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光脉冲的引力辐射(论文文献综述)
丁亮[1](2010)在《高频引力波在电磁环形腔和Tokamak焦点区域的时空扰动效应》文中研究表明引力波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重大预言(1916年)。在上世纪50—60年代,由于理论上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引力波的存在已经得到物理学界的共识,但是至今除了PSR1913+16引力辐射阻尼的观测提供了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外,实验的直接探测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科学界的共识是,一旦人们能够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它对自然科学甚至人类文明巨大的推动作用将开启一个崭新的“引力波信息时代”,其科学价值和意义将是十分巨大的。近年来,国际上部分着名科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开始考虑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案及模式,并期望在高频引力波研究和探测上取得突破。本文首先对引力理论的发展作了概述,介绍了牛顿引力理论的形成和成就,面临的困难以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实验验证。在第二章中,介绍了引力辐射,主要是对引力场的线性化求解,即弱场近似作了介绍。其中还介绍了天体引力波波源和现在低频引力波的探测现状。在第三章中,主要介绍了目前可能潜在的高频引力波波源和目前国际上探测高频引力波的主流方案。在第四章中,详细计算了在电磁环形腔焦点区域的曲率标量和引力驻波的能量密度,讨论曲率标量和引力驻波的能量密度的关系。本文首先讨论了地球上受控核聚变的Tokamak装置的引力辐射的大小,通过估算,发现通过这样的系统来产生引力辐射是太小,在目前实验条件下尚不具备可供观测的效应。其次详细计算了电磁环形腔焦点区域的引力场hμν和在电磁环形腔焦点区域时空几何结构的物理量:第二类克氏联络,黎曼曲率张量,里奇张量和曲率标量。还有计算了在弱场条件近似下引力驻波的能量密度,并给出曲率标量R和能量密度平面的数值计算。其中结论如下:(1)在焦点区域时空是弯曲的,其引力驻波的能量密度具有正定性;(2)曲率标量和引力驻波场的能量密度随径向坐标r的增大而迅速衰减,即在焦点位置曲率标量和引力驻波场的能量密度为最大值;(3)虽然现今的技术参量表明其引力驻波的振幅太小而不具备可观察的意义,但对今后用高能环形装置(如高能环形微波腔,受控核聚变的Tokamak装置)作为可能的潜在高频引力波源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王秀娟[2](2009)在《遗迹引力波能量-动量赝张量的Mφller-Landau表述及其高频渐近行为》文中研究表明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广义相对论,并在该理论的基础上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到目前为止,广义相对论一些重大预言都被实验证实了:它们包括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光谱线在引力场中的频移,以及由此而延伸的关于雷达回波的延迟等,几十年来,引力波的探测成为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在引力波探测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至今除了对脉冲双星PSR1913+16与PSRJ0737-3039A/B引力辐射阻尼观测得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外,尚无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一预言的证实,将是对广义相对论最有效、最严格和最激动人心的检验。本文首先对引力理论的发展历史作了简要的回顾,针对引力波探测背景、探测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作了简要的介绍,特别是针对当前物理学界特别关注的高频遗迹引力波的理论研究、探测意义与现状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进而介绍了目前为止科学界普遍认可的天体引力波源以及微波背景辐射的相关知识。