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粉末保温低温试验研究

真空粉末保温低温试验研究

一、低温下的真空粉末绝热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沈维楞[1](2002)在《采用二氧化碳冷凝真空多层绝热低温液体输送管的设计制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摘录了国内外有关各种低温液体输送管研究发展概况的文献 ;重点论述了真空多层绝热采用二氧化碳冷凝的低温液体输送管设计和制造中的一些关键技术 ,如真空度要求 ,二氧化碳纯度、氢放气量 ;最后介绍了此类低温液体输送管的制造工艺。

吴同文,郭怀东[2](1984)在《我国低温液体贮存汽化设备概况(上)》文中认为全文叙述了我国低温液体贮存汽化设备的概况。本文为全文的上半部分,介绍了我国低温贮槽(容器)的发展过程,对“固定式真空粉末绝热贮槽”的设计计算、材料选择、测量、结构示例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图17,表2,参考文献6。

吴同文,杨磊,刘大群,郭伊成,章慧华[3](1996)在《低温下真空多层绝热材料导热系数的测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低温下真空多层绝热材料导热系数的测试.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各种材料作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由233材料组成的绝热体其绝热性能优于其它材料.因此如何改善和提高多层绝热材料的性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王鹏程[4](2010)在《低温储罐充液后夹层压力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温储罐作为贮存和运输低温液体的设备,在空气分离系统、低温气化站、LNG加气站、调峰站、等低温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因其贮存介质温度远远低于环境温度,低温储罐应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真空绝热型低温储罐作为低温储罐的一大类,其绝热性能主要取决于储罐夹层的真空度。工程实践表明,充液会引起储罐夹层真空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低温储罐的绝热性能。因此,研究低温储罐充液后夹层真空度的变化对评估低温储罐绝热性能有重要的意义。低温储罐充液后内罐由于温度变化产生了冷缩现象,导致夹层空间增大,同时夹层内平均温度降低,夹层吸附剂作用以及夹层气体中水蒸气凝结等,都会促使夹层压力发生变化。因此,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充液后低温储罐内罐的冷缩量,提出了内罐当量长度的概念,进而得出夹层体积变化量计算模型。其次,深入分析了低温储罐的传热过程,在假设表观导热系数的前提下,提出了夹层平均温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夹层吸附机理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低温工况下,低温储罐夹层吸附剂作用导致夹层气体的质量下降,同时,分析了夹层温度降低对夹层水蒸气含量的影响。最后,在考虑充填系数的情况下,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综合分析了充液后夹层的空间体积、平均温度、气体质量的变化,得出了充液后夹层压力的变化规律。根据提出的计算模型,以50m3的真空粉末绝热储罐为例得出充液后夹层压力降低为初始压力的32%,并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充液后低温储罐内罐的冷缩变形、夹层温度的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其模拟结果和理论分析吻合很好。通过研究发现,低温储罐内罐充液后夹层真空度会有一定程度升高,即绝对压力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减了由于夹层漏放气而产生的压力升高的现象,维持了储罐的绝热性能,对低温储罐绝热是有利的。

王春娟[5](2015)在《固定式低温容器应变强化设计与制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应变强化型奥氏体不锈钢制固定式低温储罐为研究对象,对强化技术理论进行研究,并将强化技术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制造中,借鉴本单位按照ASME和EN强化标准完成设计和制造强化型低温储罐的经验,进行应变强化模拟产品的试验和研究,对强化技术和研发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1)本文对应变强化型固定式低温储罐的应用、结构型式、绝热方式进行综述;讨论国内强化技术在低温储罐中的应用,总结国外应变强化技术的发展进程,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对强化容器用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力学性能、许用应力、屈强比和塑性指标等技术指标进行系列试验研究;从强化过程工艺、强化压力载荷、强化作用、最大变形量控制等方面分别对强化技术进行讨论;讨论了室温强化和低温强化两种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从选材、设计、制造、焊接等角度讨论应变强化强化核心技术;对多层缠绕绝热的立式储罐适用特殊强化工艺过程进行讨论;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强化技术应用的难点问题。(3)通过对6mm,8mm,10mm三种不同厚度的S30408(06Cr19Ni10)和1.4301(X5CrNi18-10)两种奥氏体不锈钢材料进行一系列的强化前和强化后的性能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合具体低温储罐设计实例,讨论应变强化低温储罐在设计中的材料选择、设计应力值确定、强度计算,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外壳封头的内压校核计算。(4)对强化型低温储罐绝热性能进行计算讨论,对四种立式低温储罐的支撑结构进行优缺点对比分析,对立式强化储罐八点支撑结构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采用有限元分析手段对强化储罐温度载荷条件下支撑结构的安全性能分析计算,从设计结构和制造过程两方面讨论分析出解决措施;对卧式储罐的支撑进行分析和危险工况下应力计算并提出优化措施。(5)分析讨论应变强化容器制造过程的特殊要求,讨论对容器人孔设置、加强圈结构、夹层管路布局、排水排气结构等结构设计问题的处理。结合实例,探讨强化变形的测量问题。从母材的选用、材料的抗拉强度上限、焊接材料的选用、焊接方法等方面讨论应变强化容器焊接的影响因素,将熔敷金属与母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图表对比。从安全性能、强化变形影响角度,分别讨论了对接接头、接管与壳体焊接D类焊接接头、加强圈拼接接头的焊接接头应采用的结构型式。

