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例食管癌自然发展的随访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惠[1](2021)在《新疆哈密哈萨克族食管癌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文中提出背景食管癌为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而新疆哈萨克族中食管癌发生率也有较多报道,本地区多以游牧为生,文化程度低,家庭生活水平较差,日常饮食单一,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有较高的食管癌发生风险。了解哈萨克族食管癌的病理特征,对于判断疾病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完善分子病理学理论进行早期诊断,预测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新疆哈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病理特点,并采用门诊、住院复查及电话等方式跟踪调查,获得预后资料,分析治疗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72例,统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食管癌的病理特点,同时记录其术前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情况。采用门诊、住院复查及通过电话和其他随访方法获得预后数据。术后3年内3月随访一次,到患者死亡日期为总的存活时间,至2020年年底。以寿命表法对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进行计算,Kaplan-Meier法分析累积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将随访截止死亡的患者记为死亡组,存活者(除外失访病例)记为生存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法分析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法分析影响哈萨克族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术前资料72例食管癌患者,术前纤维蛋白原(FIB)升高19例、血小板计数(PLT)升高15例、D-二聚体升高23例、血脂水平升高35例、预后营养指数(PNI)低26例,磁共振成像显示T1WI轴位围绕管腔不均匀增厚,腔内狭窄不规整,T2WI环状高密度黏膜线不连续,DWI影像见肿物呈高密度,表观扩散系数(ADC)上可见低密度,ADC值范围为1.12~1.86×10-3mm2/s。2.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治疗情况行Lvor-lewis手术37例,经Mckeown手术35例,经现代二野或二野半淋巴结清扫清除胸腔内、腹腔与颈部两侧的淋巴结群。单纯接受手术治疗43例,术后予以辅助放化疗29例,适形调强放疗方案:1.8 Gy/次,1次/d,5次/周,共28次。化疗方案(均28天一周期)(1):紫杉醇+顺铂/奈达铂,放疗时2周期,同步放化疗后2周期。化疗方案(2):顺铂+氟尿嘧啶,放疗时2周期,同步放化疗后2周期。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ki-67、EGFR、Cyclin D1阳性表达分别46例、38例、59例。3.总生存时间分析以寿命表法评估随访所得72例食管癌术后患者的数据,在3年随访结束,共17例死亡,55例存活,其中4例未达随访终点,51例在随访结束时仍存活。食管鳞癌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30.57个月,均未达中位生存,其1年、2年、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42%、79.26%、62.50%。4.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病理特点72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41~72岁,平均(57.38±7.03)岁,肿瘤直径(3.91±0.74)cm,体质指数(BMI)(23.73±2.55)kg/m2,83.33%(60/72)的患者年龄<65岁,且有吸烟饮酒史、病变集中在食管中下段、肿瘤直径≤5 cm、组织学分型多为溃疡型、病理分型为鳞癌、低中分化、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TNM分期以Ⅱ~Ⅲ期为主是其主要病理特征。5.影响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治疗预后的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饮酒史、肿瘤直径>5 cm、低分化、神经侵犯、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食管憩室、术前FIB升高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独立影响因素,而PNI、术后辅助治疗为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以鳞癌、低中分化、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TNM分期以Ⅲ~Ⅳ期为主是其主要病理特征;年龄、饮酒史、肿块直径>5 cm、低分化、神经侵犯、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食管憩室、术前FIB为影响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韩毅毅[2](2020)在《芪术郁灵汤对放化疗后食管癌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主要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增的50多万例食管癌患者中一半以上发生在我国,位列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六位,死亡率的第四位,5年生存率仅20%。在我国,食管癌以鳞状细胞癌占绝大多数,手术是主要的根治方式,然而早期症状不明显,难以早发现,失去手术治疗机会,放化疗成为这部分患者的治疗选择。但放化疗不良反应较多,且因治疗方式的叠加而加剧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持续存在。另一方面,放化疗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高达50%,目前尚无最佳挽救治疗方案。在放化疗等治疗控制疾病后,如何改善相关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稳定瘤体,尽可能延缓疾病进展以达到最终延长生存的目的?中医药对此可起到什么作用,本研究围绕此问题展开。研究目的中医药治疗是重要的肿瘤治疗手段,相关研究显示,放化疗阶段或放化疗后联合中医药治疗,可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近期有效率及远期生存率。芪术郁灵汤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治疗食管癌的经验方,前期研究显示,对于术后患者,可以改善术后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核心处方芪术郁灵汤加减治疗初治的非手术食管鳞癌已完成放化疗患者,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对食管癌放化疗后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期的作用。研究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设计,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初治的非手术已完成放化疗等西医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使用芪术郁灵汤为核心处方的加减治疗,每1~2月门诊复诊调整处方1次,连续中药治疗时间≥3个月,分别在入组及疾病进展或观察截止时填写食管癌特异性量表EORTC QLQ-OES18、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QLQ-C30(V3.0)、KPS评分、体重。统计分析无进展生存时间,通过自身前后对照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研究结果1.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57例初治的非手术ESCC放化疗后病例。入组病例中男性共49例,占85.96%,女性共8例,占14.04%,男性与女性之比为6.13:1。年龄在41~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28±10.17岁,中位年龄为60岁,年龄<55岁者14 例(24.56%),55~65 岁者 25 例(43.86%),>65 岁者 18 例(31.58%)。有吸烟史者47例(82.46%),有饮酒史者46例(80.70%),有肿瘤家族史者36例(63.16%)。病变位于胸下段者最多,有21例,占36.84%,其次是胸中段,有15例,占26.32%,胸上段及颈段各有11例(19.30%)、3例(5.26%),病变发生在多段病例有7例(12.28%)。有淋巴结转移者53例(92.98%),存在远处转移者14例(24.56%)。临床分期中Ⅲ期病例最多,有27例,占比47.37%,其次是Ⅳ期 25 例(43.86%),包括ⅣA 期 11 例(19.30%),ⅣB 期 14 例(24.56%),另有Ⅱ期5例(8.77%)。接受过放疗和化疗的病例有45例,占78.95%,接受过放疗的病例有52例,占91.23%,接受过化疗的病例有50例,占87.72%。2.中医症状证候食管癌放化疗后的常见症状是进食哽噎(84.21%)和乏力(78.95%),在聚类分析中二者也归为一类,密切相关。超过半数患者存在异物感(61.40%)、呃逆嗳气(61.40%)、反酸(59.65%)、口干(57.89%)、咳嗽(56.14%)、烧心(52.63%)、食欲减退(52.63%)、咳痰(52.63%)、胸背疼痛(50.88%),而且这些不适症状相聚为一大类。证型以痰气交阻证为主,有35例,占61.40%,其次是瘀血内结证10例(17.54%),津亏热结证、气虚阳微证各有6例(10.53%)。3.生存评价生存期是判定恶性肿瘤患者是否从治疗中获益的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本研究以PFS进行评价。PFS定义为患者结束放化疗等西医治疗后开始中医药治疗至第一次发生肿瘤进展和/或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57例入组患者随访至截止时间2020年3月1日,PFS范围在3~26个月,6个月(0.5年)PFS率为49.43%,12 个月(1 年)PFS 率为 32.61%,中位 PFS 为 6.00±0.74 个月(95%CI为 4.54~7.46)。Ⅱ期 1 年 PFS 率为 80.00%,中位 PFS 为 22.00±0.00 个月;Ⅲ期 1 年 PFS率为39.96%,中位PFS为7.00±1.13个月;ⅣA期1年PFS率为12.12%,中位PFS为5±0.64个月;ⅣB期中位PFS为4±0.37个月,1年PFS率为16.3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位、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放疗、KPS评分、吞咽困难分级是影响 PFS 的相关因素(P=0.033、0.008、0.003、0.002、0.000、0.010、0.02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放疗、KPS评分、吞咽困难分级(P=0.000、0.002、0.012、0.013、0.020、0.032)是影响食管癌放化疗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各影响因素同既往研究相类似,对比同期放化疗后无中医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芪术郁灵汤治疗有一定延长PFS的优势。