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飞蓟——文献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崇丞[1](2020)在《BINP3介导的AIF核转位在水飞蓟宾诱导脑胶质瘤细胞自噬性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背景:胶质瘤是一种侵袭性的恶性脑肿瘤,参与构成了儿童和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1]。新诊断的胶质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只有14.6个月,即使这些病人已接受了肿瘤外科切除并施以放疗及替莫唑胺(TMZ)化疗[2]。作为烷基化剂TMZ广泛用于治疗原发性和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但其疗效往往受到肿瘤抗药性的限制[3]。因此,更为有效的胶质瘤治疗新药仍为所需。自噬是一种降解途径,自噬体或自噬溶酶体在细胞质中的形成是其形态学上所具有的特征,细胞内物质或受损的细胞器通过自噬体投递到溶酶体以备清除[4]。自噬在调节细胞命运中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它保护细胞免受有害的刺激的迫害。另一方面,它会导致细胞死亡,这被称为自噬性死亡[4]。据报道,自噬通过清除受损的线粒体来抑制活性氧(ROS)的积累,从而消除顺铂诱导的肝癌细胞死亡[5]。还发现自噬通过去除氧化应激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折叠蛋白来保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6]。因此,自噬对细胞损伤的保护与氧化应激的抑制密切相关。在自噬性死亡的情况下,自噬也伴随着细胞内活性氧的积累,通常认为由活性氧所激活[7,8]。然而,自噬是否能通过增加细胞内ROS或诱导线粒体损伤来促进细胞死亡仍不清楚。水飞蓟素是水飞蓟素中最具生物活性的成分,水飞蓟素是奶蓟(水飞蓟属)的多酚提取物。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多种肝胆疾病,如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蘑菇中毒[9,10]。此外,水飞蓟宾不仅对乳腺癌细胞、前列腺癌细胞、胶质瘤细胞等多种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对TMZ、TRAIL或三氧化二砷等化疗药物也有致敏作用,可预防化疗药物顺铂对肝细胞的损伤。虽然水飞蓟宾可以诱导癌细胞自噬死亡,但水飞蓟宾诱导自噬下游的生化事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胶质瘤细胞系及裸鼠移植瘤为研究对象,探讨自噬是否具有促进线粒体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目的:在这项研究里,我们利用多种胶质瘤细胞系以及移植了胶质瘤的裸鼠来调查有BNIP3参与的自噬是否促进了水飞蓟宾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方法:1、通过MTT法检测胶质瘤细胞增殖情况。2、通过LDH释放试验检测胶质瘤细胞死亡率的变化。3、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胶质瘤细胞及裸鼠组织中相关蛋白含量变化。4、通过流式细胞术检结合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5、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JC-1、DCFH-DA、Mitosox染色后胶质瘤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6、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免疫荧光染色后相关蛋白在胶质瘤细胞中的分布情况。7、通过DCFH-DA探针、H2O2检测胶质瘤细胞及裸鼠组织的氧化水平。8、通过构建Stub RFP-Sens GFP-LC3慢病毒转染胶质瘤细胞,观察自噬发生情况。9、通过GSH与半胱氨酸含量的测定,检测胶质瘤细胞及裸鼠组织内还原物质的含量。10、通过Si RNA技术敲除AIF、BNIP3和ATG5基因,来研究他们在水飞蓟宾诱导的AIF的核转位或过度线粒体自噬中的作用。11、通过对Balb/c nude裸鼠接种C6胶质瘤细胞,构建肿瘤移植模型,观察体内环境中水飞蓟宾对胶质瘤的抑制作用。结果:1、MTT法检测水飞蓟宾对U87、U251、SHG-44和C6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水飞蓟宾诱导ATG5和LC3-II的时间依赖性上调,而自噬底物p62(SQSTM1)的时间依赖性下调。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Stub RFP-Sens GFP-LC3B慢病毒感染细胞的代表性图像显示,水飞蓟宾诱导自噬体(黄色斑点)和自溶体(紫色斑点)的形成。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3MA可抑制水飞蓟宾诱导的LC3-II的上调和p62的降低。BafilomycinA1逆转了水飞蓟宾诱导的p62降低,但进一步提高了LC3-II水平。LDH释放实验证明,3MA或bafilomycin A1可预防水飞蓟宾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Si RNA敲除ATG5可抑制水飞蓟宾诱导的LC3-II的上调和p62的降低。LDH释放实验表明,Si RNA敲除ATG5后,水飞蓟宾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受抑。2、荧光显微镜下JC-1染色的代表性细胞图像显示,水飞蓟宾处理使U87和U251细胞的红色荧光明显减弱。流式细胞术结合JC-1染色证实,水飞蓟宾诱导线粒体膜电位的时间依赖性耗散。在荧光显微镜下,用Mitosox red染色的细胞的代表性图像显示,在水飞蓟宾处理的细胞中显示的红色荧光明显强于对照组。对Mitosox-red显示的红色荧光强度的统计分析表明,水飞蓟宾以时间依赖的方式触发线粒体超氧化物的积累。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水飞蓟宾诱导AIF从线粒体向细胞核的转移具有时间依赖性。共聚焦显微镜结合免疫化学染色的典型图像显示,水飞蓟宾诱导AIF在U87细胞核内积聚。Si RNA敲除AIF抑制了水飞蓟宾诱导的核内AIF的积累。LDH释放实验证明,AIF基因敲除可阻止水飞蓟宾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对Mitosox-red荧光强度的统计分析表明,3MA或bafilomycin A1可显著抑制水飞蓟宾诱导的线粒体超氧化物积累。Western blotting证实,Si RNA敲除ATG5可阻止水飞蓟宾诱导的AIF从线粒体向细胞核的转移。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i RNA敲除ATG5后,siribin诱导的AIF核移位受到抑制。Si RNA敲除ATG5可抑制水飞蓟宾对线粒体超氧化物的影响。3、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水飞蓟宾诱导BNIP3上调,促进线粒体BNIP3积累,且呈时间依赖性。共聚焦显微镜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水飞蓟宾诱导的BNIP3上调与线粒体共定位。Si RNA敲除BNIP3抑制水飞蓟宾诱导的BNIP3上调和线粒体堆积。LDH释放实验表明,Si RNA敲除BNIP3可防止水飞蓟宾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对用Mitosox-red培养的细胞显示的红色荧光强度的统计分析表明,用Si RNA敲除BNIP3可以阻止水飞蓟宾诱导的线粒体超氧化物的积累。流式细胞仪分析结合JC-1染色显示,BNIP3的敲除减轻了水飞蓟宾诱导的线粒体去极化。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当BNIP3被Si RNA敲除时,水飞蓟宾诱导的AIF从线粒体向细胞核的转移受到抑制。Western blotting证明,在3MA或bafilomycin A1存在下,水飞蓟宾诱导的BNIP3上调和在线粒体上的积累均受到抑制。4、Western blotting证实,水飞蓟宾诱导HIF-1α表达下调,但GPX4表达上调呈时间依赖性。过氧化氢检测显示水飞蓟宾对胶质瘤细胞内过氧化氢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增加。GSH测定证实,水飞蓟宾治疗导致GSH的时间依赖性耗竭。H2O2测定表明,外源GSH的补充可阻止水飞蓟宾诱导的H2O2升高。LDH释放实验表明,补充GSH可预防水飞蓟宾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GSH预处理可阻止水飞蓟宾诱导的BNIP3在线粒体的过度表达和积累。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H2O2不仅诱导了BNIP3的过度表达,而且提高了线粒体中BNIP3的水平。GSH测定表明,3MA或bafilomycin A1可抑制水飞蓟宾诱导的GSH耗竭。H2O2测定表明,用3MA或bafilomycin A1预处理的细胞中,水飞蓟宾诱导的H2O2增加是受逆的。5、半胱氨酸测定表明,水飞蓟宾诱导半胱氨酸的时间依赖性耗竭。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实,水飞蓟宾下调x CT,而上调p53和磷酸化p53呈时间依赖性。这些都是在3MA或bafilomycin A1存在下受到逆转。半胱氨酸测定表明,在3MA或bafilomycin A1存在下,水飞蓟宾诱导的半胱氨酸耗竭是受抑的。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i RNA敲除ATG5可阻止水飞蓟宾诱导的CT下调和p53、p-p53的上调。半胱氨酸测定证明,Si RNA敲除ATG5后,水飞蓟宾诱导的半胱氨酸耗竭受到抑制。6、水飞蓟宾以时间依赖的方式耗尽ATP、葡萄糖-6-磷酸和丙酮酸。Western blotting显示水飞蓟宾诱导HK-II、PFKP和PKM2的时间依赖性下调。GSH预处理可防止水飞蓟宾诱导的ATP、葡萄糖-6-磷酸和丙酮酸的耗竭。Western blotting证明,GSH可抑制HK-II、PFKP、PKM2和p62的下调,抑制水飞蓟宾诱导的ATG5和LC3-II的上调。7、水飞蓟宾能抑制皮下荷瘤裸鼠肿瘤的生长。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水飞蓟宾上调ATG5和LC3-II,下调p62。水飞蓟宾处理导致GSH和半胱氨酸的消耗,但增加了过氧化氢。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水飞蓟宾下调x CT,但上调p53和磷酸化p53蛋白。水飞蓟宾还刺激线粒体BNIP3的上调和积累,促进AIF从线粒体向细胞核的转运。水飞蓟宾诱导ATP、葡萄糖-6-磷酸和丙酮酸的耗竭。水飞蓟宾处理导致HK的下调。结论:1、体内体外实验证明,水飞蓟宾能够抑制胶质瘤的生存。2、水飞蓟宾诱导胶质瘤细胞自噬,自噬参与线粒体损伤。3、自噬促进水飞蓟宾诱导BNIP3的表达和线粒体积累。4、自噬通过引起GSH耗竭促进水飞蓟宾诱导的H2O2增加。5、自噬促进水飞蓟宾诱导的半胱氨酸耗竭和p53磷酸化。6、水飞蓟宾抑制胶质瘤细胞糖酵解。
马倩倩[2](2018)在《中华绒螯蟹饲料适宜脂肪源筛选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文中认为脂肪是水生动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其中,鱼油是水产配合饲料中优质的脂肪源,然而,随着近几年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对鱼油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而鱼油的产量有限,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鱼油的价格也在逐年升高,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论文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对象,利用营养学、生理学、代谢组学等方法,探讨了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查明了幼蟹利用不同脂肪源的营养学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饱和脂肪酸油源的廉价易得性,从营养调控角度,研究了提高中华绒螯蟹对饱和脂肪酸油源利用率的营养配方策略,结果为开发中华绒螯蟹高脂饲料适宜脂肪源的选择、完善人工配合饲料的提供了依据。主要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以中华绒螯蟹幼蟹5.92±0.08 g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以四种分别富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PA)的棕榈油、油酸(Oleic acid,OA)的橄榄油、亚油酸(Linoleic acid,LA)的红花籽油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LNA)的紫苏籽油为脂肪源,脂肪水平为6%,配制PA,OA,LA和LNA组,4组等氮等脂饲料,其中每种油源分别与精制鱼油按(9:1)混合,PA脂肪源组添加纯化棕榈酸,使各组脂肪源所富含的脂肪酸水平接近。