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筋混凝土管水力计算表(论文文献综述)
杨名[1](2020)在《中美涵洞设计水文计算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在工程建设领域,国内外的交流日趋密切,越来越多的基建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承建海外项目。随着我国建设工程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一带一路”计划的推出,中国基建单位走出国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承接巴基斯坦公路工程设计项目中发现,该国一般使用美国规范,采用中美方法计算的高速公路涵洞的数量和尺寸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本论文基于KKH二期(赫韦利扬-塔科特)的工程背景,对中国和美国涵洞设计的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产生的根源,从而帮助中国设计单位在当地进行沟通协调。本文在大量地阅读中美关于涵洞水文水力设计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和美国的计算方法分别进行了总结,从基础理论的角度对中美计算中的公式和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并对比。为了更加直观反映中美方法差异对计算结果产生的影响,本文分别采用中国和美国规范指导下的常用设计方法对巴基斯坦当地的公路进行涵洞设计,其中包括小流域水文分析计算和涵洞水力计算两大部分,最后在分析工程实例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回溯计算过程,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并进行总结。计算结果发现,中国方法计算的设计洪水流量要远大于美国方法计算的结果,对于中国方法需要选择泄水能力较大的涵洞形式或布置多个涵洞的泄洪区域,美国方法则可以用单个涵洞满足区域内的泄洪要求。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将计算过程按关键步骤分段,对计算结果分段对比。在计算结果差异较大的步骤中回溯计算过程,分析产生计算结果差异的原因,找出关键参数。涵洞水力计算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中美小流域水文计算结果的差异,其次是由于中国《公路涵洞设计细则》和美国《高速公路涵洞水力设计》中规定的涵洞标准孔径和公英制单位换算带来的差异。其中,水文分析计算结果差异主要是由于推理公式中对降雨强度的折减方法不同,折减系数的取值不一致,汇流时间的计算方法不同以及参数的取值中设计者的主观误差导致的。涵洞水力计算中除了标准孔径和单位换算产生的差异以外,其他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较小。
李乔[2](2012)在《密山市排水管网系统改扩建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排水管网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它负责将生活污水、工业生产废水以及降雨时流经市区的雨水及时排放至城市污水处理厂或就近河道。排水管网系统设计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水平,关系到人民的生活环境,从某种程度来说,它如同城市的一张名片。同时,排水管网系统的造价占整个排水工程近80%。因此,对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研究不仅具有社会意义,而且具经济意义。我国排水管网系统由于历史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普及率不是很高。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有的管网覆盖率早已不能满足城市排水的要求。再加上对排水管网系统的投资不足、设计和建设方面的不合理、施工质量不过关、日常维护欠缺等原因,我国的排水管网系统急需得到有效的改善。本文以密山市排水管网改扩建项目为依托,对排水管网系统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密山市是位于我国东北的一个小城市,近年来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已有的排水管网已经无法满足城市排水需要。因此,须对其排水管网系统进行改扩建。综合考虑了密山市排水管网的现状以及技术经济因素,决定在密山市老城区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在扩建的新城区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在确立了密山市的排水体制以后,分别利用传统算法和遗传算法对密山市排水管网改扩建进行计算和优化,得到两套不同的方案。通过对两套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立了以遗传算法所得结果为最终方案。密山市排水管网改扩建项目的优化设计,体现了遗传算法相比传统算法的优越性。但是,有时遗传算法也会有其局限性,而传统算法在计算机软件(鸿业GPS)的辅助下,应用起来十分方便。因此,展望未来的排水管网设计,应在传统算法和遗传算法的结合使用下,寻找最优结果。
黄亚军[3](2018)在《雅安污水处理厂及管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雅安市名山区工业废水处理厂和配套污水管网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工程背景、进水水质水量情况、处理要求、现有污水管网情况以及地质结构等,合理优化工艺方案和各项设计参数。主要包含:给排水现状分析、工程规划区相概况统计、处理工艺方案比选、各构筑物设计参数选取和优化、污水管网计算以及原有管网优化等。研究结果表明:经开区工业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有利于改善当地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工业用水安全等。采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合流制,运用用水量和污水排放系数确定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1.0万m3/d(近期)和3.0万m3/d(远期);采用人口当量法和加权法得出进水水质:BOD5=275 mg/L、CODcr=500mg/L、SS=310 mg/L、NH4+-N=25 mg/L、TP=5 mg/L、TN=35 mg/L;排放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水厂主体处理工艺采用改良A/A/O工艺+二沉池+D型纤维滤池;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污泥脱水采用浓缩机+脱水机;除臭考虑采用生物除臭。配套管网布置充分利用地形高差,设计管径DN300DN1000,总长度约5.21km。为保证污水收集率每隔约120 m设一处支管接入和检查井,管道敷设大部分采用直埋,在入厂管道需穿过明山河,对比各种管道过河方案,采用围堰敷设管道过河方式。
