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及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及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一、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慢性丙型肝炎及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晏双龙[1](2014)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1.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2010年7月~2012年8月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4例,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感染途径;2.所有患者均给予干扰素(包括长效及短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同时随访至患者停药后24周(如果患者在停药24周内复发则随访至复发时间点);检测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24周、48周、停药后4周、12周、24周患者的肝功能、血常规及HCV RNA等指标。3.按干扰素类型分为短效组及长效组,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获得RVR、EVR、SVR的差异,评价两组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4.根据患者治疗前HCV RNA载量分为高病毒载量组(HCV RNA≥8.0×105IU/ml)和低病毒载量组(HCV RNA<8.0×105IU/ml),分析不同基因型及基线HCV RNA病毒载量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结果:1.入选的6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完成48周疗程及停药24周随访的57例,因副作用退出2例,脱落5例,最后进入研究的患者57例。2.进入研究的57例患者中48例检出病毒基因型,基因型分布如下:1b型25例占多数(52.1%),其次是6a型10例(20.8%),3b型6例(12.5%),2a型4例(8.3%)和1a型3例(6.3%)。3.在完成全部疗程及停药后24周随访的57例患者中,获得RVR、EVR、SVR的比率分别为71.9%、96.5%、84.2%。按不同的干扰素SVR的比率分别为85.3%、97.1%、82.4%和52.2%、95.7%、87.0%,经比较两组除R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EVR及S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基因型对疗效的影响:在完成全部疗程及停药后24周随访的57例患者中,其中48例检出病毒基因型,基因1型患者28例,获得的RVR、EVR、SVR率分别为57.1%、92.9%、75.0%,基因2、3型患者10例,获得的RVR、EVR、SVR率分别为80.0%、100.0%、90.0%,基因6型患者10例,获得RVR、EVR、SVR率分别为90.0%、100.0%、100.0%。三种基因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67)。5.基因型、不同干扰素类型对治疗的影响:基因1型患者在重组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中获得的RVR、EVR及SVR率分别为76.9%、92.3%、76.9%和40.0%、93.3%、80.0%,比较基因1型在两组中获得的RVR率、EVR率及SVR率,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非基因1型患者中,基因2、3型患者在重组干扰素α-2b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获得的RVR、EVR及SVR率分别为83.3%、100.0%、83.3%和75.0%、100.0%、100.0%;基因6型患者在重组干扰素α-2b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获得的RVR率、EVR率及SVR率分别为100.0%、100.0%、100.0%和50%、100.0%、100.0%;基因2、3型及基因6型在两组不同类型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的RVR、EVR及SVR率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HCV RNA病毒载量、不同干扰素类型对治疗的影响:在高病毒载量组(HCV RNA≥8.0×105IU/ml)中,重组干扰素α-2b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获得的RVR、EVR、SVR率分别为85.7%、85.7%、85.7%和30.0%、90.0%、70.0%。两组RVR率、EVR率及SVR率获得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低病毒载量组(HCV RNA<8.0×105IU/ml)中,重组干扰素α-2b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获得的RVR率、EVR率、SVR率分别为85.2%、96.3%、81.5%和69.2%、100.0%、1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未获得SVR患者的情况分析:在完成全程联合治疗及24周随访的患者中有9例出现复发,其中6例未获得RVR,5例(83.3%)为基因1型,1例(16.7%)为基因3型;高低病毒载量组各3例(50.0%);短效及长效干扰素组分别为4例(66.7%)和2例(33.3%);另3例获得RVR及EVR者仍出现复发,2例为基因1型,1例未分型。重组干扰素α-2b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复发例数分别为6例(6/34,17.7%)和3例(3/23,13.0%);HCV基因1型28例复发7例(7/28,25.0%)和非基因1型20例复发1例,(1/20,5.0%)1例未分型患者复发;高、低病毒载量组复发率分别为4例(4/17,23.5%)和5例(5/40,12.5%),结果提示未获得RVR者复发率较RVR者显着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次为基因1型和高病毒载量组复发率较高,但上述干扰素类型、基因型及病毒载量组间复发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均为干扰素常见的不良反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有8例因中性粒细胞低于0.75×109/L而减量为135ug/周,而重组干扰素α-2b组有4例减量(P值为0.078)。短效组和长效组分别有3例和6例因轻度贫血(Hb<100g/L)将利巴韦林减量为600mg/d(P值为0.167)。甲状腺功能异常在重组干扰素α-2b组发生率(22.6%)明显高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4%),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178)。结论: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48周有84.2%获得SVR。2.基因1型与非基因1型的患者SVR率分别为75.0%和95.0%(基因2、3型为90%,基因6型为100%)。3.重组干扰素α-2b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两组患者获得SVR率无差别,安全性好。4.病毒载量水平高低不影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SVR率。5.国内外的RGT治疗均是以长效干扰素为基础的,对于短效干扰素治疗无RGT治疗方案,对于基因1型及高病毒载量组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短效干扰素治疗尽管获得RVR,仍需延长治疗疗程来提高SVR率及降低复发率。

