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风建设初探

高校校风建设初探

一、高等学校校风建设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殷豆豆[1](2017)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公寓文化在推动高校公寓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和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等方面的功效愈加突显。党和政府对高校公寓文化的建设也倍加重视,从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投入的不断增加,到相关政策、意见和通知的发布,不断引导高校公寓形成积极健康、严肃活泼和和谐友爱的文化氛围,为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新时期,随着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环境更加复杂,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为切入点,研究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功能、现状、主体与类型、原则与内容、环境与载体以及机制与方法。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从基本概念入手解析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特点与功能。主要解决的是高校公寓文化自身是什么的问题。本文在对相关文献和政策文件整理的基础上,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定义为:大学公寓内由广大师生和其他社会团体共同创造并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行为方式与精神氛围的总和。该定义揭示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以及高校公寓文化的内涵界线所在。为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认识,本文阐述其特点和功能,主要包括主导性与多样性、规范性与人本性、同质性与独特性、生活化与教育性四个方面的特点,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占领先进文化阵地、营造和谐公寓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从实际角度考察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总体状况。当前,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体系基本形成,涌现出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品牌,积极探索虚实结合等方法的不断创新。同时,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建设主体性发挥不足,管理模式时代性不强,方式方法实效性不够及虚拟平台使用效度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建设理念定位存在的偏差,社会转型的负面冲击,建设活动过程存在的负面因素以及网络文化中娱乐化信息的消极影响。第三,从主体建设方面界定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与类型。根据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本文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主体划分为学校主体、大学生主体、社会主体。根据各类主体的地位和功能属性将高校公寓文化分为四种不同类型:高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型和自主管理型。第四,从建设的指导依据和内在结构规定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内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主要有方向性与变通性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性与精神性相适应的原则、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及长期性与有效性相并重的原则。从文化形态上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其中公寓等物质形态类是基础,价值、观念、道德等精神形态类是核心,活动、行为、习惯等行为形态是关键,规则、管理、体制等制度形态是保障。第五,从建设的外部影响和承载的形式探讨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影响环境和主要载体。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影响环境主要包括顶层政策环境、中层管理环境和基层民主环境。顶层政策环境提供方向性指导,中层管理环境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基层民主环境营造浓郁的参与氛围。根据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实践的具体呈现,本文将建设载体分为活动载体、管理载体、传媒载体和网络载体。第六,从建设的方式方面解析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机制与方法。根据各主体在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功能的不同,将其机制分为引导机制、动力机制、协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本文提出其建设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性规划与阶段性建设相结合、物质性建设与精神性建构相协调、一元性引领与多元参与相协同、主导型管理和隐蔽性渗透相并进、激励性奖励与强制性惩罚相结合。

李梦诗[2](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责。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之一,在高等教育当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围绕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百花齐放,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的重要一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进发出新的活力,但同时也显露出一定问题。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以此为起点,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研究,深一层地创新校园文化,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更好地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文尝试从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研究入手,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阶段、类型及特点、评价、发展要求与对策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第一,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研究问题提出的缘由以及研究意义,研究状况,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全文奠定研究基础。第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校园文化的发展,为研究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提供理论基础,总结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以相关文件发布的时间为界点,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为界点,1986年至1994年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兴起探索阶段,第二阶段以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界点,1994至2004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平稳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以2012年十八大报告为界点,2004至2012年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紧跟时代脉搏阶段,2012年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入新时代。本文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探索在不同阶段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特点,从整体上呈现出自主性增强、与互联网结合更紧密,个性化特征明显、社会意义更突显的特点。第三,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评价,在炼造校园精神、主题活动开展、品牌活动创建和创新活动载体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但由于多元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冲击,高校缺乏统筹设计和长效机制、忽视地域文化因素的挖掘等多重原因,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依然存在创新力不足,活动主体意识薄弱,活动育人效果不明显,活动形式较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第四,探索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要求和路径,从探索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内在发展规律入手,坚持开放性和批判性结合、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继承性和创新性结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结合的要求,并从思想建设、活动环境、网络建设、管理体制建设、品牌创立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更好发展。

王务均[3](2014)在《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权力是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一切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获取和运用权力的本质即是实现或维护一定的利益。近50年来,福柯改变了对传统权力的认识,认为权力是主客体之间双向交换和多向分享的影响和融合关系,而非完全自上而下的单向排斥,正确运用权力关系有助于调和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合力。包容理念源自社会团结理论,是权力融合思想在社会冲突领域里的进一步体现,近年来越来越成为解决社会冲突问题和多元利益纷争的指导思想和主流观念。包容思想提倡将所有社会组织和成员以及利益相关方包容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拥有公平发展机会,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促进所有成员(包括弱势群体)无障碍地融为一体、生活在一起;其实质是强调所有成员地位平等和参与机会均等的共同治理,是合力维护和拓展组织利益以及多元利益的有效方式。权力包容是多元主体之间有原则、有底线的对立统一,也是一个动态、开放和复杂的过程。权力包容必须以实现成员正当利益或组织理想为目标,厘清权力运行边界,规范权力合作行为,通过构建包容性的制度框架和制度机制,实现组织发展以及成员利益的最大化。从大学发展史上看,对高深知识的教学是一切大学活动的根源,因此学术权力是大学的起点权力,负责学术事务;行政权力是大学规模和功能扩大的派生产物,负责学术以外的行政事务。然而大学自从有了专职的行政人员,就有了学术人员与行政人员的差异,就有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矛盾和冲突。由于长期的行政化管理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中国大学内部的权力冲突与关系失衡现象尤为严重,行政权力侵蚀、僭越学术权力的作用空间,教授群体地处边缘,大学学术性得不到彰显和表达,以至有学者疾呼“现行大学管理体制最大弊端就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失衡”。怎样缓和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失衡、获取破解大学行政化的密码,已成为各界必须直面和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然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既有矛盾又不能分离,它们共同依托大学组织存在,共同为实现大学职能服务。