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释敦煌写本《杂抄》中的“面衣”(论文文献综述)
张玥[1](2020)在《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探究》文中提出敦煌知识类蒙书是敦煌石室中发现的一种蒙书类型,它以写本的形式得以保存至今,写本作为此类蒙书的物质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内容与信息,它作为特定时期的文本更是具有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价值。论文将对现存三十四个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进行整体性探究,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的物质形态、写本中不同类型文本的关联性及文献文本中所反映的蒙学教育情况三个方面做出分析。论文正文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概述。本章首先对抄写有敦煌知识类蒙书的写本的性质及范围进行确认,此类蒙书写本共计五种,凡三十四件。然后对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的规格、抄写字迹、残损程度及缀合等诸多方面进行考察,力求观照到写本的每个细节。基于对写本物质形态的考察,论文还将分析写本形制与抄写形态、抄写者身份及写本的传播方式,以此加深对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的了解。第二部分为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个案分析。虽然现存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较丰富,但残卷较多,为了更好的探究此类写本的抄写情况,从中选择了P.2721、P.3155、P.3929、S.5658+P.3906四个写本作为代表。这四个写本保存较完整,并包含了卷轴装与册子装两种装帧形式,在抄写内容上反映了当时敦煌的蒙学教育情况,且每个写本都独具特点。论文通过个案分析与文本细读两种方式,对这四个写本的抄写情况及同卷内容关联性进行探究。第三部分为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与唐五代敦煌蒙学教育关系探讨。现存三十四件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作为唐五代敦煌地区蒙学教育所用教材,其内容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当时敦煌的蒙学教育体制与蒙学教育思想内容。并透过写本中所存题记、学郎习字及学郎诗等内容,可一窥当时敦煌学郎的学习生活。第四部分为敦煌知识类蒙书蕴含的教育意义。敦煌知识类蒙书作为蒙学教材,它具有促进当时社会知识文化消费群体扩大的作用,并在中国古代蒙书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黄永年[2](1982)在《释敦煌写本《杂抄》中的“面衣”》文中提出敦煌写本《杂抄》一卷,题下原注:"一名《珠玉抄》,二名《益智文》,三名《随身宝》。"看这几个名称即可知道是民间的通俗用书,其中应倮存有当时社会风俗习尚的资料。可惜原件已为伯希和携归法国,入藏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伯二七二一)。二十年代初刘复教授到巴黎抄录了该馆的大量敦煌写本,编成《敦煌掇琐>出
劉婷[3](2020)在《敦煌類書研究綜述》文中指出類書是我國古代産生的一種書目類型,由書抄發展而來,具有資料彙編和以類相從的編纂特點。目前普遍認爲我國第一部正式類書是魏文帝時的《皇覽》,即《三國志》所載"又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從,凡千餘篇,號曰《皇覽》"(1),後世類書皆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而成。這一觀點始於王應麟《玉海》,他提到"類事之書,始於《皇覽》"(2)。但關於類書的歸屬和定義始終没有明確説明,
陳麗萍[4](2015)在《日本杏雨書屋藏羽663R號敦煌文書的定名》文中研究表明日本杏雨書屋藏敦煌文書以《敦煌秘笈影片册》(下簡稱《秘笈》)爲名,相繼出版了9册(1),全面刊布了所藏775件敦煌文書(2)的高清彩色圖版。針對《秘笈》所刊敦煌文書的缺名與定名不確等問題,學界陸續有不同訂正發表,本文主要對定名不確的羽663R號進行重新定名,並就《雜抄》的底本與别本問題發表一點淺見。