刘双[4](2010)在《城市污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市政与环境工程建设中,城市污水管网所占总投资的比例很大,对污水管网进行优化设计,寻求满足各种技术条件,且能使整个系统的敷设或运营费用最低的方案,不仅具有丰富优化设计理论和拓展优化设计方法的价值,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基于道路规划及相关地理信息,着重研究了污水管网的平面布置,因为污水管网的最优布局为支状结构,根据图论理论建立了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布置双向网图模型,并用改进的Floyd算法求得污水管网系统的最优布置方案。在污水管网平面布置确定的基础上,根据污水管网水力特性,通过建立污水管网水力计算的基本数学模型,综合运用两项优化法和全局优化的基本思想,在污水管道优化设计中选择尽可能小的设计流速尽可能大的设计充满度,分别从管径优化的选择、管材优化选择和管道衔接方式优化三方面选择提出了最优敷设方式,并通过污水管网工程投资费用计算比较,在每条管道投资费用比较的同时,兼顾整个管网的总投资,达到全局优化的目的,使工程投资最小。笔者利用以上优化思想采用Matlab语言,编制了优化设计程序,对污水管网进行优化。同时,本文通过对污水管网费用函数各因素的分析,结合实际工程应用,以《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第四册排水工程(2007年版)和陕西工程材料管理信息2009年第5期为数据来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出适合于西安地区的钢筋混凝土管、高密度聚乙烯(HDPE)双壁波纹管和污水提升泵站的费用函数。将最后研究成果应用于陕北某县城的污水管网优化设计中,通过优化对比分析使工程投资降低了8.40%,通过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法及费用函数具有可行性与实用性。
李百建[5](2020)在《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结构的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工程装备是我们向海洋进发的方法和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工程装备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船舶工程,已经扩展到海洋工程所涉及的各个领域,而结构设计与构件设计是保证海洋工程装备正常服役的重要环节,任何海洋工程装备都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目前,由于波纹钢表面带有波纹,可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刚度,能够保证以最少的材料发挥最大的承载能力,所以波纹钢结构已经在结构工程中被广泛的应用,诸如管道、涵洞工程和波形钢腹板等等。鉴于目前海底管道主要以钢质圆管作为主要受力体,管径增大必须相应增加壁厚来保证管道的稳定性,所以研究提出将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应用于海底管道中,以此来克服现有海底管道管径限制的问题。此外,波纹钢―混凝土复合平台结构具有较好的防火、耐久性和较高的刚度,可以以最少的材料来提供最大的跨度和刚度,并且这种平台结构具有通用性,所以研究提出将这种平台应用于海工结构平台板中,诸如浮岛、人工岛、跨海大桥等人类在海洋中居住、通行结构的平台板。上述两种复合结构均是在其他结构多年应用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结构,目前已见于工程应用,但对其力学机理、强度分析尚需进行深入探索,因此本文选择了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和平台两种结构体进行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的方法对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和平台的力学性能和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对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进行室内加载试验,研究了不同内管复合管道的承载力和刚度、钢筋混凝土外管的破损程度、填充层强度、内管偏心对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承载力计算方法和荷载分配机理,并结合目前海底管道的设计方法提出了波纹钢及其复合管道应用于海底管道的在位强度计算方法。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波纹钢―混凝土复合平台的截面应力分布、抗弯承载力,提出了波纹钢―混凝土复合平台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与合理截面;采用抗弯试验研究了波纹钢的局部屈曲问题,提出了波纹钢局部屈曲的计算方法,为波纹钢―混凝土复合平台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得到主要结论如下:如果仅采用波纹钢管道作为海底管道且管道直径小于7.7m时,则可借鉴AISI(American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美国钢铁协会)设计法进行管道设计抗力计算;如果管道跨径较大或者非圆形截面且埋置于海床下,则可采用CHBDC(Canadian Highway Bridge Design Code,加拿大桥梁设计规范)设计法进行管道设计抗力计算。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的承载力高于钢管、HDPE(高密度聚氯乙烯)管―混凝土复合管道及单管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并且钢筋混凝土作为外管能够提高波纹钢管道的耐久性和局部稳定性;复合管道在两点加载作用下表现出“套管”(管中管)的力学性能,其承载能力依赖于组成复合管道的各个单管结构,轴力与弯矩在管体材料中的分配依赖于EA/D(刚性系数)和管道环刚度;复合管道的极限承载能力主要依赖于钢筋混凝土管和填充层,波纹钢管在复合管道中发挥的作用很小;钢筋混凝土管的破损程度对复合管道的影响较小,当钢筋混凝土管未发生完全破坏时,其复合管道的承载能力与完好无损的钢筋混凝土管道的复合管道相近;偏心复合管道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与同心复合管道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不同;采用本文提出的复合管道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与实验承载力误差大多数小于20%,只有一个填充层为砂浆的复合管道的误差为30%,并且计算值是试验值的下限,这对工程设计是有利的。