如果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难以调和,不能很好地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的创新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就会动摇,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换言之,大学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利益包容体。在大学治理领域,以维护和拓展利益为纽带,引入权力包容理论,运用制度变迁分析,在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基本规律探讨的基础上,构建平等参与和相互尊重利益的权力包容机制及其制度落实机制,降低权力冲突,节约权力成本,实现学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和睦相处和和谐发展,为完善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提供一个理论支撑点和决策参考点。基于以上原理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如下安排的:第一章、第二章是研究的基础部分,主要完成重要概念界定、相关文献梳理、基本理论选择和分析框架构建等工作,也对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作了说明。第三章对中世纪大学和近现代西方大学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展开历史和制度考察。中世纪大学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行会,以职业培训与知识传授为主,学术自治和自由是大学独享的特权;中世纪后期,大学过多地参与宗教和世俗政治,排斥和阻碍新知识,最终沦为保守主义阵营。德国的讲座制大学,学术权力处于“绝对”主导地位,重视科学研究,拓展新学科新技术,大学面貌焕然一新;但随着科技与时代的进步,学术专制的负面影响显现,抵制新研究和新讲座,大学规模难以扩大,大学制度逐渐僵化。19世纪中后期,美国大学在融合欧洲大学模式和传统的基础上,增添了学术权力治校的新内涵,形成以董事会领导、校长和教授评议会合作治理的结构,大学内部权力均衡、利益包容,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主流。第四章对近代以来我国大学权力配置及其结构进行制度变迁考察。19世纪末,面对坚船利炮,晚清政府和仁人志士开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民国以后,蔡元培、梅贻琦、蒋梦麟等借鉴西方大学的制度模本,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现代理念,构建“教授治校”为核心的民国大学制度,实现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协调,民国大学虽处境艰难却取得了辉煌成就。1949年以后,经过院系调整、思想改造,我国建成一套准行政化管理和高度专业化教学的大学制度,行政权力取代学术权力管理大学的一切重要事务,降低了我国大学的学术贡献和国际竞争力。十多年来政治界、教育界和学术界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不同层面探寻剖解大学行政化、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路径。第五章从制度变迁研究回到大学权力运行现状的验证考察。首先对我国大学权力冲突及其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冲突失衡的产生机理,提出构建开放包容的现代大学制度构想。其次对教育部首批核准的六所大学章程文本的进行比较研究,验证了行政权力强大、学术权力弱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最后以学术委员会建设运行现状为重点在样本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进一步验证我国学术权力受到压制,学术作用难以发挥;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学术-行政包容”的制度体系是大学成员的共同期盼和理性选择。第六章在前文研究基础上,具体阐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包容的理论基础、框架逻辑、运行特征及其制度实践。首先阐明大学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利益包容体,它们虽有分工和具体利益差别,但根本利益一致、权力目标一致,存在两权包容的理论基础。其次建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包容的框架联系,将两者统一到大学社会职能的实现进程,解释了包容框架及其内在要素的逻辑,分析了多种“类似”现象与包容的差别。第三,论述了包容机制的构建及其部件,强调大学组织存在和属性完备是机制起作用的基础,行政放权和学术自主是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权力制度体系和执行体系健全是机制起作用的路径。最后强调了组织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包容制度体系的制定过程及其原则、制度维持与扩散机制的影响、以及制度文化创新的长期性。权力问题是大学治理的核心问题。权力配置合理、运行规范、制约有效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关键环节。我国高校管理体制行政化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大学内部权力配置结构不合理,行政权力侵蚀、僭越学术权力发挥作用的空间。权力包容是权力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和参与机会均等,是共同维护和合力拓展大学利益的有效方式,也是一个动态、开放和复杂的融合过程,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和实践机制,促进学术人员与行政人员和衷共济和共同治理大学,有利于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有利于建设开放包容的大学制度和大学文化。

隋芳莉[4](2019)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技术,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重点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为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国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科研机构,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研究的核心问题,由指标系统、权重和评价标准构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构成两个一级指标,“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文化建设”“学生实效”“校风校貌”“社会效应”构成八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二十八个三级指标。文研究使用AHP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以XXX省某高校为研究对象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的程度和状况进行测评的体系。本研究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并对其进行科学性论证。在XXX省部分高校开展大规模测评,对测评数据使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和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论视角提出增强高校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对策。立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未来发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应建立长效机制。评价长效机制由组织领导机制、实施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动力保障机制和反馈应用机制构成。通过建立科学评价观、深化评价基础和理论应用研究、积极运用现代评价技术、营造评价文化等路径构建评价长效机制,开创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新局面。

张曙光[5](2017)在《大学的“成人”品格》文中提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无疑就是人的养成。但因学生的心智年龄发展的不同,其在不同的阶段的发展就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大学之前,我们注重对学生的照料与养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向学之心、注重帮助学生在精神与人格上谋求独立、注重知识的掌握和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但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的心智发展已经成熟,他们需要的是对原理性内容的掌握并将其综合运用,大学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从事高深性、精神性的学术研究发展人的智识和培植与他人共处世界的德性形成来彰显大学的“成人”品格。自工业革命以来,大学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开设适应市场的专业,专业教育的地位得以确立。随着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专业教育逐渐占据大学教育的主导地位,而对人的养成方面的教育逐渐被忽略。具体表现为:大学过分注重市场的需要,脱离了人的价值;大学学科的分离、专业的细化,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人的整体发展;大学过于重视专业教育,将目的外化,偏离了人自身发展的目的;当前绩效主义的评价机制脱离自由教育,使人不能成为人。大学身处这样一个娱乐化、消费主义的社会中,外受制于市场崇拜与技术发展的影响,内受制于专业主义、职业主义以及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威胁,大学逐步脱离其最初的使命,成为职业训练所。而人是有自我意识的,是发展着的我,是不断超越的我,天然地拥有着美与自由,再加上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地掌握单方面知识或技能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大学教育不仅注重学生“才”的发展与提高,更应注重其“人”的发展,大学更应需要“成人”品格。通过对中西大学“成人”理念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无论是西方大学的以培养自由人为目的的自由教育还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中的“成人之道”,它们都将人的养成当成最重要的目的,注重智识与德性的发展,希望学生能够成为自由人或圣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的“成人”品格就是让学生相信自己拥有着无限的向上发展的潜力,无论是在智识上还是在德性上,都有着无限可能性,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为此,大学除了延续使人成为人的理念外,还应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实处,也即大学应如何“成人”呢?大学的“成人”具体就体现大学的职能上,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内容走向发展人的智识;科研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去,发展其思维能力;社会服务上应“成人”于社会之中;文化传承创新上应“成人”于文明之中;这四种职能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只有它们共同发挥作用才得使大学“成人”得以可能。有了原理上的可能,在具体的管理上,大学应为学生“成人”创造或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大学应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独特性,认识到自由与科学是大学的核心概念,为此大学管理需要坚持学术自由和以人为中心的原则,需要有办学理念明确并认为人才是大学主体的观念的校长,需要大学有优良的校风、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人性化的校园建设环境以及充满活力与激情的课外活动环境,这些都是大学“成人”所必不可缺的。大学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大学要想自身价值得以最大化,就要始终牢记自身的使命,知道什么是该做的并要做好,什么是不该做或不应做,大学只有以“成人”为本,才能立定大学之根。

