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县西江隋唐墓葬

会昌县西江隋唐墓葬

一、会昌县西江隋唐墓葬(论文文献综述)

郭宇明[1](2021)在《江西地区六朝墓葬研究》文中提出

汪发志[2](2020)在《由叠唇碗的发展轨迹试析青白瓷的起源与传播问题》文中认为以叠唇碗为切入点,可以从微观视角探讨白瓷南传和青白瓷的起源与传播问题。叠唇碗的传播轨迹表明,早期青白瓷的确受到北方白瓷的影响。青白瓷的源头应在皖南和江西地区,之后向湖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传播。南宋时期,叠唇碗基本绝迹。宋末元初,青白瓷泛青的特点淡化,南方白瓷进入新的时期。

刘礼堂,陆晗昱[3](2020)在《唐代赣江流域丧葬习俗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系统整理经科学发掘并发表的唐代赣江流域墓葬报告数据信息,研究赣江流域唐代墓葬形制特征,随葬品类别和放置特征,墓室砌筑方式、墓砖花纹、龛、砖柱等装饰特征,分析诸方面特征蕴含的地域丧葬观念和体现的墓葬功能,总结唐代赣江流域丧葬习俗。

朱祎[4](2020)在《20世纪以来五代十国的考古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史学认为唐亡于天佑四年(907)朱温篡唐,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至建隆元年(960)陈桥兵变入宋,是为"五代",凡五十三年。大略同一时期,建立在南方的杨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前蜀、后蜀等九个政权及割据在今山西一带的北汉,合为"十国"。若以"十国"纪年,则"十国"结束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北汉刘继元降宋,凡七十二年。

陆彦雪[5](2020)在《唐瑞兽葡萄镜纹饰母题的由来》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所知最早的连续式葡萄卷须出现在北魏鎏金童子高足杯上,后在云冈石窟、粟特墓葬及敦煌莫高窟中经历了一系列形式演变,于6世纪末至7世纪初进入了风格化阶段。铜镜正是连续式葡萄卷须在迈入风格化阶段后形式演变的重要物品。瑞兽纹则来自于西汉至隋唐八百年间在华夏大地上渐已形成的两个与狮子有着深厚渊源的图像系统。将连续式葡萄卷须与瑞兽纹组合在一起的选择,也侧面折射出唐代的偏好和品味。它既延续着旧的传统,也吸纳着新的精神。

王姝[6](2020)在《清代女性观剧研究》文中认为女性观剧是女性参与戏曲活动的一个重要面相,举凡与女性观剧活动相关的一系列社会文化现象均属本文研究的范畴。女性观剧现象既增添了戏曲接受的女性视角,又丰富了古代妇女研究的戏曲视角,是对戏曲领域的性别关照,也是性别研究中的戏曲维度,具有双重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清代女性观剧研究围绕谁在看?在哪看?怎么看?看什么?能不能看?看了以后会怎样?人们如何看待女性观剧现象?等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在大量搜集整理与女性观剧现象相关的文献史料、文物遗存和民俗口述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戏曲学、女性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和理论,对清代女性观众类型及观剧需求、观剧场所及设施、观剧习俗、观剧内容、社会各界对待女性观剧的态度等方面,作一系统地梳理和研究。第一章围绕谁在看的问题,从戏曲受众的角度,将清代女性观众分为宫廷、仕宦、平民、青楼、其他女性类型,并就每一类女性观众自身的特点及其对戏曲发展的影响做了探讨。从清代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家庭角色和实际需求出发,探讨女性观剧的交际、娱乐、追星、服装展示等观剧需求。认为娱乐和交际需求是女性观剧的普遍需求,而女性靓装炫服的观剧行为,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下,具有特殊的性别含义。是女性获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而女性观众对于不同性别伶人的追捧,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正是多种观剧需求共同促成了清代女性观剧的盛行。第二章围绕在哪看的问题,就清代女性观剧场及设施进行了探讨。认为女性与男性同观时,是共用一个剧场空间,特殊之处在于,各类剧场中均设置了供女性观剧的专门设施。尤以神庙剧场所存看楼,看台,女台、女厂、女亭等保存完整。女性观剧设施创设的原因,既是剧场性增强,对女性观剧行为的重视的结果,也有严男女之大防、照顾女性及牟取利益等考虑。高平市良户村田宅专门女眷观剧场所的遗存,为我们探讨明清时期女性垂帘观剧现象及剧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实物依据。清末北京金鱼胡同尼庵演剧的女性专场,尼庵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观剧空间,则表现出受到女神信仰与生殖崇拜影响的特征。第三章围绕怎么看的问题,就清代女性观剧的定戏、点戏、看戏、赏赐、禁忌习俗进行了探讨。认为女性观剧习俗深受传统礼教和社会性别制度对女性制约的影响,各个环节均呈现出不同于男性观剧习俗的复杂面貌,尤以女性观剧禁忌习俗表现鲜明,女性观剧禁忌是女性禁忌与戏曲禁忌双重标准的结合,根源在于女性特殊生理特征而产生的普遍的“厌女情结”和“女性不洁”之观念。河南新安芦院村禁忌女性观剧年龄碑刻的发现,禁忌15-50岁女性白天观剧的规定,可以看出受到女性月经禁忌和生育禁忌的影响明显。第四章围绕看什么的问题,就女性观剧内容进行探讨。女性受教育程度、个人出身、审美趣味等差异,决定了女性观剧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女性作为同一性别群体,观剧内容上又存在很大的普适性。另外,文献中对女性观剧内容的载录,又呈现出基于性别、阶层差异的种种不均衡性。第五章围绕社会各界对女性观剧的态度进行讨论,大致分为反对与排斥,支持与赞同、犹豫与矛盾、中立与客观四种态度。本文就持不同态度的各类人群的身份、目的、社会因素及个体因素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持反对态度的多从维持风化的目的出发,而持赞同态度的多出于一些开明人士对妻女等的宠溺和孝亲角度考虑,持犹豫态度者多与自身的特殊社会身份有关,而外籍来华人员,对女性观剧多客观中立。

