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感应夹套的传热性能和流体阻力研究

螺旋感应夹套的传热性能和流体阻力研究

一、螺旋导流夹套的传热性能和流体阻力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开一[1](2021)在《斜轴式搅拌反应釜内部流动特性及流固耦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搅拌反应釜是利用桨叶的旋转使得釜内单相或多相介质达到均匀混合、分层萃取、强化传热传质、充分化学反应等目的的重要设备,普遍应用于石油工程、化学工艺、污水处理、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受叶片、釜体、挡板、介质、转速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釜内流场多为复杂且难以预测的湍流,国内外学者对搅拌反应釜的设计大多依赖于经验公式,用以判断釜内搅拌效果的标准难以统一,大量关键核心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搅拌反应釜的研究对其标准化、大型化、节能高效化等多种方向发展有着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双层气液两相搅拌反应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搅拌轴的不同倾斜角度对釜内流场的影响机理。下层为自主设计的推进式桨叶,上层采用带圆孔的六平直叶圆盘涡轮式桨叶,双层桨叶组合方式固定不变;搅拌轴在0°-30°范围内每5°倾斜一次,共7种不同倾角的斜轴式反应釜模型,分别进行设计建模;利用Fluent、Workbench和MATLAB等软件计算处理不同轴倾斜角度下的搅拌功率、流场速度、气相体积分数、等效应力分布以及Lyapunov指数等关键参数,用以分析搅拌轴的倾斜对釜内流场、轴和叶片的受力、系统运动状态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依此对搅拌反应釜进行相应的设计及优化。对7个搅拌反应釜模型的计算结果比对分析得出:(1)搅拌功率方面:搅拌轴倾斜角度不变时,搅拌功率大小与转速成正相关;转速恒定时,搅拌功率大小与搅拌轴倾斜角度成正相关。(2)釜内流场方面:传统非倾斜轴反应釜模型(0°倾斜轴模型)釜底处存在明显的搅拌低速区;搅拌轴倾斜角度α≥20°的反应釜内流场速度分布和气相扩散效果全面优于0°倾斜轴反应釜,搅拌轴的倾斜明显增强了釜底和釜壁低速区域流体的流动速度。(3)基于最大Lyapunov指数判断得出:0°倾斜轴反应釜的转速达到50r/min、100r/min和150r/min时,釜内系统处于混沌状态;搅拌轴的倾斜角度大于15°时有利于破坏釜内流场周期性运动,釜内系统表现为混沌态;当搅拌轴倾斜角度为25°和30°时,釜内系统混沌程度全面优于0°倾斜轴反应釜,有利于釜内介质混合。(4)通过流固耦合方法分析得出:搅拌转子(由搅拌轴和双层桨叶组成)所受最大等效应力随轴倾角的增大而增大;0°倾斜搅拌转子所受最大等效应力分布于上层桨叶的危险断面处(圆盘六孔口附近),5-30°倾斜搅拌转子所受最大等效应力分布于轴端与电机连接处;搅拌轴倾角达到30°时,上层桨叶危险断面处最大等效应力超出桨叶扭转许用应力。通过多角度比对分析总结得出,当搅拌轴的倾斜角度α≥20°时,此种倾斜轴搅拌反应釜模型的气液两相搅拌混合能力全面优于传统非倾斜轴反应釜模型(0°倾斜轴模型);综合考虑搅拌轴倾斜带来的受力不均、应力集中问题,25°倾角的斜轴式搅拌反应釜模型最优。

舒思未[2](2020)在《基于场协同原理的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数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板式换热器作为工业上应用范围广,传热效率高,经济性成本低的高效换热器,在现如今高速发展趋势下,一直被不断优化和改进。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CFD数值模拟方法,构建板片流道数学模型,设置一定的边界条件,通过改变三维数学模型结构,从而对流道内的传热和阻力起到优化。结合场协同原理探究板式换热器内部的传热特性,结构的改变是如何影响压力以及温度的协同性,以获得传热优化并取得在目前主流板型下的最优结构参数。本文根据目前主流换热器阿法拉伐M10-MFM板片的结构应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数学建模,在合理划分网格后将模型导入fluent进行模拟,应用软件自带的udf编程软件把协同角语言输入,以求得出传热场云图以及协同角云图。之后使用控制变量方法,改变波纹倾角β、波纹深度h和波纹间距λ中的其中一个量,保持另外两参数不变,得到不同参数下的温度场、压力场、速度场以及协同角云图。在数据的后处理中,计算出不同参数下的平均压力协同角θm、平均温度协同角θn、Nu数和进出口压差,以探究压力场和流场的协同、温度场和流场的协同、传热和阻力的关系。在进行模拟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网格节点数量大于600万时,进出口压差变化趋于稳定,网格无关性得到验证。改变进口流量时,出口温度和进出口温差的变化趋势均与实验数据变化一致,说明本文模拟具有可靠性。影响板式换热器传热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板片流道内上下两板的触点接触方式,流体在触点处能够较多形成湍流是强化换热的根本。波纹倾角β取到50°时,流阻最小,传热最好。波纹深度h和波纹间距λ的增大都导致流阻的增大。h=3~4mm,λ=13~14mm时温度场和流场协同性最好。综合各条件来看,当β=50°,h=3~4mm,λ=13~14mm时,且λ/h=3~4 时,阿法拉伐M10-MFM板片组成的板式换热器传热性能和内部阻力会得到最好优化。