王丽娟[6](2016)在《地属高校人才培养的工程化现象审视 ——以重庆市高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程概念的拓展,我国教育在发展中引入了“工程”管理的方式。“教育”与“工程”本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然而在历史的发展中人们却将它们巧妙的结合起来。引用工程思维的方式来管理教育,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工程化”。如今,这种“工程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仍在持续的演变之中。设立“教育工程”是教育工程化的一种体现。回顾近几十年我国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不难发现,“教育工程”这种说法已经存在很久。它的持久存在证明了它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我国社会发展形势及当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并且对于促进教育的发展起着积极影响。它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它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然而在实践中,单一、机械照搬,简单地套用工程的理念使其更好促进教育发展的初衷发生了偏差,这种偏差带来的影响正是本研究的立足点。在发现此问题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着手于地属高等院校及其人才培养,进而对其工程化现象进行理论的探讨。首先,我们对有关工程化的内涵及其表现进行了阐述与简单素描。所谓的高等院校建设中的工程化现象是指以工程的筹划和实施方式来推进高等院校的建设,按照工程思维方式来看待高等院校,以工程眼光来指导高等院校发展,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第一,上级部门给予院校宏观指导的工程性,以及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中蕴含的工程思维、工程管理模式;第二,高等教育发展中设立的各级各类的工程。总体而言,高等院校的建设可以分为物体建设和非物体建设。物体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校园风景建造等实体建设,如教学楼、宿舍楼、运动场地及健身器材、校园绿化建设等。物体建设的工程化现象是正常现象,无可厚非。非物体建设主要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气息、学生精神风貌等的日益完善。其对象繁多复杂,主要包括学校的发展规划、校风学风、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交流、后勤管理等等,其对象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工程学领域的物体。人才培养的工程化现象既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设立教育工程;也体现在运用工程思维、工程模式来实现人才培养。地属高等院校的办学权在地方管理部门或者院校自身掌握之中,同时,也意味着地属高等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更加繁多。通过具体考察发现,地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的显性表现中集中表现为设立“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创新教育、专业素养教育、创业就业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工程”;其隐性表现主要通过发展规划的工程化、过程管理的工程化和效果评估的工程化三大方面体现出来。其次,分析地属高等院校及其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的影响发现,这种现象具有正负双重效能,正效能主要表现在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激发人才培养中各要素活力、促进了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提高了人才培养各环节效率等。负效能主要表现为滋生极端教育功利主义、阻碍学校工作协调进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评价出现光环效应等。再次,通过对地属高等院校及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进行理论剖析,发现这种现象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它渗透了高等院校发展的新型需求,并且体现着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通过深入分析资料,及考察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发现,教育本质认识的欠缺、传统管理思维的抑制、教育管理制度的落后、政策参与者理解差异、过分追求社会高评价是地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的负效能产生的重要原因。最后,基于对地属高等院校及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理论剖析,我们认为,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为规避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的不良影响,地属高等院校应积极主动应对即将面临的挑战,地属高等院校应该从“抵制极端功利主义,回归本真理念”、“协调学校整体工作,坚守特色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质量提升”、“做好管评监督工作,摆脱光环效应”方面着手。

裴艳丽[7](2018)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需要新的文明意识与观念指引。十九大报告提出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是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生态回应。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高校必须遵循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如何有效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信仰,是新时代的大课题,也是论文力求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前三章,主要阐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与特点、理论指导与借鉴、成绩与问题等基本内容;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该选题的核心问题,主要依据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培育什么人”、“用什么观点培育人”、“怎样培育人”和“如何提升和评价培育结果”的理路构架了文章的内容体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的外在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概念的阐释思路,通过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教育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等内涵的一一辨析,丰富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科学内涵。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属性,还结合了环境教育和伦理教育等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其独特属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和循环性相结合、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关联性相结合、教育功能的导向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等方面。全面把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特点,是构建教育目标、设置教育内容和选择教育途径方法的指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以往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将自然、人、社会统一于实践中去考察,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文本的解读,以自然、经济、社会这三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要素为逻辑线索,梳理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生态经济观和生态社会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性思考,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生态回应,凝聚了中国社会的“生态共识”,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最本土化、科学化的理论指导;任何教育都有其生长的传统文化根基和民族土壤,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不仅要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中寻求思想养分,还需从西方各生态伦理学派的思想中探寻合理资源,借鉴西方生态伦理教育的经典理论,方能促其科学发展。自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时代要求,生态文明观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继创建了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大学”,逐步完善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设置,多方探讨了绿色主题的教育途径,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体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显着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的生态人才。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观的宣传教育得到了学界、政界的高度重视,高校也相应地增加了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力度,但还是面临着不少问题。环境宣传教育的现状与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宣传教育手段创新突破不足,高校环境课程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到目前为止,高校之间在课程设置上也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生态文明观教育没有形成连贯、系统的教育体系,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等。总之,要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从制度上找原因,在教育资源上下功夫,在教育环境上找突破,多方发力协调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创新发展。“培育什么人”、“用什么观点培育人”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生态素养的生态人才。“用什么观点培养人”就要以教育目标为依据,从生态文明观的认知、生态文明情感的养成和生态行为能力的培育等方面入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逐步形成以生态文明和谐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法制观、生态文明消费观和生态文明科技观等有机统一体的教育内容体系。用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引导大学生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怎样培育人”,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文章结合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网络育人和实践育人等五个纬度形成合力,探索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意识情感性的教育,必然要求高校采取多样化、综合性的教育形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兴趣和参与意识。从各种生态文明观教育方法的共性和互补性出发,提出了舆论宣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方法、环境熏陶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方法、主题实践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多种教育方法融合贯通的创新运用,克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手段不创新的现实困境,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内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提升和评价培育结果”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关注点所在。