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上矢状窦血栓2例

误诊上矢状窦血栓2例

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误诊2例(论文文献综述)

任博文[1](2021)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的获益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急性、慢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对不同起病方式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探究急性、慢性起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降低误诊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3 m~46 m的电话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23 m),最终纳入115例CVST患者,根据起病方式分为急性起病(≤48 h,17例)、亚急性起病(48 h~30 d,74例)、慢性起病(>30 d,24例),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起病方式患者的临床差异,探究急性、慢性起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1.年龄与性别比较115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38±12.64岁,男:女为1:1.6。慢性起病组CVST患者平均年龄高于急性起病及亚急性起病组,年龄分层后,慢性起病组中大于50岁多于亚急性起病及急性起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起病组发病年龄在21~30岁的患者多于亚急性起病组与慢性起病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急性起病组女性患者多于亚急性及慢性起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6。2.危险因素比较115例患者中排名前三位的危险因素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系统异常及妊娠产褥相关。急性起病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妊娠产褥相关多于亚急性及慢性起病,慢性起病组中合并免疫相关疾病的患者多于亚急性起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表现比较115例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其次为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及癫痫发作。急性起病组出现癫痫发作的患者多于慢性起病组,慢性起病组出现视物模糊多于亚急性起病组与急性起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受累部位及影像学比较115例CVST患者中,最常受累的部位为横窦,慢性起病组中累及横窦多于急性起病组,急性起病组出血性静脉梗死的患者多于亚急性起病与慢性起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预后情况比较慢性起病组中仅58.3%可达到完全恢复(mRS=0),低于亚急性起病患者(8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急性起病CVST患者好发于21~30岁,多与妊娠及产褥期相关,易伴有静脉性梗死伴出血,临床表现与慢性起病患者比更常出现癫痫发作。2.慢性起病CVST患者平均年龄偏大,>50岁的患者较多,易出现视物模糊,与急性起病患者相比更常累及横窦,与亚急性患者相比多合并免疫相关疾病,且临床预后差,易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第二部分颅内静脉窦血栓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获益性分析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血管内治疗与传统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的获益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达到规范诊疗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VST患者,对患者进行了出院后3 m~46 m的电话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23 m),最终纳入115例CVST患者,75例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了血管内治疗,另40例仅接受单纯抗凝治疗。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将一般资料对比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及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作为协变量进行调整,分析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患者获益情况。结果:两组入院时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接受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mRS0-2)的患者(96.0%)多于接受单纯抗凝治疗的患者(87.5%),(P=0.104,OR=3.429,95%CI0.775-15.171),接受血管内治疗完全恢复(mRS=0)的达78.7%,抗凝治疗完全恢复达77.5%,(P=0.885,OR值1.071,95%CI0.424-2.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一般临床资料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以已被证实影响预后的因素作为协变量进行调整,仍未发现不同的治疗方法与预后良好(mRS0-2)、完全恢复(mRS=0)有关。(P=0.327,OR=3.233,95%CI0.310-33.712)、(P=0.784,OR=0.885,95%CI0.187-3.537)。血管内联合治疗住院中位费用44616.83元,单纯抗凝治疗住院中位费用19328.02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内联合治疗住院中位时间16天,抗凝治疗住院中位时间15天,P=0.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血管内治疗与抗凝治疗均能显着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2.血管内治疗住院费用显着高于单纯抗凝治疗。3.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没有减少住院时间。