陈文林[2](2014)在《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及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丙型肝炎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据WHO统计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3%,约1.7亿人,每年新发丙肝3.5万例。根据2010年9月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抗HCV阳性率为0.43%,大概全国HCV感染者达500多万。HCV自然感染史长,其慢性化率为50%~85%。肝硬化和肝癌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在感染的5~0年后30%~40%将发展为肝硬化,10~20年后5%~7%发展为肝癌。成为现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之一。尽管现代医学在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上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其三联疗法成为基因1b型等一些难治性丙肝的最新方案。但对于耐药、抗病毒无效者及在治疗中出现药物毒副作用、停药后复发、病毒学突破、部分应答、无效应答或无应答、基因1型或4型HCV感染、高病毒载量(HCV RNA≥1.5×106IU/mL)、合并其他病毒感染,或同时合并其他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血友病、器官移植、肾脏疾病及血液透析等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及肝硬化失代偿期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丙肝治疗依然是临床难题,即所谓的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目前由HCV基因1型感染所致的慢性丙型肝炎在我国约占78%,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丙型肝炎约占69%,所以可以说在我国大多数的慢性丙型肝炎属于难治性丙型肝炎。RHC形成复杂,因而其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通过“十一五”对CHC中医症候辨证分型规范研究显示:正虚邪恋、肝郁脾虚、肝肾阴虚三型占所有证型的73%,故虚实夹杂的临床表现是CHC的主要特征,若不实行临床干预,任其进一步发展,必将形成肝硬化等难治性肝病,其预后不佳,对患者生命将形成极大的威胁,对治疗造成巨大的挑战。在RHC治疗方面,并无特别有效的方法。聚乙二醇化a干扰素(PEG-IFN-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优化治疗或标准方案联合蛋白酶抑制剂对基因1型的治疗仍然是当前的首要选择。但是由于干扰素、利巴韦林及蛋白酶抑制剂具有难以适应的毒副作用,使RHC治疗更为困惑。因此,进一步探求难治性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及寻找其治疗的有效方案是医学和临床的迫切需求,中医药以其独特优势,在防治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传统的辨证论治、专病专方专药、针灸、单药、民间验方,发展到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都有中医药作出的贡献。多年的研究也证实,中医药在慢性丙型肝炎的防治中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症状,减轻肝脏炎症,而且能抑制或抗病毒,逆转肝脏早期肝纤维化,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延缓其慢性化,增强机体免疫,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达到延长生存期,预防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意义重大。目的:本研究在“十一五”慢性丙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国家“十二五”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以中药辨证方(益气解毒方、疏肝健脾方、补肾柔肝方)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观察其临床疗效、转氨酶和HCV RNA转阴率及下降率(HCV RNA下降2log),并对其免疫功能与转氨酶、病毒载量以及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HCV RNA等相关性进行研究,运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以探讨中药辨证方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以及RHC的病毒载量、肝脏炎症、免疫调节机制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以便进一步提高难治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实验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中医药辨证方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将54例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对照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试验组给予中药辨证方:益气解毒方、疏肝健脾方、补肾柔肝方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安慰剂治疗。治疗12,24,36,48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血HCV RNA阴转率和下降率、肝功能变化及2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第二部分: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析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对153例难治性丙型肝炎感染者按基因1b、抗病毒治疗阴转后复发及肝硬化分成3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T/CD8+T)和HCV RNA载量。