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路》《信号与系统》试题库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任蕾,周末,薄华,金欣磊[1](2020)在《“信号与系统”课程试题库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随着教考分离的实施和教务部门对试卷重复率的要求,设计开发该课程的试题库十分必要。本文介绍了该课程试题库的设计与实现方法。目前,"信号与系统"课程试题库包括:目录管理、试题录入、试题查找、试题修改、自动组卷和手动组卷等主要功能模块,可以方便地录入试题并进行组卷。截止目前为止,本试题库中已包括453道题目,涵盖了6大类型题型,可满足课程考核的基本需求。今后,还将继续增加试题库的试题数量和类型,对其功能进一步优化。
万书成[2](2020)在《电务实操智能考核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网的规划覆盖面不断的扩大,同时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以及大量高铁新线陆续投入运营。使得具备高水准的施工和维修人员数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当前的需求,所以如何实现有效和高质量的培训是铁路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问题。传统的电务实操培训考核中常常发生器材及配线损坏,引发培训效率低下、培训记录不完整等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套电务实操智能考核系统的设计方案。同时结合利用电务段既有实训基地的配套设备,最终实现智能化培训考核。铁路电务信号专业本身具有专业性强、设备原理复杂、电路逻辑严密等特点,为更好的提高培训效果,使培训系统更贴近实际运营需要。该培训考核平台以智能设置故障为核心,故障范围涵盖了6502电气集中联锁、计算机联锁、列控、CTC、微机监测、ZPW2000以及各种制式型号的转辙机、信号机、轨道电路等设备。同时针对每名职工建立基础资料库,对其培训及考核等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得出个人专长及短板项目,既方便上级领导安排用人,又可以让职工注意加强自身短板的强化练习。目前,该系统已在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春电务段北站实训基地投入使用,历经近几年的使用取得的很好的效果,极大提高了职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雅君[4](2020)在《基于Qt的多波束测深系统显控软件设计实现》文中提出多波束测深系统是一种以声学传感器为主,多种辅助传感器集成使用的精密探测仪器,具有测量精度高、探测效率高、数字化与自动化等特点,适用于海洋地形地貌测绘、港口航道测量、水中目标精细探测等海上工程。显控软件是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核心组成之一,以此为研究背景,在重点研发计划仪器专项(2018YFF01013401)的支持下,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Qt的多波束测深系统显控软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了国内外主流多波束测深显控软件的优点与不足,结合对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设计了一款具有声呐数据接收、处理、声呐硬件控制、实时通道波形、水体剖面与地貌成像等功能的显控软件。其次,通过分析声呐数据在接收、处理过程中产生延迟滞后的原因,基于多线程编程思想,结合本地数据缓存池,合理地将数据的接收和处理划分在不同的线程中;在此基础上运用线程同步机制,实现数据快速高效流通,提高数据接收和处理的效率。在接收数据的同时将数据实时存储至My SQL数据库和本地文件中,并按数据类型进行关联管理,方便用户随时查询调用。再次,依据通道波形、水体与地貌成像的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绘图机制,将数据转发至各显示模块中进行数据解算与优化后,按图像类别使用Qt绘图库和QWT插件实现了通道数据、水体数据与地貌数据的实时可视化,并结合双缓冲绘图技术,提高图像绘制效率。最后,基于Qt框架、QWT插件库等技术,完成了基于Qt的多波束测深系统显控软件的开发。系统测试表明,本文设计的多波束测深系统显控软件能够多样化显示声呐数据,具有效率高、速度快等特点,且移植性良好,达到预期要求。
董晓璇[5](2017)在《基于智能组卷策略在线作业和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信息化成为现代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新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的需求,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是当前的必然趋势。在线作业与考试系统是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托作业与考试这两种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一方面避免传统模式下的作业抄袭现象,实现作业的多样化,提高其参考价值,为教学提供更有意义的指导性策略;另一方面,克服考试命题的主观性,对学生课程内容掌握情况给出客观合理的评价。论文对现有网上作业和考试系统的架构及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现有训练测试平台存在的一些缺陷,结合通信电子电路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和需求,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在线作业和考试系统。学生可利用该平台对通信电路各章节内容进行在线训练,并根据教师要求生成章节作业,同时该系统具有阶段性测验的功能。系统包括登录退出、在线训练、题库管理、作业管理、试卷生成、成绩查询等七个模块。论文在确定模块需求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其设计及实现方法,并对组卷算法进行了研究。构建一个高质量、有特色、层次化的海量题库是在线作业和考试系统开发的重要基础,组卷算法是确保考核体系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关键技术。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现有算法的优缺点后,选择了基于知识点与难度的改进随机算法,并利用php编程实现。对于具有题量小、难度要求低的特点的作业生成具有良好的组卷效果。针对考试组卷题量大、难度要求高,上述算法成功率降低的问题,应用遗传算法进行改善。同时将其运用于阶段性测验,通过提高知识点覆盖率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通过大量组卷实验验证了算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功能测试结果表明,采用Apache+Mysql+PHP开发的在线作业和考试系统,用户界面友好,使用灵活方便,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安全性。通过大量的组卷实验对算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不同的组卷要求,较好地实现了在线作业和考试系统预期的功能,有助于引导学生平时的学习,并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推行教考分离。
