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12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廖映迪[1](2021)在《灯盏花制剂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证据及真实世界用药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系统评价再评价探讨灯盏花制剂治疗不同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灯盏花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的疗效及安全性,以了解临床最优选择;2.基于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更新灯盏生脉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证据,回顾性分析真实世界中灯盏生脉胶囊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用药情况,并探讨临床上使用灯盏生脉胶囊的影响因素,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启示。方法:1.根据已制定的检索策略,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CBM)、万方(WanFang)、中国知网(CNKI),以及美国国立图书馆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限均为自建库至2019年2月,筛选出灯盏花制剂相关系统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对Meta结果描述性分析;再根据纳入的系统评价,筛选灯盏花制剂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命令包对数据进行分析。2.系统检索以上数据库,更新检索时间至2020年4月,搜集相关灯盏生脉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RCT,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对数据进行分析;3.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卒中慢病门诊系统的病例,时限从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对纳入的病例进行筛选、变量清理及数据补充,采用SPSS 21.0对患者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是否服用灯盏生脉胶囊分为灯盏生脉胶囊组和非灯盏生脉胶囊组,对比两组相关资料,同时对有意义变量进行筛选,分析灯盏生脉胶囊用药的相关因素。成果:1.纳入31个灯盏花制剂相关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共575项研究,主要评估了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生脉胶囊治疗各种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涉及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心绞痛、急性脑出血等,结果示常规西药联用灯盏花制剂干预疾病的有效率显着高于单独西药治疗;联用灯盏花制剂较常规西药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其中灯盏生脉胶囊组优于安慰剂组,灯盏花素注射液组、灯盏细辛注射液组优于丹参注射液或其他中成药组,但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各干预组未监测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2.基于网状Meta分析对比不同灯盏花制剂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提示在总的临床有效率上,短疗程(≤15 d)使用,不同的灯盏花制剂间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疗程(>20d)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组[RR=1.16,95%CI(1.02,1.33),P<0.05],而其他灯盏花制剂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为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生脉胶囊、灯盏细辛注射液。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短疗程下灯盏生脉胶囊组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变化值大于灯盏细辛注射液组[MD=1.93,95%CI(0.01,3.85),P<0.05],其余不同灯盏花制剂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灯盏花制剂改善NIHSS评分的SUCRA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灯盏生脉胶囊、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生脉胶囊的不良事件较其他灯盏花制剂少。3.灯盏生脉胶囊Meta分析结果示在常规药物基础上,急性期长期服用灯盏生脉胶囊较常规治疗可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残障功能,但对死亡率的改善未见显着差异,同时还降低炎症因子CRP水平;基于慢病数据库的横断面探索性研究结果示真实世界中使用灯盏生脉胶囊的缺血性脑卒中人群多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轻型卒中,多在恢复期使用,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示复发型卒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史与灯盏生脉胶囊使用呈正相关,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脑梗死后合并认知障碍与灯盏生脉胶囊使用呈负相关。结论:1.灯盏花制剂联用常规治疗在临床治疗疾病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和心绞痛方面,但纳入的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和报告治疗较低,结果需合理解释。灯盏花制剂可能是一种潜在和有前途的替代治疗方法,但临床最优选择仍不明确。2.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灯盏花制剂治疗的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优势与疗程长短、结局指标差异有关。综合平衡疗效与安全性,灯盏生脉胶囊的优势最为明显,考虑是因其活性成分较多所致。3.急性早期长期联用灯盏生脉胶囊可带来额外获益,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减轻氧化应激反应等药理机制来作用,但证据强度不强,未来临床研究应在急性期(发病时间在24 h内)进行给药来观察长期终点,而动物相关试验研究可以进一步推进来验证药理作用。4.结合真实世界用药特点及因素探讨,未来研究除了做疗效的纵向对比外,还可开展轻型卒中或非致残性卒中、不同发作类型的人群中的高质量RCT,同时应该在不同的亚型或合并高危因素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而医生用药应结合优质证据、临床经验、患者病情合理用药。
廖映迪,倪小佳,葛龙,刘博,林嘉辉,张昌林,蔡业峰[2](2021)在《灯盏花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灯盏花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Wanfang),以及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查找与灯盏花制剂相关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2月,对合格系统评价中包含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价,并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4项RCT,包括8 803名患者,涉及12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总有效率方面,当疗程小于15 d时,不同的灯盏花制剂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疗程大于20 d时,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疗效优于灯盏细辛注射液[RR=1.16,95%CI(1.02,1.33),P<0.05],其余不同的灯盏花制剂之间互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SUCRA)由高到低排序为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生脉胶囊、灯盏细辛注射液。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灯盏生脉胶囊组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变化值大于灯盏细辛注射液组[MD=1.95,95%CI(0.31,1.60),P<0.05],其余不同的灯盏花制剂之间互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UCRA由高到低排序为灯盏生脉胶囊、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生脉胶囊的不良事件较其他灯盏花制剂少。结论灯盏花制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率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而不同制剂的优势与疗程长短、结局指标差异有关。综合平衡疗效与安全性,灯盏生脉胶囊对于急性脑梗死的优势最为明显。