章国强[3](2020)在《人工林柚木过热蒸汽干燥水热迁移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过热蒸汽干燥可用于木材领域易干材的全程干燥和难干材后半程干燥,可显着提升木材干燥效率,降低干燥能耗,减少尾气废气排放;同时也可优化干燥后木材部分物理力学性能。本文则是以人工林柚木中小径级的间伐材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全含水率域快速干燥方法,探明其干燥过程中水分与热量迁移机制,解构其水热耦合规律,量化温度及水分对过热蒸汽干燥影响规律,获得过热蒸汽干燥木材水热迁移数学模型,为优化过热蒸汽干燥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基于以上的研究内容,本文得出以下几方面结论:(1)系统对比了中小径级柚木与成熟柚木区别:宏观结构上幼龄材文理美观性较成熟材差、颜色浅、年轮宽、油脂不丰富;物理力学方面,全干密度较成熟材下降25.3%,全干材体积干缩率较成熟材增加22.8%,顺纹抗压强度较成熟材下降19.5%,抗弯强度降低20.5%,抗弯弹性模量降低15.2%;在微观构造上中小径级间伐材柚木在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长宽比、纤维双壁厚、纤维壁腔较成熟材柚木分别减小了6.0%、4.9%、6.0%、3.6%及10.3%;在化学组分上,中小径级间伐材柚木的纤维素较成熟材降低8.1%,木质素增加4.1%,半纤维素增加4.6%,苯乙醇、1%Nao H及冷水抽提物分别增加11.5%、5.4%及10.1%;在干燥特性方面,中小径级间伐材柚木属于较难干材树种。(2)利用X剖面密度仪获得了过热蒸汽干燥的纵向、径向及弦向三个方向的水分迁移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常规干燥在含水率30%时进入减速干燥阶段,而过热蒸汽干燥三个不同方向试件进入减速干燥阶段含水率转换点分别为15%、20%及25%,干燥效率较常规干燥高50-70%;30mm厚径切板和弦切板含水率呈驼峰式分布,初含水率30%弦切板含水率最大差异可达72.01%,径切板最大差异可达70.61%,对干燥影响较大;采用等效扩散系数表征自由水渗流与吸着水扩散,基于遗传算法结合实验数据反算柚木三个方向上等效扩散系数,其中纵向等效扩散系数为:D7)=9.68×10-9(24-2.25×10-9(23+3.46×10-11(22-1.00×10-8(2+9.81×10-9,径向等效扩散系数为:D7)=9.79×10-10(24-6.49×10-11(23+1.84×10-10(22-9.97×10-10(2+4.73×10-10;弦向等效扩散系数为:D7)=1.00×10-9(24-2.63×10-13(23+2.36×10-10(22-1.00×10-9(2+5.24×10-10。(3)利用智能数字压机及温度在线采集系统研究第一边界条件下不同初含水率的柚木升温曲线,其升温过程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快速线性升温阶段与减速非线性升温阶段,快速线性升温阶段升温速率是减速非线性升温阶段5-8倍;木材内部温度呈现u型深沟式分布,在120℃情况下,加热初期其内部温差可达70℃,巨大的温差会导致木材产生较大热应力,随着加热时间增加,试件整体温差减小,深沟逐渐消失。利用过热蒸汽干燥时前期升温速率不可太大,要缓慢升温降低木材表层及内部温度梯度,让木材均匀热透,以免产生不必要干燥缺陷;利用乘幂函数来表征含水率及温度对柚木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结合遗传算法推导了木材等效导热系数,结果表明:木材等效导热随着含水率含水率增加逐渐降低,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其函数形式为=(-2.591×10-8W2+2.648×10-8W+3.249×10-9)(0.546W2-0.834W+3.760)。(4)从数学角度上出发简化水分迁移控制方程,并结合第三章及第四章的推导的水分等效扩散系数及热量等效导热系数,构建了了带有移动界面的木材过热蒸汽干燥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采用过热蒸汽干燥柚木时,建议前期预热至85℃以上,后采用110-140℃梯度升温进行干燥,当木材平均含水率达到19%左右时降低过热蒸汽温度,利用湿热耦合效应释放柚木干燥应力,后期提升过热蒸汽温度加快干燥速度,模型预测的温度及平均含水率曲线与实验数据拟合较好;所构建界面蒸发率与体积蒸发率模型可以定量表征移动的水分蒸发界面,预测木材干燥过程中任意位置的温度、含水率、界面蒸发率、体积蒸发率、水蒸气密度及相对湿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定量表征木材过热蒸汽过程中最大应力临界含水率,为优化不同树种过热蒸汽干燥工艺提供理论基础。

杨美昆[4](2020)在《多晶硅还原炉制造工艺技术探讨》文中认为讨论了太阳能光伏行业多晶硅生产关键核心设备多晶硅还原炉结构、技术特征和主要功能,同时对设备主体材料、形位公差、焊接以及表面抛光等关键工艺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设备特点、材料特性、制造要求、工况要求等制定相应合理、规范的工艺方法并成功应用在设备的制造中。

杨丽媛[5](2019)在《椭圆管内TiO2-H2O纳米流体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强制对流换热是目前高强度换热场所最主要的换热方式。传统的换热工质(纯液体如水、醇、油等)和传统的换热器结构(如圆管等)的搭配,已经不能满足在更小的空间内有更高传热强度的需求。纳米流体是一种固-液两相悬浮液,是通过一定的比例和方式在基液中添加纳米级的固体颗粒并使之均匀分布在基液中而形成的。很多研究表明,纳米流体具有优越的导热性能,可以加强传热效果。但是目前对纳米流体的数值模拟研究很多,实验研究相对较少。故本文以TiO2-H2O纳米流体为研究对象,开展TiO2-H2O纳米流体强制对流换热实验研究。同时,研究了强化换热管(椭圆管)及管内插入物(扭带)对TiO2-H2O纳米流体的流动与传热性能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搭建了椭圆管内纳米流体强制对流实验台,研究了纳米流体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实验研究了去离子水和不同质量百分比的纳米流体在圆管和椭圆管中的对流传热特性,发现:与圆管和椭圆管中的去离子水相比,w=0.5wt%的TiO2-H2O纳米流体最多可使努塞尔数增加9.7-16.1%和25.8-32.9%;在相同条件下,椭圆管中w=0.1wt%,w=0.3wt%和w=0.5wt%的TiO2-H2O纳米流体分别比圆管中的努塞尔数增加了21.8%,24.8%和27.9%。(2)搭建了内置扭带椭圆管内纳米流体的强制对流实验台,研究了管内插入物(扭带)及椭圆管长短轴比对纳米流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扭带是一种简便且有效的改善传热的方法。在同种条件下,可以将传热增强2.7%-4.3%;椭圆管作为一种强化换热管,它的长短轴比越大,强化换热效果越好,在同种条件下,w=0.5wt%的TiO2-H2O纳米流体在长短轴比为Z=1.706的椭圆管中的努塞尔数比在同等条件下长短轴比为Z=1.235的椭圆管中最多增加了18.28%。(3)通过努塞尔数(Nu)、流动阻力系数(f)以及综合性能评价指数(η)三个参数来评价流动工质的传热性能、阻力性能以及综合性能。结果表明:在本文实验所测范围内,均存在一个临界雷诺数Rec,使得系统处于最佳换热工况。

