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足跟痛80例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足跟痛80例

一、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跟痛症80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飞[1](2021)在《外伤一号方外敷配合顿足锻炼治疗跖腱膜炎型跟痛症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评价外伤一号方外敷配合顿足锻炼治疗跖腱膜炎型跟痛症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在云南省中医医院骨伤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跖腱膜炎型跟痛症患者,去除脱落、剔除、及中止试验的病例,最终纳入65例有效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外伤一号方外敷配合顿足锻炼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外伤一号方外敷进行治疗,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以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水平,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价患者足功能水平,并在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最后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VAS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周、2周后的疼痛症状均较治疗前缓解(组内比较,P<0.05);在治疗的同一时间点,治疗组患者疼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Maryland足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2周后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组内比较,P<0.05);在治疗的同一时间点,治疗组患者足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一号方外敷配合顿足锻炼治疗跖腱膜炎型跟痛症疗效确切,在患者疼痛水平及足功能水平的改善方面有明显效果,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王玮璘[2](2020)在《颊针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颊针和体针疗法对足跟痛的即刻止痛疗效以及疗程前后的对比,探讨颊针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03至2019年12月在门诊招募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足跟痛患者60例患足,将其分为颊针治疗组与体针对照组各30例患足。根据颊针的全息理论,颊针治疗组取穴为:患侧足、踝、膝、骶、腰及足点加强(足与踝穴之间)。按照针灸教材取穴,体针对照组取穴为:双侧足三里、阳陵泉、太溪、照海、申脉、大钟、复溜、悬钟以及患侧阿是穴(局部压痛最明显点)。各组分别按照试验设计进行临床操作,并且观察患者临床评分量项目简化McGill量表(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包括疼痛评级指数的评估量表(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评分法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现在疼痛状况量表(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分的改变。经过一个疗程后,数据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本研究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与组间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与即刻治疗后,治疗前与10次治疗后的PRI、VAS、PPI评分变化。结果:(1)本研究实际完成57例患足,其中颊针治疗组完成28例,脱落2例,体针对照组完成29例,脱落1例。总脱落率为5.00%。(2)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其中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治疗前PRI量表、VAS量表、PPI量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经过10次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3%;体针对照组共29例,临床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5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第一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RI评分、PPI评分、VAS评分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的PRI评分、PPI评分、VAS评分,在治疗5次、治疗10次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颊针与传统体针均能有效治疗足跟痛,缓解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二者即刻止痛与临床疗效均未见明显差异。颊针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无痛、便捷的新型针刺方法,容易被畏针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胡汉高[3](2020)在《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药熏洗对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治疗效果,寻求治疗本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简易方便的疗法,给予临床人员提供治疗本病有用的参考价值。方法:课题病例选取自2017年9月起至2019年10月结束,期间在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一科就诊,条件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病患66例,然后将符合本课题标准的病患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随机化分为三组,A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药熏洗处理,B组单纯采用体外冲击波处理,C组单纯采用中药熏洗处理,每组病例数均等。治疗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并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进行病例随访。搜集并记录各组病例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患足)、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并将收集的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来分析,最后评估组内、组间不同时间段的疗效情况。结果:(1)全部过程结束三组各有1例脱落病例,最后纳入分析的病例为63例,三组病例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患足)及治疗前的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通过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三组组内比较,治疗2周、4周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随访的VAS评分和AOFAS踝-后足评分与治疗前相对比(P﹤0.05),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种治疗方法均能减轻患者足跟疼痛,改善足部功能。