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震结构看宁河M6.9余震与唐山主震的关系

从地震结构看宁河M6.9余震与唐山主震的关系

一、从地震构造看宁河6.9级余震与唐山主震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义,虢顺民[1](1979)在《从地震构造看宁河6.9级余震与唐山主震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宁河地震的发生是一次共轭型剪切破裂的结果。根据唐山和宁河地震的发震构造、地震裂缝、震源机制、余震序列的对比分析,说明两次地震的发生在构造上有直接的成因联系。宁河地震为唐山地震序列的余震。

张素欣,边庆凯,张子广,王晓山,曹筠,李永庆[2](2020)在《唐山断裂北段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认为自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40多年的余震时空图像演化显示,老震区余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特征,尤其是1996年以来,老震区震中附近几乎没有4级以上地震发生,而在主震发震断裂(唐山断裂)北段赵各庄至榛子镇沿线形成了一个新的NW向4级以上地震密集区,2012年5.2级、2010年4.8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区域。针对1996年前、后唐山地震余震空间分布图像对比所呈现的特点,通过对余震空间分布、前人研究成果、断裂带应力状态以及现场考察等的研究,综合分析唐山断裂北段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认为赵各庄到榛子镇的旧断裂存在新活动特征,未来中等强度以上地震危险区可能是古冶及其邻区。

胡才博,周一杰,蔡永恩[3](2009)在《如何用有限元新模型研究地震触发和应力场连续演化》文中研究表明首先提出了一种考虑构造应力场影响的有限元新模型和地震触发因子C.新有限元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地震序列中的地震触发和应力场演化.地震触发因子C定义为滑动面上的剪应力和摩擦强度的比值,它可以用来预测地震能否触发以及触发区的范围.然后利用这个有限元新方法和地震触发因子C研究了1976年唐山地震序列的余震触发情况.结果表明唐山地震的应力场和断层带的非均匀性对余震触发有重要影响.落入新有限元模型预测的地震触发区中的余震要明显多于落入地震位错理论预测的地震触发区中的余震.

刘蒲雄,吕晓健[4](2011)在《唐山地震序列空间分布复杂性原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唐山地震序列定位精度较高的资料,对不同时段余震震中分布进行再分析,取得了余震密集带和序列3次强震(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破裂面分布的清晰图像,其中判定7.1级地震为NWW向破裂面。其复杂图像与震前地震活动异常所揭示的震源及与震源孕育有关的三组区域性断裂带存在密切联系。简单说来,震源位于NE向、NWW向、NW向三组断裂带交汇的区域,位于震源的余震密集带显示了这3次强震的破裂面,它们分别可看作是三组区域断裂的闭锁段。据此解释了形成唐山地震震源和序列震中分布复杂性的原因。

薛志照[5](1986)在《唐山地震震源深度分布与地壳结构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1976年7月28日到1981年12月唐山地区8935个地震,对其震源深度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由东北向西南各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都具有优势层,大小地震的优势层也不相同,其分布与地壳结构密切相关,震源深度由东北向西南逐步加深,地震破裂带不但跨越地壳,甚至到莫霍面,在下部构成一个八度多的倾斜底面,上部则随G界面的起伏而变化。

张四昌[6](1985)在《华北地区的地震分布图象与共轭孕震构造》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目的是寻求强震前的构造活动模式,从而得到地震中期预报的构造活动信息。主要通过华北地区3个6级以上地震(唐山、海城、和林格尔)前后中、小地震分布图象的变动,得到共轭孕震构造模式。提出控震构造的基本概念及其预报意义,指出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有造成唐山断裂闭锁的孕震效应和控制震中分市的控震效应。此外,还对唐山地震的构造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宫猛,郭蕾,张素欣,王晓山,董博[7](2016)在《河北地区地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收集河北及邻区1970年1月—2015年11月的地震目录,通过分析张家口—渤海—威海地震构造带和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上地震的时空演化图像来研究河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小震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张家口—渤海—威海地震构造带的小震在唐山7.8级地震前出现12年的稀疏现象,且震源区约50km范围内出现23年的小震空段,该构造带4级以上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收缩—平静—扩张"和"分段活跃"的现象;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内的邢台老震区在发生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小震时空分布图像存在"密集—稀疏"的异常活动现象;张家口—渤海—威海地震构造带自1999年张北5.6级地震之后,地震的时空分布未出现明显的密集和稀疏现象。自2014年开始,在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的邢台老震区,小震出现相对"稀疏"异常,应给予关注。