无论是Einstein的广义相对论,还是在其他的相对论引力理论,对引力场的能量动量张量的表述一直是相对论引力物理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虽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困难。本文则是在这一方面上的一个唯象性的工作。本文的重点就是计算遗迹引力波的纯引力场的能量动量赝张量,基于Einstein和Tolman提出的两点思想得出纯引力场的能量动量张量的三个经典的表述:Einstein-Tolman表述,Landau-Lifshitz表述,Mφller表述。本文分别计算了在宇宙学时空中高频遗迹引力波在上述三个表述中的各个能量动量赝张量分量,并讨论了它们的正定性问题,进而讨论了宇宙引力波在高频段的渐近行为。目前人们尚没有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能量动量张量还没有一个完全自洽的表述,所以这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结果将为遗迹引力理论和相关的物理效应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李芳昱[3](2005)在《高频引力波的电磁响应(英文)》文中提出
杨睿韬[4](2015)在《基于外差双光学频率梳的多波长干涉测距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项重大的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引力波的高精度太空探测对激光测距技术提出了百万千米量级测量范围、皮米量级测量精度的极限挑战。在卫星编队飞行等尖端航天领域中,对激光测距技术的需求也达到了数千米至数百千米范围内纳米量级的测量精度。现有经典的激光绝对距离测量技术已经完全无法满足上述需求。近十年来,光学频率梳的出现促进了激光绝对距离测量技术的发展,为满足上述需求提供了潜在可能。但现有基于光学频率梳的多波长激光干涉测距方法仍存在难以同步生成多尺度合成波长以兼顾测量范围、速度与精度,现有频率梳模型与生成方法影响测量精度和各梳齿干涉测距相位难以高精度、快速分离与提取的问题,无法完全满足上述科学与技术领域对绝对距离测量的要求。本课题旨在针对上述问题,为激光绝对距离测量技术提出一种具备兼顾大范围、快速和高精度测距潜力,且便于实现量值溯源的多波长激光干涉测量方法,对该方法进行原理分析及实验室条件20米范围的实验验证。研究成果经继续改进及优化,可推广应用于空间引力波探测和卫星编队飞行控制等前沿科学技术领域。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现有基于光学频率梳的多波长干涉测距法难以同步生成多尺度合成波长导致测量范围、速度与精度难以兼顾的问题,结合经典多波长激光干涉测距原理和光学频率梳等间隔梳状多光谱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外差双光学频率梳的多波长干涉测距方法,该方法以中心梳齿偏频锁定、梳齿间距稍有不同的外差双光学频率梳作为光源,利用其中的众多梳齿同步生成了多个不同尺度的粗测和精测合成波长,对光学频率梳中多梳齿的干涉测距信息进行了融合处理,以此建立了基于外差双光学频率梳多波长干涉测距方法的完整理论模型。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大范围、快速、高精度距离测量,对中心15条光学频率梳梳齿所生成第8阶合成波长的干涉测距信息进行有机融合,可将距离20m处静止目标30min连续监测过程中,测相误差引入的距离测量不确定度从21.3?m减小为8?m。针对现有谐振腔增强相位调制型光学频率梳的梳齿功率模型不精确、频率梳生成腔的稳定控制方法引入附加调制等影响多波长干涉测距精度的问题,通过对激光电场强度的叠加计算建立了该类型光学频率梳的精确梳齿功率模型,仿真分析了模型中各参数对频率梳光谱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Pound-Drever-Hall原理的频率梳生成腔腔长稳定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探测谐振腔反射光中包含的梳齿间干涉信号,利用相位调制信号对其解调得到反馈控制所需的误差信号,对该方法中误差信号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完整建模。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光学频率梳精确梳齿功率模型的模型精度相比现有近似模型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利用上述稳定控制方法可以持续稳定的生成梳齿数量达到33条,光谱范围达到294.4GHz的光学频率梳。