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生物硬脑膜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人工生物硬脑膜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一、人工生物硬脑膜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世成,韩宏光,季芳,徐莉莹,张晓慧,孙畅[1](2022)在《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中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效果与组织相容性分析》文中提出背景: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手术被普遍应用于严重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该手术需要根据解剖结构及心肺发育的情况建立新的心内外血液循环通路,此时合适的血管替代物不可或缺。目的:评价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在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中的应用效果与组织相容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9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2例,年龄3个月至15岁,均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进行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手术。根据住院及随访期间是否发生死亡分组,存活组57例,死亡组5例,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于存活者,随访观察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组织相容性。结果与结论:(1)62例患者术毕Sa O2即刻升高至80%以上,紫绀显着改善,术中发生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心律失常8例(12.9%),其中死亡组5例均为围术期死亡,其余57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两组术后早期的床旁透析、血红蛋白尿、灌注肺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低体质量、术中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 <0.05);(3)随访期间,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手术改善了患者左心室和肺动脉发育,无人工管道断裂或撕脱、溶血、排斥反应、非结构性功能障碍及结构性损伤等生物学和解剖学不良反应发生;(4)结果提示,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手术治疗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可明显缓解症状,促进左心室与肺动脉发育,术中应用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具有良好的短期组织相容性。

曹海波,王晓军,卞杰勇,路阳,于涛,周林强,石磊,任峰,孙敬,周岱[2](2021)在《迟发性脑脊液漏合并额颞颅骨缺损的同期手术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创伤性迟发性脑脊液鼻漏合并额颞颅骨缺损同期手术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创伤性迟发性脑脊液鼻漏合并额颞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同期行显微镜(12例)或内镜(4例)辅助下脑脊液鼻漏修补和颅骨缺损修补术,采用"三明治"法修补脑脊液漏口,三维成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结果术后随访患者3个月~15年,平均7.8年。其中15例患者痊愈,术后未再发生脑脊液漏; 1例患者术后发生轻微脑脊液鼻漏,经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半个月治愈;均无切口、颅内感染及排异反应发生。结论创伤性迟发性脑脊液鼻漏合并额颞颅骨缺损可以行同期手术治疗;显微镜和内镜辅助有助于发现漏口,对前颅窝底骨折迟发性脑脊液漏采用"三明治"法颅底重建有良好的效果。术前CT准确定位漏口,必要的综合治疗是治疗脑脊液鼻漏的关键。

刘鹏[3](2021)在《含稀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骨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由口腔颌面部肿瘤、创伤、先天性疾病以及炎症导致的骨组织缺损是口腔诊疗中的常见问题,同时也是口腔医生修复骨缺损时所面临的难题之一。颌骨缺损严重影响咀嚼、吞咽、语言等重要生理功能,骨缺损治疗效果不佳或骨缺损修复失败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口腔种植修复是目前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损的主要治疗方式。充足的骨量是保证种植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在复杂的咬合关系及不同的口腔环境影响下,牙齿缺失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缺牙区牙槽骨萎缩,易引发种植失败的问题。自体骨虽被临床认为是骨移植的“金标准”,但第二术区的开辟造成的创伤较为严重,来源限制,无法随意塑形,且自体骨移植后会发生一定的并发症。异体骨也受限于原料需求和排异反应等造成价格昂贵,并且存在修复风险。“骨组织工程”概念的提出即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以种子细胞、细胞因子、支架为媒介代替传统的骨移植的治疗方法。利用骨修复材料与种子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相互配合,实现骨缺损的高水平修复是针对较大骨缺损量的骨缺损治疗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细胞工程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骨组织工程里可选用的支架体系种类繁多,但其各自存在的无法避免的问题使得其应用仍然非常受限。例如,金属支架的生物惰性、力学不匹配、高分子材料降解速率可控性差、引发排异反应、传统陶瓷支架的脆性、较差的骨传导性等问题。