蒋勤儉[5](2015)在《敦煌文學中的産育民俗研究》文中指出藏經洞出土的敦煌文學寫卷描繪了一幅幅中古時期敦煌民間婦女產育生活的場景,對婦女產、育子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描寫。這些寫卷的發現,以文學形式填補了中古婦女產育生活的資料空白。學界多側重從民俗學、史學角度進行研究,將敦煌文學所表現的產育現象作為相關研究的論證資料,尚未從敦煌文學文本解讀入手,全面系統地勾勒民眾生育、教育、養育孩子成人的過程。本文細讀《太子成道經》、 《父母恩重經講經文》、 《報慈母十恩德》以及王梵志詩等作品,分析其中的產育民俗生活現象,如求子、懷孕、產子、哺育、撫養、看護、教育、為兒女健康、安危祈福等,并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同時,本文從文學文本入手,結合民俗、醫藥、占卜、考古、歷史、佛教等文獻資料以及敦煌壁畫、絹畫等實物圖像重現了一幅幅中古敦煌人們產兒、育兒的民俗生活圖景。在論及中原、敦煌兩地皆存在的產育民俗時,本文試圖將二地風俗進行比較,以圖凸顯敦煌產育民俗的特色,如洗三和洗兒風俗、小兒遊戲種類等。在細讀文本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些文學作品多與佛教存在密切的關係。講經文、歌辭等所表現的佛教十恩德主題正是通過歌頌母親產兒、育兒過程來渲染父母恩德,尤其是母恩,從而勸導行孝。十恩德按照婦女懷孕、產子、撫養成人的順序逐一歌頌,每一恩德正是產育生活的主要場景的描寫和重現,可謂為研究產育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敦煌文學之所以大量表現此類題材,遣與敦煌文學產自民間平民百姓之手,作為佛教推行教義、闡釋教理等輔助手段息息相關。總體說來,遣與敦煌文學、佛教以及民俗生活三者相輔相成的共生關係有關。不僅如此,敦煌文學作品遗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講唱痕跡,這和敦煌文學創作群體、傳播者以及消費者的文化程度有關。正是以上諸多因素,促成了敦煌文學濃墨重彩地表現婦女懷子、生子、養子、育子一幕幕生活場景的壯觀局面。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從未出現過的詳盡描寫婦女懷孕、生產生活題材的現象,具有頗為重要的文學、文化意義。
郭姗姗[6](2016)在《敦煌蒙書俗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敦煌本《蒙書》俗字眾多,但是學術界對之進行系統研究和專門研宄的著作比較少。爲此,本文對敦煌本蒙書的俗字進行窮?盡式梳理,輯錄歸納俗字類型,對這些俗字的演變規律進行探討。除去緒論,全文共分三章,緒論主要介紹了敦煌寫本蒙書的選題意義、研宄現狀、研究内容與研究方法;第一章爲敦煌蒙書概說,主要介紹了蒙書的概念、歷史發展進程、判定敦煌蒙書的標準以及寫本敘錄;第二章爲敦煌蒙書俗字分析,主要是分類輯錄俗字,並探討俗字形成的原因及規律,另外,在本章的第二節中,分析了幾對易於混淆的俗字;第三章爲敦煌蒙書俗字個案分析,主要分析了一些疑難俗字,並針對鄭阿財先生《敦煌蒙書研宄》一書中校錄的十個俗字,筆者存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另介紹了俗字與現代簡化字相合的情況,即俗字與現代简化字字形一致。
韩锋[7](2007)在《敦煌本儒家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敦煌文献的发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20世纪最重大发现之一。中国学者自1909年得睹敦煌文献为起始,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逐步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显学。在敦煌文献中,儒家类文献虽然占极少的部分,但也已是“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了,不仅卷帙多,种类繁杂,而且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即敦煌儒家文献主要是写本,从六朝到五代宋初,时间跨度长达五六百年,比我们现在所用的宋元善本为早,为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历史价值;敦煌本儒家文献具有浓郁的敦煌地域特色,其中不仅保存有学校的教材、学郎的作业,还有一些明显体现着敦煌地区特点和编撰特色的史学文献。这些文献,对敦煌地区的历史、教育、语言文字及社会风俗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近年来,敦煌本儒家文献的专题研究,如对儒家经典、蒙书、书仪等方向的研究较为深入,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敦煌本儒家文献作为一个整体类别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整体的把握。因而,本论文试图对敦煌本儒家文献从整体上来进行探讨和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儒学在敦煌地区的传播,敦煌本儒家文献的来源、分类,敦煌本主要儒家文献的整理研究及其史料和历史研究价值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探讨。