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作为对照组。第三部分:难治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HCV RNA载量等相关性研究对153例RHC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研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患者和15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RHCRNA含量、基因分型和肝功能检测,观察肝功能、血清RHC R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中医药辨证方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与对照组比较中药辨证方(益气解毒方、疏肝健脾方、补肾柔肝方)组能明显降低转氨酶水平、提高HCV RNA阴转率和下降率(P<0.05)。第二部分: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析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1与对照组相比RHC患者组CD3+T、CD4+T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T、CD4+T/CD8+T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病毒载量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较CD3+T、CD4+T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T、CD4+T/CD8+T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低病毒载量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CD8+T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RHC高病毒载量患者组与低病毒载量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抗病毒治疗阴转后复发组与对照组比较CD3+T、CD4+T、CD8+T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CD3+T、CD8+T下降明显,而CD4+T/CD8+T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基因1b组与对照组相比较CD4+T、CD8+T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阴转复发组与肝硬化组无统计学意义,与基因1b型比较CD3+T、CD8+T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肝硬化组与基因1b型组比较CD3+T、CD8+T下降明显、而CD4+T/CD8+T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难治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HCV RNA载量等相关性研究1难治性丙型肝炎常见的中医证型依次为正虚邪恋、肝郁脾虚、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等六型。2ALT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即ALT从高到低在各证型中的排列顺序为: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内阻型、肝郁脾虚型、正虚邪恋型,其湿热中阻型与其他证型相比较ALT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ST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即AST从高到低在各证型中的排列顺序为:脾肾阳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内阻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正虚邪恋型,其中脾肾阳虚型与与其他类型相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脾肾阳虚型ALB与其他中医类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HC RNA水平与中医证型有一定规律性,即湿热中阻型>正虚邪恋型>肝肾阴虚型>瘀血内阻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湿热中阻型与瘀血内阻型、脾肾阳虚型相比较,RHC RN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T、CD4+T、CD4+T/CD8+T)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湿热中阻型CD8+T明显升高(P<0.01),CD4+T/CD8+T明显下降(P<0.05);脾肾阳虚型和肝郁脾虚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CD3+T、CD4+T明显下降(p<0.01),CD8+T明显下降(P<0.05);正虚邪恋型、瘀血内阻型、肝肾阴虚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CD3+T、CD4+T、CD4+T/CD8+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各证型相比较中脾肾阳虚型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与正虚邪恋型、湿热中阻型、瘀血内阻型、肝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与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型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与瘀血内阻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CD8+T明显下降,与瘀血内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辨证方能改善难治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脏炎症,且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2、长期慢性HCV感染会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基因1b型、抗病毒治疗阴转后复发及肝硬化形成难治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RHC患者病毒载量高,病毒复制活跃,肝脏炎症亢进,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紊乱程度随HCV载量增高而逐渐加重。3、RHC中医证型依次为正虚邪恋型、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内阻型、肝肾阴虚型及脾肾阳虚型等六型;4、RHC转氨酶、病毒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