(3)A组与B组、C组比较,其治疗2周、4周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随访的VAS评分降低、AOFAS踝-后足评分提高优于A组和B组(P﹤0.05),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疗法治疗本病在减轻足跟疼痛和改善足部功能方面优于冲击波或中药熏洗。(4)B组、C组两比较,B组治疗2周、4周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随访的VAS评分降低、AOFAS踝-后足评分提高优于C组(P﹤0.05),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冲击波疗法在减轻足部疼痛和改善足部功能方面优于中药熏洗。(5)临床疗效结果分析:三组患者间的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两比较发现A组的疗效分布优于B组或C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疗效分布与C组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方法治疗后患者疼痛和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使用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冲击波或单纯中药熏洗,不仅可明显缓解患者的足部疼痛、大大改善足部功能,且安全、副作用小、简易方便易被患者接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刘圳[4](2020)在《关节肿痛散熏洗对气滞血瘀型跟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常规口服药物加关节肿痛散熏洗与单纯常规口服药物治疗气滞血瘀型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关节肿痛散熏洗在治疗气滞血瘀型跟痛症的作用机理,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保守治疗气滞血瘀型跟痛症的方法,并在今后推广运用于临床。方法: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出我院骨伤科门诊60名自愿参加本试验研究的气滞血瘀型跟痛症患者,采用单盲法、简单随机化法将他们分为治疗组(常规口服药物治疗+关节肿痛散熏洗)与对照组(常规口服药物治疗)各30例,分别治疗2周后;通过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Manyland足功能评分、以及中医病症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通过对两组治疗前Maryland足功能评分、VAS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因等一般资料进行了统计学的比较分析,两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病例在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经过了两周的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都相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14天后,对照组及治疗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均相比治疗前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的治疗都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足功能。组间进行比较,两组治疗14天后,治疗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对疼痛的改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Manyland足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提示治疗组对足功能方面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在整个的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判疗效,经统计数据后显示,治疗组中治愈13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7%;对照组中治愈7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优秀。两组患者在整个的研究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常规药物口服加关节肿痛散熏洗和单纯采用常规口服药物治疗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常规口服药物加关节肿痛散熏洗治疗气滞血瘀型跟痛症可以更好改善疼痛、患者的足功能,临床疗效更好。同时由于中药熏洗疗法治疗简单易行,廉价,安全性高,无副作用,作用机制明确,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李俊毅,马虎升,李昀达[5](2019)在《中医药治疗跟痛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保守治疗是跟痛症的首要选择方案,中医药在保守治疗跟痛症中优势显着。该文就针灸、热敷、熏洗、口服中药以及其他治疗等方面总结近些年中医药治疗跟痛症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中医药治疗跟痛症的有效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以期中医药在治疗跟痛症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范纪安[6](2019)在《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足底筋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足部疾患,对于患者日常的生活甚至工作影响较大。近几年在中医于临床上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方法仍是以传统中药内服或外用,针灸推拿等为主。西医则以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注射皮质激素、冲击波、运动疗法、激光治疗等。以上疗法行之有年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同时也有存在如起效较慢或再发性较高等缺陷。而浮针为近来较新兴之中医疗法,于治疗以疼痛为主诉的疾病都能有一定的效果,故希望能通过研究观察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期望能比较寻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浮针治疗与传统针刺疗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对运用浮针,观察研究治疗足底筋膜炎患者与传统针刺疗法两者的临床疗效之比较。本次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及其中的疼痛、不稳定度(感)、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评分、张力仪,使症状分级量化表中得出疼痛评分,来说明浮针于临床上对足底筋膜炎的疗效,以期对此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为使用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于此次研究中将符合中、西医诊断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脱落标准的病例之7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病例纳入后以随机方法之原则分作为两组,是为浮针治疗组(治疗组)以及针刺治疗组(对照组)2组,35例为一组。浮针组用浮针进针,后扫散。针刺组参考浙江中医药大学出版之《新针灸学》之穴位做单纯针刺治疗。取水泉穴、承山穴、仆参穴、昆仑穴、太溪穴。直刺或平刺,平补平泻30分钟。之后采用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客观指标评价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之效果。评价之时间完,治疗前一日、治疗一周后、治疗两周后、治疗三周后、治疗完成后分别进行主观以及客观的评价。主要用来评价的主观指标为: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及其中的疼痛、不稳定度(感)、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评分。