张文江,赖金明[7](2019)在《略述洪州窑的突出价值》文中研究指明洪州窑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江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发现,距今已有40多年。本文通过遗址、墓葬出土的洪州窑瓷器,尤其是窑址调查发掘,从生产规模、生产期限、产品销售、突出技术等方面对洪州窑进行综合研究,表明洪州窑是东汉晚期至五代时期重要的青瓷窑场,是长江中游地区最重要的两个青瓷产区之一,遗址分布范围广,历史悠久,工艺精良,产品多样,是青釉瓷的发源地之一,和同时代的其他窑址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制瓷工艺方面有诸多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古代陶瓷业的发展,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陆晗昱[8](2019)在《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江流域文化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历史上长江流域的丧葬习俗是研究古代丧葬民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墓葬等信息勾勒出某一历史时期丧葬活动的面貌,分析各种丧葬现象蕴含的观念和成因,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传承和发展。唐代是继隋代之后的又一大一统王朝,各种丧葬活动发展充分;唐代社会继承传统、吸收外来各方面的交流因素,形成了特征鲜明的丧葬民俗。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横贯东西,流域面积广。唐代长江流域的地位至关重要,国家经济重心在唐代时移至长江流域,特别是隋唐长江文化的勃兴,使其在诸多方面独领风骚。探索唐代长江流域的丧葬习俗,能更加清晰地勾画唐代长江上、中、下游广大地区丧葬活动丰富多彩的形式面貌,分析各区域间的丧葬习俗个性和共性特征,梳理丧葬观念的发展演变。本文主要通过墓葬分析,探讨唐代长江上游的岷江地区、峡江地区,中游的荆江地区、湘江地区、赣江地区,下游的皖江地区、扬子江地区和钱塘江地区等地域的丧葬习俗。通过对各区域唐代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类型和空间放置、墓葬装饰等墓葬信息内容的深入挖掘,总结唐代长江流域地域丧葬特征,并结合传世文献记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分析地域丧葬观念。在此基础上,梳理墓葬功能的演变,分析演变过程中长江流域丧葬习俗呈现出的共性特征。探索佛教、道教等宗教因素融入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的情况,以及唐代社会丧葬礼俗互动等专题性问题。在长江流域的生态社会环境一章中,依次阐释唐代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演变、政区的沿革、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传统,分析丧葬习俗存在的生态社会环境背景。第二、三、四章是以墓葬信息数据为基础展开的地域丧葬习俗研究。将长江流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建立唐代长江流域区域墓葬信息数据库,穷尽性地考察各区域唐墓的墓葬形制、随葬品内容和放置情况以及墓葬装饰中的砌式、墓砖纹饰、棺床、龛、窗棂、装饰性结构等墓葬信息,归纳总结各项内容的地域性特征,为避免因墓葬信息有限而产生以偏概全的结论,最大限度地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分析地域丧葬习俗特点。第五章探索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第一部分是在第二至四章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墓葬功能的演变及所呈现的丧葬习俗共性特征。将唐代墓葬的丧葬功能置于墓葬的历史发展过程考察,探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环境与观念同墓葬形制、随葬品内容和墓葬装饰间的关系,阐述墓葬功能演变所呈现的共性特征。第二部分更为深入地探讨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研究中的个性化问题:佛教、道教因素在丧葬习俗中的反映和唐代丧葬礼俗互动问题。本文致力于以墓葬信息(1)为主要材料分析、考察断代区域性丧葬民俗,弥补了传世文献对唐代民间丧葬活动记载较少的材料缺憾,是对唐代丧葬民俗研究的重要材料支撑。本文不仅分析墓葬形制、随葬品内容,还细致考察随葬品的空间放置特点及其蕴含的丧葬观念。探讨墓葬墓壁、墓底砌式,龛的数量、形状、位置和作用等各项装饰性结构的丧葬功能,阐发墓葬信息的各个细节体现的丧葬文化与观念,联系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民族、宗教等社会历史条件分析丧葬习俗的发展和功能的演变。总体而言,本文是基于丰富的考古资料展开的、视角较为独特的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系统性研究。

