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刚[1](2016)在《伦理视域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追求公平和效率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人类建设和谐社会、追求更高尚的伦理生活的重要价值目标。本文以哲学伦理学、经济学交叉学科为基础,重点研究伦理视域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通过具体分析和全面探讨,创造性地提出效率与公平相统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之伦理建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公平与效率的伦理评价及实践维度的基本理论。全文由导论及五章内容组成。主要观点如下:公平与效率问题包括如何界定“公平”与“效率”的内涵、以何种尺度来衡量一定社会政策或治理理念所主导或影响下的“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取向、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如何建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合乎国情和民意的社会发展(经济、政治、伦理)体系。公平与效率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不一致、难以兼顾之处,中、西方思想界和社会主义体制都试图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尽管能够较好地保证了社会的公平,然而在结果上导致低效率的平均主义思想意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尽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然而却也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剥削阶层和社会不公。从伦理的价值视域并结合社会主义实践,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效率观,可以发现公平与效率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有所不同,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就是强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及其公平竞争机制以建立合理的法治机制、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公平与效率具有特定的伦理意蕴,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方法、均衡发展思想及其理论内涵,蕴含着重效率、更重公平的价值取向。它不同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保障公平、效率为辅”之思想,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相统筹的社会主义伦理精神。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自身的伦理功能在于提升金融效率、推进经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增进公民自由。重效率更重公平是农村金融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效率与公平相统筹,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目标选择,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公平性、包容性和高效性。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公平与效率相统筹的伦理系统之途径在于:以诚信为核心,引导农村金融市场行为伦理化;以效率为依据,进一步落实农村金融制度规范化;以公平为准绳,保证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目标公正化。重效率更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之不足,同时也突破了“保障公平、效率为辅”之片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矛盾论和两点论、均衡论哲学思维。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公平与效率相统筹的伦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包含系统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地域性原则等评价原则。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公平与效率实现状况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在公平感方面:农村金融服务硬件设施比较完善,农牧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旺盛,农牧民对金融机构服务满意度不高;在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资金流失限制了支农作用的发挥、不良贷款反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意识淡化。适应农村经济需求特殊性的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必须是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的体系,它不仅包含宏观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系统,包括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机构,还要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创新发展,引导各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各金融主体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其需求。因此,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公平与效率相统筹的实践维度在于构建公平与效率的伦理实践基础、突出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发展、提升效率的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
张娜娜[2](2017)在《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分配是人类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方式,而收入分配作为分配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人类获取经济收益的基本方式,它不仅直接关系着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是个人进行现实生产生活的直接物质保障,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正义和发展进步的鲜明表征。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作为对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收入分配实践的意识反映和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回应,它的形成发展不仅描绘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实践的动态变革实况,而且还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程度和进步状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思想巨幅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思想财富。当前在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但收入分配不公特别是收入差距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的新的历史阶段,梳理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演变特征和经验,以期更好地展望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对合理控制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分配正义、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分配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具体分配实践中所形成的、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的分配思想体系。厘清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发展脉络,需要追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思想渊源,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和价值目标,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分配思想。其一,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分配思想的形成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是在继承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优秀思想成果基础上而构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主要包括圣西门的按才能和贡献分配思想、傅立叶的“按比例分配”思想以及欧文的劳动券和按需分配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主要包括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的分配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分配思想的直接和重要来源,同时,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资源。