叶远良[2](2020)在《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对颅内动脉的解剖学进行大量的研究,使得经动脉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明显改善。由于对颅内静脉窦解剖及组织学认识不足,经静脉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相比,两者有共同点,但治疗原则完全不同,早期极容易误诊。研究目的:研究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窦壁及纤维索的组织学特点,探讨介入材料对颅内静脉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比较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及原发性脑出血发病早期临床资料。研究方法:应用神经内镜及组织学方法探讨尸头内颅内静脉窦纤维索、蛛网膜颗粒及窦壁的解剖与组织学特点;建议尸头静脉窦血栓模型,模拟经静脉窦途径介入取栓术,应用神经内镜及组织学方法探讨介入材料对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分析CVST合并出血及幕上原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发病早期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研究结果:1.大脑大静脉-直窦连接处变异较大,解剖结构有静脉瓣样结构、窦壁连接处突起及球样小结结构,球样小结弹性纤维成分高于蛛网膜颗粒,表面有平滑肌细胞;大脑静脉分支及大脑大静脉与窦壁连接处均有平滑肌。2.岩下窦开口变异较大,位于颈静脉球部前内侧壁,在鞍背-斜坡延长线与上颚-枕骨大孔连线稍上方。3.桥静脉汇入静脉窦过程中,蛛网膜下段及静脉窦壁段长度分别为15.23±5.40mm和5.28±2.36mm。中央前沟静脉及中央沟静脉与冠状缝距离分别为 2.18±1.90cm 及 5.48±2.19cm。4.横窦窦壁连接处可见大量血管组织;直窦底壁呈分层排列,直窦底壁及板层纤维厚度最大,乙状窦壁厚度最小。5.支架对直窦内纤维索损伤比例分别为0级占53.4%、1级占43.20%及2级占5.40%,球囊对直窦内不同程度纤维索损伤比例分别为0级占73.9%、1级占17.4%及2级占9.52%,支架及球囊在直窦内反复牵拉对纤维索的损害没有显着增加;支架材料在直窦对纤维索的损伤高于上矢状窦。6.三次支架取栓过程中产生的血栓颗粒数分别为11.17±2.17、9.00±6.07及5.00±2.96;,第一次取栓产生的大颗粒数较第二、三次明显增加;第一次取栓术后残留血栓面积较第二次、第三次大。7.年龄、癫痫症状、水肿/血肿体积对早期诊断CVST合并脑出血具有统计学意义;重症CVST合并脑出血术后预后优于重症幕上原发性脑出血组。研究结论:1.颅内静脉窦窦内纤维索分布不同,静脉窦窦壁呈分层改变,熟悉窦内相关解剖,有利于降低静脉窦手术的难度,改善手术质量,提高临床疗效;2.介入材料可导致窦内纤维索轻度损伤,取栓过中容易导致血栓松动,临床上需要重视术后抗凝的重要性;3.CVST合并脑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在发病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重症CVST合并脑出血预后优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呈“治愈or死亡”现象,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早期避免误诊,尽早规范化治疗。

张全全,秦义人,王达鹏,赵红如,蒋建华[3](2019)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 CVST)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对曾误诊的CVST 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均表现为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中伴脑病症状4例,颅内高压症状2例;局灶神经功能缺损4例。发病初期误诊为脑梗死、胶质瘤,脑梗死,病毒性脑炎,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各1例。误诊时间3~40 d,平均18.4 d。后5例经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5例确诊后均给予抗凝治疗,除1例死亡外,余4例病情均得到改善;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 CVST可表现为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临床遇及类似本文可疑CVST患者及时行MRV和DSA等检查是确诊的关键。

李家雪[4](2019)在《CVST病人急性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并对CVST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病人服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的恢复情况进行了随访,观察该类病人的癫痫发作的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7月—2017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CVST的病人共114例,详细完整阅读该114份病案资料,其中有部分病人因影像资料不完整,部分为同一病人再次住院复查的,剔除上述患者共16例,最终选取了经影像学(颅脑磁共振静脉成像技术、CT动脉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明确、病历资料记录完整的病人共有98例。通过查阅所有98例病人的病历资料,收集这些病人的人口学信息以及临床症状、体征、影像检查结果、脑脊液化验结果、是否合并癫痫发作、AEDs治疗情况、病情整体预后以及癫痫的控制情况等资料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在CVST急性期是否合并癫痫发作,将98例病人分为继发癫痫发作组(A组)34例和非继发癫痫发作组(B组)64例,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别对A、B两组病人的各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出相关影响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的结果。对继发癫痫发作组34例病人制定了标准的随访问卷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期限为出院后1年。随访方式包括患者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两种方式结合。门诊复诊的患者查阅门诊电子病历系统进行统计,对没有门诊复诊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统计其1年内癫痫发作的恢复情况、整体预后和服用AEDs的名称、服药时间以及对该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入组的98例CVST患者中,男性病人共有39例,女性病人共有59例,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有34例,未继发癫痫发作的有64例,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为34.7%。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中上矢状窦受累、横窦受累情况与B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7、8.734,P<0.05),提示上矢状窦受累、横窦受累是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两组病人直窦受累情况比较差异无显着性(t=3.567,P=0.059),但考虑P值接近0.05,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增加样本量进行这方面的统计分析,以进一步明确其是否是相关影响因素。孕妇或产褥期(t=0.152,P=0.697)并不能导致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风险增加。对于脑出血(t=2.918,P=0.088)和意识障碍(t=1.907,P=0.385)在继发癫痫发作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这二者并不增加CVST患者急性期继发癫痫的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矢状窦受累是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32,95%CI=1.0756.945,P<0.05)。A组34例继发癫痫发作的病人中失访5例,成功随访到29例,其中有4例患者门诊复诊进行了门诊随访,均由专业的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或者主任医师作出诊断,对没有门诊复诊的25例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电话随访均由专业的神经内科医师完成。在随访到的29例患者中:其中2例病人在院内发生死亡;23例(79.3%)病人在出院后未再出现癫痫发作(9例病人出院后继续服用AEDs,1例服药2周停药、4例服药3个月停药、4例服药半年停药;14例病人出院后未再服用AEDs);2例(6.9%)病人分别于出院后2周及1个月时发作1次,服用AEDs后未再发作;2例(6.9%)病人在出院1年时服用AEDs仍有发作。随访结果提示: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预后较好,93.1%的病人出院1年时随访未再出现癫痫发作,大部分病人不需要长期服用AEDs,仅有6.9%的病人虽服用AEDs仍有癫痫发作。结论:1.上矢状窦受累是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2.上矢状窦受累、横窦受累是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重要影响因素。3.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预后较好,大部分病人不需要长期服用AEDs。