陈瑜琦[6](2018)在《螺旋筛板式气升式反应器的传质特性及其初步应用》文中认为气升式反应器(Airlift Reactor,ALR)在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和环境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不同于机械搅拌罐,通风是气升式反应器唯一的能量消耗源。作为一种节能型的生物反应器,气升式反应器在好氧微生物发酵、合成气生物发酵、氢化反应、氯化反应及Fischer-Tropsch合成过程中有重要应用。近年来,对新型气升式反应器的开发、传质混合及其应用的研究越来越引起研究者和工程师的兴趣和重视。本文主要设计了一种带有螺旋筛板的气升式反应器(ALR-HSP),研究了不同筛板结构,下降段和上升段截面积比(Ad/Ar)和气体分布器的传质及混合特性,并将其初步应用于毕赤酵母的好氧发酵过程中。以气含率、体积传质系数、气泡速度和混合时间为评估参数,分析比较了不同筛板结构(开孔率、螺旋角)气升式反应器的传质特征。装配优化结构的螺旋筛板后气含率(ε)和体积传氧系数(k La)分别提高了3853%和76144%,提出了符合实验条件下的新型气升式反应器中气含率和体积传质系数kLa的经验方程。发现螺旋筛板的开孔率主要影响气液传质特性,螺旋角主要影响混合特性。增加螺旋板中的开孔率可以使更多的气泡破裂成小气泡,从而增加气液比表面积来提高气液间传质效率。较大的螺旋角会导致一些气泡做螺旋流动,因此,流体的切向混合得到增强。研究了气升式反应器内下降段和上升段截面积比(Ad/Ar)对传质(kLa和ε)和混合性能(tm)的影响。实验表明Ad/Ar的增大会减小ε。当Ad/Ar小于0.69时,在同一表观气速下,kLa没有明显差异,因为筛板的存在使k La增加;Ad/Ar大于0.69增时,kLa随Ad/Ar的增大而减小。混合时间随着Ad/Ar的增加而增加。选择了向上通气和向下通气的环形气体分布器和八喷嘴旋切分布器,考察其对传质和混合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在通气量一定的情况下,向下通气的环形分布器比八喷嘴旋切分布器k La提高了947%,向上通气的环形分布器提高了51117%,通气孔径小的分布器能产生更小的气泡有利于传质和混合,通气角度向上比其他角度的效果要好。为了验证这种带螺旋筛板的气升式反应器的性能,对经典的比欧SSTC-50 L气升式发酵罐进行了改造,结合上述实验设计了新的导流筒和螺旋筛板,选择毕赤酵母作为实验菌种来进行通风发酵。在同一通气条件下,在带螺旋筛板的反应器中发酵时间缩短了4 h,生物量提高了20%,最大生长速率和比生长速率提高了一倍。同时用尾气分析仪测量了O2消耗速率(OUR)和CO2释放速率(CER)。在有螺旋筛板时,OUR和CER在菌体生长期都有明显的增加。初步显示出螺旋筛板式在强化传质效率和反应效率方面的优越性能和实用性。

