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变奏教学助力素质教育

加强变奏教学助力素质教育

一、加强变式教学有助于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于婷[1](2021)在《“变式教学”与初中数学思维深刻性研究》文中指出数学教育目标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而思维品质主要属于数学教育目标中的隐性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习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变式教学本质就是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转化,进一步改善和创新数学教学方法。而思维的深刻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反映思维的品质,通过表面现象来把握问题的本质,从繁琐复杂的知识问题中找到切入点,进而可以推断事物的发展,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通过对比变式、图形变式、阶梯变式、逆向变式、解法变式的几种变式类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本文从变式教学的角度出发培养思维深刻性,研究变式教学对思维深刻性的影响。通过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示范及变式题目设计意图分析,探讨变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培养思维深刻性的。再从特殊到一般将变式教学推广到基本概念、解题教学、公式应用、命题探讨中,去探讨如何应用变式教学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最后得出在变式教学中的对比变式、图形变式、阶梯变式、逆向变式、解法变式所涉及内容,相辅相成的帮助教师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本文采访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变式教学的看法及使用情况、学生对变式教学是否适应、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给出对变式教学的相关建议,在与其交流中得到启发和提升。希望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吴艾霞[2](2021)在《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平面几何”内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互联网+教育”这一新模式正逐步渗透到数学教育领域中,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教育信息化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特别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活动的融合正逐渐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虽然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学活动教学的整合已比较普遍,但研究表明,对数学活动的设计仍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容易存在设计理念陈旧、内容呈现不当,学习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课堂重负低效,学生兴趣不佳,如何优化数学活动教学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念的指导下,以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相关章节为例,提出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平面几何类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并探讨此策略的应用价值和意义,以期提升几何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维度进行详细探讨: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理论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查阅相关文献,对动态数学技术、数学活动、初中平面几何等进行简要概述,梳理动态数学技术、数学活动以及初中平面几何在教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一些思考。其次,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念为指导,提出了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平面几何类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包括聚焦细节,促进观察思考;突出关键,发展几何直观;加强操作,助力猜想验证等,并对策略进一步解释分析以及提供相应的案例。最后,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为例,运用上述教学策略优化相似三角形系列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在实践研究方面,采用策略优化后的数学活动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以教学实验研究为主,辅以课例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进行量化和质性分析,检验在该教学策略下优化的数学活动教学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影响以及是否对传统平面几何教学起辅助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对促进学生平面几何的学习具有积极影响。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知识理解、问题解决、认知信念、情感态度等学习过程变量均优于对照班学生,此外,对传统平面几何教学也有辅助促进作用。

罗瑞[3](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读教材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是教师进行深度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师研读教材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钻研与表达,本研究为深入地剖析这一教学过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对教材进行内化的“研”与外化的“读”,但其实“研”与“读”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研”是“读”的基础,“读”是“研”的升华,二者相统一,即进行教材文本研读和课堂实践研读。本研究以KM市PL区Z名师工作室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与代数”模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与呈现。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执教课题中如何研读教材。第四,多轮研读教材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微循环过程对工作室、教师、学生产生的影响。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每一次执教课题选定后进行的第一轮研读,到“课堂教学——干预——反思——修正”过程中的全员集体评课、研讨,从而为执教者提出下一轮的研读建议等一系列活动,研究者一直参与到此工作室对该课题的研究中。基于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与代数”在四大领域中单元数和课时数占比都是最大,且“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占比又高于其他部分,每部分都呈现螺旋式的编排,小学阶段深研此模块教材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三原则、四愿景、四方法、四方式以及五步骤。(1)三条原则:注重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2)四个愿景: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3)四种方法:整体系统研读法、深度追问研读法、横纵对比研读法以及移情理解研读法。(4)四种方式:自我研读、交流研读、合作研读、指导研读。(5)五个步骤:以课标为基本依据,明晰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要求;“初研”教材整体结构;“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深研”教材编写意图。第三,“数与代数”模块五个研读课例从“研”到“读”的全过程。研读课例分析中由“研”到“读”四转换:教材文本转换为问题框架、问题框架转换为外部问题、外部问题转换为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转换为教学活动。四环节:研、议、思、写。第四,此课题的开展过程对教师的影响。提升了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并且多轮微循环的研讨改进过程增进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工作室课题的开展对提升教师研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制度与策略是改善研读效果的重要基础,应持续、深入地进行研读教材实践研究以及课例开发。