进行管道强度计算时,将内压与外压分开考虑,以获得较为保守的管道壁厚和波形;复合管道截面设计时,应将内外压力设计值根据管道的EA/D分配给不同的管体材料,然后分别验算它们是否满足各自的设计强度;由土压力或者其他荷载引起的不平衡力矩应根据管道的环刚度分配给不同的管体材料(组成复合管道的不同管环),再验算它们是否满足各自的设计强度。其耐久性设计可参考本文归纳的波纹钢防腐处理方法,并结合目前海底管道的防腐处置措施,可保证波纹钢及其复合海底管道的耐久性。波纹钢―混凝土复合平台只发生适筋破坏,即延性破坏;荷载―位移曲线在构件屈服前基本呈直线,屈服后进入强化段,还可继续承载;波纹钢―混凝土复合平台应设计成第一类截面;相应的增加波纹钢底板宽、减少顶板宽;保持截面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斜腹板的宽度、增大弯折角度;合理的截面是受压区高度刚好等于波纹钢顶板上部的混凝土板厚,即中性轴刚好位于波纹钢顶板上边缘;波纹钢板的局部屈曲验算可以采用本文提出的屈曲计算模型,该模型将波纹钢板局部屈曲分解为:简化的平面刚架、顶板局部屈曲和腹板局部屈曲,并考虑三者的屈曲相关性;波纹钢截面选择时,如已知波形和板厚,则可确定波纹钢的临界荷载,再与波纹钢截面抗弯承载力进行对比,从而判别波纹钢是否发生局部失稳。
林红玉[6](2010)在《水锤波速对长距离泵站输水管路中断流水锤的影响与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民各项用水需求的增大,国内拟建和在建的长距离输水工程越来越多。在长距离输水工程中,最常见且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长距离输水管线的水锤防护问题,其中危害最大的便是断流弥合水锤,即空腔溃灭水锤。水锤的研究对水电站输水系统的设计和正常运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水锤波的传播速度是水力暂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水锤波速是水锤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本论文基于连续流瞬变理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不同水锤波速对长距离泵站输水管路中断流水锤的影响。1、阐述水锤波速的研究成果以及理论推导的发展历程。2、探讨水锤波速的影响因素,列出工程中常见管材的水锤波速范围。并结合长距离输水工程中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输水管道内水锤波速的常见因素。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简要的阐述了水力过渡计算常用的特征线法。根据特征线方程的有限差分方程,并结合各类边界条件建立水锤计算的基本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输水工程的水力过渡模拟计算。4、分别以阿尔及利亚泵站加压输水工程,三湾输水工程和康平电厂一级管线输水工程为实例,进行长距离泵站输水管路的水力过渡计算。针对每一个工程实例,根据“大管径,低摩阻”,进行同工况下不同水锤波速时的水力过渡模拟计算,通过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不同水锤波速对管路中断流水锤的影响。综合三种类型的长距离输水管路的水力过渡计算结果,研究在泵站输水管路中,水锤波速的改变对断流弥合升压的影响。计算中,通过改变管材、管壁厚等因素改变水锤波速,实现同工况下不同水锤波速的对比计算与分析。本论文的研究对优化泵站输水工程的水锤防护措施有着深远的工程实用意义,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水锤波速在工业管道中的水力过渡问题提供了参考价值,也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新课题,即水锤波速对长距离重力流输水管路中断流水锤的研究。
吴亮[7](2018)在《湘潭经开区排水工程专项治理研究》文中认为排水工程专项规划主要包括雨水系统规划、污水系统规划,是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城市雨、污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前期通过对湘潭经开区雨水、污水管网实况调查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动态分析,开展了解湘潭经开区排水工程规划相关区域位置、城市概况,以及自然条件等客观条件的基础工作。论文结合经开区排水制度分类和现实状况,对现有排水工程建设情况和实际雨水、污水管网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从环境保护、投资造价、维护管理、用地规划等角度对经开区排水体制的确定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选型比较,从而提出在经开区采用雨污分流体制进行排水系统改造,主要包括部分区域的合流制改造、区内受污水体治理和雨水系统综合改造。通过对双庆渠各代表性点位水样进行COD、总氮、总磷、氨氮、悬浮物等水质分析,获得各水样点位区域治理所需采用的工程措施(截断外源污染、人工充氧、补水改善水力条件、地埋式一体化处理设施、生态净化、化学试剂处理)和非工程措施(整改管制与宣传),以工程措施为主。在工程措施中,截断外源污染是通过进行雨污分流,排入污水管网;人工充氧措施中采用了15台潜水式强力造流曝气机、20台涌泉式表面曝气机、11台浮水式喷泉曝气机;采用2处地埋式一体化处理设施;同时使用15 t的MgO药剂。经开区内雨水系统改造主要通过对渠道进行清淤疏通、优化改造,沟通区内吉利人工湖、九华湖和兴隆湖,以及双庆渠、丰收渠、湘江撇洪渠的水系,实现雨水快速外排和调蓄。经开区内双庆渠水系包括争光渠、双庆渠、丰收渠三条渠道,均通过双庆泵站排出,而湘江撇洪渠通过板石港泵站排出。经开区内通过雨水系统改造措施,并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使得雨水资源在经开区内有效循环利用,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
陆际汉[8](2010)在《给水管网平差精确计算法——水力比拟法》文中认为分析了影响给水管网平差计算精度的因素,根据管材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最佳水力计算公式计算管道水头损失,运用水力比拟和当量摩阻模拟简化管网平差计算,并据此编写了实用计算程序,平差计算快速、精确。
