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电绝缘涂层的开发

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电绝缘涂层的开发

一、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电绝缘涂层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力廷[1](2021)在《MB8镁合金表面AZO/MgO-Y2O3导电型热控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梓昶[2](2021)在《母线黑胶自动缠绕机的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作为发电机、变压器等大型电气设备与各种电器装置连接的导体——母线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其需求量也已是与日俱增。母线巴料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在巴料两端包覆绝缘胶带,目前,该工序基本由人工完成,存在生产效率低、缠绕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为了推进母线巴料生产的自动化进程,同时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某企业母线缠胶的生产工艺,系统研究母线缠胶参数,研制了一款自动化程度较高、功能完善、质量可靠的母线缠胶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概述该课题的研究背景、缠绕技术的发展现状、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2)介绍了母线规格、缠胶生产要求和缠胶设备技术指标,设计了两种方案,经过对比确定了最终方案。该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整套设备由缠胶装置和输送装置两大模块组成,阐述了该方案工作原理与工艺流程。(3)对缠胶装置进行了详细设计。包括移动平台、剪切机构、转臂旋转机构、毛刷机构等,详细介绍了转臂旋转机构的工作原理,并对其机械结构进行了力学分析和优化设计。(4)对输送装置进行了详细设计。包括推料机构、对中夹紧机构、出料机构、辅助夹紧机构等,详细叙述了输送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气缸、电机等动力源的选型依据和选型结果。(5)对母线缠胶机中部分承重件以及关键部件做强度分析。将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中建好的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分析模块,使用Ansys软件的静应力分析功能对这些关键部件进行强度分析,为设计结构提供更加可靠、全面的理论分析依据。(6)介绍了整机的控制流程,制作出样机并进行调试和试运行,现已交付企业使用。结果表明该设备的生产效率是人工的4倍,且设置有触摸屏方便操作。

张阳琳[3](2021)在《铜基高导热绝缘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其性能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芯片向着小型化、集成化、高效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如何提高封装基板的导热能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获得高导热绝缘基板材料,本文尝试采用机械球磨方法在高导热的铜颗粒表面包覆一层绝缘涂层,并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高导热铜基绝缘复合材料,并通过选用不同绝缘涂层和调整工艺参数实现了复合材料的性能调控。研究结果如下:通过球磨法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将微米级铜粉末与四种纳米级绝缘粉末(Si C、MnO2、Mg O和Al2O3)分别混合和烧结成型,制备了四种铜基复合材料。在相同质量比的条件下,探究四种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发现包覆效果差异较大,Si C和Mg O由于其高脆性和低界面吸附性,无法有效包覆在铜粉表面,即便制备的铜基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热导率,但其绝缘性较差。虽然MnO2可以均匀包覆在Cu颗粒表面,但MnO2的本征电阻率偏低,因而导致复合材料的绝缘效果较差。值得注意的是,Al2O3/Cu复合材料具有均匀的包覆绝缘层,因Al2O3薄膜极佳的绝缘性,导致制备的铜基复合材料兼具高导热和高绝缘特性,具有进一步探究和应用的前景。以微米级铜粉为基体,纳米氧化铝粉末为包覆材料,研究了不同氧化铝含量对复合材料显微结构、电阻率与热导率等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绝缘层随氧化铝含量的增加而增厚,电阻率持续增加,而热导率则持续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当氧化铝含量达到15.0 wt%以上时,绝大部分铜粉被氧化铝阻隔开,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复合材料的电阻率,同时保持了较高的热导率。以w(Al2O3)为15%的Al2O3/Cu复合粉末为研究对象,研究烧结温度对复合材料的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电阻率随烧结温度的增大而下降,而热导率随之增大。最后比较了预先冷压和无冷压的烧结样品的电/热性能,预先冷压后的烧结样品的电阻率明显小于无冷压的烧结样品的电阻率,而其热导率大于相同烧结温度下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的样品的热导率。