寻找合适的材料体系,设计并制备出符合不同成骨需求的个性化支架,是骨组织工程在口腔颌骨修复从理念走向临床应用的关键。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是骨骼和牙齿组织中天然存在的无机矿物成份,由HA制备成的支架一直被骨组织工程修复领域所推崇。然而,实验室中常用的HA主要是Ca10(PO4)6(OH)2及其它形式的磷酸钙材料,这与骨组织中的HA结晶性差、存在多种离子的梯度取代、在不同骨位置的成份差异等的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在文献里已报道的应用中,未掺杂的纯HA存在脆性大、降解效果差、与新生骨组织存在界面等问题,仍然是限制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瓶颈之一。如何设计并制备出具有与人体骨组织中的矿物相类似的仿生HA骨粉材料,并且根据不同部位的骨缺损需求,个性化订制骨修复材料,是推动骨组织工程在临床应用的关键。在骨骼和牙齿中的HA主要为存在金属离子梯度掺杂的碳酸根取代的HA,碳酸根的质量分数为3-8wt%,其中碳酸根主要取代磷酸根的晶体学位置,称为B-型羟基磷灰石。碳酸根取代可以使HA结晶度变差,结构更松散,从而有利于破骨和骨重建,其松散的结构更利于与胶原及其它蛋白的结合从而降低材料的脆性,使之具有更强的塑性。因此,开发出碳酸根取代的HA材料,实现碳酸根的浓度可控取代,对于从支架方面推动骨组织工程应用于口腔临床骨缺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稀土元素由于其特征的光谱性质,可作为生物材料的荧光标记物,尤其是其离子半径与Ca2+离子接近,有很多文献已将其应用于骨植入材料在体内演化情况的荧光标记。另外,也有文献报道低剂量的稀土离子掺杂不但可以调节HA的结晶度,而且还能通过缓释的稀土离子激活钙通道,从而促进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基于以上关于HA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现状,我们提出以碳酸根的可控取代和稀土的可控掺杂为源头,制备出系列具有不通碳酸根和稀土离子含量的B-型羟基磷灰石仿生骨粉材料,采用3D打印的方式,将其制备成支架,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评价其促成骨效果,为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更接近于骨组织的可个性化订制的支架体系,从而推动解决口腔颌骨修复所面临的的复杂的成骨环境和特异性成骨需求的问题。本论文主要分为(1)材料设计与可控制备,(2)细胞水平评价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的增殖、分化与关键蛋白表达,(3)动物水平评价新生骨组织形成、钙化及新骨在支架中的生长等三个部分,分别简述如下:(1)碳酸化及稀土掺杂的HA仿生骨粉的制备根据在生理环境下的钙离子、磷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的热力学平衡条件,利用Pourbaix计算并得到了B-型羟基磷灰石的矿化条件及调节参数,制备出了系列碳酸根取代的羟基磷灰石(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CHA)纳米材料,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初始碳酸根浓度,可调节产物HA中碳酸根的比例。在此基础上,将与Ca2+离子具有相近离子半径但是不同电荷的稀土离子掺杂进入HA及CHA晶格中,从而制备出系列稀土离子掺杂的HA及CHA材料。结构分析表明具有三角形构象的碳酸根阴离子在取代具有四面体构象的磷酸根离子时,以相对于c-轴呈30 o角的方式扭曲叠加在磷酸根四面体的一个较长P-O键参与的面上。随着碳酸化程度的增加,纳米棒的长径比从3.6降为2.9。稀土离子的种类可以影响B-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的形貌,并且碳酸化并不会影响稀土在HA中的配位环境及发光性质。采用该方法得到的B-型羟基磷灰石材料与人体骨组织中的矿化成份接近,并且稀土元素可以均匀地掺杂在材料的晶格中,既可以利用其特征荧光光谱标记其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又可以作为潜在的成骨细胞分化促进剂来激活成骨过程,以实现更好的促成骨效果。(2)细胞实验检测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HA材料的生物学性能选取HA、1mol%铕(europium,Eu)掺杂的HA(Eu-HA)、1mol%铽(terbium,Tb)掺杂的HA(Tb-HA)、碳酸根取代度为3.3wt%的羟基磷灰石(CHA)、1mol%Eu-掺杂的CHA(Eu-CHA)、1mol%Tb-掺杂的CHA(Tb-CHA)六组材料为代表,研究了它们对于MC3T3-E1细胞的形态、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三维打印机将以上材料打印成支架,通过系统的细胞增殖、分化及蛋白表达测试,评价其作为骨修复材料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潜力。六组材料都是潜在的骨修复材料,其中Tb的掺入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黏附增殖,尤其是Tb-CHA,在ALP染色和定量、茜素红染色、成骨相关蛋白表达实验结果中,表现出了最佳的促成骨效果,明显优于Tb-HA、HA和CHA;Eu的掺入减缓了MC3T3-E1细胞的增殖、黏附及成骨分化。(3)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HA支架促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在体外促进成骨细胞增殖、黏附和成骨分化方面,掺杂Tb的材料优于掺杂Eu的材料,CHA优于HA,故我们采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HA支架、Tb-HA支架、CHA支架和Tb-CHA支架材料,评价骨缺损的修复。经影像学及HE染色分析结果可知,术后4周,各组对骨缺损的修复均不明显。术后8周,空白对照组缺损处仅表现为少量的新骨形成,HA组未见明显愈合,Tb-HA可见缺损部位实现了一部分修复,HE染色切片可见新生骨;与HA组相比,CHA组对骨缺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Tb-CHA组显示出最强的成骨效果,且可降低局部炎症反应。综上所述,本论文从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支架的源头出发,通过对HA材料矿化机制的深入分析,设计并制备出了系列与人体骨组织成份最为接近的CHA材料,并且将稀土离子选择性地标记在HA结构的Ca1晶体学位置;采用3D打印技术,将模型材料打印成支架,分别在细胞水平上和动物水平上,通过系列实验手段检测了材料对MC3T3-E1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蛋白表达水平和新骨生长情况的影响,发现了碳酸根取代和稀土Tb3+离子掺杂都可促进HA材料的骨缺损修复效果。本论文的研究将从源头上把以HA为主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引导为碳酸根取代的HA和异价金属离子掺杂HA,利用这种碳酸根和稀土离子调控的成骨性能差异,借助3D打印设备,根据不同位置的成骨需要个性化的设计支架,订制具有不同成骨需求的支架材料,从而为像口腔颌面部骨组织这种复杂的骨缺损疾病提供个性化的修复植入材料。