其二,在吸取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优秀思想成果前提下,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地论述了分配与生产的关系问题、收入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关系问题,并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分配非正义问题的基础上,构想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个人消费品公平分配的原则,阐明了未来理想社会实现分配正义所追求的最终价值旨归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分配思想为中国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渊源和基础。其三,前苏联作为将马克思主义付诸于实践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他们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形成的分配思想首次对如何开展分配活动、以什么方式进行分配做了思想探索和创新,特别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马克思恩格斯分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留下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和思想启发。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分配实践在主观思想认识中的动态反映,从思想主体来看,它既包含了领袖人物和高层决策者的重要思想探索,又包含了作为党的集体智慧结晶的各种党的历史文献起草者们的贡献,还包含了众多经济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从发展演进来看,在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具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全面梳理和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演变历程,核心就是要明晰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形势下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伴随着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变革而不断自我革新、自我突破的发展脉络和图景。从整体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奠基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这一时期,毛泽东、陈云、周恩来、李富春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以蒋学模、薛暮桥、恽希良、于光远、苏星、乌家培等为代表的着名经济学者,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中对按劳分配内涵、性质、具体实现形式的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思想基调;第二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突破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这一时期,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时任党的总书记的胡锦涛等几代领导集体和以蔡继明、刘国光、李松龄、程恩富、刘润葵、周新城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顺应我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改革实践的客观要求,围绕分配方式、分配原则、分配目标等问题而进行的思想探究和思维调整,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全方位突破与发展。第三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深化阶段。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更加注重分配的公平正义性、继续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消除贫困和共享发展等一系列新主张和新理念,同时,理论界也就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持续性的讨论。新时期关于分配问题所形成的这些新的思想认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思想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梳理和描述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回溯和考察马克思主义分配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路,最终的落脚点或目的是为了对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向着更高理论层面升华。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历经60多年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和经济学家们持续而深入的思想探讨与辨析中,已经在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方式、分配原则和分配理念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知,而且在与实践掘进的辩证互动中也逐渐迸发出了巨大的物质能量,获得了收入分配机制完善、居民收入增加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实践印证。从实践到思想再到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在向着更高阶段进发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主导性、包容性、实践性和渐进性的特征。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从初步孕生到突破发展再到深化完善,不是主观随心所欲的结果,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观点堆砌,而是有一定的内在演变逻辑,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始终以维护劳动者利益为主线、以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为基本遵循、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诉求,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相依托、相适应,是研究和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内在规律,也是蕴藏在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演变背后的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分配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科学审视和遵循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历史经验,立足于客观现实,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要继续强调和深化劳动者的分配主体地位的思想主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主张、强化政府再分配职能和追求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思想主张。总结和归纳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发展特征和经验,明确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机理,从而更好地预测和展望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发展趋势,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实现更科学的发展。
刘凯[3](201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公平和效率是人类所不懈追求的两大目标,任何社会制度下均是如此。改革开放三十九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角度来看,在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的同时,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阐述了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的、历史的统一关系,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效率观,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和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意义。其次,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所实行过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政策选择进行总结和概括,分析了其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的社会背景下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政策选择,即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最后,针对当前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实现和谐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建议,主要包括:提高全社会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落实“共同富裕”政策、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力量、完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引导公益事业发展方向、开展涉及市场经济的法律实践等建议。
