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温对提高仔猪成活率的观察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天真[1](2021)在《山东泰安五个规模化猪场影响母猪繁殖率的因素调查》文中认为我国虽是一个养猪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与欧美一些养猪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以衡量猪场效益和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PSY(能繁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为例,据农业部畜牧业司的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能繁母猪PSY值为17头。而丹麦全国平均PSY达到了30头以上,排在前面的农场已经达到了36头。因此,中国母猪繁殖潜力亟待挖掘和提高,且发展空间极大。因此,在现代畜牧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提高母猪繁殖率对畜牧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山东某5个猪场种猪2020年的生产记录,通过对每头母猪胎平均产仔总数、胎平均产活仔数、胎平均产健仔猪、平均出生窝重统计分析评价母猪群的繁殖性能;通过分析种猪胎次、分娩季节、种猪品种和检测经产母猪CSFV、PRRSV、PRV抗体水平,以研究猪场母猪群的繁殖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为猪场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种猪群繁殖性能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猪场母猪繁殖性能:2020年五个猪场总产仔数和健仔率分别为17032头和89.23%、49080头和88.95%、35484头和89.76%、37243头和87.95%、36182头和81.65%。是具有代表意义的规模化猪场。2.不同胎次对母猪产仔性能造成的差异:各猪场胎平均总产仔数、胎平均产健仔数、平均出生窝重,4-6胎最高,与1-3胎,7-16胎差异极显着(P<0.01);13-15胎最低,极显着低于1-12胎(P<0.01);1-3胎与7-9胎差异不显着(P>0.05),极显着高于10-16胎(P<0.01)。3.分娩季节对母猪产仔性能造成的差异:各猪场胎平均总产仔数各季节间差异不显着(P>0.05);胎平均产健仔数、平均出生窝重春季最高,与秋季差异不显着(P>0.05),与夏季、冬季差异显着(P<0.05)。4.品种对母猪产仔性能造成的差异:在种公猪上,胎平均产仔总数、胎平均产健仔数、胎平均产活仔数均是杜洛克配种的母猪最高,与长白猪、二元猪差异极显着(P<0.01),与大白猪差异显着(P<0.05)。在种母猪上,胎平均产仔总数长白猪最高,与三元猪差异极显着(P<0.01),胎平均产健仔数大白猪最高,与二元猪、三元猪差异极显着(P<0.01),胎平均产死仔数大白猪最低,与长白猪、二元猪、三元猪差异显着(P<0.05)胎平均断奶头数大白猪最高,与长白猪、二元猪、三元猪差异极显着(P<0.01)。5.繁殖障碍性疾病抗体水平检测情况:五个猪场PRV g 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14.29%、32.14%、25%、39.28%,证明五个猪场均有外界野毒的感染。猪场A PRRSV抗体阳性率仅为30%,证明该猪场潜在PRRSV感染风险。综合五个猪场数据分析,母猪胎次、分娩季节、种猪品种、繁殖障碍性疾病等复合性因素对母猪产仔性能有不同的影响。胎次上3-6胎繁殖效能最佳,第1胎次母猪繁殖效能较低,6胎以后繁殖效能逐渐减低,即使胎平均产仔总数偶有增加,但是胎平均产活仔数仍在逐渐减低;分娩季节在春季、秋季繁殖效能最佳,分娩季节在夏季、冬季繁殖效能较差;杜洛克配种的母猪繁殖效能最佳;大白猪作为种母猪繁殖效能最佳;在繁殖障碍性疾病抗体检测结果上各猪场存在PRV野毒感染,应及时进行猪场净化、紧急预防接种。
杨玉鹏[2](2021)在《分娩舍仔猪保温智能加热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母猪和仔猪自身体温调节机制不同(母猪适宜生长的环境温度为16~26℃,而仔猪环境温度为32~34℃),因此,为同时满足母猪和仔猪温度需求,现代化猪场分娩舍环境调控时,通常将大环境设置为满足母猪适宜温度,同时对仔猪进行局部加热。然而,目前仔猪加热设备由于加热面积或温度分布不均,无法保证初生仔猪(12头)的保温面积需求,仔猪为免受冷应激侵袭而靠近母猪取暖,该过程中仔猪被压死的死亡率超过50%。因此,仔猪加热设备需要在能耗较低的前提下,能够提供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加热面积以适用不同数量和日龄的仔猪。本研究围绕着断奶仔猪成活率的提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开发了一种可显着提高仔猪成活率的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Intelligent Piglet Heater,Iheat),该设备对降低生猪养殖成本、提高动物福利具有重大意义。(1)本研究综合考虑影响仔猪躺卧面积的因素,建立了仔猪躺卧面积与仔猪体重的关联模型,确定了满足窝断奶仔猪躺卧区的最小面积。