4.生活质量评价疾病无进展患者治疗后在吞咽困难、言语、疲乏、失眠、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水平上改善明显,P<0.05,评分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在进食、口干、食欲减退、咳嗽、反流、恶心呕吐、腹泻、疼痛、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KPS评分、体重等方面也有所改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出现疾病进展的食管癌患者,经过中药治疗反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困难程度加重,P<0.05,其他症状评分、KPS评分、体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对比同期放化疗后无中医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芪术郁灵汤具有延长放化疗后食管癌患者PFS的作用;年龄小、无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早、接受过放疗、KPS评分高、吞咽困难分级评分低的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2.通过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的芪术郁灵汤加减治疗,可以改善疾病无进展患者的症状(吞咽困难、言语、疲乏、失眠、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水平改善明显),提高生活质量;疾病出现进展者,大部分症状无明显变化,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生活质量。
韩月霞[3](2020)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10年)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影响因素》文中提出1.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恶性程度最高的六大癌症之一,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为12-20%。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然而自上个世纪70年代建立食管癌生物样本库以来,本团队走访上万个自然村,随访发现了食管癌手术后生存超过10年的患者近1万5千例,在50万食管/贲门数据库中约占3%。同样的治疗,却有不同的预后,有的早期患者术后1年就去世了,有的中晚期患者术后10年仍然健在。这种现象一直是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本研究选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超长期(≥10年)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影响因素,揭示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CDH1的表达与超长期生存的关系,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有力支持。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8626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患者信息均来自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万资料库。其中超长期生存的食管癌患者14739例,非超长期生存的食管癌患者71521例。在非超长期患者中,生存期<5年的50815例,5年≥生存<10年的20706例。2.2临床诊疗和病理信息收集、核查与补充根据患者住院号或病理号,由本研究组相关人员带领部分有医学专业的志愿者到对应的治疗医院进行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信息的核查和补充。补充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人及联系方式、饮酒史、婚姻史、家族史、临床诊断、病理诊断详情、治疗方式等。然后由实验室研究生进行资料核查,若发现数据错误或缺失将逐一修改、记录和反馈,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2.3统计学方法①分别对中晚期食管癌超长期生存和非超长期生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高低发区、城市/农村、饮酒史、婚姻史、家族史、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等。②随机选取6038例食管癌患者进行CDH1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CDH1蛋白表达与超长期和非超长期生存食管癌患者的关系。③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处理,选用hosmer-Lemeshow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3.1超长期与非超长期生存食管癌患者临床特征分布比较3.1.1中晚期食管癌患者T、N、M临床病理特征分布比较生存期≥10年与5年≤生存期<10年的食管癌患者比较结果显示,T分期(χ2=4.25,P=0.039)、N 分期(χ2=12.7,P<0.001)、M 分期(χ2=173.25,P<0.001)等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生存期≥10年与生存期<5年的食管癌患者比较结果显示,T 分期(χ2=279.86,P<0.001)、N 分期(χ2=802.55,P<0.001)、M分期(χ2=215.75,P<0.001)等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3.1.2 Ⅱ期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布比较生存期≥10年与5年≤生存期<10年的食管癌患者比较结果显示,性别(χ2=54.28,P<0.001)、年龄(χ2=727.42,P<0.001)、高低发区(χ2=455.49,P<0.001)、城市/农村(χ2=128.84,P<0.001)、饮酒史(χ2=83.77,P<0.001)、婚姻史(χ2=5.56,P=0.02)、家族史(χ2=17.96,P<0.001)、肿瘤部位(χ2=4.55,P=0.03)、分化程度(χ2=73.11,P<0.001)等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生存期≥10年与生存期<5年的食管癌患者比较结果显示,性别(χ2=140.48,P<0.001)、年龄(χ2=1513.01,P<0.001)、高低发区(χ2=800.42,P<0.001)、城市/农村(χ2=323.54,P<0.001)、饮酒史(χ2=138.29,P<0.001)、婚姻史(χ2=8.98,P=0.003)、家族史(χ2=65.31,P<0.001)、肿瘤部位(χ2=18.28,P<0.001)、分化程度(χ2=236.78,P<0.001)等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3.1.3 Ⅲ期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布比较生存期≥10年与5年≤生存期<10年的食管癌患者比较结果显示,性别(χ2=26.29,P<0.001)、年龄(χ2=207.92,P<0.001)、高低发区(χ2=172.22,P<0.001)、城市/农村(χ2=38.78,P<0.001)、饮酒史(χ2=19.92,P<0.001)、婚姻史(χ2=9.47,P=0.02)、分化程度(χ2=43.69,P<0.001)等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家族史(χ2=0.01,P=0.933)、肿瘤部位(χ2=0.50,P=0.479)等没有统计学意义。生存期≥10年与生存期<5年的食管癌患者比较结果显示,性别(χ2=141.88,P<0.001)、年龄(χ2=533.71,P<0.001)、高低发区(χ2=446.4,P<0.001)、城市/农村(χ2=130.02,P<0.001)、饮酒史(χ2=115.44,P<0.001)、婚姻史(χ2=19.41,P<0.001)、肿瘤部位(χ2=9.7,P=0.002)、分化程度(χ2=96.91,P<0.001)等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家族史(χ2=3.2,P=0.074)无统计学意义。3.1.4 Ⅳ期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布比较生存期≥10年与5年≤生存期<10年的食管癌患者比较结果显示,年龄(χ2=12.65,P<0.001)、高低发区(χ2=12.07,P=0.001)、肿瘤部位(χ2=8.74,P=0.003)、分化程度(χ2=4.29,P=0.038)等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χ2=2.96,P=0.086)、城市/农村(χ2=1.92,P=0.166)、饮酒史(χ2=2.3,P=0.129)、婚姻史(χ2=0.03,P=0.86)、家族史(χ2=1.95,P=0.163)等没有统计学意义。生存期≥10年与生存期<5年的食管癌患者比较结果显示,性别(χ2=10.45,P=0.001)、年龄(χ2=60.31,P=0.011)、高低发区(χ2=21.11,P<0.001)、城市/农村(χ2=6.53,P=0.011)、饮酒史(χ2=4.75,P=0.029)、家族史(χ2=15.22,P<0.001)、分化程度(χ2=4.54,P=0.033)等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婚姻史(χ2=0.01,P=0.906)、肿瘤部位(χ2=3.53,P=0.06)等无统计学意义。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2.1中晚期食管癌患者T、N、M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期≥10年与5年≤生存期<10年的食管癌患者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T4期相比,T1期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T2期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T3期不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N分期不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在M分期中,M0期是食管癌患者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生存期≥10年与生存期<5年的患者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N分期中,与T4期相比T1、T2、T3期都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在N和M分期中,N0期和M0期都是食管癌超长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3.2.2 