于丹丹[3](2020)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在我国,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所有脑卒中的69.6%~70.8%。有研究报告,我国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约为2.3%~3.2%,3个月的病死率和致残疾率分别为9%~9.6%和34.5%~37.1%,1年的病死率和致残疾率分别为14.4%~15.4%和33.4%~33.8%。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使得急性脑梗死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剧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目前,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新指南推荐使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内压、降纤、支架置入等疗法。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在中医药制剂领域的广泛运用,中药注射剂,尤其是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开始运用于治疗脑梗死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然而,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种类繁多,各有优劣,但临床开展的研究多是中药注射剂与西医治疗的疗效比较,故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孰优孰劣尚不明确,致使临床医生在选择用药时由于缺乏证据而难以做出选择。因此,比较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很有必要。研究目的评价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将这些药物进行排序,从中选取疗效排序较好的两种药物初步探索两者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制差异。研究内容(1)开展网状Meta分析研究,即2019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下简称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16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网状Meta分析。(2)开展排序前5位的中药注射治疗脑梗死的机理研究,即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选择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排序两个结局指标上均位于前5位的两种中药注射剂,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初步探索上述两种中药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制差异。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研究方法首先,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和 Web of Science,检索香丹注射剂、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脉络宁注射剂、红花注射剂、苦碟子注射剂、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血塞通注射剂/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血栓通注射剂/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灯盏细辛注射剂、灯盏花素注射剂/注射用灯盏花素、冠心宁注射剂、疏血通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和瓜蒌皮注射剂共计16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其次,采用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Risk of Bias,ROB)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最后,基于频率学派的统计模型,采用STATA 16软件进行所有数据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使用STATA 16软件中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mvMeta软件包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Loop-specific Method来评估直接比较结果和间接比较结果的一致程度;计算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SUCRA),并以数值由大到小预测各治疗措施疗效排序。(2)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首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中医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TCM)收集已筛选出的丹红注射剂(丹参、红花)和脉络宁注射剂(石斛、牛膝、金银花、玄参)的活性成分和靶点,通过人类表型本体(Human Phenotype Ontology,HPO)数据库、Disease connect 数据库、Genecard 数据库和人类孟德尔遗传学(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收集脑梗死相关基因,数据背景设为人类基因(Homo Sapiens)。其次,使用Excel 2010整理上述收集的和筛选的结果,删除重复的靶点。将数据导入STRING工具构建以下网络:①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②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PPI。网络的节点(Node)表示靶点,边(Edge)表示靶点和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Cytoscape软件中Network Analyzer工具计算网络的重要拓扑参数节点度(Degree)和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筛选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核心靶点。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分别对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和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以了解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治疗脑梗死涉及的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s,CC)和 KEGG信号通路。即将上述筛选的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限定物种为人,选择标识为Official-gene-symbol,设定阈值P<0.05,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研究结果(1)网状Meta分析结果将初步检索出21348条相关记录导入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经查重后最终筛选出120篇中文文献。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总体偏低,主要体现在随机序列的生成、分配隐藏和盲法等条目。冠心宁注射剂、瓜蒌皮注射剂和黄芪注射剂的相关研究均不符合纳排标准。除常规治疗外,13种中药注射剂针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指标的疗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脉络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剂+常规治疗>丹红注射剂+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剂+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剂+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剂+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红花注射剂+常规治疗>丹参注射剂+常规治疗;13种中药注射剂针对NIHSS评分指标的疗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栓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脉络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剂+常规治疗>丹红注射剂+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剂+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剂+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红花注射剂+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剂+常规治疗>丹参注射剂+常规治疗。