朱伟[4](2021)在《Al/CFRP/Al层板界面调控机理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纤维金属层板是由交替的金属薄板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组成,其综合了纤维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各自的优良性能,可以极大地改善单一材料的强度、疲劳抗性、冲击韧性、耐蚀性以及具有很高的抗裂性和良好的损伤容限特性,是航空航天和造船领域重要材料。随着航空航天领域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形势对我国自主研发技术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纤维金属层板类材料的设计开发、制备技术与生产装备等的研究备受关注。然而,此类纤维金属层板构件成形时由于两种材料极大的物性差异导致在热、力复合能场作用下难以协调成形、易产生界面分层、断裂等问题,在界面作用、结合理论及力学特性等方面存在诸多待揭示的科学问题。因此,本文以铝合金(AA6061)作为外层金属层,热固性环氧树脂基碳纤维(CFRP)为内层增强材料,并通过对铝合金板进行物化双重表面调控和制备柔性界面层,研究了热压生成Al/CFRP/Al层板的物理化学调控机理,分析界面微观结构、组元厚度配比等对层板性能的影响机制。结合力学性能实验,研究了不同制程下柔性界面层宏微观结构对纤维金属层板界面性能的影响,揭示了Al/CFRTP/Al层板柔性界面增韧机理,为碳纤维金属层板轻量化更深入广泛实施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改变铝合金AA6061表面宏观粗糙度,然后与碳纤维增强单向预浸带通过热压罐复合制备Al/CFRP/Al层板。研究了铝合金表面状态对复合界面微观结构和复合板结合强度的影响,并分析其结合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砂纸粒度的不断增大,Al/CFRP/Al层板界面剪切强度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热压作用下树脂与铝合金达到一种机械锚固和物理吸附双重作用的结合机理。单纯机械锚固的结合方式会使得层板形成弱的界面结合强度,降低Al/CFRP/Al层板使用价值。因此,采用了阳极氧化的表面预处理方式制备Al/CFRP/Al层板,通过多孔纳米结构氧化膜激发环氧树脂与金属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实现不同物性材料之间的化学键合。通过改变铝合金表面阳极氧化工艺参数,研究了阳极氧化时间和电压对Al/CFRP/Al层板微观界面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阳极氧电压和时间分别为25V,20min时,Al/CFRP/Al层板界面剪切强度呈现最大值,其界面剪切强度比酸碱洗后打磨表面处理提高34.9%。这是由于铝合金阳极氧化后表面生成多孔纳米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增加了AA6061和CFRP的浸润效果,而且因其氧化膜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可以促使环氧树脂与AA6061之间形成Al-O-C化学键合,从而大大提高了Al/CFRP/Al层板的结合强度。在阳极氧化预处理的研究基础上,引入中间带有一定“柔性”的界面层(通过添加特殊介质和两异种材料均能发生亲和反应,且能在变形时产生微小的协调滑移)的方法,对阳极氧化的铝合金进行不同种类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的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和种类的硅烷偶联剂对Al/CFRP/Al层板微观界面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硅烷偶联剂的加入都在界面处形成柔性层,增加了树脂与铝板之间的湿润性,消除了热应力,从而使层板达到了较高的结合强度。与硅烷偶联剂A-187相比,硅烷偶联剂A-1387的界面结合强度、层板弯曲强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是由于硅烷偶联剂A-1387与环氧树脂主体网络结构作用点比较多,不仅分子链末端的氨基可以和树脂发生化学键合反应,且分子链中的仲胺基(-NH-)也可以与环氧分子链反应,在分子链之间产生相互的交联作用,互穿网络模型变得更加紧密,从而使得界面层的内聚强度和模量相对较高,使得层板力学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顾志伟[5](2021)在《模块化电蓄热采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供暖系统中的蓄热技术能够合理地利用低谷电量,在用电低谷时期,将廉价的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在蓄热材料中,当白天电价高时再将储存在蓄热材料中的热能释放出来,实现电量的“削峰填谷”、平滑用电曲线和节约用户运行成本的目的。蓄热技术既可以缓解电厂高峰时期供电压力,又可以有效的解决用电峰谷差距大的问题。本文运用热力学基本原理,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电蓄热地板供暖的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平板相变材料蓄热放热电采暖模型。在蓄放热问题上,将三维模型转化到二维横截面,把蓄热问题从三维模型转化到二维平面上,大大降低了研究难度。运用焓-孔隙率的计算方法,引入液相分数来间接描述固-液界面的变化过程,解决了等温相变和一定相变温度范围的相变问题。按照调查的数据特点和评价需求,以对蓄热地板实际使用价值有重要影响的三个参考条件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电热膜加热结束后房间温度、蓄热材料放热结束后房间温度、电热膜地板厚度,这些变量不仅反映了电蓄热板对房间温度的影响程度,而且是对此蓄热模块进行实用设计的重要基础。在电价处于谷电时段时,电热膜利用低价电能给房间采暖,使室内温度始终处于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偏上;在电价处于峰电时段时,蓄热材料利用谷电时段吸收的热量进行放热,也使室内地板温度始终处于规范要求范围内。从而最终选择出合适的模型,并模拟其在设计标准房间内的蓄放热过程。最后通过分别采用电蓄热采暖和集中供暖的同一房间进行经济性分析,从而得到了采用电蓄热采暖的回收期。

