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相整流子电动机故障排除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锐[1](2015)在《有轨电车信号系统轨旁控制器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的研究》文中认为有轨电车作为一种新型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以其工程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运营成本低,运输效率高,低碳环保和便捷准时等优点,已逐渐成为中小型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首选。有轨电车信号系统在整个有轨电车安全运营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它通过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网络通信传输技术、信息化处理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等先进技术完成对车辆运行的控制及调度管理等任务。有轨电车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其信号系统的国产化程度还相对较低,特别是其信号基础设备的研发、设计与生产还需要参考国外技术和标准;其信号设备的通用性差,工程成本高,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因此,开发自主的有轨电车信号系统基础设备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论文首先介绍了本课题项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分析了有轨电车信号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目前国内外有轨电车信号系统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有轨电车信号系统轨旁控制器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的功能需求分析和性能需求分析;其后通过分析有轨电车信号系统的关键技术,论述了采用五线制道岔控制电路实现对有轨电车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的方法与原理,并重点探讨了基于全电子技术进行控制模块设计的可能性及其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有轨电车的运营特点,并借鉴传统铁路运输的关键技术和国内外有轨电车信号系统的主要结构,设计了一套适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有轨电车信号系统轨旁控制器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并对其工作原理、实现过程及设计中采取的安全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论文最后还对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维修性以及电磁兼容性进行详细分析、验证和测试,结果表明该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符合有轨电车信号设备安全标准的要求。本课题所设计的全电子道岔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已在有轨电车示范线上进行了现场测试。实践证明,该控制模块可以很好的实现S700-K系列和ZD(J)9系列电动转辙机以及ZY(J)系列电液转辙机的控制功能,能较好的满足有轨电车信号系统正线道岔转换的需求,同时该控制模块还具有体积小、功能完整、性能稳定、运行效果良好等特点,有较强的工程实用价值。
王震有[2](1988)在《JZS型三相交流整流子变速电动机的运行和维修》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叙述整流子电机的运行、维护、常见故障的分析判断并列举实例说明发生故障原因及故障排除方法。
张兴军,韩龙义,王志民[3](2006)在《HVM600卧式加工中心伺服系统故障分析与维修》文中研究指明
胡晓东[4](2005)在《煤矿电机车交流驱动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交流驱动在国外煤矿电机车上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国内煤矿电机车上应用实例较少。本文结合煤矿井下电机车直流供电电压波动范围大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应用实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煤矿电机车交流驱动系统的控制策略──转速开环、电压闭环、电流截止负反馈的 V/F 控制,并对该系统建立了 MATLAB/SIMULINK 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交流驱动策略具有适应煤矿电机车供电电压波动范围大的特点。在上述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该系统基于 TMS320LF2407A DSP 的实现方案,设计了适用于国内煤矿 10T 电机车交流驱动系统(22KW×2)的主回路、驱动电路、控制电路和保护电路,搭建了电机车试验的硬件的平台,编写了相应的软件,完成了对试验样机的软硬件联调。 本系统采用了电机专用型 DSP 控制器──TMS320LF2407A,该控制器不仅具有一般通用 DSP 运算能力强、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其内部还集成了电机控制用的外围电路,大大简化了系统的硬件电路,降低了系统的成本。 实验表明,基于上述控制策略设计的煤矿电机车交流驱动系统性能样机运行可靠、稳定。对变频器输出电压进行闭环控制,能适应直流架线供电电压变化范围较大的情况;当电机负载过载或堵转时,采用电流截止负反馈环节可保护电机和驱动器;V/F 控制算法简单,实现较为容易;低速时转矩较小的情况通过 I*R 补偿,使电动机的转矩得到提升,能够满足煤矿电机车对转矩的要求。