郭彦俊[4](2021)在《中央回区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静脉保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央回区脑膜瘤瘤周引流静脉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方法及处理策略,以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1例中央回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Ⅰ级+Ⅱ级切除共38例(92.7%),Ⅳ级切除3例(7.3%)。有2例患者术后肌力为Ⅰ级,术后康复分别随诊1年、1.5年后肌力为Ⅲ级,其余患者肌力恢复正常;术后新发癫痫2例,药物治愈。根据WHO病理分级,WHOⅠ级36例,WHOⅡ级5例。随访时间6月-4年,复发2例,分别在术后第13个月、第20个月,前者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诊2年未复发;后者行伽马刀治疗,随诊2年肿瘤未进展。结论:术前、术中对肿瘤引流静脉进行充分评估,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对指导显微手术治疗脑膜瘤具有重要意义;术中保护瘤周引流静脉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赵文吉[5](2021)在《交叉嵌入骨筋膜瓣技术应用于经鼻内镜术中Ⅱ-Ⅲ级脑脊液漏颅底重建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脑脊液漏是经鼻内镜手术的一个常见并发症。目前尚未建立起统一的颅底重建的标准方案,且“硬性”重建方案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进一步的强调“硬性”重建在颅底重建中所能够起到的支撑和固定的作用。本研究介绍一种应用自体骨瓣支撑阔筋膜,并将阔筋膜下压贴附于部分缝合的硬脑膜的颅底重建技术,即交叉嵌入骨筋膜瓣法,并评估将该法应用于在经鼻内镜术中确诊为Ⅱ-Ⅲ级脑脊液漏的一系列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在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之间行经鼻内镜手术,并在术中证实为Ⅱ-Ⅲ级脑脊液漏的患者。根据重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CEFB组、PNSF组以及联合重建组(即将PNSF和CEFB联合运用)三组,并对相应的数据(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安置腰池引流、鼻出血等)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比较。[结果]CEFB组共有110例患者,PNSF组有65例患者,联合治疗组有23例患者。CEFB组在术后脑脊液鼻漏率(2.7%)以及颅内感染率(4.5%)与PNSF组(3.1%,3.1%)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鼻出血(CEFB:0%,PNSF:6.2%)以及鼻腔不适(CEFB:0%,PNSF:7.7%)等的发生率明显下降。CEFB组的平均卧床时间(CEFB:5.74d,PNSF:8.83d)和平均住院日(CEFB:10.49d,PNSF:13.58d)有较PNSF组有明显缩短。联合重建组中合并多种高危脑脊液漏因素的23例患者,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结论]CEFB法在预防经鼻内镜术后脑脊液漏方面是可靠且可行的。它可以在不依赖于PNSF的情况下安全使用,或者在必要时与PNSF联合使用,具有很高的兼容性和安全性。

刘志远,赵亮,章佳耀,王宇,鲁艾林,赵鹏[6](2021)在《鞍底硬脑膜缝合技术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总结鞍底硬脑膜缝合技术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以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中行鞍底硬脑膜缝合治疗脑脊液漏。结果肿瘤全切除率100%(25/25);术中硬脑膜平均缝合时间24 min,其中后入组的15例患者平均15 min;脑脊液漏修补成功率达100%(25/25)。术后无再次脑脊液漏、无行腰大池引流术病例,2例因硬脑膜缺损行鼻黏膜瓣颅底重建,无一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平均随访9.62个月,1例垂体催乳素腺瘤复发,无迟发性脑脊液漏和死亡病例。结论鞍底硬脑膜缝合技术安全、可靠,可在降低垂体腺瘤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减少自体脂肪、自体筋膜移植和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应用的同时,使相应并发症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颜卓程[7](2021)在《基于力电耦合的可延展柔性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文中研究说明可延展柔性电子通过对无机功能薄膜进行力学结构设计,可在保持无机材料高电子学性能的同时使器件具有宏观的可变形、可延展等特性。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因其兼备高性能和可变形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用于可穿戴无线射频识别、可穿戴柔性传感器,柔性电池等领域。但作为一类新型的电子器件形式,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中的一些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急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从器件制备的角度,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采用高分子有机材料作为可拉伸基底,难以直接在基底上进行材料制备和微纳米加工,因此需要发展与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形式相匹配的器件制备方法。