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地,敦煌地区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总的来说,以儒学的传播发展为基础、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传统文化在敦煌地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敦煌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统治者的政策和措施以及一些文学硕儒的努力都促进了儒学在敦煌地区的繁荣和发展。经过本地儒者的撰述,政府的推广和民间的流传,大量的儒家文献在敦煌地区广泛流传,对当地的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敦煌本儒家文献进行分类,是分析、把握、研究敦煌本儒家文献的前提,但是,迄今不见对其专门的分类研究。本论文的创意就是从总体上对敦煌本儒家文献进行分类研究。即在前人对整个敦煌文献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尝试着把敦煌本儒家文献分为四大类:经典类、历史类、蒙训类、杂著类。这个分类仍然是粗略的,仅仅是笔者的一个尝试。随着对敦煌儒家文献研究的不断深入,一定会总结出更为科学严谨的分类方法。在敦煌本儒家文献来源问题的研究上,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本论文也提出了我们新的见解,认为这些文献主要来源于本地撰述和外地传入。
王金娥[8](2014)在《敦煌蒙书及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处在丝绸之路咽喉要道上的敦煌,自汉朝以来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都会,担负起了伟大的历史使命。进入七世纪,敦煌先后经历了唐王朝管辖、吐蕃统治和归义军管理三个时期。400多年中,敦煌的蒙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官方的史书详于中央学校,而略于地方学校;官方和私家著述,对于地方民间教育发展,大多语焉不详。唐代以前的蒙学教材,除了《急就篇》和《千字文》,其他极少传世。所幸敦煌藏经洞遗留下大批文献,其中包括大量的敦煌蒙书,这些蒙书的出土提供了敦煌一地教育发展的第一手史料。依据敦煌蒙书,结合一些史志,就可以勾勒出敦煌蒙学的发展轨迹,详览敦煌蒙学的体制、规模,了解敦煌蒙学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论文在对敦煌蒙书系统整理、校勘的基础上,依照文献的性质和功用对敦煌蒙书进行了比较科学的分类,将敦煌蒙书分为识字、知识素养、家训和应用四大类,明确了 “敦煌蒙书”、“敦煌蒙学”两个概念。探讨了敦煌识字类蒙书和敦煌的识字与书法教育、家训类蒙书与敦煌的家训文化、儒教传统,还讨论了敦煌蒙书“编撰合一”的编辑形式、重识字宗儒学的内容以及雅俗交织的训蒙风格等特点,探究了家训类敦煌蒙书的民间性特点。进而总结归纳了敦煌蒙学发展的历程和特征。通过对敦煌蒙书和蒙学的研究,认为敦煌蒙学在唐五代宋初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林华秋[9](2015)在《敦煌吐鲁番童蒙研究目录》文中认为本目录搜罗了1908年至2015年有关敦煌吐鲁番童蒙研究的成果。目录制作主要参考了《敦煌童蒙文献研究现状综述》(1)《敦煌训蒙文献研究述论》(2)等研究综述和《1908—1997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3)《1998—2005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4)《中国敦煌学论著总目》(5)《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6)等编目索引(7)。本目录分为论文与著作两部分,其中论文分为通论、学校教育、童蒙教育、蒙书、儿童生活、学位论文、其他等七部分;著作分为通论类和蒙书类两个部分。管见有限,疏漏之处,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劉全波[10](2014)在《從匹馬孤征到團結起來 開啓敦煌吐魯番學研究新篇章——“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回顧與總結》文中研究指明1983年8月15日至22日,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在蘭州舉行,這次會議是中國敦煌吐魯番學發展的里程碑,是中國敦煌吐魯番學研究從匹馬孤征到團結起來開創敦煌吐魯番學研究新局面的標誌性事件。到2013年,距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召開30周年了,在這30年裏,我國的敦煌吐魯番學研究事