宗磊[5](2011)在《基于ARM的IEEE标准电脑鼠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红外传感,电动机控制,智能算法等技术结合为一体的电脑鼠是一种智能自主移动机器人,电脑鼠在迷宫中,探查周边环境、选择逃生路径则可以归结到路径规划的范畴。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是机器人技术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路径规划问题是指自主移动机器人在未知的、复杂的环境中自主规划起点至终点的路径,并且躲避障碍。迷宫电脑鼠的路径规划是智能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典型应用。由于迷宫环境的特殊性,迷宫电脑鼠的路径规划有着比一般避障路径规划算法更加复杂的要求。(1)以ARM Cortex-M3核的LM3S615为控制芯片制作出符合标准的电脑鼠,电脑鼠用直流无刷电动机做驱动装置,用专业的驱动芯片驱动直流无刷电动机,采用红外一体化发射接收器作传感器,完成电脑鼠的制作。(2)介绍专用控制芯片MC33035.MC33039为核心构成的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器设计,主要涉及核心控制电路的构成、功率开关元件的驱动等。(3)本论文研究了一些经典的方法,对人工势场法、栅格法的路径规划进行了概述;在探讨智能机器人路径规划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现状和向智能化、仿生化发展的趋势,论述了基于深度优先搜索的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最后,对全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电脑鼠技术和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程平[6](1985)在《KJF-W型发电机综合试验台》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台是综合试验设备,可作多种功率发电机、主整流箱、控制箱的配套试验和单项试验,可测试24个参数,查找故障迅速,测试手段先进,精确可靠,效率高。
吕金[7](2019)在《1780mm钨钼热轧机主传动交交变频调速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航空、航天工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对钨钼板材产品质量和产量的需求日益提高,同时节能、减排、降耗、高效的精益生产方式日益成为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捷径所在,这就需要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提效增质。钨钼板带生产过程关键环节的热轧机主传动系统对板形板厚两大主要产品质量指标具有重要作用。同步电动机的交交变频作为一种高效的交流传动,成功应用于板带材热轧机生产中的主传动系统。本文围绕钨钼板材热轧机主传动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调速系统供电系统设计、控制器硬件设计、调节器算法设计及应用开展研究。首先,分析了1780钨钼板材可逆热轧机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生产设备组成和工作原理。根据主轧机控制性能指标,设计了主轧机同步电动机定子回路主回路整流变压器、三相晶闸管整流器配置方案,进行了参数计算和选型。同时设计了转子励磁主回路整流变压器和转子励磁晶闸管整流器额定参数,进行了选型和方案配置。为主轧机同步电动机实现能量转换提供了功率变换系统保证。其次,设计了主传动同步电动机基于西门子SL150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方案,进行了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设计。设计了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中交流电流调节器、直流电流调节器、转子励磁电流调节器、磁链调节器和速度调节器的结构和参数选择。设计了主轧机上下辊单独驱动同步电动机负荷观测器和负荷平衡控制方案,为主轧机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实现打下基础。最后,对所设计的主轧机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进行电动机和变频调速装置参数设置,实际值校准,开环控制、空载调试和电流调节器、转速调节器和磁链调节器优化,进行了带负荷调试,测试了上下辊负荷平衡控制功能特性,运行曲线验证了所设计系统的可行性。
苏显文,王林[8](2018)在《某船电动电缆卷车起动故障分析与排除》文中提出以某型船配置的电动电缆卷车在调试时出现的起动故障为例,通过对其工作原理的分析,制订出相应的故障排除方法。本型设备故障的排除经验可为今后调试和修理该型电缆卷车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吴林轩[9](2016)在《AMT电动选换挡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MT)是在干式离合器和轴式齿轮变速器的基础上加装电子控制系统,具有传统手动变速器的优点且实现了换挡操纵的自动化,因此在自动变速器产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选换挡控制系统的性能直接决定了AMT产品能否在良好的换挡品质下实现自动换挡。因此,对电动选换挡控制系统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换挡过程理论分析。