李超[6](2011)在《MgB2超导磁共振磁体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MgB2作为发现的新型超导材料,其超导起始转变温度达到39K,是目前发现的临界温度最高的金属化合物。该超导材料具有晶体结构简单、相干长度长、加工制作简单等很多优点,使得该材料在很多方面应用被看好。MgB2一般应用于小型高场磁体的制作,并在国际和国内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结果。2006年,意大利和美国在MgB2超导MRI磁体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很好的说明了MgB2在磁共振应用上的可能性。本文将设计并制作应用于全身的MgB2超导MRI磁体样机。本文对0.6T MgB2高温超导磁体制作技术的理论和试验进行了详细研究。概述了超导磁体设计的一般理论;研究了本课题使用的MgB2带材临界电流性能和力学性能,测试得到短样在20K时临界电流为156A,对带材进行不同负载的拉伸试验,得到了拉拔对带材临界电流的影响;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详细介绍了磁场分析过程,得到了0.6T磁场的分布区域。其次,本文对杜瓦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行了杜瓦壳体设计,对杜瓦壳体的结构进行了加强设计;设计了磁体线圈的悬挂支撑结构,该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电磁力,单根拉杆承受拉力为5558N,并且该装置可以对拉杆长度进行调节;对杜瓦系统的真空进行了讨论,介绍了真空获得设备、真空阀门选择、真空绝热以及真空的测量相关知识;介绍了低温的获得设备-制冷机、本试验采用的真空绝热方法和温度、温差的测量方法。第三,对设计制作的各部件进行组装,进行了真空和低温的试验,介绍了密封胶圈的制作、真空腔体的清理,采用机械泵与扩散泵组成的真空机组获得真空,最低真空度为2.6×10-4Pa,采用液氮预冷与制冷机联合制冷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结果。最终完成了国内第一台0.6TMgB2高温超导磁共振磁体样机。

刘霄[7](2019)在《玻璃纤维纸放气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材料的放气是导致低温绝热容器夹层真空恶化的主要因素,准确测试绝热材料放气速率,掌握其放气规律及预处理工艺是研究材料对真空环境影响的基础,对真空寿命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国标GB/T31480-2015,采用静态升压法测得某玻璃纤维纸放气速率为1.25′10-9 Pa×m3/(s×g),并与不同测试方式下测得的放气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某玻璃纤维纸在不同抽真空时间和不同真空压力下的放气速率,发现材料的放气速率不仅与抽真空时间有关,还与抽真空时材料所处的真空压力有关,在同一真空压力下不同测试方式得到的放气速率明显不同。在相同真空压力下测得的放气速率比固定抽真空时间下测得的材料放气速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比抽真空过程中反复开关阀门测得的放气速率,抽真空结束后静置放气过程中测得的放气速率在实际应用中更具参考价值。进一步的,研究了烘烤温度对加速材料放气的影响规律。材料放气速率随着烘烤温度的提高而加快,而120°C和150°C的加热温度对加速材料放气的效果较为接近。通过对放气成分的分析表明,不同加热温度下测得各气体组分的比例基本不变,主要放气成分为:H2O、N2/CO、H2、CO。本文的研究表明120°C的烘烤温度可以通过较低的加热成本实现良好的除气效果。