杜玉环[7](2018)在《基于新型光纤传感器的涡轮流量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涡轮流量计具有测量精度高,重复性好,形小质轻,加工零部件少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实验和国防科技等诸多领域的流量测量中。传统涡轮流量计均采用电磁检测原理,但这种检测方式在强电磁环境中使用时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并且它所产生的附加电磁阻力矩会影响涡轮转子的转动。因此,在一些有特殊要求(如强电磁、高温高压)的测量环境中,传统的电磁涡轮流量计无法满足测量要求。另外,针对大范围变化的流量测量需求,提高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比也亟待解决。为此,本文以涡轮流量计为研究对象,利用光纤传感器耐高温高压,不受电磁干扰以及远程测量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纤涡轮流量检测方法,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提出并设计了双圈同轴式光纤的涡轮流量传感测量方法。通过对光纤探头的选型设计,设计了一种双圈同轴式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研究了其流量测量的工作原理及测量优势,指出其特点在于响应快、耐高温高压、不受电磁干扰和远程测量。之后,对双圈同轴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进一步,对该型光纤传感器的光纤出射光强场的分布模型和调制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进而完成了对光纤探头的尺寸设计。通过计算说明了该型光纤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包括测量范围、灵敏度、线性度等,针对其非线性特性研究了LS-SVM的非线性校正方法。在设计了光纤探头的强抗压密封安装方式的基础上,研制了4组不同规格的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实物。其次,研究了提高光纤涡轮流量计量程比的方法。通过建立涡轮流量计的理论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电磁涡轮流量计的电磁阻力矩在小流量测试时对涡轮转动影响较大,从理论上说明了光纤检测方式能够去除电磁阻力这一因素的正确性。接着,分析了涡轮流量计的输出特性,由于涡轮流量计的标定量程范围仅利用了线性区域,而非线性区约为输出特性1/3占比,为此提出了分段线性化法,用于非线性区的扩展测量,从而提高量程比。采用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涡轮流量计输出特性的非线性区分段线性处理,开发了流量计扩展量程的多段线性模型,为光纤涡轮流量计的实验验证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对光纤涡轮流量计进行实验室流量测量的验证。设计了光纤流量传感器的后处理电路,分析讨论了涡轮转动频率的时域和频域测量方法,选用了频域FFT方法作为流量检测的主要算法,自主搭建了一套基于LabVIEW的计算机在线流量测量的实验系统。以DN20涡轮流量计为测试对象,通过多组流量测量实验验证,说明了光纤涡轮流量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光纤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比相较于电磁式涡轮流量计提高了近3倍。通过实验说明设计的双圈同轴光纤涡轮流量计有效可靠,提高了量程比并且不受电磁干扰。最后,研究了基于DSP的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及其在发动机上的应用。通过设计硬件系统和软件算法,研制了基于DSP的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实物。基于超燃冲压发动机智能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分布式控制系统结构,对燃烧室多传感器监测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其中对燃油流量在线监测的需要,研究了发动机燃油供给循环系统,并分析了主动冷却管道中燃油物性的变化机理,提出了一种燃油流量在线监测的方案,即利用光纤涡轮流量计耐高温高压的优点,实时测量高温燃油管道的出口流量,与燃油密度的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相结合,可在线监测供给燃油的质量流量。其中研究了三种密度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对比指出循环神经网络(RNN)软测量模型效果最好,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油流量的在线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测量途径,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龚伟[8](2018)在《间壁式螺旋污泥干燥机传热传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镇污泥产量与日俱增,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威胁着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而我国污泥处理技术起步较晚,因技术局限导致处理率低下,其中干燥设备热利用率低、二次污染等是当前我国干燥设备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当前典型的间接干燥工艺系统基础上,设计出一套热量多级循环利用、干燥尾气余热综合利用的污泥间接干燥系统,采用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环空传热与污泥干燥两组模型对间壁式干燥机传热进行分析,并进行了传热结构优化设计。论文首先调研并总结了现有污泥间接干燥工艺、设备、间接污泥干燥研究理论、方法、模型。针对原有干燥系统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优化设计热量多级、循环利用,预热回收综合利用,尾气分离资源化利用的污泥干燥系统。绘制系统的物料平衡与热量平衡-流程图,并计算系统工艺参数,对新型间壁式螺旋污泥干燥机进行设计。其次,结合污泥水分分布、污泥水分吸附等温曲线、污泥干燥特性研究水分与污泥颗粒的结合能力和污泥干燥能力。将污泥干燥过程模型化,建立间壁式污泥常压渗透模型,研究污泥间壁式热量传递,在基本热传导与热对流计算的基础上,建立整个干燥机热利用率计算方法,并以实例进行计算得到理论计算值。基于前人实验确定的污泥密度、比热、有效导热系数、有效扩散系数等物理参数与干燥温度及过程含水率的关系式,根据得到的参数表达式建立间壁式污泥干燥模型,采用COMSOL对污泥干燥传热传质过程进行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得出当干燥温度在180-220℃、薄层厚度处于15-18mm时,最优满足污泥干燥需求,并以此计算污泥干燥热量需求。为满足需求热量,调研发现在其传热壁外侧增加扰流结构可以增强对热传热效率,在经过对不同结构物分析比较得出内置螺旋片增强效果更优,在对螺旋片强化传热机理研究后,建立环空传热模型结合CFD进行仿真模拟,在通过模型准确性验证后,阐述间壁式螺旋结构的传热与流动特性,分析螺旋内置物不同结构参数对强化传热的影响。对螺旋片结构参数无量纲化并作为影响因子,以传热特性参数为响应值,在结构参数无量纲化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来对间壁式环空螺旋管进行优化设计。在试验设计、方差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在通过响应曲面法来揭示其影响规律,利用帕雷托最优设计约束条件。得到最优传热特性Nu/Nu0=3.18,f/f0=5.12,PEC=4.5,并通过对比说明强化传热效果。将上述分析结果统一起来,最终得到整机热利用率。结合污泥干燥热分析与螺旋传热分析,得到其需求参数所对应的间壁式螺旋污泥干燥机结构参数,以此作为依据对前期经验设计的干燥进行参数修正。本文提出一套间接干燥系统设计方案,通过仿真模拟与理论相结合完成间壁式干燥机热利用率分析;以热量需求为核心对经验设计进行结构改进,所设计的间壁式螺旋污泥干燥机满足设计所需功能要求。该研究的理论成果与数值模拟方法可指导环空传热污泥干燥设备的设计。

刘明慧[9](2018)在《基于仿生学的柔性反应器的设计及混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和动物的整个消化系统可以看成一个微型化工厂,内部进行着各种各样精密的单元操作。近年来,生物体内的反应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消化道可以通过柔性壁面的蠕动促进食糜的混合、破碎和输送等。从工程角度出发,可以把消化道看作是由多个柔性的生化反应器所组成的动态系统。这些柔性系统可以处理不同流变学性质的食糜,且很少发生堵塞、结垢和腐蚀等在工业中经常遇到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些柔性系统所展现出来的一系列优势,本研究利用仿生学原理,模仿消化系统通过壁面运动促进流体混合这一特殊机制,开发了一套柔性反应器系统。该系统中的容器由橡胶材料制作而成,通过机械外力的方式使柔性容器发生周期性的形变和恢复,促进容器内的流体混合。本文详细介绍了柔性容器的制作过程、柔性反应器系统的搭建及改进等;研究了柔性反应器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混合时间、流体结构等,探讨了当前实验条件下哪些因素影响柔性反应器的效率;将柔性反应器和传统的搅拌桨式反应器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对比;针对柔性反应器存在的混合隔离区,提出了解决方案并成功实施;使用量纲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与柔性反应器的混合有关的参数;随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其他形式的柔性反应器并对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柔性反应器通过壁面运动能够有效的促进流体的混合,其混合效率受到了包括柔性容器壁面形变的频率、程度、位置、壁面厚度、注入点等一系列参数的影响,其中柔性容器壁面形变的频率和程度为两个主要因素;在有些实验条件下发现柔性反应器中存在混合隔离区,针对隔离区存在的位置对柔性反应器系统进行了改进,通过双侧对挤的方式有效的消除了隔离区,提高了混合效率;还将柔性反应器和传统搅拌桨联用,不仅能够消除混合隔离区,而且在较低的频率和搅拌速度下实现了高粘度流体的混合;随后研究了不同大小和琼脂含量的琼脂块在柔性反应器中的破损行为,发现琼脂颗粒在柔性反应器中混合时不易发生破损;本文开发的密封式椭球形柔性反应器系统在拉伸和挤压的双重作用下,能够实现高粘度流体的快速混合。