针对现有信号探测技术仅能提取特定波长干涉测距信息、易受噪声频谱干扰导致难以高精度、快速分离与提取光学频率梳中各梳齿干涉测距相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外差双光学频率梳和数字锁相放大的多梳齿测距相位分离与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双声光移频和同步异频驱动技术生成了多波长干涉测距所需的中心梳齿偏频锁定、梳齿间距稍有不同的外差双光学频率梳,通过参考原子时间基准的同步异频驱动信号保证了测量结果向米定义的直接溯源,并根据干涉信号频谱特点,利用数字锁相放大探测技术实现了多梳齿测距相位信息的分离与提取。仿真结果表明,利用上述多梳齿测距相位分离与提取方法对中心15条梳齿的相位测量误差小于±0.01°,相位测量分辨力优于0.001°。最后,根据上述内容对基于外差双光学频率梳的多波长干涉测距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并针对光学频率梳的稳定控制过程、外差双光学频率梳的干涉信号频谱、多梳齿测距相位的分离与提取特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测试了所研制的多波长干涉测距系统的稳定性,并参考激光干涉仪对其20m范围内的距离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比对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其30min内的测量相对稳定性可达到4.1×10-7,20m范围内的距离测量不确定度小于10.6?m,20m距离处的测量相对不确定度达到5.3×10-7。
宋菲君,张莉[5](2010)在《激光50华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何和平[6](1986)在《物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文中提出 最近,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调查了物理学中的进展。主要涉及六大研究领域,现简介如下: 原子、分子物理学和光学激光仍在使物理学的这一分支发生革命。激光的强大能量正被用于产生新的原子结构和分子化合物,跟踪碰撞中的原子,监测化学反应速度,以及将原子冷却到绝对零度以上千分之几度。超高速激光脉冲,有些达到1飞(10-15)秒,的定时已非常
В.Ъ.Ърагинский,潘家强[7](1983)在《从卡文迪什到现在的引力实验》文中研究表明 今年(指1981年——译者)是杰出的英国实验物理学家卡文迪什诞生250周年。卡文迪什曾首次以实验测定了两个质量的万有引力,在误差百分之几的精度下确定了牛顿万有引力常数。本文试图回顾从卡文迪什到现在引力实验发展的历史,并展望今后十年里它的未来。众所周知,引力相互作用是很微弱的。因此,要对引力效应进行新的、更精确的测定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也就是在实验物理发展史上只有很少几次重复卡文迪什所做工作的主要原因。引力研究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从十八世纪牛顿的实验开始的第一时期,基本上是验证等价性原理(即物体的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以及点质量的引力
D.AllanBromley,方保伟,高学贤[8](1981)在《物理学(下)》文中研究说明 凝聚态物理当周围的温度下降到我们行星所特有的温度时,原子和分子将凝集成常见的凝聚物质——固体和液体。固体过去几十年中,对固体结构的了解和探索取得了巨大进展。这主要为平移不变性概念——在所有方向上,周期性的晶体结构无限次重复——
谢懿[9](2010)在《引力N体系统的后牛顿力学》文中研究说明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已近一百年,但时至今日相对论引力N体问题仍然是一个远未被深入研究和有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为了进一步认识物质和时空之间的相互作用特性,即给出一个全面而自洽的后牛顿参考系和运动方程理论,同时也为了服务于未来的高精度天体测量和实验,尤其是未来1毫米精度的激光测月,作者以太阳系和地月系统为实例,研究引力N体系统的后牛顿力学。本文采用标量—张量理论做为引力理论的框架,它相对于广义相对论包含了两个参数化后牛顿参数γ和β。