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水泡病病毒在空气传播中的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钟金栋[1](2007)在《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猪水泡病(SVD)又名猪传染性水泡病,是由猪水泡病毒(SVDV)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以口和蹄部产生水泡性损伤为特征,其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FMD)极为相似,不容易区别,严重阻碍我国畜牧业和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际兽医局(OIE)将这疫病列为A类传染病。在国际贸易中,多数国家对SVD采取严格的检疫和控制措施已成为一种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VSV)及口蹄疫临床症状相似,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因此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安全和可靠的诊断方法对于猪水泡病、水泡性口炎、口蹄疫的控制和出入境检验检疫至关重要。本研究应用基因克隆、基因表达等技术,对猪水泡病病毒外壳蛋白抗原(VP1)编码基因进行了克隆,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高效表达目的蛋白,应用表达产物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建立了猪水泡病RT-PCR、多重RT-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病毒核酸的鉴别检测,其主要内容和结果为:1.以猪水泡病病毒核酸为模板,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849bp的VP1基因,通过T-A克隆,将VP1基因片段克隆至pMD18-T克隆载体质粒中,构建SVDV VP1基因重组质粒,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确定其基因的正确性。再将片断插入pBAD/Thio TOPO表达载体,经测序鉴定,筛选获得VP1基因正向插入、有正确读码框的阳性克隆,成功构建了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经L-Arabinose诱导表达,可稳定、高效地表达VP1蛋白抗原。SDS-PAGE结果表明,以终浓度为0.002%的L—阿拉伯醛糖进行诱导,5h后表达可达到高峰,表达蛋白为融合蛋白,分子量为47.13kDa,表达产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6%。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诱导的蛋白能与猪水泡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应用该重组抗原建立了检测猪水泡病的间接ELISA方法,以重组的猪水泡病病毒VP1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了以重组VP1蛋白为抗原检测SVDV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根据基因库中的猪水泡病病毒高度保守的序列,设计了与SVDV互补的特异性引物,成功地建立了RT-PCR检测方法,扩增出251bp和366bp特异性条带,本试验能稳定、高效、快速地检测出猪水泡病病毒。通过检测FMDV、VSV、BHK21细胞等,对照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证明该方法可特异性扩增目的基因。对SVDV RNA进行10倍系列稀释后检测,结果SVDV RNA在10-4稀释度时仍能检测到阳性,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3.应用RT-PCR技术,建立了多重PCR同时检测鉴别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方法。根据基因库中的口蹄疫病毒、猪水泡病病毒和水泡性口炎病毒各基因的序列,设计了与FMDV、SVDV、VSV互补的3对特异性引物,对样品中的cDNA模板进行了多重RT-PCR扩增及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同时得到与设计相符合的3条特异性条带,分别为189bp、125bp和300bp。用这3对引物对病毒样品cDNA模板进行多次扩增,均能稳定得到与设计相符合的3条特异性条带。本试验能同时特异、敏感、快速地鉴定FMDV、SVDV和VSV。4.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方法。根据基因库中的SVDV高度保守的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TaqMan探针,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VDV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实时荧光TaqMan RT-PCR可检测到每个反应相当于1×102copies病毒RNA;与FMDV、VSV等其它水泡性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制作的标准曲线中各浓度范围内有极好的线性关系且线性范围宽,相关系数为0.993;与常规的RT-PCR相比较,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重复性好、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等优点。可对样品中微量SVDV进行准确检测,是一种SVDV检测的良好方法。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表达了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应用表达产物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并建立了猪水泡病RT-PCR、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方法。该检测体系对于猪水泡病的预防和控制、出入境检验检疫以及社会公共安全显得至关重要,为我国猪水泡病的诊断和动物检疫提供了技术支撑。
况乾惕[2](1977)在《猪水泡病国外科研动态》文中提出 自1966年10月Nardelli氏等报道了一种临床上与口蹄疫难以区分的猪病在意大利Lombardy地区发生以来,1968年,意大利Brescia市兽疫实验室预备研究所与英国Pirbright动物病毒研究所的工作者,最早描述了该病是由一种肠道病毒引起,而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和水泡疹相区别。嗣后,1971年在香港、1972年以后本病在一些欧洲国家和日本相继出现,因而引起了国际有关部门和许多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和研究单位的深切关注。