伏苓[9](2012)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与工程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饮用水安全一直是全世界热议的焦点。然而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干旱缺水、生态脆弱、供水措施滞后,饮用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已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亟需对饮用水安全理论、工程技术及管理措施进行系统研究,使理论系统科学,工程技术成熟高效,管理措施健全有力,以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本学位论文以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为研究对象,从总体规划、水源及水源地论证、取水措施、处理工艺、管网设计及建设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论述,以期构建出合理的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内容包括:(1)在深入剖析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供给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体系的内涵——是包含了水量充足,水质可靠,水源及供水设施供水能力有保障,取用方便,价格可负担等多方面的综合系统。分析研究了由水质、水量和水压、方便程度、保证率和水价组成的针对此区的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在明确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内涵及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工程技术和管理维护两大模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体系框架。(2)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稀少且分布不均,居民用水量时段差异性明显等特点,按照多水源联合调配、集中和分散供水方式结合、按时按需配给的供给原则,提出了分区供水、分质供水和分时供水三种供水方式,并对各种供水方式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分析了不同水源条件和用水需求下的供水规模计算方法。(3)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多种饮用水水源类型,提出了水源优选原则,及各种水源水量、水质评价计算方法。并根据各水源类型采用不同论证因子进行水源地定位,其中,地表水水源地位置应从水质因素、河床地形、工程地质及施工条件综合考虑,地下水水源地位置应从水文地质条件,水生态环境、施工费用等方面进行论证。雨水收集区的位置应设在减少土壤入渗,增加地表径流的地区。(4)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源,可根据水源地特点选用不同类型地下取水构筑物。当地下水埋藏较深、含水层厚度较丰或层数较多时,可采用管井或大口井取水。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含水层厚度较薄时,可建设截潜流工程。在西北黄土旱塬地区,辐射井和渗流井综合了垂直式和水平式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截蓄功效。此外在水源极度稀缺地区,水窖集雨是一种饮用水集取的有效手段。文中对以上几种取水构筑物的工艺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工程结构和设计计算做了详细论述。(5)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工程特点,将处理系统分为原水和家用储水设施水质处理两部分。原水处理工艺应根据水源水质条件进行选择:当水质符合Ι类标准时,可用直接消毒法;当浊度小于20NTU时,采用慢滤池过滤;当浊度在20500NTU之间时,采用粗滤+慢滤工艺;当浊度超过500NTU时,在粗滤+慢滤工艺前设预沉设施。对于家用储水设施的水质处理,可通过二次消毒和定期清理来防止二次污染。(6)从管网布置、输水管道和配水管网三个方面研究了管网系统的安全性。首先,利用遥感(RS)技术,并结合实地勘测,对设计资料缺失和滞后部分进行修正,为合理规划供水分区、精准布置管线提供支持。其次,针对农村建设难度大的长距离、高水压倒虹吸重力式输水管道,提出了改进后的水力计算方程以及承压和事故备用保障措施。最后,通过绘制管径——价格相关曲线,结合不同管材沿程水头损失公式,建立了重力式枝状管网的经济管径求解方程。(7)在深入考察各地农村人饮工程管理模式和组织构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管理保护措施。一方面,构建了农村饮用水工程管理总站和水管所两级专管、乡镇水管委员会和村管用水户协会群管组织协同配合的管护模式。另一方面,建立了包括建设监督、工程管理、用水安全管理和水价计收与管理的全方位监管制度。(8)以具有典型西北农村供水特点的庄浪县店峡南调人饮工程为例,对整体工程作安全性能预评价,并就其中水压不安全的配水管网部分进行再设计,经过后评价表明,依据本文理论体系建立的农村饮用水工程是安全可行的。
郑凤宜[10](2017)在《某大学校园内涝改造工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广州市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持续发展,广州市已经成长为全国多年GDP排名第三名、国家5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唯一的非直辖市)。但广州市中心城区的部分雨水排水管网修建年代早、设计标准低、管径不符合现行标准、有的地区地势低洼,暴雨季节,排水不畅,导致内涝。广州这样的内涝情况已严重影响到市民的衣食住行,并经常伴有较大的国家及人民财产受损。这样的排水系统与国家建设重要城市的要求严重不匹配。在广州市内进行城市内涝治理和排水设施建设改革,是广州市全面提高各项发展的前提所在。本文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城市存在的内涝问题现状与形成原因,并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对于区域内涝提出的解决策略,这些策略方案,一部分也被很好地借鉴在广州某大学校园区域的内涝改造中。本文在广州某大学校园区域的内涝整治实例中,针对该区域实际地形地貌、排水管网分布、下游河涌水位等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划分汇水区域进行计算,并将基础数据输入Infoworks ICM城市综合流域排水模型系统,模拟情境的设定基于城市特定的暴雨强度公式,运用芝加哥过程线模拟合成多种重现期的降雨情境,并模拟了不同降雨条件下的运行情况,初步建立了某大学校园排水管网系统模型,为排水管网系统问题识别及系统服务性能的总体评价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和参考。针对模拟结果下排水管网系统问题的识别,结合实际基础数据的计算与分析,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文中提出了相应的工程解决措施。工程实施运行后,本文通过收集相关部门的报告数据,得到直观的效果反映,并将改造工程竣工后的实际数据输入Infoworks ICM城市综合流域排水模型系统,通过模拟验证该内涝改造措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广州某大学校园内涝改造进行数据的统计、模拟与分析,探寻区域市政管网内涝整治的规律,并结合工程竣工后的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一些优化建议,今后借鉴于整个城市内涝改造,具有重大意义。