对不同阶段换挡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换挡过程同步阶段为换挡品质控制的关键阶段;根据手动换挡执行机构的结构形式,对拨叉轴自锁、互锁阻力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到了自锁阻力与拨叉轴轴向位移的数学表达式;根据惯性锁环式单锥同步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同步器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同步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得到了同步器锁止同步阶段主、从动轴部分的数学模型,并依据同步过程滑磨功率的许用值,确定了同步阶段换挡力的约束条件。(二)电动换挡试验装置的研究。综合考虑换挡时间、位置精度及空间布置限制等因素,提出了试验台的设计方案,完成了电动机类型、结构、驱动方式及PWM控制方式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换挡过程执行电机的数学模型,通过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试验台仿真模型对选挡、换挡过程进行仿真试验的方法确定了传动机构几何参数。利用UG软件建立了试验台三维模型并通过运动仿真验证了设计的试验台方案可行。(三)电动换挡控制方法的研究。根据自动换挡对控制系统的要求,提出了电动换挡系统的控制目标,对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及采用的不同PID控制算法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了三种选换挡电机控制方法并在MATLAB/Simulink中分别建立了对应的系统离线仿真模型,对执行电机在空载及负载条件下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选定的三种控制方法均可行,但在控制效果及其实现的难易程度上存在差异;采用选换挡电机双闭环控制方法,开发了电动换挡系统离线仿真模型,并在不同换挡工况下进行了离线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下系统控制器满足换挡过程对位置和时间的控制要求,且具有较好的运行协调能力。(四)电动换挡系统实时仿真试验。为进一步研究电动换挡系统控制方法的控制性能,文中采用执行电机开环控制方法,借助dSPACE与MATLAB/Simulink软硬件平台,开发了换挡控制策略,建立了系统控制器的实时仿真模型,并利用搭建的AMT电动换挡系统快速控制原型试验台,完成了不同换挡工况下的实时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开发的换挡控制策略可行,该控制方法下系统控制器能够实现对换挡执行机构的位置控制,满足选换挡运动要求并具有良好的运行协调能力。
王艳杰[10](2010)在《基于ATmega128的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器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直接起动和传统降压起动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研制了一款以AVR ATmegal28单片机为控制核心,以晶闸管作为调压元件的高性能、智能型电动机软起动器。该软起动器结构简单,人机界面友好,采用合理的控制策略和智能化的控制算法,功能齐全,控制效果良好,实现了电动机的平稳起动。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软起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在认真分析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固有起动特性和软起动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利用仿真软件MATLAB搭建了交流异步电动机传统降压起动系统和基于晶闸管三相交流调压原理的软起动器系统仿真电路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为软起动器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详细的阐述了本文设计的软起动器系统的硬件电路结构与软件设计方案。在硬件电路设计中,给出了系统主回路和控制回路各个功能部分的电路图,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系统软件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分别介绍了单片机各个功能模块、控制算法和软起动模式的软件实现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程序流程图。最后利用本实验室现有的条件,对本文设计的软起动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试工作,并对实验波形和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软起动器在软起动过程中,限制了电动机的起动电流,实现了电动机的平稳起动。
二、三相整流子电动机故障排除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相整流子电动机故障排除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有轨电车信号系统轨旁控制器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有轨电车信号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章节安排及框架结构 |
2 有轨电车信号系统整体框架 |
2.1 有轨电车简介 |
2.2 有轨电车信号系统轨旁控制器 |
2.2.1 有轨电车信号系统 |
2.2.2 轨旁控制器结构 |
2.2.3 子模块工作原理 |
2.3 有轨电车信号系统转辙机选型 |
2.3.1 直流电动转辙机电气特性 |
2.3.2 交流电动转辙机电气特性 |
2.3.3 直/交流电动转辙机优缺点对比 |
2.4 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
2.5 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性能需求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硬件设计 |
3.1 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整体方案设计 |
