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电站自动记录事故时间的简单接线(论文文献综述)
宋维忱,王鸿,贾文皓[1](2021)在《变电站运行管理系统二次防误闭锁自动控制方法》文中指出由于变电站运行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误操事故率较高,且忽略防误闭锁问题,导致变电站运行控制结果不理想,提出一种变电站运行管理系统二次防误闭锁自动控制方法。对不同防误闭锁方法以及控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组建变电站运行管理系统二次防误闭锁逻辑框图和逻辑闭锁模型。结合逻辑闭锁模型,分析顺控闭锁以及电气闭锁两者之间的关联,改善原始变电站运行管理系统的闭锁关系,使微机闭锁关系更加适应现场操作,实现二次防误闭锁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执行效率为99.4%,能够获取较为满意的控制效果。
金公羽[2](2021)在《广域备自投原理及其动作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电力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备用电源自动投入(以下简称备自投)装置对确保地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运的厂站端备自投装置在某些运行方式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多个站串联供电方式下发生故障后无法恢复所有非故障负荷、负荷转移后无法考虑到备用电源侧设备的负载率情况、存在分布式电源接入时备自投动作策略受干扰较大、单一因素可能造成备自投装置误动等等。本文首先针对目前地区电网中广泛使用的厂站端备自投装置,分析其原理及其在多种电网结构及运行方式下存在的局限性,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加适用于区域电网系统的广域备自投方案,并详细分析了其在具体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合理动作策略及其技术原理和功能实现形式。其次,在考虑备用电源侧设备负载率方面,本文分析了传统备自投装置的现状和需求,并进一步提出了以设备载流能力为约束条件的故障恢复策略优化算法,基于该优化算法推出了广域备自投的完整动作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仿真软件编写优化算法的仿真程序,通过对某一区域电网系统实际案例进行仿真,验证了优化算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最后,针对电网系统中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了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对广域备自投功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策略。
宋向征[3](2021)在《智能变电站二次安全措施管控技术在宁夏地区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智能变电站在智能电网的构成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通讯标准较为规范。在智能变电站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的隔离措施有插拔光纤物理隔离、合上检修压板、合上断开出口压板等方法,需要工作人员手工编制用于检修的二次安措票。考虑到宁夏地区大风沙的环境现状,二次检修过程中常常出现插拔卡涩等情况,同时现场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且智能变电站的检修工作量越来越大,传统手工编制二次安措票的方法不能满足智能变电站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典型安全措施语义基础上的安措票自动生成方法,据此设计了一套基于SCD对象模型的二次安措票自动生成系统,并将其运用到了智能变电站的检修实践中。本文研究工作包括:首先,根据行业内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研究了二次安措票在智能变电站中的相关应用场景及典型安措票编制方案,从中提取出智能变电站安措实施的具体操作对象,并基于SCD管控文件系统及配置文件构建了安措对象模型,结合实际二次检修过程,以压板和回路相关联的检修场景作为研究对象,围绕二次安全措施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安措票自动生成方法。实现了智能变电站典型安全措施票的实施对象与操作对象的相互匹配,提高了变电站安措票生成效率低下的问题。其次,针对提出的安措票自动生成方法,以web技术及Node技术为基础,在NW.js结构基础上以C/S模式设计了二次安措票生成系统软件客户端。可以保证在服务器无法运行的情况下客户端的正常使用,同时该系统采用图形化方式表达,将各个设备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压板与回路的相互联系直观呈现,便于现场操作人员使用。同时,针对SCD管控文件系统与所设计的安措票生成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与融合问题进行研究,构建了面向安措票生成系统的数据聚合架构,能够实现基于SCD对象模型的二次安措票自动或准自动生成。本文提出及设计的安措票生成系统与变电站的文件管控系统相关联,打破了变电站不同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数据的统一化管理,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和可推广性。本文设计的系统已应用于宁夏某220kV变电站的二次安全措施中,工程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能够有效适用于智能变电站检修工作场景,可以为工作人员提出指导意见。
