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矿山安全监察工作的形势与任务(论文文献综述)
汤道路[1](2014)在《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是国家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中的根本性问题。监管体制是否合理,监管模式是否适当,对煤矿安全监管的最终效果有着深远影响。研究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当前存在的问题、未来改革的目标与时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是我国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中长期规划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对煤炭行业设立了专门的安全监管机构并实行中央垂直管理,具有较好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为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形势的快速好转提供了组织保障。但经横向与纵向组织结构分析,现行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仍存在事务管辖不清、级别管辖不明、机构职权重叠、区域管辖设置不经济、监察机构缺乏强制力等问题。参考国外经验,建议把非煤矿山也统一纳入监管范围,组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实行跨越行政区划的大区制三级垂直管理,基层监察办公室负责实际的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中层的监察分局负责对地方政府的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实施行政监察,真正落实“国家监察、地方监管”的工作体制。美国在经历过市场导向的信息服务监管模式、政府导向的强制服从监管模式以后,现正在向合作服务监管模式转型。对美国1900-2011年十万矿工死亡率进行HP滤波处理后,可以观察到每次监管模式改革前均有较明显的数据特征。南非的煤矿安全监管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政府监管与企业负责的均衡,而印度的煤矿安全监管模式则充分展示了国有大型煤矿的自我管理能力优势。对国外煤矿安全监管模式的比较研究说明,监管模式的选择,深受政治、法律与社会治理思潮的影响,并与安全形势和监管绩效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我国现行的“政府一元强制服从”监管模式在快速扭转我国煤矿安全恶劣形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是以庞大行政资源投入为代价的,且不符合现代社会治理理念。运用灰色预测方法可以预测到2020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将低至0.11,年事故死亡人数将在500人以内。这此种安全形势下,我国理应考虑监管模式的变革问题。经过PEST分析,论文提出应当将“多元合作”监管模式确立为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的改革目标,并率先在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监管工作中尝试合作与自律的监管模式探索。我国应当深化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行业集中度;抓住当前有利的历史时机,加大小煤矿关闭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律,保障和利用来自于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保险市场、安全中介服务市场、企业社会责任等有利于煤矿安全的市场力量;强化煤矿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煤矿安全监管绩效评估与内控机制。通过以上政策与措施,全面保障和推动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李新娟[2](2011)在《中美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数理统计等理论方法,对中美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归纳了美国18世纪至今煤矿安全经历的三个不同时期和我国解放以来经历的五个时期,分析了不同发展时期中美煤矿安全水平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关系及产生原因,提出了中美不同时期煤矿安全的管理特征以及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了中美煤矿安全立法演化及历史背景,提出了实现煤矿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三大动力,结合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现状,提出了建立煤矿安全与健康技术标准等为主的保障体系,基于激励相容理论,分析了煤矿安全责任关系,提出了利益攸关方的责任共担机制;探讨了煤矿工人在煤矿安全中的特殊地位,提出了矿工“紧急停绳”把好现场安全生产最后关口的观点。
梁海慧[3](2006)在《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始终占70%左右,据预测到2050年仍将占50%以上,因此,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现实中,虽然大小矿井的具体数目以及有多少矿工在矿井下工作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中国煤矿企业安全事故居世界首位却有据可查,为了煤炭的生产,中国每年要付出六千名左右矿工的生命为代价。中国的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煤炭产量的30%左右,但死亡人数却占80%以上,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死亡总人数的4倍。2004年中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3.08,创历史最好水平,却仍旧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印度的10倍。此外在地下数百米、“暗无天日”的矿井里,煤矿工人除了要面临透水、瓦斯爆炸、顶板坍塌等直接威胁生命安全的危险外,还要面对矽尘、煤尘等有害物质,从而染患上严重的职业病,隐性地侵蚀着矿工的身体健康。卫生部的资料显示:中国煤矿的职业危害非常严重,以尘肺病为代表的职业病发病率相当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严峻局面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给中国设置贸易障碍的借口,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因此无论从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保证国际经济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的角度,都需要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找出对策,扭转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减少或避免对矿工生命和健康的伤害,实现煤矿企业的健康良性运行。从单个企业内部来看,大凡伤亡事故的发生,无外乎可归结为技术的原因或管理的原因。而从中国目前已发生的煤矿重特大伤亡事故调查的结果来看,更多的事故是与企业管理不善有关的,与企业忽视对安全的管理、安全管理的落实不力有关。因此,本文试图针对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不善的原因进行一下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来审视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制度安排问题,既探讨企业外部管制制度的安排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又深入煤矿企业内部,观察煤矿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机制对煤矿企业安全问题的影响,从而力图找出诸多矿难发生背后的原由所在,为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扭转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严峻局面做出努力。鉴于制度对人们行为选择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采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对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种种制度设计进行分析,观察其提供给各相关者的激励约束,然后
张文杰[4](2013)在《论安全生产的法治化》文中提出本文以安全生产法治化为题,主要运用公法学的理论资源和知识,分析安全生产法治化的规范和事实层面的问题,核心命题在于论述安全生产法治化的重大意义及未来趋势,为安全生产法治化的正当性做论证,也为安全生产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这既是理论上的重要阐述,也是对策性分析的结果。为此,本文通过对立法、执法和司法以及法律文化建设等多个角度的分析,来研究安全生产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结构以及它们的运行情况。不仅从规范出发梳理和分析了安全生产的法律体系和制度结构,尤其是对《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的监管体制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也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具体论述了安全生产工作中面对的一些现实问题,尤其是法律和制度中的一些不足。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再结合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目标定位,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具体思路和设想。通过这些论述,本文首先希望能够对我国安全生产法治化的现实情况做条理性整理,对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基本情况以及面对的问题进行比较充分的说明。这是进一步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也是实践工作中必须清醒认识的内容。其次,本文通过梳理历史经验和域外经验,为我国的安全生产法治化提供非常有益的资料和理论基础,为我国的安全生产法治化提供有益借鉴。