从性能调控的角度,由于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在使用时会承受大变形,因此需要发展大形变条件下器件的刚柔界面力电耦合特性调控方法。本论文着眼于以上问题,针对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刚柔界面的构筑方法和力电耦合特性调控,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刚柔界面的构筑方面,本论文基于转印技术的思路,结合热敏粘附材料,建立了一种速度-温度多场耦合转印方法。通过研究剥离速度、温度对热敏粘附材料和器件间界面能量释放率影响机制,实现了界面能量释放率在0-951.1 J/m2范围内的宽幅调控,拓展了转印技术的材料适用范围。利用该转印方法制备了可延展柔性生物电极器件,实现了对大鼠脑皮层脑电图的稳定采集和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响应。在对速度-温度多场耦合转印方法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切割-转移-释放”的可延展柔性器件制备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制备了5.6 GHz频段的三维蛇形天线。实验和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可在单轴拉伸至200%时保持稳定的射频性能,并能削弱人手触摸对于天线射频性能影响。在力电耦合特性调控方面,本论文通过对蛇形网状压电薄膜的微观应变与薄膜极化间耦合机理的分析,建立了可延展柔性压电器件的力电耦合调控模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设计制备了可穿戴喉部微应变无线传感器件。该器件的机械延展率为27.5%,输出灵敏度分别为72 V/ε和272.73 n A/ε,并可结合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对语音的准确识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可延展柔性器件的三维可延展结构设计。通过在三维螺旋构型中融入分形蛇形设计,该可延展结构可实现在轴向和径向的高延展性。利用该结构,设计制备了三维可延展LED电路和智能螺旋指套等器件,实现了指尖心电信号、皮肤电导和人体指尖触觉信号的实时采集,展示了在情感识别和触觉模拟等方面的应用。鉴于目前的数据采集系统与本论文研发的可延展电子器件不匹配的问题,本论文还开发了相应的可穿戴无线数据采集系统。与目前医院所用的大型多参数动态生理监护仪相比,该系统功耗低、体积小、重量轻,可以实现对高保真电生理信号,包括心电、头皮脑电和肌肉电信号的采集,以及运动伪影等常见干扰信号的处理。

孙晓桐[8](2021)在《基于超弹性材料的生物电位监测器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电位监测在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医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作为生物组织和后端信号处理之间的桥梁,生物电极是生物电位监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刚性电极相比,柔性生物电极可以实现与生物组织的保角接触,有助于采集高质量的生物电信号,同时可以有效减小对生物组织的损伤。因此,柔性生物电极受到生物学、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柔性生物电极制备中常用的柔性材料主要有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对二甲苯(Parylene-C)、聚酰亚胺(PI)等,这些材料的杨氏模量已经远低于刚性电极常用的硅、金、铂、不锈钢等硬质材料,但仍旧与生物组织的杨氏模量具有多个数量级的差距。电极与生物组织之间杨氏模量的失配会影响二者的接触效果,导致所采集信号质量的恶化,甚至会造成生物组织的损伤。因此采用具有更低杨氏模量的柔性材料进行柔性生物电极的制备,是提高电极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分别使用PDA-pGO-PAM水凝胶和BaTiO3/Ecoflex复合材料制备了柔性脑皮层电图(ECoG)电极,并利用基于PDA-pGO-PAM水凝胶、BaTiO3/Ecoflex复合材料的ECoG电极实现了对ECoG信号和SSVEP信号的采集。通过对信号的处理与分析,证明了两种ECoG电极具有高可信度与高信噪比。首先,分别制备了掺杂有经聚多巴胺(PDA)部分还原后的氧化石墨烯(GO)的PAM水凝胶和掺杂钛酸钡(BaTiO3)纳米颗粒的Ecoflex弹性体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谱、拉曼光谱、X射线能谱、材料试验机、宽频介电常数测试仪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的稳定性、杨氏模量、介电常数等基本特性进行了表征。其次,结合磁控溅射、激光切割、等离子体刻蚀等工艺,基于以上两种材料实现了ECoG电极的制备,并对其进行了漏电测试与电化学阻抗谱测试。最终,分别使用两种电极与螺钉电极进行了对大鼠ECoG信号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信号的采集。通过信号的处理与分析,验证了两种电极的可信度,获得了两种电极的信噪比参数。综合以上的材料与器件测试表征结果,分析了经PDA部分还原后的GO和BaTiO3纳米颗粒的掺杂对两种ECoG电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PDA-pGO-PAM水凝胶和BaTiO3/Ecoflex复合材料均具备绝缘特性。基于PDA-pGO-PAM水凝胶或BaTiO3/Ecoflex复合材料(BaTiO3纳米颗粒含量为30wt%)的ECoG电极和螺钉电极各通道信号的相关系数分别可达76.91%、79.54%,证明两种电极均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可以很好地用于ECoG信号和SSVEP信号的采集。而与螺钉电极相比,两种电极采集的SSVEP信号具有更高的信噪比,PDA-pGO-PAM水凝胶ECoG电极的信噪比为12.17,容性BaTiO3/Ecoflex电极的信噪比为16.67。总而言之,基于PDA-pGO-PAM水凝胶或BaTiO3/Ecoflex复合材料(BaTiO3纳米颗粒含量为30wt%)的ECoG电极均可以可靠地实现高质量信号的采集。