王书宇[4](2021)在《肇源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运维优化》文中研究表明
李韦[5](2021)在《500kV智能变电站电气设计》文中提出
沈晓洁[6](2021)在《徐州地区220kV变电站关键设备状态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周婉微[7](2021)在《基于在线监测系统的500千伏智能变电站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康宇先[8](2021)在《智能高压无线核相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相是指用仪表或其他手段核对两端电源或环网供电相位、相序是否相同。电力系统不同电网并网前,变电站或输电线路改造、维修后投入使用前等都需进行三相电路核相,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目前基于广义交流电桥原理的双杆接触式核相器相对成熟,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非接触式核相器也有所发展,但仍存在接触电压高、操作步骤繁琐、核相同步性要求苛刻、检测电压等级单一、抗频率扰动能力差等问题。因此,研究一种非接触式单杆异步智能高压无线核相器,对于作业人员便捷可靠核相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分析四种常见高压核相算法原理及其误差来源,通过对比四者优缺点,结合实际核相需求,改进并提出一种单杆异步核相算法,并针对电网频率波动、硬件零点漂移等问题进行误差修正;对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及平板电容型电场传感器建模仿真,证明电场传感器非接触式感应原理可行并确定核相距离;完成核相器软硬件功能设计与PCB板调试,核相器分为参考端和待测端两部分,参考端用于感应电网参考基准,通过降压限幅、电压跟随、低通滤波、电压比较等电路将基准正弦电压信号转换为同频率方波,实时ASK调制后无线发射,为待测端提供用于核相的参考信号;待测端以STM32F103VET6为主控制器,通过检测核相信号调理电路输出,得到感应电压精密整流后有效值及两波形过零点时间差,实现非接触式带电判断、频率测量、相位核对等功能;完成手机APP智能核相管理平台开发,通过低功耗蓝牙与待测端无线通信,实现核相器开启核相控制及核相结果实时显示存储调用,保障作业人员安全便捷核相。对所设计智能高压无线核相器进行三项试验,即模拟测试试验、低压试验和高压试验。模拟测试试验包括同相输入试验和互补输入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核相器软硬件和手机APP智能核相管理平台设计满足核相要求,同时得到系统固有相位误差;低压试验包括线性度试验和低压核相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平板电容型电场传感器线性度良好,满足非接触式核相要求,实际电网频率波动不会影响核相测量结果,单杆异步核相算法设计合理;高压试验结果显示,针对同一电压等级和不同电压等级核相,核相器频率误差在±0.03Hz以内,相位误差在±2.3°以内,满足核相器频率测量和相位分辨率要求。综上,所设计智能高压无线核相器可实现非接触式单杆异步核相,软硬件及手机APP工作正常,达到预期目的及要求。
李斌[9](2021)在《某县供电公司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供电可靠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城市配网供电线路自动化改造,尤其是县域配电线路自动化系统建设迫在眉睫。配网自动化系统可在限定时间内实现对故障点位置的准确判断和自动隔离,迅速恢复非故障点区域的电力供应,缩短配变停电时长,减少用户因停电造成的损失,进一步提高城市配电供应的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同时,也为供电企业提高了运维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减少了运行维护成本,加快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保障了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因此,对县域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改造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学习参考其他市、县级城市电网建设和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某县级市线路网架现状、一次设备情况、不同区域对供电可靠性不同要求,从方案设计和运行效果两方面对某县供电公司的配网自动化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国内外配网自动化的发展现状、理论研究概况以及系统实施的优点和难度进行了阐述,介绍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以及主要实现方式。其次,本文结合某县级市配网现状,明确了该县配网自动化的改造目标和设计原则,对该县配网自动化的系统架构、主站、配电终端、通信建设等方案进行了设计。重点设计了适合于某县供电公司自动化运行的通信方案,阐述了通信方案的选择和设计。本文最后对该县供电公司建成后的配网自动化系统从数据监测、故障处理、信息推送等功能实现及系统运行效果方面进了展示。结果显示系统运行良好,设计方案满足实际运行需要。