客观指标为通过治疗前一日、治疗一周后、治疗两周后、治疗三周后、治疗完成后用张力仪测量得出之数据,再给予量化来对足底筋膜炎之浮针疗法做评价。且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以及处理之方法详细描述记录下来。将于研究中获取之数据以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当P>0.05时数据间无差异,P<0.05时代表资料间有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时有显着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最后将结果列表并说明。结果:1.经治疗后,浮针组与针刺组之总有效率分别为97.15%及91.43%,在两组具有着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浮针组与针刺组在总疗效上有显着差异。2.治疗第一周后的VAS评分相比之下是无明显的改变(P>0.05),当于治疗后第二周开始,两组间的VAS评分会开始出现差距(P<0.05),治疗完成后的差异更是巨大。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VAS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VAS评分显着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3.治疗第2周后JOA足部疾患治疗评分开始出现差异(P<0.05),这个情况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足部疾患治疗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足部疾患治疗评分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4.治疗第一周后JOA疼痛评分出现差异(P<0.01),差异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疼痛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疼痛评分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5.治疗第一周后JOA不稳定度(感)评分出现差异(P<0.05),但差异不会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不稳定度(感)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不稳定度(感)评分基本相同。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6.浮针组与针刺组只有于治疗第三周后JOA步行能力评分开始出现差异(P<0.05),但这个情况不能维持到治疗完成。故在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步行能力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步行能力评分评分基本相同。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7.治疗第一周后JOA日常生活评分开始出现显着的差异(P<0.01),这个情况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日常生活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日常生活评分明显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8.浮针组与针刺组于治疗第一周后的张力仪评分之比较所得出的统计结果,浮针组的得分明显优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的得分差异亦是显着(P<0.01)。观察治疗完成后两组之间的张力仪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张力仪评分表现显着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经治疗后,浮针组与针刺组在总疗效上有显着差异。说明浮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组。目前无有提及以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之文献,故此次研究证明浮针对于治疗足底筋膜炎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当成临床上的治疗参考。2.浮针组与针刺组经治疗后于VAS评分、张力仪评分存在显着差异,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分存在差异。表示于客观指标上,浮针在治疗足底筋膜炎都优于针刺组。此次研究中特别分析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分之中的疼痛、不稳定度(感)、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这也是文献中较少出现的分析,也能从这上面进一步提供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疗效的证明。3.在治疗过程中张力仪评分于治疗第一周后则出现明显差异,说明浮针对于减轻张力的效果快且明显。相对于针刺而言,浮针具有更有效,更快捷等特性。而以此种软组织张力仪来作为评价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也是较为创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效果与张力仪的评价数据也是相对的,故希望能通过此篇研究来做为浮针及软组织张力仪评价的推广之用。

缪轩磊[7](2019)在《关节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关节镜手术联合内服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做对比,观察和比较其治疗效果、功能恢复情况、安全性等,力求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思路、手术方式及评估结果。方法:选取42例符合实验要求的诊断为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关节镜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味口服,对照组单纯采用关节镜治疗。记录和比较两组在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回访获得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nkle-Hindfoot Score,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Visual Analogue Scale),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课题中42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时间,两组患者治疗后获得的AOFAS及VAS评分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治疗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对比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相比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AOF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例未出现手术失败情况,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单纯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效果显着,关节镜治疗配合内服桃红四物汤加味的实验组在短期内能够更快地降低疼痛评分、提升足部功能,缩短患者康复所需时间,使患者更早恢复日常活动。(2)关节镜联合内服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短期内效果显着,且短期内疼痛减轻快、功能恢复更快,相较于单纯手术治疗,虽然远期疗效评价与单纯手术治疗方案相当,但其优势在于能够缩短术后康复时间、提升患者在锻炼阶段的配合意愿,是较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学习应用。