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文章从教育要素、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有效性;深刻认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学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准确把握其评价方案的设计,以及评价指标和方法,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陈内[8](2018)在《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是人才培育和传承文化的创新基地和辐射中心,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育创业文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尽管当今中国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社会各界都在提倡创新创业,但事实上,整个社会创业文化氛围并不是很浓厚,创业环境和效果一般,虽然部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但是由于对创业文化的认知不足,创业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不是很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并没有得到有效激发。为此本文选取“高校创业文化培育”为研究对象,在查阅文献、理论梳理的基础上,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高校创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对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对高校创业文化培育提出针对性的策略。首先在理论层面界定创业、创业教育和创业文化的概念,指出创业文化是指与创业有关的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其中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心理意识,它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其理论依据进行了科学阐释,系统划分了创业文化的四大构成要素,创业物质文化、创业精神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和创业行为文化。进而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高校创业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对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重点归纳了创业物质文化、创业精神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创业行为文化培育取得的积极成效,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论文从政府、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策略。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充分发挥政府引领和社会支持作用:一是加强政府管理,构建基本支持体制;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形成良好促进体系;三是依托创业联盟,建立分享共享机制。其次,在中观层面上,高校充分发挥对创业文化培育的主渠道作用:一是大力建设实体性机构,夯实创业物质文化;二是深化创业认知,着力培养创业精神文化;三是健全创业体制,不断完善创业制度文化;四是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创业行为文化。最后,在微观层面上,提升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是观念上引导学生树立创业主体意识;二是学习上加强以学业为核心的创业知识技能;三是心理上重视积极心理资本培育;四是行动上重视对创业实践的参与和训练。

陈玮[9](2018)在《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日益凸显,出现腐败问题和现象。社会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腐败问题对高校有着不良影响,尤其是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腐败思想也逐渐向高校渗透。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党和国家对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关注,对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提出要求,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是建设的重点内容,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目前,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是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效果不明显,所以,要对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理论探讨。对廉洁、廉洁文化及其演变、廉洁文化教育进行界定,阐释了廉洁文化教育意义;梳理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理论依据,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反腐倡廉的治理理论、廉洁文化构建理论以及廉洁观念形成的教育学理论四方面进行分析;从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现有成果的借鉴与评析、价值目标、原则和内容载体,明确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整体性理论思路,为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现状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廉洁文化的认知、大学生的廉洁意识、了解廉洁文化的途径、对廉洁文化教育开展的态度等现实情况,并分析了大学生廉洁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理念与现实的差距,教育模式与环境不适应,教育特点的把握不准以及制度不完善。第三部分,拓展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新路径。第一,提出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话语转换。着重研究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内涵及其意义,在话语转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新媒体时代话语转换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实需求相结合的问题,以及在话语转换中通过理论与生活的对接,廉洁理念与教育氛围的融合,对教育者在新媒体运用方面能力提升的路径,实现话语的转换;第二,提出了打造大学生廉洁文化共享教育平台。研究大学生廉洁文化共享教育平台理论,以及共享平台的建立、框架与运行和保障机制;第三,提出创新大学生廉洁文化合力教育模式。具体论证了如何发挥合力教育的积极影响,形成合力教育。第四,提出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课程设置。内容包括: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理清课程设置思路,将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师主体、教学内容和教育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课程进行效果评价,拓展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模式力图完成对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整体性研究。本研究以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指导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实践,在实践中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防腐抗腐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廉洁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可以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构建指明方向,而且能够有效地将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与系统性教育结合起来,为理论、实践和现实需求提供可能。

孟复[10](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腐从来不是新鲜的话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自建立开始,腐败问题就如影随形。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有着名论断:“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进入21世纪,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随之而来的多元价值观和不同文化潮流也带来了腐朽文化的侵蚀,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腐败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始终将反腐倡廉作为党内重要工作持续推进。然而我们发现,当前腐败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年轻化、高学历化、形式多样化,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大学生作为非公共权力掌握者,也表现出了一些“微腐败”行为,腐败问题不再是“成年人”或“官员”的“专有”之事。进入新时代,中国到达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年轻一代身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将逐步走向社会,走向职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成为各级各类的领导者。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升他们的廉洁意识,帮助他们系好从业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极具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根据“理论阐释——历史考察——现实审视——境外借鉴——总体思路——具体路径”的脉络,分六章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诠释廉洁、廉政的含义入手,进而阐述了廉洁教育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指主要由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廉洁技能,增强拒腐防变的理念和能力,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等。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需求密切相关、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化、教育效果可量化”等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廉洁教育的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为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是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基础。1949年到1976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的逐步确立给大学生廉洁教育带来机遇,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给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土壤,重视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实验场地;1976年到2005年为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高校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思想理论教育课)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着作活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2005年至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该时期以党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标志,明确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为第四个阶段,该时期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为标志,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课程思政的开展等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总结四个阶段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三是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四是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就大学生廉洁教育相关问题对不同高校师生的调研是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基于对东中西部10所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103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及35份访谈记录整理,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廉洁教育认同度有所加强、廉洁意识有了一定提升、整体上初见成效。