郭冬冬[5](2019)在《缺铁性贫血相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小样本量的病例对照研究证实贫血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发病具有相关性,但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相关性CVST,国内外仅限散在的个案病例报道及小样本病例研究,缺少大样本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我科收治的19例IDA相关性CVST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IDA相关性CVST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从而提高临床医师对IDA相关性CVST疾病的认识,为此类CVST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连续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IDA相关性CVST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结果:(1)共收集CVST病例174例,54例(31.3%)合并贫血。35例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排除,其中合并妊娠或产褥期32例,合并恶性肿瘤者1例,合并炎症性肠病1例,合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IDA相关性CVST病例19例(10.9%)。(2)19例IDA相关性CVST病例,其中女性18例(94.7%),男性1例(5.3%),男女比例为1:18,平均年龄(44.6±12.0)岁(2671岁)。急性起病14例(73.7%),亚急性起病5例(26.3%)。(3)19例患者平均血红蛋白浓度(81.9±15.6)g/L,范围为(53112g/L),轻度贫血5例(26.3%),中度贫血12例(63.2%),重度贫血2例(10.5%);其中13例(68.4%)合并血小板增多,平均血小板计数(372.1±196.8)×109/L,范围为(64825×109/L)。(4)19例患者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其中5例为孤立性头痛。14例患者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2例(63.2%),其中失语8例,偏瘫6例,偏身感觉障碍1例;意识障碍5例(26.3%);癫痫2例(10.5%)。(5)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为:发生静脉性梗死15例(78.9%),11例(57.9%)合并出血转化,单侧梗死9例,双侧梗死6例,常见的梗死部位为:颞叶梗死8例、额叶梗死6例、顶叶梗死5例、丘脑梗死4例;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表现:2个或2个以上部位静脉窦受累17例(89.5%),单个静脉窦受累2例(10.5%),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横窦17例(89.5%)、乙状窦14例(73.7%)及上矢状窦9例(47.3%)。(6)19例患者均予桥接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抗凝治疗3-6月)、降颅压、补铁等综合治疗;1例予局部静脉窦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1例脑叶出血行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2例行骨瓣切除减压术。急性期院内死亡1例,随访3-6月预后良好18例。结论:CVST病例常伴有贫血,IDA相关性CVST多见于中重度贫血的中青年女性,头痛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见,易出现多个静脉窦受累伴静脉性梗死及出血转化,抗凝治疗预后良好。

何达,肖杰,冉忠营,马骏,尹浩,熊云彪,刘窗溪[6](2018)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误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CVST误诊病例资料。结果本组急性起病6例,亚急性起病1例,慢性起病4例。首发症状为头痛8例,意识障碍3例;2例伴癫痫大发作,1例伴颈部胀痛。查体示: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面部皮肤感觉及听力减退、混合性失语、双下肢Babinski征阳性各1例。入院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和双侧顶枕叶出血各1例。11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CVST,发现上矢状窦显影不良7例,下矢状窦未显影2例,横窦未显影及乙状窦充盈缺损各1例。本组误诊时间47 d。本组明确诊断后均予抗凝治疗,其中3例行机械取栓+接触溶栓治疗,2例好转出院,于外院行康复治疗,1例失访;余8例予药物保守治疗均好转出院。结论CVST病因、临床表现多样,一般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困难,确诊需行DSA检查。临床医师应加强对CVST临床表现及诊断手段的认识,以减少误诊。