王永华[10](2021)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智能电网运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正处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实施的现代经济体系构建的关键转型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产业结构优化和新动能培育效应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智能电网运营状态如何,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发展理念实施过程中经济转型发展引起的新电能服务需求,新的电能供应需求对原有的智能电网建设提出哪些新的发展方向,电网企业如何更好地提高运营效率以达到满足用户更高质量电能供应的需求?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中国现阶段电网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基础上,识别现阶段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需求特性规律变化,进而提出未来加速智能电网建设和电网企业提升运营效率的优化建议与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也对未来电网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运营效率提供科学参考。基于此,本论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国家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发展目标,立足性能、信息传递速率、环保程度及效益等层面来建立健全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ANP—熵权组合评价模型,对2018年28家省级电网企业智能电网运营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发现:基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为此智能电网在国内的普及程度也呈现出不均衡态势,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智能水平差异明显,前者要略高于后者,因此未来如何更好的挖掘中东部地区电网企业的运营发展潜力,更好地加速其向更高质量的智能电网布局以及提升自身运营绩效是国家智能电网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西部省级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和运营效率,也是中国智能电网建设“补短板”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落后地区通过电网智能发展运营高质量发展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追赶效应”提供契机。(2)根据国家转型发展的典型特征分析,识别未来中国智能电网发展中的主要转变方向,分析其对电网运营状态可能带来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效果。首先,以国家绿色发展转型背景和碳达峰2030、碳中和2060年“双碳目标”约束下的清洁能源替代发展对智能电网企业运营带来的影响效果分析,以分布式电源对电网网架规划带来的影响为典型情景进行了具体分析。其次,选取城市电网智能化发展中网格化发展对电网运营规划布局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选取智能化发展对电网企业运营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提升经济效益提供了方向。结果发现:分布式电源发展将通过电网稳定性、可扩展性、满足灵活性需求等路径对电网运行效果产生影响,采用遗传算法对西北地区分布式电源接入产生的网架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某局域网为样本,通过负荷特性互补、站间互济的配电网规划思路,并利用蚁群算法和分支线组合方法进行优化求解,验证了网格化方法通过精准预测、合理分区和主辅网配合方式,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电能的同时,也提升电网企业的运营绩效水平。(3)根据上述结论,从企业内部运营和外部满足需求两方面提出中国加速智能电网发展和提升运行绩效的优化方向。首先,详细分析现阶段智能电网运营中的投入产出效率,通过国内外对比以及运行状态的多维度比较,识别资产效率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精准化规划、标准化建设、精益化运维等方向下的智能电网企业效益提升路径,以及应用物联网、需求侧响应、自动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交互服务质量,支撑运营效率提升。其次,根据电动汽车和分布式电源等快速发展情景下,电力用户行为的新特点,用电行为改变规律等分析,识别用户行为对电网负荷特性的影响机理,并根据模型测算结论,预判电动汽车对电网负荷的多重直接和间接影响效果,为加速电网布局和提升用电质量提供科学参考。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从安全可靠、信息交互、智能高效、绿色环保和经济效益五个维度构建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构建TOPSIS—ANP—熵权组合评价模型对中国28家省级智能电网企业2018年运营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为识别处当前智能电网企业运营中的“短板”因素和区域进行了详细识别,为后期加快智能电网补短板和优化对策研究提供了依据。(2)通过构建改进遗传算法模型,在增加智能电网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方面有着相当积极的价值与意义。引入考虑分布式电源的网供负荷分析方法,按照蚁群算法和提出的分支线组合求解算法进行自动布线,最终拟定出能够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成本更为低廉的线路投资方案及成本策略,对于网格化优化城市配网规划具有科学的参考意义和价值。