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银行人才战略“1234”(论文文献综述)
张茜[1](2017)在《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私人银行业务是指服务对象为高净值人群的金融业务,通常会有一定的资产门槛限制,国内外不同金融机构的规定不一致,目前国内对高净值人群的定义一般为资产在600万元以上,国际上则将私人银行客户定义为300万美元以上的超级富豪。随着金融业发展的日渐成熟和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个人金融、企业金融竞争性较大,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实现对目标客户群体的专业化服务,方能占据市场份额,建立品牌优势。国外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研究较为完善和全面,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私人银行的界定,内涵,模式,客户服务及发展的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国内对私人银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银行的发展战略,业务发展风险,国际金融业务及客户的相关特征等方面,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法。国内对私人银行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的方法来进行,基于客户价值理论,经济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等来进行深入研究;对私人银行国际金融业务的研究主要以离岸金融业务为主;对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风险的研究是基于法律为前提,以法律风险为主要研究内容。国外内对私人银行的研究实证研究方面较少,本文对交通银行湖南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将结合私人银行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来探究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私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从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本研究选取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概况和湖南省分行面临的行业环境,提出本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可行性策略。交通银行于2008年4月开始经营私人银行业务,截至2014年,交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资产规模达2910亿元,同比增长24.4%,说明其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处于较高水平增长态势,具有一定发展潜力。湖南地区高净值人群在6-10万户之间,是国内高净值人群集中分布区域,选取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作为研究对象具备一定实践意义。
邹梅[2](2010)在《我国上市银行人才持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7年我国银行业对外全面开放以来,上市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应对严峻的竞争形势,各银行纷纷推进战略转型。而金融人才供需失衡、流失率高使得上市银行陷入了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其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行面临着缺少人才支持的威胁。制定有效的人才战略,建立一支高效、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上市银行发展战略顺利实施、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本文系统归纳了股权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和人才战略的研究历程,对员工持股计划和人才持股这两种股权激励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人才持股的竞争优势,得出人才持股更适合我国上市银行经营特点的结论。在分析人才及人才战略对上市银行的重要作用基础上,本文对上市银行人才战略和股权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银行人才战略及其股权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指出银行构建人才持股战略的必要性。随后,本文从战略角度对上市银行人才持股战略构建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说明各影响因素对人才持股模式选择的影响。最后,提出上市银行实施人才持股战略应注意的问题,并就人才的不同类型分别给出了人才持股的借鉴模式。建立股权激励机制,让银行人才持有企业股权,能将员工与银行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激励银行人才最大限度地为银行创造收益。目前对银行股权激励的研究有很多,本文试图从战略角度对上市银行股权激励进行分析,提出人才持股战略,希望可以引起学者们越来越多地从决策层面研究人才管理和激励问题,探索建立适合我国银行业、乃至其他行业的人才激励机制。
任俊宇[3](2019)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互联网金融不断涌现,市场各主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竞争也日趋激烈。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剧烈波动,我国政府4万亿救市,全球金融危机虽未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但也使人们深刻的意识到银行业信用风险与金融系统乃至国家经济运行之间的相互作用,银行业信用风险的影响不容小觑。通常,监管单位用不良贷款率来衡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但由于商业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率是其进行处置后的数值,有很多学者对用这一指标的真实性和监管的有效性提出过质疑,然而却鲜少有人提出对这一信用风险衡量指标进行改进的方法。因此,对不良贷款率这一指标进行改良以优化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继承和发展,结合中国特有的贷款迁徙率指标构建了处置前不良贷款率并计算其数值。为了对处置前不良贷款率这个指标的优势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理论进行研究得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和倒闭风险、信用风险和银行效率的关系后,分别用处置前不良贷款率和处置后不良贷款率作为单个信用风险衡量指标与银行倒闭风险、效率来进行回归,并用信息经济学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博弈论等理论对回归结果和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实证检验,相比处置后不良贷款率,处置前不良贷款率作为单个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确实对银行倒闭风险和X效率的影响更大。