由于乳期仔猪对躺卧区的面积需求与仔猪卧姿、利用率、仔猪大小及数量有关,因此,利用猪只异速生长公式,建立了仔猪躺卧面积与仔猪体重、身高的关联模型,分析了仔猪卧姿、保温区利用率与仔猪日龄间的关系。最后,综合考虑所有影响因素,确定能够满足窝断奶仔猪12头整个哺乳日龄的躺卧区最优面积为0.37m2,该加热面积可作为仔猪保温设备加热区域的设计依据。(2)构建了适应仔猪不同生长阶段的仔猪保温智能加热系统。首先,根据最优仔猪加热区面积,结合热辐射模拟,确定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的加热灯管功率及调节支架移动范围,设计了加热器的机械结构,保证加热区的加热面积及稳定性;然后,结合仔猪由断奶至21日龄的不同温度需求,构建了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对加热区温度监控,并实时调节温度阈值,将温度控制于仔猪实际需求温度±0.3℃左右区间;最后,通过加压和震动实验,确定了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的使用寿命及实际加热面积。(3)研究了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与传统保温灯的实际使用性能。本研究通过构建对照试验(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补光灯,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保温灯),研究不同设备在实际生产环境下的加热效果、能耗以及对仔猪成活率的影响。使用碳纤维加热的母猪更倾向于采用腹部朝向加温区的躺卧方式。与保温灯相比,Iheat可以使仔猪对加热区利用效率提高4.1%,而采用Iheat+补光的仔猪加温方式可使加温区利用效率平均提高7.1%;1-3日龄仔猪在母猪躯体8cm内平均活动比率占48.6%,增设补光的对照组,以上比率可降低5.6%。整个哺乳周期内,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的耗电量比传统保温灯低42.69%。因此,采用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含补光灯)的采用可显着降低仔猪被母猪压死的概率,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猪场的实际利润。
王永峰,谢俊娥[3](2021)在《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点》文中研究说明仔猪成活率不仅关系到种猪场的经济效益,也决定着仔猪后续生产性能的发挥,文中从仔猪生长期需要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尽早吸吮初乳,诱食补料断奶等几个关键点分别阐述,同时分析解决措施,为多养猪、养好猪、高效益提出一些有益的方法和经验。
张云鹏,刘庆雨,张琪,张志彬,张庆,张净博,张树敏[4](2020)在《提高新吉林黑猪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吉林黑猪作为东北优良的地方品种深受养殖户的喜爱,做好日常饲养管理是提高新吉林黑猪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性能,提高仔猪成活率,增加养殖场经济效益是养猪生产运行中的重点。在实际生产中,仔猪成活率受到外界多种因素影响,本文从母猪及仔猪饲养管理等方面对影响仔猪成活率的关键因素进行简单阐述及分析,并总结影响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张永德[5](2020)在《哺乳仔猪管理及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哺乳仔猪的生长管理包括以下内容,仔猪成活率会直接影响到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做好哺乳仔猪管理具有非常显着的经济价值意义。本文简要从怀孕母猪的生产环节、刚出生仔猪管理环节以及哺乳仔猪断奶等环节进行分析,探究了几点哺乳仔猪管理及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方法,希望能对仔猪生长管理起到参考价值。
关立伟[6](2020)在《数控保温箱的设计、检测及其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仔猪的温度需求高于母猪的温度需求,现代猪业生产中,仔猪在28日龄前通过人工热源以保证正常生长发育。加热垫、红外灯是常用热源,并通过仔猪箱实现保温。但现有的恒定功率加热方式不能有效满足仔猪的温度需求,且保温箱还会影响仔猪环境的空气质量。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和仔猪最适温度曲线模型构建,设计制作数控保温箱,高效地为动物提供适宜环境,满足动物福利的要求,提高仔猪性能。试验一:以DS18B20、MQ-135为主要感受器,搭载单片机系统,完成数控保温箱的温度控制、有害气体控制模块的电子通信设计。以电能表、红外温度感受器及箱体自带的显示模块为测定工具,对数控保温箱的漏热系数、传热系数、箱内温度分布、排气性能、耗能情况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外部温度为5℃-20℃时,该保温箱体内温度可满足仔猪生长需求;箱体漏热系数为17.83 W/K,传热系数为12.4 W/(m2·K);负压低风速组的温控保温箱可有效降低有害气体含量;室温为20℃时,温控保温箱约节能36%、保温性能提高约33%,且温度较稳定。