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号通脉散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娟[1](2021)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中医证素的分布和变化特点,分析证素辨证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实践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围血管科住院,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年龄在40~80岁,成功进行腔内治疗的连续入院患者124例。参照《证素辨证学》、《中医外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制定量表,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四诊信息、手术过程,在术前、术后、术后1月、术后3月分别记录进行证素辨证,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本研究连续纳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围血管科经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24例(131条肢体),年龄40~80岁,男性81例(65.3%),女性43例(46.0%),70岁以上人群65例(52.4%),糖尿病95例(76.6%),严重肢体缺血105例(80.2%),合并足溃疡或坏疽83例(63.4%)。治疗方法包括药涂球囊68例(51.9%),支架植入47例(35.9%),减容37例(28.2%),单纯球囊扩张20例(15.3%)。所有患肢均成功开通至少1条直达足部的直接血流。(2)腔内治疗前证素的分布特点术前证素的分布依次是血瘀(91例,73.4%)>肾(51例,41.1%)>毒(49例,39.5%)>气虚(46 例,37.1%)>气滞(33 例,26.6%)>阴虚(31 例,25.0%)>湿(30例,24.2%)>肝(29例,23.4%)>脾(27例,21.8%)。复合病性证素的分布依次是三证素组合(48例,38.7%)>两证素组合(40例,32.3%)>四证素组合(20例,16.1%)>单证素(13例,10.5%)>五证素及以上组合(3例,2.4%),辨证以虚实夹杂为主(60例,48.4%),以气虚血瘀最多见(10例,8.1%)。阳虚与术后靶血管再干预等终点事件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3.188+2.746 X11(P<0.05)。(3)腔内治疗后证素的变化特点实性病性证素在术后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整体下降,以血瘀最为常见。与术前比较,热、毒在术后3月明显下降(P<0.05);血瘀在术后明显下降(P<0.01),术后3月与术后比较明显下降(P<0.05);气滞在术后明显下降(P<0.05),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湿在术后随访期间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虚性病性证素在术后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整体增加,以气虚最为常见,其次是阴虚。与术前比较,气虚、血虚在术后1月明显增加(P<0.05);阴虚、阳虚在术后随访期间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腔内治疗对病位证素的影响较小,其中最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肾。与术前比较,脾在术后3月明显增加(P<0.01);心、肾在随访期间有增加的趋势,肝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复合病性证素的分布变化中,术前以三证素组合居多(48例,38.7%);术后以单证素居多(38例,30.9%);术后1月、术后3月均以两证素组合最为多见,术后1月44例(44.9%),术后3月46例(52.9%),以气阴两虚最多见。与术前比较,单证素在术后明显增加(P<0.01),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后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证素组合在术后3月明显增加(P<0.01),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后比较明显增加(P<0.05);三证素组合在术后明显降低(P<0.05),术后1月与术前、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与术后、术后1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四证素组合在术后3月明显降低(P<0.05);五证素及以上组合在术后随访期间虽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以血瘀最常见,气虚、血瘀贯穿始终;(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辨证以虚实夹杂多见,腔内治疗术前以实为主,术后以虚为主,术后复合证素减少;(3)腔内治疗对病位证素无明显影响;(4)阳虚与术后靶血管再干预等终点事件相关。
王赛,白明,苗明三[2](2021)在《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物模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病症特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并建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标准,总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造模对象、模型优缺点。分析其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吻合度,总结发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物模型与西医临床病症吻合度较高,与中医寒湿阻络证和热毒伤阴证吻合度较高,与湿热毒盛证和气血两虚证吻合度较低,没有与血脉淤阻证相吻合的动物模型。患肢病变程度、病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黏度、红细胞沉降率)为最常检测指标。现阶段相对于大量临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例报道,实验研究相对薄弱,建立合理的模型判断量化标准,复制与中医证候吻合度更高的动物模型是日后的研究重点。
