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斑岩铜矿斑岩与世界岩石的蚀变特征及斑岩来源及形成元素探讨

德兴斑岩铜矿斑岩与世界岩石的蚀变特征及斑岩来源及形成元素探讨

一、德兴斑岩铜矿斑岩和围岩蚀变特征及斑岩和成矿物质来源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1](2021)在《南秦岭柞山地区铅银锌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模型》文中认为南秦岭柞水银洞子—山阳桐木沟铅银锌矿带地处陕西柞山地区中部,位于中秦岭晚古生代弧前盆地的柞水—山阳矿集区内。该带东西长约71 km,南北宽1~7 km。对带内银洞子(铜)铅银菱铁矿床、黑沟铅锌菱铁矿床、桐木沟锌矿床、南沟(银)铅矿床和松林沟铅矿点的地质、矿体、蚀变、矿化规律进行总结,发现矿体均严格产于中-上泥盆统青石垭组,具有明显的时控、层控、岩控及后期热液改造成矿特征,属典型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热液改造层控矿床,构成与晚古生代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热液改造作用有关的铅锌银成矿系列。建立以层控+热液改造为主控矿条件,以青石垭组热水沉积岩+断裂+化探异常+硫化物、重晶石、菱铁矿蚀变分带为组合的找矿模型,对柞山地区金属矿的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瑞廷,冀月飞,成欢,刘凯,张启,李弦,任涛[2](2021)在《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金铜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表明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强烈,矿床(点)成群成带分布,成矿条件良好。在长期找矿实践、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和典型矿床解剖的基础上,综合研究认为,区内金矿主要受EW向断裂或EW向韧-脆性剪切带与NE向张扭性叠加构造控制,寒武系水沟口组、泥盆系星红铺组与大枫沟组是金的赋矿地层。金矿体呈近EW向大致等间距展布,单个矿体在延伸方向呈透镜状、哑铃状、囊状等,具尖灭再现特征,构造叠加部位矿体厚大、品位较高。区内金矿床类型多为中-低温热液型、远成低温热液型,成矿时代为印支—燕山期。夏家店等已知金矿床深部及外围、区域断裂旁侧次级近EW向与NNE向断裂交汇部位、构造转折端、构造虚脱部位等是寻找金矿的有利靶区。铜矿分布于山阳—凤镇大断裂两侧,成矿类型以斑岩型-矽卡岩型为主,构造热液改造型、隐爆角砾岩型次之。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受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控制,赋存于燕山期斑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内;矿体产状多受岩体与围岩接触面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及其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东西向三级断裂带附近是寻找铜(钼)矿的首选靶区。本次研究建立了柞水—山阳矿集区金铜矿床区域成矿模式,总结了找矿标志,通过成矿规律、成矿作用及物探、化探、遥感异常特征系统分析,认为区内找矿潜力巨大,并提出了3片金铜(钼)成矿远景区,指出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杨航,吴鹏,张艳,韩润生,姜龙燕,江小均,管申进[3](2021)在《滇中楚雄盆地Pb-Ag-Au多金属矿床成因联系:金属矿物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的证据》文中研究表明滇中老街子Pb-Ag矿床和白马苴Au(Cu)矿床,是楚雄盆地中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体时空关系密切的两个多金属矿床,但二者成因联系不清、成矿模式不明已成为制约该区矿床理论认识与多金属成矿模式完善的关键问题。通过开展矿区不同类型岩(矿)石中黄铁矿、镜铁矿的微量元素和黄铁矿、方铅矿、辉钼矿硫同位素的系统研究,认为:(1)区内Pb、Ag、Au、Cu、Mo多金属成矿物质来源与源于深部壳幔相互作用的正长斑岩岩浆有关;(2)两矿床成矿流体为富Cl的流体体系。其中,老街子Pb、Ag、Cu、Mo多金属成矿流体和白马苴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源于正长斑岩成岩过程中分异出的岩浆流体;而老街子深部镜铁矿和白马苴晚阶段成矿流体较为复杂,可能为岩浆流体和富含δ34S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且该混合流体在迁移、沉淀成矿过程中还可能混入部分地层中的成矿物质;(3)相对于白马苴Au(Cu)矿床早矿化阶段,老街子Pb、Ag、Cu、Mo多金属矿化和白马苴晚矿化阶段应发生在相对高fO2和低温的环境。综合两矿床地质、岩体、矿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认为矿区内Pb、Ag、Au、Cu、Mo多金属在成因上具亲缘关系,受控于相同性质的岩浆作用,为同一地质构造环境和岩石建造中不同部位的产物,两矿床具有"时-空-物-演"的成因联系,共同构成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Pb-Ag-Au(Cu-Mo)多金属成矿系统。

孙嘉,段先哲,李玉彬[4](2021)在《西藏多龙矿集区铜金流体演化过程探讨——来自硫同位素的证据》文中研究表明西藏多龙矿集区发育世界典型的斑岩铜矿系统,文章选取区内多个代表性矿床开展硫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前人数据,为探讨该成矿系统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演化过程提供了新证据。研究表明,波龙、拿若、拿厅、拿顿和铁格隆南矿床δ34S平均值相似(接近于0),指示含矿岩浆提供了各矿床所需的硫元素。此外,区内典型矿床流体演化过程可分为2类:(1)流体演化主要受控于温度变化,表现为δ34S随温度降低而降低(如拿顿矿床);(2)流体演化受温度和氧化还原状态共同影响,表现为δ34S随温度降低而升高(如:波龙和拿若矿床),或是随温度降低,δ34S波动变化范围较大(如拿厅和铁格隆南矿床)。结合岩相学证据,文章推测热液体系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是由水岩反应所导致,最后,文章提出多龙矿集区内矿化阶段硫化物通常具有较低的δ34S,指示成矿流体为高氧化性流体,并且该特征在类似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中也可发挥积极的指示作用。