二、释敦煌写本《杂抄》中的“面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释敦煌写本《杂抄》中的“面衣”(论文提纲范文)
(1)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对象及研究范畴 |
(一)敦煌蒙书的界定与分类 |
(二)敦煌知识类蒙书的性质 |
二、研究现状 |
(一)研究起步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 |
(二)研究发展兴盛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
三、选题意义 |
第一章 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概述 |
一、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概况 |
(一)知识类蒙书写本定义及基本情况 |
(二)知识类蒙书写本的物质与书写形态 |
(三)知识类蒙书写本的抄写者 |
二、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传播方式分析 |
(一)教育传播 |
(二)民间普及 |
第二章 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个案分析 |
一、P.2721写本形态与内容考察 |
二、P.3155写本形态与内容考察 |
三、S.5658+P.3906写本形态与内容考察 |
四、P.3929写本形态与内容考察 |
五、小结 |
(一)写本抄写情况分析 |
(二)写本同卷内容的抄写原因 |
第三章 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与唐五代敦煌蒙学教育 |
一、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蒙学教育体制 |
二、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的蒙学思想内容 |
(一)儒学思想 |
(二)佛教思想 |
(三)世俗思想 |
(四)科考应试思想 |
三、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中的学生生活 |
第四章 敦煌知识类蒙书的蒙学教育意义 |
一、扩大了知识文化社会消费群体 |
二、敦煌知识类蒙书的承上启下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3)敦煌類書研究綜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敦煌類書的範疇與分類 |
二、 已知書名類書 |
(一) 有固定體例的類書 |
1. 《古賢集》 |
2. 《類林》 |
3. 《李嶠雜詠》 |
4. 《勵忠節鈔》 |
5. 《蒙求》 |
6. 《事森》 |
7. 《兔園策府》 |
8. 《籯金》系類書 |
9. 《雜抄》 |
(二) 無固定體例的類書 |
1. 《勤讀書抄》 |
2. 《事林》 |
3. 《新集文詞教林》(簡稱《教林》) |
4. 《新集文詞九經抄》(簡稱《九經抄》) |
5. 《應機抄》 |
三、 代擬定名類書 |
1. 《琱玉集》别本 |
2. 《修文殿御覽》(或《華林遍略》) |
3. 《語對》 |
四、 未明確定名類書 |
結 語 |
(5)敦煌文學中的産育民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 研究對象、範圍及概念 |
(二) 選題緣由 |
(三) 敦煌文學與民俗、佛教之間的關係 |
1. 敦煌文學與民俗 |
2. 敦煌文學和佛教 |
(四) 研究綜述 |
(五) 研究目的及總體構想 |
(六) 資料運用及研究方法 |
一 敦煌文學對產育民俗描寫的作品概況及其文學特點 |
(一) 涉及產育民俗的敦煌文學作品概況 |
1. 韻散夾雜類 |
2. 韻文類 |
3. 散文類 |
附錄表一:表現婦女產育民俗的主要敦煌文學寫卷情況一覽表 |
(二) 描寫婦女產育生活的敦煌文學作品所具有的特色 |
1. 佛教色彩濃郁 |
2. 講唱色彩濃重 |
3. 生活氣息濃厚 |
二 求子場景及求子民俗 |
(一) 《太子成道經》及《葉净能詩》所描寫的求子情景 |
1. 《太子成道經》等變文所描寫的淨飯王夫婦求子情景 |
2.《葉净能詩》所表現的求子情景 |
(二) 《太子成道經》所流露出的求子民俗 |
1. 求子時間及地點 |
2. 祭祀之神及祭物 |
3. 預測胎兒性別與轉女為男 |
三 孕期生活及民俗禁忌 |
(一) 孕期艱辛與胎教思想 |
1. 《父母恩重經講經文》 (一)等所表現的孕期艱辛 |
2. 講經文所流露出的胎教思想及孕婦精神壓力 |
(二) 胎兒發育及孕期禁忌 |
1. 《爐山遠公話》所描寫的胎兒發育情形 |
2. 孕婦妊娠飲食宜忌 |
3. 其他禁忌 |
四 分娩情景及產子風俗 |
(一) 分娩情形在敦煌變文、歌辭中的表現 |