吴多香[3](2020)在《活血解毒汤干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自拟活血解毒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湿热下注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提供具有显着疗效且值得临床推广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选定2018年02月至2020年0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选取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临床观察对象共30例,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化,奇数归入治疗组,偶数归入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活血解毒汤的中药汤剂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3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项指标及临床症状,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通过观察临床主要症状体征(疼痛程度、皮肤色泽、皮肤温度、跛行距离等),ABI,经皮氧分压和CRP治疗前后的变化来评价活血解毒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21天的临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评分上,治疗组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且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优;治疗后两组患者ABI均有改善,且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能改善肢体供血,但改善效果不明显,且两组无显着差异;治疗后对照组的经皮氧分压和CRP改善程度不及治疗组,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指征均正常。结论:1.活血解毒汤在临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具有显着疗效,其在改善临床症状、侧支循环供血和抑制炎症反应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2.在运用活血解毒汤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证实活血解毒汤安全可靠。
张荳[4](2020)在《壁虎烘制工艺及烘制品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壁虎为壁虎科动物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 Guenther.)、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 Dumeril.et Bibron.)或蹼趾壁虎(Gekko subpalmatus Guenther.)的干燥全体,又名守宫、天龙等。气味咸、寒,有小毒。壁虎炮制历史悠久,其在历代本草中的炮制方法包括净制、切制、炒制、焙制、酒炙等。现代研究认为壁虎是一味非常重要的抗癌动物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壁虎的药用价值被不断的开发利用,并且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壁虎并未收载入我国历代药典,2020年版药典亦未见收录,部分省市级炮制规范中规定了炮制方法,但仅为炮制术语的描述,缺少具体的炮制工艺参数和量化指标,导致壁虎炮制品质量不稳定,临床用药不安全。因此本文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和多元统计方法结合的手段,对壁虎炮制工艺进行研究,优选出壁虎的烘制最佳工艺,并且制定壁虎的质量评价标准,探究烘制前后的物质基础变化,以期为壁虎的临床合理药用提供参考。研究目的优选壁虎蛋白质、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优选壁虎的最佳烘制工艺并且探讨壁虎烘制过程中影响较大的指标。对壁虎烘制前后HPLC指纹图谱和紫外指纹图谱进行研究,建立壁虎烘制品的指纹图谱。探究烘制前后检测指标的变化趋势,制订烘制壁虎的质量评价草案。探讨壁虎烘制前后的抗肿瘤作用。研究方法1.蛋白质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在单因素提取试验的基础上,以pH、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为自变量,蛋白质提取含量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中药壁虎中水溶性蛋白的超声提取工艺。2.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在单因素提取试验的基础上,以醇沉浓度、醇沉时间、提取时间和料液比为自变量,多糖提取含量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中药壁虎中多糖的超声提取工艺。3.多指标主成分分析法对壁虎烘制工艺的优化研究。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壁虎烘制温度、铺药厚度、烘制时间三个因素进行研究,以外观指标(硬度,粘附性,咀嚼性,色差值)、常规检查项目(水分含量,水溶性浸出物)、物质基础(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粗脂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综合得分,优选出壁虎烘制的最佳工艺,分析对烘制影响较大的指标。4.壁虎烘制品指纹图谱的建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10批壁虎生品和烘制品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比较烘制前后壁虎样品的差异。并且通过紫外指纹图谱对壁虎生品与烘制品进行分类识别。5.壁虎烘制前后指标性成分的比较研究。对10批壁虎生品和烘制品的水分含量、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粗脂含量、色差值进行测定,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差异的比较,并对壁虎烘制品进行质量评价。6.研究壁虎烘制前后的抗肿瘤作用。采用MTT法对比烘制前后壁虎中蛋白质与多糖对HepG2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1.利用单因素考察与响应曲面法结合的方式对壁虎水溶性蛋白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得到的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70,提取时间84min,pH 14,此工艺条件下壁虎水溶性蛋白质含量为272.92mg·g-1。验证结果表明响应曲面方法得到的回归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良好,可以很好预测壁虎蛋白质含量。