肖毅[6](2021)在《异种金属的电偶腐蚀行为及防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异种金属在海洋环境中接触的情况不可避免,进而引发严重的电偶腐蚀。本文针对海洋环境下电偶腐蚀的问题,探究了30CrMnSiA高强钢/5083铝合金、30CrMnSiA高强钢/TC4钛合金和5083铝合金/TC4钛合金三种典型异种金属电偶对的电偶腐蚀行为及机理。为解决电偶腐蚀问题,探索性开展了激光熔覆技术的电偶腐蚀防护技术的研究。主要通过全浸、盐雾、全浸-盐雾循环三种模拟环境腐蚀实验来对电偶对试样进行腐蚀,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不同腐蚀周期的试样进行电偶电流、电偶电位、动电位极化曲线、阻抗谱等电化学参数的测试,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能谱仪(EDS)观察分析了腐蚀形貌及腐蚀产物的元素分布和物相组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三种电偶对在三种腐蚀环境中都发生了严重的电偶腐蚀现象,电偶电流密度均大于10μA·cm2,电偶腐蚀敏感性评级均达到E级,海洋环境下不能直接接触使用,如果需要接触使用,必须加以防护。盐雾腐蚀环境对材料的腐蚀破坏能力远大于全浸环境,主要是因为盐雾环境中,金属表面的液膜溶解氧含量充足,有助于电偶腐蚀阴极反应氧还原过程的顺利进行。(2)三种金属中,5083铝合金腐蚀电位(约-0.76V)<30CrMnSiA高强钢(约为-0.56V)<TC4钛合金(约为-0.43V),在模拟腐蚀环境中,5083铝合金表面会生产氧化层,但不稳定,易于发生点蚀,并有发生局部腐蚀的趋势;30CrMnSiA钢即使作为阴极也发生了严重的腐蚀,表面生成了内外层锈层,但仍抵抗不住Cl-的侵蚀,导致氧化层出现裂纹甚至脱落,腐蚀程度不断加剧;TC4钛合金由于其表面会生成致密、稳定且自愈能力强的钝化膜,耐蚀性十分优异,腐蚀痕迹非常轻微。(3)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30CrMnSiA高强钢和5083铝合金基体表面制备Ni-Cr-Mo系和Cu基合金熔覆层,突破了现有电偶腐蚀防护技术的局限性,所制备的合金熔覆层具备非常出色的耐蚀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当带有熔覆层的钢和铝相互偶接,或者它们分别与钛合金或316L不锈钢进行偶接,其电偶腐蚀电流密度均小于0.3μA.cm-2,电偶腐蚀敏感性达到A级,激光熔覆层的存在对基体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直接接触使用。