试验二:以红外温度感受器对仔猪的体表温度评分,和闭路电视设备获取趴卧姿态评分,确定不同日龄仔猪的最适温度。针对不同初生重仔猪构建最适温度曲线。结果表明:高出生重仔猪的最适温度下降较快,两周龄后已趋于稳定(y=-0.0003x4+0.0157x3-0.2736x2+0.806x+34.691,R2=0.987,P<0.01);而低出生重仔猪的最适温度持续缓慢下降,直至断奶还保持在26℃以上(y=-0.387x+35.505,R2=0.9683,P<0.01)。试验三:选取24窝健康状况相近,产期相近的大白母猪幼崽作为试验动物,仔猪出生后,剔除弱仔,6窝幼崽放入数控保温箱内饲养(R组),6窝幼崽放入数控保温箱内饲养并同时加入玩具(RT组);6窝幼崽放入传统保温箱内饲养(T组);6窝幼崽放入传统保温箱内饲养,并添加玩具(TT组)。结果表明:数控保温箱内仔猪在产后第7、14、23天的游戏行为时长均显着高于传统保温箱组(P<0.05)。玩具增加7日龄和14日龄仔猪的游戏行为(P<0.05)。玩具与保温箱对仔猪游戏行为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数控保温箱内仔猪在产后第7、14、23天的拱掀同伴行为时长均显着高于传统保温箱组(P<0.05)。玩具增加7日龄和23日龄仔猪的拱掀同伴行为(P<0.05)。玩具与保温箱对仔猪拱掀同伴行为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在7日龄时,数控保温箱组仔猪的探索行为极显着高于传统保温箱组(P<0.05)。玩具因素也仅在第七天时增加仔猪探索行为(P<0.05)。玩具因素与保温箱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玩具因素与保温箱因素对不同日龄仔猪的趴卧时长占比、侧卧时长占比均无影响。但在7日龄时,数控保温箱增加仔猪在保温箱外活动时间,而有玩具组则作用相反(P<0.05)。数控保温箱组仔猪的仔猪日增重高于传统保温箱组(P<0.1)。数控保温箱组仔猪的腹泻频率低于传统保温箱组(P<0.1)。在第7天时,数控保温箱内仔猪的体表损伤高于传统保温箱组(P<0.1)。玩具因素对仔猪生长和健康均无影响。总之,对高初生重仔猪以及低出生重仔猪分别应用y=-0.0003x4+0.0157x3-0.2736x2+0.806x+34.691和y=-0.387x+35.505温度模型调控的保温箱,可以更好地满足仔猪环境温度需求,降低能耗。
王美芝,任方杰,臧建军,陈泽鹏,郝薇,张霞霞,刘继军[7](2019)在《保温灯变功率供暖对哺乳仔猪环境调控及节能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保温灯温度自动控制对哺乳仔猪温度调控和节能效果,选用可控硅作为控制器的控制电路主体,以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and derivative)算法的单片机对保温灯进行变功率温度控制。选择北方地区某猪场2个产房单元(23头母猪、25个250 W保温灯/单元),对照单元恒定功率供暖,试验单元保温灯温度自动控制供暖。结果表明,试验期间,产房内平均温度为20.7℃,试验单元与对照单元保温灯正下方距离地面0.3 m高处日平均温度在仔猪出生后第1周均为27.4℃,第2周分别为27.2和27.5℃,第3周分别为26.8和27.4℃。试验单元和对照单元保温灯正下方实体地板表面温度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29.5~31.0和31.0~30.6℃,漏缝地板表面温度的平均值均为22.9~23.0℃。哺乳仔猪21日龄断奶每批次可节能25.4%,试验条件下,保温灯温度自动控制2个冬季可回收设备成本。试验单元和对照单元保温灯正下方、侧下方实体地板和漏缝地板仔猪躺卧比例分别为40.7%~66.5%、14.4%~33.4%和0.9%~8.7%。结合地暖供暖,在无仔猪保温箱情况下,保温灯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满足哺乳仔猪21日龄内温度需求,不仅节能,而且有利于减少仔猪死亡率并提高日增质量。
曾望原[8](2018)在《湖南省某猪场繁殖情况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繁殖是养猪生产的核心环节,繁殖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和利用母猪的繁殖性能,是提高养猪生产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母猪的繁殖性能决定猪场的生产效率,而母猪的繁殖性能又由总产仔数、总产活仔数、仔猪出生重、仔猪断奶重、仔猪断奶成活率、母猪年产胎次、母猪年提断奶仔猪数(PSY)等指标共同决定。为了深入了解湖南省某规模化猪场母猪的繁殖性能,本研究以实地调查的方式收集了该猪场2016-2018年的生产数据,并运用了Excel和SPSS等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查阅相关资料,将该猪场的生产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猪场进行对比,对该猪场的繁殖力水平进行评估。