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预钻式横压试验的机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青峰[1](2018)在《旁压试验在洛阳地铁工程中的应用及规律性研究 ——以洛阳地铁一号线三标段为例》文中提出旁压试验是工程勘察中的一种现场原位测试,其特点具有测试结果准确,操作简单等优点,尤其在地铁项目工程勘察工作中应用较广。本文主要通过旁压试验和现场K30载荷试验、双桥静力触探试验以及室内三轴试验进行对比分析,对旁压试验测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1)通过旁压曲线确定p0、Pf、pl的值,计算出旁压模量的值,得到不同地层的旁压模量计算值的范围,分析不同地层旁压模量的影响因素。(2)本文在对已有的旁压测试文献进行认真阅读,结合洛阳地铁一号线三标段的旁压试验成果,对试验区段地基土旁压试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合旁压试验和现场K30试验的成果,得到了地基土的旁压模量和水平基床系数的回归方程和相关性系数。(3)计算试验区段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和内摩擦角。计算值与室内三轴试验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旁压试验计算土的强度参数的经验系数。(4)最后通过旁压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双桥)试验等现场原位测试计算得到地基土的承载力,和设计值进行对比,通过误差分析得出旁压试验计算地基土承载力的经验系数。本文通过不同的试验对比旁压测试得出的结论对洛阳地铁后续建设和其他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经验公式和经验系数,缩短勘察工期,节约勘察成本和建设投资。
张玉超[2](2018)在《旁压试验在岗阜状平原地铁勘察应用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哈尔滨市将要修建10余条地铁线路,地铁勘察作为地铁修建项目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到地铁勘察阶段,然而目前哈尔滨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技术规程中尚未将旁压试验考虑进去。旁压试验具有操作简便,不受地下水限制,经济适用,且可测得深层土层岩土力学性质,具有其他原为测试不具有的优点,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一直被使用,所以如果掌握好旁压试验在该地区应用规律非常有意义。本文依托于哈尔滨市地铁三号线某标段,试验原始数据全为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取得。首先分析了旁压试验成果在岗阜状平原的规律,其次将旁压试验与室内试验、标贯试验、静探试验对比分析,最后分析了旁压试验成果与其他试验成果的相关性,得到以下结论:(1)我们得到在上更新统哈尔滨组冲洪积层(Q32hral+pl)中,地基承载力标准值1)变化规律具有周期性,变化周期为5m左右,每个变化周期内地基承载力标准值1)呈现先增大后减小,且下一周期地基承载力要高于上一周期,但是这个规律在中更新统上荒山组湖积层(Q22hl)中不明显,只有在个别孔内具有该规律性。(2)在试验区岗阜状平原粉质黏土勘察试验方法结果存在差异性,总体上表现为旁压试验、室内试验、标贯试验、静探试验、规范,地基承载力依次减小。(3)经过对14个旁压孔所获得的试验数据分析,上更新统哈尔滨组冲洪积层(地下埋深515m)临塑荷载平均值为350kPa,试验时加荷等级应为50kPa70kpa;中更新统上荒山组冲洪积层(地下埋深1530m)临塑荷载平均值为700kPa,试验时加荷等级应为100kpa140kPa,都高于一般规定2550 kPa或者50100kPa,这为后期在该地区进行旁压试验时的加荷等级提供了依据。(4)旁压试验成果在上更新统哈尔滨组冲洪积层与其他试验成果变化趋势相同,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相关性方程,为后期旁压试验应用提供了参考,但在中更新统上荒山组湖积层差异性较大,通过分析了旁压特征曲线总结出了成孔质量、加荷等级、加载速率是影响旁压试验成果的关键因素。
黄剑波[3](2018)在《旁压试验在膨胀土中的应用及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旁压试验是在钻孔中进行的横向载荷试验。其原理为通过对旁压器加压,使弹性膜在竖直孔内的扩张,匀速的将压力传给周围土体,使孔壁的土体发生径向变形直至破坏。旁压试验力学模型通常看作轴对称平面应变问题,试验成果体现在修正的旁压曲线上。通过旁压曲线可获取地基土的相关力学和工程性质指标。旁压仪于1956年由Menard发明,旁压试验在这几十年时间的发展中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较载荷试验而言,旁压试验能更方便探明深层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与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相比较,旁压试验能获得柱状孔穴在膨胀的整个过程中压力和体积变化的关系。成孔取土对地层能作出更为具体的地质描述与静力触探、动力触探相比是旁压试验的一个长处,这一点往往重视不够。旁压试验在广西膨胀土中的应用较少,此次对广西宁明、百色、南宁三地膨胀土进行了旁压试验和其他原位试验,在已有旁压试验理论的基础上对膨胀土地基旁压试验曲线的进行了分析。由旁压曲线推求了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土的抗剪强度参数粘聚力、内摩察角值等力学和工程特性指标,并与其他的原位测试: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土体原位剪切试验,载荷试验,以及室内试验得到的相应指标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在几种原位测试中,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不适用现有的经验表格和公式计算膨胀土地基承载力,旁压试验临塑法计算出的膨胀土地基承载力与载荷试验最为接近。而载荷试验被认为是确定地基承载力最准确可靠的方法。因此利用旁压试验求三个地区的膨胀土地基承载力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并用标准贯入试验所得击数N和静力触探试验比贯入阻力ps与旁压试验临塑性法求得的地基承载力分别建立了回归方程,而且相关性较好,前两者原位测试指标可以与旁压试验临塑法求得的承载力相互转化。通过旁压试验得到的旁压变形参数8)与载荷试验得到的变形模量0建立回归方程且相关性较好。今后在缺少载荷试验的情况下,可利用此回归方程用旁压试验求出土的变形模量。而旁压试验计算出膨胀土的内摩擦角误差较大。