王小芃,周建飞,杨学义,洪定钢[8](2018)在《中医外治法治疗跟痛症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跟痛症属中医"伤筋"、"痹证"等范畴。足跟部处于身体位置中最低处,阴寒湿冷易入侵足跟部,若正气不足,外邪侵袭下足跟部气血阻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治疗以除湿通痹、行气活血止痛为基本原则,通经络,除寒湿,则痛愈[1]。中医外治疗效显着且安全[2]。现将中医外治法治疗跟痛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中药外洗外敷张国浩等[3]用骨科外洗方配合功能锻炼治疗40例。外洗方药用苏木、木瓜、透骨草、威灵仙、伸筋草、白芷

颜琳琳[9](2018)在《齐刺为主治疗足跟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齐刺为主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评分指标比较疗程之间以及分型证治的关系,为临床针刺方法的选择、治疗疗程的把握以及分型证治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符合足跟痛诊断及纳入标准,并通过排除标准筛查的31例(男14例,女17例)足跟痛患者,其中肝肾亏虚型20例,瘀血阻滞型10例。均釆用局部阿是穴齐刺(深度约1.0-1.2寸),阿是穴连接电针仪。肝肾亏虚型选太溪、三阴交连接电针仪,瘀血阻滞型选承山连接电针仪。治疗观察周期为2周。治疗过程中,脱落1例(因不能耐受且心中惧怕针刺,治疗1次即止,换外用药物治疗),余30例(男14例,女16例)计入统计。全部病例作为自身对照。治疗3次/周(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两疗程,每一疗程后休息2d。治疗一疗程和两疗程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简化McGi11量表评分(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及患者的不适记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疗效分析。以P<0.05表示统计结果所检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疗效结果在30例(30足)足跟痛患者中,治疗一疗程后,痊愈10足(33.3%),显效6足(20.0%),有效9足(30.0%),无效5足(16.7%),总有效率83.3%。治疗两疗程后后痊愈16足(53.3%),显效8足(26.7%),有效5足(16.7%),无效1足(3.33%),总有效率96.7%。治疗一疗程后,肝肾亏虚型有效17足(85.0%),无效3足(15.0%),瘀血阻滞型有效8足(80.0%),无效2足(20.0%)。治疗两疗程后,肝肾亏虚型有效19足(95.0%),无效1足(5.0%),瘀血阻滞型有效10足(100%),无效0足(0.0%)。2.简化McGi11量表以及分型比较结果比较治疗一疗程与治疗两疗程后患者PRI感觉分及PRI情绪分的降低幅度时发现,治疗一疗程后降低幅度大于治疗两疗程后,同时治疗两疗程后各项评分均有进一步降低;比较治疗前后VAS及PPI评分,提示治疗后VAS及PPI评分明显下降。且P<0.05,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较肝肾亏虚型与瘀血阻滞型患者治疗一疗程与两疗程后疗效差异,P>0.05,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阿是穴局部齐刺并电针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结合选取患侧太溪滋补肾阴,承山行气活血,三阴交调补肝肾,治疗足跟痛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足跟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干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病人痛苦,促进临床痊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临床荟萃分析发现,保守疗法治疗足跟痛疗程的长短及远期疗效各有差异。本次临床观察发现,齐刺法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疗效明显,见效快,值得在足跟痛治疗中推广。并且治疗两疗程结束后与治疗一疗程后均有疗效,而治疗一疗程后患者主观疼痛的减轻程度更显着。但是总体而言,治疗两疗程较治疗一疗程后有效率明显提高,痊愈和显效率也有所上升,更适宜作为治疗疗程的参考。此外,分型证治疗效无明显差异,可能是样本量太小的缘故。

孟凡亭[10](2018)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足跟痛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依据经络与针灸治疗学中所提出的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在本院针灸科门诊和疗区采集的病例,采用针刺与运动疗法相配合的方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足跟痛,通过为期两个疗程的治疗,观察足跟痛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对比,从而为患者找到一条绿色,安全,无副作用,价格便宜的治疗方法,同时也为临床针灸医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法。方法:本实验依照随机、对比的临床试验方法,经过收集患者的中医症候,根据其相应的诊断、纳入和排除准则选取与准则相吻合的患者72例,按其就诊顺序分成两对即治疗组(针刺配合运动疗法组)36例,对比组(常规的针刺组)36例。根据医者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采集VAS及临床症状评分法等数据,对疗效进行综合评定,从而得出结论。结果:治疗组不符合标准2例,实际诊治34例,对照组不符合标准3例,实际诊治33例。两组在治疗前对其患者进行年龄,性别,病程以及VAS和临床症状进行了统计学检验,其结果p>0.05,无统计学差别;整体疗程完事后,对于这两组整体疗效进行统计学检验,治疗组治愈12人,显效15人,有效5例,失效2例,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15例,失效3例,总有效率90.9%,p<0.05,二者具有统计学的意义,阐明治疗组整体疗效优胜于对照组,采用实验组当中的治疗手段取得较好的效应以及反响,值得推广与运用。结论:1.针刺配合运动疗法对肝肾亏虚型足跟痛的治疗具有明显疗效。2.通过本研究证明,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足跟痛明显优于常规针刺,且方法新颖独特,安全,无副作用,是一条绿色的充满新思维的方法,利于病人的接纳,本疗法应该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利用与发展,造福于患者。

二、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跟痛症8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跟痛症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外伤一号方外敷配合顿足锻炼治疗跖腱膜炎型跟痛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研究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和统计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2.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与分析
        1.1 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1.4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的比较
    2 两组病例疗效指标的比较与分析
        2.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2 治疗前后Maryland足功能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3 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跖腱膜炎所致跟痛症的认识
    2 中医学对跖腱膜炎所致跟痛症的认识
    3 立题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
    5 选用方法分析
        5.1 外伤一号方方药组成及分析
        5.2 中药外敷治疗
        5.3 顿足锻炼
        5.4 外伤一号方外敷配合顿足锻炼的治疗优势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跖腱膜炎型跟痛症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颊针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足跟痛的认识