刘馨阳[4](2021)在《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5G”新时代的到来,触手可及的教学资源以及新型教学方式使教育领域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变革。《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中要写道: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是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同时也满足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1]。新课改中强调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是落实到“发展学科素养”上,而深度学习作为深化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落实学生发展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及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的途径,日益受到重视。主题式教学作为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实现了将深度学习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的目标,是当前课堂教学值得应用和推广的教学模式。然而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情况却不尽理想,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依旧以演示法为主,只看重学生对操作过程的熟记,单纯的传授操作性知识而忽略建构学生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性思维、以及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能够真切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时代教育思想,符合小学段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结构,符合新时代教育人才的要求,且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通过对深度学习理论的研究以及教材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实践。笔者在西安市阎良区某小学四年级一班开展本次行动研究,在正式实践之前,对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学生深度学习情况并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分析。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教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主题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本次实验以古诗为主题进行了三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断对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活动设计进行更正与完善,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主题式教学满足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从学生课后作品的分析中发现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和思维结构水平也有提高。具体的研究内容及过程如下:第一: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深度学习”“主题式教学”“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与整理,对深度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对深度学习主题式教学的理念、学生实际情况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第二:对深度学习主题式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实验与验证,利用SOLO评价法和深度学习评价表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将三轮教学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学生在应用维度与联想维度提高较大。第三:对本次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展望,以及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便在日后有所改进。

张辰[5](2021)在《2012年以来甘肃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业水平考试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教育考试规定为依据,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标考试。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脱胎于会考制度,正式成为高中阶段的一项重要的国家考试。随着甘肃进入全国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共同从属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新高考下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势必呈现另一番景象。针对新旧交替时出现的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甘肃近十年来历史学业水平试题的梳理,明晰甘肃省学业水平考试特点、基本结构、考查内容与方式,探讨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趋势,对甘肃省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其变革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研究首先从试题出发,运用量化的方法对试题进行分析,以期明了试题的特点以及结构。对于试题考查的内容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与学科素养等维度出发,由表及里审视教学与评价中“三维目标”向“历史素养”方面的转变。使用SEC一致性模式分析2003、2017两版课程标准与省内近四年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相关性。访谈一线历史教师与学生,了解他们对于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认知与备考,探讨教-学-评一体化。以及通过对命题教师的访谈明晰影响试题命制的诸多因素。通过两种研究路径,对2022年后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予以展望。通过多种视角的分析,发现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紧跟时代命脉,凸显核心价值。它重视对传统必备知识考查的同时,设计新情境重视对关键能力的考查。然而存在试题题型保守,与课标的一致性较低的问题;部分教师轻视课程标准,存在消极备考,盲目应试。鉴于此,提出树立课程标准对试题与教学的权威性,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试题在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实施创新题型,加强综合性、开放性与探讨应用性;统筹两试的实施;改善试题使用及反馈,实现隐性教学与显性教学的互动。

廖红芳[6](2021)在《适合高三潜能生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高考是学生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大学的必经之路,也是现行制度下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最公平的途径,对任何一个高三的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高考模式下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更高。高中数学课程具有高度抽象、逻辑严谨、系统性强和应用广泛的特点,加之高三数学复习周期长、内容多,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式教学,学生经常是被动的接受灌输,在课堂上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非常容易出现消极疲惫的状态,并且存在着相当比例的学生感觉数学学习困难,即数学潜能生,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复习效果提升不佳。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选择来促进数学潜能生的成绩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表现,及针对学生高三数学复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经过调查得到数据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出数学潜能生的形成原因和数学学习现状。