针对太阳系和地月系统,作者使用并拓展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00年有关相对论参考系决议的概念,建立了一系列的后牛顿参考系。假设太阳系是孤立的且时空在无穷远处渐近平坦,可以首先建立太阳系质心参考系。它是一个全局参考系,覆盖整个太阳系的时空,原点位于太阳系质心,空间轴延伸至无穷远。太阳系质心参考系相对于遥远的类星体不存在任何转动,即相对于国际天球参考架保持静止。接着建立的是地月质心参考系。它是一个局部的惯性系,涵盖地月系统,坐标轴延伸到金星和火星的轨道。地月质心参考系是一个动力学上不转动的参考系,即在地月质心参考系中检验粒子的运动方程不包含科里奥利力和惯性离心力。这一建立在引力N系统中某个子系统上的局部参考系拓展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00年相对论参考系决议中建立在某一个天体上的局部参考系的概念。除此之外,作者还建立了其他两个局部参考系:地球质心参考系和月球质心参考系。它们的原点分别位于地球和月球的质心,在动力学上也都是不转动的。相对于其他的局部参考系和国际天球参考架,每一个局部参考系都存在相对论进动。选择动力学无转动局部参考系的理论优点是其数学描述更为简单。在修正了相对论进动之后,每个局部参考系的坐标轴可以和国际天球参考架保持静止。引入这样一个全局参考系和三个局部参考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把月球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和地月质心本身的轨道运动分解开,同时为高精度激光测月实验建立起坐标描述(月球的运动、地球上的观测者和月面上的后向反射镜)和可直接测量量(激光往返原时间隔)之间的联系。作者在所有的参考系中求解了引力场方程,给出了度规张量和标量场的解,其中包含了各个天体的后牛顿多极矩。随后作者推导了参考系之间的后牛顿坐标变换关系,分析了标量一张量引力理论在度规张量和运动方程中所具有的剩余规范自由度,目的是剔除地球和月球运动方程中依赖于坐标的后牛顿效应。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推导了有关的后牛顿运动方程。根据由不同参考系间匹配过程所得到的局部参考系原点在全局参考系中的运动规律,加上局部引力体质心和局部参考系原点时时都重合的这一限制,作者给出了地月质心在太阳系质心参考系下的运动方程(三维坐标加速度),其中的所有项都表达成了引力体局部质量多极矩和自转多极矩的形式。通过把笛卡尔对称无迹外部引力多极矩和质量以及自转多极矩扩充成四维协变形式,作者又给出了地月质心在太阳系质心参考系下运动方程的四维协变形式,并由此证明在一阶后牛顿近似下其世界线与背景引力场中测地线的偏离是由于其自身的高阶多极矩(l≥1)与外部引力场的耦合以及强等效原理破缺所造成的。使用类似的方法,作者还推导了月球和地球在地月质心参考系中的运动方程以及月球相对于地球的运动方程。这一在局部参考系下所给出的相对运动方程可以用于下一代的激光测月实验。虽然上述所有的结果都是针对太阳系和地月系统而给出的,但它们都可以直接推广到一般的引力N体系统中。
宋凤刚[10](2007)在《ASTROD 1中的轨道计算与望远镜前指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单航天器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ASTROD 1是激光天文动力学ASTROD的第一步,通过发射绕太阳的无拖曳航天器,通过与地面站进行深空激光测距的方法,精确探讨天文动力学,检测相对论与时空基本定律,改进探测引力波的灵敏度以及更准确地测定太阳、行星和小行星参数。本文主要利用牛顿定律,考虑了太阳、八大行星和冥王星、冥王星、月球和Ceres,Pallas,Vesta三颗最大的小行星以及后牛顿效应,建立了简单行星历表框架。在这个框架下,设计了ASTROD 1中2015年航天器的轨道,并计算了航天器的轨道精度。当航天器处于太阳背面附近时,地面站和航天器之间进行激光测距。由于此时地面站和航天器之间距离在2AU左右,为了成功的完成激光测距,本文确定了激光测距的时间,计算了望远镜的指向和望远镜的前指量,得到前指时间和前指角度分别为700秒和30角秒左右,并根据激光弥散斑和轨道精度之间的关系,判断航天器轨道精度是否满足航天任务的需要。另外,本论文也对ASTROD1中的航天器以及地面站作了简要介绍。
二、激光脉冲的引力辐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光脉冲的引力辐射(论文提纲范文)
(1)高频引力波在电磁环形腔和Tokamak焦点区域的时空扰动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力理论简史 |
1.1 牛顿引力理论 |
1.1.1 牛顿引力理论的形成 |
1.1.2 牛顿引力理论的成就和困难 |