罗求云[7](2018)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误诊分析及其临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误诊情况及治疗,从而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探索减少误诊的方法,从而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率及死亡率。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入选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最后确定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共30例,其中15例被误诊,误诊率达50%。通过搜集15例误诊患者的年龄、性别、可能病因、起病形式、主要临床症状及临床体征、合并基础疾病、血栓形成部位、脑脊液检查、影像学特点及其主要的治疗方法、疗效、预后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结果:(1)本组15例被误诊的CVST患者,发病年龄在24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8岁,其中2440岁发病率最高,占80%,其中男5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1:2。(2)本组15例患者,有10例患者(占66.7%)可以找到明确的危险因素,其中感染性因素8例(包括上唇疱疹病毒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颅内感染1例,妇科炎症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慢性鼻窦炎并慢性中耳炎1例,产褥期感染1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1例),非感性因素2例(其中因月经紊乱口服雌激素和孕激素治疗的1例,口服避孕药物1例),无明显病因的有5例(占33.3%)。(3)本组急性起病(1周内)5例(占33.3%);亚急性起病(1周至1月内)6例(占40.0%);慢性起病(大于1月)4例(占26.7%)。主要临床症状:头痛15例(占100%),包括剧烈头痛5例(占33.3%)和非剧烈头痛10例(占66.7%);恶心、呕吐5例(占33.3%),其中喷射性呕吐2例;抽搐3例,1例呈癫痫部分发作,1例癫痫失神发作,1例呈癫痫持续状态;焦虑和紧张1例;视物模糊2例;耳鸣2例,听力下降1例;复视1例;肢体乏力2例。主要临床体征:意识障碍5例(嗜睡2例,昏睡1例,浅昏迷1例,深昏迷1例);眼球运动受限2例;双侧视乳头水肿5例;肢体瘫痪4例(右侧肢体偏瘫1例,左侧肢体偏瘫2例,双下肢瘫痪1例);病理征及脑膜刺激征5例(颈抗阳性2例,巴氏征阳性2例,克氏征阳性1例);面舌瘫3例;深浅感觉障碍2例;双眼有水平眼震2例。无明显神经定位阳性体征7例。合并基础疾病:血小板减增多症1例,骨髓增值性病1例,脑梗死1例,高血压病2例,高脂血症1例,糖尿病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慢性心功能不全2例,颈椎病3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例,肺结核1例,甲亢2例,慢性鼻炎1例,脑外伤1例,颅内肿瘤1例,双眼视网膜病变1例。(4)本组脑脊液改变:15例患者中,脑脊液压力增高的有12例,阳性率达80.0%。其中总蛋白浓度增高8例,阳性率达66.7%。15例患者中,细胞数增高6例,阳性率达40%。(5)本组颅脑CT表现:发现异常有7例,分别为见脑组织低密度影3例,诊断为脑梗死1例,脑炎2例;有空三角征1例,诊断为CVST;高密度影3例,其中大脑镰、后纵裂高密度影1例,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左枕叶、左侧丘脑片状高密度影各1例,诊断为脑出血;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8例。(6)本组颅脑MRI表现:发现脑组织异常信号7例,分别诊断为脑梗死2例,脑出血2例,脑炎3例;发现脑组织血液流空现象3例,诊断为CVST;未见异常5例。(7)本组颅脑MRV表现:本组血栓受累部位依次为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5例,乙状窦血栓形成2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2例,横窦、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横窦、乙状窦、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横窦血栓形成1例,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1例,2例疑似有下矢状窦、乙状窦变异或狭窄。(8)误诊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血管性头痛2例、神经性头痛2例、肥厚性脑膜炎1例、脑梗死2例、良性颅高压1例,脑出血2例,脑炎4例。平均误诊时间为21.3天(590天)。结论:(1)本组CVST患者男女比例为1:2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误诊率高达50%。(2)临床表现因患者的病因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而复杂多样,以急性和亚急性起病多见,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焦虑、紧张、视物模糊、耳鸣、听力下降、复视和肢体偏瘫等。(3)本组病例血栓受累部位以横窦最多见,其次为乙状窦。绝大多数患者可累及2个或2个以上静脉窦。(4)头痛和脑脊液压力增高为CVST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颅脑CT、MRI平扫或增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时,应及早行MRV检查,必要时DSA检查明确诊断,减少误诊。