景雪梅[4](2014)在《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文中提出收入分配问题是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问题,而公平与效率是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经常探讨的重大课题。如何正确处理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为指导,在对公平与效率基本理论和国内外对二者关系的理论、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之上,对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产生的现实条件、理论渊源、基本内涵等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体系进行了理论概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视阈下论述了公平与效率二者关系在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历史嬗变过程。接着剖析了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公平与效率失衡的现状及实质,指出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不平衡具体表现为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问题,其实质为公平落后于效率。导致公平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从市场机制、区域与地区经济发展、税收制度方面深入分析了公平与效率失衡的原因。同时,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失衡产生的负面经济社会效应是十分明显的,二者关系失衡将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不利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最后,本文从完善收入分配体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公平与效率均衡发展的现实路径,试图为消除公平与效率关系失衡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促进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提供建议和帮助。
贾佳[5](2017)在《中西方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维度研究》文中指出一个社会能够健康、稳定发展,不仅依靠高水平的效率,也依靠更高程度的公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性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随着经济效率问题的逐步解决,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伴随而来的社会公平问题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率关系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共同的课题。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步较晚,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上需要借鉴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分析和比较中西方典型市场经济国家公平与效率的选择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采用理论研究、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等方法,首先,从公平与效率相关概念入手,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国外各学派关于公平与效率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公平与效率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分别分析了美国、德国、日本和瑞典典型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公平与效率选择情况,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同时,从制度设计、运行机制和政策选择方面,分析我国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发展情况。再次,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中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探索,共同点在于,政策选择与经济社会条件相适应,将社会保障作为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有力补充,但在运行基础、运行目标、运行过程中又有所不同。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重视公平对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互补作用、创新分配方式以激发经济主体积极性、建立促进公平与效率良性循环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建议。
杜漪[6](2006)在《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经济学研究 ——以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基点》文中研究表明一、主要内容及观点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构建和谐城乡关系”,这一主题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什么是和谐城乡关系;二是如何构建和谐城乡关系。鉴于此,本文分3个部分共8章来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共3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一个理论综述、一个理论基础和一个理论模型。第1章是对国内外经济学界关于城乡关系的一个理论综述,从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城乡关系理论进行了归纳,即:从古典学派的产生到20世纪前半期的城乡关系理论, 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城乡关系理论的新发展,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理论观点。本章关于城乡关系问题的理论综述旨在:一方面,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必要归纳寻求为我国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有效理论;另一方面,要在总结前人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第2章是在对国内外城乡关系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力求突破前人研究局限以实现理论上的创新,这就是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作为本文研究城乡关系问题的理论基点。这一理论基点的建立首先也是以前人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的不同理论观点为切入点的。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学界不同的公平效率观的比较,确立了本文的公平效率观,即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或均衡);通过进一步对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内涵、统一的可能性、统一的必要性以及统一的路径的诠释,就形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即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观。第3章则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出一个城乡和谐的理论模型: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均衡)是城乡和谐的函数。这一理论模型从公平与效率统一(均衡)角度来界定城乡和谐,使和谐城乡关系这一难以“捉摸”的概念在经济学的框架内得以较为明确的界定,这为我们较为准确地把握和谐城乡关系的内涵、寻求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路径提供了