辛宁波[3](2016)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1b型丙型肝炎治疗失败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普通干扰素α-2b(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基因1b型丙型肝炎失败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治疗失败的患者继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方案,评价其治疗疗效,为临床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及前瞻性分析的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011年1月-2014年12月门诊及住院正规接受IFNα-2b联合RBV为初治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82例,对治疗12周病毒转阴并且治疗过程中病毒不反弹的患者归为治疗有效组(205例),对治疗12周病毒未转阴或治疗过程中病毒反弹的患者归为治疗失败组(77例),对可能影响治疗失败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IL-28B基因型、HCV RNA载量、ALT水平、是否伴有糖尿病、是否伴有肝脂肪变、是否有输血史,并对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治疗失败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应用IFNα-2b联合RBV治疗12周病毒未转阴或治疗过程中病毒反弹,并继续进行PEG IFNα-2a联合RBV治疗的患者(58例),分为病毒应答不佳组(21例)、病毒复发组(37例),比较获得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率(c EVR)、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来评价疗效及差异。结果1、(1)年龄≥50岁患者治疗失败的比例高于年龄<50岁患者(P=0.028);(2)IL-28B基因非优势组患者治疗失败比例明显高于IL-28B基因优势组(P<0.001);(3)HCV RNA载量≥105IU/ml治疗失败患者比例高于HCV RNA载量<105IU/ml患者(P=0.038);(4)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治疗失败比例高于无糖尿病患者(P=0.014);(5)性别、ALT水平是否≥80U/L、有无输血史的治疗失败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0岁(OR:2.474,P=0.032)、IL-28B基因非优势型(OR:6.364,P<0.001)、HCV RNA≥105IU/ml(OR:3.167,P=0.021)、合并糖尿病(OR:2.215,P=0.041)是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败独立影响因素。2、在IFNα-2b联合RBV抗病毒治疗失败并接受PEG IFNα-2a联合RBV治疗的患者中,病毒复发组与病毒应答不佳组的RVR分别是70.27%(26/37)、33.33%(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c EVR分别是78.38%(29/37)、38.10%(8/21),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2);SVR分别是59.46%(22/37)、23.73%(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1.年龄≥50岁、IL-28B基因非优势型、HCV RNA≥105IU/ml、合并糖尿病是影响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b型病毒肝炎治疗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2.在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对1b型丙型肝炎治疗失败的患者中,继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病毒复发组的疗效明显优于病毒应答不佳组。

张鸿飞,杨晓晋,李扞卫,陈菊梅,朱世殊,王陆军,兰红,徐志强,钟小敏[4](1996)在《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慢性丙型肝炎及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小儿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相关因素及不良反应,采用年龄分组的方法,对43例小儿和24例成人慢性丙型肝炎分别采用重组干扰素(INF)α-2b(Intron A)治疗,43例小儿慢性丙型肝炎平均年龄8.15岁,平均病程23.1月,其中男31例,女12例。肝活检病理分型为: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CPH)11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AH)29例,肝硬化(LC)3例。INF α-2b剂量100U至300万U,时间24至48周。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表明,小儿组血清HCV RNA治疗后近期阴转率为90.7%,随访至12个月为81.4%,成人组分别为75.0%和62.5%。小儿组干扰素疗效与年龄、性别、病程、病理分型无相关性。CPH组复发率高于CAH和LC组,P<0.02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中、低水平组疗效优于高水平组,P<0.005。婴幼儿组疗效优于大年龄组,P<0.001。本组治疗初期均有一过性发热,部分有流感样症状等,无1例中止治疗。小儿对干扰素的耐受优于成人组。本研究表明适当剂量的α-2b干扰素对小儿慢性丙肝有满意的疗效。

姚光弼,王宝恩[5](1999)在《重组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应用干扰素α2b(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和慢性丙型肝炎( 慢丙肝)的长期经济学效果和效益。方法 根据全国12 个教学医院提供的6500 例慢乙肝资料,分成二个队列,其中2954 例为IFN 治疗组(乙型2198 例,丙型756 例);3 546 例为非IFN治疗组(乙型2 642 例,丙型904 例) 。同时应用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文献数据库(CBMD) 检索有关慢乙肝、慢丙肝自然病程、转归和IFN 治疗效果的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应用决策分析软件,在微电脑上用Markov 模型模拟分析。结果 慢乙肝和慢丙肝治疗后,30 年内发展为代偿性、非代偿性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转化率显着降低( P<0 .05)。在30 年内,慢乙肝和慢丙肝分别多存活5.32 年和4.06 年,生命质量调整年增加5 .41 年和4.27 年。为增加一个生命质量调整年贴现前分别节约5 180 和9 066 元人民币,贴现后节约2 509 和3722 元。30 年内应用IFN 总的直接医疗费用节约,慢乙肝贴现前为42 820 元,贴现后为25097 元;慢丙肝贴现前为65440 元,贴现后为33 382 元。结论 对于有适应证的慢乙肝和慢?