郑燕燕[9](2019)在《塔式罐与香宝子渊源略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隋唐时期出现在中国的塔形香宝子、舍利盒及塔式罐,造型源自古代印度的一种日用器。在古代印度,这种塔形器作为盛器,可能被用来盛放香料、调料等物品,后来又被借用为舍利容器。随着中印交往密切及佛教传播,塔形器作为香宝子及舍利容器传入中国,并被吸收入墓葬,成为一种明器,即塔式罐。

黄思颖[10](2018)在《萍乡市古代园林研究》文中指出萍乡势扼吴楚,水接潇湘,地理条件优越,物华天宝,自然资源丰富。在经济昌盛、文化繁盛的基础上,萍乡市古代园林得以充分发展,极具地方特色,成为江西园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丰富江西园林理论框架体系、发扬萍乡地域文化、促进萍乡市古代园林的保护与传承,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归纳、实地调研、综合分析、数字遗产数字化等方法,对萍乡市古代园林的发展脉络、园林类型与代表案例、造园手法及特色展开研究,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一、萍乡市古代园林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先秦的萌发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生成期、隋唐五代的过渡期、两宋的兴盛期、元明的全盛期、清的成熟期六个阶段。二、萍乡市古代园林的类型主要由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文教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傩庙园林七个大类组成。其中寺观园林比重较大,寺观繁盛成为萍乡园林的主要特征之一。三、萍乡市古代园林的造园特色主要体现在杂糅多元的造园思想、点景明志的园林意境、匠心独运的造园手法三个方面。造园思想上以佛道二教的宗教文化、仙禅合一的理念和特色的傩文化为主导,融入崇贤的儒家和文人隐逸的文化。1992年莲花县从吉安地区划分入萍乡,独特的历史沿革造就了萍乡文化的地域差异性,萍乡市安源区、湘东区、上栗县和芦溪县两区两县深受傩文化影响,莲花县深受庐陵文化影响,八景文化传播甚远。造园手法各有特色,尤为注重植物的配植。园林意境上追求人工与自然的统一,营造出幽雅、宁静的园林景观。

二、会昌县西江隋唐墓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昌县西江隋唐墓葬(论文提纲范文)

(2)由叠唇碗的发展轨迹试析青白瓷的起源与传播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叠唇碗
二、隋唐:叠唇碗的出现
    1.叠唇碗出现的时间、地点
    2.叠唇碗出现的背景和动因
    3.叠唇碗的早期分布
三、五代时期的叠唇碗
    1.北方地区生产情况
    2.南方地区的生产和发现
四、两宋时期的叠唇碗

(3)唐代赣江流域丧葬习俗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墓葬形制特征
二、随葬品特征
    1. 随葬品类别
    2. 典型随葬品分析———堆塑罐、堆塑瓶
    3. 随葬品的空间放置
三、唐墓装饰特征
    1. 墓壁和铺地砖的砌式
    2. 墓砖
    3.龛
    4. 装饰性结构———柱形构造
五、结语