Ⅱ期食管癌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期≥10年与5年≤生存期<10年的食管癌患者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低发区、饮酒史阳性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确诊年龄<60岁、农村是食管癌超长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与肿瘤发生在胸下段相比,肿瘤发生在胸上段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低分化相比,高分化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生存期≥10年与生存期<5年的食管癌患者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低发区、饮酒史阳性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确诊年龄<60岁、农村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与肿瘤发生在胸下段相比,肿瘤发生在胸上段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低分化相比,中分化和高分化都是食管癌超长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3.2.3 Ⅲ期食管癌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期≥10年与5年≤生存期<10年的食管癌患者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低发区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确诊年龄<60岁、农村,婚姻状况良好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与低分化相比,中分化和高分化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生存期≥10年与生存期<5年的食管癌患者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低发区、饮酒史阳性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确诊年龄<60岁、农村是食管癌患者、婚姻状况良好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与低分化相比,高分化和中分化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3.2.4 Ⅳ期食管癌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期≥10年与5年≤生存期<10年的食管癌患者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低发区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确诊年龄小于60岁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与肿瘤发生在胸下段相比,发生在胸中段或胸上段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肿瘤为低分化相比,中分化和高分化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生存期≥10年与生存期<5年的食管癌患者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低发区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确诊年龄<60岁、家族史阳性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3.3 CDH1蛋白表达与超长期生存(≥10年)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超长期生存(>10年)的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DH1表达阳性率在性别、年龄、高低发区、城市/农村、饮酒史、婚姻史、家族史、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分化程度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3.4 CDH1蛋白表达与5年≤生存期<10年的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5年≤生存期<10年的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DH1表达阳性率在性别、年龄、高低发区、城市/农村、饮酒史、婚姻史、家族史、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分化程度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3.5 CDH1蛋白表达与生存期<5年的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生存期<5年的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DH1表达阳性率在性别、年龄、城市/农村、婚姻史、家族史、肿瘤部位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高低发区、饮酒史、分化程度、N分期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3.6 CDH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结果在本组6038例食管癌患者中,食管癌CD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6.1%。超长期生存(≥10年)的食管癌患者744例,其CD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3.6%;5年≤生存期<10年的食管癌患者1106例,其CD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5.2%;生存期<5年的食管癌患者4188例,其CD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6.8%。超长期生存(≥10年)和5年≤生存期<10年的食管癌患者CDH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长期生存(≥10年)和生存期<5年的食管癌患者CDH1蛋白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①不同分期的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不同。②不同生存期阶段的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不同。③食管癌患者CDH1的表达与其超长期生存有关,CDH1表达情况可以作为评判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参考指标。
吴娜[4](2020)在《食管癌手术前后中医证素变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观察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提取中医证素。探索食管癌患者中医证素及手术前后证素演变规律,为食管癌辨证论治过程中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优势。研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食管癌患者,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别收集术前3天、术后第7天中医证候信息,使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按照证素统计方法提取相应的中医证素,归纳总结出食管癌手术前后的证素变化,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及临床意义的证素变化。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8例食管癌患者,其中男性89例(82.41%),女性19例(17.59%);平均年龄61.38±8.71岁,发病人群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临床病理分期以Ⅱ、Ⅲ期患者为主。(2)手术前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为进食哽噎(71.30%)、呕吐痰涎(71.30%)、胸痛(63.89%),其次为呃逆(58.33%)、反酸(56.48%)、盗汗(50.00%)、消瘦(47.22%)。手术前舌淡、舌紫黯、舌红出现频率较高,分别占36.11%、32.41%、31.48%,脉象以脉滑(30.46%)居多,其次为脉弦(25.86%)、脉细(21.84%)。手术前病性证素以气滞、血瘀、痰浊、气虚出现频率较高,分别占38.89%、32.41%、29.63%、18.52%,病位证素胃、肝、脾占居前位,分别为57.41%,54.63%、50.00%。(3)手术后进食哽噎、呕吐痰涎、呃逆、反酸等症状较术前下降,乏力(67.60%)、气短(64.81%)、面色淡白(27.78%)、便溏(32.41%)较术前明显增加,分别增加32.41%、32.40%、13.89%、20.37%。手术后舌淡(68.52%)、薄白苔(42.59%),较手术前增加。手术后出现频率最高的脉象是脉细(36.07%),较术前增加14.23%,脉滑、脉弦较术前下降。手术后气虚、血虚病性证素较术前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 37.96%、13.89%,气滞、血瘀、痰浊等证素下降。手术后病位证素脾出现频率最高,占85.19%,较术前明显增加35.19%,病位证素肾较术前也有所增加,增加18.52%。手术前后症状、舌象、脉象、证素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结果显示,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证素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手术前病位证素以胃、脾、肝为主,病性证素以气滞、血瘀、痰浊等实性证素为主,气虚、阴虚等虚性证素也占有一定比例,提示手术前食管癌治疗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化痰等祛邪治疗原则为主,兼以益气养血、滋阴润燥等扶助正气。手术治疗后,病位证素脾明显增加,病性证素气滞、痰浊、血瘀较术前明显减少,气虚、血虚病性证素较术前明显增加,提示手术在祛邪的同时损伤气血,故手术后以气虚、血虚的表现为主。手术后痰浊、血瘀等实性证素虽减少,但未完全祛除。因此。临床中手术后食管癌中医治疗以健脾益气养血等为主要治则的同时,应注意活血化瘀,理气化痰。
彭林娜[5](2020)在《食管鳞癌的基因组变异及单细胞转录组改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死亡率高。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异常是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系统地探究食管癌的基因组变异和转录组改变,是阐明食管癌分子发病机制与改善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基因组变异是DNA序列上发生的碱基对改变,由胚系突变和体细胞突变组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胚系突变(也就是SNP)可以影响食管癌的患病风险以及预后,全基因组或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也发现体细胞突变与食管癌进展相关,但是目前没有同时对食管癌的胚系突变和体细胞突变进行整合分析的研究。为了综合地探究胚系突变或体细胞突变对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我们在基因组水平进行了胚系突变和体细胞突变与食管癌发病风险及患者生存的关联分析,构建了中国癌症基因组食管癌数据库 CCGD-ESCC(http://db.cbi.pku.edu.cn/ccgd/ESCCdb/index.html)。CCGD-ESCC数据库整合了多种食管癌相关的胚系突变和体细胞突变数据,包括:(1)2,022例食管癌患者和2,039例正常对照人群的队列中,16,544个SNP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联结果;(2)1,006例食管癌患者中,1,652个SNP与患者生存的关联结果;(3)675例食管癌患者中,8,833个体细胞突变与患者生存的关联结果。