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廉洁教育还存在队伍建设不到位、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方法不丰富、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以及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特区开展廉洁教育的一些好的做法和形式。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政府和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营造环境:政府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培育土壤。国外和香港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最突出启示是:“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扎实开展、推进。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本文提出了“增强廉洁认知、提升廉洁认同、树立廉洁观念、践行廉洁行为”的教育目标;“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并试从主体构建、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四个层面论述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机制的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提升教育实效性为最终目的。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从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和优化廉洁教育环境三个维度推进。从马恩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新理论中汲取营养,逐步完善廉洁教育的内容;从课堂廉洁教育、实践廉洁教育、网络廉洁教育等方面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四个方面优化廉洁教育环境,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二、高等学校校风建设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学校校风建设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功能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概念
        (二)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 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 规范性与人本性的统一
        (三) 同质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四) 生活化与教育性的统一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功能
        (一) 占领高校文化阵地
        (二) 营造和谐公寓氛围
        (三)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四) 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第二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 建设体系基本形成
        (二) 建设品牌逐渐涌现
        (三) 建设方法不断创新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建设主体性发挥不足
        (二) 管理模式时代性不强
        (三) 方式方法实效性不够
        (四) 虚拟平台使用效度不佳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建设理念定位的偏差
        (二) 社会转型的负面冲击
        (三) 活动过程的负面因素
        (四) 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第三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与类型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构成
        (一) 建设中的学校主体
        (二) 建设中的大学生主体
        (三) 建设中的社会主体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类型
        (一) 高校主导型
        (二) 企业主导型
        (三) 校企合作型
        (四) 自主管理型
第四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内容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方向性与变通性相结合
        (二) 物质性与精神性相适应
        (三) 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四) 长期性与有效性相并重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高校学生公寓物质文化
        (二) 高校学生公寓精神文化
        (三) 高校学生公寓行为文化
        (四) 高校学生公寓制度文化
第五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环境与载体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环境
        (一) 顶层政策环境
        (二) 中层管理环境
        (三) 基层民主环境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载体形态
        (一) 活动载体
        (二) 管理载体
        (三) 传媒载体
        (四) 网络载体
第六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机制与方法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机制
        (一) 引导机制
        (二) 动力机制
        (三) 协作机制
        (四) 保障机制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一) 系统性规划与阶段性建设相结合
        (二) 物质性建设与精神性建构相协调
        (三) 一元性引领与多元性参与相协同
        (四) 主导性管理和隐蔽性渗透相并进
        (五) 激励性奖励与强制性惩罚相结合
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2)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 问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
    (一)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
        1. 思想道德类
        2. 学术科技类
        3. 文体艺术类
        4. 社会实践类
    (二)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阶段
        1. 兴起探索阶段:1986年-1994年
        2. 平稳发展阶段:1994年-2004年
        3. 紧跟时代文化脉搏:2004年-2012年
        4. 新时代开拓阶段:2012年至今
    (三)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1.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自主性增强
        2.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更加注重与互联网的结合
        3.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
        4.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社会意义更加突显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评价
    (一)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成功经验
        1. 加强精神依托,炼造校园精神
        2. 唱响时代主题,树立优良校风
        3. 抓住教育契机,开展主题活动
        4. 打造精品文化,创建品牌活动
        5. 创新活动载体,引领社会潮流
    (二)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1. 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
        2. 活动主体意识薄弱
        3. 活动形式缺乏丰富性
        4. 活动育人效果不明显
    (三)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冲击
        2. 文化活动建设缺乏统筹设计和长效机制
        3. 忽视地域文化因素的挖掘
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要求与对策
    (一)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要求
        1. 开放性和批判性相结合
        2.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3.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4. 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对策
        1.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引导
        2. 建设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环境
        3. 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机制
        4.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网络建设
        5. 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引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权力
        1.2.2 学术权力·行政权力
        1.2.3 包容·权力包容·包容机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分析框架
        1.4.1 分析框架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
        2.1.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3 文献综述的简单总括
    2.2 大学治理理论
        2.2.1 大学治理的缘起
        2.2.2 大学治理结构
    2.3 权力理论
        2.3.1 权力的本质
        2.3.2 权力的来源
    2.4 包容理论
        2.4.1 包容理论的渊源
        2.4.2 包容的基本内涵
    2.5 制度变迁理论
        2.5.1 制度环境
        2.5.2 制度变迁
第三章 西方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包容状况的历史考察
    3.1 中世纪大学权力运行的制度环境
        3.1.1 中世纪大学诞生的历史环境
        3.1.2 中世纪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3.1.3 中世纪大学学术权力的运行及特点
    3.2 西方近现代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调适与包容
        3.2.1 近现代大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3.2.2 近现代大学的权力结构及其特征
        3.2.3 权力包容是现代大学的历史选择
第四章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包容的制度变迁