江文斌[3](2013)在《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央对“三农”的逐步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鹰潭市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规模得到了扩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逐年的提高,为农民增加收入贡献了力量。本文从鹰潭市畜牧业经济、主要畜禽产品产量、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养殖方式、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七个方面概括了鹰潭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同时阐述了鹰潭市畜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规划。风险分析作为预防消极事态发生的一种工具,在社会事务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对风险因素评估中,利用专家学者的意见,结合现代概率论及数理统计方法,对减少社会经济损失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引入风险分析的概念,为预防动物疫病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动物疫病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 of AnimalDisease)作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防范动物疫病区域性发生、发展及流行,甚至大规模爆发的预防性管理的一种工具,在区域内动物疫病日常管理过程中,起到预报警示的作用,可以为区域内畜牧业的稳步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保障畜产品安全以及人们的公共卫生安全。特别是近些年,动物疫病的严重性及复杂性日益明显,病毒性疫病成为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难题,继发的细菌性疫病给防控工作雪上加霜,养殖场为了预防需要,抗生素滥用引发了公共卫生安全,畜牧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困境,因此,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成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工具。动物疫病风险分析包括动物疫病风险因素的确定、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四个环节,风险评估作为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的基础,其方法有三种:动物疫病风险定性评估,动物疫病风险定量评估,动物疫病风险定性和定量评估。通过对风险因素(病原微生物稳定性,温度、光照、辐射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以往或者周边疫情,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是否到位,日常消毒制度和畜产品流通监督)进行风险评估指标评价,建立了适合当地的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以便能对动物疫病进行综合评定风险水平。本文选择了对七种主要或者重大动物疫病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接近以往的动物疫病流行态势,这对保障鹰潭市畜牧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周玉彪[4](1990)在《家畜病原微生物的空气传播(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概要地介绍了部分家畜病原微生物在非接触性传播中是可以通过空气途径进行传播的以及形成气源性传播的主要方式。同时论述了在实验条件下,温度、电解质、相对湿度、非电离辐射、气源性污染物等各种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对各种空气传播微生物的影响,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经空气途径传播疾病的方法。
杨生海[5](2021)在《口蹄疫灭活抗原稳定性及灭活疫苗效力检验替代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旨在对口蹄疫抗原的稳定特性及去除检测过程中的杂质干扰进行研究,比较分析四种口蹄疫146S抗原含量的检测方法,筛选出易于标准化的146S抗原含量检测方法。检测免疫后猪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与免疫动物的血清抗体检测法及豚鼠免疫攻毒保护试验作比较,筛选出适合本动物效力检验的替代方法。【方法】分别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安捷伦Cary 100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法、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安捷伦1260液相色谱仪定量法、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及ELISA检测法四种检测方法,对口蹄疫灭活抗原中的146S含量进行检测,对四种检测方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4种不同毒株的口蹄疫灭活抗原在50℃条件下裂解一定的时间,将口蹄疫A型抗原和O型抗原各一株分别4℃放置12个月以及反复多次冷冻处理,口蹄疫抗原用全能核酸酶处理,然后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安捷伦1260液相色谱仪定量法检测处理前后的146S抗原含量变化。利用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检测三批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试验苗中的有效抗原146S含量,并用口蹄疫各型抗原ELISA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疫苗中O型和A型的抗原含量,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后猪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IL-10的动态变化,利用液相阻断ELISA的方法检测动物免疫28天后的抗体水平,分别用豚鼠免疫攻毒保护试验和本动物免疫攻毒保护试验的方法检测疫苗的效力(PD50),分析抗原含量和PD50之间、豚鼠免疫攻毒保护试验和本动物免疫攻毒保护试验之间、动物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和PD50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四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数值相关性极显着,呈正相关性。