二、钢筋混凝土管水力计算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筋混凝土管水力计算表(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涵洞设计水文计算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中美涵洞水力设计相关规范指南 |
1.2.1 中国涵洞设计相关规范指南 |
1.2.2 美国涵洞设计相关规范指南 |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小流域地区水文计算差异分析 |
2.1 小流域地区水文计算方法简介 |
2.1.1 小流域地区的界定和推理公式使用条件 |
2.1.2 小流域地区水文计算方法 |
2.2 案例计算分析 |
2.2.1 项目总体概况 |
2.2.2 按中国方法计算设计流量 |
2.2.3 按美国方法计算设计流量 |
2.2.4 计算结果差异及原因分析 |
2.2.5 关键参数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美涵洞设计方法差异研究 |
3.1 涵洞结构差异 |
3.1.1 常用材料及选用 |
3.1.2 涵洞形状 |
3.2 水流状态分类及设计步骤差异 |
3.3 涵洞水力计算理论及方法对比 |
3.3.1 中国计算理论和方法 |
3.3.2 美国计算理论和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涵洞水力计算差异分析 |
4.1 涵洞水力计算方法简介 |
4.2 案例计算分析 |
4.2.1 中国方法设计计算 |
4.2.2 美国方法设计计算 |
4.2.3 对比计算 |
4.2.4 设计结果及差异分析 |
4.2.5 关键参数分析 |
4.3 巴基斯坦项目推荐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密山市排水管网系统改扩建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排水管网概述 |
1.2 排水管网现状分析 |
1.3 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概述 |
1.4 排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4.1 工程设计优化方法的分类 |
1.4.2 管线布置未定下的优化设计方法 |
1.4.3 管线布置已定下的优化设计方法 |
1.5 排水管网优化设计软件介绍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第2章 密山市排水管网系统分析 |
2.1 密山市城市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2.1.2 城市性质及规模 |
2.2 密山市排水管网现状及存在问题 |
2.2.1 排水设施现状 |
2.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排水体制选择 |
2.4 排水系统布局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密山市排水管网改扩建传统算法研究 |
3.1 基于鸿业GPS软件的排水管网改扩建传统算法研究 |
3.1.1 鸿业GPS室外给排水软件分析 |
3.1.2 鸿业GPS软件用于排水管网的设计步骤 |
3.1.3 鸿业GPS室外给排水软件的优点 |
3.2 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设计 |
3.2.1 污水量预测 |
3.2.2 水力计算 |
3.3 排水管道设计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密山市排水管网改扩建遗传算法研究 |
4.1 基本遗传算法研究 |
4.1.1 基本遗传算法概述 |
4.1.2 基本遗传算法运算过程 |
4.1.3 基本遗传算法的实现技术 |
4.2 排水管网优化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4.2.1 排水管网优化的目标函数 |
4.2.2 排水管网优化的约束条件 |
4.3 遗传算法用于密山市排水管网优化的实现 |
4.3.1 目标函数 |
4.3.2 约束条件 |
4.3.3 适应度函数 |
4.3.4 决策变量的选取 |
4.3.5 算法思想 |
4.3.6 基于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方案技术经济比较与确立 |
5.1 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
5.2 方案确立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雅安污水处理厂及管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污水处理现状 |
1.2 课题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1 存在问题 |
1.2.2 课题研究目标 |
1.2.3 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工程规划区概况 |
2.1 城市及园区概况 |
2.1.1 工程背景 |
2.1.2 给水现状 |
2.1.3 排水现状 |
2.2 工程服务范围 |
2.3 工程建设规模 |
2.3.1 污水量的确定 |
2.3.2 建设规模确定 |
2.4 污水处理厂水质确定 |
2.4.1 污水厂进水水质 |
2.4.2 收纳水体要求 |
2.5 污水处理程度确定 |
第三章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选择论证 |
3.1 水质特性分析 |
3.2 处理重点和难点分析 |
3.3 主要污染物去除机理 |
3.4 工艺选择原则 |
3.5 生物处理工艺分析 |
3.5.1 A/A/O生物处理工艺分析 |
3.5.2 CASS生物处理工艺分析 |
3.6 深度处理工艺方案 |
3.6.1 深度处理方案选择 |
3.6.2 滤池方案选择 |
3.7 出水消毒工艺方案 |
3.8 污泥处置工艺方案 |
3.8.1 污泥消化处置工艺方案 |
3.8.2 污泥浓缩脱水工艺方案 |
3.8.3 污泥最终处理工艺方案 |
3.9 除臭方案 |
3.9.1 臭气成分及其来源分析 |
3.9.2 除臭方法分析 |
3.10 工艺方案比选 |
第四章 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工艺设计 |
4.2.1 平面布置 |
4.2.2 竖向设计 |
4.2.3 主要构建筑物设计 |
4.2.4 主要工艺设备 |
4.3 建筑设计 |
4.3.1 建筑设计 |
4.3.2 建筑节能 |
4.4 结构设计 |
4.4.1 地质条件 |
4.4.2 结构设计 |
4.5 电气设计 |
4.6 自控设计 |
4.7 节能设计 |
4.8 消防设计 |
第五章 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方案 |
5.1 污水管网配置原则 |
5.2 现有管网简介及设计范围 |
5.3 污水管网水力计算 |
5.4 管材选择及结构设计 |
5.5 其它相关设计 |
5.5.1 污水预留支管 |
5.5.2 污水检查井 |
5.5.3 埋深及坡度 |
5.6 污水管道结构设计 |
5.6.1 管槽开挖与回填 |