这也是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再次,本文也为安全生产法治化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正当性论证,指出了安全生产的法治化是我们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向,也是保障和促进安全生产、实现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既是历史大势所趋,也是国际潮流使然,同时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最后,本文还在积极正面建构安全生产法治化的规范和制度,立足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大背景,在立宪主义和行政法治的理论资源指引下,对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原则、规范和制度进行了重构式的分析。除导论外,本文共分为七章,共计约15万字。第一章“中国安全生产法制的历史变迁”主要关注我国历史上安全生产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情形,既为清楚了解现实情况,也能够同现实进行对比,为当下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的历史经验。历史研究能够将历史展现在现代人的眼前,并为当下的改革提供指引。安全生产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我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工矿业生产并不发达,而且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安全生产水平低。近现代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进步很快,利用法律和制度来规制安全生产既是我国工业近代化的重要表现,也给后来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和制度奠定了基础。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安全生产的法治化工作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历史过程。在当代,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安全生产的法治化不断加快,并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安全生产法律和制度体系。安全生产的法治化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促进了计划经济向为市场经济的转变。在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发展的背景下,安全生产法治化的意义更显突出。第二章“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域外经验”重点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生产法治化的规范体系以及实践经验,通过比较研究,为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智识指引。比较研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法治后发型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借鉴域外经验将是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安全生产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重要保证。美国的安全生产法治化主要表现在对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的完善立法和有效保护上。澳大利亚对职业安全与健康的保护一直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形成了以州为主体的安全生产监管结构。德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体系化的安全生产立法,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都承担了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采矿业发达的南非的安全生产工作成效也非常突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形成了现代的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监管体制也已较为完备。第三章“安全生产法治化的目标与原则”着重介绍安全生产法治化受到的价值层面的影响,以及这些价值进入规范后的具体表现以及产生的现实意义,并从价值和原则的角度论述安全生产法治化面临的任务以及在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角色。法的价值和原则决定了法的内容,也能影响法的适用。它们在一部法律或法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法的价值影响下,安全生产法治化的重要内在目标包括了保障人权、安全第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秩序)和谐和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安全生产法治化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了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这些目标和原则既是安全生产法治化的正当性基础,也是安全生产法治化实践中最重要的元素,指导具体的规范适用。第四章“安全生产法治化的规范依据”重点对当下我国安全生产的法律体系进行全面描述和结构性分析,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进行系统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完善法律体系的具体主张。宪法和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决定了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基本构造。宪法的规定为安全生产法治化提供了基础,并影响和决定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主要原则和基本内容。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比较复杂,形成了多层次、不同角度的结构,并存在着和宪法、行政法、刑法和社会法相连接的问题。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以《安全生产法》为基础,涵盖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涉及到了综合类的、矿山类、危险物品类、建筑业类、交通运输类等不同的生产类型。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基本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要着力包括法律体系内部的逻辑困难、重构安全生产中的中央和地方权责、立法鼓励利用回应性管制手段、强化安全生产文化立法等。第五章“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制度结构”仍以规范性研究为主,主要介绍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下形成的基本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制度结构中的问题及其改进思路。制度是规范的内在要求以及规范运行的内在结果,也是实践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安全生产中现有七项基本法律制度,分别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制度、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制度、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安全生产违法责任追究制度。这些基本法律制度又可以引申出一些具体的制度,如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评价制度、安全设备测验制度等。这些制度又可以分为企业准入和淘汰机制、人权保障机制、监督机制、管理机制等。完善安全生产的法律制度结构要求重塑监督权和管理权的关系及其配置、改革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引入商业保险制度等。第六章“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完善”是基于前文的规范性研究而进行的实效性和对策性研究。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但它还有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是安全生产最基本的法律制度。监管体制是影响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重要因素。改革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要厘清监督和管理的行政权力关系,并对安全生产监管权的横向和纵向配置进行改革。安全生产监管需要创新监管手段。在监管过程中要重视运用回应性管制手段,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引入商业保险机制补充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并让保险公司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第七章“结论”总结了前文的论述并对安全生产法治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杜新波[5](2013)在《基于国内外相关监管制度比较视角的土地督察体制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是我国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本文在对俄罗斯国家土地督察等6个国家和我国行政监察等9个行业相关监管制度比较借鉴基础上,运用整体主义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从规范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了我国土地督察的理论基础、权源性质、体制模式、职责职权、运行机制和资源保障,为我国土地督察体制改革创新提供了研究借鉴。监管机构构建、新公共管理和土地宏观调控三大理论是我国土地督察体制创新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同时,运用利益理论和政府责任理论探索我国土地督察权源,认为,土地督察权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督权,土地督察制度根源于国家土地权力配置格局以及相互的关系,土地督察权是衡平中央与地方利益、控制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监控地方政府落实土地管理责任的重要制度工具。对我国现行土地督察法定职责评价,认为国家土地督察体制总体特征表现为大区制半独立式三级土地督察体制架构。这种模式比较切合现行的国家宪政体制、资源国情和土地管理体制。通过与国内外相关监管体制比较分析,可在监督对象、领导体制、架构设置模式、内部领导、职能职权方面为我国土地督察体制创新提供借鉴。通过对土地督察范围调整、中央与地方土地管理分权调整和大部制推进的改革情景设定,我国土地督察体制存在着向职能强化型、分权式或职能调整型创新模式转变的路径选择模式。相应的,土地督察职责将更加注重“合理性”督察,注重与地方政府合作,并把维护公民正当权利作为重要职责;土地督察职权将重点强化和增加检查权、质询权、纠正权、行政执法权、建议权、裁决权、评价权、参与权、公诉权等。“协同”是我国现行土地督察体制运行的核心理念,运用协同理论可为我国土地督察运行设计出政治-行政、职能-结构、决策-执行-监督、府际、部际和社会协同机制运行模式。通过对现行土地督察运行评价,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例行督察、审核督察和专项督察为核心业务,在线土地督察、调查研究和形势观测分析为基础支撑土地督察的业务体系,土地督察协同机制基本形成体系;但土地督察民主化不足成为主要问题,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土地督察影响评估程序和实施土地督察绩效管理将成为加强和创新的重要方向。根据合法、独立、公正和效率构建原则,强化我国土地督察政治资源、人力资源、资财资源和信息资源保障,重点是推进土地督察法制建设、土地督察人才“数量”及质量建设、加大中央财政预算投入、推进土地督察信息化工程和信息资料集成化工程。