养殖周期为8周。养殖结束,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幼蟹的血清。结果发现,存活率和增重率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幼蟹肝胰腺TG含量OA组显著低于其余三组(P<0.05),幼蟹肝胰腺糖原含量,MDA含量和SOD酶活性LNA组均最高(P<0.05);幼蟹血清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LNA组均最高(P<0.05)。GC-MS分析发现,OA与LNA组幼蟹血清代谢差异物质种类最多为17种,且只有一种物质含量在OA组中降低,其余的均升高,其中差异代谢物涉及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这些主要的能量代谢通路;LA和LNA组幼蟹血清代谢差异物质种类最少仅4种,且均为在LA组中含量升高。结果表明,LNA组脂肪源肝胰腺TG累积,脂质氧化应激严重,相比之下富含油酸的OA脂肪源更利于为幼蟹提供能量。2.不同脂肪源和水平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中华绒螯蟹幼蟹(0.20±0.01g)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以前述四种分别富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PA)的棕榈油、油酸(Oleic acid,OA)的橄榄油、亚油酸(Linoleic acid,LA)的红花籽油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LNA)的紫苏籽油为脂肪源,脂肪水平分别为6%和12%,配制6%PA、6%OA、6%LA、6%LNA、12%PA、12%OA、12%LA、12%LNA 8种等氮饲料,探讨了不同植物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每种植物油分别与精制鱼油按(9:1)混合,PA脂肪源组添加纯化棕榈酸,使各组脂肪源所富含的脂肪酸水平接近。经过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发现饲料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幼蟹存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与各个处理组相比,6%PA组增重率最高,而12%LNA组的存活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最低(P<0.05)。全蟹体成分的分析结果显示,12%脂肪水平下PA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最高(P<0.05)。6%LNA和12%LNA组肝胰腺的SOD酶活性最低,MDA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消化酶活性测定的结果,各处理组的蛋白酶活性不受脂肪源和脂肪水平的影响,淀粉酶活性12%PA组最高,显著高于12%LA和12%LNA组(P<0.05)。综述所述,富含饱和脂肪酸的PA组,在6%脂肪水平下可以提高消化酶活性,促进饲料的转化效率和幼蟹的生长,12%脂肪水平下可以利于蟹体粗蛋白的累积。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LNA组会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容易引起幼蟹肝胰腺的脂质氧化应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幼蟹的死亡率升高。3.不同脂肪源高脂水平下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肉碱是脂肪跨膜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的载体,在水生动物鱼类中,L-肉碱是长链脂肪酸(LCFA)进入线粒体的必需载体。为探究前述四种脂肪源在高脂水平下,适当添加肉碱是否能缓解或消除脂质过氧化对幼蟹的负面影响,试验在含12%脂肪的棕榈油、橄榄油、红花籽油和紫苏籽油四种脂肪源中,分别添加0.6%的肉碱(Carnitine),探讨不同脂肪源饲料中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试验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配制成8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为12%PA、12%OA、12%LA、12%LNA、12%PA+肉碱、12%OA+肉碱、12%LA+肉碱和12%LNA+肉碱组,以质量0.20±0.01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对象,试验为期8周。结果发现,饲料中适当添加肉碱,LNA组幼蟹的存活率和增重率有增高的趋势,但并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水平;添加肉碱对各处理组幼蟹的生长无显著的影响。试验还发现,肉碱的添加显著提高了OA组和LNA组幼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LA组的肝胰腺TG含量,但未对各组肝胰腺糖原产生显著的影响,。饲料中添加肉碱未对各组肝胰腺的SOD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也未能有效降低各组的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肉碱可以提高幼蟹的增重率和全蟹的粗蛋白含量,还可以降低肝胰腺甘油三酯(TG)的累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脂肪的分解供能和利用。肉碱的添加效果和有效剂量尚需进一步探讨。4.高饱和脂肪酸油源添加水飞蓟素和牛磺酸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初步了解饱和脂肪酸油源负面效果的基础上,本试验尝试通过不同类型的降脂添加剂降低饱和脂肪酸油源的负面效果。配制了富含高饱和脂肪酸的基础饲料配方,并在其中添加营养素水飞蓟素(Silymarin)和牛磺酸(Taurine),探讨脂肪源和营养素对幼蟹(0.18±0.01g)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鱼油和植物油为脂肪源,并分别添加水飞蓟素(0.08%)和牛磺酸(0.8%),配制成等氮等脂(蛋白质含量41%,脂肪水平13%)的饲料,其中脂肪源,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鱼油:豆油=1:1,试验组(Treat group)-植物油和精制鱼油调配,即S-CO、T-CO、C-CO、S-TO、T-TO和C-TO,共6种饲料。经过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发现脂肪源显著影响了幼蟹的存活率(P<0.05);添加水飞蓟素可显著提高TO组幼蟹的增重率,并降低了其肝胰腺指数(P<0.05)。脂肪源也显著影响了幼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CO组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牛磺酸和水飞蓟素对全蟹的体成分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牛磺酸显著降低了CO组肝胰腺的糖原含量,对TO组没有显著影响。水飞蓟素显著降低了CO组幼蟹肝胰腺MDA含量(P<0.05)。结果表明,富含高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源在高脂水平下不会影响幼蟹的存活和生长,适当添加水飞蓟素还可以显著促进幼蟹的生长;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脂肪源高脂下会严重阻碍幼蟹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率升高,即使添加功能性添加剂水飞蓟素或牛磺酸也未能有效改善这种不良影响。5.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糖水平对幼蟹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高饱和脂肪酸脂肪源与糖水平的交互作用,以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蛋白水平为35%),以玉米淀粉为糖源(糖水平分别为23%、30%和37%),鱼油和植物油为脂肪源(脂肪水平为8%),共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其中脂肪源,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鱼油:豆油=1:1,试验组(Treat group)-植物油和精制鱼油调配,分别标示为:23%CO、30%CO、37%CO、23%TO、30%TO和37%TO。幼蟹质量为0.18±0.01g,养殖周期8周。结果发现,脂肪源显著影响了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TO组幼蟹的增重率显著高于CO组(P<0.05);糖水平对CO组幼蟹的增重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显著影响了TO组幼蟹的增重率。脂肪源显著影响了幼蟹的粗蛋白含量,糖水平显著影响了幼蟹的全蟹体蛋白和肌肉蛋白含量(P<0.05),CO和TO脂肪源组幼蟹分别在30%和23%两个糖水平达到最高的蛋白累积。脂肪源和糖水平均对幼蟹的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两种脂肪源中淀粉酶活性均在37%糖水平下最低(P<0.05)。脂肪源显著影响了幼蟹的SOD酶活性,23%TO组SOD酶活性显著高于23%CO组(P<0.05)。结果表明,高饱和脂肪酸脂肪源在适宜的糖水平(30%)下可以通过影响消化酶活性,促进机体蛋白累积,提高幼蟹的生长率;相比之下,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肪源或者过过高的糖水平均不利于幼蟹健康生长。6.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蛋白水平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前面研究发现调配的高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源在高脂水平下并不影响幼蟹的生长,而且饲料添加营养素(肉碱)还可以促进幼蟹的生长,甚至起到节约蛋白的作用。为了探究高饱和脂肪酸脂肪源和蛋白水平对幼蟹(质量为3.13±0.06g)的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鱼油和植物油为脂肪源,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蛋白水平分别为(35%和40%),并分别添加肉碱(Carnitine),配制等脂(脂肪水平为12%)的8种饲料,其中脂肪源,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鱼油:豆油=1:1,试验组(Treat group)-植物油和精制鱼油调配,标示为:35%CO、35%CO+肉碱、40%CO、40%CO+肉碱、35%TO、35%TO+肉碱、40%TO、40%TO+肉碱组。经过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发现,幼蟹存活率40%CO、40%CO+肉碱和35%TO组显著低于40%TO组(P<0.05),增重率35%TO组最高(P<0.05),添加肉碱没有影响幼蟹的生长(P>0.05)。蛋白水平并未影响幼蟹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脂肪源显著影响了粗脂肪含量,表现在粗脂肪含量40%CO组显著高于40%TO组;肉碱的添加显著降低了35%TO组幼蟹粗蛋白含量,也显著降低了40%CO组的粗脂肪含量(P<0.05)。35%CO组幼蟹肝胰腺糖原和TG含量最高(P<0.05),添加肉碱显著降低了其TG含量(P<0.05)。MDA含量35%CO组最高(P<0.05)添加肉碱并未显著影响幼蟹的MDA含量(P>0.05)。结果表明,富含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源在35%蛋白水平下,可以显著促进幼蟹生长,高不饱和脂肪酸在35%蛋白水平下,会使幼蟹肝胰腺大量累积甘油三脂进而导致脂质氧化应激,添加肉碱可以降低其甘油三脂含量,但并不能缓解其氧化应激。研究还发现,幼蟹组织脂肪酸的保留具有组织特异性,能选择性地保留特定的脂肪酸。