这就从单个指标的角度,初步验证使用处置前不良贷款率进行信用风险评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基于国内外银行业监管单位以及各大信用评级公司对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本文筛选并建立了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进一步从指标体系的角度验证采用处置前不良贷款率进行信用风险评价的必要性,本文分别将处置前不良贷款率和处置后不良贷款率纳入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银行信用风险状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将处置前不良贷款率和处置后不良贷款率分别纳入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用含有处置后不良贷款率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结果要优于用含有处置前不良贷款率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结果。这就从指标体系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是用处置前不良贷款率进行信用风险评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了以处置前不良贷款率为中心的指标体系能够为监管单位和商业银行更高效地利用,本文还进一步根据贷款勉强理论、金融脆弱性理论等理论对处置前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子进行探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处置前不良贷款率的大小受到银行规模、多元化水平、成本收入比以及高学历员工人数等的影响,与多元化水平正相关,与银行规模、成本收入比、高学历员工人数负相关。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这既要求监管单位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也要求商业银行对自身进行更严格的信用风险管理。监管单位应该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价体系,监管单位也应该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监管。商业银行自身应该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重视内部信用文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刘凤杰,郝贵斌[4](1999)在《交通银行人才战略初探》文中提出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能够适应这种竞争需要并且善于竞争的人才队伍。交通银行重新组建10年来,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飞速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建行之初以其全新的形象和蓬勃的朝气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可以说,交通银行的财富和社会声誉是靠这
陈洪转[5](2004)在《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了金融学、经济学、竞争优势理论、博弈论、价值链理论等理论,初步探讨“什么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多强”、“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优劣势所在”、“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的属性及其SWOT进行了分析,并从博弈的角度围绕迈克尔·波特的五力量模型,研究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强度、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和银行产品的替代效应等客观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促进机理,从价值链的角度界定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探讨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理论。其次,基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探讨了商业银行价值链及其特点,从业务流程和业务运作管理角度建立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外部价值链;基于价值链思想和商业银行价值链从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二个方面建立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模型;围绕该模型对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贡献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探讨了它们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层次关系和互动关系。第三,在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识别的基础上,基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角度,初步建立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和识别、评价、培育流程,基于该评价体系和流程,建立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多层次模糊一致矩阵模型,对我国14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基于评价结果和评价系统对它们进行了SWOT分析和聚类分析。第四,运用非参数方法对我国14家商业银行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对非有效商业银行的投入剩余和产出亏空间题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综合评价和相对有效性评价两个角度的评价结果,得出判断商业银行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依据,系统地对我国商业银行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五,基于评价体系、培育流程和评价结果,从优化商业银行价值链的角度,研究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策略。通过商业银行整个价值链的优化,充分挖掘价值链中信息的价值,创造独特的价值链,从而从本质上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王伟藩[6](2013)在《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尤其是银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也引发了理论界对于银行风险管理、银行公司治理、金融监管等方面更深入的研究。如何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中生存和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是各国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应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国外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基本集中于机构评价,且采用的指标较少;我国理论界对银行竞争力的分析大多局限于定性分析或财务分析,缺乏对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定量分析。本文认为,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研究我国上市银行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实证分析我国上市银行的竞争力状况,有助于更好地拓展我国银行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研究,并为如何提升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首先界定上市银行、竞争与竞争力、银行竞争力的概念,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其次,从同业竞争、金融开放、技术与金融产品创新三个方面全景式地展现我国上市银行的竞争环境。