蒋平[6](2016)在《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自20世纪末发展至今,已经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当时是受到了网络市场利润的驱使,还是信息技术力量的推动,又或是面临传统课程发展的制度瓶颈,但一路走来可谓是历经艰辛。直到最近几年,MOOC的兴起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期。学术界和舆论媒体同时以铺天盖地广告营销的方式,对网络课程引发的高等教育数字化革命进行广泛宣传,重点介绍网络课程如何激发了在线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赢得了怎样的良好社会声誉,甚至提出网络课程构筑的虚拟大学将会主宰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传统实体大学正在走向衰亡。中美两国政府积极响应MOOC带来的影响力,不仅大规模地发展网络课程,为网络课程开发搭建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合作平台,而且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将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如果继续按照惯常的技术逻辑去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那么注定在研究思路上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因为技术已经成熟到网络课程的在线教学与在线学习可以无限时空,“随心所欲”。从麻省理工学院倡导“知识共享”的理念,提出“公开线上课程”计划,到M0OC平台仍然继续坚守“免费”、“开放”与“共享”原则,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好像不曾改变,但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却越发复杂而多元。其中,“知识转型”理论无可厚非地成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深刻动力。以知识转型为研究视角来分析比较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既源自于教育改革本身与知识转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又是由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植根于知识转型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基本特征反映了知识转型的内在要求。但是,要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比较研究寻求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有力证据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不仅要从已有研究的文献资料中系统性、分类化的概括归纳,找寻出知识转型与网络课程相互作用的初步证据,而且还要辩证地分析技术力量与知识转型哪个要素对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更大。按照“研究基础→事实呈现→理论探索”的研究思路,利用历史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既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及技术影响进行了历史阶段划分,又对知识转型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和提升,建构出新的知识转型理论分析框架。从中分析得出技术逻辑用于解释和指导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具有不适合性,经过一番“理论探索”,最终寻求到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充分证据。以“事实呈现”的方式描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历程及概况不仅是要说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如何走向融合,成为“竞相争艳”的对手和伙伴,而且更是为后续知识转型理论的实践推进提供事实依据。那么,如何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进行具体化比较研究呢?依据“实践考察→问题反思→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从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中考察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和差异性。趋同性特征中出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知识生产数字化明显:推行“项目驱动”式发展路径,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发生着“现代知识”向“后现代知识”性质的转变,“无形学院”的团队合作十分普遍。这种趋同性特征符合知识转型内在制度的要求。差异性特征中受到知识转型外在制度的影响,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政策导向、基本路径、运行机制和价值立场上存在显着区别。这种宏观意义上的“趋同存异”现象及其制度逻辑也同样发生在中美两国较为典型和颇具代表性的在线学习平台发展过程中。以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a、edX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爱课程”和“学堂在线”为个案,进行对比考察分析发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在知识权力控制、知识形态转变、知识协议制定以及组织合作形态等方面存在“趋同性”,而在发展路径、运行机制、权力地位和角色功能上具有显着“差异性”。知识转型理论在实践推进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是新旧“知识生产模式”的交替,还是“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的转变,都一致地表明两种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共存现象”和“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新旧“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在转型过渡时期,同时共存于同一社会,到底选择以哪种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为标准可能难以抉择,必然引起知识世界的混乱状态。