此外,为了进一步分析胚系突变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基于94例食管癌患者的多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多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我们运用顺式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的分析方法,在肿瘤组织中鉴定了与基因表达水平相关的15,742个SNP(FDR<0.05),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找到了与基因表达水平相关的46,361个SNP(FDR<0.05)。食管癌具有复杂的肿瘤微环境,阐明食管癌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中基质细胞的转录组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食管癌、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通过对60例食管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以及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我们共获得了 208,659个单细胞的转录组数据,首次破译了食管癌肿瘤微环境的细胞组成。同时,对这60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配对外周血样本进行多细胞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全外显子组测序来分析食管癌的基因组变化。结果表明,食管癌肿瘤细胞具有8种关键的共表达模式,食管癌肿瘤微环境中共有43种重要的基质细胞亚型,包括26种免疫细胞亚型和17种非免疫细胞亚型。通过对上皮细胞共表达模式的活化水平与基质细胞亚型的细胞占比进行相关分析,我们发现肿瘤细胞与免疫或非免疫的基质细胞之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肿瘤微环境中不同基质细胞之间也相互影响。此外,我们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和多细胞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揭示了食管癌肿瘤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组成与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对食管癌肿瘤细胞的共表达模式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黏膜免疫样共表达模式中有3个标志基因(AGR2、CXCL17和MUC20)的表达水平与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显着相关(P<0.05),可以作为预测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为食管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对食管癌相关的基因组变异进行了系统性地分析和挖掘,并构建了 CCGD-ESCC数据库来共享关联结果,这对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加深并拓展了我们对复杂食管癌肿瘤微环境的认识,为其他实体瘤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和可以借鉴的研究模式。
张双平[6](2020)在《改良左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术在MIE中的应用及食管癌中组蛋白修饰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改良的左侧喉返神经(LRLN)旁淋巴结清扫术在微创食管癌手术(MIE)中的应用2.探讨食管癌患者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36.组蛋白修饰谱变化与食管癌临床和病理分期及预后的相关性4.H2Bub表达上调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本课题分四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了 194例食管癌患者微创手术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胸腔镜下三组不同的左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手法(A组75例:传统手术方法;B组80例,骨骼化手术方法;C组39例:新改良的手术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三组左侧喉返神经转移率分别为A组12%、B组20%和C组28%,A组转移率明显低于C组,且比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 P=0.031)。2.A组平均清扫左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1.59±0.84枚明显少于B组4.02± 1.96枚和C组4.31 ±2.14枚,且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声音嘶哑C组发生率为15.4%,显着低于B组(21.3%),高与A组(13.3%),但三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了 137例食管癌患者微创手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做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左、右侧及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 1.17%、21.89%和8.76%。2.单素分析发现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与分化、T分期、脉管癌栓有相关性(P<0.05)。左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与分化、T分期有相关性(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和脉管癌栓与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有关,其0R值分别为3.707和3.053。肿瘤分化程度与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有关,其0R值分别为3.960。第三部分: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中75例食管癌组蛋白H3K9Ac、H3K27Me3、H2BS112G1cNAc及H2Bub表达,筛选出与食管癌相关的组蛋白修饰类型。结果显示:1.食管癌组织标本中H2Bub、H3K9ac、H2BS112G1cNAc蛋白强阳性表达率为84%、48%、21.3%,H3K27m3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为52%,同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H2Bub、H3K9ac、H2BS112G1cNAc、H3K27m3水平有64%、46.7%、20.9%、26.7%表达上调。H2Bub与肿瘤分化有关(χ2=0.243 p=0.037)。2.H2Bub 低分化组中位生存时间(36.00月)明显短于高、中分化组(71.63±11.21、58.88±3.95月),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H3K27m3的表达水平上调组中位生存时间好于稳定组,两组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H3K27m3的表达水平上调预后较好。食管癌组织H2BS112G1cNAc表达强阳性组与阳性组、表达水平上调组与稳定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P<0.05),提示H2BS112G1cNAc的表达强阳性和表达水平上调预后差。3.H3K9ac与H2Bub、H2BS112G1cNAc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第四部分:由第三部分鉴定出H2Bub组蛋白修饰分子,构建过表达RNF20质粒和敲除USP22siRNA;选用食管癌细胞ECA109和人食道上皮永生化细胞株HEEC为研究对象,采用CCK8、细胞划痕等方法研究H2Bub表达上调对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进行裸鼠皮下荷瘤的动物模型验证。结果:1.过表达RNF20质粒转染效果差,我们准备进行慢病毒包装实验,但由于抗击新冠疫情所中断,我们会在以后进一步补充该实验。2.siRNA成功沉默ECA109和HEEC中USP22的表达,并建立了稳定过表达H2Bub的细胞系。3.CCK8增长曲线显示两种细胞株的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空载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细胞划痕实验显示,相比空载体组,两种细胞株划痕的间距有明显减小趋势。5.裸鼠皮下荷瘤的动物模型显示实验组(USP22siRNA)较对照组(NCsiRNA)瘤体增大明显并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新改良的左侧喉返神经淋巴结清扫方法在微创食管癌手术中可以提供足够的淋巴结清扫数量和减少喉返神经麻痹的发生率,在临床工作中是安全可靠的,可以推广应用的。2.肿瘤分化程度和脉管癌栓是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肿瘤分化程度是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3.食管癌组织标本中H2Bub、H3K9ac、H2BS112G1cNAc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同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 H2Bub、H3K9ac、H2BS112G1cNAc、H3K27m3水平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4.低分化组H2Bub表达水平上调预后差;H2BS112G1cNAc的表达强阳性和表达水平上调预后差。H3K27m3的表达水平上调预后较好。5.CCK8实验实验证明H2Bub促进了 ECA109和HEEC细胞的增殖能力;裸鼠皮下荷瘤的动物模型证实了 H2Bub可促进食管癌体内成瘤能力。