黄斌,张龙,肖罡,张能,田硕,朱飚,刘保国[9](2021)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病变的颅底重建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病变的颅底重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8例鞍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垂体腺瘤44例,鞍结节脑膜瘤2例,颅咽管瘤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病变,再实施人工硬膜、明胶海绵及生物胶、人工硬膜的"三明治"式修补方法进行颅底重建。观察患者的手术结果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48例患者中病变完全切除者45例,未完全切除者3例,切除率为93.75%;术后46例患者颅底一次修补成功,2例患者出现短暂性的脑脊液鼻漏,其中术后2 d,有1例患者因球囊破裂而发生脑脊液鼻漏,进行二次修补后已经痊愈,术后1个月,有1例患者因打喷嚏而发生无症状性颅内积气和脑脊液鼻漏,再次行颅底重建后已修复;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没有出现脑脊液鼻漏的症状,也没有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病变的三明治式颅底重建能明显减少术后患者脑脊液鼻漏的发生,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吴念[10](2021)在《基于MRI引导的颅内血肿监测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鉴于现有临床成像方法及颅内监测设备不适用于快速、连续、实时、无创、准确的监测颅内血肿,本课题开展了颅内血肿实时监测技术的研究。本研究将近红外光技术、影像学方法及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利用患者头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提供颅内血肿位置及大小的先验信息,近红外光技术连续检测方法达到对颅内血肿的实时监测,深度神经网络实现血肿图像的重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MRI脑部图像引导的光学模型建立。MRI脑部图像的引入,能够克服个体差异,可基于该图像分割颅脑组织、获取患者颅脑结构信息建立个体颅脑组织光学模型。该光学模型可提供血肿位置及形态的先验信息,具有组织结构及血肿形态贴合真实颅脑的特点。(2)颅内血肿人工数据集扩增方法研究。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需要大量数据,而临床上针对个体患者难以获得大量学习训练数据。本课题提出利用仿真方法构建大数据集,通过对血肿边界进行提取及放缩来实现样本数据集的合理扩增。(3)基于颅内血肿图像重建方法的规则和不规则血肿成像适用性研究。本课题针对规则与不规则血肿图像重建效果及网络抗噪性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得出,本课题图像重建方法在不同血肿形态重建中具有较高准确度和适应性。(4)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血肿三维图像重建算法。本研究选用栈式自编码(Stacked Auto-Encoder,SAE)深度神经网络进行图像重建并进行了网络抗噪性研究。实验得出,不同噪声情况下规则血肿重建体积与真实血肿体积曲线拟合R2值达0.95以上。针对不规则血肿网络抗噪性较差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多量级噪声网络建立方法,该方法将平均重建体积误差减少了82%,有效提高网络抗噪性。(5)仿真实验验证颅内血肿监测算法可行性。利用聚甲醛、脂肪乳溶液来制备光学仿体,采集对应点位的透射光强信息数据作为SAE深度神经网络的预测集。实验得出,基于SAE深度神经网络能够实现血肿变化趋势的准确预测。本课题通过仿真实验及仿体实验研究分析得出本研究中的颅内血肿监测方法能够实现快速、连续、实时、无创、准确的监测颅内血肿,为颅内血肿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辅助诊断依据。

二、人工生物硬脑膜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生物硬脑膜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中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效果与组织相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5 手术方法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 试验分组流程图
    2.4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与结局分析
        2.4.1 术中概况
        2.4.2 术后监护概况
    2.5 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2.6 存活组患者术后随访情况
    2.7 人工血管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
3 讨论Discussion
    3.1 体肺分流方式的选择
    3.2 Gore-Tex人工管道生物学与组织学特性
    3.3 血管直径与通畅率

(2)迟发性脑脊液漏合并额颞颅骨缺损的同期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3 钛网塑形
    1.4手术方法
    1.5 治疗效果
2 讨论

(3)含稀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骨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口腔颌面部骨的形成和缺损修复
        1.1.1 口腔颌面部骨的形成与自修复过程
        1.1.2 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疾病的治疗方法
    1.2 口腔颌面部骨组织工程概述
        1.2.1 骨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
        1.2.2 骨组织工程中常用的生长因子及其功能简介
        1.2.3 骨组织工程中常用的支架体系
    1.3 骨缺损修复材料简介
        1.3.1 骨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性能要求
        1.3.2 天然及人工合成的骨修复材料
        1.3.3 骨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
        1.3.4 用于骨再生的支架材料