另一方面,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建构的社会不可能对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逐渐确立的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表示接受和改变,更有可能遭到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抵制和反抗,从而试图夺回知识控制的主导权,由此导致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过程中诸多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只有当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完全取代原有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并为人们所接受时,这种知识王国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才会自然消失。为此,知识转型的“共存现象”与“相互作用”造成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必然渗入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和运营过程,以连锁反应的形式导致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共同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学习效果不佳,知识市场化引发学术危机,教师难以做出选择以及学分互认和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那么,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如何应对知识转型的变革引发的挑战呢?注重课程平台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实现大学与政府、市场三方利益共赢,培养知识、能力与技术相融合的数字化教师和试点推行SPOC课程平台及教学模式将是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翟佳宇[7](2014)在《基于B/S架构的通用试题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和考试方式已经逐渐暴露出其缺陷,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渐彰显出其优势,试题库系统作为未来现代化教育中的重点,对其设计与建设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公平性以及高效性提供十分有效的手段,能够满足考教分离的基本需求,能够推动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试题库系统的业务流程和需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参考前人在试题库系统建设过程中的经验,研究了试题库系统中的数据关系模型,设计一种合理并且扩展性良好的数据存储方案,针对试题库系统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完善一系列功能点,进而对各部分功能进行结构划分。本系统以支持多学科、多分类的通用试题库系统作为研究目标,以J2EE作为基本规范进行结构设计,以JAVA为主要开发语言进行功能开发。在对典型组卷算法进行分析与比较后,改进了基于遗传算法的组卷算法。本文提出一种完全基于Word文档的试题编制、试题解析与试卷组合的方式,对于试题中的图片、公式等非文字性内容给与了良好的支持,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整套高效、可扩展的通用试题库系统。最后,通过对本系统中组卷算法效果进行分析,证明了本系统组卷时有较高的成功率和组卷效率。该系统能够在各种教育机构教学考试过程中得以实际应用,在提高教学效率以及监控教学水平方面有显着作用。
李秀坤,高明生,孙凤义,宋瑞琳,吴英姿,孟宇[8](2010)在《水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答辩题库建设探析》文中指出本科毕业设计是全面检验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除了要根据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进行分析外,还需要建立一套本科毕业设计答辩综合知识计算机题库,通过利用计算机题库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考核,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王松林,王玉华,吴大正[9](1994)在《《电路》《信号与系统》试题库管理系统》文中认为为使电路、信号与系统这两门课程的考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我们研制出“电路”、“信号与系统”的计算机试题库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灵活多样的组卷方式;良好的用户操作环境;方便新颖的图文编辑系统;考卷图文打印精美,所打印出的考卷不必作任何手工剪贴便可投入实用.软件采用模块化和层次结构进行设计.该系统经过两年多的完善和试用,系统功能齐全,操作方便,性能稳定,运行可靠,成卷速度快,便于扩充.
陈保辉[10](2008)在《网络化数控机床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制造装备的大规模数控化,使企业急需一大批数控编程、数控设备操作以及维修人员,而传统的机床培训设备存在集成度低、培训效率不高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控培训需求,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着重研究一种新型的网络化数控机床培训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首先,本文针对传统数控机床培训设备存在的技术不足,以南京德西数控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数控车床培训平台NNC-R1A为基础,建立了网络化数控机床培训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方案;然后,以模块化设计为指导思想,基于C8051F020和AT89S51单片机,设计了一套由键盘、显示、通信和故障输出等模块组成的故障设置装置;接着,以VB为开发工具,基于人机界面、数据库开发、MSComm通信、Winsock通信、ADO等技术和方法,开发了一套具备网络考核、教学实验、故障设置(消除)、自动(手动)组卷、自动评分、题库更新、成绩分析、成绩打印等功能的数控机床培训软件;最后,利用局域网通信技术和串行通信技术成功将教师机、学生机、故障设置装置以及数控培训平台几块分散的子系统集成起来,完成了网络化数控机床培训系统的产品开发。目前本系统正处于试用阶段,试运行结果表明系统性能稳定、运行效果良好。本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对提高数控机床培训系统的培训效率、促进我国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电路》《信号与系统》试题库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路》《信号与系统》试题库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信号与系统”课程试题库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题库的设计与实现 |
1.1 试题库的总体设计 |
1.2 试题库的实现方法 |
1.3 组卷方法 |
1.3.1 组卷条件 |
1)平均难度范围 |
2)试卷总分 |
3)知识点选择 |
1.3.2 组卷流程设计 |
2 试题库的各功能模块介绍 |
3 结语 |
(2)电务实操智能考核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技术路线 |
2 系统相关基础理论 |