刘全龙[6](2016)在《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分析与控制情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目前“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监察监管工作格局下,存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煤矿企业间的多方博弈,且在这种多方博弈格局中,不同主体地位和谈判能力,导致各主体间利益冲突趋于隐性化,影响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煤矿重大事故频频发生。论文针对煤矿安全监察监管过程中各方利益冲突趋于隐性化且监察监管过程具有复杂动态博弈和多方参与的特点,以风险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与内部性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和博弈理论等为指导,采取理论分析与情景模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模式探讨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演化博弈与控制情景问题。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形成和发展,将建国66年来的煤矿安全政府监察监管历程划分为六个历史阶段:建国初的煤矿安全生产初创期、“大跃进”及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和新体制形成时期(国家监察模式时期),并分析各个阶段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机构的变迁过程。然后,分析当前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现状和特征,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开始逐步建立的新的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机构,从短期来看对于全国煤矿安全记录的改善具有负面作用,其中乡镇煤矿的负面作用程度最大,国有重点煤矿的负面作用程度最小;但从长远看来对全国煤矿安全记录的改善具有显着性的正面作用,其中乡镇煤矿的改善效果最明显,国有重点煤矿的改善效果最小;而后从1998年末关闭非法乡镇小煤矿政策和现行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机构的不足两方面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2)针对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机构存在的不足和国内外对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相关研究的缺陷,从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演化博弈视角进行分析,将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演化博弈划分为单种群演化博弈、两种群演化博弈和系统演化博弈。具体而言,单种群演化博弈包括:国家监察机构之间监察行为的演化博弈、地方监管机构之间监管行为的演化博弈以及煤矿企业之间安全生产行为的演化博弈;两种群演化博弈包括:国家监察机构与地方监管机构之间的演化博弈、国家监察机构和煤矿企业之间的演化博弈以及地方监管机构与煤矿企业之间的演化博弈;系统演化博弈则是指国家监察机构、地方监管机构和煤矿企业三个种群之间的系统性演化博弈。然后对上述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单种群演化博弈模型、两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和系统演化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单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和双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可以通过分析均衡点时系统的雅可比矩阵的行列式值和迹值的符号,判断其均衡点的稳定性;但是对于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系统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此方法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计算量巨大繁琐,且系统演化博弈过程具有复杂动态性,对各局中人的策略也难以合理制定。因此,采用系统动力学(SD)来研究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的反馈结构,分析其系统演化博弈均衡点的稳定性。从而构建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系统演化博弈SD模型,并对系统演化博弈的均衡点进行仿真以分析其稳定性,主要包括:纯策略均衡解稳定性分析、混合策略均衡解稳定性分析和一般策略演化博弈稳定性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系统演化博弈过程出现反复波动、震荡发展的趋势,即演化博弈过程不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均衡,这从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解释中国重大煤矿事故多年处于频发态势的一个主要客观原因。(3)以提高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效果、降低煤矿企业违法行为为目标,针对上述不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均衡的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问题进行有效稳定性控制情景研究,提出可以有效抑制系统演化博弈过程波动性的控制情景,即动态惩罚稳定性控制情景,并对该情景下的系统演化博弈稳定性进行仿真分析与仿真结果理论证明。结果表明:在动态惩罚稳定性控制情景下系统演化博弈过程的波动性得到有效控制,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均衡,但是在此演化稳定策略均衡状态下,煤矿企业仍存在一定比率的选择违法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动态惩罚稳定性控制情景下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变量进行分析与控制优化,从而提出优化动态惩罚-激励稳定性控制情景,并对该情景下的系统演化博弈有效稳定性进行仿真分析与仿真结果理论证明。结果表明:优化动态惩罚-激励稳定性控制情景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系统演化博弈过程的波动性,使系统演化博弈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均衡,且在此演化稳定均衡策略状态下煤矿企业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控制。最后,在上述对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系统演化博弈分析与有效稳定性控制情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机构的改善对策。
傅传洋[7](2011)在《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中占居主导地位,在现行的“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下,近年来全国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次数和伤亡人数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伤亡损失惨重,影响恶劣。而煤矿安全监察在预防煤矿事故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分析我国煤矿监察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和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在当前尤为重要。本文运用统计学、系统工程学、安全工程学等理论,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和相关资料,分析和总结了美国、波兰、南非、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主产煤国在煤矿监察体制、法律法规建设、行业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结果表明我国已形成合理的垂直管理煤矿安全国家监察体制和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体系。但是与一些主产煤国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譬如煤矿安监体系机构设置和权责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完善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其操作性和实用性等。针对存在的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煤矿安全监察体系进行层次权重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建议;对煤矿企业的安全投入与监察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博弈分析等。研究结果为完善我国煤矿监察体系提供了参考。