程伟峰,蔡永生[4](2016)在《旁压仪及旁压试验的发展历程》文中研究指明旁压仪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一种原位试验设备,其基本结构由压力施加和控制单元、体积形变测量单元及旁压探头等组成。用旁压仪进行的现场原位试验称之为旁压试验。旁压试验数据可用来确定地基土的原位水平应力、临塑压力和极限压力等土的力学参数,评价地基土的承载力等。国外的旁压仪及旁压试验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旁压仪设备,80年代逐步开始旁压试验的实践、推广及工程实际应用。
李盛[5](2016)在《薄钢板气囊充气锚锚固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高层建筑、道路桥梁工程逐渐增多,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基坑工程,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变得尤为重要。为了建造可靠、安全的工程建筑,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就需要了解地下埋深的土体、岩体力学特征,设计能够合理应用于基坑支护的结构装置,为了满足上述两点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试验装置即薄钢板气囊充气锚,它一方面可以用于勘探工程地贡条件,提供土体、岩体物理力学参数;一方面也是一种锚固装置,可以成为建筑物的支护结构的一部分,为建筑物提供锚固力。为了研究薄钢板气囊充气锚试验工作杌理与锚固性能以及土体物理力学特征,进行了薄钢板气囊充气锚试验。对试验装置的选材,构造以及配套工具进行了设计。为了得到薄钢板气囊施压膨胀过程中应力、位移变化,采用多级加压方式进行试验,通过薄钢板气囊膨胀挤压囊外板,囊外板与土层之间的产生挤压力,从而可以使薄钢板气囊充气锚锚固力提高至普通土锚的24倍。在上述试验过程中,利用薄钢板气囊膨胀的力学特征,可以推断出土体或者岩体的应力-位移变化,对比分析旁压试验,然后利用基本力学理论,得到相应的土体或岩体基本物理力学参数,为工程地质勘探、工程施工提供可靠依据和参考。为了验证薄钢板气囊充气锚试验的正确性,进一步研究薄钢板气囊充气锚锚固性能及土层力学性能,对薄钢板气囊充气锚试验进行FLAC 3D数值模拟。基于FLAC 3D软件,建立试验模拟模型,以摩尔库伦准则模型为土体本构关系,采用多次加压模拟计算,得到土体应力、位移变化规律,与现场试验分析比较显示,二者应力-位移曲线变化趋势一致,结果相似,说明了薄钢板气囊充气锚试验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李君韬[6](2016)在《基于旁压试验和静力触探估算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旁压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是两种常见的原位测试技术,在岩土勘察工程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与室内试验相比,原位测试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的参数更符合实际情况。土样从土层中取出时即破坏了其原位应力状态,无论多精细的操作也无法弥补这种误差。因此,研究旁压试验、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技术的试验机理,可以大大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结果的准确度。本文简要分析了旁压试验及静力触探试验的特点和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现行的国内外规范,阐述了旁压试验和静力触探的基本组成、操作流程及结果应用等,系统地分析了各类有关岩土强度参数计算的公式。并结合北京市某大型岩土勘察工程的实测数据,通过旁压试验和静力触探的参数,计算了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再与室内试验所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旁压试验和静力触探的应用价值。
彭凯贝[7](2016)在《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及集成传感构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许多建筑、公路、水利水电工程等公共基础迅速发展起来。我国地质环境复杂多变,不可预计因素较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极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使建筑工程实现更加经济合理和稳定安全,岩土工程研究人员对土壤的力学性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岩土力学测试的一些新方法、新经验、新理论不断出现,使岩土力学测试理论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目前我国的岩土力学测试试验是根据国家土工测试标准,在实验室使用各种实验装置对土试样进行压应力应变和剪应力应变测试。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目前大多数的土力学实验在实验室内进行,这样就要求在现场提取土样时必须进行土样的“保鲜”,即尽力保护现场提取土样的物理化学状态。实验室测试土力学特性的优点是操作容易、数据可靠;其缺点也很明显,即需要保存土样、实验周期较长。另外,勘探时土样被提取后其原始状态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开展原位测试是十分有必要的。深孔地质探测一般是现场提取并保存土样运回实验室,按照相关岩土力学国家标准进行测试和分析。采集的土样在运输过程中其力学特性会有所变化,并且传统的测试方法大大增加了相关的地质探测的工作量,这与目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不相称的。岩土工程需要是土力学的技术数据,如果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在工地现场就可以获得有关土力学的技术数据是最理想的。