(5)唐瑞兽葡萄镜纹饰母题的由来(论文提纲范文)

一、连续式葡萄卷须
二、瑞兽纹
结语

(6)清代女性观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百年妇女史研究概述
        (二)清代女性观剧研究述评
        (三)清代女性观剧史料来源及书写特点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女性观众
    第一节 女性观众的类型
        一、宫廷女性
        二、仕宦女性
        三、平民女性
        四、青楼女性
        五、其它女性
    第二节 女性观众观剧需求
        一、娱乐需求
        二、交际需求
        三、服装展示
        四、追星动机
        五、其它需求
    小结
第二章 清代女性观剧场所及设施
    第一节 各类剧场中的女性观剧现象
        一、宫廷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二、商业性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三、神庙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四、会馆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五、私人宅第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六、舟船水畔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七、其他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第二节 女性专门观剧设施
        一、看楼
        二、看台、女台、子台
        三、看棚
        四、花场
        五、女厂
        六、女亭
        七、其它
    第三节 女性观剧设施创设原因
        一、剧场性的增强及对女性观剧的重视
        二、照顾与限制
        三、牟取经济利益
    第四节 女性观剧专场
        个案研究一:山西高平良户村田宅女性剧场考述:兼谈垂帘看楼与明清女性观剧场所的变迁
        个案研究二:清末北京尼庵演剧女性专场考述
    小结
第三章 清代女性观剧习俗
    第一节 定戏习俗
    第二节 点戏习俗
        一、点戏人的选择
        二、点戏的讲究和礼节
        三、点戏物件类型
        四、男女观众点戏之区别
    第三节 看戏习俗
        一、男女分观习俗
        二、男女落座方位
    第四节 赏赐习俗
        一、从施赏者角度看
        二、从受赏者角度看
        三、从赏赐品类看
    第五节 禁忌习俗
        一、女性禁忌与戏曲禁忌的结合
        二、对女性观剧的诸多禁忌
    第六节 个案研究:河南新安芦院村女性观剧年龄禁忌碑的文化阐释
    小结
第四章 清代女性观剧内容
    第一节 女性个体差异与观剧内容
        一、女性剧场环境差异与观剧内容之雅俗
        二、女性阶层差异与所观内容的差别
        三、女性个体因素与审美趣味的差异
        四、女性地域及生活理想差异与女性观剧内容
    第二节 女性观剧内容的普适性
        一、婚恋爱情剧
        二、全本情节戏
        三、家庭伦理戏
        四、喜庆戏
    第三节 女性观剧内容文献载录的不均衡性
        一、文献载录女性观剧内容的阶层因素
        二、文献载录女性观剧内容的性别因素
    小结
第五章 社会各界对待女性观剧的态度
    第一节 反对与排斥
        一、反对的方式
        二、反对的人群
        三、禁限效果评估
    第二节 支持与赞成
        一、家庭成员的赞同
        二、社会各界的支持
        三、女性个人的努力
    第三节 犹豫与矛盾
        一、汉人官员的审慎和节制
        二、旗人官员的犹豫和矛盾
    第四节 中立与客观
        一、对女性观剧“直言直笔”的书写特点
        二、女性与戏曲作为保存族群历史记忆的工具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略述洪州窑的突出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产规模
二、生产期限
三、产品销售
四、精湛技艺
    1. 最早烧造出成熟青瓷
    2. 熟练掌握龙窑窑炉技术
    3. 最早发明使用匣钵和匣钵装烧技术
    4. 最早使用火照掌控窑温
    5. 最早使用化妆土技艺并能够熟练应用
    6. 最早掌握芒口烧制技法
    7. 最早使用玲珑技法装饰瓷器
    8. 单体戳印装饰技法广泛运用
五、小结

(8)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长江流域的生态社会环境
    第一节 唐代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演变
    第二节 唐代长江流域政区沿革
    第三节 唐代长江流域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代长江上游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 岷江地区
    第二节 峡江地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代长江中游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 荆江地区
    第二节 湘江地区
    第三节 赣江地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代长江下游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 皖江地区
    第二节 扬子江地区
    第三节 钱塘江地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共性与个性问题探索
    第一节 墓葬功能的演变及所呈现的共性特征
    第二节 丧葬习俗个性化问题探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9)塔式罐与香宝子渊源略考(论文提纲范文)