3.2 五线制道岔控制电路原理 |
3.2.1 室内控制电路工作原理 |
3.2.2 DBQ和BHJ工作原理 |
3.3 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各电路设计 |
3.3.1 微处理器电路 |
3.3.2 检测电路 |
3.3.3 驱动电路 |
3.3.4 表示电路 |
3.3.5 电源电路 |
3.3.6 地址码/类型码采集电路 |
3.3.7 道岔区段锁闭状态采集电路 |
3.3.8 指示灯电路 |
3.3.9 通信电路 |
3.4 本章小结 |
4 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4.1 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4.2 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软件流程设计 |
4.2.1 调度子模块 |
4.2.2 微处理器初始化子模块 |
4.2.3 通信子模块 |
4.2.4 转辙机驱动子模块 |
4.2.5 表示采集子模块 |
4.3 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软件安全性分析 |
4.3.1 软件“二取二”功能设计 |
4.3.2 通信协议的安全设计 |
4.3.3 软件的其它安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可靠性和安全性 |
5.1 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可靠性评估 |
5.1.1 可靠性框图 |
5.1.2 可靠性计算 |
5.1.3 可修复时间 |
5.2 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安全性评估 |
5.2.1 故障树分析 |
5.2.2 安全性计算 |
5.3 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抗干扰性评估 |
5.3.1 测试平台 |
5.3.2 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HVM600卧式加工中心伺服系统故障分析与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伺服电动机引起的故障 |
伺服驱动器引起的故障 |
测速机引起的故障 |
编码器引起的故障 |
(4)煤矿电机车交流驱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本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 |
1.2.1 电力电子器件发展 |
1.2.2 逆变器及其控制技术发展 |
1.2.3 驱动系统控制策略发展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2 系统控制策略及仿真 |
2.1 SPWM 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
2.1.1 自然采样法 |
2.1.2 对称规则采样法 |
2.1.3 不对称规则采样法 |
2.2 矢量坐标变换 |
2.2.1 Clarke 变换 |
2.2.2 Park 变换 |
2.3 V/F 变频调速的原理 |
2.3.1 恒压频比控制下的机械特性 |
2.4 系统控制策略 |
2.5 系统仿真 |
3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硬件方案 |
3.2 主回路设计 |
3.2.1 逆变电路IGBT 的选择 |
3.2.2 滤波电容选择 |
3.2.3 IGBT 缓冲电路设计 |
3.2.4 制动单元设计 |
3.3 IGBT 驱动电路设计 |
3.4 控制电路设计 |
3.5 系统保护电路设计 |
3.5.1 系统过流故障信号检测 |
3.5.2 系统过压信号检测 |
3.5.3 IGBT 过热故障信号检测 |
3.5.4 系统故障信号处理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DSP 的应用软件开发流程和工具 |
4.2 系统主程序设计 |
4.3 SPWM 波生成子程序设计 |
4.4 ADC 转换子程序 |
4.5 PI 控制子程序 |
5 实验结果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基于ARM的IEEE标准电脑鼠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迷宫电脑鼠研究的学术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迷宫与电脑鼠的发展 |
1.2.2 电脑鼠及电动机的发展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2 课题研究面临的主要难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脑鼠整体方案论证 |
2.1 系统的总体要求 |
2.2 系统总体方案 |
2.3 系统构成 |
2.3.1 挡板检测部分方案选择 |
2.3.2 电脑鼠机身结构选择 |
2.3.3 电源选择 |
2.3.4 电动机的选择 |
2.3.5 电动机驱动芯片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实现 |
3.1 无刷直流电动机驱动控制电路 |
3.1.1 控制器电路 |
3.1.2 驱动电路 |
3.2 电动机调速 |
3.2.1 脉冲计数 |
3.2.2 速度控制 |
3.2.3 用PWM实现DAC |
3.3 传感器检测电路 |
3.4 人机交互硬件模块设计 |
3.5 电脑鼠控制器设计 |
3.5.1 LM3S615615 |
3.5.2 电源电路 |
3.5.3 JTAG接口电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迷宫的路径搜索方法研究 |
4.1 电脑鼠路径搜索概述 |
4.2 电脑鼠的路径规划方法 |
4.2.1 电脑鼠路径规划的经典方法 |
4.2.2 电脑鼠路径搜索的智能方法 |
4.3 迷宫场地的简单介绍 |
4.4 电脑鼠搜寻法则和策略 |
4.4.1 搜寻策略软件系统流程 |
4.4.2 迷宫坐标和绝对方向的建立 |
4.4.3 相对方向与绝对方向的转换 |
4.4.4 坐标转换 |
4.4.5 墙壁资料存储 |
4.4.6 迷宫搜寻法则 |
4.4.7 迷宫搜寻策略 |