针对这以上问题,开发并研制了一种轻便的岩土体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本文开篇对土工勘探中原位测试的必要性进行论述,通过详实的举证说明原位测试对基础工程建设和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严重性。首先,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的室内抗剪强度测试和抗剪强度测试仪器。分别阐述了抗剪强度试验中直剪试验、单剪试验、环剪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的取样方法、测试原理、测试方法、测试仪器。介绍了室内抗剪强度测试仪器的现状和发展,指出了现有室内抗剪测试仪器的不足。之后,介绍了土工原位测试方法及现阶段原位抗剪强度测试方法。十字板剪切试验可以对天然应力状态下的岩土进行扭剪,所测得的强度能较好的反映土的天然强度。但是十字板剪切试验只能针对软土和淤泥,无法测试相对硬塑性黏土和混有砾石的土。通过综合比较室内外的抗剪强度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提出一种新型的深孔原位直剪测试方法并研制一台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样机。第二章对土体的抗剪强度进行研究。阐述了库伦定律,在法向应力变化范围不大时,抗剪强度与法向应力的关系近似为一条直线。根据库伦公式可以得出土的抗剪强度指标——黏聚力c和摩擦角υ。介绍了莫尔-库伦破坏准则和土的平衡条件。之后详细分析了抗剪强度试验方法,直接剪切试验可针对不同的排水条件进行直剪试验,分为慢剪、快剪和固结快剪。最后采用有限差分法对直剪试验建模,使用岩土力学模拟软件flac3d模拟直剪剪切试验的全部过程。着重分析土体试验在垂直应力下的剪应变、剪应力和在剪切面上的应力应变分布。有限差分软件flac3d的计算结果证实在直剪试验中剪切面上的剪应力、剪应变分布不均匀。剪切初始时测试取样杯侧壁周围的应力应变偏大,而土样内中间区域偏小。剪切的整个过程中,剪应力和剪应变的发展都是从土样边缘开始,并随着剪切不断进行剪应力和剪应变逐渐向中部区域扩展。最终土样发生剪切破坏后,剪应力和剪应变在剪切面分布逐渐变均匀。第三章阐述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的行为机构设计。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从结构组成、工作机理、取样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重点介绍了设备的取样系统、推靠系统、垂直加载系统和水平加载系统的工作机理,并对各个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提出深孔原位直剪测试概念,详细介绍了整个测试流程。测试时用钻探设备在探测点的地表打一个深度约为550m探测孔,然后将直剪测试仪送入深孔底部,由测试装置对底部的土壤进行压应力应变和剪应力应变测试。测试完毕后,提取出装置,再准备下一次测试。如此循环直至完成全部探测作业。第四章介绍了深孔原位直剪仪的参数设计。对动力系统、取样系统、推靠系统所需参数进行研究,并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各个系统关键构件的应力应变情况。详细介绍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的动力系统和动力负载匹配。先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负载大小,确定动力系统所需要的力。通过比较步进电机和气囊直剪的优缺点,最终确定选用步进电机作为动力系统,并计算出所需要的载荷大小。分析测试取样杯在取样过程中应力应变大小。针对取样过程中取样测试杯对土壤的切削进行研究。最后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活塞在施加垂直压力时的应力应变和水平加载系统重要传导构件的受力情况。第五章分析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应力测量的压力传感器。选出适合设备的压力传感器,并介绍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有限元计算,计算出不同模量、厚径比的压力传感器在土介质中的匹配误差。由于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内部结构较小,现有的位移传感器不能满足设备需要。所以针对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设计并制作了应变式位移传感器。用有限元法对位移传感器的弹性梁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弹性梁的应力应变,推导传感器的输入输出关系和固有频率。所设计的应变式位移传感器弹性梁最大量程为9mm,精度0.1mm满足设计需求。最后对深孔原位直剪仪的锯环和锯环的驱动电路进行设计。由于有些粘性土的硬度不亚于岩石的硬度,所以考虑采用锯环来减轻测试杯压入岩土的难度。锯环的设计是基于超声波电机的工作原理来设计的,根据锯环的负载设计了锯环的驱动电路。第六章研究了步进电机的控制系统和仪器的数据采集系统。确定系统控制方案为闭环控制系统。研究步进电机控制模型,提出步进电机速度控制的指数型控制算法,为步进电机速度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搭建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实现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部分。分别对模数转换器、信号放大电路、数据处理电路和数据显示电路进行详细介绍。第七章阐述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的样机,进行样机的单位行为测试和系统行为测试。测试证明样机运行效果良好能够达到当初设计目标。在实验室搭建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平台,进行深孔原位测试。根据试验结果,画出应力应变关系图,求出砂土的抗剪强度指标c=10kpa,υ=42.1°与室内直剪试验结果相比较。证明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直剪试验结果有效。第八章详细介绍了在深孔原位直剪测试研发过程中垂直加载系统、水平加载系统、推靠器系统和锯环等关键构件的设计优化。将原有的结构设计与优化后的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和对比。