对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四种主要病毒病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并对月份对母猪的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究,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猪场2296窝仔猪的生产数据进行统计,该猪场2016年-2018年窝均产仔数、窝均活仔数、均个体重、窝均断奶头数、断奶成活率、均年产胎数、PSY分别为12.55±0.07(平均值±标准误)头/窝、12.00±0.07头/窝、1.36±0.01kg/头、92.05±0.61%、2.37±0.02胎每年、24.29头每年。2016-2018年总分娩率为86.91%。通过对比国内外猪场生产数据,可以得出,该猪场窝均产仔数、窝均活仔数、均个体重、均年产胎数都已经达到国内外较高水平;分娩率、断奶成活率、PSY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2)该猪场猪群中对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体。对母猪产出的死胎、木乃伊胎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PCR结果显示,猪群中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3)通过对比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不同月份的分娩率可以得知,分娩率较低的月份集中在4月、11月和12月。在4月分娩的母猪一般是在当年1月和前一年的12月进行配种的,在11月和12月分娩的母猪一般是在当年的7月和8月配种的。由此可以推断月份对母猪的分娩率有一定的影响。(4)要进一步提升该猪场繁殖成绩,应该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净化工作。同时日常的饲养管理方面也要做好母猪夏季的降暑,冬季的保温,猪舍的环境卫生以及仔猪的保暖工作
曹海舟,崔晓琴,周国栋[9](2018)在《提高规模养猪场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仔猪的生理特点和生长规律,分析影响仔猪成活率的因素,结合生产实际,全面总结提高规模养猪场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以期为养猪生产者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郑逢梅,霍金耀[10](2015)在《产房母猪饲养管理要点》文中研究说明做好产房母猪的饲养管理,能够防止产房母猪失重过多,保证断奶后的发情率,并能有效提高母猪泌乳性能,提高仔猪成活率与断奶重,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产房母猪除了要维持自身的正常需要外,还要泌乳用于哺乳仔猪。泌乳量和乳中成分取决于饲料中营养成分的供给量,且泌乳量和母乳质量又直接影响仔猪成活率与断奶重。因此,做好产房母猪的饲养管理,能防止母猪失重过多,使其断奶后尽快发情,并能有效提高母猪泌乳性能,提高仔猪成活率与断奶重。
二、保温对提高仔猪成活率的观察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温对提高仔猪成活率的观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泰安五个规模化猪场影响母猪繁殖率的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母猪繁殖性能的评价指标 |
1.1.1 母猪产仔数 |
1.1.2 仔猪初生重 |
1.1.3 仔猪均匀度 |
1.1.4 母猪泌乳力 |
1.1.5 断奶仔猪数 |
1.1.6 仔猪断乳重 |
1.2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 |
1.2.1 种猪自身品种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2.2 饲养管理水平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2.3 哺乳仔猪的培养技术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2.4 深部输精技术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2.5 关于繁殖障碍性疾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猪场基本情况 |
2.2 配种与输精方式 |
2.3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
2.4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
2.5 品种 |
2.6 测定性状 |
2.7 繁殖性疾病抗体的检测 |
2.7.1 样本的采集 |
2.7.2 主要使用试剂 |
2.7.3 主要使用仪器 |
2.7.4 测定结果 |
2.8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母猪繁殖指标 |
3.2 不同胎次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 分娩季节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4 种公猪品种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