周益臣[7](2020)在《放疗介导IL-6/STAT3信号通路调节PD-L1表达影响食管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PD-L1、IL-6、STAT3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2.食管癌治疗中放疗与免疫治疗存在协同效应,但放疗调控食管癌PD-L1表达的机制尚不明确,IL-6/STAT3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其中,故探讨放射治疗后食管癌细胞株(Eca109、KYSE150、TE1)PD-L1、IL-6、STAT3蛋白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对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1.70例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进行RT-PCR检测PD-L1、IL-6、STAT3 mRNA的表达;40例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免疫印迹及免疫组化检测三种蛋白表达,分析其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与预后之间的关系。2.采用不同剂量X线照射三种食管癌细胞株(Eca109、KYSE150、TE1),分别运用RT-PCR、Western blotting与Elisa法,检测细胞株中PD-L1、STAT3、P-STAT3、IL-6 的蛋白表达水平及 PD-L1 mRNA;检测X线照射后使用IL-6/STAT3阻断剂(AG490),观察细胞株中PD-L1的表达情况;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株放疗后的细胞增殖情况,探讨PD-L1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寻找最适照射剂量并对三种细胞株进行照射,分别用Transwell与细胞克隆法检测放疗后细胞侵袭能力及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并运用流式检测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1.食管癌组织检测结果1.1 7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D-L1、IL-6、STAT3的mRNA水平相较于癌旁正常组织有显着差异(P<0.05):1.2 40例食管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较:PD-L1呈高表达为28例(28/12)(P<0.05),STAT3呈高表达为29例(29/11)(P<0.05),IL-6呈高表达为27例(27/13)(P<0.05),差距有统计学意义。1.3 PD-L1的表达与T分期(χ2=6.791,P<0.05)、淋巴结转移(χ2=4.405,P<0.05)、临床分期(χ2=4.571,P<0.05)呈正相关;STAT3的表达与T分期呈正相关(χ2=5.021,P<0.05);IL-6的表达与T分期(χ2=8.780,P<0.05)、肿瘤部位(χ2=6.420,P<0.05)呈正相关。此外,发现 PD-L1 表达与 IL-6 呈正相关(χ2=7.033,P<0.05),PD-L1 与 STAT3呈正相关(χ2=6.114,P<0.05),STAT3 与 IL-6 呈正相关(χ2=4.890,P<0.05)。1.4.PD-L1、IL-6、STAT3与接受根治性手术的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关系PD-L1高表达组1年无疾病生存率71.4%,低表达组是91.7%;IL-6高表达组1年无疾病生存率70.4%,低表达组是92.3%;STAT3高表达组1年无疾病生存期72.4%,低表达组是90.9%。而经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PD-L1、IL-6、STAT3在高表达和低表达中无疾病生存期(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最大直径、临床分期是食管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而PD-L1、IL-6、STAT3表达水平不是食管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2.食管癌细胞株检测结果2.1食管癌细胞株KYSE150、TE1、Eca109中PD-L1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细胞HET-1A,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与对照组相比,三种食管癌细胞株KYSE150、TE1、Eca109经3、6、9、12Gy照射后,PD-L1在mRNA水平均出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三种细胞株均照射后12h表达量达到峰值,且明显高于未照射组(P<0.05),同时观察到,随照射后时间延长,PD-L1表达量逐渐下降(P<0.05)。2.3食管癌细胞株KYSE150、TE1、Eca109在各个剂量照射后PD-L1蛋白表达均出现先增加再下降的趋势,观察到三种食管癌细胞株在6Gy照射后48h蛋白表达量达到峰值(P<0.05),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PD-L1蛋白表达量逐渐下降(P<0.05)。2.4食管癌细胞株KYSE150、TE1、Eca109在各个剂量照射后P-STAT3蛋白表达均出现先增加再下降的趋势,Eca109在6Gy照射后48h蛋白表达量达到峰值(P<0.05),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P-STAT3蛋白表达量逐渐下降(P<0.05),KYSE150、TE1在6Gy照射后24h蛋白表达量达到峰值(P<0.05),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P-STAT3蛋白表达量逐渐下降(P<0.05)。2.5经不同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后,食管癌细胞株KYSE150、TE1、Eca109在各个剂量照射后IL-6蛋白表达增加,且增加速率均在照射后12h达到峰值(P<0.05),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IL-6蛋白表达的增加速率逐渐下降(P<0.05)。2.6IL-6/STAT3信号通路被特异性抑制剂AG490阻断后,放疗不能提高P-STAT3和PD-L1的表达(P>0.05)。2.7与未照射组相比,不同剂量组食管癌细胞KYSE150、TE1、Eca109的增殖水平在照射后的不同时间点均下降,随着剂量的增加和放疗后时间的延长抑制力加强(P<0.05)。2.8与未照射组相比,三种细胞株KYSE150、TE1、Eca109在6Gy照射后14天,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P<0.05)。2.9与未照射组相比,三种细胞株KYSE150、TE1、Eca109在6Gy照射后48小时,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均较未处理组降低(P<0.05)。2.10三种细胞株KYSE150、TE1、Eca109在6Gy照射后48小时,检测到处于G2/M期细胞比例高于未照射组(P<0.05),照射后的各组细胞处于S期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变化。结论:1.IL-6、STAT3、PD-L1在肿瘤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呈现T分期越晚IL-6、STAT3、PD-L1相对表达越高的趋势。2.PD-L1、IL-6、STAT3三者表达尚不能作为根治性手术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IL-6/STAT3信号通路蛋白可能是通过影响PD-L1表达来预测免疫治疗效果的潜在生物标志物。3.放射治疗可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调控PD-L1的表达。
雷玲玲[8](2020)在《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组织PLCE1蛋白表达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文中指出1 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位于中国癌症死亡的第四位,组织学上分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简称为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在中国,97%的食管癌都为食管鳞癌,明显地区性分布差异形成显着的高低发区及家族聚集现象是食管癌的两大流行病学特征。食管癌的发病机制,特别是食管癌的分子机制,近年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研究已经证明,食管癌是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但一些研究表明,在高发区,食管癌病人暴露在致癌环境的时间远大于低发区,并且其家族史阳性率也高于低发区。高发区患者受环境致癌因素影响大,而低发区患者受环境致癌因素影响相对较小,那么低发区的人为什么也得食管癌呢?是因为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的遗传因素所占比重不一样?还是因为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的发病机制不一样?PLCE1(Phospholipase C Epsilon-1,PLCE1)是首次报道的易感基因,本研究通过对比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及PLCE1蛋白表达差异来探讨两组患者的预后及食管癌环境-遗传相互作用机制。PLCE1基因位于10q23染色体,长度为334.3kb,蛋白分子量是258000,包括2302个氨基酸。PLCE1编码磷脂酶,该磷脂酶将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水解为1,2-二酰甘油和肌醇1,4,5-三磷酸,从而促进细胞内信号传导。PLCE1基因已被证实与食管癌和其他癌症的易感性有关。本团队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 PLCE1基因是食管鳞癌的易感基因。高、低发区反应环境因素,PLCE1基因反应遗传因素,本研究通过对比PLCE1蛋白在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中的表达,深入探讨环境-遗传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预后的影响。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数据选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根据入选标准最终纳入的研究对象为117186例食管鳞癌患者,确诊时间在1970年3月-2016年11月之间,其中高发区73646例,低发区43540例。男性73916例,年龄22-90(60.2±9.2)岁;女性43270例,年龄25-90(61.1±9.2)岁;男女比例为1.7:1。2.2临床诊疗与病理信息收集本研究117186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诊疗及病理信息均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的各医院住院病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详细家庭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等,病理和随访信息病理也都明确,并到各个相关医院对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诊疗信息进行核对与补充,确保患者各项信息准确。2.3 组织样本收集、处理及PLCE1免疫组化染色本研究团队组织样本的收集多来自:各个医院术后切除标本常规取材诊断后剩余样本。首先确定是食管鳞癌的病例,然后术前和病人及病人家属沟通,并签订标本留取知情同意书,接着将医院常规取材诊断后剩余样本放入液氮罐中转运到实验室储存,然后在10%的福尔马林中固定标本48小时后用流水洗涤,接着在脱水机中脱水后进行石蜡包埋,最后切片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2.4随访本研究对所有ESCC患者采用电话询问、入户调查及村医咨询等方式进行随访,并记录患者健在或去世及其它详细生存状态、去世时间、末次随访时间、去世原因、随访人、随访时间等。患者出院后的第一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随访终点是死亡时间或至2019年11月。生存时间是死亡日期或末次随访日期减去确诊日期。2.5方法①分别对来自高发区的73646例和低发区4354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和病理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食管癌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家族史、高低发区等;以及病理信息如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切缘净不净、淋巴结转移阴阳性、TNM分期等。