杨蜜蜜[5](2020)在《后碰撞背景下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对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的贡献 ——以滇西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为例》文中指出中国西南部的三江造山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属于东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带,该带是我国金属资源最丰富且最具储矿潜力的地区之一,其中的金沙江–红河成矿带横跨羌塘地体和扬子克拉通西缘,对滇西新生代的岩浆作用和区域的斑岩型–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滇西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位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中部,是该带上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斑岩型铜等多金属矿床之一。马厂箐矿床的火成岩主要由镁铁质岩石(煌斑岩脉)和花岗质岩石(贫矿的正长斑岩和含矿的二长斑岩、斑状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其中,含矿的花岗质岩石中包含了大量的镁铁质暗色包体(MME)。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现代成矿理论并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重点分析研究滇西后碰撞背景下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及其所揭示的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机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宏观岩石学研究,含矿花岗质斑岩中所含镁铁质暗色包体(MME)与寄主岩石界线清晰,且界线两侧无冷凝边和烘烤边;结合暗色包体形态呈特征球形、椭球形或塑性不规则珠滴状,表明暗色包体的成岩起源于熔浆包体;从岩石结构分析,暗色包体具细粒结构,寄主岩石具中粗粒结构,暗示基性熔浆包体与寄主酸性岩浆构成非平衡不相溶混合岩浆的固结成岩过程中发生差异冷凝结晶,即:因基性岩浆温度高于酸性岩浆温度,决定了在同一固结体系中,基性熔浆包体的冷凝结晶速率大于寄主酸性岩浆的冷凝结晶速率。同时,MME的矿物组成呈现基性至中性成分为主的非标准过渡性特征,相应导致对其岩石类型的模糊定名。(2)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辉钼矿Re–Os测年结果表明,马厂箐含矿岩浆活动时限为33.78–35.92Ma,与MME的成岩年龄和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34.94±0.38 Ma)基本一致,清晰地记录了马厂箐地区古近纪晚始新世时期的岩浆成岩-成矿事件。结合已有的其它相关成岩与成矿年代数据分析认为,马厂箐矿床复式杂岩体的岩浆演化序列由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斑状花岗岩等组成,而煌斑岩脉则几乎同时期或稍晚于花岗质斑岩体形成,与其相关的成矿作用属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岩浆活动的第二个峰期阶段的产物,也是中国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岩浆大规模成矿事件的重要记录。(3)岩石地球化学方面,马厂箐花岗质岩石和镁铁质岩石都属于高钾钙碱质至钾玄质系列和过铝质–偏铝质系列,都具有明显的钾玄质亲和性,如K2O+Na2O>6 wt.%,K2O/Na2O比值>1和Sr/Y比值>40;且表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等)和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相对亏损的特征。另外,马厂箐含矿和贫矿的花岗质斑岩都具有较高Si O2含量(64.67–72.81 wt.%)和Al2O3含量(13.43–16.10 wt.%);其全岩εNd(t)值(–6.5––3.3)和(87Sr/86Sr)i值(0.7061–0.7076)与滇西同时代基性岩石的Sr–Nd同位素特征基本一致;它们的锆石Lu–Hf同位素数据显示出相对集中的εHf(t)值范围为-0.75至+2.33,以正值为主,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TDMC)在0.9Ga–1.1Ga之间,这与中新元古代时期弧岩浆基底的形成年龄相对应。然而,贫矿的正长斑岩的Cr含量(18.40 ppm)和Ni含量(12.70 ppm)明显低于含矿的花岗质斑岩(Cr:均值44.33 ppm;Ni:均值28.67 ppm),且后者也表现出更宽泛的Mg#值范围(11–66)。对比煌斑岩脉具有低Si O2含量(46.50–52.30 wt.%),高K2O含量(2.63–6.13wt%,均值4.76 wt%),高K2ONa2O比值(1.05-4.98,均值2.98),高Mg O含量(9.84–12.74 wt%),明显高的Mg#值(71–76)以及Cr含量(均值492 ppm)和Ni含量(均值195 ppm),具有宽泛且较低的全岩εNd(t)值(–7.8––1.8)和相对较低的(87Sr/86Sr)i(0.7064–0.7074)值等所表现的明显超钾质幔源特征;含矿花岗质斑岩所含镁铁质暗色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则介于花岗质岩石和煌斑岩之间,该过渡性地球化学特征与MME岩相定名的非标准性呼应。(4)马厂箐花岗质岩石的锆石表现出明显的重稀土富集,显着的正Ce异常和轻微的负Eu异常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ΣREE)介于482–2528 ppm之间,锆石结晶温度范围为517℃到796℃,这些特征都与岩浆锆石相同;马厂箐含矿和贫矿花岗质斑岩锆石的数据点都落在了FMQ(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和MH(磁铁矿–赤铁矿)缓冲线之间的区域,表明二者的母岩浆都是相对氧化的岩浆;相比贫矿的正长斑岩,含矿花岗质斑岩的锆石Ce4+/Ce3+比值(均值486)明显较高,而Eu/Eu*值(均值0.55)明显较低,说明马厂箐含矿的岩浆比贫矿的岩浆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含矿岩浆的高氧化特征对后期铜–金等金属元素的富集和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5)根据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证据表明:马厂箐的花岗质岩石具有I型花岗岩的成因特性,其可能起源于含角闪–榴辉岩相的中新元古代弧岩浆基底岩石的部分熔融;含矿花岗质斑岩所含镁铁质暗色包体是由中新元古界基底地壳岩石部分熔融形成主体长英质岩浆对部分注入来自地幔底侵的幔源岩浆(煌斑岩浆)进行部分/局部均一后的不混溶残余基性熔浆包体相对快速冷凝结晶并固结成岩的产物;这样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在后碰撞背景下斑岩系统的演化过程中普遍存在;花岗质岩石含有镁铁质暗色包体则是酸性岩浆部分均一混合幔源岩浆的重要标志。(6)矿石硫化物的微量元素和Pb、S同位素特征表明,马厂箐矿床的成矿物质(铜钼金和硫元素)与同时期的镁铁质熔体(煌斑岩浆)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通过岩石学模型分析表明,马厂箐贫矿和含矿的花岗质斑岩岩浆都是由部分熔融的下地壳物质与同期的煌斑岩浆混合演化而来,只是二者在演化过程中混入煌斑岩浆的比例不同而导致了后期成矿性的差异。含矿岩浆中相对混入了更多的煌斑岩浆,通过该壳幔岩浆混合过程推动的非平衡部分(局部)均一作用,向斑岩系统提供了额外的水、金属和硫源等重要成矿物质,同时,也提高了混合岩浆的氧逸度,从而引发和促进了富矿岩浆的产生。因此,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可能是后碰撞背景下制约斑岩系统矿化和成矿的关键因素之一。(7)综合研究认为,在后碰撞背景下,大规模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是造成区域性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深部富水的镁铁质超钾质岩浆可能使前弧岩浆作用形成的残余硫化物中的金属和硫元素重新活化而发生迁移和流动。在镁铁质岩浆上升过程中,其携带的大量挥发分和深部成矿物质被注入到先上升的长英质岩浆房中并与之发生混合和局部均一作用。在扬子克拉通西缘,通过壳源与幔源岩浆混合过程,增加混合岩浆的金属含量和成矿潜力,是三江构造带碰撞型斑岩铜(钼-金)矿床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王远超[6](2020)在《上黑龙江盆地二十一站铜(金)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站铜(金)矿位于大兴安岭北部上黑龙江成矿带东部,近年来一直处于找矿勘查阶段。本文在二十一站铜(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二十二站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Hf同位素特征、全岩地球化学、钾长石40Ar-39Ar年代学、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基础上,厘定矿床成因并提出可能的成矿模式图。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二十二站组的沉积下限为早白垩世早期,物源区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岛弧环境,其物源主要形成于四个时期:新太古代(2711±10Ma)、中元古代-古元古代(1238~2428Ma)、新元古代(561~921Ma)、中生代-晚古生代(134~540Ma),且显生宙花岗岩质岩浆为二十二站组提供了最为丰富的物源。(2)二十一站铜(金)矿化与早白垩世石英二长斑岩密切相关。其成矿作用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石英-钾长石±多金属硫化物阶段(SⅠ),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SⅡ),石英-碳酸盐矿物±黄铁矿阶段(SⅢ)。其中SⅠ和SⅡ为主成矿阶段,铜主要富集在含矿斑岩形成的隐爆角砾岩的胶结物中,金则主要富集在含矿斑岩的围岩中。(3)二十一站铜(金)矿床发育钾硅化蚀变、青磐岩化蚀变、长石分解蚀变。PIMA测试结果显示,铜、金矿化与白云石化、伊利石化密切相关;蚀变岩石主微量元素因子分析表明,铜、金矿化具有差异性,金矿化与硅化和长石分解蚀变密切相关,而铜矿化与钼、锌矿化相关,且同时有In、Cd、Co和Sb的带入。(4)二十一站铜(金)矿早期成矿流体来源于含矿斑岩中出溶的高温高盐度流体,并且在成矿早期有流体沸腾作用的发生,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逐渐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直到成矿晚期演变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低温低盐度流体。矿床成矿早期成矿压力为100bars~500bars,估算其成矿深度主要为1~5Km。早期的流体沸腾作用是铜的主要沉淀机制,而温度的降低是金的主要沉淀机制。(5)二十一站铜(金)矿中硫同位素为壳幔混源的深源岩浆硫,铅的来源也为壳幔混源,且流体演化过程中萃取了成矿前形成的岩浆岩和围岩地层中的铅,因此成矿物质为多来源,可能既来自于含矿斑岩,又来自于成矿斑岩的各种围岩。早白垩世含矿岩浆中析出的热液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使围岩中的矿质活化,在岩浆热能作用下地下水循环,并淋滤各种围岩中的矿质,在适当的构造位置沉淀下来。