口蹄疫抗原1号株(Asia I型)和口蹄疫抗原2号株(A型)稳定性最强,口蹄疫抗原4号株(O型)稳定性最差。4℃放置12个月后的抗原含量没有变化,而反复多次冷冻处理后的抗原含量降解较多。全能核酸酶处理后的抗原含杂蛋白少。三批猪口蹄疫O型、A型灭活疫苗试验苗每头份疫苗中的146S抗原含量分别为1.08μg、7.48μg、15.63μg。试验猪免疫攻毒保护试验,对FMD/O/MYA98/BY/2010CF3检验用强毒的半数保护剂量(PD50)分别为7.49、11.84、15.59。对FMD/A/GDMM/2013CF2检验用强毒的半数保护剂量分别为7.49、10.81、15.59。豚鼠免疫攻毒保护试验,对FMD/O/MYA98/BY/2010CF3检验用强毒的半数保护剂量(PD50)分别为9.00、9.00、11.84。对FMD/A/GDMM/2013CF2检验用强毒的半数保护剂量分别为7.19、11.84、10.32。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猪,免疫猪血清中的IFN-γ水平显着上升,IL-10水平下降,IL-4水平显着上升。t检验显示,试验动物的抗体效价对数与本动物攻毒保护率(概率单位)存在正相关性(p<0.0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2.436x+1.840,相关系数R2=0.462,相关性较显着。豚鼠攻毒保护率与本动物攻毒保护率存在正相关性(p<0.0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3491x-1.841,相关系数R2=0.4581,相关性较显着。三批试验疫苗中146S含量与攻毒保护率(PD50)存在正相关性(p<0.01),且相关性极显着,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907x+7.186,相关系数R2=0.987。【结论】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安捷伦1260液相色谱仪定量法简便易行,重复性较好,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自动化程度高,快速,重复性好,易于标准化。在50℃条件下,口蹄疫O型抗原稳定性最差,最易发生裂解。口蹄疫抗原或疫苗适合于4℃保存,全能核酸酶能有效去除杂蛋白干扰,提高色谱纯化效率。口蹄疫疫苗免疫后猪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显着,三批试验疫苗中146S含量与本动物攻毒保护率正相关性远大于豚鼠攻毒保护率和抗体效价二者与攻毒保护率的相关性,当每头份疫苗中146S含量大于1μg时,攻毒保护率能达到6个PD50以上,可以考虑将口蹄疫疫苗146S含量检测法作为本动物攻毒实验的效力检验方法的替代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而血清抗体检测法是田间口蹄疫群体免疫效果评价的理想方法。
A.I.Donaldson,谢庆阁[6](1977)在《猪水泡病病毒在空气传播中的稳定性》文中研究指明作者研究了由猪粪浆形成的气溶胶中猪水泡病(SVD)病毒的稳定性。由于有证据认为此病毒曾感染过实验室工作人员,所以也检查了白细胞培养液形成的气溶胶中此种微生物的稳定性。在相对湿度高于55%的条件下游离的以及由室外在微丝(microthreads)上捕获的气溶胶中都发现此病毒是气溶胶稳定的。本文联系流行病学资料和其他研究的试验发现对此结果进行了讨论。
B.B.Mакаров,况乾惕[7](1977)在《猪水泡病的流行病学》文中研究说明 自1972年以来,发表了许多关于一种新的急性接触性猪病流行的报道,该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水泡性综合症,其临床症状与口蹄疫、水泡疹和水泡性口炎类似。本病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1973年1月和4月欧洲口蹄疫防治委员会在罗马召开的及以后的各次会议上和1973年5月在国际兽疫局第41次大会上,对此病都给予了特别的注意。对这种新的猪病,已建议列为单独的一种病,定名为肠道病毒引起的猪水泡病(BBC)。
白兴文[8](2012)在《我国O型泛亚1系口蹄疫病毒表型差异的分子基础》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对3株不同宿主来源的O型泛亚1系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进行了分子变异和表型差异研究。经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2株牛源分离毒(O/NX/CHA/99和O/HK/HB/CHA/99)和2008年1株猪源分离毒(O/ZheJ/CHA/8/2008)划分为PanAsia-1a和PanAsia-1b两个亚系。VP2的136(E-F环)、175位(G-H环)和214位(C-端),VP3的174位(G-H环),VP1的142、152、153位(G-H环)和199位(C-端)为这两个亚系的特征性氨基酸残基位点。BHK-21细胞、乳鼠毒力测定以及蚀斑形成和/或抑制试验结果显示:O/NX/CHA/99的毒力(TCID50=6.625, LD50=7.33)明显低于O/HK/HB/CHA/99(TCID50=7.75, LD50=8.33)和O/ZheJ/CHA/8/2008(TCID50=7.875, LD50=8.5);O/NX/CHA/99呈小而密致的蚀斑,O/HK/HB/CHA/99呈大而浑浊的蚀斑,O/ZheJ/CHA/8/2008呈大而清晰的蚀斑;肝素钠可抑制O/NX/CHA/99的成斑能力,但完全不能抑制O/HK/HB/CHA/99和O/ZheJ/CHA/8/2008的呈斑水平。有趣的是,在CHO-K1细胞上,O/NX/CHA/99和O/HK/HB/CHA/99长斑,肝素钠可以完全抑制它们的成斑能力,而O/ZheJ/CHA/8/2008不长斑。提示O/NX/CHA/99具有与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 HS)受体的高亲和力,O/HK/HB/CHA/99可以利用HS受体,O/ZheJ/CHA/8/2008不能利用HS受体。为了寻找决定O型泛亚1系FMDV蚀斑大小、利用HS受体的关键性氨基酸位点,以改造的不能利用HS受体的FMDV OZK93全长cDNA质粒作为基础骨架,利用定点突变和盒式替换策略,分别构建了12种VP3基因不同的嵌合全长cDNA质粒、3种不同VP1基因的嵌合全长cDNA质粒和22种VP0基因不同的嵌合全长cDNA质粒。经体内转录,分别拯救了9、3、13种VP3、VP1、VP0基因不同的嵌合病毒。BHK-21、CHO-K1和HS缺陷型细胞(pgsA745和pgsB618)的蚀斑形成和/或抑制试验结果显示,1)O/NX/CHA/99VP1基因的嵌合病毒不仅在BHK-21细胞上呈大小迥异的混合斑,肝素钠只能部分抑制其呈斑水平,而且在CHO-K1细胞上长斑,可被肝素钠完全抑制,同时在pgsA745和pgsB618上的成斑能力明显被抑制,说明它能够同时利用整联蛋白和HS受体;VP1基因区段是决定O/NX/CHA/99利用HS受体的功能区域,从序列比对和氨基酸性质推测K83可能是关键性氨基酸。VP2的Q80是决定O/HK/HB/CHA/99利用HS受体的关键性氨基酸。2)VP2的79位为H(碱性)的嵌合基因工程毒与该位点为Y(中性)的嵌合基因工程毒相比,蚀斑趋于变小;136位为E(酸性)的嵌合基因工程毒与该位点为G(中性)的嵌合基因工程毒相比,蚀斑趋于变大。VP4上第8位氨基酸残基S(亲水、极性)→A(疏水、非极性)对病毒与肝素的亲和力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1)猪源O型泛亚1系FMDV不能利用HS受体,而牛源O型泛亚1系FMDV能够利用HS受体;病毒与HS受体的结合效力与其在BHK-21细胞上的蚀斑大小和毒力有关。2)FMDV蚀斑形态差异与其衣壳蛋白上关键性作用位点的氨基酸残基性质改变有关。