2.1 ADO.NET技术 |
2.2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
2.3 遗传算法技术 |
2.4 光电耦合技术 |
2.5 通信接口协议 |
2.6 本章小结 |
3 培训考核系统的架构设计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1.1 系统设计内容 |
3.1.2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体系架构 |
3.2.1 总体架构 |
3.2.2 逻辑架构 |
3.2.3 硬件结构 |
3.2.4 软件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4 培训考核系统的功能研究 |
4.1 系统功能分析 |
4.1.1 基础管理 |
4.1.2 理论培训 |
4.1.3 技能演练 |
4.1.4 实作考试 |
4.2 系统流程研究 |
4.2.1 实操考核流程 |
4.2.2 模拟盘演练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5 培训考核系统的应用案例 |
5.1 系统典型故障案例 |
5.1.1 6502电路故障案例 |
5.1.2 转辙机故障案例 |
5.1.3 信号机故障案例 |
5.1.4 轨道电路故障案例 |
5.1.5 微机联锁故障案例 |
5.2 系统实作考试案例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基于Qt的多波束测深系统显控软件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多波束测深系统软件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多波束测深系统软件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多波束测深系统软件的发展现状 |
1.3 开发平台选择 |
1.4 论文内容结构安排 |
第2章 多波束测深系统原理及软件总体设计 |
2.1 多波束测深系统原理 |
2.1.1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组成 |
2.1.2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显控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2.1 软件可行性研究与需求分析 |
2.2.2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2.3 软件工作流程设计 |
2.2.4 软件界面设计 |
2.3 Qt开发环境介绍 |
2.3.1 Qt5开发框架 |
2.3.2 信号与槽机制 |
2.3.3 事件和事件过滤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显控软件数据传输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数据传输模块 |
3.1.1 网络通信方式选择 |
3.1.2 数据传输方案设计 |
3.1.3 Qt下TCP通信的实现 |
3.1.4 多线程与本地数据缓存池 |
3.2 数据存储模块 |
3.2.1 数据解析及提取 |
3.2.2 数据库文件存储 |
3.2.3 二进制文件存储 |
3.3 硬件设备状态监控模块 |
3.3.1 系统控制参数协议 |
3.3.2 硬件工作状态显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显控软件数据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QWT类库简介 |
4.2 实时通道数据可视化模块 |
4.3 实时水体数据可视化模块 |
4.3.1 水体数据解算 |
4.3.2 水体数据增强 |
4.3.3 Qt双缓冲绘图技术 |
4.3.4 水体图像绘制 |
4.4 实时地貌数据可视化模块 |
4.4.1 地貌数据解算 |
4.4.2 地貌图像绘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测试 |
5.1 通信功能测试 |
5.2 数据库存取功能测试 |
5.3 显示功能测试 |
5.4 软件整体测试 |
5.4.1 软件实验室测试 |
5.4.2 软件实验测试 |
5.4.3 软件整体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智能组卷策略在线作业和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在线作业与测试系统开发的意义 |
1.2 在线作业与测试系统的现状 |
1.2.1 现存此类系统的特点 |
1.2.2 国内建设的不足 |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与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结构 |
2 系统的需求分析及架构设计 |
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2.1 用户界面需求 |
2.2.2 交互性需求 |
2.2.3 安全性需求 |
2.2.4 系统功能需求 |
2.3 总体架构设计 |
2.4 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
2.4.1 系统开发技术与工具 |
2.4.2 组卷算法 |
2.5 本章小节 |
3 组卷算法在组卷策略中的应用 |
3.1 组卷策略的分析 |
3.1.1 组卷的基本原则 |
3.1.2 衡量试卷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 |
3.1.3 组卷的步骤 |
3.1.4 组卷的数学模型 |
3.2 改进随机组卷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3.2.1 算法选择的依据 |
3.2.2 算法的改进 |
3.2.3 算法实现 |
3.2.4 改进随机算法的应用 |
3.2.5 组卷结果及分析 |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组卷策略 |
3.3.1 选择遗传算法的依据 |
3.3.2 遗传算法组卷的基本步骤 |
3.3.3 算法实现 |
3.3.4 遗传算法的应用 |
3.3.5 组卷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4 在线作业和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1 系统整体功能框架 |
4.1.2 系统界面设计 |
4.2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2.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4.2.2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2.3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2.4 试题库实现 |
4.3 作业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3.1 登录模块 |
4.3.2 在线训练模块 |
4.3.3 在线作业模块 |
4.3.4 作业管理模块 |
4.3.5 题库管理模块 |
4.3.6 成绩管理模块 |
4.3.7 网上答疑模块 |
4.4 考试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4.1 考试子系统的设计 |
4.4.2 功能实现 |
4.5 安全性方案设计与实现 |
4.5.1 防止非法用户和未登录访问 |
4.5.2 防止sql注入 |
4.5.3 数据库加密 |
4.5.4 防止鼠标右键以及快捷键的操作 |
4.6 本章小节 |
5 系统应用测试 |
5.1 测试环境及配置 |