刘志盈[8](2013)在《高真空多层低温绝热管道抽真空工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低温技术的发展,低温液体从最早的高端技术的应用逐步向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领域渗透。低温液体适用领域的拓展也带动了低温容器和低温管道的设计及制造向着多元化方向改变。LNG作为新能源而快速的发展也带动了低温设备尤其低温管道的需求。因此低温液体输送管道的良好绝热性能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抽真空技术是低温真空设备的关键工艺,在低温容器上的应用以比较广泛,但对于低温绝热管道的抽真空工艺的改进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低温绝热的方式和绝热材料的选择,分析了高真空多层绝热的传热机理,然后确定了低温绝热管道的设计过程,给出了设计过程中各部分的计算步骤,再对低温绝热管道抽真空工艺以及工艺中的关键步骤作了详细介绍。在试验阶段,本文主要对低温绝热管道抽真空工艺的加热、氮气置换和液氮冷阱吸附三个阶段进行了试验验证,通过对管道的常态和冷态真空度、漏放气速率以及表面温度的数据分析,对改进的低温绝热管道抽真空工艺中的氮气置换阶段进行了试验验证,最终确定最优的低温管道抽真空工艺。

傅伟[9](2019)在《液氧相容性环氧树脂改性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拥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抗疲劳、耐腐蚀、可设计性强等特点的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CF/EP)复合材料在液氢、液氧等超低温环境中的使用受到了极其广泛的重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液氧低温环境下使用,要求CF/EP复合材料具有液氧相容的同时其低温韧性优异。材料的液氧不相容本质是热氧老化过程,提高其阻燃性和热稳定性可改善液氧相容性。目前,研究主要以添加抗氧化剂或引入阻燃基团的方式改性环氧树脂基体,提高复合材料的液氧相容性,但引入的抗氧化剂和阻燃基团大多含有刚性结构通常使树脂基体的韧性降低。为兼顾环氧树脂的低温韧性,在采用阻燃基团改性环氧树脂的同时,向固化剂中引入基团提高韧性,得到兼具液氧相容和低温韧性的环氧树脂体系。对树脂体系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树脂固化物的液氧相容性和韧性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首先,通过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和双酚F环氧树脂的开环反应,制备了含磷阻燃基团的环氧树脂;并通过DSC、TGA、LOI、SEM、以及液氧冲击敏感测试等对以改性环氧树脂/脂环族胺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PCAM)固化物的阻燃性能、液氧相容性以及韧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环氧树脂的红外光谱出现P-O键,P-H键特征峰消失,表明DOPO中的P-H键与环氧基团发生开环反应成功得到含磷环氧树脂;改性树脂含磷量从0增至2%时,其残碳率从4.0%提高为10.3%,极限氧指数LOI值从22.4%提高至27.4%,树脂的热稳定和阻燃性提高;液氧冲击敏感测试结果表明液氧敏感系数(IRS)从6.5%降至0,表明其液氧相容性提高,与热氧老化机理吻合;随着磷含量的增加,室温断裂韧性(KIC)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纯环氧树脂KIC和断裂延伸率分别为为1.58 MPa·m1/2和1.20%,当含磷量为1%时,KIC和断裂延伸率分别为2.12 MPa·m1/2和1.94%,达到最大值,各提高34%和61%,但提高不大,表明环氧体系韧性不足;当温度降至77K时,改性环氧树脂的韧性均下降,随着磷含量的增加,改性树脂的拉伸强度和断裂延伸率均下降,当磷含量为2%的2P/PACM体系断裂延伸率为0.76%,相比于其未改性的环氧树脂F/PACM体系断裂延伸率的1.42%,降低了46%。随着磷含量的增加,改性树脂的液氧相容性得到提高,但韧性稍许下降。其次,为改善环氧树脂的低温韧性,选用1%含磷量的改性环氧树脂为基体,采用丙烯腈与环族胺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PACM)的加成反应,合成了含氰基的脂环族胺。研究表明:改性胺的红外光谱出现C≡N的伸缩振动峰,C=C键特征峰消失,表明丙烯腈中的C=C与氨基成功反应;随着改性胺中氰基数增加,弯曲和拉伸的强度、模量均升高,未改性胺1P/PACM体系的KIC和断裂延伸率分别为2.12 MPa·m1/2和1.94%,当引入1.5个氰基时,1P/PACM1.5体系的KIC和断裂延伸率分别为3.72 MPa·m1/2和5.47%,达到最大值,各增加了182%和60%,韧性提高;PACM分子中氰基增加,β峰发生左移,改性胺中含1.5个氰基时1P/PACM1.5树脂体系77K温度下的断裂延伸率为1.75%,相较于1P/PACM体系77K温度下断裂延伸率的1.27%,提高了38%,低温韧性提高;随着改性胺中氰基数增加,残碳率从7.6%下降至2.6%,极限氧指数LOI从24.1%降为20.4%,表明其热稳定性和阻燃性降低;液氧冲击敏感测试结果显示液氧敏感系数(IRS)从0提高至5%,液氧相容性稍微降低。对比树脂与固化剂均未改性的树脂体系,1P/PACM1.5体系比F/PACM体系的敏感系数IRS小,液氧相容性提高,KIC增加了135%,室温和77K的断裂延伸率分别提高了355%和23%,低温韧性提高。综上数据表明:通过DOPO改性环氧树脂和丙烯腈改性脂环族胺PACM可成功得到兼顾液氧相容和低温韧性的环氧体系。