龙锋,闻学泽,徐锡伟[8](2006)在《华北地区地震活断层的震级-破裂长度、破裂面积的经验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建立适用于华北地区地震活断层的地震震级-震源破裂尺度经验关系,从1965年以来华北发生的地震中,系统整理出已由地震波谱、地形变、余震分布等方法获得和发表的震源破裂尺度参数,包括破裂长度L、破裂下倾宽度W以及破裂面积A(A=L×W),同时还基于余震分布重新确定出部分地震的破裂尺度参数。针对来源于不同方法的破裂尺度参数的不确定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通过进一步分析和鉴别来确定出可靠参数的8条原则。依据这些原则的综合分析,共获得34次地震的可靠破裂长度以及其中20次的破裂面积。震源机制解反映这些地震破裂以走滑型占绝大多数。我们进一步采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起华北地区的面波震级MS-破裂长度L的回归关系式MS=3·821+1·860lg(L)以及面波震级MS-断层破裂面积A的回归关系式MS=4·134+0·954lg(A)。与已有同类关系式的比较分析表明:文中新建的2个关系式可较好地适用于华北以及首都圈地区的走滑型地震活断层的潜在地震强度评价。

王景明,郑文俊,陈国顺,杨文田,陈国林,潘祖寿[9](1981)在《唐山地震地面主破裂带及地震成因探讨》文中提出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震中烈度十一度,通过震中区沿华夏系陡河断裂长10公里的地震裂缝带:当日滦县又发生7.1级强余震,震中烈度九度,通过震中沿滦县西断裂产生9公里长的孤形地震缝带。两次地震裂缝以张扭性为主,其组合型式有多字型、斜列式,锯齿状等三种,反映运动的方式以水平运动为主,前者顺时针扭距最大1.53米,两者的垂直落差0.1~0.8米。地震裂缝出现的位置、力学性质、活动方式分别与陡河断裂和滦县西断裂一致;余震区长轴,由面波得到的断面走向与由物探、地面形变与卫星象片工作中发现的走向NE50°的华夏系深断裂一致;由地面形变与地震波两种资料定出的平均错距相差大于473厘米。从这几方面看这条深断裂,震前出现无震蠕动,与震前一年沿陡河断裂出现多起宏观蠕动现象一致,表明这两次地震就是华夏系深断裂蠕动,分别牵动新华夏系陡河断裂和滦县西断裂运动的必然结果。