孔庆伟,韩相忠[10](2017)在《旋转涡流加热炉节能性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热炉是油气田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重要设备之一,也是油气田生产中的主要能耗设备,在低油价面前如何降本增效是关键。通过优化加热炉结构,规范配置与运行管理,设计出一种全新的旋转涡流加热炉。这种炉型是在水套炉基础上,加以创新成为直接加热炉,既保留了管式炉的优点,又不结焦、不结垢、不腐蚀,重量和体积仅是水套炉的二分之一,提高了加热炉运行效率,对实现节能降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螺旋导流夹套的传热性能和流体阻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螺旋导流夹套的传热性能和流体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斜轴式搅拌反应釜内部流动特性及流固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搅拌反应釜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搅拌反应釜内部流动机理研究现状
        1.2.2 搅拌反应釜内气液两相混合特性研究现状
        1.2.3 搅拌反应釜内混沌混合特性研究现状
        1.2.4 搅拌转子流固耦合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1.4 课题来源与名称
第二章 斜轴式搅拌反应釜模型建立
    2.1 搅拌反应釜的釜体设计
        2.1.1 釜体装填比
        2.1.2 釜体长径比
    2.2 搅拌桨叶简介
        2.2.1 搅拌桨叶分类
        2.2.2 六平直叶圆盘涡轮
        2.2.3 推进式桨叶
    2.3 斜轴式搅拌转子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斜轴式搅拌反应釜计算模型及CFD理论基础
    3.1 搅拌反应釜计算模型网格划分
    3.2 CFD理论基础
        3.2.1 N-S方程
        3.2.2 湍流模型
        3.2.3 多相流模型
        3.2.4 计算及边界条件设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斜轴式搅拌反应釜内流场特性分析
    4.1 反应釜搅拌功率分析
        4.1.1 功率准数
        4.1.2 搅拌功率的计算分析
    4.2 反应釜内流场速度分析
        4.2.1 转速对双层搅拌反应釜内流场的影响
        4.2.2 搅拌轴倾斜角度对反应釜内流场的影响
    4.3 反应釜内气相体积分数分布研究
        4.3.1 搅拌轴倾斜角度对气相分布的影响
        4.3.2 气相体积分数定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Lyapunov指数的反应釜内混沌性能研究
    5.1 混沌理论简介
    5.2 Lyapunov指数简介及求解方法
        5.2.1 Lyapunov指数与混沌系统
        5.2.2 Wolf方法
        5.2.3 C-C算法
    5.3 反应釜内混沌性能分析
        5.3.1 特殊截面流动特性分析
        5.3.2 基于最大Lyapunov指数的混沌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斜轴式搅拌转子流固耦合分析
    6.1 单向与双向流固耦合简介
    6.2 流固耦合相关控制方程
    6.3 单相流固耦合计算设置
    6.4 搅拌转子模态分析计算
        6.4.1 模态分析方法简介
        6.4.2 搅拌转子模态分析
    6.5 搅拌转子静应力分析
    6.6 搅拌转子强度校核分析
        6.6.1 搅拌轴及桨叶许用应力计算
        6.6.2 不同计算模型等效应力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基于场协同原理的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板式换热器研究现状
    1.3 场协同理论应用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点
2 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2.1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2.1.1 数值模拟方法
        2.1.2 湍流流动
        2.1.3 数学模型
    2.2 场协同理论
        2.2.1 速度场与温度场协同性
        2.2.2 速度场与压力场协同性
    2.3 板式换热器数值模拟方法及步骤
        2.3.1 研究对象
        2.3.2 网格划分
        2.3.3 边界条件设定
        2.3.4 后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人字形波纹板片的传热特性分析与研究
    3.1 可靠性验证
    3.2 换热器内流场、温度场、压力场分析
        3.2.1 换热器内部速度场
        3.2.2 换热器内部温度场
        3.2.3 换热器内部压力场
    3.3 场协同分析
    3.4 协同性与传热和流阻的关系
        3.4.1 热水侧协同性与传热和流阻的关系
        3.4.2 冷水侧协同性与传热和流阻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人字形板片结构参数对传热性能影响分析
    4.1 结构参数设计
    4.2 不同参数对温度场、压力场和速度场的影响
        4.2.1 波纹倾角β对传热场和协同性的影响
        4.2.2 波纹深度h对传热场和协同性的影响
        4.2.3 波纹间距λ对传热场和协同性的影响
    4.3 不同参数对传热和阻力的影响
        4.3.1 波纹倾角β对传热和阻力的影响
        4.3.2 波纹深度h对传热和阻力的影响
        4.3.3 波纹间距λ对传热和流动阻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协同角编程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人工林柚木过热蒸汽干燥水热迁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过热蒸汽干燥设备
        1.2.2 过热蒸汽干燥方法
        1.2.3 过热蒸汽干燥理论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2 人工林柚木间伐材理化性能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1.3 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柚木物理性质
        2.2.2 柚木构造
        2.2.3 柚木化学性质
        2.2.4 柚木干燥基准的制定
    2.3 本章小结
3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水分迁移机理研究
    3.1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水分迁移本构方程构建
    3.2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等效扩散系数遗传算法构建
        3.2.1 扩散反问题计算算法的问题描述
        3.2.2 遗传算法设计与实现
    3.3 柚木过热蒸汽水分迁移实验研究
        3.3.1 材料与设备
        3.3.2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柚木水分纵向扩散规律
        3.4.2 柚木水分径向扩散规律
        3.4.3 柚木水分弦向扩散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热量迁移机理研究
    4.1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等效导热系数遗传算法构建
        4.1.1 导热反问题计算算法的问题描述
        4.1.2 遗传算法设计与实现
    4.2 柚木过热蒸汽热量迁移实验研究
        4.2.1 材料与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含水率对传热的影响规律
        4.3.2 含水率及温度对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过热蒸汽水热迁移模型构建
    5.1 连续介质理论
        5.1.1 理论概述
        5.1.2 物性参数
    5.2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的水热迁移物理模型构建
        5.2.1 干燥介质及设备
        5.2.2 传热与传质过程
        5.2.3 物理假设
    5.3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的水热迁移数学模型构建
        5.3.1 液相水控制方程
        5.3.2 体积蒸发率mv·的控制方程
        5.3.3 温度的控制方程
        5.3.4 水蒸气ρv控制方程
        5.3.5 控制方程的边界条件
    5.4 本章小结
6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模型数值模拟
    6.1 差分方程
        6.1.1 含水率有限差分方程
        6.1.2 温度有限差分方程
        6.1.3 表面蒸发率、界面蒸发率与体积蒸发率有限差分方程
    6.2 模型验证与结果讨论
        6.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符号表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多晶硅还原炉制造工艺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设备简介
2 材料
3 工艺方法
    3.1 形位公差
    3.2 焊接
    3.3 表面处理
4 结束语