对教师进行有关高三数学教学现状的访谈,发现现下高三数学复习课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为主,反复练习的复习模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关注较少。基于以上情况,在进行本教学实践研究时以建构主义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元认知学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案教学、变式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和迁移理论教学这四种不同教学策略的教学实践,探究几种教学策略对高三潜能生数学复习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得出四种教学策略对潜能生的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成绩提升有效果,同时有利于提升潜能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潜能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本文一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综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及思路。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三部分阐述了进行本教学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则论述了本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教学策略,通过阐述相应教学策略的定义、实施步骤、教学案例及作用与意义,指明如何结合具体教学策略有效地进行高三数学复习,进而达到提高潜能生的数学成绩及数学能力。第五部分介绍了本教学实践过程及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得到学生学习现状和教师教学现状,通过对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的分析,得出四种教学策略对潜能生的数学复习有效。第六部分是本研究对教学的意义与思考,通过实践研究得出,在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时,首先教师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成绩和能力;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不同人学不同层次的数学,最后教师也需要及时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此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莫翠霞[7](2020)在《基于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指出“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大力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为导向,确保教学情境创设合适,鼓励学生学会思考,指引学生抓住数学内容的本质。”函数是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主线。函数概念尤为重要,它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中外研究者通过多方面的学科研究,对如何学好数学概念提出了诸多理论。然而,文献显示各个研究者的理论缺乏“沟通”与“交流”,基本都是“各行其是”。如此致使一线教师在选择理论指导教学时往往产生困惑,一线教师很难抉择哪一种学习理论,可以更好的指导即将研究的数学概念教学。研究表明,诸多适用于数学概念的学习理论存在共性和异性。即不同的学习理论不仅仅有所长和亮点,而且其也存在些许不足和欠缺。为此简单的学习理论不适用于丰富的数学概念教学。譬如,一线教师在准备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时,可以融合不同理论的精髓,即整合各种学习理论,用整合后的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更好指导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笔者结合APOS学习理论和变式教学理论,以两种理论为理论基础,汲取二者精髓,发掘其长处与优势,填补其缺陷和不足,结合其共性与联系,将APOS学习理论和变式教学理论“凝聚”在适用于一线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之中。在理论方面,通过对中外文献资料的汇总、分类和整理,概述了本研究的中外学术研究成果,界定了本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并对本文涉及的变式教学和APOS理论的四阶段,即活动阶段、过程阶段、对象阶段和图式阶段进行了分析,基于两种学习理论进行整合,凝聚成数学概念教学四阶段。基于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施意义、时代要求和现实诉求,笔者结合国内外优秀且权威的文献资料,总结概括出在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模式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策略,并基于优化后的教学设计策略设计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案例。在实践方面,采用“教学实验”、“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等研究方法,将以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基本初等函数概念教学设计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检验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班的后测平均成绩分别为77.07和68.60,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的学生数学成绩得到了显着提高,后测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sig=.003<0.05,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基于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理论整合的概念教学模型,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同时对学生的知识构建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为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提高实际教学效率。

李区婷[8](2020)在《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初中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信息技术应深度融入学科教学,并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科教学有效性。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取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开放题教学有助于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四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平面几何开放题是培养学生直观感知、直观想象、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因为这些开放题具有条件的开放性、方法的多样性、结论的可变性等特点,即使学生深度参与观察、试验、猜测、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也不一定顺利解答。如何提效平面几何开放题教学,仍然是数学教育研究的话题。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技术具有操作对象数学化、数学对象动态化、数学思维可视化等功能,将该技术融入平面几何开放题教学中,也许能有效改善平面几何开放题教学。本研究尝试以波利亚数学解题理论和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为指导,探讨应用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概述了平面几何、数学开放题、动态数学技术等研究的基本情况,提出研究的基本问题。然后,概述波利亚数学解题理论、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最后,提出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策略:表征多元信息、凸显关键信息、探索多元途径、动态变式问题,对每一个策略进行详细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应用案例说明。在实践研究方面,通过教学实验、课例研究和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三角形线段的和差倍关系的开放题为例进行教学实践,探讨如上策略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平面几何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实验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习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的认知负荷明显低于对照班的学生;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数学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积极情意的投入度等都有所提高。