李文中[7](2011)在《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在我国筹资公平性下降、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失衡导致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下降,医患关系变得紧张,有研究指出卫生体制改革既失去了效率也丧失了公平的背景下对我国建国以来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综合运用了基尼系数、集中系数、Kakwani指数和直接对比等方法对我国原有健康保障制度和现行健康保障制度在省际之间、城乡之间卫生服务提供公平、卫生服务利用公平、健康保障筹资公平、健康状况公平等进行了测度;运用时间序列DEA法对我国原有健康保障制度和现行健康保障制度的技术效率进行了估算。计量的结果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1998年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之后,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技术效率都呈现下降趋势,直到政府先后大规模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技术效率才明显改善。再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实现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均衡的条件和路径,并重点分析了影响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健康保障融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分三步走建成“覆盖全民、层次多样、家庭互济、供需协调、运转高效”的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
李闽榕[8](2005)在《公平与效率真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吗?——对一个西方经济学界人为制造的伪命题的剖析》文中研究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当前理论界、学术界争论最为热烈的一个问题,被一些人认为是非此即彼、非长即消,“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另一些人则不赞同这种观点。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之所以争不出结果,主要原因是这一问题在立论上存在着根本性缺陷,是一个由错位研究而导致的“伪命题”。公平与效率在一定范围和层面内是一种既相互区别、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好这一关系,使之互促互进。
矫幸[9](2007)在《关于我国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有关公平与效率的讨论再次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因此,系统的研究公平与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社会转型状态之下我国的社会公平与效率问题,与传统的研究相区别,文章进一步深化了公平的内涵,将其区分为社会公平和经济公平,并针对两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济公平强调公平地参与竞争以及在经济利益分配中所体现出的公正有序,是为了保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促进市场效率的实现;社会公平更多的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等,是为了保证社会人的基本权利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建立了评价公平的各类指标以反映我国社会的公平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实证检验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重要的位置,要同时建立保障社会公平的政策、法规、制度等,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协调利益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冯根福[10](2017)在《中国特色基本经济制度:攻克人类“公平与效率”难题的中国贡献》文中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如何有效解决公平与效率这对矛盾,不仅是世界各国无数学者们长期解答不尽的难题,也是世界各国历届政府决策者一直面临的两难抉择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证明:中国创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合理调节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内在功能,可以有效化解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这对基本矛盾,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解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1)伦理视域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外研究述评 |
二、国内研究述评 |
第三节 基本概念 |
一、公平与正义 |
二、效率与经济效率 |
三、公平与效率的“伦理视域” |
第四节 基本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基本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分析方法 |
第一章 公平-效率观的演变 |
第一节 西方思想史中的公平-效率观 |
一、公平观的演变 |
二、效率观的演变 |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效率观 |
一、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 |
二、马克思主义的效率观 |
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公平与效率矛盾的批判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效率观 |
一、毛泽东的公平-效率观 |
二、邓小平的公平-效率观 |
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公平与效率的探索 |
第二章 伦理视域下的公平-效率观 |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
一、公平与效率的对立性 |
二、公平与效率的同一性 |
三、公平与效率相统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第二节 公平与效率的伦理意义 |
一、公平的伦理意蕴 |
二、效率的伦理意蕴 |
三、公平与效率相统筹的伦理意蕴 |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视域里公平与效率的伦理意蕴 |
一、科学发展观蕴含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 |
二、科学发展观蕴含着对公平正义伦理的追求 |
三、科学发展观蕴含着对公平与效率相统筹的伦理追求 |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公平与效率的伦理要求 |
第一节 金融伦理的功能 |
一、金融伦理的基本问题 |
二、金融伦理的提高效率功能 |
三、金融伦理的推进经济正义功能 |
四、金融伦理的增进人类自由的功能 |
五、金融伦理的促进社会和谐功能 |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服务的公平伦理 |
一、满足农村经济活动主体的金融需求 |
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公平要求 |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的效率伦理 |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效率 |
二、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效率 |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管理效率 |
第四章 公平与效率相统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之伦理建构 |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的伦理目标 |
一、重效率更重公平之价值选择 |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公平性 |
三、农村金融服务的包容性 |
四、农村金融服务的高效性 |
第二节 公平与效率的伦理实现 |
一、公平伦理的实现 |
二、效率伦理的实现 |
三、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现实困境 |
第三节 公平与效率相统筹的农村金融服务伦理模式 |
一、以诚信为核心引导农村金融市场行为伦理化 |
二、以效率为依据实现农村金融制度规范化 |
三、以公平为准绳确立农村金融机构的目标公正化 |
第五章 农村金融服务中公平与效率的伦理评价及实践维度 |
第一节 公平与效率的伦理评价体系构建 |
一、评价原则 |
二、评价因素 |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服务中公平与效率伦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构建原则 |
二、农村金融服务中公平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三节 伦理视域下的农村金融服务的公平与效率现状 |
一、农民的公平感 |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状况 |
三、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公平与效率的实践维度 |
一、构建公平与效率的伦理的实践基础 |
二、突出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发展 |
三、提升效率的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分配及相关概念 |
(一)生产的分配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
(二)国民收入分配与个人收入分配 |
(三)个人收入分配与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关系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溯源 |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配思想 |
一、圣西门的分配思想 |
二、傅立叶的分配思想 |
三、欧文的分配思想 |
第二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配思想 |