机械结构设计优化及比较是机械创新设计过程中重要的部分,通过对构件优化设计,减少机构运动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小能量损失,提高测试精度。事实表明,机械结构的好坏对整个设备能否稳定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根据土力学抗剪强度基本理论和莫尔-库伦破坏准则,对土力学抗剪强度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利用土力学软件建立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模型,并提出深孔原位直剪测试的概念。(2)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样机。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的构思是以机电一体化为基础的,设计将传感器与执行机构集成设计制造。在不降低强度和使用寿命的同时,缩减了空间,使设备轻量化,可靠性也大大增加,并提高测试效率。(3)实现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原位在线测试。搭建深孔原位测试平台,测试土样在不同正压力下的抗剪强度,获取了一系列相关试验数据。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测试结果与模拟结果较符合。(4)提出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的信息集成化方法。将传感器与运动构件集成化,构件既是执行器也是传感器。推靠器的支撑压力由推靠板内侧的压力传感器测定;土力学压应力由活塞背后的压力传感器测定,对应的应变由丝杠的位移产生;剪应力由取样测试杯外侧的传感器测定。测试仪可在深孔内自动完成测试动作,并将测试数据信息集成处理后通过钢缆绳传回地面的控制系统。试验表明此法提高了测试效率和数据有效性。
张彬[8](2016)在《旁压试验在哈尔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及规律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旁压试验英文名称Pressuremeter Test,也称为土体横向压缩试验。旁压试验属于现场原位实验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向旁压器腔内注入压力水使旁压器膨胀从而逐渐对孔的侧壁施加水平方向压力,直到孔壁发生破坏。对于旁压试验的加载过程可以假设为平面应变问题来处理。试验结果集中体现在旁压曲线(压力变化量与体积的增加量之间的关系),在计算地基土的性质和工程指标时,可利用旁压曲线中给出的相关参数。本文结合了哈尔滨地铁工程中粉质黏土旁压试验和其他原位实验的数据,并且针对旁压试验的相关文献和力学模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粉质黏土的P-V曲线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描述。综合旁压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贯试验和室内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旁压试验临塑荷载法与静力触探试验锥尖阻力、标贯试验击数和室内试验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得到了各个粉质黏土层的回归方程和相关性系数。而后通过旁压曲线确定了哈尔滨地区粉质黏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变形模量、地基承载力(临塑荷载法)、水平基床系数及静止侧压力系数等土性指标。并且与其它试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于工程实践的结论。本文得出的结论对旁压试验在哈尔滨地铁工程后续勘察施工中的推广和对丰富该地区经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郑晓硕[9](2015)在《某城际铁路花岗岩的工程地质特性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某城际铁路经过花岗岩地区,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发现室内土工试验及原位测试得到的花岗岩全风化层的压缩模量等物理指标差异性较大,为保证地质资料的可实施性,通过分析室内试验和野外标贯测试数据,研究该区域花岗岩的工程地质特性,并选取代表性区域进行旁压试验,分析研究其在不同测试压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从而对全风化花岗岩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综合室内试验、标贯测试及旁压试验数据,提出合理的压缩模量及地基承载力指标,为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顾永远[10](2015)在《深层土体侧向载荷试验探头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岩土工程设计中,深层土体的静止侧压力系数、水平基床系数、不排水抗剪强度、承载力等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参数,一般由室内土工试验及经验值取得,由于取样、运输及室内试验过程中对土体原始应力状态的影响,使所测得的参数无法反映现场土体的真实状况。因此,寻求一种简捷的原位测试技术估算上述参数是岩土工程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而目前常用的基于侧向载荷机理的扁铲侧胀试验、旁压试验和应力铲试验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在应用中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现有试验仪器进行改进与发展以满足实际工程的需求是必要的。为此,在自行研制的孔压位移扁铲探头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研制出深层土体侧向载荷试验探头,通过现场试验验证,实现试验成果的初步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不改变传统扁铲探头规格的条件下,以微型刚性载荷板代替传统柔性膜片,利用弹性橡胶膜实现密封与载荷板的复位,刚性载荷板的侧向位移最大可达3mm,使得相对位移s/b达到0.05,理论上可以测得完整的p-s曲线。