邓婷[9](2020)在《小学数学方程分层渗透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市某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数与代数”板块中的方程是小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转折点。方程不仅仅包括其本身包含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思想方法。但是当前对“方程”的教学仅聚焦在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乐观。基于相关理论发现这种教学情况亟待改进。本文首先深入解读了《课标》中对方程、方程教学要求及方程思想的表述,粗略把握相关描述的大致情况;其次,浏览了国内外关于小学方程及方程思想的研究成果,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较为客观地把握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再次,带着目的深入长沙市某小学,在老师的协助下以每一年段的两个班级学生和36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层次地对方程教学展开研究,大致了解实际教学信息。综合分析调查情况,找出小学数学方程分层渗透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研究发现:1.在第一学段基础层中,学生符号意识渗透不足,不能理解符号的作用,从而导致学习方程概念及其意义的错乱。2.在第二学段发展层中,方程思想断层,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不够透彻,结构意识和守恒意识缺乏,从而导致列方程解题时方程解法的生疏。3.在第三学段强化层中,忽略方程实质教学,学生没有领会方程方法和方程思想的价值,导致解方程时“小毛病”出现,进而代数思维的发展受限。改进意见:1.在基础层夯实基础加强对符号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挖掘且重视“前方程”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2.在发展层衔接发展,渐进方法和“关系”教学。有层次地、多角度地训练学生对关系的理解;加强公式、法则、数学语言的训练,逐渐渗透方程思想方法。3.在提升层强化提升重视方程“实质”教学,凸显方程思想和方程方法的价值。即既要重视方程的前后联系,又要注重方法的融会贯通和方程知识的学以致用,衔接与强化各个阶段之间的教学。综上,方程教学需要教师从整体上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地帮助学生掌握方程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袁雪纯[10](2020)在《STEAM理念下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情绪情感的发展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而数学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因素。课程标准(2011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出我国对于基础教育中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视。研究学生数学学习情感有助于我们发现当前数学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STEAM理念能够为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提供一个新的思路。STEAM理念由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和Mathematics这五个单词的首字母合成而来,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五大领域融合,将学习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使学生从现实中发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创造能力、综合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由于STEAM理念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数学学习情感与其结合的课题研究数量较少。因此本文将二者结合,探求在教育教学中应用STEAM理念提升数学学习情感的方法。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进行调查研究。笔者以465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状况与STEAM理念的应用情况。进而针对数学学习情感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STEAM理念的策略建议。最后给出两则应用STEAM理念的具体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结论总结如下:第一,笔者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调查分析,发现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情绪。从数学学习情感的不同维度来看,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审美观和数学学习自信这三方面水平较低。此外,性别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数学学习情感不存在显着差异;年级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数学学习情感存在显着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学学习情感水平和数学成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第二,STEAM理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融入、信息技术的运用、数学美的引导、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以及题目的变式设计等方式来实现。通过对数学课堂中STEAM理念应用情况的调查发现教师在数学课堂中STEAM理念应用情况水平一般,尤其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应用、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和问题的变式设计的引导这三方面存在不足。STEAM理念强调综合性、情境性和设计性等,帮助学生寻求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数学学习自信、形成积极全面的数学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合理应用STEAM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加强变式教学有助于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变式教学有助于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变式教学”与初中数学思维深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1.1.2 变式教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1.1.3 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助推器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2.2 提供了培养思维深刻性的路径
        1.2.3 具有应用价值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变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2.2 思维深刻性的相关研究
    2.3 变式教学对思维深刻性的影响和研究
第3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3.1 思维深刻性的概念界定
    3.2 初中生数学思维的特点
    3.3 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4 变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3.4.1 变式教学的教学原则
        3.4.2 变式教学的类型
        3.4.3 变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5 理论基础
        3.5.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3.5.2 布鲁纳有效教学理论
        3.5.3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3.5.4 布鲁纳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3.5.5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3.5.6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目的
        3.5.7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4章 变式教学对思维深刻性的影响教学案例及设计分析
    4.1 变式教学对思维深刻性的影响