赵青青[8](2013)在《美国矿山安全监察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矿山安全状况及其相关立法。美国的矿山行业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安全的,在美国矿山行业发展的早期,也经历过矿山事故频发的时代,在重大矿难事故发生后,美国国会对相关矿山安全法律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最终形成了管理美国矿山安全生产的最主要的法律,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与2006年《矿山改进与新应急反应法》及相关实施条例。在严格执行矿山安全法律与矿山安全监察之后,美国的矿山安全状况逐年好转。此外,美国还形成了定期修改矿山法以使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制度,完善了矿山安全监察的法律体系。本文其次介绍了美国矿山安全监察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这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美国矿山安全监察的机构设置、监察程序及其监察执法的“成功三角”。在机构设置上,主要介绍了矿山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组成机构与职能、监察人员配备、财政预算及其与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矿山安全与健康复审委员会、工会等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监察程序上,详细介绍了美国矿山安全监察前准备工作、事故调查程序、特别调查和对雇主的处罚等程序;最后介绍了美国矿山安全监察严格执法、重视安全培训及先进技术支持的安全监察成功三角。本文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矿山安全监察制度的建议,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我国矿山安全监察制度在立法、执法、机构设置、培训与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介绍美国矿山安全监察制度在相关问题上的先进做法,提出对完善我国矿山安全监察制度的几点建议:立法方面,尽快修改我国矿山安全相关法律,提高矿山安全监察法律的法律位阶,细化原则性规定,加大处罚力度,以完善我国矿山安全监察立法;监察体制方面,合理设置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并增强其独立性,加强基层矿山安全监察队伍建设,增强安全监察执法能力,加强工会在矿山监察中的作用,以健全我国矿山安全监察机制;培训及技术方面,重视安全生产培训,并加大政府投入及技术支持。
张经阳[9](2012)在《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煤炭资源在我国分布较广,储量丰富,开采历史久远。长期以来,煤炭资源已经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煤炭资源市场需求的持续旺盛,我国煤炭开采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大量的煤矿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煤矿建设项目的增加,导致了安全生产事故的不断发生,煤矿建设安全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影响着煤炭工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控制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基于以往对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及安全评价理论的不足,结合影响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因素和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进行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形势依然很严峻,大量存在的问题导致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繁发生。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系统是一个由人、机、环境、管理要素组成的复杂的开放系统,要素子系统内部具有层级结构,要素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关系,这种作用关系推动着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系统的演化进程,对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影响深远。本文运用集成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协同、管理熵等相关理论,在分析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影响因素、集成管理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研究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运用霍尔三维结构理论建立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结构模型。同时,在分析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传统管理框架不足的基础上,设计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模型是实现集成管理框架的基础。本文按照SIPOC协同模式理论,在分析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内部具有SIPOC协同过程的基础上,对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下的要素间作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要素间的作用关系看,人的因素与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发展潜力、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机器要素与机器自身的状态、人力资源能力、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环境要素与自身环境条件的风险水平大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管理要素则与四个要素均有关系。本文按照上述逻辑分析,建立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协同演化数学模型,并建立了基于要素指标协同评价的模型有关参数的确定方法。通过对协同演化模型数值模拟,找出了人因要素和管理要素是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系统的序参量,控制着系统的演化进程,对其系统的伺服过程和系统平衡点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协同控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是实施集成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协同控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安全风险的产生机理;二是建立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控制的概念模型;三是提出协同控制的对策措施。本文从安全生产法治与序参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入手,建立了基于序参量协同控制的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法治框架,重点分析了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法治体系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同时,基于问题导向分别提出了基于序参量协同控制相应的法治对策措施,并从政策、工程技术、效益三个层面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进行了案例研究,设计了集成管理的框架,分析了集成管理的运行模式,对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度进行了评价,对其集成管理模型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集成管理稳定性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建议。
周维新[10](2008)在《矿山安全监察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据统计,目前我国95%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取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矿产资源成为国家发展经济的物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正是建立在矿业开发规模和深度的不断发展之上的。生产安全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我国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距我国矿山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势在必行。本文在前面部分概述了我国现今矿山安全生产状况,对我国矿山安全监察法律制度的立法执法进行初步分析研究。接下来分析了国外相关国家的矿山安全监察法律制度,如美国的《联邦宪法》、《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南非的《矿山健康与安全法》等,以及美国、南非、印度等国的矿山安全监察执法情况。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而对国内外矿山安全生产立法、执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总结出我国矿山安全监察法律制度在立法执法上的不足:立法指导思想落后;矿山安全生产立法上存在概念疏漏;相关法律法规之间不衔接、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缺乏独立性等。最后得出矿山安全生产的成功经验:立法先行;矿山安全监督独立;严厉处罚,高额赔偿;重视安全培训;政府资金支持安全工作等。综上所述,笔者从法律的视角对国家矿山安全生产问题进行思考,希望通过对国内外矿山安全生产的立法、执法的分析研究和我国矿山事故多发的法律制度方面原因分析,从而提出我国在矿山安全生产方面立法、执法方面的一些建议,以对我国矿山安全生产尽微薄之力。
二、矿山安全监察工作的形势与任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山安全监察工作的形势与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煤矿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辨析 |
2.2 煤矿安全监管的安全管理工程理论基础 |
2.3 煤矿安全监管的法学理论基础 |
2.4 煤矿安全监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2.5 煤矿安全监管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 |
2.6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监管体制研究 |
3.1 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 |
3.2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历史沿革 |