3.5 母猪猪品种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
3.6 繁殖障碍性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
3.7 小结 |
4 讨论 |
4.1 关于胎次对母猪生产性能的讨论 |
4.2 关于分娩季节对母猪生产性能的讨论 |
4.3 关于种公猪品种对产仔性能的讨论 |
4.4 关于母猪品种对产仔性能的讨论 |
4.5 关于繁殖障碍性病毒抗体检测结果的讨论 |
4.6 关于提高母猪产仔率的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分娩舍仔猪保温智能加热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仔猪死亡原因剖析 |
1.2.2 仔猪加热设备研究与使用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仔猪加热空间设计及数据分析 |
2.1 仔猪行为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
2.1.1 猪舍空间布局 |
2.1.2 仔猪行为数据采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仔猪不同姿势躺卧面积分析 |
2.2.2 仔猪对躺卧区利用率分析 |
2.2.3 仔猪在躺卧区趴卧和侧卧的比例分析 |
2.2.4 仔猪在躺卧区面积分析 |
2.2.5 仔猪在不同体重身高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加热系统的设计 |
3.1 加热器机械结构设计与功能 |
3.1.1 保温罩和位置调节支架设计 |
3.1.2 碳纤维灯管和反射板 |
3.1.3 碳纤维灯管的热辐射模拟 |
3.2 加热器的智能控制系统开发 |
3.3 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的性能试验与数据分析 |
3.3.1 碳纤维灯管使用寿命分析 |
3.3.2 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加热面积分析 |
3.3.3 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控制应用对比效果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碳纤维灯管寿命 |
3.4.2 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有效加热面积 |
3.4.3 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加温区小环境温度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在分娩舍试验验证 |
4.1 试验设计 |
4.1.1 试验猪场概况 |
4.1.2 环境数据采集 |
4.1.3 图像采集 |
4.1.4 能耗数据采集 |
4.1.5 数据统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猪舍大环境与加温区小环境温度分析 |
4.2.2 仔猪与母猪的躺卧行为分析 |
4.3 仔猪死亡率与日增重 |
4.4 每栏平均能耗分析 |
4.5 讨论 |
4.5.1 母猪与仔猪的躺卧选择 |
4.5.2 不同加温方式仔猪的死亡率与日增重对比 |
4.6 仔猪保温智能加热器与保温灯的性价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附录 |
(3)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把好初生仔猪温度关,提高成活率和健壮率 |
1.1 产前保温工作 |
1.2 产中产后的增温措施 |
1.2.1 红外线灯增温 |
1.2.2 特制设备增温 |
1.2.3 煤炉增温 |
1.2.4 火盆增温 |
2 把好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关,提高抗病能力 |
3 把好固定乳头关,提高仔猪均匀度 |
3.1 固定乳头的原则 |
3.2 固定乳头的方法 |
4 把好诱食补饲关,促进仔猪健康生长 |
4.1 早诱食 |
4.2 补料 |
4.3 抓旺食补夜料,促仔猪迅速增重 |
5 特殊情况,正确处置 |
5.1 乳头管阻塞 |
5.2 泌乳量少 |
5.3 假死仔猪的激活 |
6 小结 |
(4)提高新吉林黑猪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吉林黑猪母猪饲养管理 |
1.1 妊娠母猪饲养管理 |
1.1.1 目标 |
1.1.2 在此期间最重要的是控制饲喂量 |
1.1.3 在妊娠期间有3个胚胎死亡期 |
1.2 哺乳母猪饲养管理 |
1.2.1 目标 |
1.2.2 哺乳母猪的特点 |
1.2.3 提高哺乳母猪营养摄入的管理方法 |
1.2.4 饲喂方式 |
2 新吉林黑猪母猪生产管理 |
2.1 准备分娩舍 |
2.2 产前操作 |
2.3 临产前征兆 |
2.4 产前产后保健 |
2.4.1 围产期的用药 |
2.4.2 分娩过程的保健 |
2.5 生产操作 |
2.6 假死猪的处理 |
2.7 母猪难产问题 |
2.7.1 难产的判定 |
2.7.2 难产的原因 |
2.7.3 难产的实际处理 |
2.8 产房温度 |
3 新吉林黑猪哺乳仔猪饲养管理 |