5.6.2 过河管工程方案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4)城市污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给水排水优化设计的两个阶段 |
1.2.2 污水管网优化设计的方法 |
1.3 本文工作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污水管网模型及特性 |
2.1 管网模型的水力特性 |
2.1.1 节点流量方程 |
2.1.2 管段能量方程 |
2.2 管网水力模型 |
2.2.1 水力模型建立 |
2.2.2 约束条件 |
2.3 管网结构模型 |
2.3.1 污水管网结构分析 |
2.3.2 流量组成分析 |
2.3.3 节点接递归法计算流量 |
3 污水管网费用函数 |
3.1 污水管网费用函数分析 |
3.1.1 建立费用函数原则与步骤 |
3.1.2 建立费用函数的方法 |
3.1.3 费用函数分析 |
3.2 排水管网费用函数的影响因素 |
3.2.1 土方费用 |
3.2.2 管材费用 |
3.2.3 管道基础费用 |
3.2.4 管道敷设费用 |
3.2.5 检查井费用 |
3.2.6 沟槽排水 |
3.2.7 管道支撑及拆除挡板 |
3.3 工程量计算规则 |
3.3.1 土方体积换算表 |
3.3.2 放坡系数 |
3.3.3 管道基础 |
3.4 陕西省污水管网费用函数推求 |
3.4.1 费用函数的推求 |
3.4.2 多元线性回归的费用函数拟合 |
3.4.3 费用函数拟合结果 |
3.5 污水泵站费用函数拟合 |
4 基于图论理论的污水管网系统平面布置优化 |
4.1 污水管网图形网络分析 |
4.1.1 图和有向图 |
4.1.2 连通图及加权图 |
4.1.3 图的矩阵表达 |
4.1.4 污水系统网络特性 |
4.2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4.2.1 污水管网网络图建立 |
4.2.2 污水管网目标函数建立 |
4.2.3 管网权值确定 |
4.3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求解 |
4.3.1 Floyd算法 |
4.3.2 改进的Floyd算法及实现 |
5 基于两相优化法的污水管网系统水力参数优化 |
5.1 两相优化法基本思想 |
5.1.1 设计流速 |
5.1.2 最大充满度 |
5.1.3 全局优化思想 |
5.2 优化目标函数 |
5.2.1 重力流系统费用函数 |
5.2.2 设有提升泵站的管网系统的费用函数 |
5.2.3 优化约束条件 |
5.3 两相优化算法的实现 |
5.3.1 管径优化选择 |
5.3.2 管材优化选择 |
5.3.3 管道衔接方式优化 |
5.3.4 优化设计流程图 |
6 实例应用 |
6.1 工程概况 |
6.2 工程优化设计 |
6.2.1 管网布置优化 |
6.2.2 管网优化计算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结构的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海洋工程装备 |
1.1.2 波纹钢结构 |
1.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波纹钢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2 管道加固研究现状 |
1.2.3 波纹钢平台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架构 |
第二章 波纹钢结构的基本理论 |
2.1 波纹钢板截面特性 |
2.2 正弦波形波纹钢的基本理论 |
2.2.1 AISI法 |
2.2.2 AASHTO法 |
2.2.3 CHBDC法 |
2.2.4 有限元刚度等效方法 |
2.3 波纹钢平台的基本理论 |
2.4 构造措施 |
2.4.1 加劲措施 |
2.4.2 连接接头 |
2.5 小结 |
第三章 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3.1 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的试验研究 |
3.1.1 试验方案 |
3.1.2 不同内管复合管的承载力对比 |
3.1.3 钢筋混凝土管破损对复合管的影响 |
3.1.4 填充层强度对复合管的影响 |
3.1.5 内管偏心对复合管的影响 |
3.1.6 复合管道破坏机理分析 |
3.2 完全滑移理论 |
3.2.1 同心复合管的承载力估算方法 |
3.2.2 偏心复合管的承载力估算方法 |
3.3 计算结果对比与讨论 |
3.4 荷载分配情况 |
3.5 小结 |
第四章 波纹钢及其复合管道的在位强度及耐久性 |
4.1 海底管道设计荷载 |
4.1.1 管道压力 |
4.1.2 管道波流载荷 |
4.1.3 冲击 |
4.2 在位强度 |
4.2.1 波纹钢管道 |
4.2.2 复合管道 |
4.2.3 沟埋管道的弯矩计算 |
4.3 其他构造措施 |
4.4 耐久性研究 |
4.4.1 影响因素 |
4.4.2 波纹钢耐久性设计方法 |
4.4.3 涂层与内衬 |
4.4.4 海底管道的耐久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波纹钢―混凝土复合平台的抗弯强度 |
5.1 平台的结构特征 |
5.2 抗弯强度的数值分析 |
5.2.1 数值算例 |
5.2.2 数值模型 |
5.2.3 结果分析 |
5.2.4 承载力计算 |
5.2.5 构件对比 |
5.3 截面尺寸与承载力的关系 |
5.4 局部屈曲分析 |
5.4.1 结构试验 |
5.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3 局部承压屈曲分析 |
5.4.4 方法验证与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及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水锤波速对长距离泵站输水管路中断流水锤的影响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水锤 |
1.1.1 水锤的基本概念 |
1.1.2 水锤的危害 |
1.2 国内外水锤防护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水锤波速对水锤升压的影响 |
2.1 水锤波速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推导 |
2.1.1 水锤波速的基本概念 |
2.1.2 水锤波速理论推导历程 |
2.1.3 弹性水锤波速理论 |
2.2 水锤波速的影响因素以及常见管材的波速范围 |
2.2.1 水锤波速的影响因素 |
2.2.2 常见管材的波速范围 |
第三章 水锤计算方法及边界条件分析 |
3.1 水锤基本微分方程式 |
3.2 特征线方程式 |
3.2.1 特征线微分方程式 |
3.2.2 特征线有限差分的相容性方程 |
3.3 边界条件方程式 |
3.3.1 离心泵的边界条件 |
3.3.2 末端水池的边界条件 |
3.3.3 两阶段关闭缓闭蝶阀的边界条件 |
3.3.4 空气阀边界条件 |
3.3.5 箱式双向调压塔的边界条件 |
3.4 水锤综合防护的计算机数值模拟 |
3.4.1 简单管路水力暂态的计算程序 |
3.4.2 断流弥合水锤的计算程序 |
3.4.3 泵站水锤防护要点 |
第四章 阿尔及利亚输水工程实例 |
4.1 工程概况 |