张鸿飞,杨晓晋,朱世殊,董漪,陈大为,贾文峥,徐志强,毛远丽,唐红梅[6](2005)在《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54例小儿慢性丙型肝炎报道》文中指出目的 对5 4例小儿慢性丙型肝炎(CHC)采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前瞻性研究。方法 以α干扰素1~3MIU诱导治疗后,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剂量为每周10 4 μg m2 体表面积。利巴韦林剂量为15~2 0mg·kg 1 ·d 1 。结果 本组4 2 6 %CHC患儿经标准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败,70 8%患儿为HCVRNA基因Ⅰ型;14 8%患儿为高病毒载量。联合治疗3个月后87 5 %患儿HCVRNA阴转,8 3%HCVRNA下降≥2log。治疗6个月后87 9%HCVRNA阴转,6 1%HCVRNA下降≥2log。发生轻度流感样症状患儿为5 1 9% ,发热4 8 1% ,且多为低热。乏力4 6 3% ,食欲下降9 3% ,皮疹3 7%。患儿血中性粒细胞计数≤2 0×10 9 L为94 4 % ,其中<1 0×10 9 L为35 2 %。仅2例患儿血红蛋白降低。结论 采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CHC取得较高的病毒学应答,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黎氏白贤(LE THI BACH HIEN)[7](2013)在《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感染病。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范围之广、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症状表现多种多样,现代医学应用抗病毒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但长期疗效差、复发率高,因为病毒的变异性比较高,而且抗病毒药的副作用也不少。近年来中医药对丙型性肝炎的机理研究及辨证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A.研究背景慢性丙型肝发病率高,知晓率低,是引起肝硬化、肝癌主要原因之一,感染25-3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5%-25%,是影响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西药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为标准方案,其适应征要求严格、且禁忌症和副作用较多等局限性。中医药用于防治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大优势。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探讨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B.研究目的: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观察,明确中药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症状,恢复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组织损伤、防治肝纤维化及癌变,从而提高临床益气清化法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C.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观察60例患者,随机分2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疗程为48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时的综合疗效、抗病毒疗效、症候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肝脾B超的变化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每天900mg分三次口服,早中晚各300mg。中药基本方,每天1剂,每天两次(中药基本方组成:黄芪15g、白术15g、栀子15g、苦参15g、胡黄连6g)对照组(西医治疗组):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每天900mg分三次口服,早中晚各300mg。D.研究结果:1.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整体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本研究中药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疗效比对照组单纯用干扰素疗效较佳。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明显着差:。治疗组30例,有效27例(90%),无效3例(10%),总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有效24例(73.3%),无效8例(26.7%),总有效率为73.3%。2.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分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乏力、腹胀、黄疸、口干口苦、肝脾肿大、怯冷或热症状均有显着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差、便溏、胁痛、腰膝酸软症状有非常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治疗组的症状积分均数0.6908>对照组的症状积分均数0.6817,可以认为治疗组的症状积分转化率数高于对照组的症状积分。3.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肝脏炎症,恢复肝功能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数值经t检验,P>0.05,提示:两组肝功能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数值经t检验:ALT、AST、GGT P<0.05,提示:两组肝功能ALT、AST、GGT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数值经t检验ALB、GLB、TBlil、DBlil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肝功能ALB、GLB、TBlil、DBlil无明显改善。由治疗组的肝功能均数28.416<对照组的肝功能均数52.9814,可以认为治疗组的肝功能转化率数低于对照组的肝功能。4.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血常规指标:治疗前两组血常规指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有显着改善,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后血常规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5.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病毒定量HCV-RNA,抑制病毒复制:治疗前两组病毒定量数值经t检验,P>0.05,提示:两组的病毒定量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病毒定量数值经t检验,P<0.05,提示:两组的病毒定量明显差异。由治疗组的病毒定量均数1000<对照组的病毒定量均数2018,可以认为治疗组的病毒定量转化率数低于对照组的病毒定量。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过敏反应或严重不良事件者,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检测均无明显异常变化,过程中亦无研究对象失访,表明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且依从性好。治疗中、治疗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E.研究结论:论文通过中药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以干扰素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乏力、腹胀、纳差、黄疸、口干口苦、便溏、胁痛腰膝酸软、怯冷或热症状,肝功能、病毒定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恢复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组织损伤、防止肝纤维化及肝癌,从而提高临床益气清化法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获得较好的疗效,主要体现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方面,是一种方便、无毒、无副作用的方法。