4.4.8 寻找最优路径的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EEE标准的电脑鼠走迷宫的程序设计 |
5.1 控制系统软件综述 |
5.2 软件总体流程 |
5.3 电脑鼠前进一格程序设计 |
5.4 电脑鼠转弯程序设计 |
5.5 主程序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课题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路图 |
附录B 电脑鼠的比赛规则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详细摘要 |
(7)1780mm钨钼热轧机主传动交交变频调速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钨钼合金可逆热轧机交流传动系统发展 |
1.2.1 国外钨钼合金可逆热轧机传动控制系统发展 |
1.2.2 国内钨钼合金可逆热轧机交流主传动控制系统发展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系统主回路设计 |
2.1 1780mm钨钼板材可逆热轧机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生产设备 |
2.1.1 生产工艺流程 |
2.1.2 主传动控制性能指标 |
2.2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定子主回路系统设计 |
2.2.1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定子主回路整流变压器选型 |
2.2.2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定子主回路三相晶闸管整流器 |
2.2.3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定子主回路晶闸管整流器 |
2.2.4 定子主回路三相晶闸管整流装置触发脉冲信号检测及保护电路 |
2.3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转子励磁主回路方案 |
2.3.1 转子励磁整流变压器 |
2.3.2 转子励磁晶闸管整流器 |
2.3.3 主传动上下辊电动机交交变频控制柜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
3.1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3.1.1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西门子SL150全数字变频调速控制系统 |
3.1.2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全数字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
3.1.3 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全数字调速控制系统软件主要功能 |
3.1.4 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全数字调速控制系统故障检测及联锁保护 |
3.1.5 PDA监控系统 |
3.2 主传动同步机交交变频系统开发平台软件 |
3.2.1 交交变频控制SCOUT开发平台 |
3.2.2 交交变频与一级自动化系统联锁信号 |
3.3 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调节器设计 |
3.3.1 交流电流调节器 |
3.3.2 直流电流调节器 |
3.3.3 转子励磁电流调节器 |
3.3.4 磁链调节器 |
3.3.5 速度调节器 |
3.4 主传动负荷观测器设计及负荷平衡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传动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调速控制系统测试 |
4.1 主传动交交变频系统参数设置 |
4.1.1 电动机参数设置 |
4.1.2 控制装置参数设置 |
4.1.3 其它设备主要参数设置 |
4.2 主传动交交变频装置测试与校核 |
4.2.1 实际值反馈校准 |
4.2.2 装置上电检查及测试 |
4.2.3 转子励磁回路优化及开环转电动机测试 |
4.3 主传动交变频系统空载测试 |
4.3.1 电流调节器优化 |
4.3.2 转速调节器优化 |
4.3.3 磁链调节器优化 |
4.3.4 扰动实验 |
4.3.5 加减速测试 |
4.4 主传动交交变频系统带载优化调试及专有功能测试 |
4.4.1 带载特性优化 |
4.4.2 负荷观测器测试 |
4.4.3 换辊准确停车功能测试 |
4.4.4 上下辊负荷平衡功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某船电动电缆卷车起动故障分析与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故障现象 |
2 故障分析 |
2.1 三相电源是否平衡及是否存在电源缺相的问题 |
2.2 三相整流桥故障问题 |
2.3 弹簧预紧力的调整问题 |
2.4 制动电阻R和3KM线圈的常开点 (NO) 问题 |
2.5 电磁制动器线圈是否存在断路或接地问题 |
3 故障解决方案 |
3.1 对三相电源是否平衡及是否存在缺相问题的判断 |
3.2 对三相整流桥故障的判断 |
3.3 对弹簧预紧力的调整的判断 |
3.4 对电磁吸力问题的判断 |
4 结束语 |
(9)AMT电动选换挡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2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概述 |
1.3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换挡过程理论分析 |
2.1 换挡品质影响因素分析 |
2.2 换挡执行机构自锁阻力分析 |
2.3 同步过程理论分析 |
2.3.1 同步器数学模型 |
2.3.2 同步过程受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动换挡试验装置的研究 |
3.1 试验台方案设计 |
3.1.1 设计目标 |
3.1.2 设计方案 |
3.2 选换挡电机类型的选择 |