4.1.1 简述 |
4.1.2 输水管线主要技术资料 |
4.2 水力过渡计算 |
4.2.1 管材为玻璃钢管时(水锤波速a=500m/s)水力计算 |
4.2.2 管材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时(水锤波速a=800m/s)水力计算 |
4.2.3 管材为钢管时(水锤波速a=1000m/s)水力计算 |
4.3 工程小结 |
第五章 三湾长距离输水工程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1.1 简述 |
5.1.2 输水管线主要技术资料 |
5.1.3 管道水锤防护优化方案及运行水压状况 |
5.2 缓冲排气时水力过渡计算 |
5.2.1 管材为玻璃钢管时(水锤波速a=500m/s)水力计算 |
5.2.2 管材为钢筒混凝土管时(水锤波速a=800m/s)水力计算 |
5.2.3 管材为钢管时(水锤波速a=1000m/s)水力计算 |
5.2.4 小结 |
5.3 缓冲排气、管路首端设双向调压塔时的水力过渡计算 |
5.3.1 管材为玻璃钢管时(水锤波速a=500m/s)水力计算 |
5.3.2 管材为钢筒混凝土管时(水锤波速a=800m/s)水力计算 |
5.3.3 管材为钢管时(水锤波速a=1000m/s)水力计算 |
5.3.4 小结 |
5.4 缓冲排气、管路首端和15+600处设双向调压塔时的水力过渡计算 |
5.4.1 管材为玻璃钢管时(水锤波速a=500m/s)水力计算 |
5.4.2 管材为钢筒混凝土管时(水锤波速a=800m/s)水力计算 |
5.4.3 管材为钢管时(水锤波速a=800m/s)水力计算 |
5.5 工程总结 |
第六章 康平电厂一级管线输水工程实例 |
6.1 工程资料 |
6.1.1 简述 |
6.1.2 输水管线主要技术资料 |
6.2 水力过渡计算与分析 |
6.2.1 管材为玻璃钢管时(水锤波速a=500m/s)水力分析计算 |
6.2.2 管材为钢筋混凝土管时(水锤波速a=800m/s)水力计算与分析 |
6.2.3 管材为钢管时(水锤波速a=950m/s)水力计算与分析 |
6.2.4 小结 |
6.2.5 管材为钢筋混凝土管(水锤波速a=800m/s)增加排气阀时的水力计算与分析 |
6.2.6 管材为钢管(水锤波速a=950m/s)增加排气阀时的水力计算与分析 |
6.3 工程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建议 |
7.1 总结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湘潭经开区排水工程专项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资源研究现状 |
1.2 排水工程治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排水工程治理的历史渊源 |
1.2.2 排水体制的分类与进展 |
1.2.3 城市水体修复治理技术进展 |
1.3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2 主要研究依据 |
1.4.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排水概况 |
2.1 湘潭经开区概况 |
2.1.1 区域位置 |
2.1.2 自然条件 |
2.2 经开区排水现状分析 |
2.2.1 区域排水现状 |
2.2.2 区域排水规划分析 |
2.2.3 排水系统问题概况 |
第三章 经开区排水体制确定与初步改造研究 |
3.1 引言 |
3.2 排水制度的确定分析 |
3.2.1 环境保护角度 |
3.2.2 投资造价角度 |
3.2.3 维护管理角度 |
3.2.4 规划用地角度 |
3.3 排水系统的选型与改造 |
3.3.1 排水系统选型及改造确定 |
3.3.2 排水系统改造 |
3.3.3 排水管道材料 |
3.4 雨污分流工程的初步改造 |
3.4.1 污水管道改造工程 |
3.4.2 雨水管道改造工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开区受污水体治理措施研究 |
4.1 经开区水体污染概述 |
4.2 经开区水体污染归因分析 |
4.3 受污水体治理措施与途径 |
4.3.1 总体治理思路与方法 |
4.3.2 排污整治管理制度 |
4.3.3 人工强化修复措施 |
4.4 受污水体治理的工程方法 |
4.4.1 水系治理工程方法 |
4.4.2 新建污水管道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开区雨水系统改造措施研究 |
5.1 经开区雨水水渠概述 |
5.2 雨水系统理论与水力计算 |
5.2.1 雨水系统的理论基础 |
5.2.2 雨水系统水力计算分析 |
5.3 雨水系统综合改造措施 |
5.3.1 雨水系统改造方法 |
5.3.2 区内雨水利用工程 |
5.3.3 新建雨水管网研究 |
5.4 工程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与工程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有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外有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研究概况 |
1.2.2 国内有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研究进展 |
1.2.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的理论分析 |
2.1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
2.2 建立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指标体系 |
2.2.1 水质 |
2.2.2 居民生活用水量及水压 |
2.2.3 方便程度 |
2.2.4 保证率 |
2.2.5 水价 |
2.3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 |
第三章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供给系统总体规划 |
3.1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供给方式 |
3.1.1 常见农村供水系统类型 |
3.1.2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供水方式 |
3.2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供水工程规模确定 |
3.2.1 供水设计年限 |
3.2.2 供水规模计算 |
第四章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水源选取及水源地确定 |
4.1 干旱半干旱地区饮用水水源选择 |
4.1.1 水源类型 |
4.1.2 水源选取顺序 |
4.1.3 水源选取条件 |
4.2 水源地论证确定 |
4.2.1 地表水水源地确定 |
4.2.2 地下水水源地确定 |
4.2.3 雨水收集区选定 |
第五章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集取水构筑物设计 |
5.1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类型 |