刘宏[3](2009)在《水飞蓟种子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初步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水飞蓟素是从菊科植物水飞蓟种子中提取出的黄酮类天然化合物,在医药、保健品、化妆品及饲料工业等领域应用广泛。科研工作者们一直将水飞蓟素及水飞蓟宾视为研究热点,但对其单体化合物尤其是各对映体研究较少;现存提取工艺产率低、溶剂残留高;现存分离纯化方法处理量低、应用成本较高;活性研究多以水飞蓟素或水飞蓟宾为底物,药物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缺乏完善的过程模拟计算方法。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高效、廉价、简便的提取工艺和分离纯化方法,完善相关提取和分离过程的模型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论文通过水飞蓟素有效成分提取影响因素的研究,优化了酶法辅助提取工艺。建立了水飞蓟主要活性单体化合物的制备分离方法,并对其主要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了初步考察。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如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UPLC测定水飞蓟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首次建立了一种新的快速的UPLC测定水飞蓟提取物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与改进的HPLC方法相比,新的UPLC方法的分析时间缩短了4/5,溶剂消耗节省了9/10。(2)建立了酶法辅助提取水飞蓟宾的工艺以水飞蓟宾为提取目标物,在正交实验基础上,首次应用响应面法系统研究了酶解pH值、酶解温度和脱脂种皮粒径对酶法辅助乙醇提取水飞蓟宾的影响。在酶解液pH值(4.5)、酶解温度(40℃)、脱脂水飞蓟粒径(7001μm)的最优工艺条件下,水飞蓟宾总提取率为24.60mg/g。与传统的回流提取、超声和微波提取比较,水飞蓟宾的产率分别高出136.0%、50.92%和43.02%;纯度分别高出:106.7%、111%和139.1%。(3)建立了制备色谱纯化水飞蓟提取物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对照品的方法以水飞蓟宾晶体为原料,用响应面法系统研究了制备色谱分离制备高纯度水飞蓟宾A和水飞蓟宾B的色谱操作参数。确定的最优操作条件为:流量(8mL/min),进样体积(3mL),流动相比例(40:60,V/V)。以水飞蓟宾结晶母液浓缩液为原料制备新分离得到四种化合物。经初步结构鉴定:一种为花旗松素的同分异构体、两个为水飞蓟亭的同分异构体和一个为水飞蓟宾A和水飞蓟宾B的另一种构象形式。(4)建立了逆流色谱大规模制备分离水飞蓟提取物主要活性化合物的方法以水飞蓟提取物为原料,建立了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手性添加剂的高速逆流色谱拆分水飞蓟宾对映体的新方法。制得的水飞蓟宾B和异水飞蓟宾A纯度都达到95%以上。以水飞蓟宾结晶母液的浓缩物为原料,建立了高速逆流分离制备高纯度水飞蓟宁、水飞蓟亭和花旗松素的新方法。此方法同时可回收部分水飞蓟宾和异水飞蓟宾。副产物的深入加工,可以大大提高该水飞蓟宾精制工艺的综合收益。(5)开展了对水飞蓟提取物及其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研究测定了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提取物的活性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酶法提取得到的提取物的活性最高。通过各提取物活性成分的含量与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还推出各个单体化合物对活性作用的贡献大小。全面比较了水飞蓟素、水飞蓟宾及其各单体化合物的体外DPPH·清除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与相关性分析得出的活性顺序一致。结果表明,对映体的单体化合物的活性及对映体混合物的活性有明显差异,且水飞蓟宾A、B的DPPH清除活性略高于水飞蓟宾。水飞蓟宾B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分别约为槲皮素4倍和水飞蓟素9倍。水飞蓟宾对映体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亦有明显差异。水飞蓟宾B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大约为水飞蓟宾2倍,而水飞蓟宾A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略低于水飞蓟宾1倍。水飞蓟宾B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天然来源的酪氨酸酶抑制剂。以上研究为人们合理利用水飞蓟资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刘璐[4](2016)在《水飞蓟宾对AD转基因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又名老年痴呆症,是目前最典型和最普遍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病变。AD主要症状表现为渐进性的记忆障碍、认知功能方面障碍等,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脑神经细胞外大量β淀粉样蛋白聚集形成老年斑(Senile plaque,SP)、细胞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及炎症反应等。AD的发病原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影响较广的假说是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聚集假说、氧化应激假说等。APP/PS1转基因鼠因能表现出典型的AD特征,如脑中老年斑的出现,空间记忆及记忆能力障碍等,目前被广泛用于AD的研究中。天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水飞蓟宾(Silibinin),具有消除自由基、抑制自由基活性、抗氧化等作用,但其生物利用度极低,大部分有效成分会随肠道排泄物排出体外,限制了其作用部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肠道内微生物种类丰富,数量巨大,在宿主体内起到调节免疫功能、胃肠发育、能量代谢等生理活动的功能,肠道菌群与宿主关系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之一。大量研究通过比较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现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存在关联。基于上述关系,我们提出假设,水飞蓟宾可以通过调节AD转基因鼠的肠道菌群构成,改善AD鼠的认知能力及减少脑内老年斑块的形成,对AD起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本研究第一阶段以6月龄APP/PS1转基因鼠和C57BL/6鼠为研究对象,每组6只,分析比较两组小鼠在肠道菌群结构、行为学认知能力、病理学脑切片免疫组织化学上的差异。结果显示,6月龄的APP/PS1小鼠与C57BL/6小鼠的含量前20位的肠道菌中,Rikenellaceae、Helicobacteraceae、Desulfovibrionaceae、Coriobacteriaceae和Bifidobacteriaceae这5种菌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APP/PS1小鼠在行为学实验中寻找隐藏平台花费时间长,空间探索目标性差,表现出典型的空间记忆和认知能力障碍,脑片免疫组化分析中海马区出现明显的老年斑块。实验第二阶段选取APP/PS1转基因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水飞蓟宾给药组与对照组,每组8只,在给药15天后,分析比较两组小鼠在肠道菌群结构、行为学认知能力、病理学脑切片免疫组织化学上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水飞蓟宾给药组与对照组肠道菌含量在前20位的3个差异菌中(P<0.05),Lachnospiraceae与Bifidobacteriaceae在给药组中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Rikenellaceae在对照组中含量较高。在行为学实验中,水飞蓟宾给药组小鼠寻找隐藏平台所用时间较短,空间探索时在目标象限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且运动轨迹目标性强。在免疫组化病理学分析中,两组APP/PS1小鼠在海马区均出现老年斑,但水飞蓟宾给药组小鼠的老年斑光密度较对照组有所下降。这说明水飞蓟宾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可能是AD的作用机理之一。最后,通过肠道菌群的分析,找出2种共同差异菌:Rikenellaceae与Bifidobacteriaceae。本研究不仅为APP/PS1转基因鼠与C57BL/6鼠肠道菌群的差别比较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通过对比水飞蓟宾对APP/PS1鼠对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作用,阐述了水飞蓟宾对AD的可能作用机制,为水飞蓟宾对A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梁丽[5](2018)在《以肝细胞线粒体为靶点的中药保肝成分筛选方法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肝脏是机体代谢的最主要场所,也是机体最容易遭受到损伤的脏器之一,肝损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线粒体是细胞“发动机”,在肝细胞能量代谢、自由基产生、细胞凋亡及脂质代谢等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肝细胞线粒体结构或功能受损将导致肝脏损伤,而很多中药能通过调节线粒体而发挥肝脏保护作用,但其药效物质仍不清楚。因此,以线粒体为靶点筛选中药保肝成分是揭示中药保肝药效物质基础及发现先导化合物的重要途径。而当前以线粒体为靶点筛选中药保肝成分的方法存在局限,需制备得到单体化合物后再进行药理实验确定。急需寻找一种不经分离纯化,直接从中药复杂体系中快速、有效筛选中药保肝成分的分析方法。目的建立一种以肝细胞线粒体为靶点的中药保肝成分快速、有效筛选方法,使用该方法筛选中药保肝成分,发现保肝先导化合物,并为揭示中药调节线粒体而发挥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取SPF级雄性SD大鼠新鲜肝脏,匀浆后用差速离心法制得线粒体,分别采用透射电镜、线粒体分离纯度双酶法(SDH/AP)测定试剂盒及荧光分光光度法评价线粒体的结构完整性、纯度及生物学功能;联合亲和超滤和LC/MS,构建以肝细胞线粒体为靶点的集“识别-分离-鉴定”于一体的保肝成分筛选方法,并利用阳性对照药(水飞蓟宾、大豆苷)、阴性对照药(阿莫西林、葡醛内酯)以及它们所组成的混合对照品溶液验证筛选方法可行性;采用待筛选中药提取物(前胡、羌活)考察重要筛选条件(线粒体浓度、被筛选样品浓度、孵育时间)对筛选结果的影响;应用所建方法筛选2种中药(前胡、羌活)提取液中作用于线粒体的活性成分,并用LC/MS及对照品指认活性化合物结构;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ATP酶测定试剂盒考察化合物对离体肝细胞线粒体的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度、膜电位(?Ψm)和ATP酶活性的影响,验证被筛选化合物与线粒体的直接作用;通过考察化合物对CCl4诱导的肝L02细胞急性肝损伤模型的细胞存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验证化合物的体外保肝活性;通过考察化合物对CCl4损伤的小鼠肝指数、肝组织形态学,血清ALT、AST含量,肝脏MDA、谷胱甘肽(GSH)和SOD的影响,以及对线粒体相关指数(m PTP开放度、?Ψm、Na+-K+-ATP酶、Ca2+-Mg2+-ATP酶、MDA)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化合物的体内保肝活性。结果肝细胞线粒体完整性、纯度和生物学功能评价:电镜下观察结果表明所制备线粒体膜连续、脊明显,结构完整;SDH/AP试剂盒分析结果显示,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的活性是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的21倍,表明线粒体纯度较高;荧光检测结果发现线粒体经羰酰氰氯苯腙(CCCP)处理后,荧光强度显著升高,膜电位崩溃,表明线粒体仍维持原生物学功能。建立筛选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以肝细胞线粒体为靶点的筛选方法可选择性地识别出混合物中结合于线粒体的活性物质(阳性对照药),且利用超滤技术可将识别到的活性成分分离出来,同时直接排除不与线粒体结合的非活性成分(阴性对照药),最后采用LC/MS可方便鉴定出活性物质的结构,所建筛选方法可行。筛选方法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3种筛选条件均会显著影响筛选结果(筛选到的活性成分数量和种类)。本文以肝细胞线粒体浓度为0.50-1.00 g/L,样品浓度为12.38 g/L,孵育时间为90 min为最佳筛选条件。但在筛选不同样品时,需分别优化这些影响因素,以获取最佳筛选结果。中药保肝成分筛选研究:从2种中药中共筛选到19种可与线粒体结合的活性化合物,采用LC/MS和对照品指认了14种,且14种为本研究首次发现的可与线粒体结合的活性物质。采用离体肝细胞线粒体验证筛选结果发现7种筛选到的活性化合物可显著抑制肝脏mPTP开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及提高ATP酶活性,发挥线粒体保护作用。体外、体内实验验证化合物保肝作用:5种被筛选化合物(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白花前胡丁素、白花前胡素E、异欧前胡素)均能显著升高细胞存活率和SOD的含量,显著降低ALT、AST、MDA的含量,进而发挥肝细胞保护作用。2种化合物(白花前胡乙素、异欧前胡素)均能显著降低肝指数,改善肝组织形态学病变,降低血清ALT和AST含量,显著降低肝脏MDA的含量,显著升高肝脏中SOD、GSH含量,并有效改善线粒体损伤程度(降低mPTP开放度,回升线粒体膜电位,增加线粒体Na+-K+-ATP酶、Ca2+-Mg2+-ATP酶的活性,降低MDA含量)从而有效改善小鼠肝损伤程度。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以肝细胞线粒体为靶点的集“识别-分离-鉴定”于一体的筛选方法,为中药复杂体系中的保肝成分快速、有效筛选提供新途径。从前胡、羌活2种中药材提取物中共筛选到19种活性化合物,证实其中7种被筛选活性化合物可直接作用于线粒体而影响离体线粒体mPTP开放度、ΔΨm和ATP酶活性,这些成分可能是被筛选中药直接作用于肝线粒体的主要物质基础。利用体内和体外药理实验证实了5种被筛选化合物的保肝作用,结果将有助于揭示被筛选中药调节线粒体而发挥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