研究表明,我国上市银行的竞争环境复杂交错,但总体有利于加快银行的发展和扩大竞争力提升的空间。再次,对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阐述,将上市银行竞争力分为8大要素,分别为风险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市场占有能力、公司治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服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承担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关的27个指标,对2007-2011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本文先根据因子得分进行了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每年的排名,分析了竞争力得分及排名变化的具体原因,接着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对16家银行进行了分类,并对聚类分析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总体来说,我国上市银行的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中、农、工、建4家大型银行的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都较强,而中小银行的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都较弱;即4家大型银行的竞争力一直都显着高于其余12家银行。4家大型银行之间竞争力仍存在明显差异,而12家中小银行之间竞争力也有明显不同;其中,工商银行是16家银行中竞争力最强的,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是中小银行中的佼佼者。基于研究结果所得的重要启示,本文结合现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别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政策建议。针对性建议主要包括第1类银行应增强服务能力、实现产品和客户特色化经营、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承担能力;第2类银行应增强盈利能力、实行区域差异化战略、加强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增加银行成长的稳定性;第3类银行应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苏飞[7](1999)在《交通银行人才战略“1234”》文中研究说明
祝晓芸[8](2012)在《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国际业务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进出口企业日渐增多,伴随着其“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交易行为,资金的跨境流动带来了新的银行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将国际业务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有利于银行获取中间业务收入,带动本外币联动营销,拓展客户群,是提高银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强有力手段。但由于内蒙古地区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不高,发展国际业务天生就无法与沿海城市或经济发达中心相比,国际业务量及相关业务品种都远远小于经济发达地区,业务发展的速度也远远落后。但同时要看到内蒙古地区诸如边境贸易发达之类的优势,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和相关政策优势,这就需要针对地区特点和实际发展情况,提出适合的战略思路来指导国际业务的发展。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成立于2006年7月,六年来始终将公司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国际业务作为主要业务,以此支撑着整个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的发展。2009年起,交通银行总行提出了“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两化一行”发展战略,更是把发展国际业务提升到战略高度。本文通过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业务战略环境分析和战略能力分析,认清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发展国际业务的优劣势,认清成立仅五年无法和在内蒙古发展多年的国有四大行相比的事实,同时充分利用各项政策优势,积极参与新业务试点,以新业务吸引客户,提升市场占比。本文从交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从外部环境分析交通银行国际业务进行市场竞争的优劣势,同时从交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自身具备的优劣势进行分析,从内部环境分析交通银行国际业务的优点与不足,由此得出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业务未来的战略定位是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发展道路,并从拓展客户、积极营销、开拓创新、推广产品、控制风险、培养人才六个方面确定详细发展战略,根据研究分析结果提出交通银行国际业务竞争战略的具体措施。
李进[9](2013)在《交通银行客户经理薪酬激励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薪酬管理的实质是对人进行管理和激励。有人认为文化很重要,因为文化决定人们的行为和绩效,有人认为考核很重要,因为没有考核,就不能行之有效的进行绩效考核,还有人认为感情很重要,重视感情管理才能够促使员工产生高绩效,这些观点都各有各的道理,但并不全面。随着我国银行客户经理制的建立,客户经理作为连接银行和客户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充分利用银行的各种资源,合理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来满足有特定金融需求的客户,并且专门从事客户关系管理和金融综合服务的金融营销人员。其职能主要是组织银行资金、维护客户关系,管理贷款,拓展新业务,收集和反馈信息。在目前日益白热化的银行市场竞争中,其职能的充分发挥效果直接关系到银行命运的兴衰。所以银行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基层核心员工-----客户经理的薪酬激励制度,通过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对客户经理的自身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从而使其自身的经营效益得到提高。本文首先对薪酬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对薪酬的构成和作用进行了探讨。然后对于花旗银行与交通银行客户经理薪酬激励制度形成的差异原因进行探讨,最后结合交通银行云南省分行客户经理薪酬激励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客户经理薪酬激励制度的措施。