5.2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
5.2.1 管井 |
5.2.2 大口井 |
5.2.3 辐射井 |
5.2.4 渗流井 |
5.2.5 截潜流工程 |
5.3 干旱半干旱农村地区雨水集取构筑物 |
第六章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处理体系设计 |
6.1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工程水处理体系 |
6.1.1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工程水处理特点 |
6.1.2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工程水处理体系建立 |
6.2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小型饮用水工程处理工艺 |
6.2.1 直接消毒工艺 |
6.2.2 慢滤工艺 |
6.3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家用储水设施消毒工艺 |
第七章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供水管网系统安全规划 |
7.1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供水管网系统结构 |
7.2 影响农村供水管网系统安全的因素 |
7.3 管网布置 |
7.3.1 管网分区 |
7.3.2 管网定线 |
7.4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输水管道安全设计 |
7.4.1 农村长距离输水管道 |
7.4.2 重力式大型倒虹吸输水管道 |
7.5 配水管网优化 |
7.5.1 配水管网类型 |
7.5.2 重力式枝状配水管网优化设计 |
第八章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管理与防护 |
8.1 施工组织 |
8.1.1 建设监管部门 |
8.1.2 施工单位 |
8.1.3 施工要求 |
8.1.4 建设监督 |
8.2 运行管理 |
8.2.1 机构设置 |
8.2.2 管理职责 |
8.2.3 工程管理 |
8.2.4 用水安全管理 |
8.2.5 水价核定、水费计收与管理 |
第九章 庄浪县店峡南调人饮工程安全体系研究 |
9.1 庄浪县概况 |
9.1.1 地理位置及人口 |
9.1.2 自然条件 |
9.1.3 水文条件 |
9.1.4 地质与地貌条件 |
9.2 庄浪县店峡南调人饮工程安全体系研究 |
9.3 店峡南调人饮工程现状安全预评价 |
9.4 店峡南调人饮工程安全配水管网系统再设计 |
9.4.1 管网水量计算 |
9.4.2 供水分区 |
9.4.3 管网定线 |
9.4.4 配水管网优化 |
9.4.5 管网优化设计后评价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某大学校园内涝改造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内容 |
1.4.1 国内内涝研究案例分析 |
1.4.2 国外内涝研究案例分析 |
1.4.3 某大学内涝问题现状调研与分析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内涝问题解决策略发展情况调研 |
2.1 国内城市内涝问题现状调研与分析 |
2.1.1 武汉 |
2.1.2 厦门 |
2.2 国外城市内涝问题现状调研与分析 |
2.2.1 美国 |
2.2.2 德国 |
2.2.3 日本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概况 |
3.1 城市及区域概况 |
3.2 城市自然条件 |
3.2.1 气候特征 |
3.2.2 地质地貌 |
3.2.3 水文水系 |
3.2.4 水源特征 |
3.2.5 地下水 |
3.2.6 主要河涌概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某大学内涝问题现状调研与分析 |
4.1 内涝概况 |
4.2 地势地貌情况分析 |
4.3 河涌情况分析 |
4.4 排水管网情况分析 |
4.4.1 过流能力计算分析 |
4.4.2 水力模型构建及结论 |
4.5 内涝原因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某大学内涝问题对策、方案 |
5.1 治理思路 |
5.2 雨水管网改造计算 |
5.2.1 高水系统设计 |
5.2.2 低水系统设计 |
5.3 排水改造工程内容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某大学内涝工程改造效果 |
(一)设计技术特点 |
(二)水力模型模拟效果 |
(三)工程建成前后效果对比 |
(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
(五)新技术、先进性 |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
7.1 总结 |
7.2 不足与建议 |
7.2.1 存在的不足及相关工程建议 |
7.2.2 工程后期系统管养优化建议 |
7.2.3 远期优化性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钢筋混凝土管水力计算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涵洞设计水文计算对比研究[D]. 杨名. 东南大学, 2020(01)
- [2]密山市排水管网系统改扩建优化设计研究[D]. 李乔.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6)
- [3]雅安污水处理厂及管网设计研究[D]. 黄亚军.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7)
- [4]城市污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D]. 刘双.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2)
- [5]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结构的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D]. 李百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6]水锤波速对长距离泵站输水管路中断流水锤的影响与研究[D]. 林红玉. 长安大学, 2010(03)
- [7]湘潭经开区排水工程专项治理研究[D]. 吴亮.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8]给水管网平差精确计算法——水力比拟法[J]. 陆际汉. 中国给水排水, 2010(24)
- [9]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与工程措施研究[D]. 伏苓. 长安大学, 2012(07)
- [10]某大学校园内涝改造工程研究[D]. 郑凤宜.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