王戈[10](2005)在《与液氧相容性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研究》文中认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液氧贮箱是航天领域单级入轨、低成本和可重复使用航天飞行器液氧燃料贮箱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在全面综述了国外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液氧贮箱的研究历程和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与液氧相容性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针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液氧贮箱的核心问题-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与液氧的相容性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迅速扭转我国在此研究领域接近空白的局面,奠定我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液氧贮箱的研究基础,为我国未来航天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和保障。论文首先就聚合物材料与液氧不相容现象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了其原因、机理、评价方法等,并由此确定了聚合物材料的选择和改性的方向。研究中采用标准的ABMA型液氧冲击敏感性试验为主,其他新方法为辅的评价体系。在研究影响聚合物液氧冲击敏感性的物理和化学因素时,发现聚合物材料试样表面的凹坑显着增大了试样的液氧冲击敏感性,试样表面的凸起则降低了试样的液氧冲击反应敏感性;聚合物材料试样经过液氧浸泡和高温预氧化后的液氧冲击反应敏感性增大。研究了聚合物的抗氧化性和阻燃性能与其液氧冲击反应敏感性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聚合物材料与液氧相容性的化学实质在于氧化,这种氧化与聚合物在高温空气中的氧化燃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以上结论为液氧相容性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在研究聚合物液氧相容性机理时,发现聚合物材料受到液氧冲击时发生的敏感现象是由于力学冲击在材料表面产生热点,热点区域的急剧温升造成聚合物的热氧降解,释放出可燃性小分子气体与氧气混合后发生点燃引起的。因此,在液氧冲击试验之外,建立了热分析、表面红外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仪器分析方法和聚合物燃烧性能参数测定等辅助手段,由此可以更加科学和全面地表征聚合物与液氧的相容性。经过广泛筛选和实验,确定以环氧氰酸酯共固化体系(EC)作为本文的基础研究体系。其中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共固化体系(EBAC)表现出最好的综合性能。为了进一步改善此体系与液氧的相容性,系统研究了多种改性途径和方法。发现抗氧化改性和阻燃改性均可以明显改善聚合物与液氧的相容性。采用结构调整和添加抗氧化剂的手段对EBAC体系进行抗氧化改性,改性后得到一

二、低温下的真空粉末绝热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温下的真空粉末绝热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采用二氧化碳冷凝真空多层绝热低温液体输送管的设计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有关文献摘录
    1.1 低温液体输送管道的技术探讨[1]
        1.1.1 单相流动和二相流动
        1.1.2 二相流动的阻力
        1.1.3液体输入时的过冷措施
        1.1.4 低温输液管的冷损
    1.2 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液氢、液氧加注真空多层绝热管[2]
    1.3 液氮、液氧低温液体输送管的连接方式的试验研究[3]
    1.4 真空多层绝热采用二氧化碳冷凝真空的探讨[4]
        1.4.1 二氧化碳纯度
        1.4.2 附着二氧化碳霜的构件
        1.4.3 采用二氧化碳冷凝真空对常规真空多层绝热性能的影响
        1.4.4 采用二氧化碳冷凝真空对夹层中吸附剂的要求
        1.4.5 采用二氧化碳冷凝对真空夹层检漏要求的影响
    1.5 低温二氧化碳冷凝绝热试验[5]
        1.5.1 冷凝绝热的作用
        1.5.2 冷凝绝热的原理
        1.5.3 气封结压强与冷凝后真空度的关系
        1.5.4 二氧化碳纯度
        1.5.5 二氧化碳热冲洗次数对绝热性能的影响
    1.6 粉末真空绝热管的试验研究[6]
    1.7 冷凝真空绝热管的试验研究[7]
        1.7.1 绝热方法
        1.7.2 金属放气现象
        1.7.3 管道的使用寿命
        1.7.4 本试验的结论
    1.8 低温流体管道的设计[8]
        1.8.1 预研究
        1.8.2 设计
        (1) 材料的选择和管子的冷缩柔性
        (2) 流体管的支承方法
        (3) 连接方式
        1.8.3 综述
    1.9 一种新型真空绝热低温连接器[9]
        (1) 插拔式:
        (2) 焊接式:
    1.10 液氧、液氮输送管设计选型探讨[10]
2 二氧化碳冷凝多层绝热真空管的一些技术问题
    2.1 多层绝热真空管的真空要求和漏率要求
    2.2 真空度对照表
    2.3 各种低温液体输送管的绝热性能比较
    2.4 液体流速的选定
    2.5 流速范围内的管道输送能力 (见表10)
    2.6 内/外管直径比
        (1) 中国空分设备公司:
        (2) 亨达空分设备配件有限公司:
        (3) 杭氧:
        (4) 四川空分设备厂:
    2.7 真空腔内冷凝气的选择及对二氧化碳纯度的要求
        (1) 国产《食品添加剂液体二氧化碳》标准 (GB 1917-80)
        (2) 国产《工业液体CO2》标准 (GB/T6052-93)
    2.8 输液管在二氧化碳充洗置换后的最终封结压力
    2.9 管内残留气与金属放气量
    2.10 吸附室的选定与要求
    2.11 支承的要求与设置
    2.12 包扎层的作用与要求
    2.13 内管的冷缩及补偿措施
        2.13.1 冷缩系数
        2.13.2 补偿措施
    2.14 氮冲洗和二氧化碳置换的目的和要求
    2.15 所有构件的加热温度与加热时间 (见表13)
    2.16 二氧化碳冷凝多层绝热真空管低温试验
    2.17 充满液氮后, 管外壁测温点的温度与时间变化
3 二氧化碳冷凝多层绝热真空管制造工艺
    3.1 制造前的准备工作及注意点
    3.2 制造
    3.3 抽真空
    3.4 冷试
    3.5 整理