水飞龙[7](2019)在《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床蚀变及伴生元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对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床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在倡导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新形势下伴生元素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蚀变带与伴生元素作为出发点,对两个矿区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重点研究了:德兴斑岩铜矿的矿床特征,并将矿床与VMS型矿床的各项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对矿床的蚀变带及蚀变岩进行了详细研究,总结了主要伴生元素的相关性,运用XRD粉晶衍射方法对比不同蚀变带的矿物和元素特征;对采自铜厂和富家坞矿区蚀变带上含Re的主要矿石-辉钼矿采样进行物相分析,得出了Re等伴生元素在辉钼矿石中具体的赋存形态,为Re等元素综合利用提供依据。两个矿区内矿体分布存在差异,但成矿年代及蚀变矿化的类型基本相同。铜厂及富家坞矿区内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富集,表明花岗闪长斑岩体部分熔融作用程度不高。伴生元素Au、Ag与蚀变强度、Cu矿化强度正相关。铜厂矿区Au含量为Au岩体>Au围岩,富家坞矿区则相反;两矿区Ag含量均为Ag岩体>Ag围岩;Co元素主要与黄铁矿化相关,与Cu元素含量分布稳定;铜厂矿区的Re与Mo元素于围岩一侧含量高于岩体一侧,富家坞矿区内则相反,Re于岩体一侧含量高于围岩一侧,且与Mo相关性高达0.932,主要集中在斑岩体周围的石英-绢云母化带。物相分析显示铼以四种相态赋存于辉钼矿:七氧化二铼、二氧化铼、三氧化铼和二硫化铼,主要以二氧化铼和二硫化铼的形式存在,后者含量远高于前者。距岩体接触带越近,矿化程度及Re元素含量越高,富家坞矿区样品Re元素含量高于铜厂矿区。结合Au、Ag、Co元素在辉钼矿石中的赋存状态及矿石中C与S含量,及堆浸场中Re等元素的含量特征,为矿石具体加工处理提供了数据参考。