李伟伟[6](2018)在《第一部分:蛋白酶活化受体2调控结直肠癌细胞Bcl-xL的分子机制和功能研究 第二部分:水飞蓟宾预防小鼠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蛋白酶活化受体2调控结直肠癌细胞Bcl-xL的分子机制和功能研究Bcl-xL是Bcl-2蛋白家族中的抗凋亡蛋白之一,在调控细胞凋亡、细胞自噬和肿瘤代谢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有大量研究报道Bcl-xL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但是关于其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的分子机制却不明了。另一方面,肠道存在其特有的微环境,肠道中含有丰富的胰蛋白酶类,能够激活细胞膜上的一个七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酶活化受体2(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2,PAR2)。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PAR2信号是否调控Bcl-xL的表达,研究其调控的分子机制并初步探索其在结直肠癌治疗中潜在的应用价值。首先我们发现在多个结直肠癌的数据库和细胞系中Bcl-xL与PAR2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特异性激活PAR2信号通路可以显著上调多个细胞系中Bcl-xL的蛋白表达水平,而非mRNA水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激活PAR2显著延长了 Bcl-xL蛋白的半衰期,而抑制该通路则显著增加了Bcl-xL蛋白的降解。此外,只有蛋白酶体抑制剂,而非溶酶体和caspase的抑制剂,可以阻断PAR2缺失导致的Bcl-xL蛋白的减少。后续的研究发现敲降PAR2显著增加了 E3连接酶RNF152的mRNA水平。重要的是,过表达RNF152明显加快Bcl-xL的降解并显著降低了 Bcl-xL的蛋白水平;而抑制RNF152能逆转PAR2敲降引起的Bcl-xL的降低。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RNF152与Bcl-xL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激活PAR2显著抑制这种相互作用。在结直肠癌临床样本中RNF152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并且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在功能方面,抑制PAR2能显著增加EGFR-TKI(Gefitinib和AG1478)诱导的细胞凋亡,而且抑制RNF152能够逆转这种现象。在体内,用shRNA或者是PAR2的抑制剂抑制PAR2都能够显著增加Gefitinib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PAR2信号通过抑制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促进Bcl-xL蛋白的稳定性。鉴于PAR2以及激活PAR2的蛋白酶在肠道微环境中广泛存在,PAR2-RNF152-Bcl-xL信号轴可能是维持Bcl-xL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的重要机制之一。此外,抑制PAR2信号通路可能是克服结直肠癌患者对EGFR-TKI耐药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部分:水飞蓟宾预防小鼠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机制研究水飞蓟宾(silibinin)是菊科植物水飞蓟的果实或者种子的总提取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水飞蓟宾是一种低毒的具有化学预防作用的天然药物,在临床上作为保肝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炎、肝硬化及代谢中毒性肝损伤等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水飞蓟宾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血管新生和炎症反应等机制在多种肿瘤中发挥抗肿瘤作用,包括结直肠癌。为了探索水飞蓟宾能否用于预防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发生,我们建立了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小鼠模型,并用水飞蓟宾进行干预。结果发现,水飞蓟宾干预后显著抑制了小鼠结肠的瘤负荷和肿瘤大小,但是对小鼠结肠肿瘤的数目没有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水飞蓟宾显著抑制了 AOM-DSS诱导的结肠肿瘤细胞的增殖水平,然而并未显著改变细胞凋亡水平,以及促炎因子(COX-2、IL-6、IL-8和iNOS)、周期蛋白CyclinD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mRNA的表达水平。体外研究发现水飞蓟宾直接诱导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发生细胞周期G2/M阻滞。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显示:水飞蓟宾显著降低去磷酸化酶Cdc25c的表达进而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而后者是G2/M阻滞的重要机制。综上所述,水飞蓟宾通过抑制去磷酸化酶Cdc25c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G2/M阻滞进而抑制AOM-DSS诱导的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生长,这为水飞蓟宾以后应用于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预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王祖文[7](2020)在《桑叶生物碱对CCl4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病理性修复反应,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过程的中心环节,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和细胞基质(ECM)的过度沉积为其主要特征。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是可逆的,天然产物对肝纤维化的防治和改善已逐渐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本文首次就桑叶生物碱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小鼠肝纤维化的改善效果及作用机制。采用腹腔注射体积分数10%CCl4橄榄油溶液,联合高脂饮食饲喂,持续共8周,建立肝纤维化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50、100、200 mg/kg桑叶生物碱;阳性药物组灌胃100 mg/kg水飞蓟宾;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的蒸馏水,持续45天。灌胃期间观察小鼠生长情况,记录体质量。计算各组小鼠肝脏系数,采用HE和Masson染色进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测定相关指标,实验结果如下:(1)在CCl4联合高脂饮食作用下,小鼠会出现精神状态变差、食欲减退、体质量显著下降等情况。经灌胃处理45天后,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小鼠精神状态等情况转好。与模型组比,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小鼠的体质量无显著升高(P>0.05),但高剂量组小鼠肝脏系数显著降低(P<0.05),且与阳性药物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小鼠经灌胃后,桑叶生物碱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相较于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相对清晰,肝细胞索排列较为整齐,胶原纤维减少,肝损伤明显减轻,组织纤维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通过测定各组小鼠肝功能相关指标发现:肝纤维化模型小鼠出现血浆转氨酶升高、胆红素、TP、ALB等生化指标异常,肝纤4项指标和组织HYP含量显著升高(P<0.05)。经灌胃处理45天后,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小鼠的血浆生化指标和胶原含量均有所改善。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小鼠血浆ALT、AST、AKP分别下降了60.60%、54.85%、49.72%%(P<0.05);HA、LN、PC-Ⅲ、IV-C、肝组织HYP分别下降了12.01%、15.77%、17.55%、17.42%、28.81%(P<0.05);TP、ALB分别升高了26.50%、27.75%(P<0.05);TBil、DBil水平分别下降了35.56%、74.50%(P<0.05)。实验条件下高剂量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血浆中ALT、AST、AKP、LN、PC-Ⅲ、IV-C、TP、ALB、TBil、DBil、肝组织HYP的作用效果与100 mg/kg水飞蓟宾效果相当(P>0.05),说明一定剂量的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肝纤维化具有改善作用。(3)通过测定小鼠血脂、机体抗氧化相关指标和炎症因子发现: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血脂异常、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和有炎症反应。经灌胃处理45天后,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小鼠上述情况有明显好转。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小鼠血浆TC、TG含量分别降低了28.67%、23.76%(P<0.05);血浆MDA含量下降了33.60%(P<0.05),GSH、SOD、T-AOC水平分别升高了136.83%、45.14%、78.13%(P<0.05),TNF-α、IL-6、肝组织COX-2分别下降了9.96%、11.06%、10.02%(P<0.05)。实验条件下高剂量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机体TC、TG、MDA、GSH的作用效果与100 mg/kg水飞蓟宾效果相当(P>0.05),说明一定剂量的桑叶生物碱能调节肝纤维化小鼠机体血脂水平,并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少炎症反应来改善小鼠肝纤维化。(4)通过测定小鼠肝组织中α-SMA、ColⅠ、ColⅢ含量以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和MMP-13、TIMP-1 mRNA相对表达量发现:CCl4联合高脂饮食刺激会激活HSC,导致ECM沉积,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组织TGF-β1、Smad2、Smad3、Smad4及TIMP-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Smad7、MMP-13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α-SMA、ColⅠ及ColⅢ含量分别下降了19.55%、19.93%、13.84%(P<0.05);TGF-β1、Smad3、Smad4和TIMP-1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了59.04%、56.73%、50.70%、49.09%(P<0.05);Smad7和MMP-1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升高了48.29%、25.72%(P<0.05)。实验条件下高剂量桑叶生物碱对α-SMA、ColⅠ、ColⅢ含量及TGF-β1、Smad4、MMP-13 mRNA表达的作用效果与100 mg/kg水飞蓟宾效果相当,说明桑叶生物碱能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和MMP-13、TIMP-1mRNA表达水平来改善肝纤维化。综上所述,桑叶生物碱对CCl4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具有改善作用。其改善机制一方面可能是与桑叶生物碱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少炎症因子水平有关;另一方面,桑叶生物碱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有着显著的调控作用,并能通过抑制TIMP-1 mRNA表达、促进MMP-13 mRNA表达,从而抑制HSC增殖活化、促进胶原蛋白的降解、减少ECM的沉积。