    4.1 民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
        4.1.1 民国大学的发展及制度环境
        4.1.2 民国大学教授治校的制度实践
        4.1.3 民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包容的启示
    4.2 新中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配置变革
        4.2.1 新中国大学权力配置的制度环境
        4.2.2 新中国大学权力配置的制度变迁
        4.2.3 大学行政化的弊端及其治理思考
第五章 当前中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冲突与包容
    5.1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冲突及其管理
        5.1.1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的表现
        5.1.2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的机理
        5.1.3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的管理
    5.2 现实考察:六个首批核准大学章程文本的比较研究
        5.2.1 大学章程的相关理论及建设实践
        5.2.2 六个章程文本的比较分析
        5.2.3 六个章程文本的总体特点
    5.3 验证分析:六所样本高校权力运行现状的调查研究
        5.3.1 调查研究设计
        5.3.2 调查研究分析
        5.3.3 调查研究结论
第六章 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框架与包容机制
    6.1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包容的内涵
        6.1.1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运行特征
        6.1.2 包容理论及其解决冲突问题的适切性
        6.1.3 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利益包容体
    6.2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框架
        6.2.1 框架分析的特征
        6.2.2 包容框架及其内在逻辑
        6.2.3 包容框架的运用与实践
    6.3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
        6.3.1 机制研究的本质
        6.3.2 包容机制的组成部件
        6.3.3 包容机制的运行条件
    6.4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包容的制度实践
        6.4.1 权力包容的环境要求
        6.4.2 权力包容制度的构建
        6.4.3 权力包容制度的维持与扩散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能的创新与不足
        7.2.1 可能的创新
        7.2.2 可能的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运行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运行现状访谈问题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理论概述
    2.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相关概念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
        2.1.5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相关问题
        2.2.1 评价目标
        2.2.2 评价原则
        2.2.3 评价功能
        2.2.4 评价要素
        2.2.5 评价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依据
    3.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思想资源
        3.1.1 中国古代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
        3.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3.2.2 教育评价和教育测量理论
        3.2.3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和评价论
    3.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现实依据
        3.3.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论为指导
        3.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文件为遵循
        3.3.3 以总结高校价值观教育经验为启迪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政治性原则
        4.1.2 人文性原则
        4.1.3 整体性原则
        4.1.4 科学性原则
        4.1.5 可测性原则
    4.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2.1 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
        4.2.2 相关的学科理论
        4.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内容
        4.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和工作经验
    4.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4.3.1 构建评价指标系统
        4.3.2 制定评价标准
        4.3.3 确定权重
    4.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系统的内容构成及关系
        4.4.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一级指标
        4.4.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二级指标
        4.4.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三级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以×××省某高校为例
    5.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
        5.1.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原理
        5.1.2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5.1.3 多层次综合模糊评判
    5.2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实施
        5.2.1 成立评价小组
        5.2.2 按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评价
        5.2.3 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评价结果
    5.3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结果分析
        5.3.1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5.3.2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建议
    5.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的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的应用研究—以×××省部分高校为例
    6.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的必要性
        6.1.1 实效测评是教育实践的呼唤
        6.1.2 实效测评是理论创新的需要
        6.1.3 实效测评是评价发展的需要
    6.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的构建过程及施测
        6.2.1 明确实效测评的目的和内容
        6.2.2 编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量表》及施测
        6.2.3 编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影响因素量表》及施测
    6.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的科学性论证
        6.3.1 教育实效测评量表的科学性分析
        6.3.2 教育实效影响因素量表的科学性分析
    6.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结果分析
        6.4.1 总体情况分析
        6.4.2 三个维度分析
        6.4.3 学生差异分析
    6.5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影响因素分析
        6.5.1 教育队伍相对弱化
        6.5.2 受教育者差异化
        6.5.3 教育内容表层化
        6.5.4 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化
        6.5.5 教育载体缺失化
        6.5.6 教育环境复杂化
        6.5.7 教育机制碎片化
    6.6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对策
        6.6.1 以“六个要”打造教育队伍
        6.6.2 以强化受教育者主体性激发内生动力
        6.6.3 以“供给侧改革”思维优化教育介体
        6.6.4 以隐性视角营造教育环境氛围
        6.6.5 以制度保障夯实教育基础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
    7.1 建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意义
        7.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7.1.2 应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特殊性和复杂性的需要
        7.1.3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实效的需要
        7.1.4 推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需要
    7.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成
        7.2.1 组织领导机制
        7.2.2 实施运行机制
        7.2.3 管理监督机制
        7.2.4 动力保障机制
        7.2.5 反馈应用机制
    7.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7.3.1 树立科学评价观
        7.3.2 深化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7.3.3 积极运用现代化评价技术
        7.3.4 营造评价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B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附录C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D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初测版)
附录E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初测版)
附录F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最终版)
附录G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观测点及题项设计
附录H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最终版)
附录I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得分统计表
附录J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得分统计表

(5)大学的“成人”品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大学“成人”的内涵诠释
    第一节 大学“成人”的提出及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大学“成人”的内涵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大学“成人”的已有研究及本文研究视角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学“成人”的迷失