    4.2 “比较线段的长短”的案例设计分析
        4.2.1 教材分析
        4.2.2 教学目标分析
        4.2.3 教法学法分析
        4.2.4 教学过程
        4.2.5 教学总结及反思
    4.3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案例设计分析
        4.3.1 教材分析
        4.3.2 教学目标分析
        4.3.3 教法学法分析
        4.3.4 教学过程
        4.3.5 教学总结及反思
第5章 变式教学在基本概念、公式、命题和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5.1 基本概念
    5.2 公式运用
    5.3 命题探讨
    5.4 解题教学
第6章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访谈结果分析
    6.1 访谈结果分析
    6.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建议
        6.2.1 利用问题表征的复杂性加深思考
        6.2.2 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
        6.2.3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6.2.4 有组织的探究性学习与教学设计
        6.2.5 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与初中教师的谈话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平面几何”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研究概述及思考
    2.1 关于动态数学技术的研究概述
        2.1.1 动态数学技术的相关概念界定
        2.1.2 动态数学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概述
        2.1.3 动态数学技术的研究评述
    2.2 关于数学活动的研究概述
        2.2.1 数学活动的内涵研究
        2.2.2 数学活动教学研究现状概述
        2.2.3 数学活动的研究评述
    2.3 关于初中平面几何的教学研究概述
        2.3.1 初中平面几何的相关概念界定
        2.3.2 初中平面几何教学研究现状概述
        2.3.3 初中平面几何的研究述评
    2.4 文献述评与启示
第3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初中平面几何数学活动教学策略的探讨
    3.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理念概述
    3.2 初中平面几何教学的基本问题
        3.2.1 初中平面几何的特征
        3.2.2 影响初中平面几何学习的因素
    3.3 数学活动设计的理论探讨
        3.3.1 数学活动的特征分析
        3.3.2 数学活动设计的原则
        3.3.3 数学活动设计的流程
    3.4 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初中平面几何数学活动教学策略及应用案例
        3.4.1 聚焦细节,促进观察思考
        3.4.2 突出关键,发展几何直观
        3.4.3 加强操作,助力猜想验证
第4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初中平面几何数学活动的教学实验研究
    4.1 实验方案设计
        4.1.1 实验假设
        4.1.2 实验对象
        4.1.3 实验变量
        4.1.4 实验方式
        4.1.5 实验材料
    4.2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4.2.1 实验前测成绩分析
        4.2.2 实验后测成绩分析
        4.2.3 数学学习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4.2.4 《图形的相似》章节教学的调查问卷分析
        4.2.5 《图形的相似》章节教学的访谈分析
    4.3 实验结论
第5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初中平面几何数学活动的课例研究与评析
    5.1 《相似多边形》的教学案例分析
        5.1.1 课例背景
        5.1.2 课例教学设计对比评析
        5.1.3 课例片段教学实录对比评析
    5.2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教学案例分析
        5.2.1 课例背景
        5.2.2 课例教学设计对比评析
        5.2.3 课例片段教学实录对比评析
    5.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案例分析
        5.3.1 课例背景
        5.3.2 课例教学设计对比评析
        5.3.3 课例片段教学实录对比评析
第6章 结束语
    6.1 研究回顾
        6.1.1 理论回顾
        6.1.2 实践回顾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学学习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2 数学学习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3
    附录4 《图形的相似》章节教学的调查问卷
    附录5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思路
    1.7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课程理解的相关研究
        2.1.1 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
        2.1.2 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内容
        2.1.3 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2.2 教材理解的相关研究
        2.2.1 教材理解重要性
        2.2.2 教材使用
    2.3 研读教材的相关研究
        2.3.1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2.3.2 研读教材的内容
        2.3.3 研读教材的视角
        2.3.4 研读教材的方法
        2.3.5 研读教材的策略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方法
    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3.5 研究的伦理
    3.6 小结
第4章 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模块的内容分析
    4.1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的总体设计
        4.1.1“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单元数的分布情况
        4.1.2“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课时数的分布情况
        4.1.3“数与代数”模块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
        4.1.4“数与代数”模块新知识例题数分布情况
        4.1.5“数与代数”模块单元、节的基本结构
    4.2“数的认识”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2.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4.2.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4.3“数的运算”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3.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4.3.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4.4“常见的量”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4.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4.4.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4.5“探索规律”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6“代数初步”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6.1 研读“式与方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4.6.2 研读“正、反比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4.7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
        4.7.1 关注生活情境的运用
        4.7.2 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
        4.7.3 重视算理与算法的联系
        4.7.4 重视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4.8 小结