        1.3.5 稀土在生物医学材料中的作用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设计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碳酸化及稀土掺杂的羟基磷灰石仿生骨粉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钙-磷-碳酸体系的热力学平衡相图计算
        2.3.2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纳米骨粉的制备
        2.3.3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纳米骨粉的结构表征
        2.3.4 碳酸根取代度的确定
        2.3.5 形貌与化学组成分析
        2.3.6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纳米骨粉的稀土荧光标记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模拟生物矿化环境下的钙-磷-碳酸根热力学平衡相图与矿化因素
        2.4.2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结构
        2.4.3 碳酸化及矿化环境调控对羟基磷灰石形貌的影响
        2.4.4 碳酸根取代度的确定
        2.4.5 稀土离子标记的碳酸化羟基磷灰石可控制备及光谱性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实验检测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生物学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MC3T3-E1 细胞培养
        3.3.2 使用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
        3.3.3 使用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
        3.3.4 使用活细胞/死细胞染色检测细胞的生长活性
        3.3.5 使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ALP活性
        3.3.6 使用ALP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ALP活性
        3.3.7 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形成的钙结节
        3.3.8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材料对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3.3.9 使用三维打印机打印支架
        3.3.10 支架的形貌及成份表征
        3.3.11 扫描电镜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
        3.3.12 使用CCK-8 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
        3.3.13 使用活细胞/死细胞染色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活性
        3.3.14 使用ALP染色检测支架上细胞的ALP活性
        3.3.15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C3T3-E1 细胞的培养
        3.4.2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3.4.3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4.4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
        3.4.5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ALP染色的影响
        3.4.6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ALP活性影响的定量分析
        3.4.7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体外矿化的影响
        3.4.8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分泌成骨特异性蛋白的影响
        3.4.9 三维打印支架的宏观外形
        3.4.10 三维打印支架的微观形貌、组分表征
        3.4.11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黏附
        3.4.12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增殖
        3.4.13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生长活性
        3.4.14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ALP活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羟基磷灰石支架促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建立及分组
        4.3.2 术后大体观察
        4.3.3 术后影像学观察
        4.3.4 组织学观察染色
        4.3.5 Masson染色
        4.3.6 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大鼠临界骨缺损模型的建立
        4.4.2 动物处死后标本的获取
        4.4.3 动态Micro-CT观察缺损颅骨的修复
        4.4.4 术后组织学检测
        4.4.5 Masson染色表征
        4.4.6 支架促血管再生
        4.4.7 支架的体内安全性结果分析
        4.4.8 支架促成骨性能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2 全文结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央回区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静脉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此研究患者基本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一般资料
        2.1.3 主要临表现