(5)椭圆管内TiO2-H2O纳米流体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课题意义
    1.2 纳米流体
    1.3 强化传热技术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 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纳米颗粒组分对椭圆管内纳米流体传热与流动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系统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综合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扭带对椭圆管内纳米流体传热与流动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系统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综合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椭圆管的不同长短轴比对纳米流体传热与流动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系统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综合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螺旋筛板式气升式反应器的传质特性及其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气升式反应器
    1.2 气升式反应器的国内外发展
        1.2.1 气升式反应器结构的研究进展
        1.2.2 传质特性参数及其测量方法
    1.3 毕赤酵母的简介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水-空气实验测试装置
        2.1.2 筛板结构
        2.1.3 气体分布器结构
        2.1.4 毕赤酵母发酵实验装置
    2.2 材料与试剂
        2.2.1 实验菌种
        2.2.2 培养基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实验设备
    2.3 实验与分析方法
        2.3.1 气含率
        2.3.2 体积传质系数
        2.3.3 气泡大小和气泡速度
        2.3.4 混合时间
        2.3.5 培养方法
        2.3.6 细胞浓度的测定
        2.3.7 甘油浓度测定[68]
        2.3.8 NH4-N含量测定
        2.3.9 OUR、CER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螺旋筛板结构对传质及混合特性的影响
        3.1.1 气含率
        3.1.2 体积传质系数
        3.1.3 经验方程式
        3.1.4 气泡大小
        3.1.5 气泡运动速度
        3.1.6 混合时间
    3.2 导流筒直径对传质特性和混合的影响
        3.2.1 气含率
        3.2.2 体积传质系数
        3.2.3 经验方程式
        3.2.4 混合时间
    3.3 气体分布器对传质特性和混合的影响
        3.3.1 气含率
        3.3.2 体积传质系数
        3.3.3 混合时间
    3.4 毕赤酵母在新型气升式反应器中的好氧培养应用
        3.4.1 发酵过程曲线
        3.4.2 生物量
        3.4.3 OUR、CER
        3.4.4 kLa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反应器实物图
附录B:反应器设计图
附录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基于新型光纤传感器的涡轮流量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涡轮流量计的发展历程综述
        1.1.1 涡轮流量计的研究进展
        1.1.2 目前涡轮流量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流量测量中的研究进展
        1.2.1 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
        1.2.2 国外光纤流量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光纤流量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1.3.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2 组织结构与内容提要
第2章 光纤涡轮流量测量技术的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光纤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2.2.1 光纤的机械特性
        2.2.2 光纤的损耗特性
        2.2.3 光纤的结构特性
    2.3 双圈同轴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
        2.3.1 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原理
        2.3.2 双圈同轴式光纤探头的结构
    2.4 双圈同轴光纤传感器检测原理
    2.5 双圈同轴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的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圈同轴式光纤传感器探头的设计研究
    3.1 引言
    3.2 双圈同轴型光纤传感器理论特性
        3.2.1 光纤出射光强分布模型的研究
        3.2.2 双圈同轴式光纤传感器的调制特性
    3.3 双圈同轴光纤传感器的设计与静态特性分析
        3.3.1 光纤传感器的尺寸设计
        3.3.2 光纤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3.3.3 LS-SVM的非线性补偿
    3.4 双圈同轴光纤探头的制作与安装
    3.5 双圈同轴光纤涡轮传感器数值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纤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扩展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光纤涡轮流量计的理论模型研究
        4.2.1 涡轮流量计数学模型
        4.2.2 数学模型可靠性验证
    4.3 各因素对涡轮转动的影响分析
        4.3.1 各力矩对涡轮的影响
        4.3.2 电磁力矩对传感器的影响分析
        4.3.3 涡轮开始转动时的最小流量
        4.3.4 温度对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影响
    4.4 提高量程比的方法研究
        4.4.1 DN20 电磁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比
        4.4.2 非线性函数的近似处理
        4.4.3 光纤涡轮流量计的线性化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纤涡轮流量测量系统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涡轮流量计中光纤动态信号处理方法
        5.2.1 时域频率测量方法
        5.2.2 频域频率测量方法
        5.2.3 基于FFT的信号处理算法
    5.3 涡轮流量测试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5.3.1 总体结构设计
        5.3.2 实验硬件电路设计
        5.3.3 数据采集和程序设计
    5.4 实验验证与结果讨论
        5.4.1 流量计非线性区流量测量实验验证
        5.4.2 电磁涡轮流量计实验及分析
        5.4.3 光纤涡轮流量计实验及分析
        5.4.4 两组流量计同时测试的实验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在分布式控制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基于DSP的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研制
        6.2.1 硬件电路的设计
        6.2.2 软件算法的设计
        6.2.3 系统功能与验证
    6.3 发动机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概述
    6.4 燃烧室多传感器监测系统
        6.4.1 监测参数的方案
        6.4.2 传感器监测位置的选取
    6.5 通信总线接口技术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光纤涡轮流量计在燃油流量在线监测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发动机燃油循环系统方案
        7.2.1 循环方案设计
        7.2.2 工作状态分析
        7.2.3 燃油相变机理
    7.3 两相燃油质量流量测量方案设计
        7.3.1 两相流体质量流量测量原理
        7.3.2 两相流对涡轮转动的影响
        7.3.3 燃油密度的在线测量方案
    7.4 基于神经网络的传感器在线软测量模型
        7.4.1 数据准备与网络结构选取标准
        7.4.2 BP神经网络密度软测量模型
        7.4.3 RBF神经网络密度软测量模型
        7.4.4 RNN神经网络密度软测量模型
        7.4.5 三种网络模型对比及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工作
    8.2 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8)间壁式螺旋污泥干燥机传热传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污泥产量及危害