龚雪婧[8](2017)在《大陆环境斑岩铅锌矿床成因研究 ——以西藏纳如松多矿床与江西冷水坑矿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广泛分布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陆缘弧和与俯冲无关的大陆环境。斑岩型铜(钼、金)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性质和来源密切相关,但斑岩-岩浆-热液系统能否形成大型铅锌矿床,尚未见系统研究。本次工作选择西藏纳如松多铅锌矿床与江西冷水坑铅锌矿床,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和室内的实验分析研究,对斑岩型铅锌矿床的成岩成矿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探讨。综合归纳发现,西藏纳如松多矿床与江西冷水坑矿床在含矿岩浆起源演化、成矿物质来源与富集机制、深部过程与动力学背景诸方面存在一致性。纳如松多及冷水坑矿区内均发育有两期岩浆活动,挤压环境及后期应力松弛,是纳如松多与冷水坑矿区两期岩浆活动的主导动力学机制。两矿床成矿斑岩不具有埃达克岩的亲和性,但具有高硅、贫钠、富钾的特征,岩浆分异程度高,成矿斑岩岩浆起源于中上地壳。纳如松多和冷水坑矿床均包含有多种矿化样式,纳如松多矿床产出有隐爆角砾岩型、矽卡岩型、脉状、层状矿体,冷水坑矿床产出有斑岩型矿体与层状矿体。对两矿床不同类型矿体中闪锌矿LA-ICP-MS微区成分分析显示,两矿床中闪锌矿成矿物质的沉淀均具有岩浆热液作用的特征。两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相似,均形成于中低温、低盐度环境,成矿热液来自岩浆热液,后期大气水不断加入。矿床形成深度相似,约2.02.8km,断裂或隐爆作用为成矿提供了诱因和成矿空间。纳如松多矿区石英闪长岩形成时代早于矿区内成矿斑岩,锆石Ce(Ⅳ)/Ce(Ⅲ)比值大多低于100,δEu>0.4,推断石英闪长岩还原性的岩浆岩特征可能是其未能具有与花岗岩斑岩相似的成矿能力的原因之一。纳如松多铅锌矿床与冷水坑铅锌矿床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构造成矿带,但它们的总体特征既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有其独特性。对这两个大型铅锌矿床进行矿床成因研究,有助于揭示出大陆环境斑岩型铅锌矿床成矿过程,并完善大陆环境铅锌成矿系统普适性模型。

朱筱婷[9](2016)在《江西省永平矿田铜、钼矿化矿床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文中指出永平铜钼矿田位于钦杭成矿带北东段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城南东13km永平镇。它包括一个大型永平铜矿和一个中型十字头钼矿。对永平铜矿一直以来存在海西期喷流沉积和燕山期岩浆热液两种成因观点,但是缺乏详细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和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十字头钼矿是近年危机矿山找矿新发现的矿体,其与永平铜矿是否为同期产物,其成因类型和成矿模式都缺乏约束和探讨。永平铜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赋存在藕塘底组,与火烧岗岩体空间关系密切,矿石类型以块状矿石和矽卡岩矿石为主。十字头钼矿体位于十字头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内部与围岩接触带上,以细脉状、薄膜状矿石为主。矿田主要构造为侯家村倒转背斜和发育于背斜东翼的一系列压扭性断裂构成,总体上呈一近南北向,略向东突出的弧形断裂构造。矿田主要侵入岩为燕山期火烧岗和十字头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以及石英斑岩脉等。本文对燕山期侵入岩开展了系统的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稀土元素和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同时开展了铜、钼矿化流体包裹体、H-O-S-Pb-He同位素、黄铁矿Pb-Pb同位素定年、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等成矿流体、成矿年代学研究,并获得如下新认识。锆石U-Pb定年数据显示十字头岩体(160.1±1.0Ma)和火烧岗岩体(160.1±1.0Ma)为同期侵入,而石英斑岩脉则稍晚(147.5±1.6Ma)。地球化学显示,永平矿田两类侵入岩以高钾钙碱性为特征,微量元素具有较相似的一致演化趋势,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似斑状黑云母花岗的LREE/HREE比值为10.0-20.1;(La/Yb)N值变化于12.4-40.6之间,重稀土分馏相对不显着,(Gd/Yb)N比值仅为2.0-5.5,MgO变化范围为0.40-1.88。石英斑岩的LREE/HREE比值为 13.6-23.6;(La/Yb)N值变化于 16.4-36.9之间,重稀土分馏相对不显着,(Gd/Yb)N比值仅为1.8-2.9,MgO变化范围为0.68-0.93%。永平矿田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的初始87Sr/86Sr比值变化在0.708397-0.712051之间,εNd(t)值在-5.0~-10.4之间,两阶段Nd模式年龄为1.47-1.96Ga。石英斑岩的初始87Sr/86Sr比值变化在 0.707695-0.711204 之间,εNd(t)值在-9.4~-10.9之间,利用2阶段模式(Liew and Hofmann,1988)计算出来Nd同位素的模式年龄为1.79-1.93Ga。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主要为-2~-12,计算的TDM2值主要为1.3~2.1Ga。石英斑岩的εHf(t)值主要为-10~-15,计算的TDM2值主要为1.7~2.3Ga。TDM2值的年龄范围指示侵入岩的源岩可能为中元古代地壳。全岩分析数据显示,石英斑岩均落在花岗闪长岩区域内,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绝大部分落在花岗岩区域内。在SiO2 vs K2O图解上,两种侵入岩绝大多数落入高钾钙碱性区域,少量的落入钾玄岩系列。永平矿田侵入岩具有高Sr含量,高Sr/Y比值,高La/Yb比值,以及低Y和Yb含量的特征。岩石具有一致的较缓的右倾型配分曲线,轻重稀土分馏非常明显,轻稀土较富集,重稀土较平坦。根据(La/Yb)N vs.YbN图解,永平侵入岩具有埃达克岩石的亲属性。永平矿田铜矿化主要发育三类流体包裹体:包括I型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Ⅱ型富气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以及Ⅲ型含子晶包裹体,其中Ⅰ型包裹体在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均有分布,但是Ⅱ和Ⅲ型包裹体仅分布在成矿期阶段。成矿前Ⅰa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00-380℃,盐度3.6-8.1 wt.%NaCl eqv;成矿期阶段,发育Ⅱ型与Ⅲ型包裹体共生组合,两者有相似的均一温度和两极分化的盐度。Ⅱ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1-324℃,盐度为0.4-3.2 wt.%NaCleqv;Ⅲ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3-318℃,盐度为28.2-39.0 wt.%NaCl eqv。成矿后阶段Ⅰb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2-250℃,盐度在0.2-6.8 wt.%NaCleqv。拉曼探针单个包裹体气相成分分析表明,微量C02主要分布在成矿前阶段的Ⅰa型包裹体和成矿阶段的Ⅱ型包裹体,仅成矿后阶段缺乏CO2。H-O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主体为岩浆水,成矿后阶段有大气水的参与。永平矿田钼矿化主要发育三类流体包裹体,包括Ⅰ型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Ⅱ型富气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以及Ⅲ型含子晶包裹体,其中Ⅰ型包裹体在成矿前期、成矿期和成矿后期均有分布,但是Ⅱ和Ⅲ型包裹体仅分布在主成矿期阶段。成矿前期Ⅰa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91-376℃,盐度2.2-0.5wt.%NaCl eqv;成矿期阶段,发育Ⅱ型与Ⅲ型包裹体共生组合,两者有相似的均一温度和两极分化的盐度。Ⅱ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66-351℃,盐度为0.6-3.5wt.%NaCl eqv;Ⅲ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5-336℃,盐度为28.0-36.2wt.%NaCI eqv。成矿后期Ⅰb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9-288℃,盐度在0.5-5.0wt.%NaCl eqv。激光拉曼分析,成矿前期和主成矿期阶段,流体包裹体气相组分有微量的CO2。H-O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以岩浆水为主,在成矿晚期阶段有大气水的加入。十字头钼矿成矿流体贫CO2,形成压力较低,与矿化相关的蚀变主要以强烈的黄铁绢英岩化为主,钼矿体与铜矿体在时空上共生。上述特征均与东秦岭一大别造山带中Climax型钼矿不同,与北美西部的Endako型钼矿更为相似。铜矿体黄铁矿Pb-Pb同位素定年给出了 159±26Ma(全部点),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显示钼矿化成矿年龄为160±1Ma,其与火烧岗岩体年龄一致,表明其成矿时代为约160±1 Ma。采用分步淋漓技术获得的黄铁矿Pb-Pb同位素年龄为144±13Ma(8个点),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同位素定年给出了 148±5Ma的年龄,两者与与石英斑岩年龄(148±2Ma)相近,可能为后期热事件将早期Pb-Pb同位素系统重置的结果。硫化物硫同位素成分指示了永平铜矿的硫源来自于岩浆释放的硫,或者成矿热液是从侵入岩体中淋滤出来的。铅同位素数据显示,块状矿石和矽卡岩矿石的Pb同位素投汇点位于造山带和下地壳之间,与岩体的Pb同位素投汇点几乎一致,说明铜矿体和岩体成矿物质来源应当一致,铅来源应为燕山期岩浆热液。黄铁矿He同位素结果显示铜矿石矿物来源为壳幔混合来源。本次研究表明,永平铜矿更倾向为燕山期矽卡岩型铜矿床,但不否认古生代海底喷流作用对成矿的贡献;十字头钼矿是Endako型斑岩型钼矿。两者同属于燕山期与斑岩有关的岩浆热液体系的矿床。