(4)低温储罐充液后夹层压力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概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低温液体贮运的优越性及其贮运技术的发展前景
        1.1.2 低温液体贮运技术特点及其经济性
        1.1.3 低温液体贮运过程中安全性
    1.2 国内外低温容器研究现状综述
        1.2.1 低温容器概述
        1.2.2 低温容器绝热技术
    1.3 课题研究方向及趋势
        1.3.1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3.2 本研究方向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充液后内罐热胀冷缩对储罐夹层压力的影响
    2.1 充液后内罐的热胀冷缩量的理论计算
        2.1.1 理论基础
        2.1.2 冷缩量计算
    2.2 冷缩量对储罐夹层压力的影响
        2.2.1 压力变化的理论分析
        2.2.2 计算模型
        2.2.3 压力变化计算
        2.2.4 实例计算
        2.2.5 夹层体积变化引起珠光砂下降分析
        2.2.6 绝热层体积变化计算分析
    2.3 夹层体积变化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2.3.1 数值模拟
        2.3.2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温储罐夹层温度的变化对压力的影响
    3.1 前言
    3.2 低温储罐传热的理论基础
        3.2.1 夹层空间残余气体分子传热量
        3.2.2 夹层空间辐射传热量
        3.2.3 夹层空间绝热体的热传导
        3.2.4 通过绝热体的综合漏热量
    3.3 低温储罐夹层温度变化的理论计算
        3.3.1 夹层温度变化计算
        3.3.2 夹层环形等温面表面积计算
    3.4 两种夹层温度计算式分析计算
    3.5 夹层温度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3.5.1 基本方程
        3.5.2 边界条件
        3.5.3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吸附、冷凝对夹层压力影响
    4.1 前言
    4.2 吸附对夹层气体含量的影响
        4.2.1 吸附的理论基础
        4.2.2 吸附剂的特性参数
        4.2.3 吸附引起夹层气体含量变化的分析
    4.3 冷凝对夹层气体含量的影响
        4.3.1 湿空气的特性参数
        4.3.2 湿空气典型过程
        4.3.3 冷凝引起夹层水蒸汽含量变化的分析
    4.4 夹层气体质量的变化对压力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分析及编程计算
    5.1 综合因素对储罐夹层压力的影响
    5.2 实例计算
    5.3 软件编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计算程序