1. 《報慈母十恩德》、《父母恩重讚》等歌辭詠歎分娩之苦 |
2. 《父母恩重經講經文》 (一)等變文鋪排表現分娩之苦 |
(二) 產圖的運用與坐產分娩 |
1. 王梵志詩《悲喜相纏繞》中的產圖及其相關習俗 |
2. 《太子成道經》等講經、變文中的坐產分娩 |
(三) 難月文等所表現的難月祈福及救產措施 |
1. 難月文所表現的產前祈福情形 |
2. 敦煌文獻中的救產措施 |
(四) 產亡情況與洗兒、滿月習俗 |
1. 敦煌願文所表現的產亡情形 |
2. 敦煌講經文、變文中的洗兒習俗 |
3. 《九想觀詩》及願文等所表現的滿月習俗 |
五 孩童時期的哺育與守護 |
(一) 襁褓幼兒衣、食、行、眠諸方面的護理 |
1. 《父母恩重經講經文》 (一)等對諸恩德的表現 |
2. “咽苦吐甘”、“血乳餵養”等諸恩德的佛教色彩 |
(二) 講經文、詩文等中的嬰童嬉戲及看護 |
(三) 《父母恩重經講經文》等所表現的孩童病中護理 |
1. 母憂兒病情形 |
2. “尋醫卜問”等所蘊含的醫藥民俗 |
(四) 葬兒習俗及喪子之痛 |
1. 《父母憐男女》等所呈現的葬兒習俗 |
2.齋願文所記載的父母喪子之痛 |
六 家教、遠行及婚嫁情景 |
(一)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 |
1. 父母教子重要性及教子場景 |
2. 男、女不同的教育内容 |
(二) 兒行母憂及祈福情景 |
1. 《父母恩重經講經文》 (一)等所呈現的兒行母憂情景 |
2. 齋願文等所表現的設齋為遊子祈福情景 |
(三) 父母操持兒女婚事 |
1. 婚龄及擇偶觀 |
2. 歌辭、禮佛文等所宣揚的婚娉殺生造惡業恩 |
結語 |
(一) 敦煌文學大量描寫婦女產育生活的原因 |
1. 佛教盛行、傳播的激發 |
2. 上層社會婦女的閒暇活動 |
(二) 儒、道、佛思想在唐宋敦煌地區的流傳及影響 |
1. 儒、道、釋在唐宋敦煌地區的流傳情況 |
2. 佛教對傳統文化的迎合 |
(三) 描寫產育生活的敦煌文學作品所具有的價值 |
1. 在中國文學史上所具有的價值 |
2. 在中國民俗史上所具有的價值 |
3. 在婦女生活史上所具有的價值 |
參考文獻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謝 |
(6)敦煌蒙書俗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論文選題的價值 |
二、國内外關於該課題的研究現狀及趨勢 |
三、研究内容與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敦煌蒙書概說 |
第一節 蒙書的概念與發展 |
一、蒙書的概念 |
二、蒙書歷史發展階段 |
第二節 敦煌蒙書寫本情況概說 |
一、敦煌蒙書的認定 |
二、敦煌蒙書寫本敘録 |
第二章 敦煌蒙書俗字辨析 |
第一節 敦煌蒙書俗字描寫分析 |
一、俗字的定義 |
二、俗字分類輯錄 |
第二節 易混俗字例舉 |
一、斗與升 |
二、函与丞 42 |
三、泥與渥 |
四、少與火 |
五、臣與(?) |
六、狂與枉 |
七、犬與龙 |
八、句與勾 |
九、代與伐 |
十、雀與崔 |
第三章 敦煌蒙書俗字探究 |
第一節 個案分析 |
第二節 前人校勘商榷 |
第三節 俗字與現代簡化字相合者 |
参考文献 |
(7)敦煌本儒家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言 |
(一)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二)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三) 本课题目前的研究概况 |
(四)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二、儒学在敦煌地区的传播 |
(一) 特殊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为儒学在敦煌地区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二) 统治者的政策和措施为儒学在敦煌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三) 文学硕儒促进了儒学在敦煌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
三、敦煌本儒家文献的来源 |
(一) 本地撰述 |
(二) 外地传入 |
四、敦煌本儒家文献的分类 |
五、敦煌本主要儒家经典文献的整理研究 |
(一) 敦煌本儒家经典概说 |
(二) 敦煌本《尚书》的整理研究 |
(三) 敦煌本《诗经》的整理研究 |
(四) 敦煌本《论语》的整理研究 |
(五) 敦煌本《孝经》的整理研究 |
六、敦煌本主要儒家历史文献研究 |
(一) 敦煌本儒家历史类文献的现存基本情况 |
(二) 敦煌本儒家历史类文献的研究及作用 |
七、敦煌本主要儒家蒙训文献研究 |
(一) 敦煌本蒙训文献的现存基本状况 |
(二) 敦煌本蒙训类文献研究及作用 |
八、敦煌本儒家文献的价值 |
(一) 史料价值 |
(二) 历史价值 |
参考文献目录 |
附录 |
一、敦煌本儒家文献分类简表 |
二、敦煌本儒家文献编号索引 |