尹海权,何庆龙,王生文,徐玉健,常明[10](2018)在《宁河地区地震探测结果与桐城断裂浅部结构特征初探》文中指出桐城断裂是一条对唐山地震有地壳形变反映的活动断裂,是沧县隆起与黄骅凹陷北部的分界线。本次研究在桐城断裂宁河跨断层场地采用浅层地震探测方法,布设了两条近南北向的浅层人工地震物探剖面,获得了两条反映不同深度的高质量叠加时间、深度剖面图,查明了目标断裂的结构特征。本次工作在研究区探测出7条断裂,发现桐城断裂是由多条主断裂和次级断裂组成的断裂带,但本次工作测线布设相对较短且探测深度有限,因此,通过总结相关部门专家和学者在研究区周边的地震探测成果,初步认为断裂带在浅部呈"花状",并向下呈汇聚趋势。另外,结合前人学者对研究区及周边的钻孔和地层研究工作,通过钻孔地层对比,认为桐城断裂是一条中更新世活动断裂。根据断裂上断点的准确坐标位置以及桐城断裂产状特征,发现宁河跨断层监测场地有效的对F2、F3和F4三条断裂进行了监控,并根据前人对研究区应力应变研究结果,认为宁河跨断层监测场地的巨幅形变反映了F2和F3两条断裂的垂直运动特征。但其形变特征与唐山地震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二、从地震构造看宁河6.9级余震与唐山主震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地震构造看宁河6.9级余震与唐山主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唐山断裂北段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震构造背景
    1.1 构造背景与条件
    1.2 局部构造环境
2 余震序列特征
    2.1 时间分布特征
    2.2 空间分布特征
3 余震序列时空演化特征的构造意义
    3.1 唐山主震及其强余震的构造应力背景
    3.2 余震演化构造意义
    3.3 现场考察资料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3)如何用有限元新模型研究地震触发和应力场连续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一种考虑区域构造应力场和介质不均匀性的模拟地震的有限元新模型
    1.1 有限元新模型
    1.2 如何模拟地震
    1.3 地震触发因子C
2 利用有限元新模型研究1976年唐山地震序列的余震触发
    2.1 1976年唐山地震序列
    2.2 唐山地震序列的数值模拟
    2.3 模拟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4)唐山地震序列空间分布复杂性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的选取
2 震源机制解
3 余震震中分布再分析
4 余震密集带和强震破裂面
5 余震密集带分布与震源孕育之间的联系
    5.1 震前地震活动异常所揭示的震源孕育信息
    5.2 余震密集带分布与震源、 区域断裂带之间的联系
6 其他有关重要问题的讨论
    6.1 地震类型
    6.2 分区地震序列活动特征
    6.3 晚期强余震与区域断裂活动关系
7 认识和讨论

(7)河北地区地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10)宁河地区地震探测结果与桐城断裂浅部结构特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震地质概况
2 数据采集方法和测线位置
3 地震反射剖面特征
    3.1 NH1测线
    3.2 NH2测线
    3.3 桐城断裂浅部构造特征
4 讨论
    4.1 断裂活动性
    4.2 地震监测意义
5 结论

四、从地震构造看宁河6.9级余震与唐山主震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地震构造看宁河6.9级余震与唐山主震的关系[J]. 李志义,虢顺民. 地震地质, 1979(04)
  • [2]唐山断裂北段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张素欣,边庆凯,张子广,王晓山,曹筠,李永庆. 地震研究, 2020(02)
  • [3]如何用有限元新模型研究地震触发和应力场连续演化[J]. 胡才博,周一杰,蔡永恩.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05)
  • [4]唐山地震序列空间分布复杂性原因研究[J]. 刘蒲雄,吕晓健. 地震, 2011(04)
  • [5]唐山地震震源深度分布与地壳结构的关系[J]. 薛志照. 地震地质, 1986(03)
  • [6]华北地区的地震分布图象与共轭孕震构造[J]. 张四昌. 华北地震科学, 1985(02)
  • [7]河北地区地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 宫猛,郭蕾,张素欣,王晓山,董博. 华北地震科学, 2016(04)
  • [8]华北地区地震活断层的震级-破裂长度、破裂面积的经验关系[J]. 龙锋,闻学泽,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06(04)
  • [9]唐山地震地面主破裂带及地震成因探讨[J]. 王景明,郑文俊,陈国顺,杨文田,陈国林,潘祖寿. 地震研究, 1981(04)
  • [10]宁河地区地震探测结果与桐城断裂浅部结构特征初探[J]. 尹海权,何庆龙,王生文,徐玉健,常明. 地质论评, 2018(05)

标签:;  ;  ;  ;  ;  

从地震结构看宁河M6.9余震与唐山主震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