姚光弼,计焱焱,张利民,徐道振,高健,陆志檬,邬祥惠,张清波,胡德昌[8](1998)在《两种剂量重组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两种剂量的重组干扰素-α2a(rIFN-α2a)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68例经血清学和肝组织学证实的慢性丙型肝炎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其中63例完成全疗程,5例中途退出。A组30例,用rIFN-α2a注射,600万单位每周3次,12周,继之为300万单位每周3次,12周。B组33例,IFN-α2a300万单位每周3次,共24周。结果治疗结束时,A组的ALT复常率为60.0%,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的阴转率为53.3%。B组的ALT复常率和HCVRNA阴转率分别为72.7%和61.3%。停药6个月后,A组的ALT复常率和HCVRNA阴转率分别为56.7%和63.3%;B组分别为69.7%和54.8%。6例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干扰素中和抗体,4例显效,2例无效。rIFN-α2a的不良反应与文献报告相同,但绝大多数病人能耐受。本组中,1例因疗程中病情加重,1例白细胞明显降低,1例持续发热而中止治疗。结论两种剂量的疗效差异无显着性(P>0.05)。HCV基因型和疗效关系不大,肝组织学病变较轻者疗效较好。

黎海舰[9](2001)在《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张鸿飞,杨桂生,杨晓晋,朱世殊,徐志强,陈大维[10](2001)在《α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难治性小儿丙型肝炎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寻找难治性小儿丙型肝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基因工程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 (病毒唑 ,维克拉 ,Ribavirin)治疗 15例经α干扰素治疗无效或复发、病程长者达 5~ 9年的难治性小儿丙型肝炎。采用年龄分组的方法 ,经病毒血清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结果 本组平均年龄 6~ 8岁 ,最大 10岁 ,最小 6个月 ,平均病程 4 5年 ,男 12例 ,女 3例 ,14例有输注血制品史。经联合治疗后 ,血清HCVRNA阴转率为 12 / 15 ,平均阴转时间为 3个月 ,最短 1 5个月 ,最长为 5个月。本组无一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一过性发热和感冒样症状与单独应用α干扰素无差别。个别 (2例 )病例有一性轻度纳差 ,恶心 ,部分病例 (9例 )有一过性血色素轻度下降 ,降幅平均值为 5 g/L ,最多者降幅为 2 0g/L ,网织红细胞均有一过性轻度升高。均不影响治疗 ,可自行恢复。未见皮疹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及肾功异常改变。结论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难治性小儿丙型肝炎是有效、安全、可靠的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慢性丙型肝炎及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慢性丙型肝炎及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及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辨证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摘要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 T 细胞亚群分析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
    摘要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难治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 T 淋巴细胞亚群及 HCV RNA 载量等相关性研究
    摘要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讨论
    1 难治性丙型肝炎免疫调节机制及治疗策略
        1.1 难治性丙型肝炎免疫调节机制
        1.2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
    2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认识
        2.1 制定完备的中医辨证分型
        2.2 筛选合理的抗病毒中药作为治疗的切入点
        2.3 加强有效经验方的研究
        2.4 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3 中药辨证方(益气解毒方、疏肝健脾方、补肾柔肝方)来源、组成、功效
    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结果
        4.1 中药辨证方对 RHC 患者临床疗效及数据的建立
        4.2 RHC 患者 T 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特点
        4.3 中医证型与 T 淋巴细胞、病毒载量及转氨酶的相关性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6 本课题创新点
    7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文献综述
        文献参考
    2 附图表
    3 发表文章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情况
        3.1 发表论文
        3.2 参与课题
致谢

(3)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1b型丙型肝炎治疗失败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54例小儿慢性丙型肝炎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用药方法
    1.3 实验室检查
    1.4 随访
2 结 果
    2.1 临床特征
    2.2 实验室检查
    2.3 临床治疗与不良反应
    2.4 随访与疗效
3 讨 论

(7)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课题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Ⅰ. 中医对肝胆的认识
        1. 中医学中“肝脏”的含义和实质
        2. 中医学对肝脏位置的认识及论述
        3. 中医肝脏的生理功能
        4. 肝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密切关系
        Ⅱ. 中医对胆腑的认识
        1. 中医对胆腑含义及位置的认识
        2. 中医对胆的生理功能的认识
        Ⅲ.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名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探讨
        3.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辨证诊断
        4.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5. 难治慢性丙型性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6. 丙型性肝炎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问题评价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西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Ⅰ. 慢性丙型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3. 人群感染性