2.利用单因素考察与响应曲面法结合的方式对壁虎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得到的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60,提取时间80min,醇沉浓度为80%,此工艺条件下壁虎水溶性多糖含量为1.4305 mg·g-1。验证结果表明响应曲面方法得到的回归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良好,可以很好预测壁虎多糖含量。3.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壁虎烘制工艺进行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1个指标性成分进行研究,最终提取出4个主成分因子,计算主成分综合得分,结果得出壁虎的最佳烘制工艺为温度100℃,时间70 min,铺药厚度3 cm,三个因素对壁虎烘制工艺影响的主次顺序为烘制温度>烘制时间>烘制厚度,对壁虎烘制工艺影响较大的指标为色泽、水溶性蛋白质、粗脂含量和质地。4.建立了壁虎生品与烘制品的指纹图谱,对不同来源壁虎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生品相似度在0.643~0.969之间,烘制品相似度在0.614~0.976,烘制后壁虎的质量并没有趋于一致。对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壁虎样品烘制前后仍然被聚为一类。对紫外指纹图谱得到的数据进行二阶求导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可以明显将壁虎生品与烘制品区分。5.对壁虎烘制品进行质量评价,水分:烘制后平均值为1.5249%,上浮20%,暂拟定烘制壁虎水分含量不得超过2%;水溶性浸出物:烘制后平均值为6.4094%,下浮20%,暂拟定烘制壁虎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不少于5%;灰分:烘制后平均值为15.3930%,上浮20%,暂拟定烘制壁虎灰分含量不得超过18%;粗脂:烘制后平均值为20.4752%,上浮20%,暂拟定烘制壁虎粗脂含量不得超过25%;蛋白质含量:烘制后平均值为150.7688 mg·g-1,下浮20%,暂拟定烘制壁虎蛋白质含量不少于120mg·g-1;多糖含量:烘制后平均值为2.1570 mg·g-1,下浮20%,暂拟定烘制壁虎多糖含量不少于1.7 mg·g-1。6.壁虎生品与烘制品中蛋白质和多糖均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但烘制前后抑瘤率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及意义优化得到的壁虎蛋白质提取工艺准确可靠,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优化得到的壁虎多糖提取工艺准确可靠,可以进行多糖含量的测定。对多项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优选的壁虎最优烘制工艺科学可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在单一波长处建立的指纹图谱无法识别生品与烘制品,但通过紫外指纹图谱全波长分析可以进行识别,说明烘制使壁虎内在质量发生变化,但在特定单一波长处无法将其鉴别,该方法为鉴别壁虎生品和烘制品提供了依据。通过对烘制前后多指标成分数据的分析,制订出壁虎烘制品的评价草案。虽然烘制前后的壁虎抗肿瘤活性没有显着性差异,但烘制壁虎具有质地酥脆,腥味降低,易于吞服的优点。综上所述,本实验利用现代科学分析仪器与多元数理统计方法,对烘制壁虎进行系统研究,将壁虎的传统炮制术语通过实验室方法转化为炮制工艺参数,并且制订了烘制品的质量评价指标,以期为壁虎的炮制方法与现代应用提供参考。
陈红,王维,李枋霏,刘绍永[5](2018)在《低剂量阿司匹林、红藤联合脉通散外敷治疗肝癌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低剂量阿司匹林、红藤联合脉通散外敷治疗肝癌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肝癌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75 mg/次,1次/d,连续治疗1个月)和红藤汤中药配方颗粒保留灌肠(200 ml/次,1次/晚,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脉通散外敷治疗(每日贴服1次,6~8 h/次,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患肢周径、凝血指标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髌骨上、下缘15 cm周径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均降低,试验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均升高,试验组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低剂量阿司匹林、红藤联合脉通散外敷治疗肝癌下肢静脉血栓效果显着,能显着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高。
王娜[6](2018)在《芩矾汤溻渍治疗臁疮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芩矾汤外用溻渍治疗臁疮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臁疮病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医院的臁疮患者,共计60例。其中治疗组病例30例,给予外用经验方芩矾汤溻渍治疗;对照组病例30例,给予常规外科清创换药治疗。同时,两组患者均予辅助基础治疗方案,即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药物静脉输注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直至疮面完全愈合,观察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患者总体肢体的疮面愈合疗效、愈合程度、愈合时间、白细胞变化、用药前后中医单项症状、外用皮肤刺激、用药安全性、远期复发率。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肝肾功能等变化,观察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布、工作性质、治疗前病因、疮面面积、治疗前中医单项症候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疮面愈合疗效比较: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两组经统计学分析,P=0.018<0.05,愈合疗效治疗组高于对照组。3两组疮面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最短愈合时间为10天,最长愈合时间为60天,平均愈合时间为44.50天;对照组最短愈合时间为15天,最长愈合时间为98天,平均愈合时间为66.50天。