罗军德,黄聪,淦登卫,赵梓霖,周顺兴,张恒胜[8](2018)在《CT联合MRI静脉血管成像诊断脑静脉血栓形成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T静脉血管成像(CTV)联合MRI静脉血管成像(MRV)在脑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脑静脉血栓形成47例,均行常规CT和MRI平扫;同时行CTV检查31例,MRV检查32例,并通过MMWP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T)、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结果:(1)本组47例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位于上矢状窦17例(36.1%),横窦8例(17.0%),乙状窦6例(12.7%),直窦4例(8.6%),上矢状窦及乙状窦均受累2例(4.3%),横窦及上矢状窦均受累3例(6.4%),横窦及乙状窦均受累1例(2.1%),横窦、乙状窦及上矢状窦均受累2例(4.3%),乙状窦、横窦及颈内静脉受累1例(2.1%),脑静脉血栓3例(6.4%)。(2)本组行CTV检查31例,通过MMWP工作站MIP、VRT、MPR等后处理,能清晰、直观地显示脑静脉窦及脑静脉情况,其中,表现为受累的脑静脉窦内完全或不完全充盈缺损27例,漏诊4例;诊断率87.1%。行MRV检查32例,能清晰、直观地显示脑静脉窦及脑静脉情况,其中,表现为病变部位的充盈缺损31例,漏诊1例;诊断率90.6%。本组47例采用CTV联合MRV检查,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诊断符合率100.0%。行CTV检查呈阳性表现27例,经DSA检查均明确病变;漏诊4例,CT平扫及CTV检查均表现为阴性,同时行MRV检查后明确病变,经DSA检查证实为脑静脉血栓形成。行MRV检查呈阳性表现31例中,29例经DSA检查均明确病变,2例经CTV及DSA检查证实为假阳性;漏诊1例未见明显充盈缺损影,经CTV及DSA检查证实为横窦血栓。结论:CTV联合MRV检查,对早期发现和诊断脑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可显着提高诊断率。

高丹丹,袁冠前,谭俊,辛丽丽,危兆胜,孙卫进[9](2017)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特点及疗效。结果本组17例患者主要累及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等部位。其中,4例接受介入溶栓术,13例接受抗凝治疗。17例患者中,15例(88.2%)患者好转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出血者头颅CT复查血肿吸收,核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显影(MRV)显示静脉窦完全再通,2例(11.8%)病重放弃治疗。结论对怀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采用MRV或CT静脉显影或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及时给予对症药物抗凝或介入治疗,预后良好。

郑丽琴[10](2016)在《6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性别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尤其是孕产妇的发病特点及诊治。内容68例临床确诊为CVST的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性别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可能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将女性病例分为孕产妇与非孕产妇两组,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差异。结果男女发病年龄集中于20-59岁,常见病因有感染、妊娠及产褥期、口服避孕药、肿瘤、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等,男性患者病因不明较女性多(P=0.028)。87.5%患者以头痛为首发症状,临床症状除恶心呕吐外(P=0.007),余无性别差异。孕产妇患者癫痫、运动缺损、昏迷、嗜睡、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较非孕产妇高(P均<0.05)。81.6%患者头颅CT异常,表现为条索样高密度影或脑实质损伤。脑脊液压力、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升高的比例分别是84.6%、63.6%、69.2%,易栓倾向病例有8/12例。5例合并DAVF患者抗凝治疗效果不佳,多数病例预后良好,死亡率为8.8%。结论CVST多见于年轻人群,常见病因是感染、妊娠及产褥期、口服避孕药,多数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孕产妇患者脑实质损伤症状较重。头颅CT可作为CVST的重要筛查手段。合并DAVF患者抗凝效果不佳。多数CVST病例预后良好。

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误诊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误诊2例(论文提纲范文)

(1)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的获益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急性、慢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颅内静脉窦血栓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获益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关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颅内静脉窦窦内结构内镜解剖学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颅内静脉窦窦壁结构组织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介入材料对颅内静脉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救治对比研究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静脉窦解剖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救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医技检查
    1.4 误诊疾病
    1.5 确诊及治疗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2.2 诊断及鉴别诊断
    2.3 治疗和预后
    2.4 误诊原因分析
    2.5 防范误诊措施