②对随机选取的375例食管癌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通过检测PLCE1的阴阳性表达,进而分析PLCE1表达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最终比较分析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PLCE1表达差异对其对患者的临床意义。③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食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高低发区、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切缘净不净、淋巴结转移阴阳性分布采用χ2检验,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治疗方式应用秩和检验;生存时间以年计算,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单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方法分析生存主要影响因素,检验水准为α=0.05。3 结果3.1 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117186 例 ESCC 患者中,高发区 73646 例(75.0%),低发区 43540 例(25.0%),高低发区比例为1.7:1。在高发区和低发区,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切缘、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治疗方式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高、低发区影响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单因素分析在高发区,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饮酒、家族史阴阳性、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切缘净不净、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阴阳性、TNM分期和治疗方式的生存曲线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发区,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治疗方式的生存曲线有统计学意义(P<0.05)。3.3 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方法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别将高低发区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在高发区,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阴阳性、TNM分期是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低发区,年龄、性别、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阴阳性、TNM分期是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3.4 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组织PLCE1蛋白表达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癌旁和癌组织PLCE1的阳性表达率均呈上升趋势。在高发区和低发区,PLCE1表达阳性与阴性食管癌患者生存均相似,PLCE1表达弱阳性与强阳性食管癌患者生存也均相似。4 结论4.1 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整体生存优于低发区。4.2 低发区、男性、>60岁、家族史阴性、颈段+胸上段、肿瘤长径>4cm、淋巴结转移阳性、低分化、TNM分期是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4.3 高、低发区,食管癌旁和癌组织中PLCE1的阳性表达率均呈上升趋势,提示PLCE1可能在食管癌的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4 在高发区和低发区,PLCE1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均无关。
高亦博[9](2020)在《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的多组学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食管癌是中国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是食管部位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患病率不断上升。食管小细胞癌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其治疗方案主要参考小细胞肺癌,以化疗为主,但并未形成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共识。此前有研究报道提出了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在遗传上具有相似性,但未能解释食管小细胞癌与食管鳞癌在神经内分泌分化,疾病进程,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并且,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至今缺乏特异性的治疗靶点。本研究试图通过集成多组学分析来确定食管小细胞癌潜在的驱动因素,描述分子亚型及其肿瘤微环境的初步特征。方法:我们对46例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配对组织的新鲜冰冻样本或石蜡样本进行了外显子组测序、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部分重要的基因突变、标志性的转录因子进行了 PCR验证和免疫组化验证。对DNA和RNA层面的多组学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包括高频体细胞突变的统计、基因融合和剪切异常分析、基因和信号通路富集等,并与已发表的食管鳞癌、食管腺癌、小细胞肺癌等相关癌种的突变谱进行了比较。结果:我们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中发现TP53(85%)和RB1(98%)存在非常高频率的失活突变。其他的统计学显着意义的驱动基因突变发生在NOTCH1,EP300和FBXW7基因上。RB1基因可以通过通过多种机制发生失活,包括基因组变异,剪接异常和蛋白质完全失去表达。Notch信号通路的多个重要基因也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发生较高频率的突变失活。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转录组特征与小细胞肺癌非常相似,并提出了新的潜在治疗靶标。结论: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基因组改变以抑癌基因TP53和RB1的失活突变为主,具有与小细胞肺癌非常相似的基因突变谱和差异表达特征,但与食管鳞癌的相似度不高。背景: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在多种实体瘤中都有文献报道与患者生存情况有关。但是,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在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预后价值尚无明确报道。方法:本研究是食管鳞癌患者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纳入了 2005年至2008年间468名在我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病历中记载的术前检查结果,计算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单核-淋巴细胞比率(MLR)。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比较SII和其他临床常用炎症相关因子对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区分能力。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均与食管鳞癌手术患者的总生存(OS)有相关性,SII,NLR和PLR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对于OS,SII、NLR、PLR三个指标的危险比(HR)、95%置信区间(CI)、P值分别为:SII危险比(HR)=1.604,95%置信区间(CI)1.247-2.063,P<0.001;NLR 的 HR=1.396,95%%CI 1.074-1.815,P=0.013;PLR 的 HR=1.370,95%CI1.067-1.758,P=0.013;对于 DFS,SII 的 HR=1.681,95%CI1.307-2.162,P<0.001;NLR 的 HR=1.376,95%CI 1.059-1.788,P=0.017;PLR 的 HR=1.398,95%CI 1.089-1.794,P=0.009。SII 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NLR,PLR和 MLR(分别为 0.553、0.540、0.532 和 0.521)。结论: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是食管鳞癌外科治疗患者的预后指标,且预后价值略优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和MLR(单核-淋巴细胞比率)。并且,SII在Ⅰ-Ⅱ期/Ⅲ期食管鳞癌手术患者的亚组分析中仍具有预后意义。
张亚丽[10](2020)在《原发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文中提出背景食管癌是当今世界上常见的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在第6位。而中国是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的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第6位和第4位),每年世界上新增近50万的食管癌患者,其中有50%以上的患者发生在中国,这比西方国家高100倍。食管癌组织学类型主要包括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两种类型。在中国食管鳞癌发病率占97%,食管腺癌发病率还不到2%;而西方国家以腺癌为主,占80%,食管鳞癌仅20%,因此关于食管腺癌的报道多出现在国外。而中西方食管腺癌是存在差异的,另外食管鳞癌与食管腺癌也存在差异。目前,中国仍缺乏大样本量的食管腺癌的研究,更缺乏大样本量的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对比研究。RB1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抑癌基因,RB1基因是一个与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相关的基因,也是被人类克隆成功的第一个抑癌基因,它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关于RB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与肿瘤相关的研究较多,大量研究表明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和Rb1蛋白表达的缺失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Rb1蛋白表达对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却鲜有报道。