王玉洁[7](2021)在《镁合金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制备与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弧氧化是一种在基体表面原位生成陶瓷氧化膜层的表面处理技术,可改善镁合金的性能,但是传统微弧氧化膜层存在“致密层薄、耐蚀性差”的问题,制约了高性能镁合金的发展。本文将复合电介质的击穿放电与微弧氧化处理相结合,提出了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成膜技术思想,开展了AZ31B镁合金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制备与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利用氧等离子体的助烧结作用消除了微弧氧化成膜过程中出现的沙化现象,建立了通氧量与非沙化层厚度的关系,确定的合理通氧量为0.01 L/s,在此条件下制备了外表面无沙化的微弧氧化膜层。探讨了工艺参数对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Mg F2/Mg O质量比的影响规律,确定了Mg F2/Mg O质量比与致密层厚度的关系,当氧化膜层的Mg F2/Mg O质量比为0.9~1.2时,致密层厚度最大为3.5μm。对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相含量、微观形貌、元素分布进行了研究,使用COMSOL有限元仿真软件进行了Mg F2+Mg O复合电介质膜层的电热耦合场击穿模拟,揭示了Mg F2与Mg O之间的阻挡与预热作用,明确了复合电介质击穿熔体的喷发机制。开展了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致密层厚度最大的微弧氧化膜层具有最优的耐腐蚀性能,其制备工艺为:KF浓度为70 g/L、KOH浓度为20 g/L、通氧量为0.01 L/s、氧化时间为7 min、电压为130 V、电解液温度为25°C。本研究形成的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成膜技术,将微弧氧化膜层的致密层厚度提高了1.5倍、基体的腐蚀电位提高了1.313 V、腐蚀电流密度减小了3个数量级,为解决微弧氧化膜层“致密层薄、耐蚀性差”问题探索了新途径,为扩大高性能镁合金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图98幅,表9个,参考文献198篇。

党宁,潘效飞,龚平[8](2021)在《智能功率模块中绝缘铝基板可靠性提升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家用电器的变频功能逐渐成为其市场竞争中的主要技术卖点之一。智能功率模块作为白色家电的核心器件,降低热阻和提升耐压作为两项最重要的封装评估项目愈发受到设计者的重视。以铝基板为载板的功率模块作为介绍对象,从其各介层的结构和工艺处理方式等方面入手,解决铝基板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绝缘层开裂引发的可靠性问题。

魏晓慧[9](2020)在《LED微弧氧化铝基板及其表面金属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基板散热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功率LED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在铝合金基板上制备了氧化物绝缘层,并采用磁控溅射工艺在其上制备了导电膜.制备的氧化铝绝缘层的热导率可达1.2 W/m·K,并有效减小基板的封装界面热阻,与常用的聚合物绝缘层基板相比,可有效提高基板的散热性能.得到了针对Cr/Ni-Cu金属膜层的最佳镀膜工艺,测试表明镀制的导电膜层结合力达到6.4Mpa.

沈剑,丁星星,宋凯强,张敏,丛大龙[10](2020)在《海洋大气环境下装备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叙述了海洋大气环境下装备典型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介绍了高强钢、不锈钢和铝合金等装备材料在高温、高湿、高盐雾和强辐射等海洋大气环境下的腐蚀特征和主要腐蚀形式,总结了海洋大气腐蚀防护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海洋大气环境下装备防护需从装备选材与结构环境适应性设计、有效表面防护、环境控制、加强维护保养等方面着手,在充分利用现有防腐技术的基础上,加强金属涂/镀层与有机涂层的技术组合;大力开发研制海洋环境下长期有效、绿色环保的表面处理技术和涂层技术;针对铝合金等易腐蚀材料,开展腐蚀结构修复技术研究。采用系统工程方法来解决海洋大气环境中装备的腐蚀问题,进而提高舰载武器、船舶、海岸工程、近海工程等服役装备的安全性、寿命和可靠性。