3.3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现状 |
3.4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3.5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设想 |
3.6 本章小结 |
4 国外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比较研究 |
4.1 美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演进 |
4.2 南非煤矿安全监管模式 |
4.3 印度煤矿安全监管模式 |
4.4 国外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沿革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
5.1 政府一元强制服从监管模式及其效果 |
5.2 我国现行煤矿安全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
5.3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改革时机的数理预测 |
5.4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改革目标 PEST 分析 |
5.5 多元合作煤矿安全监管模式基本构想 |
5.6 小煤矿安全专项监管对策 |
5.7 本章小结 |
6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
6.1 深化煤炭行业产业结构调整 |
6.2 保障和利用煤矿安全的市场推进机制 |
6.3 加强煤矿安全信息系统建设 |
6.4 健全煤矿安全监管内部审查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中美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内背景 |
1.1.2 国际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中外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现状分析 |
2.1 概述 |
2.2 我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现状 |
2.3 国外其他主要产煤国家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 |
2.3.1 日本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2.3.2 英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2.3.3 德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2.3.4 南非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2.3.5 捷克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2.3.6 澳大利亚煤矿安全管理机制 |
2.3.7 印度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2.3.8 俄罗斯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2.3.9 加拿大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2.3.10 乌克兰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2.4 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研究现状 |
2.5 中美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比较研究现状 |
2.6 小结 |
3 中美煤矿安全状况比较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和比较 |
3.1 美国煤矿安全状况分析 |
3.1.1 美国的煤炭生产概况 |
3.1.2 美国的煤炭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分析 |
3.2 中国煤矿安全状况分析 |
3.2.1 中国煤炭生产概况 |
3.2.2 中国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分析 |
3.3 中美煤矿安全状况比较分析 |
3.3.1 中美相同安全水平条件下的比较分析 |
3.3.2 中美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的比较 |
3.4 小结 |
4 中美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及其特点分析和比较 |
4.1 美国煤矿安全立法沿革及其特点 |
4.2 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特点 |
4.2.1 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 |
4.2.2 美国矿工及工会在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中的作用分析 |
4.2.3 美国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教育培训体系 |
4.2.4 美国煤矿安全救护体系 |
4.2.5 美国的煤矿安全与健康保障体系 |
4.2.6 美国的煤矿安全利益调整机制 |
4.3 中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及其特点 |
4.3.1 中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沿革及立法史 |
4.3.2 中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现状 |
4.4 中美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比较分析 |
4.5 小结 |
5 基于中美比较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基本模式 |
5.1 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理论模式 |
5.2 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中工人及工会的作用 |
5.3 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中的煤矿安全责任体系 |
5.3.1 建立地方政府煤矿安全风险责任体制 |
5.3.2 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责任体制 |
5.3.3 建立煤矿工人安全风险激励机制 |
5.4 煤矿安全与健康保障体系 |
5.4.1 建立煤矿安全与健康技术标准及评价机制 |
5.4.2 建立煤矿各级各类人员定期安全培训考核准入机制 |
5.4.3 构建煤矿文化保障体系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创新 |
6.1.1 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3)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拟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二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演进及启示 |
第三节 政府管制概念的界定与理论丛林 |
第四节 产权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 |
第二章 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状况 |
第一节 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历史 |
第二节 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 |
第三节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国际比较 |
第三章 中国煤矿企业伤亡事故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伤亡事故原因的分析原理 |
第二节 煤矿企业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分析 |
第三节 煤矿企业伤亡事故的间接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外控体系: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依据和体系.. |
第一节 政府管制与市场失灵 |
第二节 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依据 |
第三节 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体系 |
第五章 外控体系: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内容 |
第一节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事前控制环节—市场准入 |
第二节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事中控制环节—日常监察 |
第三节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事后控制环节—事故追究 |
第四节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博弈分析 |
第六章 内控体系:中国煤矿企业内部安全管理 |
第一节 煤矿企业加强内部安全管理的必要 |
第二节 煤矿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的支持体系分析 |
第三节 煤矿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的保证体系分析 |
第七章 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分析 |
第一节 执行力概念的提出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 |
第二节 中国煤矿企业的人员素质 |
第三节 中国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
结论和建议 |
参 考 文 献 |
后 记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使用授权说明 |
中文详细摘要 |
(4)论安全生产的法治化(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安全生产法治化与依法治国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背景下的安全生产 |
(三) 安全生产法律关系 |
(四) 命题与任务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
四、写作思路与文章结构 |
第一章 中国安全生产法制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
一、古代社会安全生产规范化概况 |
二、古代社会重要的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