目的本研究对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万例食管癌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中收录的3837例原发食管腺癌和174119例食管鳞癌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探讨食管腺癌与食管鳞癌预后影响因素的异同以及Rb1蛋白在两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中国原发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的精准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万例食管癌和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1973-2018年)中有明确确诊时间和明确地址的3837例原发食管腺癌和174119例食管鳞癌患者的资料。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性别、确诊年龄、分化程度、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高/低发区、肿瘤长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以及治疗方式等临床诊疗信息,并探讨食管腺癌与食管鳞癌在预后影响因素方面的差异。2.本研究通过对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选取的225例食管腺癌、343例食管鳞癌和150例食管正常鳞状上皮的Rb1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组织芯片技术检测Rb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Rb1蛋白在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以及食管正常鳞状上皮的表达差异,同时对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3.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布差异;生存期以年为单位计算,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绘制相关生存曲线,采用Log rank检验差异性,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双侧)。结果1.本研究纳入分析的177956例食管癌患者中,其中食管腺癌3837例(2%),食管鳞癌174119例(98%),中国食管鳞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食管腺癌。3837例食管腺癌中单纯食管腺癌2561例(66.8%)、食管腺鳞癌(30.9%)、食管腺样囊性癌14例(0.4%)、食管粘液表皮样癌86例(1.9%)。2.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期优于食管腺癌患者,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3.性别、确诊年龄、分化程度、高/低发区、切缘状况、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临床分期、治疗方式均是食管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4.性别、确诊年龄、吸烟、饮酒、家族史、肿瘤部位、城市/农村、高/低发区、肿瘤长径、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切缘状况、TNM分期、临床分期、治疗方式均是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5.食管腺癌与食管鳞癌在性别、确诊年龄、城市/农村、高/低发区、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切缘状况、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临床分期、手术方式上均存在显着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性别、确诊年龄、饮酒、分化程度、TNM分期是食管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性别、年龄、城市/农村、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TNM分期是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二者存在不同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7.Rb1蛋白在食管腺癌、食管鳞癌和食管正常上皮中均是在细胞核中表达。8.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中Rb1蛋白的表达均低于其在食管正常鳞状上皮中的表达,三者之间的表达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1)。9.Rb1蛋白在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中的阳性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2),且Rb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高于在食管腺癌中的表达。10.食管腺癌Rb1蛋白的表达低于其在食管正常鳞状上皮中的表达,两者之间的表达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1);食管鳞癌Rb1蛋白的表达低于其在食管正常鳞状上皮中的表达,两者之间的表达也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Rb1蛋白既不是食管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P=0.349);也不是食管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P=0.332)。结论1.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期优于食管腺癌患者。2.食管腺癌与食管鳞癌存在不同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3.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中Rb1蛋白的表达均低于其在食管正常鳞状上皮中的表达,且Rb1蛋白在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也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Rb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高于在食管腺癌中的表达。4.Rb1蛋白表达不是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
二、19例食管癌自然发展的随访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例食管癌自然发展的随访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哈密哈萨克族食管癌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及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式 |
1.3 临床资料收集 |
1.4 随访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研究结果 |
2.1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基线资料及病理特点 |
2.2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术前资料 |
2.3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手术治疗相关情况 |
2.4 总生存时间分析 |
2.5 影响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治疗预后的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新疆哈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病理特点 |
3.2 食管癌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
3.3 食管癌的生存情况分析 |
3.4 影响食管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分析 |
4 结论 |
5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学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芪术郁灵汤对放化疗后食管癌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非手术食管癌治疗研究进展 |
1 非手术食管癌治疗方式选择 |
2 非手术治疗食管癌不良反应的防治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手术食管癌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分析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治疗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观测时点 |
1.6 疗效评价标准 |
1.7 统计学处理 |
1.8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临床资料 |
2.2 生存分析 |
2.3 生活质量分析 |
3 讨论与分析 |
3.1 非手术食管癌放化疗后疾病特点 |
3.2 非手术食管癌放化疗后生存评价 |
3.3 非手术食管癌放化疗后生活质量评价 |
3.4 非手术食管癌放化疗后辨治思路 |
4 研究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10年)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中晚期食管癌超长期(≥10年)与非超长期生存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对比 |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临床资料收集与整理 |
2.3 随访 |
2.4 诊断和分类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临床特征 |
3.2 超长期与非超长期生存食管癌患者临床特征分布比较 |
3.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1 中晚期食管癌患者T、N、M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2 Ⅱ期食管癌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3 Ⅲ期食管癌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4 Ⅳ期食管癌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第二部分 中晚期食管癌超长期(≥10年)和非超长期生存患者CDH1表达对比 |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2.3 随访 |
2.4 诊断和分类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实验 |
3. 结果 |
3.1 CDH1蛋白表达与超长期生存(≥10年)食管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