一、威廉·配第的分配思想 |
二、亚当·斯密的分配思想 |
三、大卫·李嘉图的分配思想 |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分配思想 |
一、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
二、收入分配与价值创造 |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 |
四、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分配 |
五、分配正义思想 |
第四节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 |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 |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 |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奠基 |
第一节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思想 |
一、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 |
二、对按劳分配原则要有全面的认识 |
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利益观 |
四、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实践中的分配思想 |
一、“公私兼顾”的思想 |
二、“劳资两利”的思想 |
三、生产资料的计划分配、统一调拨思想 |
四、消费资料的统购统销思想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实践中的分配思想 |
一、按劳分配原则的确立 |
二、初次分配中的相关思想 |
三、二次分配中的社会保障思想 |
四、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更加注重公平的思想 |
第四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学界围绕分配问题的探讨 |
一、建国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研究历程 |
二、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性质与内涵的认识 |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突破 |
第一节 市场经济改革中党的主要领导人的分配思想 |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 |
二、江泽民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 |
三、胡锦涛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改革与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发展 |
一、反思平均主义,重新强调按劳分配(1978-1987) |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987-1997) |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1997-2002) |
四、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2002-2012) |
第三节 市场经济改革与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突破 |
一、分配方式的突破: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思想的形成 |
二、分配理念的创新: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新思维 |
三、分配关系的调整:统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
四、分配目标的确立: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 |
第四节 中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多角度探索 |
一、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认识 |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关系的认识 |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的认识 |
四、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认识 |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深化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论述 |
一、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愿景 |
二、深化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
三、消除贫困的论述 |
四、共享发展的论述 |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中的分配思想 |
一、社会主义的分配思路:推进共建共享 |
二、社会主义的分配侧重:缩小收入差距 |
三、社会主义的分配调整:分配体制改革 |
四、社会主义的分配理念:促进公平正义 |
五、社会主义的分配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新突破 |
一、在分配理念上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 |
二、在分配思路上具有更加明确的改革规划 |
三、在分配机制上注重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机制的协同 |
四、在分配领域里更多地惠及民生领域 |
五、在分配战略上提出为人民造福事业 |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探讨 |
一、关于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 |
二、关于劳动报酬份额降低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研究 |
四、关于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再认识 |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趋势及展望 |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成就 |
一、确立了社会主义分配方式 |
二、初步健全了社会主义分配机制 |
三、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
四、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
五、深化了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 |
六、共建共享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主导性 |
二、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包容性 |
三、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实践性 |
四、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渐进性 |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经验启示 |
一、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是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主线 |
二、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是分配思想演进的基本遵循 |
三、分配制度的演变与所有制改革相依托 |
四、分配规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联 |
五、分配思想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趋势展望 |
一、坚持劳动者的分配主体地位的思想 |
二、体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 |
三、强化政府再分配职能的思想 |
四、体现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思想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2章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观点 |
2.1 关于公平 |
2.2 关于效率 |
2.3 公平与效率关系 |
2.4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效率观 |
2.4.1 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是当前我国调整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理论基础 |
2.4.2 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的现实意义 |
第3章 我国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历史演进及评析 |
3.1 我国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历史演进 |
3.1.1 公平优先、弱化效率阶段 |
3.1.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阶段 |
3.1.3 效率优先、更重视公平阶段 |
3.2 我国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评析 |
3.2.1 积极方面 |
3.2.2 不足之处 |
3.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新走向 |
第4章 实现和谐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建议 |
4.1 大力提高全社会普通劳动者收入水平 |