邱昆峰[10](2015)在《西秦岭北缘印支期斑岩铜钼成矿系统模式》文中指出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同仁-夏河-合作-天水地区广泛出露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和相关斑岩-矽卡岩矿床。论文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为主线,开展野外和室内研究,讨论西秦岭北缘印支期斑岩成矿系统模式。温泉和太阳山矿床含矿花岗质岩石呈高硅、高钾钙碱性和准铝质-过铝质,可能起源于中新元古代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混入幔源成份,暗色包体可能起源于新元古代裂解形成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在三叠纪重熔作用。温泉复式岩体侵位于224.6~216.2 Ma,成矿年代约214 Ma。太阳山含矿斑岩侵位于226.6~215.0 Ma,成矿年代约208 Ma。华北和华南板块碰撞对接后,同碰撞向后碰撞构造体制转换时期俯冲板片造成深部岩石圈活化,进而引起源于中元古-新元古代的中-下大陆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引起成矿物质(金属和硫等)在浅部地壳的富集成矿。温泉矿床内钾长石-黑云母-石英脉、石英-黄铜矿脉、石英-辉钼矿脉和石英-绢云母-黄铁矿脉分别代表了引起早期基性岩浆矿物被蚀变为黑云母的流体通道阶段、与钾化蚀变关系密切和铜沉淀阶段、钼成矿阶段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最晚期事件。太阳山矿床发育与钾-硅酸盐蚀变关系密切的钾长石-黑云母-石英士磁铁矿脉、钾长石-绿泥石-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与绢英岩化蚀变关系密切的石英-绢云母-黄铁矿脉和成矿后方解石-石英脉。QEMScan结果显示“D”脉矿物组合规律分布,即:脉体发育黄铁矿+石英+黄铜矿+钾长石+绢云母,蚀变晕中发育绢云母+钾长石+硬石膏+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而围岩中发育斜长石+黑云母+石英+硬石膏,反映水岩反应过程中Si、Fe、S、Cu和K等物质的带入。温泉和太阳山斑岩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含矿花岗质岩石关系密切,成矿流体演化具有“时间分带性”,可能反映了成矿物质和流体演化从早期钾化蚀变阶段的静岩压力环境向晚期绢英岩化蚀变的静水压力转变过程中,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以及早期岩浆水到晚期有大气水注入的影响。温泉和太阳山矿床发育三个世代石英,发育不同的流体包裹体组合和Ti、Al和K含量。温泉和太阳山矿床可能分别形成于深部和浅部斑岩环境。形成深度的差异及不同程度隆升与剥蚀是造成西秦岭矿床形成与保存差异的主要因素。