第5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
    5.1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愿景
        5.1.1 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
        5.1.2 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
        5.1.3 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
        5.1.4 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
    5.2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时应遵循的原则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2.2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5.2.3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5.3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法
        5.3.1 整体系统研读法
        5.3.2 深度追问研读法
        5.3.3 横纵对比研读法
        5.3.4 移情理解研读法
    5.4 小学数学教师“研”教材文本的步骤
        5.4.1 课标为据,明晰要求
        5.4.2“初研”教材整体结构
        5.4.3“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5.4.4“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
        5.4.5“深研”教材编写意图
    5.5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式
        5.5.1 自我研读
        5.5.2 交流研读
        5.5.3 合作研读
        5.5.4 指导研读
    5.6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前后的教育教学效果
    5.7 小结
第6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课例分析
    6.1 研读教材课例的选取
        6.1.1 内容层次
        6.1.2 水平层次
        6.1.3 结构层次
    6.2“数的认识”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6.2.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6.2.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6.2.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6.2.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6.3“数的运算”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6.3.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6.3.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6.3.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6.3.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6.4“常见的量”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6.4.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6.4.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认识钟表”
        6.4.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6.4.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6.5“探索规律”部分课例分析——丰富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
        6.5.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6.5.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6.5.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6.5.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6.6“代数初步”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6.6.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6.6.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用字母表示数”
        6.6.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6.6.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6.7“数与代数”模块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6.7.1 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6.7.2 微循环研究过程的作用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2 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
    7.3 研究的反思
    7.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深度学习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三、主题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趋势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丰富信息技术教师对深度学习的理论研究
        二、主题式教学有利于课程的整合
        三、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高
        四、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借鉴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深度学习国外研究现状
        二、深度学习国内研究现状
        三、主题式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四、国内主题式教学研究现状
    第五节 论文流程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深度学习
        二、主题式教学
        三、教学设计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二、情境认知
        三、SOLO分类理论
第三章 小学信息技术深度学习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与访谈目的
    第二节 教师访谈
    第三节 问卷的编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度学习视角下主题式信息技术课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理念分析
        一、以学生为主体
        二、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
        三、以任务为驱动
        四、以主题为中轴
    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析
        一、基础性
        二、实践性
        三、趣味性
        四、综合性
    第三节 教学内容分析
    第四节 课程目标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度学习视角下主题式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
    第一节 学习者分析
        一、学习者认知水平分析
        二、学习者起点能力分析
        三、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分析
    第二节 教学主题选择
    第三节 深度学习目标
    第四节 深度学习教学活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式课程实施
    第一节 第一轮行动
        一、教学设计
        二、第一轮SOLO分类评价
        三、第一轮深度学习特征评价
        四、反思
    第二节 第二轮行动
        一、教学设计
        二、第二轮SOLO分类评价
        三、第二轮深度学习特征评价
        四、反思
    第三节 第三轮行动
        一、教学设计
        二、第三轮SOLO分类评价
        三、第三轮深度学习特征评价
    第四节 教学效果分析
    第五节 各维度间相关性分析
        一、联想与结构维度分析
        二、活动与体验维度分析
        三、本质与变式维度分析