孙晓智[9](2007)在《口蹄疫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由于FMDV是单股RNA病毒,有很高的变异能力,其抗原性的变异非常频繁,故给口蹄疫的防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快速准确地诊断FMD对于及时控制扑灭疫情极其重要,因此,FMDV快速检测方法一直都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口蹄疫病毒的检测方法很多,如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这些检测方法虽然为口蹄疫的诊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一些新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还在应运而生,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就是新型的口蹄疫病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之一。本试验从Genebank中获得口蹄疫病毒亚洲Ⅰ型3D区的基因序列,应用MegAlign软件分析其基因序列,根据LAMP引物设计原则,用PrimerExplorer在这些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内、外和环三对引物,建立了快速检测口蹄疫病毒的LAMP检测方法,并进行了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确定;与此同时还对口蹄疫病毒包含上述目标序列的一段基因克隆后插入T载体,以便为所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提供阳性物质,并对此阳性物质进行了LAMP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快速检测口蹄疫病毒的LAMP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敏感性与荧光PCR检测方法一致,能够满足口蹄疫快速检测的需要。
熊谷哲夫,庄德忍[10](1975)在《猪水泡病》文中研究说明 1973年11月至12月间在日本的神奈川、茨城与爱知县发生了与猪口蹄疫相类似的疾病,经检查确诊是由肠病毒引起的猪水泡病。发病经过 1973年11月23日,某兽医在茨城县総和街猪场发现病猪呈现跛行症状,认为患水泡病,并怀疑是口蹄疫,次日向家畜保健卫生所报告。据认为,该病来源是11月11日从神奈川县将蹄部已有病变的成年公猪输入该猪场所致。根据输入前神奈川县绫濑街猪场的调查,有三个县十四个养猪单位发生该病。绫濑街猪场的
二、猪水泡病病毒在空气传播中的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水泡病病毒在空气传播中的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猪水泡病研究进展 |
1.1 SVDV病原学 |
1.1.1 病毒分类与特性 |
1.1.2 基因组结构 |
1.1.3 病毒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1.1.4 SVDV的抗原结构 |
1.2 SVDV流行病学 |
1.2.1 流行与危害 |
1.2.2 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
1.2.3 SVDV的传播 |
1.3 SVDV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1.3.1 动物试验 |
1.3.2 血清抗体检测方法 |
1.3.3 核酸诊断 |
1.4 SVD的控制和预防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策略 |
第二章 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2.2.2 主要试剂配制 |
2.2.3 引物设计 |
2.2.4 技术路线 |
2.2.5 病毒基因组RNA的提取 |
2.2.6 cDNA的反转录 |
2.2.7 SVDV-VP1基因的PCR扩增 |
2.2.8 PCR产物的小量胶回收 |
2.2.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10 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11 重组表达质粒在TOPO10E.coli细胞中的诱导表达 |
2.2.12 SDS-PAGE分析表达蛋白 |
2.2.13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2.14 重组蛋白的小批量生产和纯化 |
2.3 试验结果 |
2.3.1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
2.3.2 SVDV VP1基因的亚克隆及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2.3.3 SVDV核蛋白表达重组质粒的序列分析 |
2.3.4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
2.3.5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3.6 重组基因表达产物的纯化 |
2.4 讨论 |
2.4.1 VP1基因的选择 |
2.4.2 基因表达系统的选择 |
2.4.3 VP1基因表达 |
2.4.4 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三章 猪水泡病检测技术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病毒株、细胞和主要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试剂配制 |
3.2.4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5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2.6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2.7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3.3 结果 |