李伟[8](2008)在《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的生物药剂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的生物药剂学研究,从以下五方面获得了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结果。1.建立了用于制备水飞蓟宾A和水飞蓟宾B对照品的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pre-HPLC法),并建立了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SPC)中水飞蓟宾A和B各自的高效液相测定法。此法简单,准确,可用于水飞蓟宾/素及其制剂中水飞蓟宾A和B的测定,为水飞蓟宾/素及其制剂更为严格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保证。2.分别建立了大鼠和人血浆中水飞蓟宾A和B测定的HPLC/MS/MS法,并用所建方法分别进行了SPC中水飞蓟宾A和B在大鼠和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水飞蓟宾A和B在大鼠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74%和1.82%;在大鼠实验的3个剂量组下,水飞蓟宾A和B均呈线性动力学特征;在大鼠实验中,药代动力学参数在水飞蓟宾A和B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水飞蓟宾A和B在人体内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3.建立了大鼠组织匀浆中水飞蓟宾A和B测定的HPLC/MS/MS测定法,并对大鼠灌胃给予水飞蓟宾56mg/kg后,脑、心、肺、肝、脾、肾、胃、小肠、睾丸、子宫及卵巢各组织匀浆中水飞蓟宾A和B的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3个时间组(15min、1h和3h),胃,肠和肝中水飞蓟宾A和B的浓度均较高。4.把水飞蓟宾作为一个整体,建立了人血浆中水飞蓟宾测定的HPLC-UV法,并用所建立的方法进行了SPC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显示在人体内水飞蓟宾呈线性动力学特征;SPC胶囊相对于水飞蓟素胶囊和水飞蓟宾葡甲胺片的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70.4士139.6%和125.3±46.4%。5.以小鼠和大鼠为实验动物,对SPC抗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SPC抗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强于水飞蓟宾/素或其制剂,也强于卵磷脂;卵磷脂对水飞蓟宾的抗急性肝损伤具有协同作用,其不仅通过提高水飞蓟宾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而且其自身也具有保肝作用。
张华丽[9](2006)在《模拟胃肠液中水飞蓟宾的溶解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水飞蓟宾为疏水性模型分子,根据人体消化液的特性,采用固液平衡法,主要研究了pH值、胆酸钠对水飞蓟宾溶解度的影响。1.测定了水飞蓟宾熔融焓等物理化学参数和其在水溶液在的溶解度等数据。结果表明,水飞蓟宾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溶解速度也比较慢。而且水飞蓟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根据溶解度和温度关系,并利用热力学模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了关联,计算得到了水飞蓟宾的溶解焓和溶解度参数,并与热分析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水飞蓟宾溶解度参数和水溶解度参数的比较,说明了水飞蓟宾在水中溶解度比较小的原因。2.以不同pH值的盐酸和磷酸盐缓冲溶液为溶出介质,研究了不同温度下pH值对水飞蓟宾的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和pH的增加,水飞蓟宾的溶解度增大,并且温度效应随pH减小而减弱。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HH)方程计算了水飞蓟宾的电离常数,说明水飞蓟宾容易电离出[H+],但是溶解度太小,其水溶液中电离出的[H+]非常小,不能呈现出明显的酸碱性。3.以不同浓度的胆酸钠溶液为溶出介质,对不同温度下胆酸钠溶液的浓度对水飞蓟宾溶解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飞蓟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和胆酸钠的浓度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利用热力学模型计算水飞蓟宾溶解在水中和溶解在胆酸钠+水混合溶剂中的吉布斯自由能差(?trG)和焓差(?trH)和熵差(?trS)。?trG说明水飞蓟宾随温度和胆酸钠的浓度的增大易于溶解。比较胆酸钠的浓度对水飞蓟宾溶解度影响的焓和熵因素,焓贡献在溶解中起主导作用。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水飞蓟宾在模拟消化液中溶解的机理,从中获得增加水飞蓟宾溶解度方法的启示,而且对其制剂工艺过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晓鹏[10](2008)在《水飞蓟素碱提酸沉法的建立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为解决传统水飞蓟素制备过程中有机溶剂大量使用,有害溶剂残留,以及能耗消耗较大的问题,本文考察了碱提酸沉提取分离水飞蓟素的各种影响因素,优化了提取条件,试图得到一种绿色环保、安全的水飞蓟素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比较了6种提取方法,即碱溶酸沉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辅助提取法、乙醇回流提取法、沸水回流提取法、高压热水提取法各自的优缺点。发现碱提酸沉法生产过程中无毒无害,无需加热,可以节约大量能耗,降低生产成本,但水飞蓟素的收率较低。微波辅助和超声辅助提取法都能有效提高水飞蓟素的提取率。乙醇回流法提取率较高,热水回流法溶剂无污染,但加热提取法中都存在能耗高,水飞蓟素含量在提取过程中下降的问题。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质谱联用(HPLC-MS)技术,研究了水飞蓟宾在不同提取条件下的稳定性。水飞蓟宾在加热下发生了化学变化,且其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越高变化速率越快,而溶剂极性和加热方式对其变化影响不大。水飞蓟宾发生了化学变化,但并没有分解产生碎片分子,而只是发生了结构的重排和基团的换位,从而产生了新的同分异构体。同时,水飞蓟宾在碱溶液中也会发生化学变化,且碱浓度越高,温度越高,变化速率越快,其变化产物非常复杂。但是水飞蓟宾在酸性溶液中比较稳定。
二、水飞蓟——文献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飞蓟——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BINP3介导的AIF核转位在水飞蓟宾诱导脑胶质瘤细胞自噬性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胶质瘤及其治疗 |
2.1.1 手术治疗 |
2.1.2 放射治疗 |
2.1.3 化学治疗 |
2.1.4 新型治疗 |
2.2 自噬 |
2.2.1 自噬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 |
2.2.2 选择性自噬的研究概要 |
2.3 BNIP3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2.4 P53与肿瘤 |
2.5 水飞蓟宾与肿瘤细胞自噬 |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主要器材与试剂 |
3.1.1 实验器材 |
3.1.2 实验试剂 |
3.2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 |
3.3 实验液体及药物配制方法 |
3.3.1 细胞培养基的制备 |
3.3.2 磷酸盐缓冲液的制备 |
3.3.3 0.25%胰蛋白酶溶液的制备 |
3.3.4 MTT溶液的制备 |
3.3.5 水飞蓟宾储备液及工作液的配制 |
3.3.6 MnTBAP溶液的制备 |
3.3.7 3MA溶液的制备 |
3.3.8 Bafilomycin A1溶液的制备 |
3.3.9 谷胱甘肽溶液的制备 |
3.3.10 蛋白免疫印迹(WB)相关试剂的制备 |
3.4 细胞复苏、传代及冻存 |
3.4.1 细胞复苏 |
3.4.2 细胞传代 |
3.4.3 细胞冻存 |
3.5 实验技术 |
3.5.1 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 |
3.5.2 LDH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细胞死亡率 |
3.5.3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目标蛋白的表达情况 |
3.5.4 JC-1 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
3.5.5 肿瘤组织内过氧化氢含量检测 |
3.5.6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检测 |
3.5.7 总谷胱甘肽及半胱氨酸含量检测 |
3.5.8 小干扰RNA敲除BNIP3、AIF和ATG5 |
3.5.9 免疫荧光化学染色 |
3.5.10 Stub RFP-Sens GFP-LC3慢病毒转染 |
3.5.11 裸鼠胶质瘤皮下移植及给药 |
3.5.12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自噬参与了水飞蓟宾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 |
4.1.1 MTT法检测水飞蓟宾浓度梯度对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4.1.2 水飞蓟宾诱导ATG5和LC3-II及p62(SQSTM1)的变化 |
4.1.3 共聚焦显微镜下溶酶体探针显示,水飞蓟宾作用后自噬水平的变化 |
4.1.4 Western blotting分析自噬抑制剂对水飞蓟宾引起的LC3-II、p62蛋白变化的影响 |
4.1.5 LDH释放实验检测自噬抑制剂对水飞蓟宾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的影响 |
4.1.6 ATG5基因的敲除对水飞蓟宾诱导的LC3-II和p62蛋白表达的影响 |
4.1.7WB法检测AIF敲除对水飞蓟宾处理细胞线粒体、胞浆和胞核中AIF含量的影响 |
4.2 自噬参与了水飞蓟宾诱导的线粒体损伤。 |
4.2.1 荧光显微镜观察水飞蓟宾处理后,JC-1 染色的变化 |
4.2.2 流式细胞仪分析水飞蓟宾作用下胶质瘤细胞JC-1 染色的变化 |
4.2.3 线粒体超氧化物的特异性探针Mitosox-red显示水飞蓟宾对细胞的影响 |
4.2.4 水飞蓟宾作用下Mitosox-red荧光变化 |
4.2.5 western blotting检测AIF在细胞内的分布 |
4.2.6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水飞蓟宾作用下细胞核AIF变化 |
4.2.7 AIF SiRNA 转染对胞核中 AIF 含量的影响 |
4.2.8 SiRNA 敲除 AIF 对水飞蓟宾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的影响 |
4.2.9 3MA 或 bafilomycin A1 对水飞蓟宾作用下线粒体超氧化物的影响 |
4.2.10 3MA 或 bafilomycin A1 处理对水飞蓟宾作用下 AIF 分布的影响 |
4.2.11 SiRNA 敲除 ATG5 对水飞蓟宾作用下 AIF 分布的影响 |