二、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电绝缘涂层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电绝缘涂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2)母线黑胶自动缠绕机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缠胶机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状况
        1.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黑胶自动缠绕机的方案设计
    2.1 技术指标与技术要求
        2.1.1 缠胶产品
        2.1.2 技术指标
        2.1.3 性能要求
    2.2 黑胶缠绕机整体方案设计
        2.2.1 方案一
        2.2.2 方案二
        2.2.3 方案的对比与选择
    2.3 黑胶缠绕机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缠胶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3.1 缠胶装置整体结构设计
    3.2 缠胶装置关键部分结构设计
        3.2.1 缠胶机移动平台设计
        3.2.2 转臂旋转机构设计与分析
        3.2.3 毛刷机构设计
    3.3 缠胶装置动力参数
    3.4 本章小结
4 巴料输送装置结构设计
    4.1 输送装置工作原理
    4.2 输送装置结构设计
        4.2.1 推料机构设计
        4.2.2 对中夹紧机构设计
        4.2.3 出料机构设计
        4.2.4 辅助夹紧机构设计
    4.3 输送装置动力参数
    4.4 本章小结
5 自动缠绕机静力学分析
    5.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5.2 ANSYS Workbench模块介绍
    5.3 自动缠绕机关键部位的强度分析
        5.3.1 推料机构横向滚轮支架的强度分析
        5.3.2 出料机构托板的强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自动缠绕机控制部分设计与设备调试
    6.1 控制部分设计
        6.1.1 整机工作的工艺动作及控制流程
        6.1.2 控制单元选型
    6.2 样机调试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铜基高导热绝缘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其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封装基板概述
    1.2 封装基板的发展
    1.3 封装基板的分类
    1.4 封装基板的制备方法
    1.5 金属基板的绝缘处理
        1.5.1 阳极氧化法
        1.5.2 微弧氧化法
        1.5.3 热喷涂法
        1.5.4 化学气相沉积法
        1.5.5 溶胶-凝胶法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过程及性能分析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
        2.2.1 不同绝缘材料/Cu复合材料的制备
        2.2.2 不同Al_2O_3含量的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不同烧结工艺下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微观结构分析与性能测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表面形貌分析
        2.3.3 密度测量及孔隙率分析
        2.3.4 电阻率测量
        2.3.5 热导率测量
第3章 不同绝缘材料包覆Cu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包覆物/Cu复合粉末的微观结构分析
        3.2.2 不同包覆物/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3.2.3 不同包覆物/Cu复合材料的密度分析
        3.2.4 不同包覆物/Cu复合材料的电阻率分析
        3.2.5 不同包覆物/Cu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Al_2O_3含量的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Al_2O_3/Cu复合粉末的微观结构分析
        4.2.2 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4.2.3 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密度分析
        4.2.4 Al_2O_3/Cu复合材料的电阻率分析
        4.2.5 Al_2O_3/Cu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工艺下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不同烧结温度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5.2.2 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密度分析
        5.2.3 Al_2O_3/Cu复合材料的电阻率分析
        5.2.4 Al_2O_3/Cu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分析
    5.3 冷压后不同烧结温度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5.3.2 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密度分析
        5.3.3 Al_2O_3/Cu复合材料的电阻率分析
        5.3.4 Al_2O_3/Cu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件