        2.1.4 影像学资料
        2.1.5 病例入选标准
    2.2 研究内容及手术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处理
    2.3 伽马刀治疗
    2.4 评价标准
        2.4.1 肿瘤切除程度分级
        2.4.2 肌力评价标准
    2.5 随访
第3章 结果
    3.1 中央回区脑膜瘤分型
    3.2 脑膜瘤切除程度等级
    3.3 术后病理分级
    3.4 术后并发症及预后
    3.5 典型病例
第4章 讨论
    4.1 大脑的静脉系统
    4.2 临床表现
    4.3 术前影像评估
    4.4 术中静脉保护
        4.4.1 术中对SSS的处理
        4.4.2 术中对瘤周静脉的处理
    4.5 术后管理
    4.6 术后并发症
    4.7 伽马刀治疗
    4.8 显微技术的应用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综述 中央回区脑膜瘤的静脉保护
    参考文献

(5)交叉嵌入骨筋膜瓣技术应用于经鼻内镜术中Ⅱ-Ⅲ级脑脊液漏颅底重建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资料的选择及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经鼻内镜切除垂体瘤颅底重建的选择及对术后预后判断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6)鞍底硬脑膜缝合技术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二、治疗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7)基于力电耦合的可延展柔性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可延展柔性电子转印技术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可延展电子器件的结构设计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用于可延展柔性力电耦合传感器制备的温控转印技术
    2.1 引言
    2.2 基于热敏粘附材料的转印技术机理
    2.3 基于热敏粘附材料的可延展柔性生物电极阵列的制备与表征
        2.3.1 可延展柔性生物电极阵列的制备工艺
        2.3.2 可延展柔性生物电极阵列的性能表征
        2.3.3 可延展柔性生物电极阵列的活体测试
    2.4 基于热敏粘附材料的可延展三维梯度蛇形结构的制备与表征
        2.4.1 三维梯度蛇形结构制备工艺
        2.4.2 三维梯度蛇形结构的性能表征
        2.4.3 三维梯度蛇形结构的穿戴性射频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力电耦合的可延展柔性功能电子器件的结构设计
    3.1 引言
    3.2 基于力电耦合的可延展柔性压电器件的设计与应用
        3.2.1 蛇形网状压电薄膜的结构设计
        3.2.2 蛇形网状压电薄膜的有限元分析
        3.2.3 蛇形网状压电薄膜的性能测试
        3.2.4 蛇形网状压电薄膜的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力电耦合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的三维延展结构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力电耦合的可延展多级三维螺旋结构的设计、制备与应用
        4.2.1 多级三维螺旋结构的设计准则
        4.2.2 多级三维螺旋结构的制备
        4.2.3 多级三维螺旋结构的性能表征
        4.2.4 多级三维螺旋结构的应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力电耦合器件的可穿戴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5.1 电生理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5.1.1 可延展柔性电极
        5.1.2 电生理信号采集电路板
        5.1.3 手机软件
    5.3 心电信号测试
    5.4 其他电生理信号测试
    5.5 与目前现有的临床设备在医疗诊断领域中的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工作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超弹性材料的生物电位监测器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电信号简介
    1.2 脑电电极简介
    1.3 ECoG电极的研究现状
    1.4 超弹性材料在生物电极与传感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水凝胶的生物电位监测器件
    2.1 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2.1.1 原材料
        2.1.2 水凝胶的制备
        2.1.3 水凝胶的力学性能表征
    2.2 基于水凝胶的ECoG电极的制备
        2.2.1 电极结构的设计
        2.2.2 电极的制备
    2.3 基于水凝胶的ECoG电极的电学性能表征
        2.3.1 漏电测试
        2.3.2 电化学阻抗谱
    2.4 基于水凝胶ECoG电极的生物电位监测
        2.4.1 ECoG信号的采集
        2.4.1.1 实验方案
        2.4.1.2 结果分析
        2.4.2 SSVEP信号的采集
        2.4.2.1 实验方案
        2.4.2.2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aTiO_3/Ecoflex复合材料的生物电位监测器件
    3.1 BaTiO_3与Ecoflex复合材料的制备
        3.1.1 原材料
        3.1.2 制备流程
    3.2 BaTiO_3与Ecoflex复合材料的表征
        3.2.1 X射线衍射
        3.2.2 拉曼光谱
        3.2.3 X射线能谱
    3.3 基于BaTiO_3/Ecoflex复合材料的ECoG电极的制备
        3.3.1 电极结构的设计
        3.3.2 电极的制备
    3.4 基于BaTiO_3/Ecoflex复合材料的ECoG电极的电学性能表征
        3.4.1 漏电测试
        3.4.2 电化学阻抗谱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aTiO_3/Ecoflex容性ECoG电极的生物电位监测