3.3 选换挡电机驱动方式选择 |
3.4 选换挡电机PWM控制方式选择 |
3.5 电动换挡试验装置的建模与仿真 |
3.5.1 选换挡电机数学模型 |
3.5.2 试验台仿真模型的建立 |
3.5.3 仿真试验及结构参数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动换挡控制方法的研究 |
4.1 电动换挡系统控制目标 |
4.2 电动换挡系统控制方法的确定 |
4.2.1 开环控制方法下的仿真试验 |
4.2.2 双闭环控制方法下的仿真试验 |
4.2.3 三闭环控制方法下的仿真试验 |
4.3 电动换挡控制系统离线仿真试验 |
4.3.1 电动换挡系统离线仿真模型的建立 |
4.3.2 仿真试验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动换挡系统实时仿真试验 |
5.1 dSPACE实时仿真平台介绍 |
5.2 电动换挡过程控制策略开发 |
5.2.1 控制策略架构 |
5.2.2 换挡控制策略 |
5.2.3 运行时序控制策略 |
5.3 电动换挡系统快速控制原型试验 |
5.3.1 快速控制原型试验方案 |
5.3.2 试验台硬件组成 |
5.3.3 快速控制原型试验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ATmega128的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背景 |
1.2 国内外软起动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
1.2.1 国内外软起动器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软起动器的发展前景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原理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 |
2.1 异步电动机起动过程的分析 |
2.1.1 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2.1.2 异步电动机的固有起动特性 |
2.2 软起动器的工作原理 |
2.2.1 晶闸管三相交流调压原理 |
2.2.2 软起动器的工作原理 |
2.3 软起动器的控制策略 |
2.3.1 斜坡电压控制策略 |
2.3.2 恒流控制策略 |
2.4 MATLAB仿真结果及分析 |
2.4.1 晶闸管三相交流调压电路的MATLAB仿真 |
2.4.2 异步电动机起动方式的MATLAB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起动器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软起动器系统硬件电路结构 |
3.2 系统主回路设计 |
3.2.1 系统主回路 |
3.2.2 晶闸管的保护 |
3.3 系统控制回路硬件设计 |
3.3.1 控制芯片的介绍 |
3.3.2 直流稳压电源电路 |
3.3.3 电压同步及相序判别电路 |
3.3.4 晶闸管触发电路 |
3.3.5 电流检测电路 |
3.3.6 电压检测电路 |
3.3.7 人机界面 |
3.3.8 旁路接触器控制电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起动器系统软件设计 |
4.1 编程环境的建立 |
4.1.1 AVR单片机的C语言编译器 |
4.1.2 WinAVR+AVR Studio开发环境的建立 |
4.2 单片机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
4.2.1 系统主程序设计 |
4.2.2 同步信号中断子程序 |
4.2.3 晶闸管脉冲触发子程序 |
4.2.3 A/D转换子程序 |
4.2.4 键盘及LCD显示子程序 |
4.3 软起动器控制算法的研究 |
4.3.1 数字PID控制算法 |
4.3.2 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PID控制算法 |
4.4 软起动器起动模式程序设计 |
4.4.1 斜坡电压起动模式 |
4.4.2 斜坡电压加限流起动模式 |
4.4.3 电压突跳起动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
5.1 实验装置 |
5.2 系统调试过程 |
5.2.1 硬件调试 |
5.2.2 软件调试 |
5.2.3 控制电路功能调试 |
5.2.4 软起动器带三相对称电阻负载调试 |
5.2.5 软起动器软起动三相异步电动机调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衰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三相整流子电动机故障排除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有轨电车信号系统轨旁控制器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的研究[D]. 张锐.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4)
- [2]JZS型三相交流整流子变速电动机的运行和维修[J]. 王震有. 电工技术, 1988(08)
- [3]HVM600卧式加工中心伺服系统故障分析与维修[J]. 张兴军,韩龙义,王志民. 机电产品市场, 2006(06)
- [4]煤矿电机车交流驱动系统的研究[D]. 胡晓东. 西安科技大学, 2005(05)
- [5]基于ARM的IEEE标准电脑鼠研究与实现[D]. 宗磊. 西安石油大学, 2011(02)
- [6]KJF-W型发电机综合试验台[J]. 王程平. 铁道车辆, 1985(06)
- [7]1780mm钨钼热轧机主传动交交变频调速系统设计[D]. 吕金. 燕山大学, 2019(03)
- [8]某船电动电缆卷车起动故障分析与排除[J]. 苏显文,王林. 机电设备, 2018(02)
- [9]AMT电动选换挡控制系统的研究[D]. 吴林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11)
- [10]基于ATmega128的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器的研制[D]. 王艳杰. 山东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