罗时龙[10](2008)在《现代服务型企业人才战略研究——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所处行业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发展路径的选择。现代服务型企业的主要特征是所从事的业务具有一定的知识含量,提供服务的人员须受过专门训练,竞争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实施人才战略对现代服务型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中国农业银行具有现代服务型企业的典型特征,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研究现代服务型企业的人才战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本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并给出针对性的战略措施,可以为研究现代服务型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二、交通银行人才战略“1234”(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通银行人才战略“1234”(论文提纲范文)
(1)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交通银行湖南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宏微观环境 |
2.1 湖南省宏观环境PEST分析 |
2.1.1 经济环境 |
2.1.2 社会环境 |
2.1.3 政治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湖南省高净值客户规模和行为分析 |
2.2.1 湖南高净值客户规模 |
2.2.2 高净值客户个体特征和金融行为分析 |
2.2.3 高净值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
第3章 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
3.1 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简介 |
3.2 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实践 |
3.2.1 沃德财富私人银行服务 |
3.2.2 私人银行6W财富管理观 |
3.2.3 私人银行专属产品 |
3.2.4 私人银行专属渠道 |
3.2.5 私人银行跨境礼遇服务 |
3.3 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竞争力分析 |
3.3.1 进入门槛 |
3.3.2 私人银行资产规模 |
3.3.3 私人银行资产规模占比 |
3.4 交通银行湖南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政策制度限制 |
3.4.2 缺乏产品创新和核心优势 |
3.4.3 缺乏专业的私人银行业务人才 |
3.5 交通银行湖南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SWOT分析 |
第4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实践经验与启示 |
4.1 境外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实践 |
4.1.1 瑞士私人银行——瑞银和瑞信集团 |
4.1.2 美国私人银行——花旗银行 |
4.1.3 新加坡私人银行 |
4.1.4 香港私人银行——汇丰银行 |
4.2 国内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实践 |
4.2.1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 |
4.2.2 工商银行私人银行 |
4.3 国内外私人银行业务实践对交通银行湖南分行的启示 |
4.3.1 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实践对交行湖南分行的启示 |
4.3.2 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实践对交行湖南分行的启示 |
第5章 交通银行湖南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
5.1 深化私人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 |
5.2 培养私人银行业务专业人才队伍 |
5.3 完善私人银行组织架构 |
5.4 提升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我国上市银行人才持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股权激励理论基础的研究 |
1.2.2 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 |
1.2.3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股权激励的研究 |
1.2.4 关于人才战略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人才持股与员工持股计划的比较分析 |
2.1 人才持股与员工持股计划的比较 |
2.1.1 激励原则的比较 |
2.1.2 激励对象的比较 |
2.1.3 适用范围的比较 |
2.1.4 上市银行实行人才持股的适用性分析 |
2.2 人才持股的竞争优势 |
2.2.1 人才持股带来成本优势 |
2.2.2 人才持股带来差异化优势 |
2.2.3 人才持股带来集中化优势 |
3 我国上市银行人才战略分析 |
3.1 我国上市银行人才的界定和战略地位 |
3.1.1 上市银行人才的界定 |
3.1.2 人才在上市银行的战略地位 |
3.1.3 人才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
3.2 我国上市银行人才战略的现状分析 |
3.2.1 上市银行的战略层次关系 |
3.2.2 上市银行人才战略现状 |
3.2.3 上市银行人才战略存在的问题 |
3.3 我国上市银行股权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
3.3.1 上市银行实施股权激励的必要性 |
3.3.2 对上市银行股权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
4 我国上市银行构建人才持股战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我国上市银行人才持股战略构建的外部因素影响分析 |
4.1.1 经营环境的影响 |
4.1.2 行业竞争的影响 |
4.1.3 资本市场环境的影响 |
4.1.4 法律法规的影响 |
4.2 我国上市银行人才持股战略构建的内部因素影响分析 |
4.2.1 战略目标的影响 |
4.2.2 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
4.2.3 公司经营因素的影响 |
4.2.4 薪酬激励与绩效考核制度的影响 |
5 我国上市银行实施人才持股战略应注意的问题和借鉴模式 |
5.1 我国上市银行实施人才持股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
5.1.1 正确界定人才 |
5.1.2 人才持股的战略规划 |
5.1.3 人才差异化持股实施策略 |
5.1.4 注重激励和约束的配合 |
5.1.5 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
5.2 我国上市银行实施人才持股战略的借鉴模式 |
5.2.1 上市公司采用的主要股权激励模式 |
5.2.2 上市银行实施人才持股的建议模式 |
结论 |
引文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点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点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一般理论分析 |
2.1 银行信用风险基本理论 |
2.1.1 银行信用风险内涵 |
2.1.2 银行信用风险特征 |
2.1.3 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及其影响 |
2.2 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
2.2.1 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增” |
2.2.2 商业银行贷款在行业内高度集中 |
2.2.3 信贷潜在风险不断加大 |
2.3 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2.3.1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