3.1 淘汰及寄养 |
3.2 保健 |
4 保育仔猪管理 |
4.1 工作目标 |
4.2 全进全出制度 |
4.3 适宜温度 |
4.4 合理分群 |
4.5 仔猪调教 |
4.6 仔猪玩具 |
4.7 断奶仔猪的饲喂 |
4.8 猪群观察 |
4.9 药物驱虫 |
5 新吉林黑猪繁殖性能测定指标 |
(5)哺乳仔猪管理及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哺乳仔猪的养护管理 |
1.1 养殖人员要加强对哺乳仔猪的护理质量 |
1.2 提升哺乳母猪的产奶能力和质量 |
1.3 加强哺乳仔猪的圈舍环境质量 |
2 母猪生产管理技术分析 |
3 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技术分析 |
4 结语 |
(6)数控保温箱的设计、检测及其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供暖方式的研究 |
1.2.2 最适温度的研究 |
1.2.3 恒温系统的研究 |
1.3 保温箱对仔猪的影响 |
1.3.1 温度应激对仔猪的影响 |
1.3.2 有害气体对仔猪的影响 |
1.4 冷应激状态下仔猪的调节机制 |
1.4.1 神经调节 |
1.4.2 血液调节 |
1.4.3 褐色脂肪调节 |
1.5 温度应激的基因调节 |
1.5.1 应激蛋白(HSPs)调节 |
1.5.2 解偶联蛋白(UCP)调节 |
1.5.3 一氧化氮合酶(NOS)调节 |
1.6 温度应激对仔猪肠道系统的影响 |
1.6.1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改变 |
1.6.2 肠道细胞的内分泌变化 |
1.6.3 肠道构型的改变 |
1.6.4 对日增重与料重比的影响 |
1.7 仔猪常见疾病 |
1.7.1 仔猪白痢 |
1.7.2 仔猪黄痢 |
1.7.3 仔猪副伤寒 |
1.7.4 大肠杆菌病 |
1.8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8.1 研究意义 |
1.8.2 研究内容 |
1.8.2.1 仔猪保温箱的设计 |
1.8.2.2 保温箱的性能测定 |
1.8.2.3 仔猪最适温度曲线测定 |
1.8.2.4 数控保温箱对仔猪生长的生物验证试验 |
1、数控保温箱对仔猪健康指标的影响 |
2、研究不同微环境对仔猪行为指标的影响。 |
2 保温箱设计与评价 |
2.1 设计方案 |
2.2 设计要求分析 |
2.2.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2.2.2 气体传感器的选择 |
2.3 参数设计 |
2.3.1 软件设计 |
2.3.2 气体参数设计 |
2.4 微环境的保温措施 |
2.4.1 漏热系数的测定与评价 |
2.4.2 传热系数的测定与评价 |
2.5 仔猪自动恒温监控系统概述 |
2.6 生态室条件下新型微环境系统性能的初步测定 |
2.6.1 生态室对于微环境内温度分布的检测 |
2.6.2 生态室对于微环境有害气体排放性能的检测 |
2.6.3 生态室对于微环境维持温度耗能的检测 |
3 仔猪最适温度曲线的测定 |
3.1 试验设计 |
3.1.1 试验保温箱设计 |
3.1.2 预产母猪的选取以及饲养管理 |
3.1.3 观测方法及温度设置 |
3.1.4 仔猪躺卧姿势的分级 |
3.1.5 躺卧姿势加权方法 |
3.1.6 体表温度加权方法 |
3.1.7 最适温度加权方法 |
3.1.8 模型矫正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低出生重组仔猪温度曲线 |
3.2.2 高出生重组仔猪温度曲线 |
3.2.3 低出生重组仔猪矫正温度曲线 |
3.2.4 高出生重组仔猪矫正温度曲线 |
3.3 结论 |
4 保温箱对仔猪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仔猪的饲养管理 |
4.1.2 仔猪行为相关参数的设定 |
4.1.3 行为采集与观察 |
4.1.4 健康指标测定 |
4.1.5 统计分析 |
4.2 试验结果 |
4.2.1 行为观察结果 |
4.2.2 健康指标结果 |
4.3 讨论 |
4.3.1 行为观察讨论 |
4.3.2 健康指标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湖南省某猪场繁殖情况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影响规模猪场母猪繁殖性能因素 |
1.1 影响规模猪场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 |
1.1.1 公猪因素 |
1.1.2 母猪因素 |
1.1.3 环境因素 |
1.1.4 管理因素 |
1.2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方法 |
1.2.1 培育合格的后备母猪 |
1.2.2 提高年产胎次 |
1.2.3 保持母猪群的合理年龄和胎次结构 |
1.2.4 提高母猪的胎均产仔数 |
1.2.5 加强孕期管理 |
1.2.6 提高仔猪的存活率 |
1.2.7 生产记录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湖南省某猪场繁殖情况的调查分析 |
2.1 材料 |
2.1.1 猪场生产资料 |
2.1.2 病料 |
2.1.3 试剂 |
2.1.4 仪器 |
2.2 方法 |
2.2.1 猪场环境调查 |
2.2.2 母猪繁殖情况调查 |
2.2.3 影响猪场繁殖情况因素分析 |