        四、迁移与应用维度分析
        五、价值与评价维度分析
    第六节 学生创作绘画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2012年以来甘肃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综述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维度的分析与统计
    (一)甘肃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考查的维度统计分析
三、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一)基于2017 版历史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二)基于2003 版历史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三)两版课标对试题一致性的影响及原由探寻
四、新高考背景下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困顿与变革
    (一)访问提纲的设计与研究对象选择
    (二)新高考背景下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困顿
    (三)新高考背景下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变革
五、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建议
    (三)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1.内容标准(2003 版课程标准)划分及编码表
附录二 1.2013 年冬季甘肃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双向细目表
附录三 内容标准(2017 版课程标准)划分及编码
附录四 1.关于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访谈提纲

(6)适合高三潜能生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2.研究综述
    2.1 文献综述
    2.2 核心概念界定
3.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理论
    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3.3 元认知学习理论
4.适合高三潜能生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
    4.1 学案教学策略
    4.2 变式教学策略
    4.3 思维导图教学策略
    4.4 迁移理论教学策略
5.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
    5.1 教学实践设计
    5.2 教学实践过程
    5.3 教学实践数据及分析
    5.4 教学实践结论与不足
6.研究对教学的意义与思考
    6.1 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6.2 教学实践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三数学复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
致谢

(7)基于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的背景
        (1)时代要求
        (2)现实诉求
        1.1.2 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相关文献概述与综述
    2.1 APOS理论的文献概述
        2.1.1 国外APOS理论文献概述
        2.1.2 国内APOS理论文献概述
        2.1.3 APOS理论文献评述
    2.2 变式理论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变式教学文献概述
        2.2.2 国内变式教学文献概述
        2.2.3 变式教学文献评述
3 函数概念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3.1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3.1.1 学生问卷调查目的
        3.1.2 学生问卷调查方法
        3.1.3 问卷调查设计
        3.1.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1.5 访谈小结
    3.2 教师教学情况调查
        3.2.1 访谈情况
        3.2.2 访谈小结
4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4.1 APOS理论概述
        4.1.1 建构主义教学观
        4.1.2 APOS理论的来源
        4.1.3 APOS理论的基本观点
    4.2 变式教学概述
        4.2.1 变式教学
        4.2.2 概念性变式
        4.2.3 过程性变式
5 APOS理论与变式教学整合下的数学概念教学
    5.1 数学概念学习中两种学习理论整合的概述
        5.1.1 APOS理论与变式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5.1.2 APOS理论与变式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5.2 基于APOS理论的数学概念变式教学策略
        5.2.1 活动阶段变式教学设计
        5.2.2 过程阶段变式教学设计
        5.2.3 对象阶段变式教学设计
        5.2.4 图式阶段变式教学设计
    5.3 策略小结
6 基于APOS理论与变式教学的基本初等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6.1 案例1:《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6.1.1 课例基本背景
        6.1.2 教学过程分析
        6.1.3 教学设计评价
    6.2 案例2:《对数函数》教学设计
        6.2.1 课例基本背景
        6.2.2 设计教学过程
        6.2.3 教学设计评价
7 基于APOS理论与变式教学的概念教学实验研究
    7.1 实验方案设计
        7.1.1 实验目的
        7.1.2 实验假设
        7.1.3 实验对象
        7.1.4 实验变量
        7.1.5 实验方式
        7.1.6 实验准备
        (1)学习材料
        (2)评估材料
    7.2 实验情况
        7.2.1 前测情况
        (1)试卷的前测编制
        (2)前测结果分析
        7.2.2 后测基本情况
        (1)后测试卷的编制
        (2)后测成绩总体分析
    7.3 个别访谈
        7.3.1 教师访谈
        7.3.2 学生访谈
8 研究结论、反思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反思
    8.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初中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一、初中平面几何相关研究综述
        (一)平面几何的相关概念界定
        (二)初中平面几何的研究综述
        (三)对初中平面几何研究的思考
    二、动态数学技术相关研究综述
        (一)动态数学技术的概念界定
        (二)动态数学技术在初中平面几何的应用研究综述
        (三)对动态数学技术的思考
    三、数学开放题相关研究综述
        (一)数学开放题的概述
        (二)数学开放题的早期研究发展史
        (三)数学开放题在初中平面几何的应用研究综述
        (四)对数学开放题的思考
    四、小结
第3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策略和应用案例
    一、基本理论概述
        (一)波利亚数学解题理论
        (二)认知负荷理论
        (三)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
    二、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设计原则
        (一)信息打包原则
        (二)空间邻近原则
        (三)时间邻近原则
        (四)一致性原则
        (五)双通道原则
        (六)增强深度学习原则
    三、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策略及应用案例
        (一)表征多元信息
        (二)凸显关键信息
        (三)探索多元途径
        (四)动态变式问题
第4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实验研究
    一、实验方案设计
        (一)实验假设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变量
        (四)实验方式
        (五)实验材料
    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前测成绩结果与分析
        (二)后测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三)三角形线段和差倍关系学习的认知负荷结果与分析
        (四)三角形线段和差倍关系学习的学习效率结果与分析
    三、三角形线段和差倍关系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四、对数学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五、实验结果的讨论