3.3.1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3.2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3.3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3.4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3.4 讨论 |
3.4.1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4.2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4.3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4.4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风险分析 |
1.2 国内外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
1.2.1 国外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
1.2.2 国内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
2 鹰潭市畜牧业发展概况 |
2.1 鹰潭市 2012 年经济运行情况 |
2.2 鹰潭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
2.2.1 畜牧业经济 |
2.2.2 主要畜产品产量 |
2.2.3 畜产品质量安全 |
2.2.4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
2.2.5 畜禽养殖方式 |
2.2.6 产业化经营水平 |
2.2.7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
2.3 鹰潭市畜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鹰潭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 |
2.4.1 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 |
2.4.2 鹰潭市“十一五”时期畜牧业发展成效 |
2.4.3 目标任务 |
2.4.4 主要工作措施 |
3 鹰潭市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3.1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的内容 |
3.2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的方法 |
3.2.1 动物疫病定性风险评估 |
3.2.2 动物疫病定量风险评估 |
3.2.3 动物疫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 |
3.3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意义评价 |
3.4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
3.4.1 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 |
3.4.2 重要性原则 |
3.4.3 可操作性原则 |
3.4.4 相对稳定原则 |
3.4.5 相对独立原则 |
3.4.6 易于评价原则 |
3.4.7 专家论证与实践验证相结合 |
3.5 风险评估指标 |
3.5.1 动物疫病风险发生的概率(Y) |
3.5.2 目标要素层(X) |
3.6 指标评判标准 |
3.7 综合指标函数表达式 |
4 鹰潭市主要动物疫病及其风险评估 |
4.1 鹰潭市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
4.1.1 潜在致病因子 |
4.1.2 风险因素的确定 |
4.1.3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 |
4.2 口蹄疫及其风险评估 |
4.2.1 口蹄疫 |
4.2.2 口蹄疫的风险评估 |
4.3 猪瘟及其风险评估 |
4.3.1 猪瘟 |
4.3.2 猪瘟的风险评估 |
4.4 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风险分析 |
4.4.1 高致病性禽流感 |
4.4.2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风险评估 |
4.5 非洲猪瘟及其风险分析 |
4.5.1 非洲猪瘟 |
4.5.2 非洲猪瘟的风险评估 |
4.6 新城疫及其风险分析 |
4.6.1 新城疫 |
4.6.2 新城疫的风险评估 |
4.7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其风险评估 |
4.7.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
4.7.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风险评估 |
4.8 猪流行性腹泻及其风险评估 |
4.8.1 猪流行性腹泻 |
4.8.2 猪流行性腹泻的风险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5)口蹄疫灭活抗原稳定性及灭活疫苗效力检验替代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章:综述 |
1.口蹄疫研究概况 |
1.1 口蹄疫的特点及历史分布 |
1.2 口蹄疫的危害 |
1.3 口蹄疫的防制 |
1.4 口蹄疫疫苗生产质量控制技术 |
1.5 口蹄疫灭活疫苗效力检验替代实验研究现状 |
1.5.1 其它试验动物替代法 |
1.5.2 血清学实验替代法 |
1.5.3 疫苗有效抗原含量定量法 |
1.5.3.1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 |
1.5.3.2 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 |
1.5.3.3 补体结合试验 |
1.5.3.4 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定量 |
1.5.3.5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 |
1.5.3.6 分子排阻色谱法 |
1.5.3.7 蛋白层析法 |
1.5.3.8 其他方法 |
1.6 口蹄疫灭活抗原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
1.7 总结和展望 |
2.细胞因子的研究概况 |
第二章 四种检测口蹄疫146S抗原含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
1.前言 |
2.材料 |
2.1 仪器设备 |
2.2 试剂与溶液 |
2.3 口蹄疫抗原 |
3.方法 |
3.1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法 |