2.3.2 CAMELS骆驼评级体系 |
2.3.3 各信用评级公司评价体系 |
2.3.4 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归纳 |
第3章 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创新 |
3.1 贷款迁徙率 |
3.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 |
3.3 处置前不良贷款率的计算 |
3.4 处置前不良贷款率的特点 |
3.5 处置前与后不良贷款率的数值比较 |
第4章 基于倒闭风险视角的创新指标信用风险评价有效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说 |
4.3 研究设计 |
4.3.1 数据来源 |
4.3.2 变量界定和模型设定 |
4.4 描述性统计 |
4.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6 稳健性检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效率视角的创新指标信用风险评价有效性研究 |
5.1 理论分析 |
5.1.1 商业银行效率的含义 |
5.1.2 商业银行效率的分类 |
5.1.3 X效率测算方法的确定 |
5.1.4 投入产出指标的确定 |
5.1.5 银行效率测算结果 |
5.2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说 |
5.3 研究设计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变量界定和模型设定 |
5.4 描述性统计 |
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6 稳健性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指标体系视角的创新指标信用风险评价有效性研究 |
6.1 熵权-TOPSIS法 |
6.1.1 TOPSIS法 |
6.1.2 计算权重——熵权 |
6.2 数据来源与指标赋权 |
6.2.1 数据来源 |
6.2.2 指标赋权 |
6.3 信用风险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创新指标影响因子研究 |
7.1 背景分析 |
7.2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说 |
7.3 研究设计 |
7.3.1 数据来源 |
7.3.2 变量界定和模型设定 |
7.4 描述性统计 |
7.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6 稳健性检验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
8.1 监管单位进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建议 |
8.1.1 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
8.1.2 完善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价体系 |
8.1.3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监管 |
8.2 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
8.2.1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 |
8.2.2 重视内部信用文化建设 |
8.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核心竞争力研究热潮的兴起 |
1.1.2 竞争格局的变化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 |
1.2.2 核心竞争力评价综述 |
1.2.3 核心竞争力提升综述 |
1.2.4 核心竞争力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论文的创新点 |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商业银行的属性分析 |
2.2.1 商业银行的一般性 |
2.2.2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
2.3 我国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 |
2.3.1 商业银行的优势(S) |
2.3.2 商业银行的劣势(W) |
2.3.3 商业银行的机遇(O) |
2.3.4 商业银行的威胁(T) |
2.4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因素分析 |
2.4.1 竞争强度 |
2.4.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2.4.3 产品的替代效应 |
2.5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
2.5.1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2.5.2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价值链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研究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商业银行价值链分析 |
3.2.1 商业银行价值链的内涵 |
3.2.2 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特点 |
3.2.3 商业银行内部价值链 |
3.2.4 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 |
3.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
3.3.1 资源要素 |
3.3.2 能力要素 |
3.3.3 环境要素 |
3.3.4 相互关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3 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 |
4.4 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
5.2.1 权重确定模型 |
5.2.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5.3 指标体系数据的获得 |
5.3.1 定性指标数据的获得 |
5.3.2 定量指标数据的获得 |
5.4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5.4.1 核心竞争力评价流程 |
5.4.2 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
5.4.3 多层次模糊一致矩阵模型 |
5.5 实证分析 |
5.5.1 计算结果 |
5.5.2 结果分析 |
5.5.3 SWOT分析 |
5.6 聚类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相对有效性评价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DEA评价模型 |
6.2.1 DEA理论 |
6.2.2 DEA模型 |
6.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6.3.1 投入指标的主成份因子分析 |
6.3.2 产出指标的主成份因子分析 |
6.4 统计数据的说明和决策单元的选取 |
6.5 DEA有效性、规模收益分析 |
6.5.1 DEA有效性 |
6.5.2 规模收益 |
6.5.3 计算结果 |
6.5.4 结果分析 |
6.6 非DEA有效单元投入产出分析 |
6.6.1 计算结果 |
6.6.2 结果分析 |
6.7 技术有效性分析 |
6.7.1 计算结果 |
6.7.2 结果分析 |
6.8 结论与对策 |
6.9 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
6.10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商业银行价值链的优化 |
7.2.1 优化内部价值链 |
7.2.2 优化外部价值链 |
7.3 独特价值链的构建 |
7.3.1 充分挖掘价值链中信息的价值 |