(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鉴于疗效排序均位于前5位的注射剂有脉络宁注射剂、丹红注射剂和血栓通注射剂,而血栓通注射剂与血塞通注射剂有效化学成分相同,不便于区分。因此,本研究选取脉络宁注射剂和丹红注射剂开展机制研究。通过检索TCMSP平台和ETCM平台获得丹红注射剂活性成分339个,基因靶点2479个。通过TCMSP平台和ETCM平台获得脉络宁注射剂活性成分204个,基因靶点1660个。通过检索HPO数据库、Disease-connect数据库、OMIM数据库和Genecard数据库获得脑梗死基因650个。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基因有13个,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基因有38个。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包括12个节点,21条边;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包括34个节点,125条边。两种中药注射剂均可通过肿瘤抑制蛋白(Tumor Protein p53,TP53)、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等核心靶点,纤维蛋白溶解、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一氧化氮介导的信号转导、内皮细胞细胞凋亡负调节、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生物过程,磷脂酰肌醇3’-激酶(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丹红注射剂还可通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 Family E Member 1,SERPINE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等核心靶点,应力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活性氧代谢过程的正调控、死亡结构域受体对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的负性调控等生物过程,MAPK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治疗脑梗死。脉络宁注射剂还可以通过激酶插入结构域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Toll-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等核心靶点,炎症反应、缺氧的细胞反应和白细胞介素-10产生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传导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结论(1)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两个结局指标上比其他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效果好。(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脉络宁注射剂核心靶点拓扑分析结果整体情况优于丹红注射剂。丹红注射剂的活性成分侧重从调控凝血过程、能量代谢调节和保护血脑屏障等途径来治疗脑梗死,重在活血。脉络宁注射剂的活性成分侧重从调控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和通过对血管的功能进行调控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等途径治疗脑梗死,重在活血兼清热。(3)药理学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临床疗效的差异。中医药疗效评价应坚持倡导以疗效为先导的研究策略,可以在临床疗效比较评价确切之后,基于优势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机制研究,以更好地为临床上针对同一疾病的同类竞争药物的选择提供用药参考和依据。
赵君,张允岭,支英杰,赵晖,廖星,于丹丹[4](2019)在《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8个电子数据库及ClinicalTrials临床注册系统,纳入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ACI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 1. 0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研究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总有效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对关键结局指标证据质量和等级推荐进行分级。结果共纳入30项研究,其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Meta分析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RRCSS=1. 28,95%CI (1. 22,1. 34),P <0. 001;RRNIHSS=1. 16,95%CI(1. 07,1. 25),P <0. 03];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优于维脑路通联合常规西药治疗[RR=1. 36,95%CI (1. 26,1. 45),P <0. 001]。在死亡率方面,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在14天(急性期)的死亡率低于常规西药治疗[RR=0. 31,95%CI (0. 10,0. 93),P=0. 04]。GRADE系统显示总有效率及死亡率的证据级别为低级别,推荐强度为弱推荐。灯盏花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面部潮红、轻度头晕,患者均耐受,不影响治疗。结论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ACI有一定的疗效,能降低14天死亡率,且不良反应较小。但纳入研究质量不高,尚需更多设计严谨、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强度。
章瑜芳,柯细彤,李宝才,向诚,赵淞[5](2017)在《灯盏细辛注射液与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间接比较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系统比较灯盏细辛注射液(DZXI)和灯盏花素注射液(DZSI)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采用Meta分析和间接比较法(ITC),以复方丹参注射液(FDI)为中介,查找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纳入DZXI或DZSI对比FDI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RCTs文献进行间接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9篇,包括4 180个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DZXI和DZSI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均优于FDI;通过间接比较,DZSI总有效率高于DZXI,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OR=0.634,95%CI=(0.432,0.928),P<0.000 01];而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MD=-1.19,95%CI=(-3.57,1.19),P=0.953];安全性方面,所纳入的研究中DZXI不良反应率为1.14%,主要不良反应为头胀、发热、畏寒等;DZSI无明显不良反应。目前有限的证据表明灯盏花素注射液总有效率和安全性高于灯盏细辛注射液;但由于所纳入的RCT质量不高,全面评估二者的临床作用特点仍需高质量的临床试验。
张丹,李婕,吴嘉瑞,方杰,刘施,张冰[6](2016)在《基于Meta分析的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数据库19792016年的文献,全面搜集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ACI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资料并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累计2 459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灯盏花素注射剂,临床总有效率显着提高(RR=1.28,95%CI:1.171.39,P<0.000 01)。此外,灯盏花素注射剂还可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且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灯盏花素注射剂对ACI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于婧姝[7](2014)在《栽培灯盏花理化质量控制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灯盏花来源于菊科植物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Mazz.)。春、秋二季采挖,晾干。具有活血通络止痛,祛风散寒的功效。本论文对栽培灯盏花进行了系统的薄层色谱鉴别、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分析、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痕量测定等理化质量控制指标的研究。建立了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栽培灯盏花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建立了痕量元素测定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拟定的方法准确可行。根据研究结果对栽培和野生灯盏花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栽培灯盏花的有效成分含量高于野生品,杂质、重金属含量低于野生品。由于现行国家标准中没有栽培灯盏花质量标准,本论文在以上研究结果基础上起草了栽培灯盏花质量标准草案,为实际生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现行国家标准中没有栽培灯盏花的质量标准,本论文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起草了栽培灯盏花质量标准草案。2.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灯盏细辛”项下方法进行评价,发现不能真实反映栽培灯盏花的质量。本论文通过研究优选出最佳方法,应用该方法对栽培和野生灯盏花进行了评价。3.本论文首次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灯盏花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进行了研究。