安装微型位移传感器,用于连续测量荷载板位移。安装孔压与土压元件,用于测量试验深度处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及进行孔压消散试验。简要介绍了深层土体侧向载荷试验的配套设备及试验原理。(2)选择连云港海边高压缩软土场地和南京虹桥漫滩相粉土场地进行深层土体侧向载荷试验及扁铲侧胀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对比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深层土体侧向载荷试验可完成传统扁铲试验目标,且直接测得试验深度处原位静止土压力、真实完整的p-s曲线,超静孔隙水压力及其消散过程,试验资料更全面、直接地反映了试验土体的工程性质。(3)根据试验资料,探讨精确划分土层、简捷估算深层土体水平固结系数、静止侧压力系数、水平基床系数、承载力特征值等参数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一种试验获取多重参数的目的,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
二、论预钻式横压试验的机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预钻式横压试验的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旁压试验在洛阳地铁工程中的应用及规律性研究 ——以洛阳地铁一号线三标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预钻式旁压试验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
1.3 国内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5.1 建立原始数据表 |
1.5.2 建立经验公式 |
1.5.3 经验数据的建立 |
2 旁压试验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
2.1 旁压试验的力学模型 |
2.2 旁压试验的成果 |
2.2.1 水平基床系数 |
2.2.2 推求土的强度参数 |
2.2.3 计算地基承载力 |
2.2.4 计算土的旁压模量 |
2.3 本章小结 |
3 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 |
3.1 气象与水文 |
3.2 场地地形、地貌 |
3.3 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 |
3.3.1 地面沉降 |
3.3.2 陷穴坑洞 |
3.4 场地岩土层 |
3.4.1 分层依据 |
3.4.2 地层描述 |
3.5 特殊性岩土 |
3.5.1 填土 |
3.5.2 湿陷性黄土 |
4 原位试验成果汇总及分析 |
4.1 测试方法与手段 |
4.2 旁压测试成果 |
4.2.1 旁压试验步骤及数据分析 |
4.2.2 旁压测试结果 |
4.3 其他原位测试及试验结果 |
4.3.1 K_(30)测试结果 |
4.3.2 三轴试验和直剪试验结果 |
4.3.3 标准贯入试验结果 |
4.3.4 静力触探试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旁压试验成果分析 |
5.1 回归分析方法 |
5.1.1 回归方程的建立 |
5.1.2 相关系数及检验 |
5.1.3 总体均方差(标准差)、回归系数的置信区间及取值 |
5.1.4 基床系数经验公式的应用及修正系数 |
5.2 旁压试验结果与水平基床系数的关系研究 |
5.2.1 Q_4黄土状粉质粘土旁压模量Em与K_(30)现场实测值K_x的经验关系 |
5.2.2 Q_3黄土状粉质粘土K_(30)现场实测值K_x与旁压模量Em的经验关系 |
5.2.3 Q_3黄土状粉土K_(30)现场实测值K_x与旁压模量Em的经验关系 |
5.3 土的强度指标 |
5.4 地基承载力 |
5.5 现场试验验证及分析 |
5.5.1 K_(30)载荷试验水平基床系数实测值与旁压模量经验关系的验证 |
5.5.2 旁压试验计算土的抗剪强度值与三轴试验实验值经验关系的验证 |
5.5.3 旁压试验计算土的承载力与静力触探实验值经验关系的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旁压试验在岗阜状平原地铁勘察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旁压试验的研究现状 |
1.2.2 岗阜状平原特点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旁压试验在岩土中工程中应用 |
2.1 旁压试验的力学模型分析 |
2.2 旁压试验的分类 |
2.3 旁压试验的基本原理 |
2.4 旁压试验成果及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岗阜状平原区地质概况及粉质黏土的组成 |
3.1 地理位置 |
3.2 地形地貌 |
3.3 地质构造 |
3.4 水文地质条件 |
3.5 地层岩性 |
3.6 岗阜状平原区的粉质黏土的组成 |
3.7 本章小结 |
4 旁压试验的成果应用分析 |
4.1 仪器选用及方案布置 |
4.2 旁压试验步骤 |
4.3 旁压试验成果规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旁压试验其他试验成果对比分析 |
5.1 室内试验 |
5.1.1 试验简介 |
5.1.2 室内试验成果应用 |
5.2 标准贯入试验 |
5.2.1 标准贯入试验简介 |
5.2.2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应用 |
5.3 静力触探试验 |
5.3.1 静力触探试验简介 |
5.3.2 静力触探试验成果应用 |
5.4 与其它勘察试验成果对比分析 |
5.5 旁压试验成果影响因素分析 |
5.6 旁压试验成果相关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旁压试验在膨胀土中的应用及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旁压仪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的发展历程 |
1.2.2 国内的发展历程 |
1.3 旁压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
1.4 旁压试验的理论分析及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旁压试验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2.1 旁压试验的力学模型 |