1.2 爱因斯坦引力理论 |
1.2.1 狭义相对论 |
1.2.2 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
1.2.3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
2 引力辐射及其低频引力波的探测 |
2.1 引力辐射与弱场近似 |
2.2 天体引力波波源 |
2.3 低频引力波探测现状 |
3 高频引力波及其高频引力波的探测方案 |
3.1 LIGO 在探测引力波频带上的局限性以及探测高频引力波的新方案 |
3.2 可能潜在的高频引力波波源 |
3.2.1 强电磁谐振系统 |
3.2.2 高能粒子的引力辐射 |
3.2.3 等离子体的引力辐射 |
3.2.4 高频遗迹引力波 |
3.3 高频引力波的探测 |
3.3.1 双球形超导微波腔耦合方案 |
3.3.2 环形波导方案 |
3.3.3 Li-Baker 方案 |
4 电磁环形腔焦点区域的曲率标量和引力驻波的能量密度 |
4.1 引力驻波场的度规张量 |
4.2 第二类克氏联络 |
4.3 黎曼曲率张量 |
4.4 里奇张量和曲率标量 |
4.5 弱场条件近似下引力驻波的能量密度 |
4.6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环形腔焦点区域引力场的产生的详细计算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遗迹引力波能量-动量赝张量的Mφller-Landau表述及其高频渐近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引力理论的发展史 |
1.1 Newton 引力理论 |
1.1.1 牛顿引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1.1.2 Newton 引力理论成就与困难 |
1.2 Einstein 引力理论 |
1.2.1 相对性原理的历史 |
1.2.3 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 |
1.2.4 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实验验证 |
1.2.5 Einstein 引力辐射的预言 |
2 引力波与引力波探测 |
2.1 引力辐射 |
2.2 引力波探测 |
2.2.1 引力波探测的背景 |
2.2.2 目前引力波探测的现状 |
2.2.3 引力波探测新动向——高频遗迹引力波的探测 |
2.2.4 探测引力波的重要意义 |
3 宇宙存在的引力波源与微波背景辐射 |
3.1 宇宙存在的天体引力波源 |
3.1.1 宇宙存在的天体连续引力波源 |
3.1.2 天体爆发引力波源 |
3.1.3 实验室引力波源 |
3.2 微波背景辐射 |
4 遗迹引力波能量—动量赝张量 |
4.1 引力场的能量动量赝张量 |
4.1.1 引力场的能量—动量赝张量的物理意义 |
4.1.2 引力场的能量动量赝张量的五种表述 |
4.2 遗迹引力波在引力场中的能量—动量赝张量 |
4.2.1 在Einstein-Tolman 表述下计算遗迹引力波能量—动量赝张量 |
4.2.2 在Landau-Lifshitz 表述下计算遗迹引力波能量—动量赝张量 |
4.2.3 在Mφller 表述下计算遗迹引力波能量—动量赝张量 |
4.3 高频遗迹引力波的渐近行为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基于外差双光学频率梳的多波长干涉测距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针对卫星编队飞行的星间测距技术需求及研究现状分析 |
1.3 激光绝对距离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经典的激光绝对距离测量方法 |
1.3.2 基于光学频率梳的绝对距离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3.3 本研究领域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外差双光学频率梳的多波长干涉测距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经典的多波长激光干涉测距特性分析 |
2.2.1 经典的多波长激光干涉测距原理 |
2.2.2 经典多波长激光外差干涉测距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2.3 基于外差双光学频率梳的多波长干涉测距方法 |
2.3.1 基于外差双光学频率梳的多波长干涉测距信号频谱分析 |
2.3.2 基于多尺度合成波长同步生成和多梳齿信息融合的测距原理 |