(3)以中国现阶段经济转型发展为背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实施过程中对经济系统产生的显着影响为约束条件和发展契机,以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转型中的电网企业智能化发展中的运营状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运营状态评估、经济转型的电网智能化发展的新需求以及运营优化的优化方向等详细分析,提出未来加快中国电网智能化发展布局优化和提升运营绩效水平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实现智能电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二、变电站自动记录事故时间的简单接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电站自动记录事故时间的简单接线(论文提纲范文)
(1)变电站运行管理系统二次防误闭锁自动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自动控制方法 |
2.1 逻辑闭锁框图及模型的组建 |
2.2 变电站运行管理系统二次防误闭锁自动控制 |
3 仿真实验 |
4 结束语 |
(2)广域备自投原理及其动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备自投及广域备自投的原理及实现形式 |
1.2.2 备自投在潮流转移及防止设备过载方面的措施 |
1.2.3 电网分布式电源接入对备自投的影响 |
1.3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2 备自投装置的原理及应用 |
2.1 传统备自投原理 |
2.1.1 进线(或变压器)备自投 |
2.1.2 分段(或桥)备自投 |
2.1.3 站内多进线备自投 |
2.2 传统备自投装置的局限性 |
2.2.1 在恢复负载供电方面的局限性 |
2.2.2 在考虑备用电源侧设备负载率方面的局限性 |
2.2.3 应对分布式电源接入时的局限性 |
2.2.4 在防止单一因素造成误动方面的局限性 |
2.3 广域备自投的原理及应用 |
2.3.1 广域备自投的优势及其动作策略 |
2.3.2 广域备自投的原理及功能实现形式 |
2.4 小结 |
3 考虑设备载流能力约束的广域备自投故障恢复策略优化 |
3.1 备自投装置的现状与需求 |
3.1.1 设备过载的产生及影响 |
3.1.2 传统备自投装置应对设备过载问题的现状 |
3.1.3 广域备自投装置应对设备过载问题的措施 |
3.2 广域备自投故障恢复策略需考虑的主要因素及优选方法 |
3.2.1 设备载流能力约束 |
3.2.2 广域备自投故障恢复策略优选思路及流程 |
3.3 广域备自投故障恢复策略集生成方法 |
3.3.1 网络简化建模 |
3.3.2 广度优先搜索 |
3.4 数值仿真与算例分析 |
3.4.1 数值仿真程序简介 |
3.4.2 失电负荷整体转移算例分析 |
3.4.3 失电负荷分裂转移算例分析 |
3.4.4 失电负荷部分切除后分裂转移算例分析 |
3.5 小结 |
4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广域备自投的影响及处理策略 |
4.1 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及其发展趋势简述 |
4.2 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的影响 |
4.2.1 对配电网保护的影响 |
4.2.2 对广域备自投动作策略的影响 |
4.3 考虑分布式电源接入的广域备自投处理策略 |
4.3.1 传统处理策略 |
4.3.2 广域备自投应对分布式电源接入时的优化策略 |
4.4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智能变电站二次安全措施管控技术在宁夏地区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智能变电站二次安全措施的基本原则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基于保护检修的安措票自动生成方法 |
2.1 引言 |
2.2 安措票自动生成的基本原理 |
2.2.1 典型继电保护安全措施 |
2.2.2 非典型继电保护安全措施 |
2.2.3 与智能变电站配置文件管控系统的结合 |
2.3 基于典型安全措施语义的安措票自动生成模型 |
2.3.1 基于典型安全措施语义的安措票自动生成方法的流程 |
2.3.2 基于典型安全措施语义的安措票自动生成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多源信息聚合的安措票生成系统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SCD对象模型的二次检修安措票生成系统的设计 |
3.3 二次检修安措票生成系统的使用 |
3.3.1 软件登陆及系统设置 |
3.3.2 二次安措票编制及查询 |
3.3.3 云数据下载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应用 |
4.1 引言 |
4.2 工程应用效果 |
4.2.1 典型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效果 |
4.2.2 非典型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效果 |
4.2.3 与智能变电站配置文件管控系统结合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智能高压无线核相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核相技术分类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高压核相算法研究 |
2.1 四种核相算法原理及误差分析 |
2.1.1 过零检测法 |
2.1.2 波形变换法 |
2.1.3 傅里叶变换法 |
2.1.4 相关分析法 |
2.2 单杆异步核相算法原理及误差分析 |
2.2.1 算法原理 |
2.2.2 频率波动影响分析 |