(5)固定式低温容器应变强化设计与制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低温能源及装备发展现状简介
    1.2 固定式低温容器
    1.3 国内应变强化技术在低温装备的应用
    1.4 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技术概况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技术研究
    2.1 奥氏体不锈钢材料应变强化的技术基础
    2.2 应变强化技术理论探讨
    2.3 应变强化技术核心
    2.4 多层缠绕绝热立式低温储罐特殊强化过程工艺
    2.5 应变强化工程应用难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变强化型固定式低温容器设计
    3.1 应变强化低温储罐壳体材料的选择
    3.2 材料设计应力值
    3.3 低温储罐直径、高度的确定
    3.4 直径变形率讨论
    3.5 设计压力选取
    3.6 低温储罐壁厚计算和校核
    3.7 储罐外壳的内压校核计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变强化型低温容器传热及支撑结构设计
    4.1 低温储罐传热计算
    4.2 立式低温储罐支撑结构
    4.3 卧式储罐支撑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化制造与结构设计
    5.1 强化容器制造过程
    5.2 人孔结构设置
    5.3 加强圈的设置
    5.4 应变强化容器的焊接
    5.5 焊接接头结构设计
    5.6 二次强化压力计算
    5.7 与制造工艺相关的结构设计
    5.8 低温储罐抽空处理和真空维持
    5.9 容器应变强化后变形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未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MgB2超导磁共振磁体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导及超导电性基本理论
        1.1.1 超导发展简史
        1.1.2 超导电性的基本理论
    1.2 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现状
    1.3 超导与低温技术的发展
    1.4 磁共振成像(MRI)与超导
    1.5 MgB2超导磁体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超导磁体设计
    2.1 超导磁体设计概述
    2.2 超导磁体轭铁设计
    2.3 超导带材性能测试
        2.3.1 带材临界电流性能测试
        2.3.2 带材力学性能测试
    2.4 磁共振磁体的磁场计算
        2.4.1 磁场计算的电磁学理论
        2.4.2 磁体磁场计算
        2.4.3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电磁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导磁体杜瓦设计
    3.1 杜瓦壳体设计
        3.1.1 杜瓦壳尺寸设计
        3.1.2 杜瓦壳体结构加强设计
        3.1.3 杜瓦壳体密封设计
    3.2 悬挂支撑装置的设计
        3.2.1 悬挂装置的结构设计
        3.2.2 结构机械强度分析试验
    3.3 杜瓦真空的实现
        3.3.1 真空的获得-真空泵
        3.3.2 真空度测量方法
        3.3.3 真空阀门的选择
    3.4 低温
        3.4.1 低温的获得-G-M制冷机
        3.4.2 真空绝热
        3.4.3 低温的测量
        3.4.4 温差的测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过程与结果
    4.1 真空试验过程
        4.1.1 真空杜瓦表面清理
        4.1.2 密封胶圈的制作
        4.1.3 真空度的测量
    4.2 试验的降温过程
        4.2.1 液氮预冷降温
        4.2.2 制冷机直接冷却降温
    4.3 磁体系统的组装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与获奖