        1.1.2 我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面临的问题
        1.1.3 污泥处理处置方式及特点
    1.2 间接污泥干燥技术研究现状
        1.2.1 间接污泥干燥工艺研究现状
        1.2.2 间接污泥干燥机研究现状
        1.2.3 间接污泥干燥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污泥干燥系统与干燥机传热结构设计
    2.1 污泥干燥系统需求分析
        2.1.1 系统需求参数
        2.1.2 原有系统分析
    2.2 污泥干燥工艺流程设计
    2.3 系统物料与热平衡
    2.4 间壁式螺旋干燥机设计
        2.4.1 基本结构设计
        2.4.2 螺旋输送部分设计计算
        2.4.3 密封结构
        2.4.4 固定支撑
        2.4.5 筒体开口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间壁式螺旋污泥干燥机污泥传热传质理论
    3.1 引言
    3.2 污泥本质特性
        3.2.1 污泥水分分布特性
        3.2.2 污泥水分吸附性能
        3.2.3 污泥干燥特性
    3.3 间壁式污泥干燥过程模型化
        3.3.1 间壁式污泥干燥模型化研究
        3.3.2 间壁式污泥传热传质模型
    3.4 间壁式常压干燥渗透模型
    3.5 污泥间壁式热传导模型
    3.6 间壁式干燥模型理论计算
        3.6.1 热空气与传热壁热传导系数
        3.6.2 传热壁与污泥的表面传热系数
    3.7 实例计算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间壁式螺旋污泥干燥传热传质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污泥干燥传热传质控制方程
    4.3 污泥物性参数确定
        4.3.1 污泥密度、比热、蒸发焓
        4.3.2 有效导热系数与热扩散系数
    4.4 间壁式污泥干燥传热传质模拟分析
        4.4.1 模型建立
        4.4.2 边界条件与输入参数
        4.4.3 求解方法与网格划分
    4.5 模型验证
    4.6 间壁式螺旋污泥干燥传热传质模拟结果分析
        4.6.1 泥饼厚度对传热传质的影响
        4.6.2 加热温度对传热传质的影响
    4.7 间壁式螺旋污泥干燥传热系数对比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间壁式环空螺旋强化流动与传热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间壁式环空管内对流传热模拟研究
    5.3 传热流道模型简化
    5.4 间壁式环空内置螺旋强化传热机理分析
        5.4.1 环空截面收缩效应强化
        5.4.2 环空管壁流速增大效应强化
        5.4.3 环空螺旋流速加大效应强化
        5.4.4 环空二次流效应强化
    5.5 间壁式环空内置螺旋强化传热模拟分析
        5.5.1 几何模型
        5.5.2 数学模型与边界条件
        5.5.3 网格独立性验证
        5.5.4 计算方法验证
        5.5.5 数据处理
    5.6 传热与流动特性分析
    5.7 螺旋片关键结构参数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5.7.1 螺旋片螺距p对环控螺旋传热性能的影响
        5.7.2 螺旋片高度h对环控螺旋传热性能的影响
        5.7.3 螺旋片安装角度θ对环控螺旋传热性能的影响
    5.8 参数初步优选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间壁式环空螺旋管的结构优化设计
    6.1 引言
    6.2 响应曲面法
        6.2.1 响应曲面法传热研究
        6.2.2 响应曲面法理论及模型建立
    6.3 中心复合设计
    6.4 间壁式环空螺旋管的结构优化设计
        6.4.1 影响因素的选择
        6.4.2 结构优化试验设计
        6.4.3 方差分析
        6.4.4 回归分析
    6.5 响应曲面分析
    6.6 优化结果分析
    6.7 间壁式螺旋污泥干燥机传热系数研究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仿生学的柔性反应器的设计及混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常规物料混合设备
        1.2.1 搅拌桨式混合装置
        1.2.2 静态混合器
        1.2.3 搅拌设备的实验研究方法
        1.2.4 搅拌装置放大
    1.3 基于人和动物消化系统体外仿生研究进展
    1.4 仿生学原理及应用
    1.5 柔性反应器的可行性分析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柔性反应器系统的改进与优化
    2.1 机械动力系统的改进
    2.2 新的柔性容器制作方案
    2.3 数据采集系统
    2.4 SERП系统实验及其与机械搅拌的对比实验
        2.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4.2 挤压频率和挤压程度对混合时间的影响
        2.4.3 柔性反应器(SERП)和传统涡轮桨(STR)在混合效率的对比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柔性反应器动力系统的改进
        2.5.2 柔性容器制作工艺改进
        2.5.3 图像采集系统的改进
        2.5.4 挤压频率和挤压程度对柔性反应器系统混合时间的影响
        2.5.5 柔性反应器(SERП)和涡轮桨(STR)在相同的扰动频率下混合效率的对比
    2.6 小结
第三章 图像分析技术改进及柔性反应器混合性能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酸碱中和变色法计算混合时间和混合过程
        3.2.3 柔性反应器系统的改进和挤压高度对混合的影响
        3.2.4 柔性反应器中不同的注入点对混合的影响
        3.2.5 反应器的壁面厚度对柔性反应器混合效率的影响
        3.2.6 在相同的雷诺数下和三叶斜桨式反应器进行对比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两种显示法的优缺点分析
        3.3.2 挤压高度(C_b)对混合时间和混合过程的影响
        3.3.3 注入点对混合的影响
        3.3.4 壁面厚度对混合的影响
        3.3.5 机械搅拌和柔性反应器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两侧同步挤压及柔性反应器与搅拌桨联用
    4.1 混合隔离区的消除方案
    4.2 两侧挤压方案的实施
        4.2.1 前期探索
        4.2.2 设备搭建与设定
        4.2.3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4 挤压频率对柔性反应器混合效率的研究
        4.2.5 最大挤压程度对柔性反应器中混合效率的研究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挤压频率对混合的影响
        4.3.2 最大挤压程度对柔性反应器的影响
    4.4 小结
    4.5 柔性反应器系统和机械搅拌联用
        4.5.1 实验设计
        4.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5.3 挤压频率固定,改变搅拌桨转速对混合的影响
        4.5.4 搅拌桨转速固定,改变挤压频率对混合的影响
    4.6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1 挤压频率固定,改变搅拌桨的转速对混合的影响
        4.6.2 搅拌桨速度固定,改变挤压频率对混合的影响
    4.7 低扰动频率下高粘度流体的高效混合
    4.8 小结
第五章 颗粒物在柔性反应器中破损行为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模具制作
        5.2.3 不同质量浓度琼脂颗粒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5.2.4 不同大小的琼脂颗粒在柔性反应器中的破碎数量的研究
        5.2.5 不同质量浓度的琼脂颗粒在柔性反应器中破碎数量的研究
        5.2.6 不同挤压频率下琼脂颗粒的被破碎数量的研究
        5.2.7 不同挤压程度下琼脂颗粒被破碎行为的研究
        5.2.8 琼脂颗粒在传统搅拌桨式混合装置中破碎数量的研究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浓度的琼脂块的力学性能
        5.3.2 不同大小的琼脂颗粒在柔性反应器中的破碎数量的实验结果统计
        5.3.3 不同琼脂含量的颗粒在柔性反应器中破碎统计
        5.3.4 不同挤压频率下琼脂颗粒的被破碎数量的研究
        5.3.5 不同最大挤压程度下琼脂颗粒的被破碎数量的研究
        5.3.6 琼脂颗粒在传统搅拌桨式混合装置中破碎数量的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柔性反应器的简化及量纲分析
    6.1 引言
    6.2 量纲分析在传统搅拌桨式混合设备中的应用
    6.3 柔性反应器中混合时间的量纲分析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密封式椭球形柔性反应器
    7.1 引言
    7.2 密封式椭球形柔性反应器(H-SER)的搭建
    7.3 实验材料和方法
        7.3.1 实验材料和混合时间的纪录
        7.3.2 柔性容器的制备
        7.3.3 拉伸作用对H-SER的影响
        7.3.4 挤压频率对混合时间和混合过程的影响
        7.3.5 固定频率和振幅下,拉伸和挤压比例对混合的影响
        7.3.6 固定拉伸和挤压比例以及振幅,研究频率对混合的影响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1 不同拉伸频率和振幅下的混合时间
        7.4.2 挤压频率对混合时间影响的研究
        7.4.3 拉伸和挤压双重作用对混合时间影响的研究
        7.4.4 拉伸和挤压比为1:1时(振幅为70mm)不同频率下的混合时间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符号说明
科研成果
致谢