2.1.1 线弹性理论 |
2.1.2 弹塑性理论 |
2.2 预钻式旁压曲线特征 |
2.3 旁压试验的成果 |
2.3.1 确定土的分类及状态 |
2.3.2 计算地基承载力 |
2.3.3 计算剪切模量、旁压模量和变形模量 |
2.3.4 水平基床系数 |
2.3.5 确定桩的承载力 |
2.3.6 土的强度参数 |
2.3.7 土锚研究的应用 |
2.3.8 旁压P-V曲线模拟P-S荷载曲线 |
2.4 旁压试验时间对成果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旁压试验在膨胀土地基中的应用 |
3.1 广西膨胀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3.1.1 广西膨胀土的分布及成因类型 |
3.1.2 广西膨胀土的矿物与化学成分 |
3.1.3 广西膨胀土的结构特征 |
3.1.4 广西膨胀土的强度特征 |
3.1.5 膨胀土的超固结性 |
3.1.6 膨胀土抗剪强度指标选用 |
3.2 膨胀土工程勘察的方法 |
3.2.1 原位测试 |
3.2.2 室内试验 |
3.3 膨胀土旁压试验结果 |
3.3.1 场地概况及现场测试完成工程量 |
3.3.2 旁压仪的型号 |
3.3.3 旁压试验的流程 |
3.3.4 旁压试验数据分析 |
3.3.5 膨胀土旁压试验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旁压试验的成果与其它试验的相关性分析 |
4.1 相关性分析 |
4.1.1 标准贯入试验 |
4.1.2 静力触探试验 |
4.1.3 载荷试验 |
4.2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申请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薄钢板气囊充气锚锚固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锚杆的发展现状及机理 |
1.2 旁压仪试验的发展现状 |
1.3 旁压试验的概况 |
1.4 旁压仪的工程应用 |
1.5 研究目的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旁压试验 |
2.1 旁压仪的介绍 |
2.1.1 旁压仪的结构 |
2.1.2 旁压仪的工作原理 |
2.2 旁压试验的基本理论 |
2.2.1 旁压试验的试验设备 |
2.2.2 旁压试验的试验原理 |
2.2.3 旁压试验准备 |
2.3 自钻式旁压仪现场试验步骤 |
2.4 典型试验曲线分析 |
2.5 自钻式旁压试验的机理研究 |
2.5.1 旁压试验分析方法的提出 |
2.5.2 力学参数的推导 |
2.6 自钻式旁压试验的特点 |
2.7 旁压试验的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3 薄钢板气囊充气锚的原位试验 |
3.1 引言 |
3.2 薄钢板气囊充气锚基本构造 |
3.3 薄钢板气囊充气锚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
3.4 薄钢板气囊充液压实验研究 |
3.4.1 实验问题解决 |
3.4.2 无土压力薄钢板气囊液压实验 |
3.5 薄钢板气囊充气锚的现场原位试验研究 |
3.5.1 试验场地概况 |
3.5.2 薄钢板气囊充气锚现场试验 |
3.5.3 薄钢板气囊充气锚试验分析 |
3.5.4 薄钢板气囊充气锚试验与旁压试验的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4 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
4.1 FLAC 3D软件简介 |
4.2 薄钢板气囊充气锚试验计算模型 |
4.2.1 未开挖基坑模型 |
4.2.2 试验段结构模型 |
4.3 土体本构关系及边界条件 |
4.4 模型计算参数 |
4.5 基坑开挖及计算结果分析 |
4.5.1 初始土应力计算 |
4.5.2 试验段模拟计算 |
4.5.3 试验模拟结果分析 |
4.6 试验模拟与薄钢板气囊充气锚试验对比 |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果 |
(6)基于旁压试验和静力触探估算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静力触探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旁压试验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根据旁压试验结果求解岩土力学参数 |
2.1 旁压试验简述 |
2.1.1 旁压试验的分类 |
2.1.2 旁压试验的系统组成 |
2.1.3 旁压试验的流程 |
2.1.4 旁压试验的资料整理 |
2.2 旁压试验结果应用分析 |
2.2.1 求解岩土力学基本参数 |
2.2.2 求解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数 |
2.3 本章小结 |
3 根据静力触探结果求解岩土力学参数 |
3.1 静力触探简介 |
3.1.1 静力触探发展历程 |
3.1.2 静力触探的分类 |
3.1.3 静力触探的系统组成 |
3.1.4 静力触探的试验流程 |
3.2 结果应用 |
3.2.1 求解岩土力学参数 |
3.2.2 求解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数 |
3.3 本章小节 |
4 工程实例分析 |
4.1 地质概况 |
4.1.1 地形地貌 |
4.1.2 地质构造 |
4.1.3 地层岩性 |
4.1.4 水文地质条件 |
4.1.5 场区地层分布 |
4.2 地基承载力计算 |
4.2.1 根据室内试验结果计算 |
4.2.2 根据旁压试验结果计算 |
4.2.3 根据静力触探结果计算 |
4.2.4 对比分析 |
4.3 压缩模量计算 |
4.3.1 根据室内实验结果计算 |
4.3.2 根据旁压试验结果计算 |
4.3.3 根据静力触探结果计算 |
4.3.4 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及集成传感构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室内抗剪强度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室内抗剪强度测试设备研究现状 |
1.2.3 原位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原位测试设备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1.3.3 创新意义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抗剪强度理论及数值模拟研究 |