(7)玻璃纤维纸放气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放气速率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1.2.1 材料放气速率的表示
        1.2.2 不同材料的放气速率
        1.2.3 材料预处理方法
        1.2.4 放气速率测试方法
    1.3 本文的工作内容
2 材料吸附放气理论
    2.1 材料的吸附
        2.1.1 吸附理论
        2.1.2 吸附等温线
    2.2 材料的放气
        2.2.1 放气理论
        2.2.2 放气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绝热材料放气速率测试系统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装置介绍
        3.2.1 进样室
        3.2.2 测试室
        3.2.3 加热装置
        3.2.4 抽真空装置
        3.2.5 真空测量装置
        3.2.6 辅助装置
    3.3 试验步骤
    3.4 本章小结
4 常温下玻璃纤维纸的放气速率测试
    4.1 玻璃纤维纸样品介绍
    4.2 玻璃纤维纸放气速率测试
    4.3 玻璃纤维纸放气速率与抽真空时间的关系
    4.4 不同初始状态下玻璃纤维纸放气速率与抽真空时间的关系
    4.5 不同真空压力下材料的放气速率
    4.6 本章小结
5 烘烤处理对玻璃纤维纸放气的影响
    5.1 加热对玻璃纤维纸放气的影响
    5.2 不同温度下玻璃纤维纸的放气
        5.2.1 不同温度下玻璃纤维纸的放气速率及放气量
        5.2.2 不同温度下玻璃纤维纸的放气成分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高真空多层低温绝热管道抽真空工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低温绝热真空管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低温绝热输送管道绝热方式与传热分析
    2.1 绝热方式
        2.1.1 非真空绝热
        2.1.2 高真空绝热
        2.1.3 真空粉末绝热
        2.1.4 高真空多层绝热
    2.2 绝热形式的比较
        2.2.1 绝热形式的原理和绝热性能
        2.2.2 绝热形式优缺点比较
    2.3 绝热形式的选择
    2.4 真空多层绝热的传热特性
        2.4.1 真空多层绝热中的辐射传热
        2.4.2 真空多层绝热中的气体导热
        2.4.3 真空多层绝热中的固体导热
    2.5 绝热材料
        2.5.1 绝热材料的种类
        2.5.2 绝热材料的热物理性质
    2.6 吸附剂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管道设计
    3.1 设计条件
        3.1.1 设计压力
        3.1.2 设计温度
        3.1.3 载荷条件
        3.1.4 厚度附加量
    3.2 低温管道材料的选择
        3.2.1 内外管材料的选择
        3.2.2 波纹补偿器的选型
    3.3 低温绝热管的结构设计
        3.3.1 支撑结构
        3.3.2 多层绝热结构
        3.3.3 绝热管接头结构
    3.4 低温绝热管道的计算
        3.4.1 低温绝热管的强度计算
        3.4.2 低温绝热管的吸附剂量的计算
        3.4.3 低温绝热管的绝热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真空多层绝热抽真空技术理论
    4.1 抽空过程的微观解释
        4.1.1 压力较高时气体中的质量迁移
        4.1.2 低压下气体的质量迁移
    4.2 吸附理论
        4.2.1 吸附现象
        4.2.2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4.2.3 吸附和脱附速率
    4.3 氮气置换加热工艺在抽真空中的作用分析
        4.3.1 置换作用
        4.3.2 加热和席卷作用
    4.4 冷阱在抽真空中的理论分析
        4.4.1 低温捕集
        4.4.2 冷阱冷凝原理
    4.5 真空多层绝热夹层中的气源
        4.5.1 真空夹层的漏气
        4.5.2 真空夹层中材料的放气
    4.6 真空多层绝热夹层中的抽真空工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真空绝热低温管抽真空工艺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装置
    5.3 加热工艺的试验验证
        5.3.1 试验过程
        5.3.2 试验结果分析
    5.4 氮气置换工艺的试验验证
        5.4.1 试验准备及氮气置换工艺注意事项
        5.4.2 试验过程
        5.4.3 试验结果分析
    5.5 冷阱低温吸附工艺的试验验证
        5.5.1 试验准备
        5.5.2 试验过程
        5.5.3 试验结果分析
    5.6 氮气置换过程中充氮静置时间与抽空时间的比较试验
        5.6.1 试验准备
        5.6.2 试验步骤
        5.6.3 试验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液氧相容性环氧树脂改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复合材料液氧贮箱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复合材料液氧贮箱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复合材料液氧贮箱研究进展
    1.3 材料液氧相容性概述
        1.3.1 液氧相容性定义
        1.3.2 液氧相容性的表征
        1.3.3 液氧相容性理论
    1.4 液氧相容性树脂基体研究
        1.4.1 苯并恶嗪树脂体系
        1.4.2 氰酸酯树脂体系
        1.4.3 环氧树脂体系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案
    2.4 测试与表征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4.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4.3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2.4.4 热重分析(TGA)
        2.4.5 极限氧指数分析(LOI)
        2.4.6 力学性能测试
        2.4.7 液氧冲击敏感测试
        2.4.8 扫描电镜分析(SEM)
第三章 含磷环氧树脂的制备及树脂体系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含磷环氧树脂的制备
        3.2.2 树脂固化物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分析
        3.3.2 固化行为分析
        3.3.3 DSC分析
        3.3.4 DMA分析
        3.3.5 热重分析
        3.3.6 液氧相容性分析
        3.3.7 力学性能分析
        3.3.8 断裂形貌分析
        3.3.9 低温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韧性固化剂的制备及树脂体系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韧性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制备