2.3.3 基于外差双光学频率梳的多波长干涉测距不确定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谐振腔增强相位调制效应的光学频率梳生成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谐振腔增强相位调制效应的光学频率梳生成方法 |
3.2.1 基于谐振腔增强相位调制效应的光学频率梳生成原理分析 |
3.2.2 谐振腔腔长扫描状态的光学频率梳透射功率分析 |
3.3 基于Pound-Drever-Hall原理的光学频率梳稳定控制方法 |
3.3.1 Pound-Drever-Hall稳频控制原理 |
3.3.2 基于Pound-Drever-Hall原理的光学频率梳稳定控制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波长干涉测距相位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双声光移频和同步异频驱动的外差双光学频率梳生成 |
4.2.1 声光移频效应原理 |
4.2.2 基于双声光移频技术的偏频锁定光学频率梳源激光生成方法 |
4.2.3 基于同步异频驱动技术的外差双光学频率梳生成方法 |
4.3 基于数字锁相放大探测的多梳齿测距相位分离与提取方法 |
4.3.1 基于数字锁相放大探测的多梳齿测距相位分离与提取原理 |
4.3.2 基于平均原理的低通滤波器的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量系统设计与实验 |
5.1 引言 |
5.2 基于外差双光学频率梳的多波长干涉测距系统设计 |
5.2.1 测量系统组成 |
5.2.2 外差双光学频率梳生成单元设计 |
5.2.3 干涉测距光梳发射与接收探测单元设计 |
5.2.4 多梳齿测距相位提取与待测距离解算单元设计 |
5.3 测量系统特性测试实验 |
5.3.1 光学频率梳的稳定控制实验与分析 |
5.3.2 外差双光学频率梳干涉实验 |
5.3.3 多梳齿测距相位分离与提取实验 |
5.4 基于外差双光学频率梳的多波长干涉测距实验 |
5.4.1 多波长干涉测距稳定性实验 |
5.4.2 20m范围内的位移测量比对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激光50华诞(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从爱因斯坦受激辐射原理到激光物理模型 |
3 激光的发明, 红宝石激光的工作原理 |
4 激光50年大事记和人物志 |
5 激光相关学科的发展和激光应用[2] |
5.1 激光测量[3]和激光科学研究课题 |
5.2 一般工业应用和环保应用 |
5.3 军事和空间应用 |
5.4 新能源 |
5.5 光通信 |
5.6 激光医学 |
5.7 傅里叶变换光学 |
5.8 非线性光学 |
5.9 全息术 |
5.10 天文学进展——激光引导星 (laser guide star) |
5.11 激光稳频 |
5.12 激光加工 |
5.13 商业应用 |
6 后记 |
(9)引力N体系统的后牛顿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2 激光测月 |
1.3 引力N体系统的EIH运动方程 |
1.4 引力电力和引力磁力 |
1.5 地月系统中的等效原理 |
1.6 剩余规范自由度 |
1.7 迈向新的月球历表 |
1.8 本文的主要目的和结构 |
第二章 标量—张量引力理论 |
2.1 场方程 |
2.2 能量—动量张量 |
第三章 后牛顿天体力学原理 |
3.1 运动的外部和内部问题 |
3.2 后牛顿近似 |
3.2.1 小参数 |
3.2.2 后牛顿展开 |
3.3 后牛顿场方程 |
3.4 共形谐和坐标 |
第四章 后牛顿参考系 |
4.1 坐标量和观测量 |
4.2 太阳系质心参考系 |
4.2.1 边界条件和运动性质 |
4.2.2 度规张量和标量场 |
4.3 地月质心参考系 |
4.3.1 边界条件和动力学性质 |
4.3.2 度规张量和标量场 |
4.3.3 地月系统的引力多极矩 |
4.4 地球质心参考系 |
4.4.1 边界条件和动力学性质 |
4.4.2 度规张量和标量场 |
4.4.3 地球的引力多极矩 |
4.5 月球质心参考系 |
4.5.1 边界条件和动力学性质 |
4.5.2 度规张量和标量场 |
4.5.3 月球的引力多极矩 |
第五章 参考系间的后牛顿变换 |
5.1 从地月质心参考系到太阳系质心参考系的变换 |
5.1.1 变换的一般结构 |
5.1.2 匹配后牛顿展开 |
5.1.3 后牛顿坐标变换 |
5.1.4 外部多极矩 |
5.2 从地球质心参考系到地月质心参考系的变换 |
5.2.1 匹配过程 |
5.2.2 后牛顿坐标变换 |
5.2.3 外部多极矩 |