二、德兴斑岩铜矿斑岩和围岩蚀变特征及斑岩和成矿物质来源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兴斑岩铜矿斑岩和围岩蚀变特征及斑岩和成矿物质来源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南秦岭柞山地区铅银锌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质概况
2 柞水银洞子—山阳桐木沟铅银锌矿带基本特征
3 主要矿床(点)特征
    3.1 柞水大西沟—银洞子银铁多金属矿床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床特征
        (1)矿带及矿体地质特征。
        (2)矿石特征。
        (3)矿化分布规律。
    3.2 柞水南沟铅(银)矿床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床特征
        (1)矿带及矿体地质特征。
        (2)矿石特征。
        (3)围岩蚀变与矿化关系。
        (4)矿化分布规律。
    3.3 山阳黑沟铅锌矿床
        3.3.1 矿区地质
        3.3.2 矿床特征
        (1)矿体地质特征。
        (2)矿石特征。
        (3)矿化分布规律。
    3.4 山阳桐木沟锌矿床
        3.4.1 矿区地质
        3.4.2 矿床特征
        (1)矿化带、矿体特征。
        (2)矿石特征。
        (3)蚀变与矿化的关系。
        (4)矿化分布规律。
    3.5 柞水松林沟铅(银)矿点
        3.5.1 矿区地质
        3.5.2 矿床特征
4 银洞子—桐木沟铅银锌矿带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
    4.1 矿带空间赋存规律
    4.2 成矿地质环境
    4.3 成矿作用的物理化学环境
        4.3.1 流体包裹体特征
        4.3.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1) 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2) H、O同位素特征。
        (3) S同位素特征。
    4.4 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
        4.4.1 成矿物质来源
        4.4.2 成矿流体来源
    4.5 成矿时代
    4.6 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
        4.6.1 控矿因素
        (1)构造控矿。
        (2)地层控矿。
        (3)岩性岩相控制。
        4.6.2 成矿规律
        (1) 矿源:
        (2) 热源:
        (3) 容矿部位:
        4.6.3 成矿系列
    4.7 矿床成因
5 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5.1 成矿特征及成矿模式
        5.1.1 成矿特征
        5.1.2 成矿模式
        (1) 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期。
        (2) 热液叠加改造期。
    5.2 找矿标志
        (1) 岩石地层标志。
        (2) 构造标志。
        (3) 蚀变矿化标志。
        (4) 元素异常标志。
    5.3 找矿模型
6 结 论

(2)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金铜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质特征
    2.2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2.3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4 遥感地质构造解译
3 成矿规律
    3.1 典型矿床解剖
        3.1.1 夏家店金矿
        3.1.2 池沟铜(钼)矿
    3.2 成矿规律
        3.2.1 金矿成矿规律
        3.2.2 铜(钼)矿成矿规律
    3.3 综合成矿模式
4 找矿潜力
5 找矿方向及其远景区预测
    5.1 找矿标志
        5.1.1 金矿找矿标志
        5.1.2 铜(钼)矿找矿标志
    5.2 找矿远景区预测
        5.2.1 王家坪—夏家店金(钒)成矿远景区
        5.2.2 双元沟—池沟铜(钼)金成矿远景区
        5.2.3 冷水沟—南沟铜(钼)成矿远景区
6 结 论

(3)滇中楚雄盆地Pb-Ag-Au多金属矿床成因联系:金属矿物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与矿床地质
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3 分析结果
    3.1 微量元素
        3.1.1 黄铁矿微量元素
        3.1.2 镜铁矿微量元素
    3.2 硫同位素
4 讨论
    4.1 成矿物质来源
    4.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4.3 矿床成因联系与成矿模式
5 结论

(4)西藏多龙矿集区铜金流体演化过程探讨——来自硫同位素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多龙矿集区地质特征
    1.1 波龙矿床
    1.2 拿若矿床
    1.3 拿厅(地堡那木岗)矿床
    1.4 拿顿矿床
    1.5 铁格隆南(荣那)矿床
2 样品采集、分析方法和测试结果
3 讨论
    3.1 多龙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
    3.2 流体演化过程硫同位素平衡状态特征
    3.3 硫同位素特征对流体演化及成矿作用的指示意义
4 结论