3.4 CDH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综述 食管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1. 引言 |
2. 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 |
2.1 个人因素 |
2.2 生活行为因素 |
2.3 治疗因素 |
2.4 社会人文因素 |
2.5 分子及其他因素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食管癌手术前后中医证素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食管癌中医证候及证素研究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证候特征 |
4 证素辨证 |
5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食管癌西医研究概况 |
1 食管癌的发病因素 |
2 食管癌诊断方法 |
3 食管癌治疗方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来源 |
3 病例选择 |
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5 研究结果 |
小结 |
讨论 |
1 食管癌手术前后中医证候的变化 |
2 食管癌病因病机探讨 |
3 临床体会 |
4 本研究不足之处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5)食管鳞癌的基因组变异及单细胞转录组改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因组变异与食管癌的综合性关联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部分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食管癌肿瘤微环境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基金资助 |
文献综述 胚系突变与肿瘤易感性及基因表达的整合性关联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改良左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术在MIE中的应用及食管癌中组蛋白修饰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改良的左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术在MIE中的应用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1.1.2 术前检查 |
1.1.3 手术方法 |
1.1.4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患者一般病理特征 |
1.2.2 淋巴结转移状态分析 |
1.2.3 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MIE喉返神经清扫与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的现状 |
1.3.2 MIE清扫左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体位的研究 |
1.3.3 新改进手术方法的应用 |
1.4 小结 |
二、微创食管癌手术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术前检查 |
2.1.3 食管癌胸部淋巴结分组 |
2.1.4 手术方法 |
2.1.5 观察指标 |
2.1.6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术后一般资料 |
2.2.2 137例食管癌患者双侧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状态 |
2.2.3 食管癌患者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
2.2.4 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 |
2.2.5 左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 |
2.2.6 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 |
2.3 讨论 |
2.3.1 清扫喉返神经链旁淋巴结的临床意义 |
2.3.2 喉返神经链旁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
2.4 小结 |
三、食管癌组蛋白修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随访 |
3.1.3 实验材料 |
3.1.4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食管癌和癌旁组织组蛋白修饰的表达及变化 |
3.2.2 食管癌和癌旁组织H2Bu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3.2.3 食管癌和癌旁组织H3K9a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3.2.4 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3K27m3的表达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3.2.5 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2BS112G1cNAc的表达及意义 |
3.2.6 H2Bub、H3K9ac、H2BS112G1cNAc和H3K27me3的相关性 |
3.3 讨论 |
3.3.1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肿瘤 |
3.3.2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与肿瘤 |
3.3.3 组蛋白泛素化修饰与肿瘤 |
3.3.4 组蛋白糖基化修饰与肿瘤 |
3.3.5 组蛋白修饰与食管癌 |
3.4 小结 |
四、H2Bub表达上调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1.4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生物信息学分析H2BK120ub相关(去)泛素化酶的表达情况 |
4.2.2 质粒RNF20 |
4.2.3 筛选稳定细胞系 |
4.2.4 绿色荧光标记蛋白的表达 |
4.2.5 免疫蛋白印迹检测H2Bub蛋白表达 |
4.2.6 CCK8检测 |
4.2.7 划痕实验 |
4.2.8 H2Bub表达上调体内成瘤能力 |
4.4 讨论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组蛋白修饰与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放疗介导IL-6/STAT3信号通路调节PD-L1表达影响食管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PD-L1、IL-6、STAT3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第二部分 探讨放疗调节食管癌细胞PD-L1表达的潜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组织PLCE1蛋白表达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列表 |
第一部分 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第二部分 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组织PLCE1蛋白表达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 |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综述 食管癌环境-遗传交互作用发病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分布表 |
个人简历 |
研究生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
致谢 |
(9)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的多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多组学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附录 |
第二部分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食管鳞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文献综述 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高亦博 简历 |
(10)原发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原发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Rb1在原发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鳞癌与腺癌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病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19例食管癌自然发展的随访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哈密哈萨克族食管癌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D]. 王惠.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2]芪术郁灵汤对放化疗后食管癌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D]. 韩毅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10年)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影响因素[D]. 韩月霞. 郑州大学, 2020(02)
- [4]食管癌手术前后中医证素变化特征[D]. 吴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食管鳞癌的基因组变异及单细胞转录组改变研究[D]. 彭林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6]改良左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术在MIE中的应用及食管癌中组蛋白修饰变化的研究[D]. 张双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放疗介导IL-6/STAT3信号通路调节PD-L1表达影响食管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D]. 周益臣.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8]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组织PLCE1蛋白表达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D]. 雷玲玲. 郑州大学, 2020(02)
- [9]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的多组学研究[D]. 高亦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10]原发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D]. 张亚丽. 新乡医学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