4.2.12 SiRNA 敲除 ATG5 对水飞蓟宾作用下线粒体超氧化物的影响 |
4.3 自噬增强水飞蓟宾诱导线粒体BNIP3积累。 |
4.3.1 蛋白印迹法检测水飞蓟宾BNIP3表达的影响 |
4.3.2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水飞蓟宾作用后,线粒体BNIP3变化 |
4.3.3 蛋白印迹分析转染BNIP3 Si RNA对水飞蓟宾作用下BNIP3线粒体分布的影响 |
4.3.4 LDH释放法检测Si RNA敲除BNIP3,水飞蓟宾作用对后胶质瘤细胞死亡率的影响 |
4.3.5 Si RNA敲除BNIP3对silibin诱导的线粒体超氧化物的影响 |
4.3.6 Si RNA敲除BNIP3对silibin诱导的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影响 |
4.3.7 Si RNA敲除BNIP3对silibin诱导的AIF核转位的影响 |
4.3.8 自噬抑制剂预处理对水飞蓟宾诱导的BNIP3过度表达和线粒体核转位的影响 |
4.4 自噬增强水飞蓟宾诱导的过氧化氢积累。 |
4.4.1 水飞蓟宾处理对HIF-1α及GPX4含量的影响 |
4.4.2 水飞蓟宾对细胞内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
4.4.3 水飞蓟宾时间对GSH含量的影响 |
4.4.4 GSH预处理对水飞蓟宾诱导下过氧化氢变化的影响 |
4.4.5 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检测补充谷胱甘肽对水飞蓟宾作用下胶质瘤细胞死亡的影响 |
4.4.6 GSH对水飞蓟宾作用下BNIP3蛋白含量的影响 |
4.4.7 过氧化氢处理对细胞中BNIP3含量的影响 |
4.4.8 3MA或bafilomycin A1预处后水飞蓟宾作用下GSH含量变化 |
4.4.9 3MA或bafilomycin A1预处理对水飞蓟宾作用下过氧化氢的积累的影响 |
4.5 自噬促进水飞蓟宾诱导P53磷酸化。 |
4.5.1 水飞蓟宾作用下细胞内半胱氨酸变化 |
4.5.2 水飞蓟宾对x CT,p53和磷酸化p53蛋白含量的影响 |
4.5.3 自噬抑制剂预处理对水飞蓟宾诱导的x CT的下调和p53的磷酸化的影响 |
4.5.4 在 3MA或bafilomycin A1存在对水飞蓟宾诱导的半胱氨酸耗竭的影响 |
4.5.5 当ATG5被Si RNA敲除时胶质瘤细胞内x CT和p53含量的变化 |
4.5.6 ATG5被Si RNA敲除对水飞蓟宾诱导的半胱氨酸耗竭的影响 |
4.6 水飞蓟宾抑制胶质瘤细胞糖酵解。 |
4.6.1 水飞蓟宾对细胞内ATP的影响 |
4.6.2 水飞蓟宾作用下葡萄糖6磷酸的变化 |
4.6.3 水飞蓟宾作用下丙酮酸的变化 |
4.6.4 水飞蓟宾作用下HKII、PFKP和PKM2的蛋白水平的变化 |
4.6.5 GSH对水飞蓟宾作用下ATP含量的影响 |
4.6.6 GSH对水飞蓟宾作用下葡萄糖6磷酸含量的影响 |
4.6.7 GSH 对水飞蓟宾作用下丙酮酸含量的影响 |
4.6.8 Western blotting 分析 GSH 预处理对 HKII、PFKP、PKM2 ATG5、LC3-Ⅱ和 p62(SQSTM1)蛋白含量的影响 |
4.7 水飞蓟宾抑制胶质瘤细胞体内生长。 |
4.7.1 荷瘤裸鼠大体及肿瘤的大小 |
4.7.2 水飞蓟宾给药组与对照组荷瘤裸鼠体内肿瘤的体积变化 |
4.7.3 不同组裸鼠肿瘤内p62(SQSTM1)、ATG5和LC3-II的含量差异 |
4.7.4 水飞蓟宾处理对裸鼠肿瘤中谷胱甘肽水平的影响 |
4.7.5 水飞蓟宾处理对裸鼠肿瘤中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
4.7.6 水飞蓟宾处理对裸鼠肿瘤中过氧化氢水平的影响 |
4.7.7 western blotting分析x CT、p53和磷酸化p53蛋白含量变化 |
4.7.8 水飞蓟宾对BNIP3的表达的影响 |
4.7.9 水飞蓟宾对细胞内 AIF 分布的影响 |
4.7.10 水飞蓟宾给药对裸鼠肿瘤中 ATP 含量的影响 |
4.7.11 检测水飞蓟宾给药对裸鼠肿瘤中葡萄糖-6-磷酸含量的影响 |
4.7.12 水飞蓟宾给药对裸鼠肿瘤中丙酮酸含量的影响 |
4.7.13 检测水飞蓟宾给药对裸鼠肿瘤中 HKⅡ、PFKP 和 PKM2 含量的影响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2)中华绒螯蟹饲料适宜脂肪源筛选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植物脂肪源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中华绒螯蟹营养物质研究进展简述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利用不同脂肪源的营养学研究 |
第一节 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
第二节 不同脂肪源和水平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三节 不同脂肪源高脂水平下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 |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利用饱和脂肪酸油源的营养学研究 |
第一节 高饱和脂肪酸油源添加水飞蓟素和牛磺酸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二节 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糖水平对幼蟹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三节 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蛋白水平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四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水飞蓟种子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初步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水飞蓟的研究进展 |
1.2.1 水飞蓟研究的文献分析 |
1.2.2 化学成分概述 |
1.2.3 水飞蓟的药理研究 |
1.2.4 水飞蓟宾提取工艺研究 |
1.2.5 水飞蓟油提取工艺研究 |
1.2.6 水飞蓟主要有效成分的分析测定方法 |
1.2.7 水飞蓟有效成分分离工艺研究 |
1.3 酶法提取技术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
1.4 分离纯化新技术 |
1.4.1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法 |
1.4.2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
1.5 水飞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 本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1.6.1 本研究的内容 |
1.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飞蓟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材料 |
2.2.2 仪器 |
2.2.3 样品的制备 |
2.2.4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5 改进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2.2.6 一种新的快速的UPLC色谱条件 |
2.2.7 检出限、精密度与回收率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UV波长的选择 |
2.3.2 HPLC条件的优化 |
2.3.3 UPLC条件的优化 |
2.3.4 检出限与线性关系 |
2.3.5 精密度与回收率的测定 |
2.3.6 实际样品的测定 |
2.4 UPLC方法和HPLC方法的比较 |
2.4.1 分析时间和分离度方面的比较 |
2.4.2 流动相消耗量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酶法辅助提取水飞蓟宾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与材料 |
3.2.2 仪器 |
3.2.3 乙醇回流、超声、微波和酶法辅助提取水飞蓟宾 |
3.2.4 HPLC法测定水飞蓟宾的含量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正交实验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的条件 |
3.3.2 正交实验优化微波辅助提取的条件 |
3.3.3 正交实验优化酶法辅助提取的条件 |
3.3.4 响应面法优化水飞蓟宾酶法提取条件 |
3.3.5 不同提取方法得到水飞蓟提取物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备色谱分离纯化水飞蓟主要活性成分及其结构鉴定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材料 |
4.2.2 仪器 |
4.2.3 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法(ESI-MS-MS)的液相-质谱仪器条件 |
4.2.4 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OF-MS)仪器条件 |
4.2.5 样品的制备 |
4.2.6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色谱分离水飞蓟宾对映体的操作参数 |
4.2.7 水飞蓟素结昌母液为原料制备分离纯化活性成分的制备色谱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制备分离水飞蓟宾对映体的响应面优化方案及结果 |
4.3.2 响应面模型的验证 |
4.3.3 水飞蓟素结晶母液为原料制备色谱分离纯化活性成分 |
4.3.4 化合物单体的结构鉴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水飞蓟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材料 |
5.2.2 仪器 |
5.2.3 分配系数的测定 |
5.2.4 溶剂体系及样品溶液的配制 |
5.2.5 分析逆流优化溶剂体系 |
5.2.6 制备逆流分离 |
5.2.7 HPLC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水飞蓟提取物对映体分离的溶剂系统的选择及分析逆流优化溶剂体系 |
5.3.2 水飞蓟提取物对映体分离逆流系统中手性试剂的选择及优化 |
5.3.3 逆流色谱制备水飞蓟提取物对映体单体 |
5.3.4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水飞蓟宾结晶母液中的花旗松素、水飞蓟宁和水飞蓟亭的溶剂体系的选择 |
5.3.5 水飞蓟宾结晶母液中花旗松素、水飞蓟宁和水飞蓟亭分析逆流优化溶剂体系 |
5.3.6 制备逆流制备花旗松素、水飞蓟宁和水飞蓟亭 |
5.3.7 制备逆流制备与制备液相的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飞蓟有效成分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试剂与材料 |
6.2.2 仪器 |
6.2.3 清除O_2~(2-)·的测定方法 |
6.2.4 清除DPPH·的测定方法 |
6.2.5 清除·OH的测定方法 |
6.2.6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测定方法 |
6.2.7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6.2.8 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水飞蓟提取物的DPPH·清除作用 |
6.3.2 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水飞蓟提取物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6.3.3 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水飞蓟提取物对羟基的清除作用 |
6.3.4 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水飞蓟提取物的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
6.3.5 水飞蓟提取物中各化合物单体与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6.3.6 水飞蓟提取物分离得到的主要单体化合物的DPPH·清除活性 |
6.3.7 水飞蓟提取物分离得到的主要单体化合物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4)水飞蓟宾对AD转基因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阿尔茨海默症综述 |
2.水飞蓟宾综述 |
3.AD模型鼠综述 |
3.1 衰老模型 |
3.2 Aβ注射模型 |
3.3 转基因动物模型 |
4.肠道微生物16S测序 |