    4.1 ECoG信号的采集
        4.1.1 实验方案
        4.1.2 结果分析
    4.2 BaTiO_3含量与容性ECoG电极可信度的研究
        4.2.1 BaTiO_3含量对容性ECoG电极可信度的影响
        4.2.2 BaTiO_3含量与杨氏模量的关系
        4.2.3 BaTiO_3含量与介电常数的关系
    4.3 SSVEP信号的采集
        4.3.1 实验方案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5.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病变的颅底重建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三明治”式颅底重建方法
    1.4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2.2 术后随访效果
3 讨论

(10)基于MRI引导的颅内血肿监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基于近红外光的组织内异质体检测方法
    1.3 基于近红外光检测颅内血肿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近红外光在颅脑组织的基本传输理论
    2.1 颅脑组织结构及光学特性
        2.1.1 颅脑组织光学参数
        2.1.2 颅脑组织光学模型
    2.2 近红外光在颅脑组织中的传播模型研究理论
        2.2.1 辐射漫射理论
        2.2.2 Monte Carlo模型
        2.2.3 扩散方程
        2.2.4 有限元法
    2.3 颅脑组织的光学参数重建方法
        2.3.1 代数迭代重建算法
        2.3.2 基于神经网络的光学参数重建方法
    2.4 栈式自编码网络的基本结构
        2.4.1 自编码器
        2.4.2 栈式自编码深度神经网络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MRI引导的规则颅内血肿监测重建方法研究
    3.1 基于MRI引导的三维多层颅脑组织光学模型建立
        3.1.1 颅脑组织光学模型参数选取
        3.1.2 颅内血肿样本数据集建立
        3.1.3 SAE深度神经网络参数的选择
    3.2 基于ART算法及SAE网络的规则颅内血肿重建结果
    3.3 基于ART算法及SAE网络的规则颅内血肿重建结果分析
        3.3.1 规则颅内血肿位置重建结果分析
        3.3.2 规则颅内血肿体积重建结果分析
    3.4 不同噪声情况下SAE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重建效果
    3.5 不同噪声情况下SAE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重建结果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MRI引导的不规则颅内血肿监测重建方法研究
    4.1 基于MRI引导的三维多层颅脑组织光学模型建立
        4.1.1 不规则颅内血肿样本数据集建立
        4.1.2 SAE深度神经网络参数的选择
    4.2 基于ART算法及SAE网络的不规则颅内血肿重建效果及分析
    4.3 不同信噪比情况下SAE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重建效果及分析
    4.4 不同信噪比情况下多量级噪声建立的网络模型重建效果及分析
    4.5 重建图像结果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近红外光的血肿监测算法实验验证研究
    5.1 颅脑组织光学仿体的制备
    5.2 颅脑组织内血肿的制备
    5.3 颅脑血肿监测实验设计
        5.3.1 颅内血肿监测实验研究系统搭建
        5.3.2 颅内血肿监测实验网络模型样本数据集建立
        5.3.3 颅内血肿监测实验SAE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课题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人工生物硬脑膜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中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效果与组织相容性分析[J]. 周世成,韩宏光,季芳,徐莉莹,张晓慧,孙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 [2]迟发性脑脊液漏合并额颞颅骨缺损的同期手术治疗[J]. 曹海波,王晓军,卞杰勇,路阳,于涛,周林强,石磊,任峰,孙敬,周岱.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06)
  • [3]含稀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骨修复的实验研究[D]. 刘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中央回区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静脉保护[D]. 郭彦俊. 青海大学, 2021(01)
  • [5]交叉嵌入骨筋膜瓣技术应用于经鼻内镜术中Ⅱ-Ⅲ级脑脊液漏颅底重建的疗效分析[D]. 赵文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鞍底硬脑膜缝合技术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 刘志远,赵亮,章佳耀,王宇,鲁艾林,赵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1(04)
  • [7]基于力电耦合的可延展柔性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D]. 颜卓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超弹性材料的生物电位监测器件[D]. 孙晓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病变的颅底重建效果观察[J]. 黄斌,张龙,肖罡,张能,田硕,朱飚,刘保国. 海南医学, 2021(05)
  • [10]基于MRI引导的颅内血肿监测算法研究[D]. 吴念.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人工生物硬脑膜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