5.3 从月球质心参考系到地月质心参考系的变换 |
5.3.1 匹配过程 |
5.3.2 后牛顿坐标变换 |
5.3.3 外部多极矩 |
第六章 后牛顿运动方程 |
6.1 后牛顿轨道运动方程 |
6.1.1 微观后牛顿运动方程 |
6.1.2 质量、质心和动量的后牛顿定义 |
6.1.3 局部参考系中的轨道运动方程 |
6.1.4 全局系下的轨道运动方程 |
6.2 后牛顿运动方程的协变形式 |
6.2.1 后牛顿协变形式 |
6.2.2 笛卡尔张量的四维扩充 |
6.2.3 协变运动方程 |
6.3 后牛顿相对运动方程 |
6.3.1 地月质心参考系中月球的运动方程 |
6.3.2 月球相对于地球的运动方程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附录A 全局参考系下轨道运动方程具体形式 |
附录B 协变运动方程的具体形式 |
附录C 地月质心参考系中月球运动方程的具体形式 |
附录D 地月质心参考系下月球运动方程的协变推导 |
附录E 地月质心参考系月地相对运动方程具体形式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列表 |
致谢 |
(10)ASTROD 1中的轨道计算与望远镜前指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课题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引力波历史与探测现状 |
2-1 引言 |
2-2 相对论的创立 |
2-3 引力波简介 |
2-4 引力波探测现状 |
2-5 引力波探测实验的困难和对策 |
2-6 引力波探测意义 |
第三章 单航天器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ASTROD1)简介 |
3-1 天文动力学 |
3-2 单航天器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ASTROD1) |
3-3 关键技术 |
3-4 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ASTROD)简介 |
第四章 ASTROD 1航天器轨道以及望远镜前指量计算 |
4-1 ASTROD 1简介 |
4-2 前指量介绍 |
4-2-1 前指量定义 |
4-2-2 前指量的计算 |
4-3 行星历表介绍 |
4-4 轨道设计 |
4-4-1 轨道、前指量示意图 |
4-4-2 轨道设计的物理模型 |
4-4-3 2015年的轨道方案 |
4-4-4 轨道精度的判断 |
4-5 前指量的计算 |
4-5-1 坐标系的转换和时间系统 |
4-5-2 前指量曲线 |
4-5-3 激光测距时间的确定 |
第五章 激光地面站-云南天文台1.2米望远镜 |
5-1 光学天文望远镜机架结构的基本形式 |
5-2 云南天文台1.2米望远镜激光测距系统 |
5-2-1 望远镜 |
5-2-2 激光器 |
5-2-3 计时设备 |
5-2-4 共光路收/发转换装置 |
5-2-5 接收系统和导星系统 |
5-2-6 计算机控制系统 |
5-2-7 目标俘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激光脉冲的引力辐射(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频引力波在电磁环形腔和Tokamak焦点区域的时空扰动效应[D]. 丁亮. 重庆大学, 2010(03)
- [2]遗迹引力波能量-动量赝张量的Mφller-Landau表述及其高频渐近行为[D]. 王秀娟. 重庆大学, 2009(12)
- [3]高频引力波的电磁响应(英文)[A]. 李芳昱. 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5
- [4]基于外差双光学频率梳的多波长干涉测距方法研究[D]. 杨睿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
- [5]激光50华诞[J]. 宋菲君,张莉. 物理, 2010(07)
- [6]物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J]. 何和平. 科技导报, 1986(04)
- [7]从卡文迪什到现在的引力实验[J]. В.Ъ.Ърагинский,潘家强. 世界科学, 1983(07)
- [8]物理学(下)[J]. D.AllanBromley,方保伟,高学贤. 世界科学, 1981(09)
- [9]引力N体系统的后牛顿力学[D]. 谢懿. 南京大学, 2010(07)
- [10]ASTROD 1中的轨道计算与望远镜前指量研究[D]. 宋凤刚.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