3.2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液相色谱仪定量法 |
3.3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 |
3.4 ELISA检测法 |
3.4.1 试剂准备 |
3.4.2 检测步骤 |
3.4.3 结果计算 |
3.5 四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实验 |
3.6 四种检测方法的重复性验证 |
4.结果 |
4.1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法和液相色谱仪定量法各测得30份抗原样品146S含量结果 |
4.2 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法和液相色谱仪定量法测得数据相关性结果 |
4.3 液相色谱仪定量法和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测得数据以及相关性结果 |
4.4 液相色谱仪定量法和ELISA检测法测得数据以及相关性结果 |
4.5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法重复检测同一抗原样品20次结果 |
4.6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液相色谱仪定量法重复检测同一抗原样品50 次结果 |
4.7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检测口蹄疫146S抗原定量分析标准曲线 |
4.8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重复检测同一抗原样品20 次结果 |
4.9 ELISA检测法重复检测同一抗原样品20 次结果 |
5.讨论 |
第三章 口蹄疫抗原稳定性的研究 |
1.前言 |
2.材料 |
2.1 仪器设备 |
2.2 试剂与溶液 |
2.3 口蹄疫抗原 |
3.方法 |
3.1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液相色谱仪定量法 |
3.2 口蹄疫抗原稳定性实验 |
3.3 利用全能核酸酶去除核酸杂质干扰的实验 |
3.4 各型口蹄疫抗原裂解试验 |
4.结果 |
4.1 口蹄疫抗原稳定性实验 |
4.2 全能核酸酶处理前后抗原检测结果 |
4.2.1 液相色谱仪定量法检测的未加全能核酸酶处理的抗原检测图 |
4.2.2 液相色谱仪定量法检测的加全能核酸酶处理后的抗原检测图 |
4.2.3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检测的未加全能核酸酶处理的抗原检测图 |
4.2.4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检测的加全能核酸酶处理后的抗原检测图 |
4.3 四种口蹄疫抗原不同时间段裂解后的样品每毫升抗原146S含量 |
5.讨论 |
第四章 口蹄疫灭活疫苗效力检验替代方法研究 |
1.前言 |
2.材料 |
2.1 仪器设备 |
2.2 试剂与溶液 |
2.3 口蹄疫疫苗 |
2.4 实验动物 |
2.5 实验场所 |
3.方法 |
3.1 疫苗破乳及抗原处理 |
3.2 用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检测疫苗中146S含量 |
3.2.1 色谱流动相配制 |
3.2.2 仪器设定 |
3.2.3 标准曲线绘制 |
3.2.4 结果计算 |
3.3 口蹄疫O型、A型 ELISA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各型抗原有效抗原含量 |
3.3.1 试剂准备 |
3.3.2 检测步骤 |
3.3.3 实验成立条件 |
3.3.4 结果计算 |
3.3.5 注意事项 |
3.4 动物效力检验 |
3.4.1 检验毒种对猪ID_(50)的测定 |
3.4.2 检验毒种对豚鼠ID_(50)的测定 |
3.4.3 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对猪的效力试验 |
3.4.4 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对豚鼠的效力试验 |
3.4.5 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检测免疫后猪的抗体 |
3.4.6 ELISA检测免疫后猪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IL-10 的动态变化 |
4.结果 |
4.1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定量分析标准曲线 |
4.2 口蹄疫疫苗中146S含量色谱图 |
4.3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及口蹄疫 O 型、A 型 ELISA 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的三批试验疫苗中 146S 有效抗原含量 |
4.4 检验毒种对猪ID_(50)的测定结果 |
4.5 检验毒种对豚鼠ID_(50)的测定结果 |
4.6 三批试验疫苗对猪的免疫效力试验(PD_(50)测定)结果 |
4.7 三批试验疫苗对豚鼠的免疫效力试验(PD_(50)测定)结果 |
4.8 免疫后猪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 |
4.8.1 猪血清中IFN-γ检测结果 |
4.8.2 猪血清中IL-10 检测结果 |
4.8.3 猪血清中IL-4 检测结果 |
4.9 疫苗中146S含量与攻毒保护率的相关性分析 |
4.10 猪血清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率的相关性分析 |
4.11 豚鼠攻毒保护率与猪攻毒保护率的相关性分析 |
5.讨论 |
6.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我国O型泛亚1系口蹄疫病毒表型差异的分子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FMDV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 |
1.2.2 FMDV的内在化作用 |
1.2.3 热敏感性 |
1.2.4 耐酸性 |
1.2.5 蚀斑形态差异 |
1.2.6 毒力变异 |
1.2.7 FMDV与DC免疫相关性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我国O型泛亚 1 系FMDV生物学特性鉴定和分子变异研究 |
1.3.2 O型泛亚 1 系FMDV反向遗传学研究 第二章 我国口蹄疫分子流行病学概述 |
摘要 |
2.1 简介 |
2.2 我国FMD发生的历史(1997 年以前) |
2.3 中国大陆、台湾省和香港地区FMD的流行现状(1997 年至今) |
2.3.1 O型 |
2.3.2 Asia 1 型 |
2.3.3 A型 |
2.4 FMDV VP1 基因的分子遗传特性 |
2.5 FMDV基因组型内/型间重组分析 |
2.6 FMDV VP1 衣壳蛋白表面G-H环正选择分析 |
2.7 结语 第三章 我国O型泛亚 1 系FMD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与分析 |