4.2 重点落实“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 |
4.3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 |
4.4 努力完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 |
4.5 切实引导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方向 |
4.6 有效开展涉及市场经济的法律实践 |
第5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
(二) 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
(三) 文献评述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 重点 |
(二) 难点 |
(三) 创新点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理论概述 |
一、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产生的现实条件 |
(一) 经济条件 |
(二) 政治条件 |
二、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 古希腊思想家的公平观念 |
(二) 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公平观念 |
(三)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公平思想 |
(四)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公平思想 |
三、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及其基本内涵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新内涵 |
四、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对我国的启示作用 |
(一) 有助于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二) 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三) 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二章 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对公平与效率的协调与选择 |
一、 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
(一) 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内涵 |
(二)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 |
二、 公平与效率在我国收入分配改革中的辩证运动 |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二) 按劳分配制度重建与改革开放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三) 注重公平分配时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第三章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失衡问题 |
一、 公平与效率关系失衡的实质及其表现 |
(一) 公平与效率关系失衡的实质 |
(二) 公平与效率关系失衡的表现 |
二、 公平与效率关系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
(一) 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 |
(二) 经济发展不平衡 |
(三) 税收制度不完善 |
三、 公平与效率关系失衡的负面经济社会效应 |
(一) 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
(二) 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
(三) 不利于劳动者个人全面发展 |
第四章 促进收入分配领域中公平与效率均衡发展的途径 |
一、 规范和完善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
(一) 规范我国现阶段的初次分配制度 |
(二) 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再分配制度 |
(三) 发挥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 |
二、 进一步规范我国收入分配秩序 |
(一)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
(二) 持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
(三) 加强税收调节 |
(四) 取缔非法收入 |
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二) 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中西方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公平与效率概述 |
2.1 公平与效率的相关概念 |
2.1.1 公平的概述 |
2.1.2 效率的概述 |
2.2 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理论 |
2.2.2 西方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理论 |
2.3 公平与效率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第3章 西方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维度分析 |
3.1 美国 |
3.1.1 自由市场运行机制 |
3.1.2 效率偏向性的社会政策 |
3.2 德国 |
3.2.1 社会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
3.2.2 公平偏向性政策选择 |
3.3 日本 |
3.3.1 政府主导的计划型经济举措 |
3.3.2 公平偏向性企业运行机制 |
3.4 瑞典 |
3.4.1 民主社会主义混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
3.4.2 公平偏向性的政策选择 |
第4章 我国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维度分析 |
4.1 制度设计 |
4.2 运行机制 |
4.3 政策选择 |
第5章 中西方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比较 |
5.1 中西方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的共性 |
5.1.1 公平与效率关系调整与经济社会条件相适应 |
5.1.2 社会保障是平衡公平与效率的有力补充 |
5.2 中西方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的差异 |
5.2.1 公平与效率的运行基础不同 |
5.2.2 公平与效率的运行目标不同 |
5.2.3 公平与效率的运行过程不同 |
第6章 我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建议 |
6.1 充分重视公平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
6.2 更好地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互补作用 |
6.3 创新分配方式、激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 |
6.4 建立实现公平与效率良性循环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经济学研究 ——以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基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上篇 基本理论分析及其扩展 |
1 城乡关系:相关理论述评 |
1.1 早期西方学者对城乡关系问题的研究 |
1.1.1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城乡一体化思想萌芽 |
1.1.2 霍华德等人的田园城市理论 |
1.1.3 20 世纪前半期的城乡关系理论 |
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关系理论 |
1.3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分析传统与逻辑 |
1.3.1 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理论 |
1.3.2 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理论 |
1.3.3 城乡空间二元结构理论 |
1.4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外城乡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
1.5 建国以来国内学界对城乡关系问题的研究 |
1.5.1 丰富和发展了西方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
1.5.2 提出了一系列消除城乡对立的政策主张 |
1.6 简评 |
2 公平与效率:尝试新的解释 |
2.1 效率观 |
2.1.1 西方经济学的效率观 |
2.1.2 国内经济学界的效率观 |
2.1.3 本文的效率观 |
2.2 公平观 |
2.2.1 西方经济学的三种公平观 |
2.2.2 国内经济学界的公平观 |
2.2.3 本文的公平观 |
2.3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之争 |
2.3.1 西方经济学的三种公平效率观 |
2.3.2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效率观 |
2.3.3 国内经济学界的公平效率观 |
2.4 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尝试性解释 |
2.4.1 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内涵及其特征 |
2.4.2 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可能性 |