7.3.2 创造独特的价值链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工作和取得的结论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2002—) |
参考文献 |
(6)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主题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主题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对银行竞争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的研究 |
二、对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三、对银行评级的相关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
一、论文结构 |
二、主要内容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上市银行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上市银行概述 |
一、商业银行的起源 |
二、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 |
三、上市银行的定义及特点 |
四、我国上市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二节 银行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辨析 |
一、竞争与竞争力 |
二、银行竞争力 |
第三节 银行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方法 |
一、多元统计方法 |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
三、层次分析法 |
四、模糊综合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上市银行竞争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上市银行的同业竞争 |
一、我国银行业的历史发展阶段 |
二、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
三、我国上市银行的竞争格局 |
第二节 我国上市银行的对外开放 |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
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 |
三、我国上市银行的对外开放现状 |
第三节 我国上市银行的技术与金融产品创新 |
一、网上银行的迅速发展 |
二、电子货币的出现与广泛使用 |
三、电子支付系统的快速发展 |
四、信息管理技术的深入影响 |
五、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
六、专业人才培养的加快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一、风险管理能力 |
二、盈利能力 |
三、市场占有能力 |
四、公司治理能力 |
五、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
六、服务能力 |
七、成长能力 |
八、社会责任承担能力 |
第二节 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
二、对指标的具体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评价 |
第一节 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指标的因子分析 |
一、因子分析概述 |
二、2007年上市银行竞争力指标的缩融 |
三、2007年上市银行竞争力8个因子的二次因子分析 |
第二节 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的得分、排名及分析 |
一、上市银行竞争力的得分及排名结果 |
二、对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得分的总体分析 |
三、对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排名的总体分析 |
四、对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得分及排名的具体分析 |
五、对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得分及排名分析的总结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评价 |
第一节 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的聚类分析 |
一、聚类的基本原理 |
二、2007年16家银行竞争力聚类分析 |
三、2008年16家银行竞争力聚类分析 |
四、2009年16家银行竞争力聚类分析 |
五、2010年16家银行竞争力聚类分析 |
六、2011年16家银行竞争力聚类分析 |
第二节 对我国上市银行聚类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
一、对聚类结果的总结描述 |
二、对聚类结果的深入分析 |
三、对竞争力整体评价结果的验证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因子分析结论 |
二、聚类分析结论 |
三、综合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第1类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
一、增强服务能力 |
二、实现产品和客户特色化经营 |
三、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承担能力 |
第三节 第2类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
一、增强盈利能力 |
二、实行区域差异化战略 |
三、加强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 |
四、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
五、增加银行成长的稳定性 |
第四节 第3类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
一、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
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
本章小结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08年因子分析数据与结果 |
附录B 2009年因子分析数据与结果 |
附录C 2010年因子分析数据与结果 |
附录D 2011年因子分析数据与结果 |
附录E 2007-2011 16家上市银行数据表 |
(7)交通银行人才战略“1234”(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才的培养 |
二、人才的引进 |
1. 引进人才的类型。 |
2. 引进人才的渠道。 |
3. 吸引人才的策略。 |
三、人才的管理 |
四、人才的使用 |
(8)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战略管理概述 |
1.1.1 战略管理的定义 |
1.1.2 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际业务的特点 |
1.2.2 国际业务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二章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业务战略环境分析 |
2.1 国内外金融环境 |
2.1.1 金融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2.1.2 金融危机对中国国际业务的影响 |
2.1.3 外汇政策逐步放开 |
2.2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业务市场经营环境 |
2.2.1 交通银行情况简介 |
2.2.2 内蒙古地区国际业务发展状况 |
2.3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发展国际业务竞争环境 |