        1 足跟痛的定义
        2 足跟痛的流行病学研究
        3 足跟部的基本解剖
        4 足跟痛的的发病机制
        5 足跟痛的诊断
        6 足跟痛的分类
        7 现代医学对足跟痛的治疗
        8 足跟痛的预防
        9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足跟痛的研究
        1 足跟痛的中医研究
        2 古代文献对足跟痛的认识
        3 足跟痛的病因病机
        4 中医对足跟痛的辨证论治
        5 颊针疗法的概况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临床资料
        3.1 研究对象来源
        3.2 中医诊断标准
        3.3 西医诊断标准
        3.4 纳入标准
        3.5 排除标准
        3.6 脱落标准
        3.7 剔除、终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方法
        4.2 针刺操作注意事项
        4.3 安全评价
        4.4 临床观察指标
        4.5 数据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治疗前组间各情况比较
        5.2 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5.3 不良事故观察与处理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足跟痛的研究分析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现代学者对足跟痛的中医辩证分型
        1.3 现代医学对足跟痛的研究分析
    2 本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2.1 传统体针治疗足跟痛的原理及方义
        2.2 颊针治疗足跟痛的原理及方义
        2.3 颊针的优势
    3 本研究结果分析
        3.1 总有效率
        3.2 两组组内比较
        3.3 本研究研究结果
        3.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3)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处理
    2.2 治疗方案
    2.3 相关评估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治疗前各组病例基本资料分析
    3.2 各组治疗前后的足部VAS评分比较分析
    3.3 各组治疗前后的AOFAS评分比较分析
    3.4 临床疗效分布分析
    3.5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中医认识
    4.2 跖筋膜炎跟痛症现代医学相关研究
    4.3 中药熏洗方的组成、方药及相关药理分析
    4.4 中药熏洗作用机制及骨伤科方面应用
    4.5 体外冲击波作用机制及在骨科疾病治疗的应用
    4.6 联合疗法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作用及优势之处
    4.7 本课题不足之处
    4.8 本课题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4)关节肿痛散熏洗对气滞血瘀型跟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1 中医学对跟痛症的认识
        1.1.1 中医学对跟痛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1.1.2 中医学对跟痛症的辨证分型
        1.1.3 中医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跟痛症的认识
        1.2.1 现代医学对跟痛症的病因认识
        1.2.2 跟痛症的类型
        1.2.3 跟痛症的鉴别诊断
        1.2.4 西医对跟痛症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4 中止、剔除和脱落标准
        2.1.5 脱落或剔除后的相关处理
    2.2 研究方案
        2.2.1 分组
        2.2.2 盲法的设计
        2.2.3 治疗方案
        2.2.4 疗效评定标准及观察指标
        2.2.5. 安全性指标
    2.3 统计方法
        2.3.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2.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ryland足功能评分比较
        2.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3.4 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
        2.3.5 安全性检测
第三章 讨论
    3.1 关节肿痛散熏洗治疗气滞血淤型跟痛症的理论基础
        3.1.1 中药熏洗法的理论基础
        3.1.2 关节肿痛散治疗气滞血瘀型跟痛症的作用机制
        3.1.3 关节肿痛散治疗气滞血瘀型跟痛症可能存在的药理作用
    3.2 关节肿痛散治疗气滞血瘀型跟痛症的研究结果分析
    3.3 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中医药治疗跟痛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医对跟痛症的认识
针灸治疗
    1针法
    2灸法
针刀治疗
热敷治疗
熏洗治疗
中药治疗
其他治疗
总结与展望

(6)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部分 文献研究
    1.1 传统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认识
        1.1.1 概述
        1.1.2 经络、脏腑与足底的关系
        1.1.3 足底筋膜损伤的病因病机
        1.1.4 传统中药对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概况
        1.1.5 针灸对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概况
        1.1.6 推拿手法
    1.2 现代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研究进展
        1.2.1 解剖基础与病理关系
        1.2.2 足底筋膜炎的发病机制
        1.2.3 足底筋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2.4 现代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治疗进展
    1.3 浮针的研究进展
        1.3.1 浮针之由来
        1.3.2 浮针疗法与传统针灸的关系与区别
        1.3.3 浮针之优势与现代运用
    1.4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MTrP)
        1.4.1 MTrP之概念
        1.4.2 MTrP产生机制
        1.4.3 MTrP于治疗上的运用
    1.5 足底筋膜炎评价方法进展
第2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临床病例来源
        2.1.2 疾病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算
        2.2.2 随机分组
        2.2.3 治疗方案
        2.2.4 疗效观察
        2.2.5 疗效标准
        2.2.6 统计方法
        2.2.7 技术路线
第3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1.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比较
        3.1.2 两组患者年龄结构情况比较
        3.1.3 两组病程情况比较
    3.2 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分比较
        3.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疼痛评分比较