        4. 流行特征
        Ⅱ. 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病毒学
        1. HCV分类
        2. HCV形态结构与生理性质
        3. HCV基因组结构
        4. HCV复制
        5. HCV变异
        Ⅲ. 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形态学改变
        Ⅳ. 慢性丙型病毒肝炎的致病机制与自然史
        1. 致病机制
        2. 自然史
        Ⅴ.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学
        1. 临床诊断
        2. 实验室检查
        3. 血清生化学检测
        Ⅵ. 慢性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1. 基本治疗
        2. 药物治疗
        3. 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策略
        4. 丙型肝炎西医药临床研究存在问题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Ⅰ. 研究设计
    Ⅱ. 研究方案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 病例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研究病历的终止条件
        5. 剔除标准
        6. 病历脱落与处理
        7. 治疗方案
        7.1 研究方法
        7.2 治疗方法
        8. 观察指标
        9. 疗效判定
        9.1. 综合疗效判定
        9.2. 抗病毒疗效评定标准
        9.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9.4.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10. 安全性评价标准
        11.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12. 统计学方法
    Ⅲ. 结果
        1. 治疗前两组基线比较
        1.1 两组性别比较
        1.2 两组年龄比较
        1.3 两组症状分布治疗前比较
        1.4 肝功能指标治疗前比较
        1.5 病毒定量治疗前比较
        2. 治疗组、对照组具体疗效比较
        2.1 两组治疗后体征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疗效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病毒定量HCV-RNA比较
        2.4 两组治疗后血常规指标疗效
        2.5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比较
        3. 安全性比较
        4. 小结
第三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Ⅰ. 研究讨论
        1. 研究的理论依据
        2. 研究的治疗原则
        3. 研究的中药基本方药物组成与意义
        4. 西医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丙型病毒的临床应用
        5. 研究的疗效分析
        5.1 临床综合疗效评价
        5.2 症候疗效的评价
        5.3 肝功能指标的评价
        5.4 病毒定量指标的评价
    Ⅱ. 研究的结论
    III. 研究的存在问题与展望
    Ⅳ.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简介

(9)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HCV治疗应答监测的指标
2 急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3 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4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联合用药研究
5 今后丙型肝炎治疗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10)α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难治性小儿丙型肝炎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法
    1.3 治疗前、中、后常规检测、观察指标
    1.4 病毒血清学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和疗效
    2.2 血清HCV RNA阴转相关因素
    2.3 用药后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慢性丙型肝炎及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D]. 晏双龙.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1)
  • [2]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及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的研究[D]. 陈文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3]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1b型丙型肝炎治疗失败的临床研究[D]. 辛宁波. 郑州大学, 2016(03)
  • [4]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慢性丙型肝炎及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 张鸿飞,杨晓晋,李扞卫,陈菊梅,朱世殊,王陆军,兰红,徐志强,钟小敏.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6(04)
  • [5]重组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的经济学分析[J]. 姚光弼,王宝恩. 中华消化杂志, 1999(06)
  • [6]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54例小儿慢性丙型肝炎报道[J]. 张鸿飞,杨晓晋,朱世殊,董漪,陈大为,贾文峥,徐志强,毛远丽,唐红梅.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5(02)
  • [7]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D]. 黎氏白贤(LE THI BACH HIE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7)
  • [8]两种剂量重组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随机对照研究[J]. 姚光弼,计焱焱,张利民,徐道振,高健,陆志檬,邬祥惠,张清波,胡德昌. 中华内科杂志, 1998(02)
  • [9]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J]. 黎海舰.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1(06)
  • [10]α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难治性小儿丙型肝炎前瞻性研究[J]. 张鸿飞,杨桂生,杨晓晋,朱世殊,徐志强,陈大维.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1(01)

标签:;  ;  ;  ;  ;  

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及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