经统计学(秩和检验)分析,P<0.05,治疗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的愈合时间。4疮面愈合程度比较: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30例,一级疮面10例,二级疮面18例,三级疮面2例,四级疮面0例;对照组30例,一级疮面5例,二级疮面16例,三级疮面6例,四级疮面3例,P=0.018<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5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在“脓性分泌物、腐肉”与对照组差异明显,总体显示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在“渗出液、周边红肿”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相当。6安全性比较:两组一般体检项目前后变化不显着,在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方面做出的具体数据统计分析后显示,P>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7整体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可靠。结论臁疮病程长,经久不愈,芩矾汤溻渍治疗臁疮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6.67%,并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说明芩矾汤溻渍治疗能加速臁疮疮面愈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臁疮的相对安全、有效方法。
曾德创,邹才华,李近都,梁烨,罗仕官,陈宏明,唐习强,李天资[7](2016)在《石斛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炎症细胞因子变化的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铁皮石斛处方辅助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的临床效果和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与效果。方法选取TAO患者62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单纯用西药药物治疗,治疗组用铁皮石斛处方加西药药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效果和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6.8%,对照组临床有效率93.5%,两组临床有效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553,P=0.758);治疗组治疗前IL-6、IL-8和TNF-α水平分别为(4.25±2.71)ng/L、(826.0±97.3)ng/L和(4.62±2.32)ng/L,治疗后分别为(1.33±0.61)ng/L、(231.7±76.0)ng/L和(1.74±0.54)ng/L。对照组治疗前为(4.18±2.35)ng/L、(852.4±84.5)ng/L和(4.43±2.16)ng/L,治疗后为(3.57±2.16)ng/L、(619.8±73.4)ng/L和(3.97±1.61)ng/L。两组治疗前血清IL-6、IL-8和TNFα平均值高,治疗后两组患者IL-6、IL-8和TNF-α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IL-8平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治疗组对患者免疫损伤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铁皮石斛处方辅助治疗TAO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炎症细胞因子功能紊乱的效果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为提高临床疗效奠定基础。
金萌,公鑫,唐乾利,薛东方[8](2016)在《中药自拟脉通散外敷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96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自拟脉通散外敷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原则,96例TAO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脉通散外敷。观测两组治疗前后足背动脉及腘动脉的管腔内径、血流量及血流峰值速度,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P<0.05),两组治疗后动脉管径、血流量、血流峰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拟脉通散外敷能有效治疗TAO,值得临床推广。
刘培宏[9](2015)在《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7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8.82%。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确切,对改善其病情具有积极的意义。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王雁彬,李廷荃,化金凤[10](2014)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研究论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药方面治疗的近况,包括中医辨证、医家特色治疗、专方验方、单味中药、中医外治疗法等。指出中医药治疗TAO的优势与欠缺之处。
二、2号通脉散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号通脉散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论文提纲范文)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病因 |
2.2 发病机制 |
3 治疗 |
3.1 一般治疗 |
3.2 腔内治疗 |
3.2.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和(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stentsf PTAS) |
3.2.2 药涂球襄(drug-coated balloon,DCB) |
3.2.3 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 DES) |