        3.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不稳定度(感)评分比较
        3.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步行能力评分比较
        3.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日常生活评分比较
        3.3.7 两组患者治疗张力仪评分比较
第4部分 讨论
    4.1 足底筋膜炎的发生与高张力的形成机理
    4.2 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探讨
    4.3 治疗结果讨论
    4.4 此次临床研究之优越性
    4.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中常用缩写
    附录二: 基本数据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附录四: 样本量估算
    附录五: 随机入组的方法
    附录六: 随机分组的方法
    附录七: 视觉模拟量表(VAS)尺
    附录八: 日本骨科学会(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表
    附录九: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7)关节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治疗方法
    1.7 典型病例图像资料
    1.8 疗效观察指标
    1.9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VAS足跟部疼痛评分比较
    2.2 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
3.讨论
    3.1 中医学对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认识和治疗
    3.2 桃红四物汤的组方、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3 桃红四物汤加味在骨科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3.4 现代医学对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非手术治疗
    3.5 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手术治疗
    3.6 关节镜微创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3.7 关节镜微创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手术讨论
    3.8 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临床病因研究进展
    3.9 不足之处
    3.10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8)中医外治法治疗跟痛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外洗外敷
2 中药熏洗
3 针灸
4 综合疗法
    4.1 中药熏洗联合针刀或针灸
    4.2 中药外洗外敷联合痛点注射
    4.3 外洗联合手法
    4.4 其他方法
5 小结

(9)齐刺为主治疗足跟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详细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症候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剔除或脱落标准
    2.治疗方法
        2.1 针灸处方
        2.2 针具选择
        2.3 电针仪选择
        2.4 针刺方法
    3.观察方法
        3.1 观察时间
        3.2 观察项目
        3.2.1 疗效评定
        3.2.2 评价量表
        3.2.3 安全性评价
        3.3 数据处理
    4.观察结果
        4.1 临床疗效
        4.2 典型案例
        4.3 治疗过程中患者特殊及不适情况记录
        4.3.1 特殊情况
        4.3.2 不适情况
讨论
    1.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1.2.1 古代文献病因病机记载
        1.2.2 现代文献辨证分型记载
    2.足跟痛西医发病机制及对应疾病
        2.1 跖筋膜炎
        2.2 神经卡压
        2.3 足跟内高压
        2.4 脂肪垫老化
        2.5 跟骨骨刺
        2.6 足部炎症
        2.7 足部的异常结构
        2.8 某些疾病
    3.各种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优缺点
    4.齐刺治疗足跟痛的优势
    5.选穴分析
    6.疗效分析
    7.特殊及不适情况分析
    8.齐刺疗法的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一 足跟痛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综述二 足跟痛西医治疗研究概况
    综述三 齐刺法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10)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足跟痛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一)足跟痛在古代的发展历程
    (二)足跟痛在当代的发展历程
    (三)西医疗法
实验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终止、剔除标准
        2.5 病例脱落标准与处理
        2.6 观察指标
        2.7 安全性观测
        2.8 疗效评定标准
    3.具体研究方法
    4.试验结果
讨论
    一.选穴的理论依据
    二.运动疗法的机理
    三.结果与分析
    四.不足与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四、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跟痛症8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外伤一号方外敷配合顿足锻炼治疗跖腱膜炎型跟痛症疗效观察[D]. 李飞.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颊针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玮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胡汉高.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4]关节肿痛散熏洗对气滞血瘀型跟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中医药治疗跟痛症研究进展[J]. 李俊毅,马虎升,李昀达.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05)
  • [6]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D]. 范纪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关节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缪轩磊.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中医外治法治疗跟痛症研究进展[J]. 王小芃,周建飞,杨学义,洪定钢.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06)
  • [9]齐刺为主治疗足跟痛临床疗效观察[D]. 颜琳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10]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足跟痛的临床疗效研究[D]. 孟凡亭.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足跟痛8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