(4)Al/CFRP/Al层板界面调控机理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纤维金属层板简介
        1.1.1 纤维金属层板的发展历史
        1.1.2 纤维金属层板的性能特点
        1.1.3 纤维金属层板的制备方法
    1.2 纤维金属层板界面特性
        1.2.1 物理结合理论
        1.2.2 化学键结合理论
        1.2.3 表面形态理论
        1.2.4 可逆水解平衡反应
        1.2.5 可变性层理论
    1.3 纤维金属层板界面及其调控
        1.3.1 铝合金表面的机械预处理
        1.3.2 铝合金表面的化学预处理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思路及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铝合金表面处理
        2.2.3 热压复合共固化过程
    2.3 性能测试
        2.3.1 物理性能
        2.3.2 层间性能
        2.3.3 力学性能
    2.4 Al/CFRP/Al层板微观结构表征
        2.4.1 光学显微镜观察
        2.4.2 扫描电镜显微观察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物化调控对制备Al/CFRP/Al层板的影响
    3.1 引言
    3.2 物化调控工艺
    3.3 表面形貌分析
    3.4 润湿性能
    3.5 Al/CFRP/Al层板的界面剪切性能
    3.6 微观界面结构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氧化膜层调控对制备Al/CFRP/Al层板的影响
    4.1 引言
    4.2 阳极氧化工艺
    4.3 氧化时间对氧化膜参数的影响规律
    4.4 氧化电压对氧化膜结构参数的影响规律
    4.5 Al/CFRP/Al层板结合性能
    4.6 Al/CFRP/Al层板耐久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柔性层设计对制备Al/CFRP/Al层板的影响
    5.1 引言
    5.2 硅烷偶联剂改性及方案设计
        5.2.1 硅烷偶联剂改性原理
        5.2.2 实验方案设计
    5.3 柔性层工艺
    5.4 润湿能力
    5.5 微观界面结构
    5.6 界面结构对层板界面性能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Al/CFRP/Al层板的弯曲和冲击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方案
    6.3 表面改性对Al/CFRP/Al层板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
    6.4 表面改性对层板弯曲性能的影响
    6.5 表面改性对层板低速冲击性能的影响
    6.6 层厚比对层板低速冲击性能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模块化电蓄热采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电蓄热及蓄热材料的研究动态
        1.2.1 国内主要研究现状
        1.2.2 国外主要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电蓄热技术理论分析
    2.1 电蓄热技术的特点
        2.1.1 电蓄热不同于其它蓄热技术的特点分析
        2.1.2 电蓄热特点分析
    2.2 电蓄热材料选择
        2.2.1 电采暖材料选择
        2.2.2 蓄热材料的选择
        2.2.3 蓄热包裹材料的选择
    2.3 电蓄热模块结构
    2.4 设计房间结构
    2.5 设计电蓄热模块尺寸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铜铝合金-石蜡相变蓄热模型的仿真
    3.1 模拟方案确认
    3.2 仿真模拟软件介绍
    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3.4 物理模型的建立
        3.4.1 建立基础物理模型
        3.4.2 电蓄热模块模拟尺寸
        3.4.3 建立评价标准
    3.5 仿真模拟过程
        3.5.1 电热膜放热过程仿真模拟
        3.5.2 蓄热材料放热过程模拟
    3.6 仿真模拟结果
        3.6.1 电热膜放热过程仿真模拟结果
        3.6.2 蓄热材料放热过程仿真模拟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性分析
    4.1 经济评价指标
    4.2 应用场景及经济分析
    4.3 小区居民楼采暖
        4.3.1 小区居民楼集体采暖费用
        4.3.2 相变蓄热电采暖费用
        4.3.3 电蓄热供暖回收期
    4.4 供暖需求低谷电时期的商业建筑供暖
        4.4.1 商业建筑集体供热费用
        4.4.2 商业建筑电蓄热供热费用
        4.4.3 电蓄热供热回收期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异种金属的电偶腐蚀行为及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偶腐蚀概述
        1.2.1 电偶腐蚀定义
        1.2.2 电偶腐蚀发生的本质及其条件
        1.2.3 电偶腐蚀影响因素
    1.3 电偶对材料的选择
        1.3.1 高强钢
        1.3.2 钛合金
        1.3.3 铝合金
    1.4 电偶腐蚀防护技术研究
        1.4.1 电偶腐蚀防护技术概述
        1.4.2 现有电偶腐蚀防护技术的类比及局限性
        1.4.3 我国电偶腐蚀防护技术现状
    1.5 激光熔覆技术
        1.5.1 激光熔覆工作原理和特点
        1.5.2 激光熔覆技术在防腐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样制备
        2.2.1 非熔覆层电化学试样制备
        2.2.2 熔覆层电化学试样制备
    2.3 实验方法及仪器装置
        2.3.1 全浸环境电偶腐蚀实验
        2.3.2 盐雾环境电偶腐蚀实验
        2.3.3 全浸-盐雾循环环境电偶腐蚀实验
        2.3.4 电偶电流、电偶电位测试
        2.3.5 电偶腐蚀敏感性测试
        2.3.6 动电位极化曲线及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2.3.7 XRD物相分析
        2.3.8 SEM及EDS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30CrMnSiA高强钢/5083铝合金电偶腐蚀行为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 全浸环境
        3.2.1 腐蚀形貌及产物分析
        3.2.2 开路电位及电偶腐蚀敏感性
        3.2.3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3.2.4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3.3 盐雾环境
        3.3.1 腐蚀形貌分析
        3.3.2 电偶电流、电偶电位分析
        3.3.3 开路电位分析
        3.3.4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3.3.5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3.4 全浸-盐雾循环环境
        3.4.1 腐蚀形貌及产物分析
        3.4.2 电偶电流分析
        3.4.3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3.4.4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3.5 电偶腐蚀机制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30CrMnSiA高强钢/TC4合金电偶腐蚀行为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 全浸环境
        4.2.1 腐蚀形貌及产物分析
        4.2.2 开路电位及电偶腐蚀敏感性
        4.2.3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4.2.4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4.3 盐雾环境
        4.3.1 腐蚀形貌及产物分析
        4.3.2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4.3.3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4.4 全浸-盐雾循环环境
        4.4.1 腐蚀形貌及产物分析