2.2.3 核相误差分析及修正 |
2.3 本章小结 |
3 核相器硬件结构设计 |
3.1 系统框架搭建 |
3.2 电场传感器设计与仿真 |
3.2.1 输电线路电场仿真 |
3.2.2 电场传感器设计 |
3.3 核相器参考端电路设计 |
3.3.1 参考端信号调理电路 |
3.3.2 无线发射电路 |
3.3.3 电源电路 |
3.3.4 LED显示电路 |
3.4 核相器待测端电路设计 |
3.4.1 主控芯片选型 |
3.4.2 无线接收电路 |
3.4.3 核相信号调理电路 |
3.4.4 显示报警电路 |
3.4.5 电池电量检测电路 |
3.4.6 蓝牙通信电路 |
3.5 核相器电磁兼容设计 |
3.6 核相器外壳设计 |
3.6.1 核相器结构布局 |
3.6.2 核相器壳体设计与装配 |
3.7 本章小结 |
4 核相器软件功能设计 |
4.1 下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
4.1.1 核相参考基准检测 |
4.1.2 待核相线路带电判断 |
4.1.3 单杆异步核相 |
4.2 手机APP智能核相管理平台设计 |
4.2.1 手机UI界面 |
4.2.2 蓝牙通信 |
4.2.3 核相数据存储调用 |
4.3 本章小结 |
5 试验与结果分析 |
5.1 模拟测试试验 |
5.1.1 同相输入试验 |
5.1.2 互补输入试验 |
5.2 低压试验及结果分析 |
5.2.1 线性度试验 |
5.2.2 低压核相试验 |
5.3 高压试验及结果分析 |
5.3.1 高压试验平台 |
5.3.2 三相10kV核相试验 |
5.3.3 10kV和35kV核相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某县供电公司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配网自动化及相关理论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
1.2.2 国内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
1.3 配网自动化系统概述 |
1.3.1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 |
1.3.2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组成 |
1.3.3 配网自动化的主要实现方式 |
1.4 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的优点与难点 |
1.4.1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优点 |
1.4.2 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难点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改造目标 |
2.1 主站建设目标 |
2.2 配电终端建设目标 |
2.3 配网通信系统建设目标 |
2.4 本章小结 |
3 某县级市配电网现状分析 |
3.1 某县级市区域概况 |
3.2 配网一次网架现状 |
3.2.1 区域线路概况 |
3.2.2 10 千伏馈线联络接线形式 |
3.3 配网一次设备现状 |
3.3.1 开闭所现状 |
3.3.2 环网柜 |
3.3.3 柱上断路器 |
3.3.4 配电变压器 |
3.3.5 运行及保护方式 |
3.4 配网通信系统现状 |
3.4.1 骨干通信网现状 |
3.4.2 配网通讯网现状 |
3.5 配网管理相关系统应用现状 |
3.5.1 设备(资产)运维精益管理系统 |
3.5.2 国网GIS系统 |
3.5.3 调度EMS系统 |
3.5.4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
3.5.5 营销SG186 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4 配网自动化系统主站方案 |
4.1 系统主站概述 |
4.2 主站模式选配 |
4.3 主站系统架构 |
4.3.1 主站系统架构 |
4.3.2 主站硬件配置 |
4.4 主站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5 馈线自动化及配电终端建设方案 |
5.1 馈线自动化模型概述 |
5.1.1 集中型馈线自动化 |
5.1.2 就地型馈线自动化 |
5.2 馈线自动化建设方案 |
5.2.1 集中型馈线自动化建设方案 |
5.2.2 就地型(电压-时间型)馈线自动化建设方案 |
5.3 配电终端建设方案 |
5.3.1 配电终端建设原则 |
5.3.2 配电终端方案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配网自动化系统通信方案设计 |
6.1 通信系统特点和要求 |
6.2 主要通信方式介绍 |
6.2.1 光纤通信 |
6.2.2 载波通信 |
6.2.3 双绞线通信 |
6.2.4 无线宽带通信 |
6.2.5 无线公网通信(GPRS通信) |
6.3 配网自动化通信方案的选择 |
6.3.1 几种通信方式的比较 |
6.3.2 通信方式的选择 |
6.4 配网自动化通信结构设计 |
6.4.1 主站至变电站通信 |
6.4.2 变电站至配电终端通信 |
6.5 光纤通信方案设计 |
6.5.1 网络结构 |
6.5.2 组网方案 |
6.5.3 变电站OLT设备、SDH设备建设改造方案 |
6.5.4 EPON光通信建设方案 |
6.6 无线接入方案设计 |
6.6.1 基于无线公网VPN技术的通信网建设 |
6.6.2 通信流量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配网自动化系统功能实现及应用 |
7.1 配网自动化功能实现 |
7.1.1 配电线路实时监控功能 |
7.1.2 配电线路故障自动处理 |
7.2 形成智能配电网初步技术体系 |
7.3 建立完善调控一体业务应用体系 |
7.4 建成配电网通信数据网 |
7.5 工程实施前后配电网指标对比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智能电网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网发展运营管理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智能电网的评价研究 |