(5)后碰撞背景下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对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的贡献 ——以滇西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斑岩型铜–钼矿床研究现状
        1.2.2 俯冲和碰撞背景斑岩成矿的差异
        1.2.3 后碰撞型斑岩矿床的成因理论发展历程
        1.2.4 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现状
        1.2.5 马厂箐矿床研究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分析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2.2 地层概况
    2.3 构造特征
    2.4 岩浆岩概况
    2.5 区域矿产概述
第3章 矿床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3.1 矿床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化和蚀变分带
        3.1.5 成矿期次划分
    3.2 岩相学特征分析
        3.2.1 贫矿斑岩
        3.2.2 含矿斑岩
        3.2.3 镁铁质岩石
第4章 地质年代学研究
    4.1 富矿岩体成岩年龄
    4.2 铜钼金矿石年龄
    4.3 成岩成矿时空演化讨论
        4.3.1 马厂箐成岩成矿关系讨论
        4.3.2 马厂箐岩浆演化序列
        4.3.3 金沙江–红河成矿带成岩成矿演化讨论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5.1 热液蚀变对实验数据结果的影响分析
    5.2 岩(矿)石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3 岩(矿)石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5.3.1 Lu–Hf同位素示踪
        5.3.2 Sr–Nd–Pb同位素示踪
        5.3.3 S同位素示踪
        5.3.4 Hf–Nd同位素解耦分析
    5.4 (岩浆)锆石地球化学分析
        5.4.1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5.4.2 锆石结晶温度计算
        5.4.3 含矿/贫矿岩浆氧逸度估算
    小结
第6章 斑岩成岩成矿与岩浆混合作用分析
    6.1 斑岩岩石成因分析
        6.1.1 岩石成因类型的判别
        6.1.2 花岗质岩石成因分析
        6.1.3 镁铁质岩石成因分析
    6.2 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
    6.3 岩浆混合与斑岩成矿作用分析
        6.3.1 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6.3.2 岩浆混合对斑岩成矿的贡献
第7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机制探讨
    7.1 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
    7.2 后碰撞斑岩型矿床成矿机制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上黑龙江盆地二十一站铜(金)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意义及依托项目
        1.1.1 选题依据、意义
        1.1.2 依托项目
    1.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概况
        1.2.2 研究现状
        1.2.2.1 斑岩铜矿的研究现状
        1.2.2.2 二十一站铜(金)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1.1 野外工作方法
        1.4.1.2 室内工作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2 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与区域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1 前中生代基地
        2.2.2.2 晚中生代盖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矿产
3 矿区地质
    3.1 矿区地层分布
    3.2 二十二站组砂岩研究
        3.2.1 碎屑锆石年代学
        3.2.1.1 碎屑锆石阴极发光特征
        3.2.1.2 碎屑锆石U-Pb年龄组成特征
        3.2.2 碎屑锆石Hf同位素特征
        3.2.3 砂岩地球化学
        3.2.3.1 主量元素
        3.2.3.2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3.2.4 二十二站组形成时代
        3.2.5 二十二站组物源
        3.2.6 二十二站组形成构造背景
    3.3 构造
    3.4 侵入岩
        3.4.1 石英闪长岩(J_3δο)
        3.4.2 石英二长闪长岩(K_1ηγ)
        3.4.3 脉岩
    3.5 矿体特征
    3.6 矿石特征
        3.6.1 矿石组成
        3.6.1.1 矿石矿物组成
        3.6.1.2 矿石化学组成
        3.6.2 矿石组构
        3.6.2.1 矿石结构
        3.6.2.2 矿石构造
    3.7 蚀变特征
        3.7.1 钾硅化蚀变
        3.7.2 青磐岩化蚀变
        3.7.3 长石分解蚀变
        3.7.4 PIMA测试蚀变矿物与金含量之间的关系
        3.7.4.1 PIMA测试原理
        3.7.4.2 PIMA测试结果
        3.7.4.3 聚类分析
    3.8 成矿阶段划分及矿物生成顺序表
4 矿床成因研究
    4.1 成矿年代学
        4.1.1 样品特征
        4.1.2 测年结果及成矿时代的厘定
    4.2 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
        4.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2.1.1 热液演化过程的地质记录
        4.2.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2.2.1 显微测温情况及估算方法
        4.2.2.2 均一温度和盐度
        4.2.2.3 沸腾包裹体及S2型包裹体成因
        4.2.2.4 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的升温过程
        4.2.3 单个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4.2.4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成矿深度估算
        4.2.5 氢氧同位素特征
        4.2.6 成矿流体来源及其演化
        4.2.7 矿质沉淀机制
    4.3 成矿物质来源
        4.3.1 二十二站组地层含矿性
        4.3.2 硫同位素组成
        4.3.3 硫的来源
        4.3.4 铅同位素组成
        4.3.5 铅的来演
        4.3.6 成矿物质来源
    4.4 矿床成矿模型
    4.5 矿床成因总结
5 结论
    5.1 取得的主要认识
    5.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7)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床蚀变及伴生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构造背景
        1.2.2 岩浆源及岩浆演化
        1.2.3 成矿物质来源
        1.2.4 蚀变分带
        1.2.5 伴生元素
    1.3 研究思路
    1.4 工作内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江南台隆
        2.1.2 江(山)—绍(兴)断裂带
        2.1.3 赣—杭裂陷带
        2.1.4 赣东北深大断裂
    2.2 区域地层
        2.2.1 中-新元古界地层
        2.2.2 古生界地层
        2.2.3 中-新生界地层
    2.3 岩浆活动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活动与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及蚀变矿化
    3.5 蚀变矿物XRD粉晶衍射
        3.5.1 XRD粉晶衍射分析结果
        3.5.2 测试结果分析
第四章 蚀变分带与成矿流体
    4.1 蚀变带特征矿物
    4.2 VMS型矿床蚀变特征
    4.3 与VMS型矿床特征对比
        4.3.1 蚀变类型
        4.3.2 成矿流体来源及运移
    4.4 对比研究结果
第五章 主要伴生元素
    5.1 伴生元素赋存矿物及相关性
        5.1.1 伴生元素
        5.1.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5.2 伴生元素物相分析原理
        5.2.1 物相分析原理
        5.2.2 物相分析方法
    5.3 物相分析结果
        5.3.1 Au元素
        5.3.2 Ag元素
        5.3.3 Co元素
        5.3.4 Re元素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8)大陆环境斑岩铅锌矿床成因研究 ——以西藏纳如松多矿床与江西冷水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斑岩型铅锌矿床
        1.1.2 大陆环境斑岩相关铅锌矿床
    1.2 选题意义和项目依托
    1.3 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
    1.5 分析测试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1.5.1 分析测试方法
        1.5.2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及矿区地质背景
    2.1 冈底斯成矿带及纳如松多矿区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侵入岩
        2.1.6 区域矿产分布和成矿规律
    2.2 北武夷地区及冷水坑矿区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岩浆活动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纳如松多铅锌矿床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1.4 矿区围岩蚀变
        3.1.5 矿化特征
    3.2 冷水坑铅锌矿床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3 矿区岩浆岩
        3.2.4 矿区围岩蚀变
        3.2.5 矿化特征
    3.3 小结
4 岩浆岩
    4.1 纳如松多矿区火山岩与侵入岩
        4.1.1 年代学
        4.1.2 岩石地球化学
        4.1.3 同位素地球化学
        4.1.4 岩石成因
        4.1.5 晚白垩世侵入岩成矿潜力分析
    4.2 冷水坑矿区火山岩与侵入岩
        4.2.1 年代学
        4.2.2 岩石地球化学
        4.2.3 同位素地球化学
        4.2.4 岩石成因
    4.3 小结
5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纳如松多矿床
        5.1.1 成矿时代
        5.1.2 成矿物质来源
        5.1.3 成矿流体特征
    5.2 冷水坑矿床
        5.2.1 成矿时代
        5.2.2 成矿物质来源
        5.2.3 成矿流体特征
    5.3 闪锌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5.3.1 成矿温度指示
        5.3.2 成矿类型指示
    5.4 小结
6 成矿作用与动力学背景分析
    6.1 纳如松多矿床
    6.2 冷水坑矿床
    6.3 大陆环境斑岩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初探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江西省永平矿田铜、钼矿化矿床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2. 选题依据
    3. 完成工作量
    4. 取得新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1. 区域地层
    2. 区域构造
    3. 区域岩浆岩
第三章 样品分析方法
    1. 火成岩的分析方法
    2. 矿床地球化学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 永平矿田铜、钼矿化地质特征
    1. 矿田地质背景
    2. 永平铜矿
    3. 十字头钼矿
第五章 矿田侵入岩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1. 矿田侵入岩
    2. 矿田侵入岩研究
    3 讨论
第六章 成矿流体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1. 永平铜矿成矿流体
    2. 十字头钼矿成矿流体
    3 讨论
第七章 成矿年代学研究
    1. 永平铜矿成矿年代的厘定
    2. 十字头钼矿成矿年代的厘定
    3. 讨论
第八章 成矿地质模型和勘查意义
    1. 矿床成矿模型
    2. 矿体形成深度及其勘查意义
第九章 主要结论
    1. 永平铜矿
    2. 字头钼矿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参考文献