一、清末民初的安全生产立法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
三、革命时期民主政权的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
第三节 建国后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发展概述 |
一、初创时期(1949—1957年) |
二、调整时期(1958—1965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
三、恢复、整顿和提高时期(1976—1991年) |
四、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2—2002年) |
第四节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安全生产法》:从设想到现实 |
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及其演变 |
三、现行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
第二章 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域外经验 |
第一节 美国 |
一、职业安全与健康概况 |
二、职业安全与健康的法律体系 |
三、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监管体制 |
四、职业安全与健康执法的发展趋势:合作执法行动 |
第二节 澳大利亚 |
一、职业安全与健康概况 |
二、矿山安全监管体制 |
三、矿山安全法律体系 |
第三节 德国 |
一、矿山安全法律体系 |
二、矿山监管体制 |
第四节 南非 |
一、职业健康与安全发展概况 |
二、职业健康与安全法律体系 |
三、职业健康与安全监管体制 |
第三章 安全生产法治化的目标与原则 |
第一节 安全第一 |
一、生产安全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
二、《安全生产法》中的“安全第一”方针 |
三、“安全第一”的方针与安全和生产的平衡 |
四、预防为主 |
第二节 安全生产与人权保障 |
一、安全生产与人权保障的关系 |
二、《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从业人员权利 |
三、我国安全生产领域人权保障问题 |
四、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人权保障 |
第三节 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一、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 |
二、安全生产与社会保障 |
三、安全发展的理念及其制度化 |
第四节 安全生产与法治 |
一、法治主义及其要求 |
二、法治原则与安全生产立法 |
三、法治原则与安全生产执法 |
四、法治原则与安全生产法律文化 |
第四章 安全生产法治化的规范依据 |
第一节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础 |
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二、构建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意义 |
三、构建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原则 |
第二节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结构 |
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层级结构 |
二、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横向结构 |
第三节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宪法中的安全生产结构 |
二、安全生产的综合性法律 |
三、安全生产的行政法结构 |
四、安全生产的刑法结构 |
第五章 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制度结构 |
第一节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结构 |
一、重要制度概要 |
二、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类型化分析 |
三、法律制度变革的动力 |
第二节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 |
一、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的规范依据和地位 |
二、安全生产条件保障 |
三、安全生产人员与组织保障 |
四、安全资金、安全设施和设备保障的投入保障 |
第三节 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制度 |
一、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
二、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制度的依据和内容 |
三、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的范围与法律责任 |
四、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制度的完善 |
第四节 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 |
一、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历史与概况 |
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主要内容 |
三、企业和人员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程序 |
四、许可证的管理与法律责任 |
第六章 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完善 |
第一节 健全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
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更新的理论基础 |
二、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不足 |
三、法律体系更新的任务 |
四、法律体系更新的程序 |
第二节 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革 |
一、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的域外经验 |
二、理顺监督和管理的行政权力关系 |
三、综合监管与行业主管部门监管的权限划分 |
四、安全生产监管权力的纵向配置 |
五、结论 |
第三节 安全生产监管手段的创新 |
一、重视运用回应性管制手段 |
二、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建设 |
三、安全生产领域引入商业保险制度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5)基于国内外相关监管制度比较视角的土地督察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2 基础理论 |
2.1 行政监管机构构建理论 |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 土地宏观调控理论 |
3 我国现行土地督察权源基础和体制评价 |
3.1 我国土地督察制度发展过程 |
3.2 我国土地督察权源分析 |
3.2.1 土地督察权是土地分权的必然选择 |
3.2.2 土地督察权是衡平中央与地方利益的权力保障 |
3.2.3 土地督察权是监控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责任的重要保障 |
3.3 我国现行土地督察体制构建模式评价 |
4 国内外相关监管行业体制比较借鉴 |
4.1 国外相关监管体制借鉴 |
4.1.1 俄罗斯土地督察体制 |
4.1.2 英国城乡规划督察体制 |
4.1.3 荷兰住房、空间规划和环境督察体制 |
4.1.4 法国的规划与遗产保护督察体制 |
4.1.5 美国农业部督察体制 |
4.1.6 印度煤矿安全监管体制 |
4.2 国内相关监管体制比较借鉴 |
4.2.1 行政监察体制 |
4.2.2 审计体制 |
4.2.3 国内环保督查体制 |
4.2.4 煤矿安全监察体制 |
4.2.5 城乡规划督察员体制 |
4.2.6 水土保持督查体制 |
4.2.7 警务督察体制 |
4.2.8 国家教育督导体制 |
4.2.9 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体制 |
4.2.10 当前我国主要行业的督察制度借鉴 |
5 我国土地督察体制架构创新模式 |
5.1 我国土地督察体制创新可能方向 |
5.2 我国土地督察体制创新情景分析 |
5.3 我国土地督察体制架构模式选择 |
6 国家土地督察职能体系重构 |
6.1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现行职能设定 |
6.2 国外相关行业监管职责分析 |
6.2.1 俄罗斯国家土地督察职能分析 |
6.2.2 英国城乡规划督察职能分析 |
6.2.3 荷兰住房、空间规划和环境督察职能分析 |
6.2.4 法国规划和遗产保护督察职能分析 |
6.2.5 印度矿山安全监督职能分析 |
6.3 国内相关行业监管机构职能分析 |
6.3.1 审计机关职能 |
6.3.2 行政监察职能 |
6.3.3 环境保护督查职能 |
6.3.4 煤矿安全监察职能 |
6.3.5 城市规划督察员的工作职能 |
6.3.6 水土保持督查职能 |
6.3.7 警务督察职能 |
6.3.8 教育督导职能 |
6.3.9 国有企业监事会职能 |
6.3.10 国家重大项目稽查职能 |
6.3.11 国内相关行业监管职能对我国土地督察职能借鉴 |
6.4 我国土地督察职能体系重构 |
6.4.1 国家土地督察职责体系创新 |
6.4.2 国家土地督察职权体系创新构思 |
7 土地督察运行协同机制设计与评价 |
7.1 协同原理对土地督察体制运行机制借鉴 |
7.1.1 协同原理对土地督察运行的指导意义 |
7.1.2 土地督察协同机制设计的架构思路 |
7.2 国内外相关监管制度比较借鉴 |
7.3 我国现行土地督察运作评价 |
7.3.1 土地督察工作方式评价 |
7.3.2 土地督察执行程序评价 |
7.3.3 现行土地督察协同机制建设评价 |
7.4 土地督察运行制度创新 |
7.4.1 加强土地督察装置程序创新 |
7.4.2 实施土地督察绩效管理 |
8 土地督察运行保障措施 |
8.1 土地督察政治资源保障 |
8.1.1 土地督察法制化保障 |
8.1.2 土地督察党建工作保障 |
8.2 土地督察人力资源保障 |
8.3 土地督察资财资源保障 |
8.4 土地督察信息资源保障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论文特色和创新之处 |
9.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分析与控制情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案及方法 |
1.5 研究特色 |
1.6 本章小结 |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辨析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2.3 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
3.1 煤矿安全生产初创期 |
3.2“大跃进”及调整时期 |
3.3“文化大革命”时期 |
3.4 改革开放时期 |
3.5 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