2.4.3 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偏离和矫正机制 |
2.5 小结 |
3 基于公平和效率统一的城乡和谐: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 |
3.1 研究假设 |
3.1.1 “人人平等”假说 |
3.1.2 “泛经济人”假说 |
3.2 相关概念界说 |
3.2.1 和谐 |
3.2.2 和谐城乡关系:基本判断 |
3.2.3 制度 |
3.3 理论模型 |
3.3.1 城乡和谐的基本标志: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
3.3.2 衡量城乡和谐的基本指标 |
3.3.3 影响城乡和谐的基本变量 |
3.3.4 城乡和谐的利益协调机制 |
3.4 小结 |
中篇 城乡关系变迁中的公平与效率:国内外比较分析 |
4 城乡关系变迁及其公平与效率的国际比较 |
4.1 发达国家城乡关系变迁中的公平与效率 |
4.1.1 发达国家城乡关系演变的基本轨迹 |
4.1.2 发达国家城乡差距的变化 |
4.1.3 影响发达国家城乡关系变化的基本变量 |
4.2 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变迁中的公平与效率 |
4.2.1 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发展轨迹 |
4.2.2 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的历史与现状 |
4.2.3 影响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的基本变量 |
4.3 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城乡关系变迁中的公平与效率 |
4.3.1 新兴工业国家(地区)城乡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
4.3.2 新兴工业国家(地区)的城乡差距 |
4.3.3 影响新兴工业国家(地区)城乡差距的主要因素 |
4.4 转轨国家城乡关系变迁中的公平与效率 |
4.4.1 转轨前城乡关系变迁中的高公平与低效率 |
4.4.2 转轨以来城乡关系变迁中公平与效率新的失衡 |
4.4.3 公平与效率失衡的社会后果 |
4.4.4 转轨国家公平与效率失衡的原因 |
4.5 小结 |
5 中国城乡关系变迁中的公平与效率 |
5.1 建国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轨迹 |
5.1.1 改革前中国的城乡分割 |
5.1.2 改革以来中国城乡之间的强弱势关系 |
5.1.3 20 世纪末城乡平等发展新趋势的出现 |
5.2 建国以来中国的城乡差距及其变化 |
5.2.1 改革前中国的城乡差距 |
5.2.2 改革以来中国城乡差距面面观 |
5.3 决定中国城乡差距变化的基本变量 |
5.3.1 城乡资源配置扭曲 |
5.3.2 收入分配的城市偏向 |
5.3.3 人力资本 |
5.4 小结 |
下篇 和谐城乡关系的构建:从中国的特殊性考虑 |
6 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目标模式 |
6.1 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目标 |
6.1.1 近期目标 |
6.1.2 中长期目标 |
6.2 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实现机制 |
6.2.1 市场与政府 |
6.2.2 公民社会 |
6.2.3 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
6.3 小结 |
7 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基础 |
7.1 经济基础 |
7.1.1 城乡产业和谐发展 |
7.1.2 城乡市场和谐统一 |
7.1.3 城乡资源配置和谐 |
7.1.4 城乡收入分配和谐 |
7.2 空间和生态基础 |
7.2.1 城乡空间和谐 |
7.2.2 城乡生态和谐 |
7.3 社会基础 |
7.3.1 城乡公共服务和谐统一 |
7.3.2 城乡社会融合 |
7.4 小结 |
8 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路径 |
8.1 城乡制度变迁 |
8.1.1 我国城市偏向制度形成和持续的原因 |
8.1.2 城乡制度变迁的动力 |
8.1.3 城乡制度变迁的路径 |
8.2 新农村建设 |
8.2.1 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8.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内涵 |
8.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
8.3 农民工市民化 |
8.3.1 农民工问题的由来及其现状 |
8.3.2 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 |
8.3.3 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 |
8.4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7)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健康保障、卫生保健和卫生服务 |
1.2.1 健康保障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
1.2.2 卫生保健和健康保障制度 |
1.2.3 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制度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本文对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界定 |
1.4.1 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 |
1.4.2 健康保障制度的效率 |
1.4.3 对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 |
1.5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1.5.1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5.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6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2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 |
2.1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经济学理论 |
2.1.1 旧福利经济学 |
2.1.2 新福利经济学 |
2.1.3 奥肯漏桶原理 |
2.1.4 信息经济学理论 |
2.2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哲学伦理学理论 |
2.2.1 功利主义 |
2.2.2 罗尔斯的正义论 |
2.2.3 平均主义 |
2.2.4 诺齐克的权利理论 |
2.3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效率思想和健康保障制度 |
2.3.1 管子和老子的公平效率思想对健康保障制度的借鉴 |
2.3.2 儒家的公平效率思想对健康保障制度的借鉴 |
2.4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平效率思想和健康保障制度 |
2.4.1 毛泽东的公平效率思想和健康保障制度 |
2.4.2 邓小平的公平效率观和健康保障制度 |
2.4.3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健康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回归 |
2.5 本章小结 |
3 我国传统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评价 |
3.1 传统健康保障制度概述 |
3.1.1 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3.1.2 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 |
3.1.3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3.1.4 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
3.2 传统健康保障制度公平性的总体评价 |
3.2.1 卫生服务提供公平的评价 |
3.2.2 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评价 |
3.2.3 健康保障筹资公平的评价 |
3.2.4 健康状况公平的评价 |
3.3 传统健康保障制度效率的总体评价 |
3.3.1 健康保障制度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 |
3.3.2 健康保障制度效率评价方法的选择 |
3.3.3 健康保障制度效率的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现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评价 |
4.1 现行健康保障制度概述 |
4.1.1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
4.1.2 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
4.1.3 城乡居民健康的变化情况 |
4.2 现行健康保障制度公平性的总体评价 |
4.2.1 卫生服务提供公平的评价 |
4.2.2 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评价 |
4.2.3 健康保障筹资公平的评价 |
4.2.4 健康状况公平的评价 |
4.3 现行健康保障制度效率的总体评价 |
4.3.1 健康保障制度的总体效率评价 |
4.3.2 城市健康保障制度的效率评价 |
4.3.3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效率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均衡路径 |
5.1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均衡的基本理论分析 |
5.2 健康保障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落脚点 |
5.3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偏离机制 |
5.3.1 影响健康保障制度公平的因素分析 |