        4.4.2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4.4.3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4.5 电偶腐蚀机制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5083铝合金/TC4合金电偶腐蚀行为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 全浸环境
        5.2.1 腐蚀形貌及产物分析
        5.2.2 开路电位及电偶腐蚀敏感性
        5.2.3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5.2.4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5.3 盐雾环境
        5.3.1 腐蚀形貌及产物分析
        5.3.2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5.3.3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5.4 全浸-盐雾循环环境
        5.4.1 腐蚀形貌及产物分析
        5.4.2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5.4.3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5.5 电偶腐蚀机制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激光熔覆技术对异种金属电偶腐蚀防护研究
    6.1 实验材料及方法
    6.2 电化学测试结果
        6.2.1 Ni-Cr-Mo系合金熔覆层
        6.2.2 Cu基合金熔覆层
    6.3 电偶腐蚀敏感性测试结果
        6.3.1 钢基体Ni-Cr-Mo系熔覆层/TC4钛合金电偶对
        6.3.2 铝基体Cu基熔覆层-2/TC4钛合金电偶对
        6.3.3 铝基体Cu基合金熔覆层-2/316L不锈钢电偶对
        6.3.4 钢基体Cu基合金熔覆层-1/TC4钛合金电偶对
        6.3.5 钢基体Cu基合金熔覆层-1/铝基体Cu基合金熔覆层-2电偶对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镁合金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制备与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镁合金的性能及应用
        1.1.1 镁合金的性能
        1.1.2 镁合金的应用
    1.2 镁合金的腐蚀与防护
        1.2.1 镁合金的腐蚀行为
        1.2.2 镁合金常用表面处理方法
    1.3 微弧氧化概述
        1.3.1 微弧氧化及其工艺特点
        1.3.2 微弧氧化击穿机理
        1.3.3 微弧氧化成膜过程
        1.3.4 微弧氧化膜层结构
    1.4 耐腐蚀微弧氧化膜层研究进展
        1.4.1 工艺优化
        1.4.2 添加剂
        1.4.3 复合工艺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技术路线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装置及试剂
        2.3.1 微弧氧化设备
        2.3.2 通氧设备
        2.3.3 实验试剂
    2.4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制备工艺
        2.4.1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成膜技术思想
        2.4.2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设计思路
        2.4.3 试样预处理
        2.4.4 电解液的组成与配制
        2.4.5 工艺参数的选择
        2.4.6 微弧氧化处理
    2.5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分析与表征
        2.5.1 物相组成测定
        2.5.2 微观形貌与厚度
        2.5.3 元素分布分析
        2.5.4 晶体结构观察
        2.5.5 电化学测试
    2.6 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电场与温度场仿真
        2.6.1 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
        2.6.2 COMSOL电场与温度场模块
    2.7 本章小节
3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生长
        3.1.1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物相组成
        3.1.2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形成过程
    3.2 通氧对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沙化的影响
        3.2.1 沙化层的形成
        3.2.2 氧气对膜层生长的影响
        3.2.3 通氧微弧氧化机制
    3.3 工艺参数对微弧氧化膜层MgF_2/MgO质量比的影响
        3.3.1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MgF_2/MgO质量比的测定
        3.3.2 电解液浓度对氧化膜层MgF_2/MgO质量比的影响
        3.3.3 相关成膜因素对氧化膜层MgF_2/MgO质量比的影响
    3.4 MgF_2/MgO质量比对氧化膜层致密层厚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成膜机理
    4.1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组分研究
    4.2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微观形貌与元素分布
        4.2.1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微观形貌
        4.2.2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元素分布
    4.3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电场与温度场仿真
        4.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4.3.2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电场分布
        4.3.3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温度场分布
        4.3.4 传热对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放电的影响
    4.4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成膜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
    5.1 电化学测试原理
        5.1.1 极化曲线
        5.1.2 电化学阻抗谱
    5.2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电化学测试结果
        5.2.1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极化曲线
        5.2.2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电化学阻抗谱
    5.3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电化学腐蚀机理
        5.3.1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腐蚀行为
        5.3.2 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耐蚀性增强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智能功率模块中绝缘铝基板可靠性提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绝缘层失效分析
3 铝基的处理方法
    3.1 阳极氧化表面处理技术
    3.2 微弧氧化表面处理技术
4 绝缘层的处理方法
    4.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4.1.1 玻璃纤维纸
        4.1.2 玻璃纤维布
        4.1.3 玻璃纤维纸+玻璃纤维布
    4.2 绝缘层填充料
        4.2.1 填充料添加量对热导系数的影响
        4.2.2 填充料的形状对热导系数的影响
5 布线层的合理设计
    5.1 绝缘层撕裂原因分析
        5.1.1 封装过程中出现的外应力
        5.1.2 局部膨胀系数失配
    5.2 布线层设计方案
6 结束语