2.1 土的抗剪强度基本理论 |
2.1.1 库伦定律 |
2.1.2 莫尔-库仑破坏准则 |
2.2 抗剪强度的试验方法 |
2.2.1 直接剪切试验 |
2.2.2 三轴压缩试验 |
2.2.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2.2.4 原位直剪剪切试验 |
2.3 直剪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
2.3.1 土的本构模型 |
2.3.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2.3.3 模拟方式 |
2.3.4 计算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行为机构研究 |
3.1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系统总体研制要求和目标 |
3.1.1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系统总体研制要求 |
3.1.2 系统组成及研制内容 |
3.1.3 研制需要克服的难度点 |
3.1.4 目标测试土质的选定 |
3.2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的行为设计和工作机理 |
3.2.1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整体结构 |
3.2.2 深孔原位直剪试验过程 |
3.3 取样测试杯机构研究 |
3.3.1 取样测试杯结构设计 |
3.3.2 测试取样杯取样过程行为设计 |
3.4 推靠器机构研究 |
3.4.1 常用推靠器比较 |
3.4.2 推靠器结构设计 |
3.5 垂直加载系统机构研究 |
3.5.1 常用垂直加载系统比较 |
3.5.2 垂直加载系统构件研究 |
3.5.3 压力活塞设计 |
3.6 水平加载行为机构研究 |
3.6.1 水平加载行为研究 |
3.6.2 推瓦设计研究 |
3.6.3 环刀设计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动力参数研究 |
4.1 动力系统参数设计 |
4.1.1 性能参数设计 |
4.1.2 负载匹配设计 |
4.2 取样测试杯取样性能分析 |
4.2.1 土壤切削过程 |
4.2.2 取样测试杯有限元分析 |
4.3 推靠器参数设计 |
4.3.1 推靠器推靠过程研究 |
4.3.2 推靠器有限元分析 |
4.4 垂直加载系统参数设计 |
4.4.1 压力活塞压力参数设计 |
4.4.2 活塞受力分析 |
4.5 水平加载系统参数设计 |
4.5.1 水平剪切位移 |
4.5.2 环刀有限元分析 |
4.5.3 推瓦有限元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集成传感构件研究 |
5.1 土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匹配误差分析 |
5.1.1 土工压力传感器的选择 |
5.1.2 压力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5.1.3 土压力传感器匹配误差分析 |
5.2 位移传感器设计 |
5.2.1 工作机理研究 |
5.2.2 有限元分析 |
5.2.3 电阻应变片的测量 |
5.2.4 电阻应变片粘贴方法及接线 |
5.2.5 位移传感器标定试验 |
5.3 压电锯环设计 |
5.3.1 原理及结构 |
5.3.2 性能参数估计 |
5.3.3 驱动电路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控制系统与数据采集系统研究 |
6.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6.1.1 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6.1.2 速度控制模型及算法 |
6.1.3 单片机最小系统 |
6.1.4 驱动电路 |
6.1.5 恒流控制电路 |
6.2 数据采集系统 |
6.2.1 数据采集系统方案研究 |
6.2.2 AD转换电路 |
6.2.3 信号放大电路 |
6.2.4 数据处理与显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深孔原位直剪试验研究 |
7.1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系统调试与分析 |
7.1.1 单元行为测试分析 |
7.1.2 系统行为测试分析 |
7.2 深孔原位直剪试验方案设计 |
7.2.1 深孔原位直剪实验平台搭建 |
7.2.2 试验基本原理 |
7.2.3 实验测试方案 |
7.2.4 实验内容 |
7.2.5 实验结果 |
7.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7.3.1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7.3.2 误差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关键结构优化比较研究 |
8.1 垂直加载系统设计结构优化比较研究 |
8.1.1 活塞结构设计优化比较 |
8.1.2 取样测试杯结构设计优化比较 |
8.2 水平加载系统设计结构优化比较研究 |
8.2.1 剪切环刀结构设计优化比较 |
8.2.2 剪切导向柱结构设计优化比较 |
8.3 推靠器设计结构优化比较研究 |
8.3.1 推靠器行为设计比较 |
8.3.2 推靠板结构设计优化 |
8.4 锯环机构设计比较研究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旁压试验在哈尔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及规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旁压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
1.2.1 预钻式旁压仪 |
1.2.2 自钻式旁压仪 |
1.3 旁压试验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1 旁压试验现场测试的研究 |
1.3.2 旁压试验的工程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岩土工程中旁压试验的应用 |
2.1 旁压试验的力学模型 |
2.2 旁压试验的成果 |
2.2.1 推求土的强度参数 |
2.2.2 计算地基承载力 |