5.2 测试方案与结果 |
5.2.1 用户界面测试 |
5.2.2 功能测试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和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附录 1 |
附录 2 登录模块主要代码 |
附录 3 在线训练模块主要代码 |
附录 4 在线作业主要代码 |
附录 5 题库管理模块主要代码 |
附录 6 网上答疑模块主要代码 |
附录 7 考试子系统主要代码 |
(6)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研究的实践价值 |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知识转型中的演变 |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一、MOOC时代背景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二、MOOC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第三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不可忽视的技术力量 |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
一、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
二、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
第四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知识转型理论支撑 |
第一节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两种不同模式之间的变迁 |
一、“小科学”与“大科学”之间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
二、“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
三、“知识生产模式1”向“知识生产模式2”的转型 |
第二节 知识转型理论界说: 时代背景抑或是思想基础 |
一、“知识型”与“知识转型”内在逻辑理路分析 |
二、“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演变历程 |
三、第三次知识转型引发现代教育领域严重危机 |
四、后现代知识性质转变对教育改革的促进功能 |
第三节 知识转型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相互关系 |
一、“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知识转型”理论关系之辩 |
二、“知识转型”时期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 |
三、“知识转型”理论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内在关系 |
第五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存异 |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 知识转型内在制度指引 |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虚拟的知识形态存在 |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 |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后现代知识观为基础 |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无形学院为合作平台 |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差异性: 知识转型外在制度设计 |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政策导向: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基本路径: 局部探索与全面实施 |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运行机制: 市场调节与政府主导 |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立场: 知识霸权与本土开发 |
第三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案例比较: 知识转型的制度化存在 |
一、美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分析 |
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考察 |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比较研究 |
第六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的挑战: 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 |
一、令人堪忧的通过率: 学习效果不佳背后的“证据” |
二、当课程成为一种商品: 知识市场化引发的学术危机 |
三、积极的参与者或懈怠的旁观者: 教师如何选择 |
四、学分互认与质量评价: 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 |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迎接知识转型的变革 |
一、知识共享的新型组织化图景: 课程平台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
二、知识市场化的矛盾化解: 三重螺旋模式中的利益共谋 |
三、数字化大学教师: 知识、能力与技术的合成者 |
四、MOOC发展中对SPOC的探索: 为提升质量的一种尝试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在知识转型中走向融合 |
二、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构成趋同性与差异性的存在 |
三、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制约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B/S架构的通用试题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试题库的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通用试题库系统创新性与关键技术 |
2.1 难点及创新性分析 |
2.1.1 自动组卷算法 |
2.1.2 非文字类试题内容处理 |
2.1.3 试题文档解析与组合 |
2.2 系统关键技术 |
2.2.1 系统架构分析与技术选型 |
2.2.2 基于STRUTS的MVC架构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用试题库系统整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业务分析 |
3.2.1 系统整体业务流程 |
3.2.2 系统关键业务概述 |
3.3 系统整体架构 |
3.3.1 物理架构设计 |
3.3.2 逻辑架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用试题库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框架搭建 |