(9)LED微弧氧化铝基板及其表面金属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微弧氧化制备铝基板绝缘层
        1.1.1 实验设备
        1.1.2 试验材料及方法
    1.2 磁控溅射制备导电膜
        1.2.1 实验设备
        1.2.2 制备方法
    1.3 基板性能测试
2 实验与分析
    2.1 微弧氧化电解液成分对氧化膜绝缘性能的影响
    2.2 微弧氧化膜厚对基板热导率的影响
    2.3 磁控溅射工艺对金属膜层结合力的影响
        2.3.1 膜厚对结合力的影响
        2.3.2 基底预处理对结合力的影响
        2.3.3 溅射功率对结合力的影响
        2.3.4 溅射气压对结合力的影响
    2.4 实验结果
3 结论

(10)海洋大气环境下装备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大气腐蚀
    1.1 特征
    1.2 主要形式和机理
2 海洋大气腐蚀的表面防护对策
    2.1 选材与环境适应性设计
    2.2 表面防护
        2.2.1 电化学保护
        2.2.2 隔离防护
        2.2.3 缓蚀剂法
    2.3 环境控制
    2.4 维护保养
3 结语

四、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电绝缘涂层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MB8镁合金表面AZO/MgO-Y2O3导电型热控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力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母线黑胶自动缠绕机的研发[D]. 陈梓昶.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3]铜基高导热绝缘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其性能调控[D]. 张阳琳.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4]Al/CFRP/Al层板界面调控机理及性能研究[D]. 朱伟. 燕山大学, 2021
  • [5]模块化电蓄热采暖技术研究[D]. 顾志伟. 燕山大学, 2021(01)
  • [6]异种金属的电偶腐蚀行为及防护技术研究[D]. 肖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镁合金复合电介质微弧氧化膜层的制备与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D]. 王玉洁.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8]智能功率模块中绝缘铝基板可靠性提升设计研究[J]. 党宁,潘效飞,龚平. 电子与封装, 2021(01)
  • [9]LED微弧氧化铝基板及其表面金属化技术研究[J]. 魏晓慧. 惠州学院学报, 2020(06)
  • [10]海洋大气环境下装备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J]. 沈剑,丁星星,宋凯强,张敏,丛大龙. 装备环境工程, 2020(10)

标签:;  ;  ;  ;  ;  

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电绝缘涂层的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