        (一)实验结果的总体分析
        (二)学习效果的讨论
        (三)认知负荷的讨论
        (四)关于学习效率的讨论
    六、结论
第5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课例研究
    一、《三角形线段和差倍关系》教学设计
        (一)分析学情
        (二)分析教材
        (三)设计目标
        (四)重难点分析
        (五)设计策略
        (六)教学设计过程
        (七)教学实录对比及评析
    二、课后反思
        (一)自我反思
        (二)专家点评
第6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一)对实验结果的反思
        (二)对教学的反思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三角形线段的和差倍关系》前测试题
    附录2 《三角形线段的和差倍关系》后测试题
    附录3 用动态数学技术进行《三角形线段的和差倍关系》学习的调查问卷
    附录4 用动态数学技术进行《三角形线段的和差倍关系》教学的调查问卷
    附录5 访谈提纲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9)小学数学方程分层渗透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研究综述
        二、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内容
        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学数学方程分层渗透的内容及其价值
    第一节 方程分层渗透的内容
        一、小学一二年级基础层的前方程萌芽
        二、小学三四年级发展层的方程方法衔接
        三、小学五六年级提升层的方程强化
    第二节 小学数学方程分层渗透教学的教育价值
        一、循序渐进促发展
        二、承上启下利教学
        三、全面有效助教师
第三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工具与目的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三、调查问卷的内容维度设计
        四、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第二节 调查实施
        一、调查过程
        二、数据处理
第四章 小学数学方程分层渗透教学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第一节 小学数学方程分层渗透教学的问题
        一、“基础层”——符号意识渗透不足
        二、“发展层”——方程思想渗透不强和“关系”解释不清
        三、“提升层”——忽略方程的“实质”教学
    第二节 小学数学方程分层渗透教学问题原因剖析
        一、教师层面——专业素养不足
        二、教学层面——分层渗透教学力度不强
        三、学生层面——知识储备欠缺
第五章 小学数学方程分层渗透教学的策略
    第一节 夯实基础,加强符号意识培养
        一、注重前方程,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符号代表数
        二、渗透符号意识,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符号参与运算
    第二节 衔接发展,渐进方法和“关系”教学
        一、反复训练“思维”,发展结构意识
        二、增加数学语言训练,增强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三、加强公式、法则的训练,渗透方程方法的教学,
    第三节 强化提升,重视方程实质教学
        一、加强“用字母表示数”前后联系
        二、淡化方程概念,注重方程本质
        三、强化“解方程”的融会贯通
        四、增强“实际问题与方程”的学以致用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10)STEAM理念下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1.1.2 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课程融合理念的指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数据分析法
    1.4 论文内容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STEAM教育理念综述
        2.1.1 STEAM理念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STEAM理念的内涵
        2.1.3 STEAM理念下的教育结构
        2.1.4 STEAM理念下的课程特征
    2.2 数学学习情感综述
        2.2.1 数学学习情感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数学学习情感的内涵
        2.2.3 数学学习情感的构成要素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调查和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1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3.1.2 问卷一: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现状调查问卷
        3.1.3 问卷二:STEAM理念在课堂中的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3.2 调查对象和时间
    3.3 调查问卷一数据分析
        3.3.1 问卷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3.3.2 问卷一描述性分析
        3.3.3 不同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3.3.4 不同年级数学学习情感差异分析
        3.3.5 数学学习情感水平与成绩相关性分析
    3.4 调查问卷二数据分析
        3.4.1 问卷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3.4.2 问卷二描述性分析
        3.4.3 STEAM理念下各层面的统计分析
    3.5 问卷结论
第四章 STEAM理念下培养积极数学学习情感的策略
    4.1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融入
        4.1.1 课堂之内的教学
        4.1.2 课堂之外的延伸
    4.2 信息技术的运用
        4.2.1 几何画板软件的应用
        4.2.2 线上教学软件的应用
        4.2.3 校本课程的开发
    4.3 数学之美的发现
    4.4 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4.5 数学题目的变式设计
    4.6 STEAM理念的灵活巧用
第五章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5.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5.2 《手拉手模型与半角模型》教学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录B 调查问卷

四、加强变式教学有助于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变式教学”与初中数学思维深刻性研究[D]. 于婷.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平面几何”内容为例[D]. 吴艾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D]. 罗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研究[D]. 刘馨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2012年以来甘肃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D]. 张辰.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适合高三潜能生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D]. 廖红芳. 西南大学, 2021(01)
  • [7]基于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D]. 莫翠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8]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初中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研究[D]. 李区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9]小学数学方程分层渗透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市某小学为例[D]. 邓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STEAM理念下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D]. 袁雪纯. 济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加强变奏教学助力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