3.2.4 生物可吸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 BVS) |
3.2.5 减容 |
3.2.6 腔内治疗的局限性 |
3.3 中医药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辨证研究进展 |
1 传统中医对脱疽的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辨证 |
3.1 发展历程 |
3.2 证素辨证 |
4 辨证治疗 |
4.1 名医经验 |
4.2 指南共识 |
4.3 临床辨证 |
4.4 数理统计 |
4.5 微观辨证 |
5 中医辨证与腔内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证素辨证标准 |
1.2.4 症状评分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治疗方法 |
1.8 观察项目 |
1.9 质量控制和数据管理 |
1.10 统计学方法 |
1.11 医学伦理声明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的频数分析 |
2.1.1 性别、年龄分布 |
2.1.2 既往史及相关发病因素 |
2.2 病变特点及手术情况 |
2.2.1 病变分级 |
2.2.2 造影及手术情况 |
2.3 术后随访情况 |
2.3.1 终点事件及脱落病例 |
2.3.2 临床疗效 |
2.4 腔内治疗前证素分布 |
2.4.1 术前实性病性证素分布 |
2.4.2 术前虚性病性证素分布 |
2.4.3 术前病位证素分布 |
2.4.4 术前病性证素组合分布 |
2.5 腔内治疗后证素的分布变化 |
2.5.1 实性病性证素的分布变化 |
2.5.2 虚性病性证素的分布变化 |
2.5.3 病位证素的分布变化 |
2.5.4 病性证素组合的分布变化 |
2.6 证素与终点事件的相关分析 |
3 讨论 |
3.1 般资料分析 |
3.1.1 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 |
3.1.2 病变特点分析 |
3.1.3 手术过程分析 |
3.2 证素的分布及变化特点 |
3.2.1 证素诊断标准的确定 |
3.2.2 血瘀是ASO的主要证素 |
3.2.3 气虚、血瘀贯穿ASO疾病始终 |
3.2.4 ASO辨证以虚实夹杂多见,术前以实为主,术后以虚为主 |
3.2.5 ASO腔内治疗术后复合证素减少 |
3.2.6 ASO与肾关系密切,腔内治疗对病位证素无明显影响 |
3.2.7 阳虚与术后靶血管再干预等终点事件相关 |
4 结语 |
4.1 结论 |
4.2 问题与展望 |
4.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物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TAO的病因病机 |
1.1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2 TAO的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3 TAO模型分析 |
4 讨论 |
(3)活血解毒汤干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祖国传统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各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理论认识 |
1.2 中医各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病机的论述 |
1.3 中医各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
2.现代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现状 |
2.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机制 |
2.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 |
3.展望 |
临床研究 |
1.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临床症状分期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中医分型标准 |
2.病例选择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3.病例资料 |
3.1 两组患者病程对比 |
3.2 两组患者年龄对比 |
3.3 两组患者下肢动脉血管超声闭塞程度对比 |
4.治疗方法 |
4.1 基础治疗 |
4.2 对照组 |
4.3 治疗组 |
4.4 治疗周期 |
5.观察指标 |
5.1 疗效指标 |
5.2 安全性指标 |
6.疗效判定标准 |
6.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6.2 临床安全性判定标准 |
7.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
1.1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对比 |
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
1.3 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对比 |
1.4 治疗前后经皮氧分压对比 |
1.5 治疗前后CRP对比 |
2.安全性指标评价 |
讨论 |
1.本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2.研究用药分析 |
2.1 丹参川芎嗪药理研究分析 |
2.2 前列地尔药理研究分析 |
2.3 活血解毒汤的方义及现代药理研究 |
3.疗效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4.不足及展望 |
4.1 不足 |
4.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壁虎烘制工艺及烘制品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壁虎历代炮制方法 |
1.1 壁虎古代炮制沿革 |
1.2 壁虎现代炮制规范 |
2 壁虎的有效成分研究概况 |
2.1 蛋白质与多肽类化合物 |
2.2 多糖类化合物 |
2.3 其它成分 |
3 壁虎的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
3.1 抗肿瘤作用 |
3.2 平喘作用 |
3.3 抗血栓形成和改善组织血液供应作用 |
3.4 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作用 |
3.5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
3.6 毒副作用 |
4 壁虎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
4.1 治疗肿瘤 |
4.2 治疗口腔溃疡和窦道 |
4.3 治疗结核 |
4.4 治疗乳腺增生 |
4.5 治疗动脉硬化闭塞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5 壁虎的炮制工艺研究概况 |