摘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毒株、参考毒株与细胞 |
3.1.2 主要试剂 |
3.1.3 引物 |
3.1.4 总RNA的提取 |
3.1.5 RT-PCR |
3.1.6 目的片段的纯化与序列测定 |
3.1.7 VP1 基因核苷酸序列系统发生树的绘制 |
3.1.8 同源建模 |
3.1.9 毒力测定 |
3.1.10 蚀斑形成和抑制试验 |
3.2 结果 |
3.2.1 RT-PCR扩增结果 |
3.2.2 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 |
3.2.3 系统发生树 |
3.2.4 衣壳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 |
3.2.5 TCID50和LD50 |
3.2.6 蚀斑特性 |
3.3 讨论 第四章 O型泛亚 1 系FMDV VP3 基因嵌合基因工程毒的制备及其表型分析 |
摘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质粒、毒株与细胞 |
4.1.2 载体 |
4.1.3 主要试剂 |
4.1.4 引物 |
4.1.5 FMDV VP3 基因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构建 |
4.1.6 细胞转染及传代 |
4.1.7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 |
4.1.8 蚀斑形成和抑制试验 |
4.2 结果 |
4.2.1 FMDV VP3 基因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鉴定 |
4.2.2 细胞转染结果 |
4.2.3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结果 |
4.2.4 蚀斑形成试验结果 |
4.2.5 蚀斑抑制试验结果 |
4.3 讨论 第五章 O型泛亚 1 系FMDV VP1 基因嵌合基因工程毒的制备及其表型分析 |
摘要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质粒、毒株与细胞 |
5.1.2 参考序列 |
5.1.3 主要试剂 |
5.1.4 引物 |
5.1.5 FMDV VP1 基因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构建 |
5.1.6 转染BHK-21 细胞 |
5.1.7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 |
5.1.8 蚀斑形成试验 |
5.1.9 蚀斑抑制试验 |
5.2 结果 |
5.2.1 FMDV VP1 基因嵌合 5'半长cDNA质粒的鉴定 |
5.2.2 FMDV VP1 基因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鉴定 |
5.2.3 BHK-21 细胞转染结果 |
5.2.4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结果 |
5.2.5 蚀斑形成试验结果 |
5.2.6 蚀斑抑制试验结果 |
5.3 讨论 第六章 O型泛亚 1 系FMDV VP0 基因嵌合基因工程毒的制备及其表型分析 |
摘要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质粒 |
6.1.2 毒株 |
6.1.3 细胞 |
6.1.4 主要试剂 |
6.1.5 引物 |
6.1.6 FMDV VP0 基因嵌合 5'半长cDNA质粒的构建 |
6.1.7 FMDV VP0 基因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构建 |
6.1.8 共转染 |
6.1.9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 |
6.1.10 蚀斑形成和抑制试验 |
6.2 结果 |
6.2.1 FMDV VP0 基因嵌合 5'半长cDNA质粒的鉴定 |
6.2.2 FMDV VP0 基因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鉴定 |
6.2.3 共转染结果 |
6.2.4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结果 |
6.2.5 蚀斑形成和抑制试验结果 |
6.3 讨论 第七章 O型泛亚 1 系FMDV蚀斑形态差异的分子基础研究 |
摘要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质粒 |
7.1.2 毒株 |
7.1.3 细胞 |
7.1.4 主要试剂 |
7.1.5 引物 |
7.1.6 FMDV VP0 基因点突变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构建 |
7.1.7 共转染 |
7.1.8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 |
7.1.9 蚀斑形成和抑制试验 |
7.2 结果 |
7.2.1 FMDV VP0 基因点突变嵌合 5'半长cDNA质粒的鉴定 |
7.2.2 FMDV VP0 基因点突变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鉴定 |
7.2.3 转染BHK-21 细胞结果 |
7.2.4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结果 |
7.2.5 蚀斑试验结果 |
7.3 讨论 第八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
(9)口蹄疫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口蹄疫 |
1.1 口蹄疫概述 |
1.2 口蹄疫病毒特性 |
1.2.1 病毒基因组组成 |
1.2.2 病毒结构 |
1.2.3 病毒感染周期 |
1.3 病毒致病机理 |
1.3.1 毒力因子 |
1.3.2 免疫应答 |
1.3.3 持续感染 |
1.4 口蹄疫流行与爆发 |
1.4.1 世界口蹄疫流行情况 |
1.4.2 发达国家和地区口蹄疫重新爆发 |
1.4.3 2001 年英国口蹄疫爆发与影响 |
1.4.4 2006 年世界口蹄疫流行动态 |
1.5 口蹄疫预防控制 |
1.5.1 现行口蹄疫疫苗 |
1.5.2 新型口蹄疫疫苗 |
1.6 口蹄疫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1.6.1 病原学检测鉴定 |
1.6.2 血清学试验 |
1.6.3 分子生物学试验 |
2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 |
2.1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概述 |
2.1.1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的特点 |
2.1.2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的原理 |
2.1.3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的应用 |
3 本论文研究概述 |