2.2.3 计算旁压模量和变形模量 |
2.2.4 不排水抗剪强度 |
2.2.5 水平基床系数 |
2.2.6 砂土中旁压试验的圆柱孔穴扩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旁压试验的成果分析及应用 |
3.1 哈尔滨区域地质概况与该地区粉质黏土的基本构成 |
3.1.1 区域地质概况 |
3.1.2 工程勘察中的试验方法 |
3.1.3 哈尔滨地铁工程粉质黏土的基本构成 |
3.2 旁压试验成果分析及应用 |
3.2.1 旁压试验步骤 |
3.2.2 旁压试验数据分析 |
3.2.3 旁压试验结果 |
3.2.4 旁压试验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旁压试验的成果与其他岩土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4.1 相关性分析 |
4.1.1 标准贯入试验 |
4.1.2 静力触探试验 |
4.1.3 室内试验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某城际铁路花岗岩的工程地质特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花岗岩全风化层工程特性分析 |
1.1 花岗岩物理工程特点分析 |
1.2 花岗岩全风化层室内实验结果分析 |
1.3 花岗岩标准贯入试验分析 |
1.4 花岗岩室内外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性分析 |
2 旁压试验理论及试验研究 |
2.1 现场试验概述 |
2.2 旁压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 花岗岩全风化层力学指标确定 |
3 结束语 |
(10)深层土体侧向载荷试验探头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基于侧向载荷机理的深层土体原位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扁铲侧胀试验的研究现状 |
1.2.2 旁压试验的研究现状 |
1.2.3 应力铲试验的研究现状 |
1.3 深层土体原位测试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1 扁铲侧胀试验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2 旁压试验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3 应力铲试验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的提出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提出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深层土体侧向载荷试验探头的研制 |
2.1 引言 |
2.2 试验探头的研制过程 |
2.2.1 传感器与透水石的选择 |
2.2.2 刚性载荷板的密封与复位设计 |
2.2.3 试验探头的制作与传感器的安装 |
2.2.4 传感器的标定 |
2.2.5 弹性橡胶膜约束力的校正 |
2.3 试验仪器组成及试验原理 |
2.3.1 试验仪器的组成 |
2.3.2 试验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层土体侧向载荷试验 |
3.1 引言 |
3.2 试验方案及试验场地条件 |
3.2.1 试验方案 |
3.2.2 试验场地条件 |
3.3 试验关键步骤 |
3.3.1 试验准备 |
3.3.2 试验过程 |
3.3.3 试验注意事项 |
3.4 试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3.4.1 孔压测量及消散试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3.4.2 原始数据P_0、P_1、ΔP的整理与分析 |
3.4.3 基本参数I_D、E_D、K_D的计算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层土体侧向载荷试验成果应用 |
4.1 引言 |
4.2 土层划分 |
4.3 水平固结系数 |
4.4 静止侧压力系数 |
4.5 水平基床系数 |
4.6 地基承载力 |
4.7 不排水抗剪强度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论预钻式横压试验的机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旁压试验在洛阳地铁工程中的应用及规律性研究 ——以洛阳地铁一号线三标段为例[D]. 郭青峰.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2]旁压试验在岗阜状平原地铁勘察应用规律研究[D]. 张玉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3]旁压试验在膨胀土中的应用及规律研究[D]. 黄剑波.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4]旁压仪及旁压试验的发展历程[A]. 程伟峰,蔡永生. 2016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 2016
- [5]薄钢板气囊充气锚锚固性能试验研究[D]. 李盛.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6]基于旁压试验和静力触探估算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D]. 李君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7]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及集成传感构件研究[D]. 彭凯贝.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2)
- [8]旁压试验在哈尔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及规律性研究[D]. 张彬.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3)
- [9]某城际铁路花岗岩的工程地质特性分析研究[J]. 郑晓硕. 铁道勘察, 2015(04)
- [10]深层土体侧向载荷试验探头的研制与应用[D]. 顾永远. 南京工业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