6 壁虎的质量评价研究概况 |
7 总结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壁虎的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
第一节 响应曲面法优化壁虎中蛋白质提取工艺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第二节 响应曲面法优化壁虎中多糖提取工艺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壁虎的烘制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第三章 壁虎烘制前后的指纹图谱研究 |
第一节 壁虎烘制前后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第二节 壁虎烘制前后的紫外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烘制壁虎质量评价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水分测定 |
2.2 水溶性浸出物测定 |
2.3 灰分测定 |
2.4 粗脂测定 |
2.5 蛋白质测定 |
2.6 多糖测定 |
2.7 色度值测定 |
3 总结与讨论 |
4 烘制壁虎质量评价草案 |
第五章 壁虎烘制前后抗肿瘤作用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低剂量阿司匹林、红藤联合脉通散外敷治疗肝癌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试验组 |
1.3 疗效判断与指标观察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患肢周径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6)芩矾汤溻渍治疗臁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剔除、脱落标准 |
1.1.6 治疗方案 |
1.1.7 观察指标 |
1.1.8 评价标准 |
1.1.9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临床资料与分析 |
1.2.2 疮面愈合疗效比较 |
1.2.3 疮面愈合程度比较 |
1.2.4 疮面愈合时间比较 |
1.2.5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1.2.6 皮肤刺激 |
1.2.7 白细胞数变化 |
1.2.8 安全性评价及后期回访 |
1.2.9 病例分析 |
1.3 讨论 |
1.3.1 经验方芩矾汤的理论基础 |
1.3.2 相关药物分析 |
1.3.3 问题与展望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2.1 近现代中西医对臁疮的认识 |
2.2 中医对臁疮的病因病机认识 |
2.2.1 传统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2.2 中医典籍对臁疮病因病机记载 |
2.2.3 近现代医家对臁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对臁疮的治疗方法 |
2.4 西医对臁疮病因病机认识 |
2.5 静脉功能试验 |
2.6 常规临床辅助检查 |
2.7 西医对臁疮的治疗 |
2.8 中西医结合疗法 |
2.9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经验方芩矾汤治疗臁疮病临床观察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石斛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炎症细胞因子变化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检测方法 |
1.5 疗效判断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石斛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临床效果与对照组比较 |
2.2 石斛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IL-6、IL-8和TNF-α平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
3 讨论 |
(10)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辨证 |
2 医家特色 |
3 专方验方 |
4 单味中药 |
5 外治法 |
5.1 中药外洗 |
5.2 中药外敷 |
5.3 针灸治疗 |
5.4 穴位埋植药线疗法 |
6 小结与展望 |
四、2号通脉散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论文参考文献)
-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D]. 李志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物模型分析[J]. 王赛,白明,苗明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08)
- [3]活血解毒汤干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观察[D]. 吴多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壁虎烘制工艺及烘制品质量评价研究[D]. 张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低剂量阿司匹林、红藤联合脉通散外敷治疗肝癌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可能机制[J]. 陈红,王维,李枋霏,刘绍永.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08)
- [6]芩矾汤溻渍治疗臁疮的临床观察[D]. 王娜.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7]石斛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炎症细胞因子变化的观察[J]. 曾德创,邹才华,李近都,梁烨,罗仕官,陈宏明,唐习强,李天资. 中国医药科学, 2016(21)
- [8]中药自拟脉通散外敷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96例临床疗效观察[J]. 金萌,公鑫,唐乾利,薛东方. 内蒙古中医药, 2016(02)
- [9]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J]. 刘培宏. 当代医药论丛, 2015(21)
- [10]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王雁彬,李廷荃,化金凤.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