3.6 新体制形成时期 |
3.7 本章小结 |
4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有效性分析 |
4.1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现状 |
4.2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相关法律法规 |
4.3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特征 |
4.4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有效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5.1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演化博弈的分类 |
5.2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单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5.3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两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5.4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模型仿真与稳定性研究 |
6.1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SD模型 |
6.2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模型仿真与稳定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有效稳定性控制情景研究 |
7.1 一般惩罚情景对系统演化博弈结果的影响 |
7.2 动态惩罚稳定性控制情景下系统演化博弈稳定性仿真及结果理论证明 |
7.3 动态惩罚稳定性控制情景下系统演化稳定策略均衡影响变量分析与优化 |
7.4 优化动态惩罚-激励稳定性控制情景下系统演化博弈稳定性仿真及结果理论证明 |
7.5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效果相关改善对策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煤矿安全现状 |
1.1.2 外国的煤矿安全现状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我国煤矿安全监察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煤矿安全监察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以及拟解决的问题 |
1.4 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2 国外的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分析 |
2.1 国外的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分析 |
2.1.1 美国煤矿监察体系 |
2.1.2 南非煤矿监察体系 |
2.1.3 波兰煤矿监察体系 |
2.1.4 澳大利亚煤矿管理体系 |
2.1.5 俄罗斯煤矿监察体系 |
2.1.6 英国煤矿监察体系 |
2.1.7 印度煤矿监察体系 |
2.2 国外的煤矿安全监察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分析 |
2.2.1 国外的煤矿(矿山)主要安全法律法规 |
2.2.2 国外煤矿(矿山)安全法律法规的特点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的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分析 |
3.1 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历史及现状 |
3.1.1 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系 |
3.1.2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关机构设置及职责 |
3.2 煤矿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分析 |
3.2.1 煤矿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
3.2.2 煤矿安全监察法律体系的框架 |
3.2.3 近十年煤矿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历程 |
3.3 政府对煤矿安全费用的投入 |
3.4 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建立以来取得的成绩 |
3.5 现行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存在不足 |
3.5.1 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存在的问题 |
3.5.2 煤矿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的不足 |
3.5.3 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费用的不足 |
3.5.4 煤矿安全监察队伍建设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分析 |
4.1 新环境下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系 |
4.2 层次分析法应用和模型建立步骤 |
4.3 煤矿安全监察体系的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4.3.1 煤矿安全监察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4.3.2 确定决策目标、中间层和底层之间的权重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矿安全监察体系的改进建议 |
5.1 完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建设 |
5.2 煤矿安全监察法制建设 |
5.3 煤矿安全费用的提取和资金费用管理 |
5.4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 |
5.5 煤矿安全监察队伍建设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美国矿山安全监察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美国矿山安全状况及相关立法 |
(一) 美国矿山安全状况 |
(二) 美国矿山安全立法 |
二、美国矿山安全监察体系及运行机制 |
(一) 美国矿山安全监察机构 |
(二) 美国矿山安全监察程序 |
(三) 美国矿山安全监察的成功三角 |
三、美国矿山安全监察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一) 完善矿山安全立法 |
(二) 健全矿山安全监察机制 |
(三) 重视安全培训及技术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煤炭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1.1.2 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 |
1.1.3 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 |
1.1.4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现状 |
1.1.5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形势 |
1.2 研究意义 |
1.2.1 论文选题的现实意义 |
1.2.2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
1.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
1.3.1 事故致因、事故发生机理的研究 |
1.3.2 煤矿建设项目及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研究 |
1.3.3 基于集成管理视角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研究 |
1.3.4 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研究 |
1.3.5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评述 |
1.4 本文研究边界及有关概念的界定 |
1.4.1 本文研究边界 |
1.4.2 本文有关概念的界定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本文的创新点 |
1.6 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1.7 小结 |
第二章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理论基础 |
2.1 集成管理的一般理论 |
2.2.1 集成的基本概念 |
2.1.2 集成的分类 |
2.1.3 集成的作用 |
2.1.4 集成的模式 |
2.1.5 集成场思想 |
2.2 安全系统工程理论 |
2.2.1 系统安全分析 |
2.2.2 系统安全预测 |
2.2.3 系统安全评价 |
2.3 协同理论 |
2.3.1 协同效应 |
2.3.2 伺服原理 |
2.3.3 自组织原理 |
2.4 管理熵理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界定 |
3.2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
3.2.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变革历程 |
3.2.2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分析 |
3.2.3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人因要素分析 |
3.3.2 机器要素分析 |
3.3.3 环境要素分析 |
3.3.4 管理要素分析 |
3.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趋势 |
3.4.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素集成化趋势 |
3.4.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素系统化趋势 |
3.4.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素本质化趋势 |
3.5 小结 |
第四章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设计 |
4.1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传统管理框架分析 |
4.1.1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传统管理框架 |
4.1.2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传统管理框架的不足 |