马丽虹,赵广,李可建[8](2014)在《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明确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证据,检验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方法: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评价研究质量,应用Meta-分析等方法合并统计相关数据,应用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分别定性、定量检验统计结果的稳定性,获得相对可靠的临床疗效证据。结果:疏血通注射液、银杏叶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蚓激酶、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单味水蛭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均有效,且其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临床疗效证据相对充分,血瘀生风作为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机认识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翟文瑜[9](2014)在《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研究近况》文中研究表明长久以来中药因传统剂型的限制,在急症的救治方面存在弱势。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剂被开发研制,使中药在急救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目前临床应用于急性脑梗塞的中药静脉注射剂种类繁多,疗效确切,并在本病的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根据近3年来相关文献研究,对中药针剂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研究近况进行总结。
马彬[10](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二、云南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12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12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灯盏花制剂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证据及真实世界用药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缺血性脑卒中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一、缺血性脑卒中定义、发病机制、流行病学 |
二、缺血脑卒中危险因素 |
三、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进展 |
第二节 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认识 |
第三节 灯盏细辛及灯盏家族相关研究进展 |
一、灯盏细辛成分及药理研究 |
二、灯盏家族药理学研究现况 |
三、灯盏花制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
四、灯盏花制剂治疗相关高危因素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灯盏花制剂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纳入排除标准 |
二、文献检索和筛选 |
三、数据提取 |
四、方法学和报告质量评价 |
五、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结果 |
一、文献检索结果 |
二、纳入系统评价的基本特征 |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四、相关疾病及结局指标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一、灯盏花制剂的疗效与安全性证据总结 |
二、灯盏花制剂系统评价的质量 |
三、研究局限性 |
第四节 结论 |
第三章 灯盏花制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纳入和排除标准 |
二、文献检索、筛选与数据提取 |
三、方法学质量评价 |
四、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结果 |
一、文献检索结果 |
二、文献基本特征 |
三、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四、网状Meta分析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一、研究背景探讨 |
二、不同灯盏花制剂疗效对比的结果总结 |
三、研究优势、不足与未来启示 |
第四节 结论 |
第四章 灯盏生脉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META分析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纳入和排除标准 |
二、文献检索、筛选与数据提取 |
三、方法学质量评价 |
四、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结果 |
一、文献筛选结果 |
二、文献基本特征 |
三、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四、Meta分析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主要结果总结 |
二、优势及不足 |
三、未来研究启示 |
第四节 结论 |
第五章 一项关于灯盏生脉胶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群特征及用药因素分析的描述性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步骤与方法 |
一、数据采集 |
二、数据清理 |
三、数据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病例筛选及纳入情况 |
二、两组资料分析 |
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灯盏生脉胶囊使用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一、真实世界灯盏生脉胶囊用药特征总结 |
二、真实世界灯盏生脉胶囊用药因素分析 |
三、不足与局限性 |
第五节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2)灯盏花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偏倚风险评价 |
1.5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 |
2.2 基本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 |
2.3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3.1 有效率 |
2.3.2 神经功能缺损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3.3 Meta回归结果 |
3 讨论 |
(3)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论文整体框架概述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基于复杂网络理念的研究方法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概述 |
综述二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概述 |
第二部分 基于两种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1.1 网状Meta分析 |
2.1.2 网络药理学 |
2.2 研究方法 |
2.2.1 网状Meta分析 |
2.2.2 网络药理学 |
3 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4.1.1 文献检索结果 |
4.1.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4.1.3 证据网络图 |
4.1.4 不一致性检验 |
4.1.5 治疗结果排序 |
4.2 网络药理学结果 |
4.2.1 药物成分及药物、疾病靶点信息 |