结论

(10)萍乡市古代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先秦时期的萍乡园林
    2.1 历史背景概述
    2.2 萍乡园林的起源
        2.2.1 “台”的诞生
        2.2.2 古城的出现
        2.2.3 皇家园林的滥觞
3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萍乡园林
    3.1 历史背景概述
        3.1.1 地理沿革
        3.1.2 自然环境
        3.1.3 城市建设
        3.1.4 经济文化
    3.2 名园考述
        3.2.1 皇家园林
        3.2.2 寺观园林
    3.3 小结
4 隋唐五代时期的萍乡园林
    4.1 历史背景概况
        4.1.1 地理沿革
        4.1.2 自然环境
        4.1.3 城市建设
        4.1.4 经济文化
    4.2 名园考述
        4.2.1 寺观园林
        4.2.2 文教园林
        4.2.3 公共园林
    4.3 小结
5 两宋时期的萍乡园林
    5.1 历史背景概述
        5.1.1 地理沿革
        5.1.2 自然环境
        5.1.3 城市建设
        5.1.4 经济文化
    5.2 名园考述
        5.2.1 私家园林
        5.2.2 寺观园林
        5.2.3 文教园林
        5.2.4 衙署园林
        5.2.5 公共园林
    5.3 小结
6 元明时期的萍乡园林
    6.1 历史背景概述
        6.1.1 地理沿革
        6.1.2 自然环境
        6.1.3 城市建设
        6.1.4 经济文化
    6.2 名园考述
        6.2.1 私家园林
        6.2.2 寺观园林
        6.2.3 文教园林
        6.2.4 衙署园林
        6.2.5 公共园林
        6.2.6 傩庙园林
    6.3 小结
7 清时期的萍乡园林
    7.1 历史背景概述
        7.1.1 地理沿革
        7.1.2 自然环境
        7.1.3 城市建设
        7.1.4 经济文化
    7.2 名园考述
        7.2.1 私家园林
        7.2.2 寺观园林
        7.2.3 文教园林
        7.2.4 衙署园林
        7.2.5 公共园林
        7.2.6 傩庙园林
    7.3 小结
8 萍乡园林的发展史纲
    8.1 萍乡园林的发展脉络
        8.1.1 萍乡园林的萌发期——先秦
        8.1.2 萍乡园林的生成期——秦汉至南北朝
        8.1.3 萍乡园林的过渡期——隋唐五代
        8.1.4 萍乡园林的兴盛期——两宋
        8.1.5 萍乡园林的全盛期——元明
        8.1.6 萍乡园林的成熟期——清代
    8.2 萍乡园林的类型及特点
        8.2.1 皇家园林
        8.2.2 私家园林
        8.2.3 寺观园林
        8.2.4 文教园林
        8.2.5 衙署园林
        8.2.6 公共园林
        8.2.7 傩庙园林
9 萍乡古代园林的造园特色
    9.1 杂糅多元的造园思想
    9.2 点景明志的造园意境
    9.3 匠心独具的造园手法
        9.3.1 相地
        9.3.2 掇山
        9.3.3 理水
        9.3.4 植物
        9.3.5 建筑
10 结论与研究
    10.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10.2 需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萍乡市古代园林年表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会昌县西江隋唐墓葬(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地区六朝墓葬研究[D]. 郭宇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由叠唇碗的发展轨迹试析青白瓷的起源与传播问题[J]. 汪发志. 东南文化, 2020(06)
  • [3]唐代赣江流域丧葬习俗考[J]. 刘礼堂,陆晗昱. 江汉考古, 2020(05)
  • [4]20世纪以来五代十国的考古学研究[J]. 朱祎. 唐史论丛, 2020(02)
  • [5]唐瑞兽葡萄镜纹饰母题的由来[J]. 陆彦雪. 地域文化研究, 2020(04)
  • [6]清代女性观剧研究[D]. 王姝.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略述洪州窑的突出价值[J]. 张文江,赖金明. 东方博物, 2019(02)
  • [8]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问题研究[D]. 陆晗昱. 武汉大学, 2019(08)
  • [9]塔式罐与香宝子渊源略考[J]. 郑燕燕. 美术学报, 2019(01)
  • [10]萍乡市古代园林研究[D]. 黄思颖.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会昌县西江隋唐墓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