5.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APP/PS1 转基因鼠与C57BL/6 鼠的比较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1.2 化学试剂及溶液的配制与保存 |
2.1.3 实验器具 |
2.1.4 实验用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肠道微生物基因组16S分析 |
2.2.2 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 |
2.2.3 脑切片的免疫组化分析 |
2.3 数据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肠道微生物基因组16S分析 |
3.1.1 Alpha多样性分析 |
3.1.1.1 Chao1 指数分析 |
3.1.1.2 科水平物种丰度分析 |
3.1.1.3 属水平物种丰度分析 |
3.1.2 Beta多样性分析 |
3.1.3 组间科水平差异显著物种分析 |
3.2 行为学分析 |
3.2.1 隐藏平台实验潜伏期分析 |
3.2.2 空间定位实验 |
3.2.2.1 运动轨迹 |
3.2.2.2 目标象限时间百分比(%)分析 |
3.3 脑切片免疫组化分析 |
3.3.1 海马区切片图 |
3.3.2 海马区老年斑光密度(%)分析 |
4.讨论 |
第三章 水飞蓟宾对APP/PS1 转基因鼠的作用研究 |
1.前言 |
2.材料和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1.2 化学试剂及溶液的配制与保存 |
2.1.3 实验器具及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肠道微生物基因组16S分析 |
2.2.2 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 |
2.2.3 脑切片的免疫组化分析 |
2.3 数据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肠道微生物基因组16S分析 |
3.1.1 Alpha多样性分析 |
3.1.1.1 Chao1 指数分析 |
3.1.1.2 科水平物种丰度分析 |
3.1.1.3 属水平物种丰度分析 |
3.1.2 Beta多样性分析 |
3.1.3 组间科水平差异显著物种分析 |
3.2 行为学分析 |
3.2.1 隐藏平台实验潜伏期分析 |
3.2.2 空间定位实验 |
3.2.2.1 运动轨迹分析 |
3.2.2.2 目标象限时间百分比(%)分析 |
3.3 脑切片免疫组化分析 |
3.3.1 海马区切片图 |
3.3.2 海马区老年斑光密度(%)分析 |
4.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以肝细胞线粒体为靶点的中药保肝成分筛选方法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与说明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前言 |
第一章 中药保肝成分筛选方法的建立 |
第一节 肝细胞线粒体的制备及完整性、纯度和生物学功能评价 |
一、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与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节 筛选方法的建立、可行性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
一、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与讨论 |
四、结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药作用于线粒体的保肝成分筛选研究 |
第一节 中药作用于线粒体的保肝成分筛选 |
一、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与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节 采用离体肝细胞线粒体验证活性成分筛选结果 |
一、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与讨论 |
四、结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采用体外、体内实验验证化合物的保肝作用 |
第一节 化合物的体外保肝活性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与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节 化合物的体内保肝活性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与讨论 |
四、结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本论文的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展望 |
第五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具有保肝作用的天然药物开发进展 |
一、肝损伤的生理机制 |
二、具有保肝作用的天然药物 |
三、总结与展望 |
第二节 线粒体在肝损伤中的作用及中药对其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
一、线粒体结构与功能 |
二、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肝损伤的关系 |
三、中药对肝损伤线粒体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
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五、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选题依据及技术路线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 |
三、本课题研究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简介 |
致谢 |
(6)第一部分:蛋白酶活化受体2调控结直肠癌细胞Bcl-xL的分子机制和功能研究 第二部分:水飞蓟宾预防小鼠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蛋白酶活化受体2调控结直肠癌细胞Bcl-xL的分子机制和功能研究 |
第二部分: 水飞蓟宾预防小鼠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机制研究 |
Abstract |
PART Ⅰ: Mechanism and function study on the regulation of Bcl-xL by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2 in colorectal cancer |
PART Ⅱ: Mechanism study of silibinin in the prevention of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in mice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蛋白酶活化受体2调控结直肠癌细胞Bcl-xL的分子机制和功能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激活PAR2信号通路增加Bcl-xL的表达水平 |
2. 激活PAR2稳定了Bcl-xL的蛋白水平 |
3. E3泛素连接酶RNF152介导PAR2对Bcl-xL的调控 |
4. RNF152与Bcl-xL相互作用并受到PAR2的调控 |
5. 在结直肠癌中RNF152表达下调并且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
6. 抑制PAR2-RNF152-Bcl-xL信号轴显著增加EGFR-TKI诱导的细胞凋亡 |
7. 抑制PAR2-RNF152-Bcl-xL信号轴显著增加Gefitinib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水飞蓟宾预防小鼠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水飞蓟宾抑制AOM-DSS诱导的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生长 |
2. 水飞蓟宾抑制AOM-DSS小鼠结肠组织中的细胞增殖水平 |
3. 水飞蓟宾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G2/M阻滞 |
4. 水飞蓟宾通过降低去磷酸化酶Cdc25c从而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文献综述 肿瘤微环境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结直肠癌与肿瘤微环境 |
2. 肿瘤微环境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
3. 与结直肠相关的重要微环境因素 |
4. 靶向微环境的策略及潜在靶点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桑叶生物碱对CCl4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桑叶生物碱的研究现状 |
1.1.1 提取纯化方法 |
1.1.2 检测方法 |
1.1.3 药理作用 |
1.2 肝纤维化 |
1.2.1 发病机制 |
1.2.2 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在肝纤维发生中的作用 |
1.2.3 TGF-β1/Samd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
1.3 肝纤维化造模方式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生长指标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动物 |
2.2.3 主要试剂 |
2.2.4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桑叶生物碱的制备 |
2.3.2 动物分组及饲养 |
2.3.3 实验样品的收集 |
2.3.4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2.3.5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生长情况 |
2.4.2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最终体质量的影响 |
2.4.3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2.4.4 肝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动物 |
3.2.3 主要试剂 |
3.2.4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桑叶生物碱的制备 |
3.3.2 动物分组及饲养 |
3.3.3 实验样品收集 |
3.3.4 指标测定 |
3.3.5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血浆ALT、AST和 AKP活力的影响 |
3.4.2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血浆TP和ALB水平的影响 |
3.4.3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血浆TBil和 DBil含量的影响 |
3.4.4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肝纤4项指标的影响 |
3.4.5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肝组织HYP含量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血脂、抗氧化能力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动物 |
4.2.3 主要试剂 |
4.2.4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桑叶生物碱的制备 |
4.3.2 动物分组及饲养 |
4.3.3 实验样品收集 |
4.3.4 指标测定 |
4.3.5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血浆TC和TG含量的影响 |
4.4.2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血浆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
4.4.3 桑叶生物碱对小鼠机体炎症因子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肝脏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动物 |
5.2.3 主要试剂 |
5.2.4 主要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桑叶生物碱的制备 |
5.3.2 动物分组及饲养 |
5.3.3 实验样品的收集 |
5.3.4 指标测定 |
5.3.5 肝脏mRNA表达量的测定 |
5.3.6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α-SMA、ColⅠ及ColⅢ含量的影响 |