三、敦煌本儒家文献研究论著目录 |
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8)敦煌蒙书及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编 研究篇 |
绪论 |
一、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范围 |
二、选题意义 |
三、敦煌蒙书及蒙学学术史概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
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敦煌蒙书概说 |
第一节 敦煌蒙书的概念界定 |
一、蒙学及蒙书溯源 |
二、敦煌蒙书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敦煌蒙书的类别 |
一、敦煌蒙书类别研究概述 |
二、敦煌蒙书的类别 |
第三节 敦煌蒙书的特点 |
一、“编著合一”的编辑形式 |
二、敦煌蒙书内容的特点 |
三、韵文为主,骈散结合的语言体式 |
第二章 敦煌识字类蒙书与识字教育 |
第一节 我国古代识字教育概述 |
一、什么是识字类蒙书 |
二、我国古代识字类蒙书及识字教育概述 |
三、古代识字教育及识字类蒙书的特点 |
第二节 敦煌的识字类蒙书及识字教育 |
一、敦煌识字类蒙书概况 |
二、敦煌识字类蒙书与习字、书法 |
第三章 敦煌家训类蒙书与家训文化 |
第一节 先唐及唐朝家训文化概述 |
一、什么是家训 |
二、先唐家训文化概说 |
三、唐代的家训文化 |
第二节 敦煌家训类蒙书概说 |
一、敦煌家训类蒙书的界定 |
二、敦煌家训类蒙书写卷叙录 |
三、敦煌家训类蒙书的内容提要 |
第四章 敦煌蒙学括略 |
第一节 敦煌蒙学概述 |
一、敦煌蒙学的概念界定 |
二、敦煌蒙学概述 |
第二节 敦煌蒙学的特点 |
一、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及价值取向 |
二、佛教、道教为辅的教化特点分析 |
下编录文校释篇 |
凡例 |
新合六字千文 |
孔子备问书 |
古贤集 |
太公家教 |
武王家教一卷 |
辩才家教卷上并序 |
新集严父教一本 |
崔氏夫人训女文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9)敦煌吐鲁番童蒙研究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
(一)通论 |
(二)学校教育 |
(三)童蒙教育 |
(四)蒙书 |
1. 通论 |
2.《千字文》 |
3.《开蒙要训》 |
4.《俗务要名林》 |
5.《杂集时用要字》 |
6.《碎金》 |
7.《上大夫》 |
8.《杂抄》 |
9.《孔子备问书》 |
1 0.《蒙求》 |
1 1.《古贤集》 |
1 2.《兔园策府》 |
1 3.《乘法九九表》 |
1 4.《新集文词九经抄》 |
1 5.《百行章》 |
(五)儿童生活 |
(六)学位论文 |
(七)其他 |
二、著作 |
(一)通论类 |
(二)蒙书类 |
(10)從匹馬孤征到團結起來 開啓敦煌吐魯番學研究新篇章——“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回顧與總結(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四、释敦煌写本《杂抄》中的“面衣”(论文参考文献)
- [1]敦煌知识类蒙书写本探究[D]. 张玥.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2]释敦煌写本《杂抄》中的“面衣”[J]. 黄永年. 敦煌学辑刊, 1982(00)
- [3]敦煌類書研究綜述[J]. 劉婷.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20(00)
- [4]日本杏雨書屋藏羽663R號敦煌文書的定名[J]. 陳麗萍.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15(01)
- [5]敦煌文學中的産育民俗研究[D]. 蒋勤儉. 云南大学, 2015(05)
- [6]敦煌蒙書俗字研究[D]. 郭姗姗.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2)
- [7]敦煌本儒家文献研究[D]. 韩锋. 兰州大学, 2007(04)
- [8]敦煌蒙书及蒙学研究[D]. 王金娥. 兰州大学, 2014(01)
- [9]敦煌吐鲁番童蒙研究目录[A]. 林华秋. 童蒙文化研究(第一卷), 2015
- [10]從匹馬孤征到團結起來 開啓敦煌吐魯番學研究新篇章——“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回顧與總結[J]. 劉全波.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14(00)
标签: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