5.3.2 影响健康保障制度效率的因素分析 |
5.3.3 影响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共同因素 |
5.4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均衡的标志 |
5.4.1 行为一致性基础上的分离均衡 |
5.4.2 均衡在一定区间内得到实现 |
5.4.3 均衡应该以社会成本最小为条件 |
5.4.4 均衡的重点应该是机会公平 |
5.4.5 均衡要求交易不存在制度性障碍 |
5.5 健康保障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均衡的路径 |
5.5.1 建立健全同健康保障制度相关的法律规范 |
5.5.2 增加政府对卫生机构的投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
5.5.3 加强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 |
5.5.4 提高信息透明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
5.5.5 统一社会对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 |
5.6 本章小结 |
6 信息不对称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
6.1 健康保障制度的主要参与人和信息不对称 |
6.1.1 健康保障制度中的"三方四角"关系 |
6.1.2 信息不对称损害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
6.2 医疗服务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及其治理 |
6.2.1 患方的信息搜寻成本增长较快 |
6.2.2 医方的逆向选择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
6.2.3 医方的信息传递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
6.2.4 治理医方逆向选择,改善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
6.3 医疗服务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及其治理 |
6.3.1 医方的道德风险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
6.3.2 医疗责任风险与医方道德风险 |
6.3.3 市场声誉对医方行为的影响 |
6.3.4 医药合谋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
6.3.5 治理医方道德风险,提高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
6.4 医疗保险机构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
6.4.1 医疗保险机构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同医方谈判的能力更强 |
6.4.2 医疗保险机构使信息搜集成本降低 |
6.4.3 医疗保险机构能够形成对医方的有效威慑 |
6.5 医疗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
6.5.1 医疗保险市场上投保人的逆向选择 |
6.5.2 医疗保险市场上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 |
6.5.3 医疗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治理 |
6.6 本章小结 |
7 健康保障融资和管理的公平与效率 |
7.1 筹资模式和健康保障的公平与效率 |
7.1.1 我国卫生投资模式和健康保障的公平与效率 |
7.1.2 我国社会医疗保障筹资模式的公平性分析 |
7.1.3 我国社会医疗保障筹资模式的效率分析 |
7.2 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基金管理的公平与效率 |
7.3 本章小结 |
8 现行健康保障制度向全民健康保障的发展 |
8.1 建立全民健康保障制度促进公平与效率 |
8.1.1 实现全民健康保障,促进健康保障的公平与效率 |
8.1.2 全民医保和社会经济领域的公平与效率 |
8.2 我国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基本设想 |
8.2.1 建立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
8.2.2 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特征 |
8.2.3 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结构安排 |
8.3 现行健康保障制度向全健康保障制度发展的路径 |
8.3.1 第一步(2011-2015年):促进制度衔接,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
8.3.2 第二步(2016—2020年):初步建立国民医疗保险制度 |
8.3.3 第三步(2020—2025年):建成多层次全民健康保障体系 |
8.4 本章小结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在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详细摘要 |
(9)关于我国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三节 论文创新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学者的观点 |
第三节 我国学术界的观点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评述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内涵 |
第一节 公平内涵理解的误区 |
第二节 经济公平的内涵 |
第三节 社会公平的内涵 |
第四节 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公平与效率中的市场与政府 |
第一节 经济效率是企业的生命 |
第二节 社会公平是政府的责任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经济公平的作用及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经济公平的作用解析 |
第二节 经济不公平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社会公平的作用及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社会公平的作用解析 |
第二节 社会不公平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社会不公平的产生原因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解决不公平现象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明确政府职能 |
第二节 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
第三节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
第四节 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结论 |
一、公平内涵的解析 |
二、公平与效率中的市场与政府 |
三、公平的作用 |
四、我国收入分配公平状况的实证研究结论 |
五、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10)中国特色基本经济制度:攻克人类“公平与效率”难题的中国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都无法解决公平与效率这个矛盾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可以有效化解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
三、坚持和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努力实现更有效率和更加公平的经济发展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 [1]伦理视域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D]. 王志刚.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8)
- [2]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研究[D]. 张娜娜. 兰州大学, 2017(01)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D]. 刘凯. 沈阳工业大学, 2017(08)
- [4]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D]. 景雪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5]中西方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维度研究[D]. 贾佳. 沈阳工业大学, 2017(08)
- [6]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经济学研究 ——以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基点[D]. 杜漪.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 [7]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研究[D]. 李文中.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12)
- [8]公平与效率真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吗?——对一个西方经济学界人为制造的伪命题的剖析[J]. 李闽榕.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7)
- [9]关于我国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D]. 矫幸. 吉林大学, 2007(05)
- [10]中国特色基本经济制度:攻克人类“公平与效率”难题的中国贡献[J]. 冯根福. 当代经济科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