4.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4.2.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复杂性 |
4.2.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多元化 |
4.2.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要素的知识化 |
4.3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设计 |
4.3.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设计原则 |
4.3.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设计 |
4.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的结构分析 |
4.4.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的时间结构 |
4.4.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的空间结构 |
4.4.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的功能结构 |
4.4.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霍尔三维结构 |
4.5 小结 |
第五章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模型 |
5.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框架下要素协同关系 |
5.1.1 群体活动协同理论和SIPOC协同模式概述 |
5.1.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框架下的人因协同 |
5.1.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框架下的机器要素协同 |
5.1.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框架下的环境要素协同 |
5.1.5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框架下的管理要素协同 |
5.2 协同学理论的数理结构 |
5.2.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间作用关系分析 |
5.2.2 协同学理论的数理结构 |
5.3 基于要素协同的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模型 |
5.3.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的数理表达 |
5.3.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间作用关系的数学结构 |
5.3.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演化模型 |
5.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
5.4.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度评价方法 |
5.4.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
5.5 小结 |
第六章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控制 |
6.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系统稳定性分析 |
6.1.1 协同演化模型数值模拟与序参量确定 |
6.1.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系统的伺服过程 |
6.1.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6.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失稳风险的产生 |
6.2.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运行模式 |
6.2.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失稳风险的产生 |
6.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控制模型 |
6.3.1 安全控制论的研究现状 |
6.3.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控制模型 |
6.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序参量协同控制对策 |
6.4.1 安全生产法治与集成管理系统序参量之间的关系 |
6.4.2 基于序参量协同控制的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法治对策 |
6.5 小结 |
第七章 案例研究—以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为例 |
7.1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基本情况 |
7.1.1 企业简介 |
7.1.2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井田位置基本情况 |
7.1.3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建设区基本情况 |
7.2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形成 |
7.2.1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设计 |
7.2.2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运行模式 |
7.3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演化模型 |
7.3.1 要素协同管理协同度评价的思路 |
7.3.2 要素协同管理协同度评价的方法 |
7.3.3 问卷调查与统计 |
7.3.4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度评价 |
7.4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稳定性分析 |
7.4.1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要素协同演化模型 |
7.4.2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稳定性分析 |
7.4.3 影响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集成管理稳定性的关键因子分析 |
7.4.4 对策措施建议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项目安全协同评价调查问卷(样卷) |
附录B 发表论文情况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矿山安全监察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安全事故案例 |
1.2 矿山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
2 矿业生产与矿山安全监察 |
2.1 矿业生产安全监察的法理分析 |
2.2 矿山安全监察 |
2.2.1 矿山安全监察的内涵 |
2.2.2 矿山安全监察的属性分析 |
2.2.3 矿山安全监察的范围 |
2.2.4 矿山安全监察的阶段 |
3 我国矿山安全监察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矿山安全的立法现状 |
3.2 我国矿山安全立法存在的缺陷 |
3.3 我国矿山安全监察执法现状 |
3.3.1 矿山安全监察体制的变迁 |
3.3.2 矿山安全监察执法情况 |
3.4 我国矿山安全监察执法存在的问题 |
3.4.1 矿山安全监管体制不顺 |
3.4.2 矿山安全监察机构设置不科学 |
3.4.3 矿山安全监察力量不足 |
3.4.4 矿山安全培训体系落后 |
4 国外矿山安全监察法律制度分析 |
4.1 国外矿山安全监察立法状况研究 |
4.1.1 美国的矿山安全立法情况 |
4.1.2 英国矿山安全立法情况 |
4.1.3 南非的矿山安全立法情况 |
4.1.4 日本矿山安全立法情况 |
4.2 国外安全法规的主要特点 |
4.2.1 立法层次高 |
4.2.2 法律体系严密 |
4.2.3 法律条款可操作性强 |
4.3 国外矿山安全监察执法状况 |
4.3.1 美国矿山安全监察执法情况 |
4.3.2 英国矿山职业安全卫生监察执法情况 |
4.3.3 南非矿山安全监察执法情况 |
4.3.4 日本矿山安全监察执法情况 |
4.4 国外矿山安全监察的基本经验 |
4.4.1 建立专门的安全监察机构 |
4.4.2 执法人员权责明确 |
4.4.3 严格的安全生产培训制度 |
5 完善我国矿山安全监察法律制度的思考 |
5.1 立法方面的构想 |
5.1.1 尽快修改《矿山安全法》中的相关内容 |
5.1.2 完善相关的矿山安全监察法律法规 |
5.2 执法方面的建议 |
5.2.1 建立垂直的矿山安全监察机构 |
5.2.2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
5.2.3 建立奖惩分明的工作激励机制 |
5.2.4 建立主管监察员制度 |
5.2.5 注重矿山安全监察中行政处罚的地位 |
5.2.6 完善矿山安全生产培训体系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矿山安全监察工作的形势与任务(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研究[D]. 汤道路. 中国矿业大学, 2014(12)
- [2]中美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比较研究[D]. 李新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12)
- [3]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 梁海慧. 辽宁大学, 2006(10)
- [4]论安全生产的法治化[D]. 张文杰. 武汉大学, 2013(01)
- [5]基于国内外相关监管制度比较视角的土地督察体制创新研究[D]. 杜新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 [6]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分析与控制情景研究[D]. 刘全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7]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分析研究[D]. 傅传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1(06)
- [8]美国矿山安全监察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 赵青青. 安徽大学, 2013(S2)
- [9]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研究[D]. 张经阳.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1)
- [10]矿山安全监察法律制度研究[D]. 周维新. 重庆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