.7 五子衍宗丸成分-卵巢早衰靶点-生物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
1.2 结果 |
1.2.1 五子衍宗丸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 |
1.2.2 五子衍宗丸“活性成分-靶点”网络 |
1.2.3 卵巢早衰疾病靶点 |
1.2.4 五子衍宗丸活性成分靶点-卵巢早衰靶点PPI网络 |
1.2.5 五子衍宗丸成分-卵巢早衰靶点功能及生物通路的富集分析 |
1.2.6 五子衍宗丸成分-卵巢早衰靶点-生物通路网络图 |
二、基于分子对接方法验证五子衍宗丸有效成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
三、分析与讨论 |
3.1 五子衍宗丸在生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3.2 中医对卵巢早衰病名的认识 |
3.2.1 卵巢早衰的病因 |
3.2.2 卵巢早衰的病机 |
3.2.3 卵巢早衰的中医治疗 |
3.3 西医对卵巢早衰的认识 |
3.3.1 卵巢早衰的病因 |
3.3.2 卵巢早衰的治疗 |
3.4 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应用 |
3.5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3.6 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分析 |
3.6.1 槲皮素的作用机制分析 |
3.6.2 山奈酚的作用机制分析 |
3.6.3 β-谷甾醇的作用机制分析 |
3.6.4 鞣花酸的作用机制分析 |
3.6.5 黄豆黄素的作用机制 |
3.7 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主要交集蛋白靶点作用分析 |
3.7.1 PGR作用机制分析 |
3.7.2 NCOA2 作用机制分析 |
3.7.3 PTGS2 作用机制分析 |
3.7.4 PPARG作用机制分析 |
3.7.5 RELA作用机制分析 |
3.8 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3.8.1 活性氧代谢过程与卵巢早衰的关系 |
3.8.2 对脂多糖的反应与卵巢早衰的关系 |
3.8.3 细胞凋亡、增殖分化与卵巢早衰的关系 |
3.9 KEGG信号通路功能富集分析 |
四、总结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文献综述 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致谢 |
(6)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病炎症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主要参与成分 |
3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 |
4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中医病机与辨证 |
5 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
6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现代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滋肾丸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滋肾丸的源流与命名 |
3 滋肾丸的方证与方义 |
4 滋肾丸的制方与化裁 |
5 滋肾丸的名家应用经验 |
6 滋肾丸的临床应用研究 |
7 滋肾丸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滋肾丸干预高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滋肾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综述 |
综述一、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文献综述 |
1、病名溯源 |
2、病因病机 |
3、中医治疗 |
4、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更年期综合征的西医文献综述 |
1、概念及流行病学 |
2、病因及发病机制 |
3、实验室检查 |
4、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研究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1、结果分析 |
2、双清固本汤临床应用的依据 |
3、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
4、患者治疗时间的选择 |
5、研究不足与展望 |
6、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精子DFI异常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补肾生精方干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精子DNA碎片化的研究 |
1 病名认识 |
2 历史渊源 |
3 病因病机 |
4 辨证论治 |
5 精子DFI与中医证型的研究 |
6 补肾生精方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精子DNA碎片化的研究 |
1 概念 |
2 精子DNA损伤的病理因素 |
3 精子DNA损伤的发生机制 |
4 精子DFI与不育症的相关性研究 |
5 精子DFI与精子常规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6 精子DNA完整性的检测方法 |
7 精子DNA损伤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2 标本检测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2 中医证型的频数分布和构成比 |
3 精子常规及形态学参数的分布 |
4 组间精子常规、形态学、DFI、HDS的比较 |
5 证型与精子各项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6 年龄及BMI对精子各项参数影响的差异性 |
7 补肾生精方干预的临床疗效评估 |
小结 |
讨论 |
1 精子DFI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型趋向性 |
2 精子DFI及其他参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
3 补肾生精方对精子DFI的疗效 |
结语 |
创新性 |
局限性 |
建议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技术路线图 |
附录三 中医证型判定表 |
附录四 实验室收集数据 |
附录五 临床收集数据表 |
附录六 精子稀释速查表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滋阴解郁化瘀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 |
1.4 西医治疗 |
2.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2.1 病名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6 脱落病例处理 |
2.7 不良事件的处理 |
3. 研究设计 |
3.1 病例来源 |
3.2 病例分组 |
3.3 治疗方法 |
3.4 药品来源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项目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4.3 安全性指标 |
5. 疗效标准 |
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2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8. 研究结果 |
8.1 研究病例收集和完成的情况 |
8.2 基线比较 |
8.3 疗效比较 |
8.4 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
9. 讨论 |
9.1 立论依据 |
9.2 组方分析 |
9.3 疗效分析 |
9.4 机理探讨 |
9.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
附表2 Kupperman评分表 |
附录3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10)清心滋肾法治疗心肾失济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PMS研究概况 |
1.1 中医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PMS研究概况 |
2.1 病名及流行病学研究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2.3 PMS与炎症因子 |
2.4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病例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观测时点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完成情况 |
3.2 基本情况 |
3.3 疗效结果 |
3.4 安全性分析 |
4. 结果与结论 |
4.1 结果 |
4.2 结论 |
讨论与分析 |
1. 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心肾失济与PMS的关系 |
1.3 “清心滋肾”治法探讨 |
1.4 选择坤泰胶囊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
2. 清心滋肾汤的组方及现代药理分析 |
2.1 方义 |
2.2 现代药理研究 |
3. 清心滋肾汤治疗PMS疗效机制探讨 |
3.1 对降低改良Kupperman症状评分作用分析 |
3.2 对主证(烘热、失眠)影响分析 |
3.3 对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3.4 对改善焦虑及抑郁不良情绪分析 |
3.5 对睡眠质量改善效果分析 |
3.6 对性激素水平影响分析 |
3.7 对安全性指标影响 |
4. 创新点 |
5. 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缩略语表 |
附表二 中医症候量表 |
附表三 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 |
附表四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表五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表六 匹兹堡(PSQI)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二仙片对老年大鼠血浆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含量及脂代谢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性激素水平与焦虑、抑郁、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蔡东尧. 海南医学院, 2021
- [2]健脾化痰方对肥胖型PCOS-IR脾虚痰湿证患者脂代谢的影响[D]. 陈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抗阻运动对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早期女性骨骼肌力量、激素水平影响研究[D]. 王斯斯.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有氧运动调节雄激素及IL-6/JAK1/STAT3信号通路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D]. 刘念.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五子衍宗丸治疗卵巢早衰的分子机制[D]. 钟静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郭晓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李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精子DFI异常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补肾生精方干预的临床研究[D]. 刘海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滋阴解郁化瘀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赖世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清心滋肾法治疗心肾失济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