(10)西秦岭北缘印支期斑岩铜钼成矿系统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斑岩成矿系统研究进展
        1.2.1 全球分布与构造背景
        1.2.2 岩浆-热液活动时限
        1.2.3 流体演化时-空结构
        1.2.4 金属运移与沉淀机制
    1.3 西秦岭北缘印支期斑岩成矿系统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花岗质岩石及其成因
        1.3.2 典型矿床地质及成因
        1.3.3 成矿系统时空结构
        1.3.4 成矿系统模式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1.4.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构造格架
        2.2.2 构造演化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3 岩石成因与构造环境
    3.1 岩体地质及岩石学
        3.1.1 温泉复式岩体
        3.1.2 太阳山含矿斑岩
    3.2 地质年代学
        3.2.1 温泉复式岩体
        3.2.2 太阳山含矿斑岩
    3.3 岩石地球化学
        3.3.1 温泉复式岩体
        3.3.2 太阳山含矿斑岩
    3.4 锆石LU-HF同位素
        3.4.1 温泉复式岩体
        3.4.2 太阳山含矿斑岩
    3.5 讨论
        3.5.1 岩浆活动年代
        3.5.2 岩浆源区与岩石成因
        3.5.3 构造环境判别
        3.5.4 小结
4 典型矿床地质
    4.1 温泉钼-铜矿床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1.4 矿体特征
        4.1.5 蚀变与矿化
        4.1.6 矿石类型与结构构造
        4.1.7 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
        4.1.8 热液脉体时序
    4.2 太阳山铜-钼矿床
        4.2.1 地层
        4.2.2 构造
        4.2.3 岩浆岩
        4.2.4 矿体特征
        4.2.5 蚀变与矿化
        4.2.6 矿石类型与结构构造
        4.2.7 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
        4.2.8 热液脉体时序
5 成矿物质来源与演化
    5.1 成矿元素
    5.2 稀土元素
    5.3 铼同位素
        5.3.1 温泉矿床
        5.3.2 太阳山矿床
    5.4 硫同位素
        5.4.1 温泉矿床
        5.4.2 太阳山矿床
    5.5 铁同位素
        5.5.1 温泉矿床
        5.5.2 太阳山矿床
    5.6 铅同位素
    5.7 小结
6 成矿流体性质与演化
    6.1 成矿流体性质
        6.1.1 多世代石英:阴极发光证据
        6.1.2 多世代石英:微量元素证据
        6.1.3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6.1.4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6.2 成矿流体来源
        6.2.1 氢氧同位素
        6.2.2 碳同位素
    6.3 岩浆-热液演化
        6.3.1 岩浆出溶过程
        6.3.2 热液演化过程
    6.4 小结
7 区域成矿系统模式
    7.1 成矿时代
        7.1.1 温泉矿床
        7.1.2 太阳山矿床
    7.2 岩浆-热液作用时限
        7.2.1 温泉矿床岩浆-热液演化时限
        7.2.2 太阳山矿床岩浆-热液演化时限
    7.3 斑岩成矿系统模式:成矿深度约束
5 km)'>7.3.1 深部斑岩环境(>5 km)
        7.3.2 过渡斑岩环境(2-4 km)
    7.4 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认识与成果
        8.1.1 构造-岩浆-成矿年代学格架
        8.1.2 印支期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8.1.3 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与演化
        8.1.4 温泉和太阳山矿床成矿机制
        8.1.5 斑岩成矿系统模式
    8.2 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8.2.1 岩浆作用过程:矿物学约束
        8.2.2 成矿流体组成:FIAs红外显微镜和LA-ICP-MS约束
        8.2.3 成矿系统变化与保存:低温热年代学约束
        8.2.4 复合造山与叠加成矿作用:矿床探针约束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德兴斑岩铜矿斑岩和围岩蚀变特征及斑岩和成矿物质来源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南秦岭柞山地区铅银锌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模型[J]. 王鹏. 地质学刊, 2021
  • [2]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金铜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J]. 王瑞廷,冀月飞,成欢,刘凯,张启,李弦,任涛. 现代地质, 2021(06)
  • [3]滇中楚雄盆地Pb-Ag-Au多金属矿床成因联系:金属矿物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的证据[J]. 杨航,吴鹏,张艳,韩润生,姜龙燕,江小均,管申进. 地质学报, 2021
  • [4]西藏多龙矿集区铜金流体演化过程探讨——来自硫同位素的证据[J]. 孙嘉,段先哲,李玉彬. 矿床地质, 2021(05)
  • [5]后碰撞背景下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对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的贡献 ——以滇西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为例[D]. 杨蜜蜜.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6]上黑龙江盆地二十一站铜(金)矿床成因研究[D]. 王远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7]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床蚀变及伴生元素研究[D]. 水飞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大陆环境斑岩铅锌矿床成因研究 ——以西藏纳如松多矿床与江西冷水坑矿床为例[D]. 龚雪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5)
  • [9]江西省永平矿田铜、钼矿化矿床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D]. 朱筱婷. 南京大学, 2016(05)
  • [10]西秦岭北缘印支期斑岩铜钼成矿系统模式[D]. 邱昆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7)

标签:;  ;  ;  ;  ;  

德兴斑岩铜矿斑岩与世界岩石的蚀变特征及斑岩来源及形成元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