(10)旋转涡流加热炉节能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旋转涡流加热炉结构
2 防结焦、结垢节能措施
3 旋转涡流加热炉性能评价
    3.1 传热性能
    3.2 热力计算
        1)螺旋导流板夹层套的传热准数方程:
        2)螺旋导流板夹套传热量的计算:
        3)螺旋导流板夹层套的流体阻力准数方程:
4 应用效果

四、螺旋导流夹套的传热性能和流体阻力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斜轴式搅拌反应釜内部流动特性及流固耦合研究[D]. 梁开一.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场协同原理的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数值研究[D]. 舒思未. 大连海事大学, 2020
  • [3]人工林柚木过热蒸汽干燥水热迁移机理研究[D]. 章国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4]多晶硅还原炉制造工艺技术探讨[J]. 杨美昆. 化工设备与管道, 2020(02)
  • [5]椭圆管内TiO2-H2O纳米流体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D]. 杨丽媛.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0)
  • [6]螺旋筛板式气升式反应器的传质特性及其初步应用[D]. 陈瑜琦. 江南大学, 2018(01)
  • [7]基于新型光纤传感器的涡轮流量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D]. 杜玉环.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8]间壁式螺旋污泥干燥机传热传质机理研究[D]. 龚伟.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9]基于仿生学的柔性反应器的设计及混合机理研究[D]. 刘明慧. 苏州大学, 2018(12)
  • [10]旋转涡流加热炉节能性能评价[J]. 孔庆伟,韩相忠. 石油石化节能, 2017(03)

标签:;  ;  ;  ;  ;  

螺旋感应夹套的传热性能和流体阻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