(4)CVST病人急性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单因素分析
    2 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多因素分析
    3 CVST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病人的预后随访
    4 其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5)缺铁性贫血相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实验室检查
    3 临床特征
    4 MRI影像学特征
    5 治疗及转归
        5.1 治疗
        5.2 预后
    6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医技检查
        1.3.1 实验室检查:
        1.3.2 影像学检查:
    1.4 误诊疾病
2 结果
    2.1 确诊手段
    2.2 治疗及预后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发病原因
    4.2 临床表现
    4.3 诊断方法
    4.4 鉴别诊断
    4.5 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

(7)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误诊分析及其临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发病率
    1.2 危险因素
    1.3 发病机制
    1.4 临床表现
第1章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误诊分析及其临床对策
    1.1 资料和方法
        1.1.1 临床资料
        1.1.2 入选标准
        1.1.3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病因及危险因素
        1.2.3 主要临床症状和临床体征
        1.2.4 实验室检查
        1.2.5 腰穿检查
        1.2.6 影像学检查
        1.2.7 误诊类型
        1.2.8 治疗及预后
    1.3 部分典型误诊病例介绍
        1.3.1 误诊病例1
        1.3.2 误诊病例2
    1.4 讨论
        1.4.1 目前国内外关于CVST误诊的疾病情况
        1.4.2 本组CVST的误诊情况
    1.5 结论
    1.6 临床对策
第2章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0例临床分析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临床表现
        2.1.3 实验室检查
        2.1.4 影像学检查
        2.1.5 治疗
    2.2 讨论
        2.2.1 CVST的临床特点
        2.2.2 CVST的辅助检查
        2.2.3 CVST的治疗
        2.2.4 CVST的预后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CT联合MRI静脉血管成像诊断脑静脉血栓形成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分布情况
    2.2 影像学诊断情况
3 讨论

(9)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10)6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入选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一般资料
    2.5 收集内容
    2.6 分析方法
    2.7 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2.8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病例资料
        3.1.1 病例分布
        3.1.2 发病年龄
        3.1.3 年龄分布
    3.2 可能的病因
        3.2.1 病因不明
        3.2.2 感染
        3.2.3 肿瘤
        3.2.4 脱水
        3.2.5 女性特有的病因
        3.2.6 合并DAVF
    3.3 临床特点
        3.3.1 首发症状
        3.3.2 不同部位CVST患者临床表现
        3.3.3 临床表现
        3.3.4 孕产妇临床表现
    3.4 影像学表现
        3.4.1 堵塞部位
        3.4.2 头颅CT
        3.4.3 头颅MRI
        3.4.4 头颅MRV
        3.4.5 DSA
    3.5 实验室检查
        3.5.1 脑脊液
        3.5.2 hs-CRP
        3.5.3 D-二聚体
        3.5.4 易栓症
    3.6 治疗及预后
    3.7 典型病例图 17
第四章 讨论
    4.1 基本资料
    4.2 病因
    4.3 CVST诊断
        4.3.1 临床表现
        4.3.2 影像学诊断
        4.3.3 实验室检查
    4.4 治疗及预后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误诊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的获益性分析[D]. 任博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D]. 叶远良.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报告[J]. 张全全,秦义人,王达鹏,赵红如,蒋建华. 临床误诊误治, 2019(11)
  • [4]CVST病人急性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D]. 李家雪. 青岛大学, 2019(03)
  • [5]缺铁性贫血相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D]. 郭冬冬. 青岛大学, 2019(02)
  • [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误诊分析[J]. 何达,肖杰,冉忠营,马骏,尹浩,熊云彪,刘窗溪. 临床误诊误治, 2018(07)
  • [7]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误诊分析及其临床对策[D]. 罗求云. 吉首大学, 2018(02)
  • [8]CT联合MRI静脉血管成像诊断脑静脉血栓形成价值研究[J]. 罗军德,黄聪,淦登卫,赵梓霖,周顺兴,张恒胜. 人民军医, 2018(05)
  • [9]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7例临床分析[J]. 高丹丹,袁冠前,谭俊,辛丽丽,危兆胜,孙卫进. 临床军医杂志, 2017(12)
  • [10]6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D]. 郑丽琴.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误诊上矢状窦血栓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