2.3.1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发展国际业务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3.2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发展国际业务客户环境分析 |
2.3.3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发展国际业务替代品分析 |
2.4 战略环境对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业务发展的影响 |
第三章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业务自身能力分析 |
3.1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业务发展现状 |
3.1.1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结算量 |
3.1.2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外币存贷款 |
3.1.3 交通银行国际结算产品 |
3.2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发展国际业务优势分析 |
3.2.1 国家政策支持 |
3.2.2 广阔的海外网络优势 |
3.2.3 与汇丰银行的合作 |
3.3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发展国际业务劣势分析 |
3.3.1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组织机构建设 |
3.3.2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业务人才建设 |
3.4 自身能力对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业务发展的影响 |
第四章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业务战略内涵设计 |
4.1 国际业务战略内涵设计 |
4.2 客户战略内涵设计 |
4.3 营销战略内涵设计 |
4.4 创新战略内涵设计 |
4.5 产品战略内涵设计 |
4.6 风险战略内涵设计 |
4.7 人才战略内涵设计 |
第五章 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业务战略措施 |
5.1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合理规划网点布局 |
5.2 加强市场拓展,夯实国际业务客户基础 |
5.3 发展创新型产品,加强业务联动 |
5.4 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
5.5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国际业务人才队伍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交通银行客户经理薪酬激励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本选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
第四节 本选题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初步设想 |
第五节 本选题预期达到的目标及学位论文具体设想(含论文框架设计) |
第六节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银行客户经理薪酬激励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薪酬激励的理论基础 |
一、 薪酬及薪酬激励的界定 |
二、 薪酬的实质和功能 |
第二节 薪酬激励的经济学基础 |
一、 理性经济人理论 |
二、 投入—产出理论 |
第三节 薪酬激励的管理学基础 |
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二、 公平理论 |
第四节 薪酬激励的特殊性及有效性 |
一、 薪酬激励的特殊性主要由银行的特殊性决定 |
二、 薪酬激励的有效性根据经营绩效和薪酬激励的相关性决定 |
第三章 交通银行客户经理薪酬激励制度初探—以花旗银行为比较 |
第一节 交通银行与花旗银行客户经理薪酬架构比较及评价 |
一、 交通银行与花旗银行客户经理薪酬激励制度的决定主体的比较及评价 |
二、 交通银行与花旗银行客户经理薪酬内容的比较及评价 |
第二节 交通银行与花旗银行客户经理薪酬激励制度的文化背景分析及评价 |
一、 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对薪酬激励制度的影响及评价 |
二、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对薪酬激励制度的影响及评价 |
第三节 交通银行与花旗银行客户经理薪酬激励与银行业绩的比较以及评价 |
一、 客户经理业绩与银行业绩相关性的分析比较及评价 |
二、 薪酬成本与使用效率分析比较及评价 |
第四章 交通银行客户经理激励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
第一节 交通银行云南省分行客户经理激励制度现状 |
第二节 交通银行云南分行客户经理激励制度问题探讨及原因分析 |
一、 薪酬激励制度缺乏外部竞争性,弱化对客户经理吸引力 |
二、 薪酬激励制度欠缺内部公平性,挫伤客户经理积极性 |
三、 薪酬激励形式单一,缺乏对客户经理的长期激励 |
第三节 交通银行客户经理薪酬激励制度的完善 |
一、 优化银行内部薪酬激励制度 |
二、 改善薪酬激励的外部环境 |
三、 持续灵活的薪酬管理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二节 不足与改进之处 |
第三节 结束语 |
第六章 附录---交通银行客户经理薪酬激励制度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现代服务型企业人才战略研究——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服务型企业的战略选择及案例介绍 |
(一)人才战略——现代服务型企业的战略重点 |
(二)案例介绍:中国农业银行基本情况 |
二、商业银行人力资本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模型 |
(一)商业银行人力资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
(二)主成分分析模型 |
三、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本竞争力分析比较 |
(一)综合评价结果比较 |
(二)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本竞争力状况分析 |
四、中国农业银行人才战略发展路径 |
四、交通银行人才战略“1234”(论文参考文献)
- [1]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张茜.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5)
- [2]我国上市银行人才持股模式研究[D]. 邹梅. 西华大学, 2010(04)
-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研究[D]. 任俊宇. 湖南大学, 2019(07)
- [4]交通银行人才战略初探[J]. 刘凤杰,郝贵斌. 新金融, 1999(02)
- [5]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 陈洪转. 河海大学, 2004(01)
- [6]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研究[D]. 王伟藩. 南京大学, 2013(05)
- [7]交通银行人才战略“1234”[J]. 苏飞. 疏导, 1999(06)
- [8]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祝晓芸. 内蒙古大学, 2012(01)
- [9]交通银行客户经理薪酬激励制度研究[D]. 李进. 云南财经大学, 2013(08)
- [10]现代服务型企业人才战略研究——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J]. 罗时龙. 南京社会科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