3.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3.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 |
试验一 口蹄疫病毒阳性模板基因的克隆及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来源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1.1.4 培养基的制备 |
1.2 方法 |
1.2.1 总 RNA 的提取 |
1.2.2 引物的设计 |
1.2.3 cDNA 的合成 |
1.2.4 cDNA PCR 扩增及目的基因的纯化 |
1.2.5 确定目的 DNA 与载体的连接比例 |
1.2.6 目的DNA与载体的连接 |
1.2.7 大肠杆菌的转化 |
1.2.8 重组质粒的提取(碱裂解法) |
1.2.9 质粒的PCR鉴定 |
1.2.10 重组质粒测序 |
1.2.11 LAMP 方法检测阳性模板反应条件的建立及优化 |
1.2.12 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后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1.2.13 LAMP检测方法灵敏度的检测 |
1.2.14 LAMP检测方法特异性的检测 |
1.2.15 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 |
2 结果 |
2.1 cDNA PCR 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
2.2 质粒 PCR 鉴定结果 |
2.3 重组质粒序列鉴定结果 |
2.4 LAMP 方法检测阳性模板反应条件的建立及优化结果 |
2.4.1 LAMP 方法检测阳性模板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 |
2.4.2 LAMP 方法检测阳性模板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 |
2.4.3 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后建立的 LAMP 检测方法 |
2.4.4 LAMP方法灵敏度检测结果 |
2.4.5 LAMP方法特异性检测结果 |
2.4.6 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结果 |
3 讨论 |
试验二 RT-LAMP 检测口蹄疫病毒 RNA 方法的建立及条件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灭活) |
1.1.2 主要试剂 |
1.1.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1.2 方法 |
1.2.1 RNA 的提取 |
1.2.2 RT-LAMP检测口蹄疫病毒方法的建立 |
1.2.3 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后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1.2.4 RT-LAMP方法检测口蹄疫病毒特异性试验 |
1.2.5 RT-LAMP 方法检测口蹄疫病毒灵敏度试验 |
1.2.6 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 |
2 结果 |
2.1 RT-LAMP 检测方法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 |
2.1.1 MgSO_2浓度的优化结果 |
2.1.2 Betaine(甜菜碱)浓度的优化结果 |
2.1.3 Bst DNA Polymerase 酶浓度的优化结果 |
2.1.4 dNTP 浓度的优化结果 |
2.1.5 ThermoScript~(TM) Reverse Transcriptase 酶浓度的优化结果 |
2.1.6 引物浓度的优化结果 |
2.2 RT-LAMP 检测方法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 |
2.3 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后建立的RT-LAMP检测方法 |
2.4 RT-LAMP方法灵敏度检测结果 |
2.5 RT-LAMP 方法特异性检测结果 |
2.6 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结果 |
3 讨论 |
试验三 LAMP 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 敏感性的比较及其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主要仪器和耗材 |
1.2 方法 |
1.2.1 引物的设计 |
1.2.2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方法检测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敏感性试验 |
2 结果 |
2.1 实时荧光 PCR 反应灵敏度的检测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猪水泡病病毒在空气传播中的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D]. 钟金栋.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2)
- [2]猪水泡病国外科研动态[J]. 况乾惕.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3]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D]. 江文斌. 江西农业大学, 2013(02)
- [4]家畜病原微生物的空气传播(上)[J]. 周玉彪.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90(01)
- [5]口蹄疫灭活抗原稳定性及灭活疫苗效力检验替代方法的研究[D]. 杨生海.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6]猪水泡病病毒在空气传播中的稳定性[J]. A.I.Donaldson,谢庆阁.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7]猪水泡病的流行病学[J]. B.B.Mакаров,况乾惕.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8]我国O型泛亚1系口蹄疫病毒表型差异的分子基础[D]. 白兴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9]口蹄疫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D]. 孙晓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03)
- [10]猪水泡病[J]. 熊谷哲夫,庄德忍. 国外畜牧科技资料, 19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