    第一节 偏向成“才”的大学教育
        一、成才教育的意涵及理论基础
        二、大学成才教育的提出及合理性
    第二节 成才教育的背后:专业教育造就技艺人
        一、成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二、专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三、过度的专业教育,忽略了人的整全发展
    第三节 超越成“才”教育,“成人”之整全
        一、大学“成人”与教育的“五大公理”
        二、大学“成人”的现实需求
        三、超越成“才”教育,走向大学的“成人”
第三章 大学“成人”的理念——基于历史的考察
    第一节 西方大学“成人”理念的历史回顾
        一、以培养自由人为目的的古典自由教育
        二、自由教育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中国大学“成人”理念的历史渊源
        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中的“成人”理念
        二、“成人”理念在现当代大学中的艰难前行
    第三节 回归大学“成人”的自由教育
        一、自由是“成人”的出发点与保障
        二、自由教育:大学的一颗童心
        三、塑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大学“成人”课程
第四章 大学“成人”的原理:基于大学职能的探究
    第一节 教学何以“成人”
        一、偏离教师本职的教学
        二、何为卓越的教学
        三、卓越教学的“成人”路径
    第二节 科研如何“成人”
        一、科学研究的之能确立及演变
        二、大学应开展何种科研
        三、科研的“成人”体现
        小结
    第三节 社会服务:“成人”于社会之中
        一、“威斯康星理念”与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
        二、社会服务的“成人”体现
    第四节 文化传承:“成人”于文明之中
        一、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溯源及确立
        二、文化育人的功能
        三、大学文化“成人”的途径
第五章 大学“成人”的管理
    第一节 大学的独特性与大学管理
        一、大学的独特性
        二、自由与科学:大学的一体两翼
    第二节 以“成人”为中心的大学管理原则
        一、“以人为中心”的原则
        二、优先的原则
        三、学术自由的原则
    第三节 大学管理如何走向“成人”——基于“神性”管理的探究
        一、大学校长的清晰、明确、好的办学理念
        二、建设优良的校风
        三、大学环境的培育
结语:以“成人”为本,,立定大学之根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地属高校人才培养的工程化现象审视 ——以重庆市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设计
一、地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之素描
    (一)我国高等院校建设中的工程化现象
    (二)地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工程化现象
二、地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的效能分析
    (一)地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的正效能
    (二)地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的负效能
三、地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的理论剖析
    (一)地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的本质
    (二)地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的负效能归因
四、地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的匡正建议
    (一)抵制极端功利主义,回归本真理念
    (二)协调学校整体工作,坚守特色发展
    (三)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素养提升
    (四)做好管评监督工作,摆脱光环效应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二、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和循环性
        二、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关联性
        三、教育功能的导向性与实践性
第二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借鉴
        一、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借鉴
        二、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借鉴
第三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成绩与问题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取得的成绩
        一、政策推动规范完善的课程设置
        二、多方探索绿色主题的教育途径
        三、相继创建示范效应的“绿色大学”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观内容渗透缺乏体系化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活动缺乏延续性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队伍缺乏专业化
        四、生态文明观教育效果缺乏实效性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生态文明观教育制度相对滞后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环境相对薄弱
第四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总体目标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文明和谐观教育
        二、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
        三、生态文明法制观教育
        四、生态文明消费观教育
        五、生态文明科技观教育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设计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课程的设计方案
第五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
        一、统筹推进生态文明观课程育人
        二、扎实推动生态文明观实践育人
        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观文化育人
        四、创新推动生态文明观网络育人
        五、切实强化生态文明观管理育人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方法
        一、舆论宣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二、环境熏陶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三、主题实践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方法
第六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与评价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要素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结果的有效性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方案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指标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高校创业文化概念、理论依据及发展历程
    2.1 高校创业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业与创业教育
        2.1.2 文化与创业文化
        2.1.3 高校创业文化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2 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理论依据
        2.2.1 社会历史观
        2.2.2 文化层次论
        2.2.3 组织结构理论
    2.3 我国高校创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2.3.1 萌芽期(1998-2002)
        2.3.2 探索期(2002-2010)
        2.3.3 发展期(2010-至今)
第3章 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现状分析
    3.1 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现状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2 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3.2 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积极成效
        3.2.1 高校创业物质文化有所夯实
        3.2.2 大学生创业意愿逐渐被唤醒
        3.2.3 高校创业制度文化逐步健全
        3.2.4 高校创业文化教育实践得到拓展
    3.3 高校创业文化培育存在的问题
        3.3.1 高校创业物质文化覆盖面不高
        3.3.2 高校创业精神文化认知亟待提升
        3.3.3 高校创业文化制度保障尚需完善
        3.3.4 高校创业文化实践体系有待健全
    3.4 高校创业文化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社会原因
        3.4.2 高校原因
        3.4.3 个体原因
第4章 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对策
    4.1 发挥国家宏观引领和社会支持作用
        4.1.1 加强政府管理,构建基本支持体制
        4.1.2 整合社会资源,形成良好促进体系
        4.1.3 依托创业联盟,建立共享分享机制
    4.2 发挥高校对创业文化培育的主渠道作用
        4.2.1 大力建设实体性机构,夯实创业物质文化基础
        4.2.2 深化创业认知,着力培育创业精神文化
        4.2.3 健全创业体制,不断完善创业制度文化
        4.2.4 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创业行为文化
    4.3 提升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自主创业能力
        4.3.1 观念上引导学生树立创业主体意识
        4.3.2 学习上掌握以学业为主的创业知识技能
        4.3.3 心理上重视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储备
        4.3.4 行动上强化对创业实践的指导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附录 A 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 B 关于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访谈提纲

(9)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和存在问题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问题
第一章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理论
    第一节 廉洁文化教育概念释义
        一、廉洁与廉政
        二、廉洁文化及其演变
        三、廉洁文化教育及其实施的意义
    第二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反腐倡廉的治理理论
        三、廉洁文化建构理论
        四、廉洁观念形成的教育学理论
    第三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整体性理论思路
        一、教育现有成果的借鉴与评析
        二、教育的价值目标
        三、教育的原则
        四、教育的内容和载体
第二章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调研和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现状调研
        一、调研的设计
        二、调研的实施
        三、调研的结果