4.2.2 核心靶点分析 |
4.2.3 GO功能富集分析 |
4.2.4 KEGG通路分析 |
5 讨论 |
5.1 研究结果总结 |
5.2 网状Meta分析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之间的关联 |
5.3 研究局限性 |
6 结论 |
7 创新点与展望 |
7.1 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检索策略 |
附录二 纳入120篇文献题录 |
附录三 纳入120篇文献的基本特征 |
附录四 13种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效率和NIHSS评分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 |
(4)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管理 |
1.5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1.6 证据质量及推荐等级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2.4 疗效分析 |
2.4.1 总有效率 |
2.4.2 死亡率 |
2.4.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2.4.4 不良反应 |
2.5 发表偏倚分析 |
2.6 结局指标的GRADE评价及推荐强度 |
3 讨论 |
(6)基于Meta分析的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3 排除标准 |
1.4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评价的研究质量 |
2.4 临床疗效分析 |
2.4.1 临床总有效率 |
2.4.2 敏感性分析 |
2.4.3 文献发表偏倚评价 |
2.5 血液流变学指标 |
2.6 安全性 |
3 讨论 |
(7)栽培灯盏花理化质量控制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灯盏花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实验方法 |
1.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灯盏花的 HPLC 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研究 |
2.1 灯盏花的 HPLC 含量测定 |
2.2 栽培灯盏花的 HPLC 指纹图谱研究 |
第三章 灯盏花的痕量元素测定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灯盏花水分、灰分、浸出物测定 |
4.1 水分的测定 |
4.2 总灰分的测定 |
4.3 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
4.4 浸出物的测定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质量标准草案 |
5.3 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检索 |
1.2选择标准 |
1.2.1纳入标准 |
1.2.2排除标准 |
1.3选择方法 |
1.4分组、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
1.5统计分析方法 |
1.6效应指标 |
2 结果 |
2.1选择结果 |
2.2纳入研究概述 |
2.3纳入研究质量 |
2.4统计结果 |
2.4.1总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2.4.2敏感性分析 |
2.4.3失效安全数 |
3 讨论 |
3.1临床疗效分析 |
3.2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3.3循证检验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 |
(9)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活血化瘀类 |
1.1 血塞通注射液 |
1.2 丹红注射液 |
1.3 疏血通注射液 |
1.4 灯盏花素 |
2 醒脑开窍类 |
2.1 醒脑静注射液 |
2.2 清开灵注射液 |
3 扶正类 |
3.1 脉络宁注射液 |
3.2 黄芪注射液 |
4 小结 |
(10)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材料与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
2.1 研究背景 |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2.2 研究内容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技术路线图 |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2.3.3 文献筛选流程 |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2.3.5 质量控制措施 |
2.4 结果 |
2.4.1 文献检索结果 |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
2.5 讨论 |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4 研究的局限性 |
2.6 结论 |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3.2 研究内容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技术路线图 |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3.3.3 文献筛选流程 |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3.3.5 质量控制措施 |
3.4 结果 |
3.4.1 文献检索结果 |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
3.5 讨论 |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4 研究的局限性 |
3.6 结论 |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
4.1 研究背景 |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4.2 研究内容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技术路线图 |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4.3.3 文献筛选流程 |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4.3.5 质量控制措施 |
4.4 结果 |
4.4.1 文献检索结果 |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
4.5 讨论 |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4 研究的局限性 |
4.6 结论 |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内容 |
5.3 对象与方法 |
5.3.1 研究对象 |
5.3.2 调查方法 |
5.3.3 技术路线 |
5.3.4 统计分析 |
5.3.5 质量控制措施 |
5.4 结果 |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
5.5 讨论 |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
5.5.4 研究的局限性 |
5.6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云南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12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灯盏花制剂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证据及真实世界用药因素分析[D]. 廖映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灯盏花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网状Meta分析[J]. 廖映迪,倪小佳,葛龙,刘博,林嘉辉,张昌林,蔡业峰.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1(02)
- [3]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D]. 于丹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赵君,张允岭,支英杰,赵晖,廖星,于丹丹. 中医杂志, 2019(02)
- [5]灯盏细辛注射液与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间接比较的Meta分析[J]. 章瑜芳,柯细彤,李宝才,向诚,赵淞. 中国中药杂志, 2017(06)
- [6]基于Meta分析的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评价研究[J]. 张丹,李婕,吴嘉瑞,方杰,刘施,张冰.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6(12)
- [7]栽培灯盏花理化质量控制标准研究[D]. 于婧姝. 云南中医学院, 2014(01)
- [8]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J]. 马丽虹,赵广,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2)
- [9]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研究近况[J]. 翟文瑜. 中医临床研究, 2014(05)
- [10]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