1.2.3 电能交易(中长期、现货)市场机制 |
1.2.4 跨省跨区输配电定价及监管机制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经济转型及智能电网运营管理相关理论 |
2.1 经济转型发展相关理论 |
2.2 智能电网发展相关理论 |
2.2.1 智能电网含义 |
2.2.2 智能电网发展相关理论 |
2.3 智能电网管理相关理论 |
2.3.1 电网评价相关理论 |
2.3.2 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法的电网优化 |
2.3.3 基于凸优化的电网优化研究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绩效的组合评价研究 |
3.1 智能电网发展评价模型选择 |
3.1.1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过程 |
3.1.2 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过程 |
3.1.3 基于TOPSIS方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
3.2 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智能电网运营评价原则 |
3.2.2 运营绩效评估指标选取 |
3.2.2.1安全可靠指标 |
3.2.2.2 信息互动指标 |
3.2.2.3 高效智能指标 |
3.2.2.4 绿色环保指标 |
3.2.2.5 经济效益指标 |
3.3 基于ANP-熵权-TOPSIS组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 |
3.3.1 权重确定结果 |
3.3.2 26家省级智能电网公司运营效果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经济转型对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的新需求研究 |
4.1 分布式电源并网对电网企业运营产生的影响分析 |
4.1.1 分布式电源种类及发展特点 |
4.1.2 构建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布式电源网络架构规划模型 |
4.1.3 实证结果分析 |
4.2 网格化对城市电网智能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
4.2.1 配电网供电网格化发展态势 |
4.2.2 考虑分布式电源的电网网格化发展规划研究 |
4.2.3 智能电网城市配电网网格化优化算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绩效提升路径优化的方向 |
5.1 基于企业内部资产管理效益分析的运营优化方向分析 |
5.1.1 智能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
5.1.2 数据处理及说明 |
5.1.3 智能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结果 |
5.2 满足用户交互性的智能电网企业运营提升方向 |
5.2.1 影响用户行为关键要素及作用机理 |
5.2.2 电动汽车用户行为关键要素 |
5.2.3 电动汽车充放电负荷模型 |
5.2.4 需求侧响应用户行为关键要素 |
5.2.5 需求侧响应负荷模型 |
5.2.6 算例分析 |
5.2.7 需求侧响应对负荷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升电网企业运营绩效水平优化 |
6.1 通过精准化规划、标准化建设与精益化运维提升智能电网资产效益 |
6.1.1 分布式电源网架优化提升电网运营水平 |
6.1.2 基于网格化建设提升智能电网企业运营效果 |
6.2 建设提升智能电网资产效率与投入产出效益 |
6.3 运维提升智能电网资产效率与投入产出效益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作者简介 |
四、变电站自动记录事故时间的简单接线(论文参考文献)
- [1]变电站运行管理系统二次防误闭锁自动控制方法[J]. 宋维忱,王鸿,贾文皓.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21(07)
- [2]广域备自投原理及其动作策略研究[D]. 金公羽. 浙江大学, 2021
- [3]智能变电站二次安全措施管控技术在宁夏地区的研究及应用[D]. 宋向征.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肇源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运维优化[D]. 王书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5]500kV智能变电站电气设计[D]. 李韦.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6]徐州地区220kV变电站关键设备状态监测技术研究[D]. 沈晓洁.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基于在线监测系统的500千伏智能变电站设计与应用[D]. 周婉微.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8]智能高压无线核相器研究[D]. 康宇先.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某县供电公司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斌. 中北大学, 2021(09)
- [10]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智能电网运营优化研究[D]. 王永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