2.2.4 分子生物学检测 |
2.2.5 ELISA检测抗体水平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猪场基本情况 |
2.4.1 与母猪繁殖相关的饲养管理目标和技术要点 |
2.5 结果 |
2.5.1 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繁殖情况 |
2.5.2 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繁殖情况 |
2.5.3 猪场总体繁殖性能表 |
2.5.4 月份对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 |
2.5.5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主要病毒性疾病检测 |
2.6 讨论 |
2.6.1 母猪繁殖性能 |
2.6.2 母猪的产仔性能与养育能力 |
2.6.3 关于不同配种月份对母猪分娩率的影响 |
2.6.4 疫病防疫制度 |
2.6.5 猪场免疫程序 |
2.6.7 影响该猪场母猪繁殖性能相关疾病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提高规模养猪场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仔猪生长环境的变化 |
2 影响仔猪成活率的因素 |
2.1 环境 |
2.2 营养 |
2.3 断奶 |
3 提高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
3.1 抓好母猪的饲养与管理 |
3.1.1 妊娠母猪采取两阶段饲喂法 |
3.1.2 提高哺乳母猪泌乳力 |
3.1.3 母猪分娩采用产床产仔 |
3.2 做好哺乳仔猪的护理工作 |
3.2.1 安全接产 |
3.2.2 吃足初乳 |
3.2.3 寄养仔猪 |
3.2.4保温防冻 |
3.2.5 防止踏压 |
3.2.6 补充需要的微量元素 |
3.2.7 补水 |
3.2.8 尽早补料 |
3.2.9 适时断奶 |
3.3 重视保育仔猪的饲养与管理 |
3.3.1 转群与调教 |
3.3.2 科学饲喂 |
3.3.3 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 |
3.3.4 调控温度与湿度 |
3.3.5 推行全进全出制 |
3.3.6 保持圈舍清洁卫生 |
3.3.7 检查仔猪健康状况 |
3.3.8 驱虫 |
3.4 搞好仔猪保健预防 |
3.4.1 仔猪黄、白痢的防治 |
3.4.2 免疫接种 |
(10)产房母猪饲养管理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产房环境卫生 |
1.1 产房卫生 |
1.2 产房温湿度控制 |
1.3 产房内空气质量控制 |
1.4 产房内噪音控制 |
2 产房母猪饲喂要点 |
2.1 产前 |
2.2 产后 |
3 产房母猪管理要点 |
3.1 母猪围产期的管理 |
3.2 母猪临产症状与接产准备 |
3.3 接产 |
3.4 人工助产 |
3.5 分娩后母猪的护理 |
3.6 仔猪护理 |
3.7 母猪缺乳的处理 |
3.8 产后分娩舍卫生管理 |
3.9 产后带猪消毒与免疫、治疗 |
4 小结 |
四、保温对提高仔猪成活率的观察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泰安五个规模化猪场影响母猪繁殖率的因素调查[D]. 刘天真.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分娩舍仔猪保温智能加热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研究[D]. 杨玉鹏.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3]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点[J]. 王永峰,谢俊娥. 中国畜禽种业, 2021(05)
- [4]提高新吉林黑猪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J]. 张云鹏,刘庆雨,张琪,张志彬,张庆,张净博,张树敏. 中国畜禽种业, 2020(09)
- [5]哺乳仔猪管理及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方法[J]. 张永德. 饲料博览, 2020(08)
- [6]数控保温箱的设计、检测及其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D]. 关立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8)
- [7]保温灯变功率供暖对哺乳仔猪环境调控及节能效果[J]. 王美芝,任方杰,臧建军,陈泽鹏,郝薇,张霞霞,刘继军. 农业工程学报, 2019(15)
- [8]湖南省某猪场繁殖情况的调查分析[D]. 曾望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9]提高规模养猪场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J]. 曹海舟,崔晓琴,周国栋. 畜牧兽医杂志, 2018(01)
- [10]产房母猪饲养管理要点[J]. 郑逢梅,霍金耀. 今日养猪业,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