4.2 各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系统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4.2.2 系统业务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 主要功能界面设计与实现 |
4.4 组卷效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水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答辩题库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计算机题库建设的优点 |
1. 客观性 |
2. 高效性 |
3. 可靠性 |
4. 激励性 |
5. 经济性 |
6. 开放性 |
二、水声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综合知识题库建设 |
1. 根据教学大纲, 制定考试大纲 |
2. 精选试题, 多方论证 |
3. 试题测验 |
4. 编制软件程序, 输入试题, 建立试题库 |
5. 实践检验计算机题库, 根据实际情况, 补充、完善题库 |
三、水声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综合知识题库建设需注意的问题及特点 |
1. 试题容量要大 |
2. 试题的难度要适度, 各级难度的题量都有一定数量 |
3. 根据答辩情况设置试题重复率 |
4. 软件系统要高效、快捷、易操作 |
5. 题库的管理、使用方便 |
6. 题库的主要功能和创新特色 |
四、结论 |
(10)网络化数控机床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应用前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应用前景 |
1.2 数控机床培训系统及相关技术现状分析 |
1.2.1 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数控教育与培训现状 |
1.2.3 数控机床培训系统的发展现状与不足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
2 网络化数控机床培训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NNC-R1A数控机床培训平台分析 |
2.1.1 组成结构 |
2.1.2 主要功能 |
2.1.3 应用范围 |
2.2 网络化数控机床培训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功能需求 |
2.2.2 信息需求 |
2.2.3 性能需求 |
2.3 网络化数控机床培训系统的总体结构 |
2.3.1 总体网络结构 |
2.3.2 故障设置装置的系统结构 |
2.3.3 培训软件的系统结构 |
2.3.4 可行性分析 |
2.4 网络化数控培训系统的开发环境 |
2.4.1 单片机开发语言与环境 |
2.4.2 培训软件开发语言与环境 |
2.5 本章小结 |
3 故障设置装置设计与开发 |
3.1 单片机的选型及其性能、参数简介 |
3.2 主控制模块设计与开发 |
3.2.1 主控单片机C8051F020初始化问题 |
3.2.2 键盘接口电路设计及开发 |
3.2.3 数码管显示接口电路设计及开发 |
3.2.4 RS-232通信接口电路设计及开发 |
3.2.5 RS-485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及开发 |
3.2.6 故障状态灯接口电路设计与开发 |
3.3 故障点输出模块设计与开发 |
3.4 安装板模块设计 |
3.5 系统电源模块的设计 |
3.5.1 相关问题研究 |
3.5.2 电路设计 |
3.6 单片机系统硬件抗干扰技术 |
3.6.1 常用抗干扰方法 |
3.6.2 PCB抗干扰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4 数控机床培训系统考核软件设计 |
4.1 培训软件的相关开发技术研究 |
4.1.1 数据库开发技术研究 |
4.1.2 VB6.0局域网通信开发技术 |
4.1.3 VB6.0串口通信开发技术 |
4.1.4 人机界面设计技术研究 |
4.2 教师机考核软件子系统设计 |
4.2.1 功能模块设计与划分 |
4.2.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2.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2.4 各模块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4.2.5 主要工作流程设计 |
4.3 学生机考核软件子系统设计 |
4.3.1 功能模块设计与划分 |
4.3.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3.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3.4 各模块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4.3.5 主要工作流程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集成调试与运行评价 |
5.1 调试网络 |
5.2 运行环境 |
5.3 调试与运行评价 |
5.3.1 基本功能调试 |
5.3.2 教学演示功能调试 |
5.3.3 网络考核功能调试 |
5.4 调试小结 |
5.4.1 关于故障设置装置调试方法的思考和小结 |
5.4.2 关于培训软件调试与错误处理方法的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电路》《信号与系统》试题库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信号与系统”课程试题库的设计与实现[J]. 任蕾,周末,薄华,金欣磊.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0(04)
- [2]电务实操智能考核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万书成.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基于Qt的多波束测深系统显控软件设计实现[D]. 王雅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5]基于智能组卷策略在线作业和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董晓璇. 东华大学, 2017(05)
- [6]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D]. 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7]基于B/S架构的通用试题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翟佳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8]水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答辩题库建设探析[J]. 李秀坤,高明生,孙凤义,宋瑞琳,吴英姿,孟宇.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6)
- [9]《电路》《信号与系统》试题库管理系统[J]. 王松林,王玉华,吴大正. 电子科技杂志, 1994(01)
- [10]网络化数控机床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陈保辉.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