5.4.2 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
5.4.3 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MMP-13和TIMP-1 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的生物药剂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水飞蓟素的化学成分 |
1.3 水飞蓟素和水飞蓟宾定量、药代动力学和抗肝损药理作用概述 |
1.3.1 水飞蓟素和水飞蓟宾的定量分析方法 |
1.3.2 水飞蓟素和水飞蓟宾的制剂和生物利用度 |
1.3.3 水飞蓟素和水飞蓟宾的抗肝损药理作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现状 |
1.4.2 采用的方法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水飞蓟宾A和水飞蓟宾B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仪器、试剂和样品 |
2.1.2 色谱条件 |
2.1.3 水飞蓟宾样品溶液的制备 |
2.1.4 水飞蓟宾A和水飞蓟宾B的制备高效液相分离纯化 |
2.1.5 水飞蓟宾A和水飞蓟宾B的纯度检查 |
2.2 结果 |
2.2.1 水飞蓟宾A和水飞蓟宾B的得率 |
2.2.2 水飞蓟宾A和水飞蓟宾B的纯度计算 |
2.3 讨论 |
2.3.1 制备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
2.3.2 水飞蓟宾样品溶液的溶剂和浓度选择 |
2.3.3 水飞蓟宾A和水飞蓟宾B的纯度检查 |
2.4 小结 |
第三章 水飞蓟宾A和水飞蓟宾B的定量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仪器、试剂和样品 |
3.1.2 色谱条件 |
3.1.3 样品的含量测定方法 |
3.2 结果 |
3.2.1 分析方法确证 |
3.2.2 含量测定结果 |
3.3 讨论 |
3.3.1 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
3.3.2 供试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3.4 小结 |
第四章 水飞蓟宾A和水飞蓟宾B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仪器、试剂和样品 |
4.1.2 溶液的配制 |
4.1.3 LC/MS/MS分析 |
4.1.4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4.1.5 药动学研究试验 |
4.1.6 未知血浆样品分析 |
4.1.7 数据处理 |
4.2 结果 |
4.2.1 分析方法确证 |
4.2.2 药动学研究结果 |
4.3 讨论 |
4.3.1 质谱条件的选择 |
4.3.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4.3.3 水飞蓟宾A和B在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的比较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水飞蓟宾A和水飞蓟宾B的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仪器、试剂和样品 |
5.1.2 溶液的配制 |
5.1.3 LC/MS/MS分析 |
5.1.4 组织匀浆样品处理方法 |
5.1.5 药动学研究试验 |
5.1.6 组织匀浆样品分析 |
5.2 结果 |
5.2.1 分析方法确证 |
5.2.2 组织分布 |
5.3 讨论 |
5.3.1 组织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5.3.2 水飞蓟宾A和B在大鼠各组织匀浆中的浓度比较 |
5.4 小结 |
第六章 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仪器和试剂 |
6.1.2 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 |
6.1.3 溶液的配制 |
6.1.4 色谱条件 |
6.1.5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6.1.6 药动学研究对象 |
6.1.7 给药方案 |
6.1.8 样品采集与处理 |
6.1.9 未知血浆样品分析 |
6.1.10 数据处理 |
6.2 结果 |
6.2.1 分析方法确证 |
6.2.2 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的药动学研究 |
6.2.3 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
6.3 讨论 |
6.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6.3.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6.3.3 给药剂量的选择 |
6.3.4 三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对比 |
6.4 小结 |
第七章 水飞蓟宾A和水飞蓟宾B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仪器、试剂和样品 |
7.1.2 溶液的配制 |
7.1.3 LC/MS/MS分析 |
7.1.4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7.1.5 药动学研究对象 |
7.1.6 给药方案 |
7.1.7 样品采集与处理 |
7.1.8 未知血浆样品分析 |
7.1.9 数据处理 |
7.2 结果 |
7.2.1 分析方法确证 |
7.2.2 药动学研究结果 |
7.3 讨论 |
7.3.1 水飞蓟宾A和B在人体内药动学的研究方法分析 |
7.3.2 水飞蓟宾A和B在人体内药动学参数比较 |
7.4 小结 |
第八章 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抗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的药效研究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仪器、试剂和样品 |
8.1.2 受试动物 |
8.1.3 溶液的配制 |
8.1.4 小鼠和大鼠的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
8.1.5 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抗急性肝损伤药效研究 |
8.2 结果 |
8.2.1 小鼠和大鼠的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建立结果 |
8.2.2 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抗急性肝损伤药效研究结果 |
8.3 讨论 |
8.3.1 给药剂量的选择 |
8.3.2 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及抗肝损伤效果的评价指标 |
8.3.3 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抗急性肝损伤药效对比 |
8.4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致谢 |
(9)模拟胃肠液中水飞蓟宾的溶解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1.1 水飞蓟宾及研究进展 |
1.2 药物溶解度的现状和研究方法 |
1.3 固液平衡体系的热力学模型及其应用 |
1.4 消化液简介及模拟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水飞蓟宾及其水溶液理化参数的测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pH 值对水飞蓟宾溶解度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水飞蓟宾在胆酸钠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节 |
§结论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10)水飞蓟素碱提酸沉法的建立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水飞蓟与水飞蓟素 |
1.1.1 水飞蓟及主要成分 |
1.1.2 水飞蓟素化学成分与理化性质 |
1.1.3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
1.2 定量分析方法 |
1.2.1 分光光度法 |
1.2.2 薄层扫描法 |
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2.4 液相质谱联用法 |
1.3 植物黄酮类的提取分离 |
1.3.1 碱提酸沉提取法 |
1.3.2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3.3 超声辅助提取法 |
1.3.4 乙醇回流提取法 |
1.3.5 热水回流提取法 |
1.4 植物黄酮类的稳定性 |
1.4.1 热稳定性 |
1.4.2 酸碱条件下的稳定性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水飞蓟素检测的方法学建立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色谱条件 |
2.2.2 溶液的制备 |
2.2.3 标准曲线 |
2.2.4 精密度 |
2.2.5 稳定性 |
2.2.6 回收率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碱提酸沉法提取水飞蓟素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水飞蓟滤饼预处理 |
3.2.2 单因素对水飞蓟素提取率的影响 |
3.2.3 多因素对水飞蓟素提取率的影响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水飞蓟素提取方法的比较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水飞蓟滤饼预处理 |
4.2.2 碱溶酸沉提取法 |
4.2.3 微波辅助提取法 |
4.2.4 超声辅助提取法 |
4.2.5 乙醇回流提取法 |
4.2.6 沸水回流提取法 |
4.2.7 高压热水提取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提取条件对水飞蓟宾稳定性的影响 |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5.1.1 实验仪器 |
5.1.2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2.1 提取温度的影响 |
5.2.2 提取溶剂极性的影响 |
5.2.3 加热方式的影响 |
5.2.4 酸碱条件下的稳定性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水飞蓟——文献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BINP3介导的AIF核转位在水飞蓟宾诱导脑胶质瘤细胞自噬性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D]. 王崇丞. 吉林大学, 2020(03)
- [2]中华绒螯蟹饲料适宜脂肪源筛选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D]. 马倩倩.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3]水飞蓟种子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初步活性研究[D]. 刘宏. 北京化工大学, 2009(04)
- [4]水飞蓟宾对AD转基因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刘璐. 山东理工大学, 2016(05)
- [5]以肝细胞线粒体为靶点的中药保肝成分筛选方法建立及应用[D]. 梁丽.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0)
- [6]第一部分:蛋白酶活化受体2调控结直肠癌细胞Bcl-xL的分子机制和功能研究 第二部分:水飞蓟宾预防小鼠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机制研究[D]. 李伟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7]桑叶生物碱对CCl4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祖文. 西南大学, 2020(01)
- [8]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的生物药剂学研究[D]. 李伟. 天津大学, 2008(08)
- [9]模拟胃肠液中水飞蓟宾的溶解度研究[D]. 张华丽. 苏州大学, 2006(12)
- [10]水飞蓟素碱提酸沉法的建立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稳定性研究[D]. 陈晓鹏. 天津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