        4.2.2 树脂固化物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光谱分析
        4.3.2 固化行为分析
        4.3.3 力学性能分析
        4.3.4 断裂形貌分析
        4.3.5 低温性能分析
        4.3.6 DSC分析
        4.3.7 动态力学分析
        4.3.8 热稳定性能分析
        4.3.9 液氧相容性分析
        4.3.10 和纯环氧树脂体系韧性与液氧相容性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10)与液氧相容性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插图
论文表格
第一章 绪论
    1.1 与液氧相容性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背景
        1.1.1 航天飞行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液氧贮箱的迫切要求
        1.1.2 聚合物复合材料液氧贮箱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2 我国进行与液氧相容性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意义
        1.2.1 我国未来航天飞行器对液氧贮箱的要求
        1.2.2 我海军常规潜艇新型动力系统液氧贮箱的要求
        1.2.3 其它工业相关领域的液氧贮箱以及液氧系统的要求
    1.3 材料与液氧相容性概述
    1.4 材料与液氧相容性的评价
        1.4.1 各种点火源的模拟试验
        1.4.2 材料的燃烧试验
        1.4.3 材料与液氧相容性的判定-液氧冲击敏感性试验
    1.5 材料与液氧相容性机理的研究现状
        1.5.1 液氧冲击敏感性的研究
        1.5.2 聚合物与液氧相容性的研究
    1.6 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6.1 本文的选题依据
        1.6.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液氧贮箱的研究思路
        1.6.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计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试样制备
        2.2.1 聚合物基体树脂固化物
        2.2.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2.2.3 液氧机械冲击试样
    2.3 试验设计以及分析测试方法
        2.3.1 液氧冲击敏感性测试
        2.3.2 高压液氧浸泡试验
        2.3.3 氧化性能测试
        2.3.4 燃烧性能测试
        2.3.5 低温热导率的测定
        2.3.6 结构与组成分析
        2.3.7 表面形貌分析
        2.3.8 冷热循环测试
        2.3.9 力学性能测试
        2.3.10 涂层基本性能测试
        2.3.11 凝胶点测定
第三章 聚合物与液氧相容性的机理研究
    3.1 聚合物与液氧不相容的现象
    3.2 影响聚合物与液氧相容性的物理因素
        3.2.1 试样表面
        3.2.2 内部掺杂
    3.3 影响聚合物与液氧相容性的化学因素
        3.3.1 聚合物热氧降解与液氧相容性
        3.3.2 聚合物材料的燃烧性能与液氧相容性
        3.3.3 聚合物材料与液氧相容性的化学实质
    3.4 聚合物的氧化与其液氧相容性
        3.4.1 液氧高压浸泡
        3.4.2 高温预氧化
        3.4.3 氧化与液氧相容性的化学分析
    3.5 聚合物的液氧冲击敏感试验过程讨论
        3.5.1 液氧浸泡预冷阶段
        3.5.2 冲击注热阶段
        3.5.3 聚合物热氧降解阶段
        3.5.4 可燃性气体的温度变化过程
        3.5.5 可燃性气体的点火
        3.5.6 试样的燃烧阶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与液氧相容性聚合物基体研究
    4.1 聚合物体系的选择
        4.1.1 初选体系
        4.1.2 体系筛选
    4.2 基础体系
    4.3 抗氧化改性体系
        4.3.1 化学结构调整
        4.3.2 添加抗氧剂
        4.3.3 改性体系的氧化处理
    4.4 阻燃改性体系
    4.5 综合改性体系
        4.5.1 咪唑对于共固化体系的促进作用
        4.5.2 咪唑的促进作用机理
        4.5.3 综合改性体系反应历程讨论
        4.5.4 综合改性后固化物与液氧的相容性
    4.6 改性树脂的其它性能
        4.6.1 力学性能
        4.6.2 抗冷热冲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与液氧相容性研究
    5.1 复合材料的制备
        5.1.1 聚合物基体与增强纤维的选择
        5.1.2 成型工艺的确定
    5.2 复合材料与液氧的相容性
        5.2.1 聚合物基体和其复合材料与液氧相容性的关系
        5.2.2 复合材料的界面与液氧相容性
        5.2.3 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与液氧相容性
        5.2.4 复合材料的液氧冲击敏感性机理探讨
        5.2.5 复合材料的其它相关性能
    5.3 复合材料表面处理工艺的探讨与尝试
        5.3.1 金属铝涂层
        5.3.2 聚四氟乙烯涂层
        5.3.3 聚三氟氯乙烯涂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四、低温下的真空粉末绝热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用二氧化碳冷凝真空多层绝热低温液体输送管的设计制造[J]. 沈维楞. 深冷技术, 2002(03)
  • [2]我国低温液体贮存汽化设备概况(上)[J]. 吴同文,郭怀东. 深冷技术, 1984(05)
  • [3]低温下真空多层绝热材料导热系数的测试[J]. 吴同文,杨磊,刘大群,郭伊成,章慧华. 低温与超导, 1996(02)
  • [4]低温储罐充液后夹层压力变化规律研究[D]. 王鹏程. 兰州理工大学, 2010(07)
  • [5]固定式低温容器应变强化设计与制造研究[D]. 王春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6]MgB2超导磁共振磁体试验研究[D]. 李超. 东北大学, 2011(05)
  • [7]玻璃纤维纸放气性能的试验研究[D]. 刘霄.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8]高真空多层低温绝热管道抽真空工艺试验研究[D]. 刘志盈.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 [9]液氧相容性环氧树脂改性及性能研究[D]. 傅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10]与液氧相容性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研究[D]. 王戈.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1)

标签:;  ;  ;  ;  ;  

真空粉末保温低温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