    第二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的效果不佳
        二、教育还没形成体系
        三、教育没有适应时代需求
    第三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教育指导理念与现实存在差距
        二、教育体系不适应当前需求
        三、教育缺少的针对性
        四、教育队伍建设不到位
        五、教育制度不完善
第三章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话语转换
    第一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话语转换的现代意义
        一、话语的内涵及特点
        二、话语转换及其意义
    第二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话语转换机遇和挑战
        一、话语转换面临的机遇
        二、话语转换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话语转换路径
        一、话语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融合
        二、话语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性相结合
        三、创造话语转换的条件
第四章 大学生廉洁文化共享教育平台模式
    第一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共享教育平台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一、共享教育平台及其特点
        二、共享教育平台促进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三、共享教育平台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共享教育平台的建设
        一、建设共享教育平台
        二、共享教育平台的运行
        三、共享教育平台运行功能的发挥
    第三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共享教育平台的机制
        一、共享教育平台运行的机制
        二、共享教育平台教育辅助机制
第五章 大学生廉洁文化合力教育模式
    第一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合力教育的内涵与形式
        一、合力教育的内涵
        二、合力教育的形式
    第二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合力教育的作用
        一、调动合力教育主体积极性
        二、提供合力教育有效力量
        三、增强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效果
    第三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合力教育的架构
        一、合力教育的运行条件
        二、合力教育的结构层次
        三、合力教育的途径拓展
第六章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课程设置模式
    第一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
        二、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
        三、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与廉洁文化进校园相结合
    第二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课程设置思路
        一、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
        二、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融入各种文化课程
        三、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融入社会实践课程
    第三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课程设置的实施条件
        一、课程实施制度建设
        二、教师主体多元化
        三、教学内容人性化
        四、教育环境多样化
    第四节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课程育人评价
        一、课程育人评审组织和评价原则
        二、课程育人评价方法
        三、课程育人评价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现状问卷调查
附录二 大学生廉洁文化共享教育平台的框架模式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重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阐释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廉洁与廉政
        (二) 廉洁教育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 马恩等经典作家廉洁教育理论
        (二)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
        (三)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经验总结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萌发期(1949年—1976年)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初步发展(1976年—2005年)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快速发展期(2005年—2012年)
        (四)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全面建设期(2012年—)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
        (二)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
        (三) 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
        (四) 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实审视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 调研的内容和方式
        (二) 当前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情况
        (三) 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队伍建设不到位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不完善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方法不丰富
        (四) 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二) 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
        (三) 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第四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境外借鉴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国外借鉴
        (一) 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
        (二) 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
        (三) 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香港经验
        (一) 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 全方位的育人实践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培育土壤
    三、国外和香港地区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启示
        (一) 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
        (二) 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
        (三) 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总体思路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
        (一) 增强廉洁认知
        (二) 提升廉洁认同
        (三) 树立廉洁观念
        (四) 践行廉洁行为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原则
        (一) 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 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的原则
        (三) 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的原则
        (四)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机制建设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体构建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组织机制建设
        (三)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四)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二)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三) 加强新时代使命担当的理论教育
    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载体
        (一)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课堂廉洁教育
        (二) 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实践廉洁教育
        (三) 创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廉洁教育
        (四) 拓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
    三、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环境
        (一) 营造清廉社会环境
        (二)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三)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 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高等学校校风建设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D]. 殷豆豆. 武汉大学, 2017(06)
  • [2]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研究[D]. 李梦诗.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研究[D]. 王务均.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8)
  • [4]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D]. 隋芳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5]大学的“成人”品格[D]. 张曙光.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6]地属高校人才培养的工程化现象审视 ——以重庆市高校为例[D]. 王丽娟. 西南大学, 2016(02)
  • [7]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 裴艳丽. 武汉大学, 2018(01)
  • [8]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研究[D]. 陈内.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9]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研究[D]. 陈玮.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10]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 孟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高校校风建设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